0017、推選將才
字數:3578 加入書籤
五更的梆子聲還未散盡,太和殿的朱漆大門已被內侍急促推開,文武百官來不及整理朝服褶皺,便踩著晨霧湧入殿內。
前方晉陽加急軍報送達朝庭:後涼鐵騎圍困晉陽,守將派人縋城求援,言“城中糧草僅夠三日,若無援軍,晉陽必破”。
禦座上,新皇齊越麵如墨色,手中攥著的軍報被捏得發皺。不等內侍唱喏“百官就位”,他便將軍報擲在禦案上,聲音帶著壓抑的急切:“北境告急!晉陽城危在旦夕,今日早朝,隻議一事,誰可領兵出征,解晉陽之圍?諸卿直言,不必拘禮!”
兵部尚書林之源率先出列,他跪伏在禦前向皇上齊野諫言:“北境告急,前夜,後涼呼延況率兵突襲我增援臨洮的營寨,令我軍損失十一萬人。現在敵軍逼近晉陽,若沒有充足的兵力援助晉陽,晉陽有可能不日被後涼占領。微臣以為林濤陣前逃脫是造成後夏損失的罪魁禍首理當暫首,此時朝中急需推出新的領兵元帥,馳援北境!臣提議駐守北疆的蕃將齊豐可為領兵大將軍即刻領兵出征!”
刑部侍郎朱文彬出列反駁,他扶了扶官帽,語氣帶著幾分急切:“秉陛下,齊將軍年齡尚小不足15歲,沒有戰場經驗。他雖然將北疆管理得很好,但他的立足點不在攻防,所以微臣以為齊豐不太合適。”
“朱侍郎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刑部尚書陸文亭走出隊列,他言辭犀利,“齊將軍年歲雖小,但有誌不在年高。齊將軍近兩年發展農耕將北疆建成後夏的大糧倉,使我後夏近兩年糧食豐潤。除此之外,他還積極練兵,打退了突厥人的多次侵犯。如此智勇兼備的社稷之臣此時不用更待何時?”
“我提議,”戶部尚書張謙發表自己的見解,“陸參將剛剛卸任一年,每日操練鄉勇,隻為有朝一日能重返戰場。當下麵對強勁的呼延況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張謙所說的陸參軍是陸承業,他剛剛卸任,是久經沙場的老將。
這時又有人提出反對,這個人是禦史中丞潭思亮,他反對重新任用陸承業:“陸承業年事已高,且身體虛弱,不適合與年青力壯的呼延況對壘。我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
朝堂上兩種意件兩種反對,明眼人都知道,此時的後夏已無良將可選。除了他倆,無人可選。
這時太尉吳階出列,他奸猾的鼠眼習慣地四下望了望然後道:“齊將軍雖年紀尚小,但誌向遠大,他有勇有謀,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他去領兵我一百個放心。後夏的百姓也一百個放心。”
吳階總結性的發言,像在給推選將才一事定了調子:唯齊豐莫屬。
此時就看皇帝齊野如何定奪。
齊野指尖輕叩禦案,目光掃過殿內百官:“張愛卿所言極是,陸承業熟悉後涼戰法,又有本土戰力加持,是領兵元帥的合適人選。至於副帥,齊豐可以。他銳氣十足,任先鋒大將,協助陸總兵,配合主力作戰。諸位卿家以為如何?”
殿內靜了片刻,戶部侍郎孫彥赤率先躬身:“陛下決策英明,臣附議!”
林之源與張謙對視一眼,也紛紛躬身:“臣無異議!”
吳階出言道:“陛下英明,臣附議。”
“好!”齊野沉聲道,“傳朕旨意,封陸承業為北征大元帥,齊豐為副帥,陸承業兩日後在城外校場點兵,即刻出征!兵部傳旨陸承業,令其帶鄉勇入營,聽候調遣!”
林之源躬身:“臣遵旨!”
這時林之源又補議:“後夏兵源嚴重不足,陛下可調各地蕃兵充實官軍。”
“傳旨!命四個蕃王到京,各帶兵三萬以充實我後夏的主力。”
齊野對司禮監傳旨太監說 “內侍,傳朕旨意,命各路蕃王率三萬士兵緊急來京。”
聖旨已下,大軍將行,晉陽的命運,北境的安危,係在主副帥兩個人的身上。
殿上太監拉長了聲音:“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眾百官向禦道方向躬身行禮,待皇帝步入後宮。
晨光透過殿外的窗欞,灑在金磚地麵上,鎏金銅爐裏的檀香依舊燃燒。早朝的議帥之爭終於落幕。可每個人心中都清楚,這隻是開始,北境的戰火已燃,接下來的戰事,才是對後夏君臣的真正考驗。
兩日後接到聖旨的各路蕃王陸續來到京城,其中陸承業與齊豐千裏奔馳比他們早到半日。供奉官手捧兵符轉呈新皇:“陛下,陸參軍與齊將軍二位臣工所持兵符半符與宮中兵符半符相配,陸參將與齊將軍奉陛下旨意叩請聖安。
“速宣!”
兩位將領快步入殿,三叩九拜後,齊聲說道:“叩請陛下聖安!”
齊野抬手示意:“平身。”然後他對陸承業說:“愛卿身係晉陽安危,領取帥印後即刻起程去城南軍營,待各地蕃兵到達後,校場點兵,迅速趕往前線。”
這時內侍拿出一枚帥印立在齊野麵前,齊野將帥印頒給新帥陸承業。
新帥陸承業叩首接過帥印:“謝陛下!”
離開皇帝的寢宮,兩名領兵快馬加鞭來到了城南的大營。
這時,已有三路蕃將到達了南大營,交與了士兵與花名冊後,他們即刻就返回了蕃地。另一路蕃將很快也到了南大營,將兵士與花名冊交與了陸承業後,也即刻離開了軍營。
陸承業傳令讓所有的士兵集結到營房西麵的校場。
用青石砌成的點將台,高約三丈,共設十二級台階,台階兩側刻著“忠”“勇”二字。台麵鋪著深紅色氈毯,氈毯邊緣已有些磨損,卻被打掃得一塵不染。左側的帥印台是一方漢白玉石座,石座上雕著祥雲紋,正中央凹槽內鋪著明黃色綢緞,專為放置帥印準備。右側的令旗架是鐵質的,插著青、紅、黑三色令旗,旗杆頂部裹著銅套,陽光下泛著冷光。
約二十多萬士兵全部集結到校場後,陸承業接過護衛雙手捧起的鎏金帥印,身子轉向台下士兵,左手托住印底,右手輕輕掀開紅綢,將印麵朝向士兵,高聲說:“諸位請看!此印印文為‘領兵大元帥’,此印是陛下午前在福壽宮親授。”
台下士兵齊聲高呼:“願隨大人出征!不破後涼,誓不還朝!”
呼聲震得點將台台階上的灰塵微微顫動,陸承業將紅綢重新裹好帥印,緊握在手中,作為後續調兵的憑證。
接著,他劃分了部隊的前軍,中軍與後軍。
他將齊豐帶來的北疆番兵與西疆的番兵為前軍,共計六萬人,由高軍強作前軍提督。
東疆的蕃兵與南疆的蕃兵再加上原來的官軍,共計十萬人,由王子藍作中軍提督。
餘下的士兵編到後軍,共計六萬人,由遲央傑作後軍提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