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琅琊諸葛,漢代版少年班

字數:8811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阿瑾,借到糧米了嗎?”略有些焦急的少女聲,在院內響起。
    少年加快了腳步,將糧米放下:“嗯,借到了。路上遇到一些饑民,分了些出去,隻剩這一袋了,先省著點吃吧。”
    少女不由一跺腳:“阿瑾,你總是將借來的糧米分出去,又頻繁的去糜氏的米鋪去借糧,宗族的長輩已經很不滿了。”
    “嗯,隨他們說去吧。”少年沒有多解釋:“小亮在哪裏?”
    少女不由歎氣:“還能在哪裏?自父親去世後,小亮每日都將自己關在書房裏,拚了命的讀書,在這樣下去,我擔心小亮的身體受不住。”
    少年下意識的握緊了拳頭:“均弟退燒了嗎?”
    “有好轉了,幸有樊先生行醫至此,但樊先生並未收取藥費。”少女的語氣多了幾分尊敬之意。
    少年歎氣:“樊先生有醫德大節,今後若有機會,再償還這人情吧。”
    琅琊國諸葛氏,自諸葛豐擔任九卿屬官後,就開始發跡。
    雖然曆經起伏,但依舊是琅琊國大族,琅琊國內多有複姓諸葛的。
    少年名諸葛瑾,是前泰山郡丞諸葛珪的長子。
    去年諸葛珪因病去世,留下三子兩女。
    長子諸葛瑾,長女諸葛穎,以及次子諸葛亮、次女諸葛瓊和幼子諸葛均。
    因為諸葛珪忽然去世,這家中重擔就落在了謙厚的長子諸葛瑾身上。
    長女諸葛穎本是待嫁之齡,但又放心不下年幼的弟弟妹妹,接連推辭了好幾家的媒妁。
    次子諸葛亮,年少聰慧、伶牙俐齒,雖好讀書,但往往隻觀大略,又喜歡出門跟人辯論,因此常被諸葛珪斥責“頑劣”。
    但自諸葛珪死後,諸葛亮性情大變,不再出門跟人辯論,每日都將自己鎖在諸葛珪的書房,翻閱諸葛珪留下的藏書。
    將糧米交給諸葛穎,諸葛瑾來到書房。
    知弟莫如兄,諸葛瑾非常理解諸葛亮的心情。
    三歲的時候,諸葛瑾跟諸葛亮的母親章氏病逝。
    諸葛珪政務繁忙對諸葛亮少有管教,諸葛瑾又對諸葛亮十分寵愛,以至於八歲之前的諸葛亮,放飛自我,我行我素。
    對傳統的一些教條式規則不屑一顧,更向往叔父諸葛玄出遊各郡的瀟灑愜意。
    喜歡出門跟人辯論,也是受到了諸葛玄的影響。
    也正因為如此,諸葛珪訓斥諸葛亮的時候時常帶上諸葛玄。
    諸葛珪去年患病,不得不辭去泰山郡丞一職返回琅琊國故居養病。
    但可惜,諸葛珪還是沒能挨過去年的冬天。
    臨終之時最是放心不下諸葛亮,擔心諸葛亮過於醉心於辯術,而忽略掉對知識的基礎積累。
    於是以“學不可以已”勸誡諸葛亮。
    學不可以已,出自《荀子.勸學》,意指求學無止境。
    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再加上諸葛珪的臨終勸誡,讓一個八歲的少年有些魔怔了。
    推開書房門。
    諸葛珪掃了一眼,然後在角落裏尋到了抱著書簡專注誦讀的諸葛亮,而在諸葛亮身邊,零零散散的散落著各類書簡。
    默默的將散落的書簡拾起來,諸葛瑾的眼神多了幾分不忍。
    但諸葛瑾沒有驚擾諸葛亮,隻是輕聲囑咐了一句:“亮弟,看完這份書簡,就出來吃飯。”
    諸葛亮頭也不抬,下意識的應了一聲。
    退出書房,諸葛瑾的眉頭緊蹙:“整日裏都隻有清淡米飯,亮弟的身子受不了。”
    諸葛瑾挺煩惱。
    雖然宗族中多有人要主動出借錢糧的,但都被諸葛瑾拒絕了。
    對於族中那些長輩的德行,諸葛瑾雖然表麵不說,但心中頗有怨忿。
    一群守著先祖殊榮卻不思進取的傲慢之輩,整日裏這也瞧不起那也瞧不起,又追逐虛名重利,讓諸葛瑾頗不耐煩。
    諸葛珪當泰山郡丞後,一個個都湊上來巴結;諸葛珪患病後,諸葛瑾想借些錢糧卻又推三阻四。
    最近又想以族中長輩的身份給諸葛穎說媒,因此又開始湊上來大大方方的說宗族能借錢糧。
    若真的給諸葛穎說個好人家,諸葛瑾也不會計較。
    但這說媒的對象,一言難盡,甚至還有讓諸葛穎去當小妾的,差點沒氣得一向謙厚的諸葛瑾拔劍砍人了。
    這也是為何,諸葛瑾寧肯欠糜竺的人情,也不肯向宗族借錢糧。
    琅琊國諸葛氏,除諸葛珪兄弟一家,都爛透了!
    心中有些煩悶的諸葛瑾,走到官道上透氣。
    此時。
    一群士子路過,一個個正在興奮的討論。
    “平原禰衡這篇《求賢賦》,當真是文采斐然,昔日司馬相如之賦,也不過如此。”
    第(1/3)頁
    第(2/3)頁
    “辭藻隻是表麵,真正值得在意的是《求賢賦》中描繪的青州玄德公跟冀州子惠公的故事,十裏迎賢的殊榮,令我輩士子欽慕啊。”
    “令尊乃琅琊王氏才俊,何不也去趟青州,以令尊之才,青州玄德公必然也會十裏相迎。”
    “哈哈,謬讚了!令兄才是真正的俊傑,下邳陳元龍曾言:清修疾惡,有識有義,吾敬趙元達!”
    “王兄過謙了!這次愚弟返回琅琊,便是要勸兄長出仕青州。”
    “.”
    聽到士子們的討論,諸葛瑾不由心中一動,向前行禮:“諸位兄台,在下諸葛瑾,冒昧驚擾。”
    眾士子紛紛駐足,打量諸葛瑾。
    “諸葛瑾,好耳熟的名字。”
    “是前泰山郡丞的兒子,素有德行才名。”
    “原來如此。”
    眾士子也紛紛回禮通名。
    “臨沂人王衡,有禮了。”
    “臨沂人王祥,見過諸葛兄。”
    “陽都人趙正,家兄諱昱,素聞諸葛兄賢名。”
    “.”
    見禮後,諸葛瑾詢問道:“方才聽諸位兄台談及《求賢賦》,這賦文中的玄德公和子惠公故事,真有此事嗎?”
    趙正笑道:“我等自青州而來!這是我等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豈會有假?”
    王衡亦道:“當日大風寒冽,玄德公靜立於臨淄城十裏外,隻為了迎接子惠公,令人好生羨慕啊。這賦文是子惠公出仕青州治中之後傳出來的。”
    “雖有刻意宣傳之意,但這也足以說明,玄德公亟需賢才輔佐,因此我等才商議改變行程返鄉,向族中長輩回稟。”
    趙正等人,詳細的給諸葛瑾述說了在青州的見聞,讓諸葛瑾意動不已。
    “諸葛兄莫非也有意去青州?”趙正詢問道。
    諸葛瑾輕歎:“我尚未及冠,即便玄德公肯賞識,也不可能讓我出仕的。”
    趙正大笑:“諸葛兄,玄德公在青州下達了求賢令,其中有一條便是替未及冠的士子準備的。”
    “青州別駕乃是北海康成公之子,如今在臨淄城設官學,邀康成公出任文學,未及冠的士子可經過考核入官學。”
    “刺史府每年會給予五百石的錢糧補助,用於學子安頓家眷!”
    諸葛瑾吃了一驚:“每年五百石,這豈不是跟縣令的俸祿都一樣了?”
    趙正大笑:“當然不是白給的!學成之後,學子必須在青州擔任三年的縣令,三年之後任由去留。”
    “隻可惜,我今年已經及冠,不然也定然要去臨淄城的官學試一試。”
    “不為官職,以為了康成公的教誨啊!”
    待得眾士子離開,諸葛瑾久久不能言語。
    這臨淄城官學的用意,諸葛瑾已經看明白了。
    用北海鄭玄的名頭來開設官學,又給予秩比縣令年俸的錢糧補助,而條件是學成之後在青州擔任三年縣令,這是在吸引少年才俊入青州!
    “或許,這是我的機會!”諸葛瑾暗暗握緊了拳頭。
    十六歲的諸葛瑾,不論是年齡還是才學,都不足以出仕。
    不出仕就沒有養家的錢糧。
    雖然有叔父諸葛玄在幫襯,但諸葛玄同樣得去出仕才能有錢糧。
    上個月,諸葛玄去了荊州,準備向荊州刺史劉表討個外放的官,至今尚未歸來。
    諸葛瑾知道諸葛玄的意思。
    但故土難離,諸葛瑾並不想跟著諸葛玄去荊州。
    而如今,青州的官學,給了諸葛瑾留在北方的機會!
    “不論如何,總得去試一試。”諸葛瑾返回家中,跟諸葛穎商議。
    不論是諸葛瓊還是諸葛亮,都還未滿十歲。
    諸葛瑾能商議的人,也隻有諸葛穎了。
    “阿瑾,你是家中長子,這些大事就由你決定吧。”諸葛穎沒有反對,隻是叮囑道:“聽聞青州賊匪較多,阿瑾伱路上可要小心。”
    諸葛瑾點了點頭,心中已經有了決意。
    而在這期間。
    陶謙也得到了劉備的會麵邀請。
    “子仲,劉刺史已經答應老夫,將十萬饑民安置在東海國。但劉刺史希望跟老夫當麵談,地點就在琅琊國的陽都城。”陶謙心情很不錯。
    自從得知劉備贈送糜竺《汜勝之書》《四民月令》和《曲轅犁》後,陶謙就來了心思。
    這東海國地廣人稀,正適合安置饑民。
    第(2/3)頁
    第(3/3)頁
    但這之前,陶謙並不想安置。
    青州的黃巾,有相當一部分是陶謙從徐州攆去青州的。
    陶謙當時沒有足夠的錢糧來安置黃巾饑民,但也沒辦法盡數擊殺,隻能將其驅逐。
    但現在,陶謙看到了安置饑民的好處!
    若是能聚集饑民屯田,有《汜勝之書》《四民月令》和《曲轅犁》在,足以進行大規模的耕種。
    這意味著,陶謙可以得到大量的糧食!
    有了糧食,陶謙才能在徐州有更多的作為。
    就比如討董!
    上一次,陶謙因為徐州黃巾還有殘餘,再加上籌措的錢糧也有些緊張,所以沒能去酸棗會盟。
    但陶謙對討董同樣很熱忱。
    那可是名望啊!
    隻要出兵就能得到的名望!
    可出兵也是需要錢糧的。
    徐州的世家豪族,除了糜竺外,都不怎麽支持陶謙。
    籌措討董的錢糧,個個兒哭窮!
    可販運錢糧去青州賺錢,一個個卻跟聞見了血腥味的狼群一般,一個個的都不窮了!
    這錢糧被世家豪族把控,一直都是讓陶謙很不爽的。
    如今有了獲得大量糧食機會,陶謙又怎麽可能錯過?
    安置十萬饑民,得名望。
    十萬饑民屯田,得錢糧。
    巨大的利益誘惑下,陶謙動心了。
    “使君,劉刺史邀請,不能不去,畢竟這十萬饑民南下,相應的安置也不是簡單事。我跟使君一道去吧。”糜竺按捺住內心的激動。
    劉備的回贈,讓糜竺對劉備的敬意更甚了。
    僅僅隻是贈給劉備錢糧,劉備就給了糜竺三部足以讓糜氏一族更上一層樓的書籍!
    在這個時代,書就是財富!
    而且還是有錢都未必能買的到的財富。
    如此重用的書,劉備說送就送了,絲毫不擔心糜竺得了書後,就對劉備愛答不理。
    這份豪邁,這份信任,讓糜竺有一種遇到了伯樂的感覺。
    因此,在陶謙說劉備要在陽都城會麵時,糜竺直接勸陶謙答應。
    糜竺也想親眼見見,這在青州有仁義之名的劉備,是否真的人如其名!
    陶謙大笑:“劉備要見麵談,想必對老夫安置這十萬饑民是有些質疑的。有子仲前往,劉備必然不會起疑。”
    東海國最有錢糧的人都來了,誰還能疑心陶謙安置不了這十萬饑民?
    糜竺思慮片刻,又道:“使君,跟劉使君的會麵,我以為可以稍微宣傳一番。讓這徐州的士民也能知道使君賑撫饑民的仁德。”
    陶謙撫掌大笑:“妙啊!徐州的士民,大抵覺得老夫粗鄙不願意出仕,這次就讓他們看看,老夫不僅能討賊治軍,也能安民治民!”
    如今是初平元年冬。
    徐州的賢士雖然不願意出仕陶謙,但也少有向南避難的,大抵都還在觀望。
    若陶謙能讓徐州士民安穩,自然是不會有賢士南逃的。
    畢竟,這徐州若是能安穩,誰又願意放棄在徐州的家業,背井離鄉的去江東避難啊?
    在糜竺的建言下,陶謙跟劉備會麵於琅琊郡陽都城、商討安置十萬饑民的事,很快在徐州各郡國縣鄉流傳。
    最近一段時間,劉備的名氣在徐州也不小。
    畢竟蕩滅了青州黃巾,還傳檄徐州,呼籲有糧食的向青州販運糧米,更是豪言要安置青州五十萬饑民。
    再加上各類求賢令的頒布,讓劉備的名望大增。
    以至於,當得知陶謙和劉備要在陽都城商議安置十萬饑民的事,徐州的士子們再次動容了!
    (本章完)
    epz 3366. 80 .
    yj. 3j 8pz xiaohongshu.
    kanshuba. h 7t. bihe.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