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新的思想體係
字數:4583 加入書籤
當他聽說那個逆子要獨尊儒術時,他更是憤怒。
董仲舒:“雖然這句話眾所周知,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
你可能也認為罷黜百家意味隻采用儒家思想,排除其他所有思想。”
“難道不是這樣?”
嬴政冷笑。
“當然不是,嬴高公子隻是想迷惑大眾,讓六國的殘餘勢力無法摸清大秦的改革方向。
實則罷黜百家,並非單純推崇儒家學說,而是汲取眾家之精華,融匯而成一種嶄新的思想體係。
例如墨家的機關技巧……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法家的律法統治……
均為大秦發掘的可貴智慧。
取其精粹。
概括而言,是以儒家思想為基座,法家理念為構架,並汲取其他學派的有益觀點,鑄就一種全新的思想體係。
自此,無論是六國舊地還是諸子百家,將凝聚為一個團結向上的思想整體。
從而,杜絕了分裂割據的隱患。
公子高曾說,思想上的統一才是真正的統一。
唯其如此,大秦才能在百姓心中穩固不拔。”
聞言,嬴政的世界觀仿佛遭遇了巨大的裂變。
一道充滿希望的光芒,透了進來。
汲取百家之長,塑造新思想……
隻有當思想統一,才能稱得上真正的統一。
嬴政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不正是他夢寐以求的?
天下歸一,萬眾一心擁護大秦。
他尋覓了半生的治國良策,竟然就在眼前。
他曾經考慮過極端之策,將六國餘孽一網打盡,從根源上斷絕反抗勢力。
然而,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這種想法。
因為他明白,單靠武力無法掌控人心,就算六國餘孽盡滅,他人未必就沒有反秦的念頭。
而嬴高的妙計,卻是從根本上解決了思想的問題,確保大秦能夠真正實現統一,讓天下人甘願成為秦人。
妙哉!
妙哉!
不得不承認,嬴高在某些領域,的確棋高一著。
他愣在原地,目光凝滯不動。
這種思維方式,對於大秦的昌盛,同樣大有裨益。
諸子百家的競相綻放,必然蘊含著璀璨的智慧,其中不乏真正值得借鑒的學說。
當然,這些思想中也不足之處,甚至謬誤存在。
這沒關係,隻需汲取其精華,摒棄糟粕就行。
比如墨家的機關術,及其工匠們卓越的技藝,全是一時之選。
若能真正汲取各家之長,大秦必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
不久後,定會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朕苦思冥想終生,都沒能想出如此妙計啊。
嬴高,你確實是朕的驕傲!
此事對大秦大利,朕自然不會過分責罰於你。
嬴政內心極度激動,感到眼前豁然開朗。
稍後,又皺緊了眉頭。
統一思想的策略固然優秀,但實施起來異常艱難,沒有幾十年時間根本不可能完成。
“這種想法固然好,但研究諸子百家,吸取其優點,涉及諸多問題。這些優點是否適合大秦的發展,無法確定。難道要逐一嚐試麽?”
這是許多人都會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時代,隻有極少數人能窮盡一生去徹底研究一家學說。
要想掌握百家學說的全部優點,幾乎是不可能的。
朝堂上眾多文官甚至很少有人讀過多個學派的書籍,更不用說找到有用的思想了。
大多數人隻是道聽途說,或許草草翻閱,根本沒辦法識別出學說中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董仲舒聽到詢問,仍然保持冷靜,目光看向門前來來往往的行人,透露出一絲尊敬。
“這就是我大秦的幸運,文武百官,天下百姓都無法做到的事,嬴高公子卻做到了。
嬴高公子研究透了諸子百家,能清晰闡述他們的優點,思維敏銳,常常一語中的,讓文武百官無言以對。
因此,無人質疑嬴高公子的學識,我敢說,嬴高公子對大秦來說是幸事。
大秦統一天下,是嬴政陛下的功績,而嬴高公子讓大秦走向富強。”
聽到這些,嬴政感到難以置信。
嬴高真的如此厲害?
思維敏銳,思想活躍?
研究過諸子百家,還能一一列舉他們的優點?
朕怎麽不知道他讀過諸子百家的書籍?
他提出改革思想,肯定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不過,他能駁得文武百官無言以對,或許真的研讀過百家書籍,否則怎能對百家的優點了如指掌?
朕隻是假死兩個月,出來後發現世界已經改變,連最不爭氣的兒子也變了。
嬴政的神情完全愣怔。
董仲舒看到他錯愕的模樣,隻是淡然一笑,似乎早已司空見慣。
隨後,他徐徐開口:“老先生是否也為嬴高公子的才華感到震驚?我當初得知時,同樣露出了驚異的表情。此刻,我心中最為敬仰的,莫過於嬴高公子。”
對於嬴高的才華感到驚訝?
嬴政心中一滯。
他可以承認自己的驚訝,但絕不可能表達出對那個逆子的敬佩之情。
他,是賦予他生命的君王。
在未來的懲處中,他會考慮到他的才華,適當減輕懲責,僅此而已。
他,不會敬佩任何人。
觀察到嬴政沉默,董仲舒心中暗喜,以為自己的言辭正中其下懷。
這情形並不令人驚訝。
在朝堂之上,嬴高以其非凡氣度,直麵文武百官,一番唇舌劍鋒,終使眾人折服,驚愕不已。
“老先生,我說了很多,料想您應已心領神會。不知心中是否還有疑問?”
疑問?
朕心中確有諸多疑問待解!
且不論他是如何萌生改革思想之念,單就執行此思想而言,便是一大難題。
借助百家之長以治大秦,僅憑嬴高一人之力,根本難以為繼。
若無諸子百家中傑出人才湧入大秦,思想之優勢難以顯現。
而使他們心悅誠服地為大秦盡忠職守,最好的莫過於賦予官職。
然而首先提出異議的,恰恰是朝堂上的文武官員。
這些百家之人,許多本就與秦為敵,甚至有些是反秦的煽動者,若讓他們成為大秦的官吏,豈非引狼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