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不敢有異議
字數:4435 加入書籤
“將來,您一定會接觸到。”
嬴政當然希望聽到越多越好。
嬴政點頭,表示明白了。
“嬴高公子過去有說,民生為社稷之基,改革之策,須順應民心,以民為本,方能促使大秦國運昌盛。”
“以民為本?”
嬴政微微皺眉。
“諸多百姓僅通曉農耕,他們如何能推動大秦的繁榮發展?那些知識分子將會作何想法?難道單憑百姓之力,大秦便無需知識分子了?”
董仲舒搖頭:“豈能無知識分子?隻是相較於眾多平民,知識分子數目寥寥,倘若這些平民也成為知識分子呢?”
嬴政認為這不過是幻想,他們大多數人能耕地果腹已屬不易。
日複一日,埋頭耕作,哪裏有閑暇學習,哪裏有財力支持學業?
遇上天災人禍,百姓們或許不得不賣兒賣女,勉強維持生計。
讀書學習,往往是王侯貴族才能享有的特權,他們能夠聘請當地名士為子弟授課。
即便普通百姓有意讓自己的孩子讀書,也往往無門可入。
無論是聘請教師,還是筆墨紙硯,乃至購書閱讀,皆是不小的開支。
讀書,成了貴族階層才能承擔得起的奢侈!
普通百姓沒有多少餘糧,更別提有錢供孩子讀書了。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認為,讀書不能解決溫飽問題,隻有辛勤勞作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嬴政搖頭,讓全民讀書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老先生,不必著急。我國在嬴高公子的領導下,國力日益強盛。
百姓不僅能吃飽,還能儲存餘糧,因此大秦的子民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我們會在朝堂建立學宮,每個縣郡和鹹陽城都會有。
從孩童到青少年,甚至成年,都將有機會讀書。
我們還會選拔更多有能力的人擔任教師,讓願意進入學宮的孩子們都有機會接受教育。
在每座縣城,一位教師同時教導十多個學生,這使得每個學生的學費相對較低,普通家庭都能承擔。
郡城設立了中學,專門挑選成績優異或能負擔學費的學生就讀,他們學習的內容更為深入。
鹹陽學宮入學門檻較高,隨著這種情況持續發展,百姓將發現,那些多讀書的孩子視野更寬廣,學識豐富,有能力在鹹陽城擔任官職。
所以,他們肯定會將孩子送去學宮讀書。
正如嬴高公子所說,一旦百姓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即使全家忍饑挨餓,也會送孩子去學宮。
讀書能改變命運,不隻是皇親貴族有機會做官,普通百姓隻要有知識,也能做官。
這樣,他們就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努力擺脫現有階級,脫離貧困生活。
這些百姓世世代代都是平凡百姓,他們清楚生活的艱辛與酸楚。
即便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勞與代價,他們也願意為孩子提供讀書受教育的機會。
這正是嬴高公子所提出的應對策略。
改革之舉旨在減輕百姓的稅賦與重壓,倘若持續對百姓施加壓迫,他們終將揭竿而起。
因為目前他們沒有改變命運的途徑,長期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這無疑會激起百姓的不滿,進而觸發暴亂。
即便我大秦精銳英勇無畏,又如何能夠將長矛指向自己的親人?
他們不會,甚至可能會加入反抗的行列。”
這番話,讓嬴政愣住了。
大秦竟然麵臨如此劇烈的動蕩!
百姓們正被迫反抗?
朕曾以為隻有六國殘餘分子才會反秦,沒想到百姓的力量才是最強大的。
想到這,嬴政不禁額頭冒出冷汗。
若老二沒能想出對策,朕真的駕崩,大秦會變成什麽樣子?
他無法想象。
他又想到了董仲舒提出的建立學宮的建議。
百姓們真的願意為了打破現有階級而付出一切麽?
他從沒體驗過百姓的生活,也不明白階級差距有多大。
整個大秦都是他的,他從沒接觸過底層階級的壓迫。
嬴政突然驚醒。
原來,百姓們想要打破階級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誰願意做最底層的人?
誰不想成為官員,享受一生的榮華富貴?
依據大秦古律,想求功名爵位,隻有在沙場上斬敵首級。
然而,大秦十多年沒見烽火……
如果百姓安居樂業,子女皆可讀書,大秦將煥發何種景象?
嬴政驚歎:“若真有那時,大秦必成文風鼎盛之地,帶領國家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
隻是學費可以解決,讀書人的必需品,筆墨紙硯,需要的銀兩不少。”
聞言,董仲舒手指周圍的物品。
嬴政立刻明白,這些物品已經準備就緒。
原來是這樣!
怪不得那掌櫃說這新紙能承載大秦文化。
嬴紙不僅承載了文化,還寄托了百姓的希望,一切都是為了大秦的發展。
朕確實不如那篡位的逆子。
此刻,秦嬴政內心的波動無以言表。
誰能想到,他那平日裏放蕩不羈的兒子,竟然擁有如此非凡的才能!
假如一切按計劃順利進行,那麽大秦將會呈現何種景象?
嬴政無法預料。
然而,這一切都還隻是沒實現的計劃,要將它們變為現實,道路坎坷,充滿挑戰。
眼下的難題,已讓人頭痛不已。
要使一個國家長久穩定地存在,並非易事。
不僅要增強軍力,還要防備外敵入侵,調和不同思想,應對地理環境差異,以及未知的自然災害。
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
目前來看,讓全民都有機會接受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克服的難題。
想到這,嬴政又問:“嬴高公子提議讓百姓讀書,參加科舉,文武的態度如何?他們應該會強烈反對吧?”
如果百姓有機會入仕,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那些貴族子弟。
他們怎會容忍百姓奪走原本隻有貴族才能擔任的官職。
說歸說,嬴政已堅信,讓百姓讀書是改變國家的關鍵。
若有誰敢公然反對,他必將其置於死地。
一人反對,便誅一人。
兩人反對,便誅兩人。
其他人即使心有不甘,也不敢再有任何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