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宋應星

字數:4499   加入書籤

A+A-




    電動四輪車?
    宋長庚低聲喃喃道。
    眼神瞥向一旁的老頭樂。
    此物與他印象中的馬車大為不同。
    沒有車轅,也就意味著不需要馬匹。
    聯想到店家口中所說的電動四輪車之名,宋長庚轉過頭來,看向張泊。
    “店家,難道此車是用雷電驅動。”
    張泊不得不承認,宋長庚的腦子極為靈光,光是從一個名字上就能推測出這些。
    “並非是雷電之力,而是一種名為直流電的電。”
    直流電?
    宋長庚瞬間眼前一亮。
    “店家,快與我說一說,這直流電究竟為何物。”
    這……
    這讓張泊怎麽說呢。
    要解釋直流電,就要解釋電,要解釋電,就要解釋電荷等一係列的物理名詞。
    要讓一個明朝人理解這些名詞談何容易。
    沉默半晌,張泊決定用一個通俗易懂的說法解釋。
    “所謂的直流電,可以理解為一種可以穩定使用的雷電。”
    雖然直流電和雷電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但是張泊這麽解釋,想來對方應該可以明白。
    不過,在聽到張泊的說法後,宋長庚眼中的迷惑更甚。
    驅雷策電,豈是人力可以辦到?
    想了半天,沒想出個所以然來,望著對麵的這位年輕人,宋長庚無奈的搖了搖頭。
    “店家,恕我愚鈍,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可以驅雷策電?”
    什麽驅雷策電,他又不是張角。
    見對方有些疑慮,張泊也是開口說道。
    “這個解釋起來頗為麻煩,不知道長庚……叔眼中的電為何物。”
    “西漢《淮南子》中有雲‘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又如東漢的《說文解字》中所說‘電,陰陽激燿也’,因此在我看來,電乃是陰陽碰撞的產物。”
    要不要整這麽玄乎,怎麽連陰陽碰撞都整出來了。
    看著沉默的張泊,宋長庚一臉好奇地看向坐他麵前的張泊,他想看看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會說出什麽不一樣的想法。
    “不知店家對於電的理解是何。”
    雖然張泊不懂什麽陰陽學說,但是他可是經過九年製義務教育的人,自然知曉電的含義。
    “長庚叔,其實電,隻是一種物理現象。”
    物理現象?
    宋長庚對於物理這個詞並不陌生,在《淮南子》有雲“夫燧之取火於日,慈石之引鐵,蟹之敗漆,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
    三國時期的楊泉也寫過一本《物理論》的著作。
    將物理總結下來就一句話,就是事物的道理。
    陰陽,自然也屬於事物的範疇,因此將電歸納到物理當中貌似也沒有什麽不妥。
    隻不過,為何店家提及驅使電,卻是一副毫不在意神情。
    宋長庚活了大半輩子,可從來沒見過有人能夠駕馭雷電。
    就在宋長庚感慨的時候,張泊的一個問題,將他拉回了現實。
    “長庚叔,以你這種求知的態度,想來應該不難考個功名,為何不去嚐試考取功名。”
    張泊知道,古代考取功名,年齡不是問題,就例如範進中舉的時候,都54歲了。
    聽張泊提及功名一事,宋長庚當即麵露一絲苦澀。
    想當初,他與兄長參加鄉試,直接就拿下全省第三的好成績,與全省第六的兄長並稱為“奉新二宋”。
    但是,之後兩人六次會試均名落孫山,十八年的光陰就此荒廢。
    興許是自身能力不足,亦或者是那段時間大明的科舉太過黑暗。
    最終他放棄了繼續科舉的念頭,回鄉擔任了縣學教諭,負責教導生員。
    回憶至此,宋長庚難免有些失落。
    “不過,要我說啊,科舉真的死路一條,畢竟大明……算了不說了,既然長庚叔你這麽喜歡研究新奇的事物,我知道有一人,想來你與他一定有些共同的話題。
    “哦?”
    宋長庚抬起頭,熱切地看向張泊。
    他所研究的東西,在世人看來皆是上不得台麵的東西,除了身邊好友,幾乎沒有人支持他。
    如果有這麽一位誌同道合的好友,想來兩人之間也能互相進步。
    “長庚叔,你有沒有聽過宋應星的名號。”
    宋長庚愣住了。
    這不就是他自己嗎。
    宋應星,字長庚。
    也就是宋長庚。
    這店家認得他?
    也不對,假如店家認得他,不會他坐在店家的身前,店家也認不出來。
    “店家,我就是宋應星。”
    “噗。”
    正在喝茶的張泊沒有忍住,直接噴了出來。
    然後他對麵的宋應星就遭了殃。
    “長庚叔,你……你說你是宋應星?”
    宋應星用衣袖擦了擦臉,默默地點了點頭。
    “是的,店家,我是叫宋應星,長庚是我的字,不知店家口中的宋應星是哪裏人士。”
    張泊望著他眼前一身儒士風格打扮的宋應星,臉上的吃驚之色怎樣也掩蓋不住。
    如此看來,宋長庚就是《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
    無怪乎張泊露出如此神態。
    《天工開物》這本書太不一般了。
    不僅記載了明朝末期以前的的各項技術,還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工藝百科全書”
    其涵蓋多個方麵,包括農業、紡織、染色、機械、陶瓷、造紙,兵器、火藥、製鹽、采煤、榨油、釀酒等,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還配備有上百張插圖。
    明朝滅亡之後,《天工開物》流傳海外,不僅影響了當時東亞的一係列周邊國家,而且還對當時處在大航海時代的歐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直接推動了歐洲的養蠶事業,還因為《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各項先進的農業器具,例如耬,犁等,開啟了歐洲的農業革命。
    與之相對應的,無論是大明還是帶清,都沒有對《天工開物》有足夠的重視。
    某位“十全老人”還因為書中出現的各式反清情節下令對此書進行封禁。
    以至於到了民國時期,國內竟然找不到一本《天工開物》,還得從隔壁引進。
    想到這些,張泊難免有些唏噓。
    如今,這本曠日神作的作者就坐在自己的身前。
    “長庚叔,哦不,宋叔,我覺得,你就是我口中的宋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