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Quora金選

字數:6038   加入書籤

A+A-


    “非常感謝能有這麽多ora的忠實用戶到現場來參加ora的產品發布會。”
    “ora能有今天,和ora的優質用戶是脫不了關係的,ora隻是一個平台,裏麵優質的內容是每一位用戶製造的。”
    “我這背後是一張ora數百萬注冊用戶的驗證碼組成的ora lo,正是有你們,才有ora。”
    發帖人吐槽了一句:周新對驗證碼是真愛啊。
    “矽穀都說我是最好的互聯網產品經理,即便我是最好的互聯網產品經理,我也無法脫離用戶憑空讓ora成為現在的ora。”
    “這半年時間來,整個矽穀有很多類似ora形態的產品被推出,world、wired、rcury等等,這些試圖複刻ora的產品都沒有獲得成功。”
    “為什麽?因為他們沒有像ora如此優秀的客戶。”
    舊金山的上午十點,是燕京的淩晨一點。
    淩晨一點的天涯社區裏的天涯雜談板塊還是非常熱鬧,尤其是直播ora發布會的帖子。
    吳世強就在自己的家中,同時看這個直播貼。
    直播貼更新的非常快,周新說一句,帖子就更新一句,時間延遲不過十五分鍾。
    吳世強回國之後,工作開展得並不順利。
    因為現在不僅矽穀的互聯網公司火熱,中關村的互聯網公司同樣火熱,整個市場並不缺少熱錢。
    吳世強能夠憑借周新的名頭獲得創業者的青睞,但是他問非常多的問題,又不投資給這些創業者。
    這導致他在中關村的名聲慢慢就臭了,甚至被人取了一個吳三舍的外號,意思是見到他要退避三舍。
    反正吳世強也不會真金白銀的投資。
    吳世強又打開狐疑,狐疑是搜狐推出的知識問答社區,裏麵也有類似的問題:“如何評價ora的首次發布會?”
    上麵同樣有人在實時更新回答,隻是狐疑裏的更新是大概十五分鍾更新一次回答,需要不斷刷新。
    兩邊的發布會內容一結合,就能知道老板大致在講什麽了,吳世強心想。
    從矽穀回中關村,肯定是有落差的,尤其在中關村見到的這些創業者,創意幾乎都是照搬阿美利肯的企業模式。
    ora推出後,搜狐推出了狐疑,新浪推出了新問,網易推出了易問。
    甚至連鵬城一家叫騰訊的小公司也推出了鵝問。
    吳世強第一次看到新問的時候還以為老板回國創業了,看到鵝問,懷疑自己到了養鵝場的官網。
    目前來看狐疑做得最好,有張朝陽牽線搭橋,找了一幫科學家和人文社科類的專家入駐,社區質量最好。
    新問是最喜歡把新聞放上去討論的,和新浪網業態也有關,同時大量充斥著你國怎?定體問的回答。
    至於易問,反響平平,無人問津。
    鵝問要好很多,借助qq大量用戶,上麵一些顏色問題導致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周新從吳世強口裏得知後,他心想,你們都取了這麽多名字,咋就沒有誰叫知乎的呢?
    吳世強在辦公室這段時間見過最多的項目也是照搬ora,動輒等到電子支付監管要求放鬆,我們馬上能實現盈利。
    拳頭遊戲的業態在華國行不通,不僅僅是盜版猖獗缺乏監管的問題,華國現在的生產力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壓根不支持大量正版用戶的誕生。
    即便搬運到國內,也是一個人下載,然後被共享到各大網絡論壇。
    所以從來沒有哪個互聯網公司想過要搬運拳頭的形態。
    至於neway,監管不允許,監管放開,也不是普通創業者能玩得轉的。
    隻有ora被華國創業者們逮著薅。
    一幫創業者拿著計劃書就來找吳世強,現在還沒有t創業的說法,t創業得等到移動互聯網才開始流行。
    說法都大同小異,我們把網站已經搭起來了,等您這邊資金到位馬上拿資金去請學術大牛、社會學家,然後借助他們再引流大學生,最後是普通用戶。
    這是狐疑的玩法,產品借鑒ora,打法借鑒狐疑。
    再後來吳世強不讓創業者見他,他去找創業項目。
    此時鵝問背後的騰訊,靠著快速增加的用戶數成功吸引到了吳世強的關注。
    他到燕京網吧去轉悠一圈之後,發現鵝廠名下qq幾乎每一個上網的人都在用。
    這迅速引起了吳世強的興趣,他已經和騰訊聯係上了,並且買好了星期三的機票。
    至於中關村的創業者們為什麽會相信新興投資背後的控製人是周新?在這個沒有企查查的年代。
    這是因為周新的ora個人主頁上,用中文寫著新興投資創始人。
    加上吳世強辦公室裏他和周新的合照,二者結合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回到舊金山發布會現場,周新繼續說:“在我要把ora賣掉的消息傳出後,我的ora賬號私信欄要爆炸了。
    本來我每天就能收到上萬條消息,在消息公開後的那幾天,我每天的消息欄都是五萬條。
    絕大部分都是ora用戶在和我說他們多喜歡多喜歡ora,勸我別賣掉。
    說換成是大公司來管理ora,他們隻追求盈利,從來不會考慮用戶的感受。
    現在jerry和比爾就在台下,比爾,jerry,我相信伱們不會對嗎?”
    攝像頭同時給到二位,周新背後的屏幕出現兩張大臉。
    楊致遠心想,沒說有這環節啊。
    他和比爾尷尬點頭。
    周新繼續說:“看,他們承諾了,有我們現場一萬兩千名ora用戶共同作證。
    好了,不開玩笑,賣出去之後你們要怎麽經營是你們的事,我不會也沒有權力幹涉。
    我在看到這麽多人挽留我的時候,我內心對自己說:兄弟,我想你大概做的不錯,這麽多人都想讓你留下。
    但是一段旅程是有終點的,我能夠陪伴ora的日子也是有限的。
    在我手裏ora到了一個瓶頸,靠我一個人的努力,很難突破這個瓶頸。
    我相信無論是雅虎,還是微軟,都能更好地在我搭建的基礎上,幫助ora突破這個瓶頸。”
    台下響起大量的竊竊私語。
    周新繼續說:“但在我離開之前,我需要發布ora的最後一個功能,最後一個由我研發的功能。
    我一直在想,ora是什麽,我現在意識到ora是一個媒介,每個人在ora上都能成為一個媒體。
    你的回答是在向所有關注你的用戶,以及會看到你回答的用戶傳播信息。
    和網絡社區相比,ora增加了用戶之間的粘性。
    如果你有一百個關注者,那麽你是一家校園報紙;如果你有一千個關注者,你是一個鎮本地的媒體;如果你有一萬個關注者,那你能影響一個小一些的城市;如果十萬個、一百萬個甚至是一千萬個又會怎麽樣?
    等到你有一千萬個關注者,我相信你的影響力能夠和紐約時報媲美。
    所以既然ora讓用戶成為媒體,那為什麽ora不自己做媒體?
    因此我們推出了ora金選!”
    這是類似知乎日報和知乎鹽選的結合,阿美利肯人更能理解淘金,所以用的是金選。
    鹽選老外品不出這個意境。
    周新在台上踱步:“ora金選每三天發布一期,會匯聚這三天裏整個ora點讚數最高的回答。
    不會重複選取同一個問題下的不同回答。
    比如a問題有兩個回答,排名第二的回答,比b問題排名第一的回答點讚數還要更高,我們依然不會選擇a問題裏排名第二的回答。
    整個ora金選由20個回答組成,我們內部測試過,這大概是一份紐約時報的內容量。
    裏麵16個回答是按照讚同數排序和問題不重複生成,其中4個問題是根據你的喜好生成。
    我們研發了最新的推薦算法,推薦算法會根據你的瀏覽和你的點讚,計算出你最感興趣的問題,然後選取點讚數最多的回答推送給你。”
    李彥宏確實是頂級人才,對搜索引擎有著極其深入的研究。
    推薦算法並不稀奇,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
    當時施樂公司的帕拉奧圖研究中心提出一種基於協同過濾算法的推薦係統,並將其用於垃圾郵件過濾。這是最早的推薦算法。
    但是一直要到2003年,亞馬遜才開始把推薦算法利用起來,試圖把用戶有可能喜歡的商品推薦給他。
    周新隻是和李彥宏提出這個概念,並且大致講了他的理解,百度在短短三個月時間裏,就完成了可以商用的推薦算法,並且應用在了ora金選上。
    在周新提到ora金選後,背後的屏幕上也從ora變成了ora精選。
    周新繼續說:“每份紐約時報的價格是075美元,周日紐約時報的價格是15美元。
    ora采取包月製,你可以按月購買,購買後,ora金選內容會定期通過你購買時輸入的郵箱發送給你。
    我們的定價是7美元一個月,比10份紐約時報的價格略低一些。
    同時用戶訂閱ora金選的錢,ora官方會抽百分之三十。
    剩下的百分之七十,按照內容貢獻度分配給每個回答的用戶。
    比如這個月ora金選出了10期,一共200個回答,其中160個是固定的回答,所有用戶都會看到。
    那麽這些用戶就從當月ora金選銷售費用的百分之七十裏,獲得05。
    一個回答是05,40個靈活機動回答,則根據觀看人數,享受對應的收益。”
    搞了ora金選,進一步完善電子支付生態,包月訂閱製和自動扣款都給整出來了。
    還是月底求月票!有的給烏鴉上上吧,烏鴉想要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