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篇隻為了那一抹紙錢

字數:1987   加入書籤

A+A-


    隻為了那一抹紙錢
    自從母親來南京之後,每年,我們隻在清明前回一趟老家。將就著住上一個晚上,家裏家外收拾一番。
    去年年底,母親摔壞了腿,至今尚拄著雙拐,不能下樓。
    今年的清明節,隻能是我一個人回老家了。
    為了這一趟遠行,我五點鍾就起床,倒公交趕班車了。
    下了班車坐公交去小鎮,買上紙錢與“金元寶”,然後步行去墓地。
    老遠就瞧見,陽光照耀下,偌大的墓地五彩斑斕,映現在這五彩斑斕之中的紅色是那麽的醒目。
    走近一看,才瞧清楚,紅色的是新遷來的墓碑上尚披掛著的紅布;五彩的是一些墓碑上新掛上去的塑料花。大多的墓碑前都已經留有紙錢的殘跡。
    我們家到我這兒是三代單傳,故每年的清明節,我一定是要回來的。
    祖上三代的墓,幾乎挨在一起。我估摸著我的三個姑姑來上過墳了,因為墓前有紙錢痕跡,特別是我爺爺奶奶的墓,紙錢的殘跡很是厚重。三座墓,隻有爺爺奶奶的墓用水泥新固定了一對不鏽鋼管的底座,插上了一對塑料花;而我父親及曾祖父曾祖母的墓碑前卻是空空如也。如此的厚此薄彼,真是讓人有些無語。
    墓地上偶爾響起一陣鞭炮聲。
    這鞭炮聲,我既陌生又熟悉。
    說它陌生,是因為這是外來習俗,當地並無這一傳統。
    我們那兒,家裏有人亡故,三年之內,牆上貼不得紅,春節也不走親戚,放鞭炮更是禁忌。在這三年之內,如果放鞭炮的話,隻有一個可能,就是又死人了。在料理新亡故之人之前,趕緊放鞭炮,曰“起福”,表示前麵的守孝期已經結束。
    說它熟悉,是因為近些年,隨著外出的人多了,個別的人將這一習俗帶了回來,每年總會有個別的人在墓地上放鞭炮。
    點燃紙錢,分別在三個墓前磕上一個頭,看著紙錢完全燃盡,便原路返回。
    老家離小鎮並不遠,但我今年不想回去了,直接上了回車站的公交車。
    我是十點半下的班車,十二點整,又上了班車,從踏上故鄉的土地再到離開,恰好是一個半小時,遠不及往返的路途時間,是匆匆的來,又匆匆的去。
    窗外的景色,一年四季不停地變換著。這一條路線,我已經走過很多次了,不管是哪一個季節的景色,對於我而言都不再有新奇感。一路上,要麽是看看報紙,要麽是閉目養神。
    去墓地祭奠的費用是二十塊,往返的車費接近兩百塊。
    可是,每年的這一趟遠行,是必須的,是不能用時間與金錢來衡量的,多與少都不重要,一切都是為了那一抹紙錢。
    另一篇
    背景換了
    都放假了,帶著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去外公家過春節。臨行前特意將寒假作業及語文課本帶著。
    上午,語文老師照例在微信群裏發布了當日的作業。
    下午,我用手機拍攝了女兒的讀書視頻。女兒自己拍攝了當日的其它作業。然後,全都發到了微信群裏。
    發完之後,女兒習慣性地查看一下自己是第幾個發的。
    女兒看著手機,很是驚奇的說道:“哎呀,大家的讀書背景都換了!”
    我笑著說道:“這說明大家都出去玩了,但都帶著課本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