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被知青“遺忘”的未婚妻(5)

字數:3650   加入書籤

A+A-


    第二天一大早,馮振中和馮振國就去了公社,把馮家村想要發展立體農業、把野山變花果山,為建設社會主義做出更多貢獻、提供更多物資的想法跟公社書記做了匯報。
    這是個新的嚐試,公社方麵聽了他們的匯報,覺得這事可以做,如果做好了,就可以在其他大隊也進行考察推廣。
    公社的趙書記跟他們說:“我跟農技站的同誌們說一聲,你們可以隨時去找他們請教問題。我再給縣裏打個報告,你們這種新嚐試應該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光是咱們公社可能不夠。”
    馮振中笑道:“趙書記,咱們想一塊去了。既然咱們是為了國家建設做新的嚐試,那就應該集思廣益,盡可能多的網羅人才。”
    趙書記哈哈一笑,說道:“行啊,老馮,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咱才幾天沒見啊,你這文化水平有提高啊!”
    馮振中笑得憨厚,沒再多說。
    這都是昨天晚上聽元初講的,他屬於現學現賣。
    搞定了公社,馮振中和馮振國又拿著公社的介紹信去了縣裏,爭取到了縣農業水利局革命領導小組的支持。
    這幾年部門設置比較亂,之前的農業局、水利局都沒有了,合並成了一個領導小組,萬幸的是,最亂的時候已經結束了,現在這個小組已經不是整天鬥這個鬥那個,而是開始幹正事了。
    馮家村要做的這件事,正好撞上了領導小組重整旗鼓準備大幹一場彰顯政府部門存在感的時候。
    領導小組兩眼放光,比馮家村還積極。
    天時地利人和,這事不幹都不行了。
    縣農業水利局領導小組再次向上請示,從市農業局請來了專家,一起到馮家村對周邊的山地進行考察、規劃,務必要把這件事情做成了。
    馮家村大隊委一下子就忙了起來。
    大隊委召開了全體社員大會,馮振國做了激情洋溢的發言,動員大家鼓足幹勁搞生產。
    五名知青也特別積極踴躍的報了名,這一批知青都是高中畢業生,學習能力不差,願意嚐試新鮮事物。
    老實講,來到農村就下地幹活,他們是有點迷茫的,幹活他們肯定比不上老農民,他們作為知識分子的優勢一點也發揮不出來。
    現在好了,馮家村要嚐試新的東西,那他們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好好學習,爭取成為立體農業的技術員,以後能夠帶領大家搞生產。
    他們好歹有點基礎,學東西應該會更快一點。
    馮家村人對這幾個知青的印象不錯,雖然剛來的時候磕磕絆絆,但是人家態度十分端正,不會就學、就練,來了一年多點,現在幹活不比他們差多少了。
    專家們考察之後,經過討論,對馮家莊周邊的野山進行了細致的規劃,什麽地方適合種植什麽東西,需要前期進行哪些工作,全都說的清清楚楚。
    社員們隻要按照規劃施工就可以了。
    馮振興和元初也忙了起來。
    元初是作為中草藥種植方麵的技術指導參加,馮振興就和大家一起幹活,他對馮家莊有很強的歸屬感,集體榮譽感也很強,發自內心的想要把家鄉建設好。
    更別提這主意是他閨女出的,他當然要大力支持一下。
    元初叮囑他:“爸,悠著點幹,咱是義務勞動的,別累壞了讓你閨女我心疼啊。”
    “知道了,放心吧。我心裏有數。我這段時間感覺好多了,可能是天天喝那蜂蜜水真的有用,我覺得全身輕鬆,以前我不是這兒疼,就是那兒疼,現在沒事了。我頭都很久沒疼了。”
    元初一驚一乍:“你還全身疼呢!”
    之前馮振興可沒跟委托人說過這些,他總是說自己特別好,一點問題都沒有。
    馮振興自知失言,連忙找補道:“有點疼,不嚴重,不是什麽大事,我不是怕你擔心嗎,所以沒說。現在是真好了。”
    元初心道,可不好了嗎?除了給他加一點點可以忽略不計的靈泉水,元初還用自己的治愈異能幫他梳理了一下身體,他已經恢複了。按照現在這個身體健康狀況,長命百歲都不是問題。
    不管心裏怎麽想,表麵上她還是“哼”了一聲,表達自己對馮振興不說實話的不滿。
    馮振興:“……”
    倒反天罡!誰家閨女敢管著爹啊?也就他家這個了。
    ☆
    1970年9月,馮家村分來兩名新知青,一個叫顧長風,還有一個叫宋言禮。兩個人都長得帥氣有型,一來就吸引了很多欣賞的目光,但,也隻是欣賞而已。
    馮家莊人很務實的。
    元初敲了敲係統,疑惑道:“劇情裏好像沒有宋言禮這個人吧?”
    “是的,沒有。”
    “那他是怎麽回事?穿越?重生?還是其他什麽情況?”
    係統都被她問懵了,沉默了一秒,才說道:“都不是。這應該就是蝴蝶效應。他的靈魂沒有任何問題。”
    “有沒有可能是有問題而你沒有檢測到?”
    係統表示:“請宿主不要胡思亂想,沒有這個可能性。”
    元初:“……”
    關於這個疑問,元初很快就從馮振中那裏得到了解答。
    宋言禮是主動報名下鄉來到馮家莊的。
    “他是1965年考上大學的大學生,在大學裏也沒正經上過多長時間的課,他們叫什麽‘老五屆’,這兩年陸續也開始分配工作了,基本上都不能留在城裏,要去工礦、農村、邊疆。
    宋知青有個叔叔,在咱們省農業廳工作,咱們搞立體農業這個事情,竟然驚動了省裏了。
    他聽他叔叔說起這個事情,很感興趣,正好分配也不知道會分到哪兒去,索性就主動報名下鄉了,到咱們這兒來鍛煉鍛煉。”
    馮振中跟元初感慨:“你說他這運氣,也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要說不好吧,他還趕上最後一屆考大學,要說好吧,他這個大學上了跟沒上一樣。”
    元初說道:“怎麽可能一樣?人家有大學文憑,在咱們這兒鍛煉一下而已。待不了多久的。”
    馮振中想了想,也是,宋知青這麽一下鄉,也算是響應了國家政策了。以後城裏有機會,他就能隨時回去,也不再受分配政策約束。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曲線救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