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丈夫心有白月光(24)

字數:3420   加入書籤

A+A-


    元初又吃住在廠裏了。
    除了新型發電機的試製工作,她也跟劉工一起開班授課,提升技工的整體水平。
    她還和劉工合作編寫適用於一線技工的教材,廠裏刻版油印,給上課的技工們都發了一份。
    1955年8月初,1.2萬千瓦發電機就試製成功了。
    鄭偉同誌又一次給機械工業部打電話,請他們派人過來驗收。這一次,鄭偉同誌笑得更加“猖狂”,把豪氣幹雲、豪情萬丈都通過短短的幾句話表現了出來。
    對方比上次更加震驚。
    專家們以比上次更快的速度來到了硯山,花幾天時間對新產品進行了驗收,聽取了元初做的新產品設計、研發、試製工作報告。完了給她一個評價:後生可畏。
    為了對她進行表彰,機械工業部給了她一個去京城讀大學的名額。雖然她的理論和實踐都很厲害,但是,沒有文憑打底,她就隻能是個工人,成不了工程師。
    現在,國家已經開始試行工資分級製了,很快就會在全國進行普及。她如果作為一線工人進行評級,最高也就評個八級,這是上限。
    但是,如果她作為技術人員進行分級的話,可能性就很多了。她完全可以通過考核,一次就評9級,成為一名普通工程師。隨著她資曆的增加,還可以評八級、七級、六級,如果到了一級,那就相當於行政級別的七級,算是部長級了。
    行政級別和技術級別的評級,都是數字越小越好。工人級別是數字越大越好。
    這位小祁同誌的水平很高,靠的是天賦。她沒有經過係統學習,如果她去京城深造一下,未來肯定會有更大的成就,前途不可限量。
    而且,她要是真的天賦卓絕,或許會被放到更大的舞台上去發揮作用。
    作為機械工業部的專家,他們對國家動向還是比較了解的。從今年開春以來,部裏就動作不斷,從各個高校抽調專家,從全國各地抽調最優秀的技術工人,看樣子是要搞個大的。
    說不定他們讓小祁去京城,還能為國家的大動作輸送個人才呢。
    原本今年一月初開會,是通過了一個核武器研製計劃,但是大家都以為從計劃走到實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沒想到,春節一過,這事突然就提上了議事日程,緊鑼密鼓的開展起來了。
    他們最開始還以為要和老大哥談判一下,請他們支援點研究資料,畢竟他們已經成功了,如果有他們的幫助,我們的起步應該會比較高。
    但是吧,現在看著好像也不是從零開始的樣子。具體是怎麽回事他們暫時也不清楚。
    有深造的機會,元初自然是要去的。
    鄭偉同誌雖然舍不得放走這麽個人才,但是他也知道,去深造對元初的個人發展是有好處的,他不能阻攔。所以,他痛痛快快地放了人,還跟元初說:“我們有事就給你寫信。等你深造完了,咱們再一起工作,製造更好的發電機。”
    “您放心。我肯定一邊深造一邊做設計,然後把設計圖寄給劉工,讓他帶著大家繼續創新。”
    8月底,元初動身前往京城。
    她算是帶薪讀書,在她上學期間,電機廠還給她發工資呢。
    所以,元初也不打算放過他們。
    她在學校一邊讀書,一邊設計出一台2.5萬千瓦的高溫高壓發電機,設計出來之後,她就把設計圖紙、說明打包寄給了硯山電機廠。
    劉工摸著自己半禿的腦袋嘿嘿樂,然後索性去剃了個禿頭。這樣工作起來比較省心。
    元初隨後又花了點時間把試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解決方案一一列了出來。
    最近有人開始找她談話了,她覺得自己可能要去西部工作一段時間,電機廠這邊的事就顧不上了。所以,她要提前把問題都列出來。剩下的,劉工自己也能克服。
    果然,她的信寄出去沒多久,調令就下來了。
    硯山電機廠自然也知道了這件事。他們隻知道元初被調去參加國家項目,不知道具體內容是什麽。
    元初和幾位專家一起乘坐飛機去了西部某基地。這時候還沒有飛那兒的民航,他們坐的飛機是部隊特派的。
    這一去,就是三年時間。
    在原世界裏,我們克服重重困難,花五年時間研製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算上前期的準備時間,一共也隻用了九年。
    現在,我們有“國際愛好和平的友人”提供的研究資料,經過專家們的反複驗算、論證,證明了這些材料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那麽,理所當然,我們花費的時間比原世界裏要少了兩年。
    有一些時間是節省不了的。哪怕理論再怎麽完備,真正要製作出來也需要時間。
    1958年底,蘑菇雲騰空而起。
    站在西部的戈壁灘上,元初眼眶酸澀,內心激動萬分。
    在任何時候,她都會為祖國的強大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掌握了“真理”,很多事情就好說了,外部壓力驟然減輕。
    當初係統提供的資料裏,還有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內容。最近,它又開始發送災害預警和天氣預報了。
    接下來的三年,天氣也確實有點不正常,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這個災害預警和天氣預報,它倒是沒有再發給領導人,而是給受災嚴重地區的話事人一些玄而又玄的警示,這個話事人可能是個大隊長、公社書記,甚至是一個地方年齡最大、最德高望重的族老。
    據係統反饋,大家都還是很聽勸的,多多少少都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
    大項目結束之後,元初返回京城,拿到了自己的大學畢業證,然後又回到了硯山電機廠。
    她在這個項目裏隻是一顆不起眼的螺絲釘,雖然她工作兢兢業業、肯吃苦、肯付出,但是大家都是這樣的,她一點都不突出。她唯一突出的一點就是,交到她手上的任務,總是一次性完成得十分完美,效率超高。
    她跟大家說這是在電機廠工作鍛煉出來的,等這邊的活幹完了,她還回電機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