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陳平缺德,不亞蒯通

字數:3376   加入書籤

A+A-


    就這樣,兩個各懷鬼胎、都覺得自己能利用對方並最終成為贏家的死對頭,因為劉盈的外部壓力,暫時達成了脆弱無比的一致。
    倭國開始緊急調動所有能用的戰船和水軍,試圖在海上構築一條防線。
    而對馬島上,漢軍卻顯得異常平靜和從容。
    劉盈絲毫沒有急著登陸進攻的意思。
    他深知,登陸戰的前提是掌握製海權,倭寇必然會在海上拚死一搏。
    大漢天子下令全軍休整,補充糧草,檢修戰艦,訓練水手,將對馬島經營成一個堅固的前進基地。
    這一日,劉盈正在視察港口,陳平悄無聲息地來到他身邊,低聲道:“陛下,臣已遵照您的意思,通過重金收買和一些‘特殊渠道’,讓幾個貪財的倭國公卿開始在他們內部散播流言了。”
    劉盈聞言,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笑意,他轉頭看向這位以智計和“缺德”聞名的丞相,調侃道:“哦?又是什麽誅心之論?丞相,朕似乎越來越發現,為何先帝當年那麽喜歡用您了。”
    “有些時候,您這缺德揍性,那真是不弱於蒯通啊!”
    陳平毫不在意皇帝的調侃,反而嘿嘿一笑,臉上帶著幾分自得:“陛下過獎。臣不過是因勢利導罷了。”
    “流言無非是說…村野治保與天皇的聯合是假,實則是想借漢軍之手削弱甚至除掉天皇最後的力量,以便他真正獨霸倭國;反之亦然,說天皇答應聯合,也是想等村野治保與陛下您兩敗俱傷後,他好坐收漁翁之利,重登大寶…再加上之前那份‘求援信’的舊賬,夠他們互相猜忌好一陣子了。”
    劉盈滿意地點點頭:“善。讓他們先自己亂起來吧。海戰要打,但這仗,從一開始就不隻是在海上。”
    海風獵獵,吹動著漢軍的旗幟。
    對馬島上,漢軍養精蓄銳;倭國本土,暫時的聯盟下暗流湧動,猜忌的種子已被陳平悄然種下。
    一場決定性的海上大戰尚未爆發,但無形的刀光劍影,早已在陰謀與謊言中交織閃爍。
    ——
    對馬島如同一頭蟄伏的巨獸,橫亙在海峽之間。
    漢軍旌旗招展,艦船雲集,每日操練呐喊聲震天動地,擺出一副隨時要揮師東進,直撲倭國本土的架勢。
    尤其是針對薩摩地區的模擬登陸演練,進行得尤為頻繁和逼真。
    這強大的壓力,迫使村野治保與前任天皇那本就脆弱的聯盟不得不維持著表麵上的合作。
    然而,猜忌的毒蔓早已在陳平“鈔能力”的澆灌下,悄然滋生,纏繞在雙方的心頭。
    村野治保緊急致信天皇:“漢軍鋒芒直指薩摩!此乃我之根本,亦是阻擋漢軍登陸之要衝!請速派援軍,你我兵合一處,共禦強敵於海上!”
    若在平時,天皇絕不會輕易將兵力投入村野治保的地盤,但劉盈的威脅近在眼前,他不得不做出回應,開始調集軍隊。
    就在此時,平安京(京都)的宮廷內外,各種流言蜚語如同瘟疫般蔓延開來,其源頭隱秘難查,卻句句誅心:
    “聽說了嗎?村野大人請援是假,想吞並天皇陛下最後的精銳是真!”
    “可不是嗎!薩摩是他的地盤,讓我們的士兵去頂在前麵當炮灰,消耗漢軍,他好保存實力!”
    “到時候仗打完了,我們的兵也打光了,他還不是想怎麽拿捏陛下就怎麽拿捏?”
    “還有糧草呢!他村野治保會好心供應我們大軍吃喝?肯定又要陛下大出血!”
    這些流言精準地戳中了天皇,及其麾下公卿貴族們最敏感的神經。
    於是,當村野治保再次催促援軍,並理所當然地要求天皇方麵提供部分糧草以“共體時艱”時,天皇的回複變得遲疑而充滿算計,開始討價還價,甚至反過來要求村野治保先支付一筆“開拔費”和擔保後續糧草供應。
    村野治保接到回信,氣得幾乎吐血,砸碎了心愛的茶具。
    “蠢貨!都是蠢貨!漢軍大軍壓境,還在算計這些蠅頭小利!劉盈若是登陸,你我皆成階下之囚!”
    雙方的書信往來充滿了外交辭令下的相互推諉和暗中指責,援軍的出發變得一拖再拖,即便有小股部隊到來,其指揮權、駐紮地、糧草供應等問題也引發了無數扯皮,所謂的“聯軍”尚未麵對漢軍,內部已是矛盾重重,效率低下。
    然而,陳平的毒計並未止步於挑撥兩位巨頭。
    他的觸角,悄然伸向了村野治保軍中一支特殊的力量——從寒冷的北方蝦夷地(北海道)掠奪征召而來的蝦夷人士兵。
    這些戰士勇猛彪悍,但並非自願為倭人作戰,心中埋藏著被征服、背井離鄉的仇恨。
    陳平派出的細作,包括一些被漢軍俘獲後經過“教育”的蝦夷人,利用各種機會,用蝦夷語或他們能聽懂的方式,悄然傳播著另一種聲音:
    “兄弟們,看清楚誰才是真正的敵人!漢軍為什麽來?是因為村野治保這些倭人屠殺了大漢的沿海百姓!我們蝦夷人,和漢人無冤無仇!”
    “我們不是倭國人!我們的家園被他們侵占,我們的同胞被他們奴役!現在他們又要我們為他們的戰爭送死!”
    “大漢的皇帝是仁慈的,他連投降的倭寇都給予活路。如果我們能擺脫倭人,說不定大漢皇帝會幫助我們回到蝦夷,過回我們自己的生活!”
    這些話語,如同投入靜湖的石子,在蝦夷士兵的心中漾開層層漣漪。
    蝦夷人表麵依舊沉默,聽從命令,但眼神中卻多了些別樣的東西。
    戰鬥的意誌在悄然消退,對回家的渴望在暗中滋長。
    許多人在夜深人靜時捫心自問,為什麽要為侵略自己家園的仇人賣命?
    如果能回家,誰願意在這異鄉的海島上當炮灰?
    就在倭國“聯軍”內部被流言和猜忌攪得一團糟,蝦夷士兵軍心浮動之際,對馬島漢軍大營內,一場最高級別的軍議正在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