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糧食,就是人心
字數:3269 加入書籤
鴨綠江的薄霧尚未散盡,兩名穿著朝鮮使者服飾、神色倉皇的人,正駕著一葉小舟,拚命向對岸劃去。
他們懷中揣著衛滿用血寫就的求救信,以及一份承諾割讓巨濟島等沿海島嶼給倭國的密約,這是衛滿能拿出的最後籌碼。
然而,小船剛靠岸,蘆葦叢中便無聲無息地伸出數支冰冷的長矛,抵住了他們的喉嚨。
訓練有素的漢軍銳士如同鬼魅般出現,迅速將二人製服、搜身,那封至關重要的信件立刻被快馬加鞭送往後方漢軍大營。
中軍大帳內,劉盈並未身著戎裝,依舊是一襲錦繡常服,正與陳平對弈。
聽聞消息,他緩緩落下一子,接過那封沾著使者體溫和恐懼的信件。
他仔細閱讀著衛滿近乎哀求的語句和那些喪權辱國的承諾,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唯有嘴角微微勾起一絲冷冽的弧度。
“陛下!”
陳平撚著棋子,低聲道,“倭國狼子野心,若真讓其得到朝鮮沿海據點,恐成心腹大患。此信必須截下,使者……當就地處置,以絕後患。”
劉盈卻搖了搖頭,將信件輕輕放在案上:“丞相,信,要送。而且要原封不動地送過去。”
陳平一愣,麵露不解。
劉盈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卻蘊含著深不見底的謀略:“但隻是‘原封不動’地送到村野治保手裏,未免太浪費了。來人,取筆墨,再備一份我大漢宮廷專用的金粟箋。”
很快,一份以衛滿口吻書寫,但內容截然不同的“國書”在劉盈的口述下完成。
在這封信裏,衛滿的哀求變成了倨傲,許諾變成了空頭支票,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倭國天皇的利用和事成之後可能翻臉不認賬的暗示。
更絕的是,劉盈還模仿衛滿筆跡,在末尾添了一句:“若天皇陛下能牽製漢軍水師於對馬海峽,寡人自有破敵之策,屆時半島戰利品,你我再議。”
“把這封信,換進去。”
劉盈將新信裝入原來的信封,蠟封模仿得天衣無縫,“讓那兩個使者繼續他們的使命。記住,要讓他們‘僥幸’逃脫我們的追捕,一路有驚無險地抵達倭國。”
陳平略一思索,眼中頓時爆發出欽佩的光芒:“陛下聖明!此計大妙!村野治保性格猜忌狂傲,見到此信,必認為衛滿是在戲耍利用他,非但不會發兵,反而會勃然大怒!甚至可能因此與衛滿結下仇怨!我等不僅免去兩線作戰之憂,更可謂不費一兵一卒,便斷衛滿一臂!”
“正是此理。”
劉盈頷首,“而且,不必告訴衛滿他的使者被抓過。讓他留著那點虛無縹緲的希望,才能在王京城裏‘安心’地等待他的末日。”
這種掌控敵人心理,給予虛假希望再將其徹底碾碎的手段,堪稱誅心。
戰略既定,漢軍的攻勢更加遊刃有餘。
劉盈並未急於直搗黃龍,而是采納了類似“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
大漢軍隊以那些早已滲透進來的“商隊”為內應和向導,不再糾結於一城一池的攻堅戰,而是迅速分散開來,如同水銀瀉地般,席卷朝鮮廣闊的鄉野農村。
漢軍所到之處,第一件事並非殺戮,而是開倉!
打開隨軍攜帶的糧袋,以及繳獲的、原本屬於朝鮮貴族糧倉的存糧,當場熬煮米粥,分發給了那些麵黃肌瘦、瀕臨餓死的朝鮮平民。
“大漢天子仁德,賜粥活命!”的呼喊聲,伴隨著米粥的香氣,迅速傳遍四野。
對於饑餓到了極點的人而言,一口吃的,遠比什麽君王、國家、大義更重要。
無數朝鮮百姓跪倒在漢軍的糧鍋前,涕淚橫流,高呼萬歲。
他們很快便從恐懼的順民,變成了漢軍最熱情的支持者和帶路人。
漢軍因此對朝鮮的地形、兵力部署、糧倉位置了如指掌,進展神速。
而攻勢最猛、進展最快的,當屬樊噲、樊伉父子率領的先鋒軍團。
這爺倆一個如猛虎,一個似彪豹,打法毫無花巧,就是一個“快”字!他們根本不理會沿途小股敵人的騷擾,直奔一座座城池。而守城的朝鮮軍隊,早已軍心渙散,饑餓使得他們連武器都拿不穩。
往往漢軍剛把雲梯架上城牆,甚至還沒開始攀爬,城頭上的守軍就扔下了武器,有氣無力地喊道:“別放箭!我們降了!隻求……隻求給頓飽飯吃!”
麵對這樣毫無鬥誌的敵人,樊噲連砍人都覺得索然無味。他常對兒子樊伉嘟囔:“老子打了一輩子仗,就沒打過這麽憋屈的仗!這特麽是打仗還是開粥廠?”話雖如此,他還是嚴格執行劉盈的命令,受降後,第一件事就是讓降兵吃飽飯。
五日之內,樊噲父子連克十餘城,幾乎兵不血刃。消息傳回,連劉盈都有些驚訝於進展之神速。
大量的降兵開始成為漢軍的一個“負擔”。中軍帳內,陳平再次向劉盈進言:“陛下,降兵已逾數萬,每日消耗糧草巨大。朝鮮本就缺糧,這些人毫無戰力,且心向難測,實乃巨大隱患。一旦我軍糧草不繼,或戰事有變,其必生亂。依臣之見,不如……”他做了一個抹脖子的手勢,“既能節省糧草,又能永絕後患。白起之事,雖遭非議,然於當時實乃不得已而為之。”
劉盈正在看地圖,聞言頭也沒抬,隻是擺了擺手:“殺降不祥,亦非仁君所為。況且,這些餓極了的人,自有他們的用處。陳卿不必多慮,朕心中有數。”他的目光落在地圖上王京城的位置,眼神深邃。
與此同時,王京城內,衛滿已經快被絕望逼瘋了。
外圍城池接連失守的消息如同雪片般飛來,每一個消息都意味著他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本就不多的存糧又少了一部分來源。城內存糧日益減少,配給一減再減,士兵和百姓麵帶菜色,怨聲載道。
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那份派往倭國的求救信。他每天都在祈禱,祈禱使者能順利抵達,祈禱村野治保能看在唇亡齒寒的份上發兵來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