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漢律如山,不分胡漢
字數:3021 加入書籤
長安未央宮的燈火,常常徹夜不熄。
劉盈高踞禦座,目光越過殿宇的重重飛簷,仿佛投向了帝國那廣袤無垠的西部疆域。
西域都護府的設立,絲綢古路的重新繁榮,涼州的日漸穩固,這一切都標誌著大漢的觸角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西延伸。
然而,在這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之下,劉盈的心頭始終縈繞著一絲難以驅散的陰霾——那個如同幽靈般徘徊在歐亞大陸另一端的對手,“上帝之鞭”阿提拉。
他從未小覷過這位同為穿越者的敵人,草原部落那次險些成功的聚集,已然證明了阿提拉的手腕與野心。
劉盈深知,麵對一個擁有超越時代眼光和知識的對手,任何疏忽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他明麵上繼續推動著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賞賜往來商隊,營造四海升平的景象,暗地裏,卻通過繡衣使者獨有的加密信道,向兩位坐鎮西陲的重臣發出了密旨。
一封發往西域都護府,交予那位曾以三寸之舌攪動風雲的老臣蒯通;另一封發往涼州刺史府,遞至以智謀和剛直聞名的李左車手中。
密旨的內容高度一致:“明察商旅,暗訪異動,不惜一切代價,查探阿提拉及其黨羽潛藏之蹤跡。”
劉盈在給二人的密信中還特意強調:“阿提拉此人,詭詐非凡,經年累月,其麾下或已訓練出精通我漢家言語、熟知中原習俗之細作。彼等若集重兵來犯,朕有神火銃營,有韓大將軍,何懼之有?然朕所慮者,乃其效仿當年荊軻、豫讓之輩,藏匕首於圖卷,施毒藥於醇酒,以流言惑亂民心,以金銀腐蝕吏治。此等魑魅魍魎之行徑,防不勝防,需萬分警惕!”
他的預感並非空穴來風。阿提拉如同一條經驗豐富的毒蛇,深知在麵對一個體積龐大、武力強盛的對手時,正麵撕咬絕非上策,唯有潛伏在陰影中,尋找其最細微的破綻,注入致命的毒液,方能奏效。
而他認為的破綻,正是大漢帝國那看似鐵板一塊,實則因民族、地域、文化差異而存在的細微縫隙。
他選擇了西域和涼州這兩處胡漢雜居、新舊秩序交替的前沿地帶,作為他實施“軟刀子割肉”策略的第一個試驗場。
阿提拉及其核心幕僚,利用其來自後世的知識和對地緣政治的深刻理解,製定了一套精密的滲透與離間方案。
他們並未選擇直接對抗大漢的軍事力量,而是將目標鎖定在了脆弱的“人心”上。他們精心挑選的代理人,並非戰場上的勇士,而是那些行走於絲綢之路,見多識廣卻也易於被利益驅動的西域商人,以及少數在漢朝統治下感覺自身地位下降、心懷怨望的本地舊貴族。
在龜茲國一處隱秘的葡萄莊園地下密室內,燭光搖曳,映照著幾張或貪婪或陰鷙的麵孔。一個戴著兜帽,嗓音經過刻意改變,自稱“西來使者”的阿提拉心腹,正在向這些被重金收買的內應下達指令。
“記住你們的任務,不是去廝殺,而是去說話。去市集上,去酒肆裏,去所有胡人聚集的地方,用最樸素、最能引起共鳴的語言,告訴你們的同胞——”
使者的聲音帶著一種蠱惑人心的魔力,“看看那些漢人商隊吧!他們的駱駝馱著我們的金銀玉石回去,換來的絲綢瓷器,卻隻有他們的貴族才能享用!他們稱呼我們什麽?‘胡虜’!”
“這是何等輕蔑的稱呼!再想想冒頓單於的時代,雖然也要繳納貢品,但我們至少能在草原上自由馳騁,我們的部落首領依然擁有無上的權威!”
“可現在呢?漢人的官吏管著我們的牧場,漢人的律法束縛著我們的手腳,我們失去了自由,卻並沒有換來與之匹配的富足!”
“這一切的根源,就是這條看似繁華,實則不斷抽幹我們鮮血的絲綢之路!”
這番說辭,是阿提拉結合了後世民族主義煽動技巧和心理戰要素精心炮製的。
它刻意模糊了匈奴統治時期的殘酷剝削,如定期的人口掠奪和殘酷鎮壓,而放大了其“鬆散統治”下部落享有的相對自主性;它片麵誇大絲綢之路貿易中可能存在的不平等,將西域整體置於受害者的位置,並巧妙地利用了“胡虜”這一帶有貶義的稱呼來激發民族情緒。
很快,這些被精心包裝過的“毒素”,開始在疏勒、於闐、樓蘭等西域城邦的市井街巷悄然流淌。
起初,這些流言確實在部分信息閉塞、生活困頓的胡人平民中引起了一些竊竊私語和短暫的迷茫。
然而,它們很快就撞上了一堵無形卻堅固的牆壁——西域都護蒯通在過去數年裏,以鐵腕和公正建立起來的秩序與公信力。
蒯通治理西域,其核心原則簡單而有力:“漢律如山,不分胡漢。”
他深知在這片土地上,任何偏袒都會成為動亂的根源。
曾有漢人豪商試圖以重金賄賂都護府屬官,想要壟斷某條商路的貿易,被蒯通查實後,不僅抄沒其家產,本人更是被枷號示眾,發往礦山服苦役。
同樣,也有龜茲貴族縱容家奴劫掠漢人商隊,蒯通親自帶兵包圍其府邸,將該貴族依法處斬,首級傳示諸國。
這些事件,早已在西域各族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他們看到的不再是匈奴時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是一個至少在表麵上力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秩序維護者。
因此,當那些被收買的煽動者,在於闐的巴紮上聲嘶力竭地宣揚“漢人掠奪”論時,回應他們的不是共鳴的怒火,而是一片鄙夷和斥責。
一個賣陶器的老漢人商人冷笑一聲,用流利的胡語反駁:“放屁!沒有都護府派兵清剿馬賊,你的貨物能平安運到長安?沒有漢人帶來的犁具和井渠技術,你們部落去年大旱能熬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