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毒蛇潛行,遁入長安
字數:3368 加入書籤
劉盈力排眾議,對蒯通與李左車聯名上奏的“教化安邊”之策給予了毫無保留的支持。
詔書頒下,帝國的力量開始向西部傾斜,但這次不再是刀兵與鐵騎,而是承載著文明火種的竹簡、筆墨與飽學之士。
朝廷從國庫撥出專款,委任精通政務與文教的官員,奔赴涼州與西域,主持興學事宜。
在龜茲、疏勒、於闐等西域主要城邦,一座座頗具漢家風格的官學拔地而起,雖不及中原郡國學府宏偉,卻也青磚黛瓦,書聲朗朗。
精通胡漢雙語、胸懷開闊的儒生被高薪征召,他們帶去的不僅是《論語》《詩經》的微言大義,更有《九章算術》的實用技巧,《農桑輯要》的耕種良法,以及《漢律》中關於產權、契約、刑罰的明確規定。
起初,一些保守的胡人貴族對此心存疑慮,不願將子弟送入“漢人的學堂”。
蒯通並不強逼,而是以身作則,率先將自己麾下幾名胡人將領的子弟送入官學,並公開褒獎那些主動送子入學的部落頭人,給予其部落貿易稅收上的輕微減免。
李左車在涼州則更為直接,他明確告知各部首領,其子弟若不通曉漢文,未來將無法承襲朝廷認可的首領地位,亦不可在州郡擔任任何官職。
利益導向與政策引導雙管齊下,效果立竿見影。
漸漸地,官學中胡人子弟的比例越來越高。
孩子們的心靈如同一張白紙,當他們與漢人子弟同窗共讀,一起背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起演算勾股方田,一起在蹴鞠場上奔跑競技時,那種基於文化習俗的隔閡便在潛移默化中悄然消融。
他們開始習慣使用筷子,欣賞漢家音樂,甚至覺得寬袍大袖的漢服也別有一番風雅。
更深遠的影響發生在民間,隨著懂得漢語的胡人越來越多,胡漢之間的交流變得前所未有的順暢。
漢人商隊帶來的不再是單純的商品,還有更先進的耕作技術、水利工程和醫療知識;胡人提供的也不再僅僅是牲畜和玉石,他們的畜牧經驗、瓜果栽培技術也豐富了漢人的生活。
市集上,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卻少了許多因誤解而生的爭執。
通婚現象也開始增多,一個既能說流利胡語又能寫一手漂亮漢字的“雙語”混血下一代,正在西域茁壯成長。
西域都護蒯通敏銳地感受到了這種變化,他發現自己需要親自出麵處理的部落糾紛越來越少,郡縣官吏的政令推行得愈發順暢。
以往需要派兵威懾才能征收的賦稅,如今大部分部落都能按時主動上交。
街市之上,巡邏的漢軍士兵不再需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甚至可以與當地的胡人老者坐在茶館裏閑話家常。
“陛下此策,真乃神來之筆。”
蒯通在寫給劉盈的私信中感歎,“昔日需以刀劍維係之秩序,今以詩書禮樂便可潛移默化。胡漢之界漸泯,西域民心,已真正開始向化長安。都護府如今之要務,非彈壓管控,而在於引導教化,興修水利,保障商路,此間安寧,勝似中原。”
西域,這片曾經動蕩難安的土地,在文化融合的春風化雨下,正呈現出一種發自內在的、堅實的安寧。
劉盈的“皇恩浩蕩”,不再僅僅是賞賜與赦免,而是化為了能讓每一個普通胡漢百姓都切身受益的秩序、知識與機遇。
——
西域如鐵桶般日益穩固的局麵,自然通過隱秘渠道傳到了阿提拉的耳中。
他藏身於涼州邊境一處看似普通的商棧內,聽著心腹的匯報,那張經過巧妙易容、顯得平平無奇的臉上,看不出絲毫喜怒,但緊握酒杯、微微發白的手指關節,暴露了他內心的波瀾。
“廢物!一群目光短淺的廢物!”
他在心中暗罵,既罵那些不堪大用、輕易就被民眾自發清除的西域代理人,也罵那看似無懈可擊的大漢文化同化政策。
“劉盈……你這一手,確實高明。不戰而屈人之兵,攻心為上。”
他意識到,在西域乃至涼州這類邊緣地帶繼續煽動民族對立,不僅成功率渺茫,而且風險極高。
漢朝的繡衣使者絕非等閑,自己每一次露頭,都可能留下蛛絲馬跡。繼續下去,無異於飛蛾撲火。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而要擊敗一個巨人,必須了解他力量的源泉。”
一個大膽而瘋狂的念頭在阿提拉心中成型。他決定放棄在邊疆的零星騷擾,潛入大漢帝國的腹地,最好是都城長安。
“我要親眼看看,這個被稱為‘天朝上國’的文明,究竟是如何運作的!”
阿提拉眼中閃爍著野火般的光芒,“我要學習他們的語言,研究他們的曆史,觀察他們的政府結構,了解他們的科技水平,洞悉他們的人情世故!我要從中找到他們的弱點,找到他們強盛外表下可能存在的裂痕!”
這是一個極其冒險的計劃,但也符合阿提拉作為穿越者和一代梟雄的性格。
他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力。他命令手下最精銳的幾名死士,分散潛伏,保持靜默。
自己則帶著兩三個絕對忠誠且同樣精於偽裝的隨從,開始了徹底的“漢化”過程。
他們弄來了完整的漢人身份文牒,通過收買邊境小吏或利用之前死亡漢人的身份,換上漢人服飾,刻苦學習關中官話,甚至模仿漢人的舉止禮儀。
阿提拉本就心智非凡,加上超越時代的理解力,進步神速。
不過數月,他已然能操著一口略帶異域口音但流利的漢語,與漢人商賈談論物價,與士子吟誦簡單的詩句,其言行舉止,若非極其熟悉胡人特征者仔細分辨,已難看出破綻。
他如同一滴水,融入了通往長安的商旅人流之中。
沿途,他仔細觀察漢朝的驛站係統、道路維護、村莊治理、農田水利,越是深入了解,他心中的震撼便多一分。
這個帝國的組織能力、行政效率和基層控製力,遠比他憑借曆史知識想象的更為強大和精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