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字數:5658   加入書籤

A+A-


    寧明誌也是熟讀曆史的,因為在央企任職,央企是很注重曆史感的,不僅是因為偉大的毛**熟讀廿十四史,現任國家領導人也說過:“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都不能忘記自己為什麽出發”,都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就是這個道理。
    曆史上,將信任發揮到極致的,還是唐太宗李世民。
    寧明誌想到自己在讀的《血腥的盛唐》裏的一段描寫,再加上當下發生的事情,對此更是深有感觸,書中寫道:“在李世民南征北戰、掃蕩群雄的整個武德年間,四方豪傑就這麽一個個走到了他的麾下,從你死我亡的對手變成了死心塌地的親信。
    這裏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到底是什麽東西把他們吸引到了李世民身邊,並讓他們從此變得堅貞不渝,不再選擇離開和背叛呢?是李世民卓越的軍事才能,還是他強大的個人魅力,或者是他大唐二皇子的身份和地位?
    這些固然是重要的,但肯定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李世民給予他們一視同仁、毫無保留的信任!
    這些英雄豪傑都不是第一天出來打天下的,他們也跟隨過各種各樣的老大。所以,他們憑直覺就能斷定,什麽樣的信任是作秀和有保留的,什麽樣的信任是真誠和無保留的。在李世民身上,他們體驗到的無疑是後者。
    李世民對他們毫無保留的信任讓他們體驗到了一種彌足珍貴的安全感。
    對李世民來說,毫無保留地信任部屬肯定是需要承擔風險的。但是,有所保留地信任,或者說對部屬時時警惕、處處提防,就能有效地規避風險嗎?未必,因為亂世之中的風險無處不在,令人防不勝防。
    既然如此,那麽互相提防事實上隻會增大風險。說穿了,每個人都不是傻瓜,你付出什麽,付出多少,別人都能感受到。
    你付出懷疑,收獲的定然是恐慌;你付出足夠的信任,回報的雖不一定是超值的感恩,但一定會是等量的忠誠。
    也許李世民正是意識到了這一切,才會始終堅持這樣一個原則——既然這個世界上的很多老大都在人為地製造風險,那麽自己何妨做一個主動承擔風險,讓人有安全感的老大呢?
    換句話說,在征服人心的戰場上,或許真誠才是最溫柔且最鋒利的武器,信任才是最無形且最堅實的鎧甲。或許,無防乃為大防!
    當然,這一切都要有相應的實力作為保障,而李世民自認為並不缺乏這樣的保障.......”
    精彩啊,“在征服人心的戰場上,或許真誠才是最溫柔且最鋒利的武器,信任才是最無形且最堅實的鎧甲。或許,無防乃為大防!”李世民的一生,從來不缺乏精彩。
    也許最為大家所熟知的,還是“死亡之約”的曆史事件。
    這一曆史事件是這樣的,中國古代十分講究傳統的禮儀製度,總的來說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仁、義、禮、智、信。其中的信,指的就是誠信、信任。古人所說的“人無信不立”、“一諾千金”等俗語,無一不在證明著誠信和信任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典型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唐朝,公元632年,李世民親自去大牢視察,看到獄中的囚犯們一個個麵容憔悴,不由得動了惻隱之心。在視察的過程中,李世民親自詢問了這些死囚們的感受,經過一番了解後李世民決定,下旨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並且讓他們與家人團聚一年,等到來年秋天再回京城問斬。
    據《資治通鑒》記載:“辛未,帝親錄係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對於這件事,朝中的大臣們一開始極力反對,他們認為這些死囚犯都是亡命之徒,一旦全部釋放,估計是有去無回,繼續為非作歹。但君無戲言,李世民既然做了決定,就不會再更改。
    於是,這390名囚犯猶如放歸大海之魚,個個生龍活虎地消失在了京城。京城中的老百姓幾乎人人盼著來年秋天的“熱鬧景象”,他們認為回來送死的都是傻子。
    但沒想到的是,第二年秋天,這些囚犯們竟然陸陸續續的全部趕了回來,這件事讓滿朝的文武官員感到驚歎,李世民同樣大為感動,直接將390人的死罪全部赦免。
    這就是李世民“死亡之約”的曆史事件。
    這件事一時間被傳為了美談,後來,白居易寫了首詩來歌頌大唐盛世,其中的“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描述的就是這件事。很多人可能不解,這些囚犯都是十惡不赦的人,李世民為什麽要放了他們呢?其實歸根結底,這就是李世民為獲得民眾信任采取的一種手段。
    眾所周知,李世民的皇位,可是弑兄逼父搶過來的,在很多百姓的心目中,這絕對是小人所為。李世民對自己不光彩的形象一直耿耿於懷,為了修正自己在民間的形象,李世民不得不想出一些出奇製勝的伎倆。而這件事,就是其中之一而已。
    果然,這件事過去後,李世民在民間的形象顯著提升,從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變成了一位仁治愛民的好皇帝,效果非常顯著。這件事不僅讓李世民的形象變好,而且也讓朝中的大臣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國家生殺大權完全掌握在李世民一人之手!”,
    李世民此舉真可謂是一箭雙雕,既贏得了底層民眾的信任,更在文武百官麵前顯示了皇權至上!
    很多朋友看完這故事,可能會深表懷疑,但這個故事在《資治通鑒》中記載的清清楚楚,而且李世民的這一舉動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實在是高手中的高手。
    寧明誌剛讀完《史記》,又馬不停蹄的在讀《資治通鑒》,自從讀多了曆史書之後,可以說學到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自身的不足。
    書中的每個故事都充滿著智慧,讀史可以明智,鑒古方可知今,真的很有道理。
    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資治通鑒,就像看高人下棋。曆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資治通鑒》正是一盤智慧的棋局,打開你的視野,開悟你的思維。
    曾國藩也曾經說:“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溫公《資治通鑒》”,曾國藩的成功,也從《資治通鑒》汲取了很多智慧。
    曆史就像一麵鏡子,不僅記錄著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而且隱藏著無數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敗的奧秘、可吸收借鑒的智慧,讓人生少走彎路。
    既然對方已經拿出了誠意,自己也不能再玩些偷偷摸摸的伎倆,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才有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嘛。
    說實話,寧明誌心想,自己也從來都沒有一絲絲的想過要用一些個見不得人的手段之類的,自己一向是真誠的,隻要自己真誠的去做事情,無論什麽結果,都是可以接受的,或者準確的說,都是應該接受的。
    本著真誠做事的原則,也沒必要做什麽準備,寧明誌就訂好了自己公司附近的一家土菜館的小包廂,然後把時間和地點通過微信發了過去,對方立馬回複道:“好的,那明天見麵聊”,寧明誌回複道:“明天見”。
    既然猜不到對方的來意,那就索性啥也不想了,就以不變應萬變吧。
    第二天晚飯時間,寧明誌提前半個小時到達了昨天約定好的包廂內,等待著H經理的到來。不一會,一個男人徑直朝包廂門這邊走來。
    黑色皮夾克外套、裏麵搭配簡約風格的灰色襯衫,流暢的線條凸顯著利落與幹練;一條黑色西褲將腿部線條完美地展現出來,透露著自信與堅定;整個著裝搭配,盡顯現代男性的成熟與魅力。
    寧明誌起身相迎,兩人在包廂門口相互寒暄了一下,便將包廂門關上,坐了下來。
    “H經理,不知道您喜歡吃什麽,索性就等您一起來點菜了,這裏上菜也快的,我來過幾次,味道很適合我的口味,就自己做主帶您來嚐嚐”,寧明誌微笑的說道。
    “您客氣啦,我是重口味,也沒什麽忌口,您看著點就行”,H經理說道。
    “好的,那我就看著點啦。咱先來點下酒菜,這裏的土酒是他們自己釀的,特色,一定要嚐嚐,今天咱們就不醉不休了,哈哈”,寧明誌笑著說道。
    “好吧,今天既然來了,也就不端著了,盛情難卻,小酌一下。但咱有言在先哈,我酒量可是一般哈,不像寧致遠酒量那麽好,白酒喝個一斤才算剛開始。聽他說有一年過年你們五個人喝了七瓶白酒,還都是五十幾度的,我這個南方人可真的受不了,不要正事還沒說就把我喝倒下了,哈哈”,H經理打趣地說道。
    “他連這個也跟您說呀,看來交情不淺呐”,寧明誌敏銳的捕捉到了他話中的關鍵。
    “是啊,經常在一起花天酒地,哈哈。我也是後來才知道,他第一次的墮落就是我喝醉了讓他去接我,被我叫去才開始的,他還口口聲聲要我負責呢,就拿這個當理由,宰過我好多次啦,哈哈”,H經理仍是打趣地說道。
    “他呀,就是太放縱了,才落得如此下場啊”,寧明誌無奈的歎息道。
    “噯,也不能這麽說。我今天來呢,主要就是想跟您談談關於寧致遠的一些事情。這樣吧,我這個人,有話憋在肚子裏不說出來,喝酒也喝不盡興,我就先跟您好好聊聊我這段時間的發現”,H經理開始變的正經起來,麵色凝重的說道。
    “按我跟寧致遠的交情呢,今天才過來拜訪您,真的是說不過去的。但是,我也有我的苦衷。之前您給我打過電話,我是知道的,但我沒法接。
    那個時候說實話,我也不知道集團內部具體發生了什麽,我跟寧致遠是同一崗位,那時不止我們ZJ省分公司了,全國其它23個省的子公司,在我們這個職位上的人都憂心忡忡,不知道未來會,麵臨著什麽,可謂是自身難保”。
    正說著,開胃小菜和土酒便上了桌,寧明誌拿起兩個酒杯,雙雙倒滿,拿了一杯放在H經理麵前。
    “我是北方人,北方人喝酒您懂的,不會說什麽勸酒話,就是喝,一定要讓客人喝好了、喝足了,那才算是沒怠慢了客人。今天你是客,放開了喝,一定要讓我盡好地主之誼哈”,寧明誌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好的,那我隻能客隨主便了,哈哈”,H經理打趣地說道,邊說邊將酒杯中的酒一飲而盡。
    寧明誌一邊把兩人的酒杯滿上放好,一邊聽H經理繼續說道:“以前沒跟您聯係,是因為事情發生的突然,不是怕惹麻煩上身,而是實在也幫不上什麽忙。
    在這期間,隨著事情的發展越來越清晰,我也一直關注著事態的發展,更關心和同情著寧致遠這個好兄弟的遭遇,看能否在某些地方可以幫上忙。
    更何況,寧致遠現在被抓進去了,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最起碼對於我來講,是因為他的禍而得福的。這也是我為什麽今天,帶著誠意來見您的主要原因”,H經理麵色凝重的說道。
    “喔?這我就有點聽不懂了,為什麽會因禍得福呢”?寧明誌疑惑的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