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作業都塞到眼皮底下了,還不知道怎麽抄?
字數:3913 加入書籤
“邸報是給天下官員瞧的,沒有門路的仕子都瞧不見,更別說普通百姓了。依孫女所見,我皇瑪法不如命人鼓搗一款新報紙,專門麵向普通百姓的報紙!”
誰也沒想到,好端端的小家夥竟然會提出這麽個建議。
太子習慣性皺眉:“福襄噤聲,如此國朝大事,不是你個小孩子家家可以隨意置喙的。”
烏那希一連串的‘路不平,有人踩。事不公,有人管。本公主也是大清公主,領著朝廷俸祿,受百姓供養。怎麽就不能為百姓發聲,為皇瑪法分憂了’就想懟回去。
可想想那粗到拉嗓子的玉米粗麵窩頭,幹野菜攪團。
她到了嘴邊的話還是咽了回去,隻在心裏呸呸呸。
罵太子是個目光短淺的。
作業都塞到眼皮底下了,還不知道怎麽抄。
這要是她三伯在,磕頭磕出火星子來,也得把這個差事給攬了。
嘖嘖。
竟小覷報紙?
小公主撇嘴,再次對某太子的不識貨表示抨擊。
[掌管百姓喉舌,引導輿論力量。潛移默化之間,就緊密了朝廷與百姓的聯係,這不比純鎮壓式的文字獄強?]
提及文字獄來,不止康熙,四阿哥頭皮都有些發麻好麽!
就怕愛女又提及什麽維民所止,雍正無頭的。
到時候她心裏想的有多歡實,回頭自己在禦前就被罵的有多慘係列。
說不準馬上就要到手的親王,又長著翅膀飛走了。
到時候愛女一怒,再次把皇阿瑪丟出新世界大門……
四阿哥都不敢細想自己會有多慘。
好在他擔心的這些都沒有發生,沒等小家夥細想,康熙就已經被報紙吸引:“專門辦一個全新的,麵向普通百姓的報紙?這個想法倒是新鮮,好孫女兒你細說說。”
啊?
守著滿朝文武呢,這是可以細細講來的嗎?
隻想當寶貝,不想當異類的小公主眨了眨眼:“細說什麽呀?孫女沒想太多!就是覺得邸報雖好,但能看見的人畢竟是少。”
“不能更好地將朝廷的一些政策、皇瑪法的一些想法傳遞給百姓。若是辦一個向全民公開的報紙,情況可能會好很多。但具體怎麽辦,福福就真的不知道啦~”
小家夥可可愛愛攤手,還很隨意地指了指李光地、熊賜履幾個:“這幾位不都很博學多才,頗受皇瑪法您的喜愛麽?讓他們集思廣益去,肯定能琢磨出合適的法子來。”
康熙就很意外,小家夥舉賢竟然沒考慮她家阿瑪那方麵的人才?
虧得烏那希不知道他這疑慮,否則非得嚴正聲明一下:本公主是小,又不是傻!
一廢太子都沒到呢,九子奪嫡還沒正式拉開序幕。
她最多最多也就是琢磨在戴梓、黃履莊這樣的人才未被朝廷攬走時動動小心思。哪敢明目張膽向朝臣下手?
不怕努力太過,讓自家阿瑪淪為史上八爺下場麽?
但康熙又沒表現出這方麵的疑慮來,她就是想辯護也辯護無門。
自然提完意見之後就乖乖閉嘴,隻在心裏急急急:[哎喲喂,這磨磨唧唧的。好不容易太子二伯公平公正不耍賴一回,都親自開口幫阿瑪討封了,這又被皇瑪法給打岔打過去了。]
[嗚嗚嗚,我可憐的阿瑪呀,該不會變成大清版李廣吧?]
[呸呸呸!阿瑪可不是那位迷路侯,我阿瑪是有真材實料的。既功勞又有苦勞,要不是被刻意壓製,第一次大封皇子的時候就是郡王了。可恨……]
眼看著又有被麻子的風險,康熙趕緊清咳兩聲:“嗯嗯,咱們福襄說得對。大清人才濟濟,想要鼓搗個報紙還不容易?這個咱們過後再細說,現在這個青黴素跟黃連素的效果,各位愛卿都看到了吧?”
被問話的文武大臣們:……
看咱們必然是沒看到的。
可您跟太子與諸位皇子都說好,那些鬼門關前走了一遭的患者們也都紛紛行禮致謝,咱們還能說什麽呢?
隻能誇四貝勒跟小公主智慧如海,心係萬民。
為了萬民福祉,竟能以皇子、皇孫女的高貴身份整天跟爛柑橘、敗肉湯子之類的為伍,受常人所不能受之苦雲雲。
恨不得把他們父女倆誇成仙人下凡,解救受難蒼生。
誇到烏那希心裏直忐忑,生怕皇瑪法防備他們父女兩個功高蓋主。
康熙:……
又一次慶幸她這心聲門檻高,不是隨隨便便誰都能聽的。否則這個社死程度,他。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為防小家夥思緒再天馬行空 ,須臾間就又給他安排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
康熙都不敢過多鋪墊了:“朕也覺得他們父女兩個此番貢獻頗多,正好四阿哥胤禛這幾年又是整頓內務府,又是主持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的,也是勞苦功高。”
“剛剛太子還請對他們父女兩個論功行賞,建議朕封四阿哥胤禛為和碩親王呢!”
啊?
在場的文武大臣齊齊驚呆:這是臣等聽錯了,還是皇上您說錯了?
太子爺不把所有有威脅的皇子都一個個掐死,都得說他人在禦前,還保有幾分理智。
知道您是個喜歡看兒子們之間兄友弟恭的。
給四阿哥請封?
嗬嗬。
前頭敦親王受封的時候太子爺是如何強烈反對的,臣等可都還曆曆在目著。
唔。
也是一直以來,太子對於其餘兄弟封爵的事情很抗拒,以至於大家夥都有刻板印象了。
難得他主動一回,硬是沒人敢信呢!
[嘿嘿,果然做人要厚道啊!以及您老是叨叨叨,叨叨叨,一直重複前情提要。倒是說說看,這麽好的意見,您接不接受啊?]
真·慢了一點,又被吐槽一波的康熙嘴角笑容微僵,超想說朕不接受的。
可想想那被不停罵麻子,也或者再被扔出新世界大門的感覺,他還是果斷從心。
爵位而已,早給晚給都是給。
何苦連累自己受那個無妄之災?
熟練勸好自己之後,康熙直接表態:“朕幾經思索,還是決定聽從太子建議。即日起,便封皇四子胤禛為和碩親王,封號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