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與科技
字數:1598 加入書籤
數學、珠算、會計等計算科技與商人的經商活動有著密切關係,因此明清山西商人很重視對數學、珠算、會計等計算科技的研究與實際應用。明代蒲州大商人張四教,16歲服賈遠遊。其兄張四維稱他“尤精《九章算術》,凡方田粟布勾股商分等法……弟皆按籍妙解,不由師授。……弟治業滋久,諳於東方鹺利原委,分布、調布具有操縱,末年業用大裕,不啻十倍其初”(《條麓堂集》卷28)。明代山西汾州商人王文素,早年隨父到河北饒陽經商,自幼涉獵書史諸子百家,又由於經商的需要,他很小就練打算盤,尤長於算法。他收集了宋代楊輝、明代杜文高、夏源澤諸家的算書,精心鑽研。到正德八年(1513)撰成《新集通證古今界學寶鑒》十冊三十卷。當時河北武清也有位喜歡數學的杜瑾(字良玉)。王、杜二人會於清河旅店,各陳所長,切磋算法。獨文素超出人表,杜瑾喜曰:“誠吾輩之弗如也,所謂數算中之純粹而精者乎!”王文素又將平日所改正算學書十帙請杜瑾審閱。杜讀後,深加讚歎,認為宋代楊輝及當朝金陵杜文高、江寧夏源澤、金台金來朋等名家算法固然不錯,但藏頭露尾,俱以逢巧之法而證之,不夠靈活通變,以致後人學之甚難。惟文素以通玄活變之術,斷成講義,使人易學易懂。王文素在是書的《前言》中也指出:算學是“普天之下,公私之間,不可一日而缺者”。他認為,對於算家,切不可以“六藝之末而忽之”。於是,“留心算學,手不釋卷,三十餘年”。嘉靖三年,(1524)。年已六十的王文素傾其畢生精力編成《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全書共42卷203條,117訣,1267問,分訂十二冊。這是一部優秀的應用數學之作,內容之豐富,科學性之強,勝過明代錢塘吳敬《九章算比類大全》、安徽休寧程大位《直指算法統宗》。王文素所著《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具有如下五個特點:一是包羅麵廣,實用價值高。是書不僅全麵繼承了前人的算學成就,並有所創新,如將“身前因”改進為“身前乘”,發展了“歸總還零”除法,創造了“眾九相乘”、“實位相同”等新法,對傳統的開方法有所改進,並在立體圖形的插圖畫法上,率先采用了現代軸圖法中常用的正等測圖法。此外,書中還可看到當時的稅收征管法等內容,介紹了簡捷速成計算法。所以王氏所著是一部比較全麵的應用數學之作。二是深入淺出,通俗易學。全書中有釋義、解題,並有繪圖及算學口訣。王是校正了過去算學著作中的一些錯誤之處。四是珠算內容豐富,其法新穎,在明代諸多珠算書中處於高水平。關於會計核算,如前章所述,明末清初晉商實行的“龍門帳”,就是一套既簡單又明確的商業會計法。其價值與意義對我國會計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龍門帳”的“會龍門”至今仍然是科學的會計原理之一。有的會計學家甚至認為“龍門帳”是我國會計的開端。具體說,“龍門帳”對我國會計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一是促使記帳方法向複式記帳發展。由於“龍門帳”需要對進、繳、存、該進行全麵、連續的核算,過去單式記帳法難於滿足這方麵的要求,促使記帳方法朝複式記帳發展。清末民初出現的“三腳帳”,便是在“龍門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來又在“龍門帳”的基礎上發展成“四腳帳”,更具備了複式記帳的某些條件。二是發展了記帳原理,為現代商業會計奠定基礎。“龍門帳”能夠根據商業經濟活動的特點,把錯綜複雜的經濟現象比較科學地劃為四大類,並闡明了進、繳、存、該相互間的依存關係,提出了“合龍門”的科學原理,是對會計學的重大貢獻。三是初步確定了會計的基本職能。“龍門帳”通過進、繳、存、該四大類的記帳、複帳、報帳等幾個環節對商業經營過程進行控製和觀念總結,為經營管理提供信息,作為業主對今後工作決策的依據。基本上起到了能反映經營情況、監督經營行為和促進經營發展的作用,初步確定了會計基本職能。(《晉商史料與研究》)
摘自《晉商經營文化》,張正明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