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蒼狼--匈奴亞洲篇
字數:4622 加入書籤
匈奴是我國古代一個強大而影響深遠的民族,其名始顯於戰國。自西漢以來,中國古代文籍記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獫狁。當今學術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來、北來等說。匈奴無文字,以語言為約束。留傳至今的少量古代漢語文記錄的匈奴語匯與氏族名,難於對其族屬與語族作出準確判斷,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也還有別的一些說法。
匈奴出現於中國曆史舞台的最初活動中心地區,為漠南陰山及河套一帶。見於記載的匈奴第一個單於,駐頭曼城,其地當今內蒙古包頭市境。戰國末葉,匈奴與東胡並強,常擾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郡,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匈奴與東胡;秦始皇複使蒙恬統30萬眾連成萬裏長城。
至公元前209年,冒頓殺其父頭曼,廢單於推舉製度,自立為單於。從此,匈奴遂由族名,兼為單於國名。公元前209~前174年,冒頓在位,控弦之士30餘萬,南並樓煩、白羊王,東滅東胡,西走月氏,北服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族。老上單於繼冒頓,又從伊犁河流域驅逐月氏、烏孫徙居伊犁河流域,實為匈奴屬國,又役屬西域城廓諸國。於是匈奴東至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在中國曆史上,北部草原遊牧各部中,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遊牧軍事政權。
匈奴政權的機構分3部分:1單於庭(首腦部),直轄的地區在匈奴中部,其南對著漢地的代郡(今河北省蔚縣一帶)和雲中郡(今內蒙古托克托縣一帶);2左賢王庭(東部),管轄的地區在匈奴東部,其南對著漢地的上穀都(今河北省懷來縣一帶),東麵連接澻貉;3右賢王庭(西部),管轄的地區在匈奴西部,其南對著漢地的上郡(今陝西省榆林縣一帶),西麵連接月氏和氏、羌。
匈奴遊牧軍事政權,單於是匈奴的最高首領,匈奴語稱為\"撐犁孤塗單於\"。匈奴語稱\"天\"為撐犁,稱\"子\"為孤塗,故\"撐犁孤塗單於\"一詞的意義,相當漢語\"天子\"。單於總攬軍政及對外一切大權,由左右骨都侯輔政,骨都侯由氏族貴族呼衍氏、蘭氏和須卜士擔任。呼衍氏居左位,蘭氏、須卜氏居右位,主斷獄鬆。裁決了的案件,用口頭報告單於。
左、右賢王理地方的最高長官。匈奴人尚左,單於以下,即以左賢王為最尊貴,因而權力和地位也較右賢王為高,並且常常是單於的\"儲副\"。左、右賢王以下,還有左、右穀蠡王、日逐王等號。再下則是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等高官。
匈奴男子,平常遊牧於部落,戰時即按部落編為軍隊。另一方麵,所有各級官員都是大大小小的軍事首長,除了單於自己統領軍隊、親臨戰陣以外,自左、右賢王以下,直至大當戶,也都分別統軍,指揮作戰,大者統領萬騎,小者統領數千。這些統領萬騎的軍事首領共有24個,被稱為\"萬騎\"(萬騎長)。各個萬騎長亦各自置千長(千騎長)、百長(百騎長)、什長(十騎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等官。都尉、當戶、且渠等都是中下級的帶兵官,各以部眾多少為區別權力大小及地位高下的標準。
單於庭和左、右賢王庭各有被劃定的遊牧地區,各自在自己的轄區內組織軍隊,實行統治。所有及齡壯丁既已編為騎兵,氏族首領則被任命為什長、百長或千長,顯貴氏族或家庭則壟斷和世襲萬騎長或王、侯等高官要職。通過這樣的組織關係,迫使那些\"甲騎\"隨同他們去進行無休止的掠奪戰爭。
匈奴對被征服各民族實行殘酷的剝削與壓迫。其表現:1對於東鄰的烏桓,自冒頓單於將他們征服之後,就強迫每年輸送牛、馬、羊皮、過時不繳,常常沒收他們的妻子。2對於被征服的部族或部落,如果能夠把他們的人口遷移到匈奴去的,就強迫他們遷移,使他們更直接地處於匈奴統治者的支配之下。3對於那些不能遷移的被征服部族或部落,例如對西域各族,以日逐王駐西邊,設僮仆都尉等官於西域征收賦稅,並且被西域各族人民為奴婢。
匈奴與漢朝的關係,也經曆前後兩個時期的發展與演變。
冒頓初立時,即爆發秦末農民起義,繼之五年楚漢戰爭,匈奴南下奪秦九原郡(今包頭及河套地區),與漢朝分界於河南塞(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勢力達到朝那(今甘肅平涼市)、膚地(今陝西榆林縣)。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漢高祖親統軍擊匈奴,至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冒頓圍困於白登山,7月始以計脫。次年,納劉敬諫,與匈奴和親。匈奴通過與漢朝和親,不但獲得了漢朝的公主為單於閼氏(匈奴人稱妻、妾為閼氏),而且每年還獲得了不少絮、繒、酒、米、食物。又與匈奴開關市,以利於南北農牧兩大民族之間的物資交流。以後經曆高後至文、景60餘年間,匈奴貴族屢屢背約騷擾漢朝邊那郡,屠戮吏民,擄掠人畜,漢朝僅防禦處之。直至武帝即位(公元前141)以後,始著手強力反擊。武帝對匈奴的反擊戰開始於元光二年(公元前133),經過元狩二年及四年(公元前121及前119)兩次帶決定性的戰役,匈奴大敗,右地渾邪王率領4萬餘眾附降於漢,單於及左賢王亦皆通走,河西走廊平定。匈奴主部不得不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帶,從此\"漠南無王庭\"。
公元前57年,匈奴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和內訌,5單於爭立,內部大亂,陷於絕境。後來由於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稽侯珊在位(公元前58~前31),附漢為藩臣,漢朝待以殊禮,位居諸侯王之上,且以大量物資提供提供匈奴賑災。於是漢與匈奴結為一家,關市大開,至王莽檀政以前,60餘年和平發展,漢、匈人民都得以安定,出現了民眾富庶,牛馬布野的局麵。匈奴單於也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西漢末年及王莽篡位時期,王莽采取侮辱匈奴單於的政策,破壞了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相安發展的漢匈關係,至東漢光武時始得到改變。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駐牧於匈奴之南、管領南邊八部之眾的蔜韉日逐王比(呼韓邪單於稽侯珊之孫)歸附漢朝,自立為呼韓邪單於,於是匈奴遂分裂為南北兩部。建武二十六年,置使匈奴中郎將於南匈奴,幫助比設立單於庭帳(南庭)於五原西部塞,隨後又讓他入居西河郡美稷縣(今內蒙古準格爾一帶)。
北匈奴不僅常攻擾南單於,且屢掠漢邊郡,侵迫西域諸國,阻塞中西交通。漢和帝永元元年(89),東漢朝廷利用北匈奴內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所造成的混亂,社會危機十分深刻的時機,發動了一次規模巨大的軍事出擊。在漢將和南單於的聯軍合擊下,連年大破北匈奴於大漠南北及今新疆東部,北單於受創遁逃,於永元三年率領一部分部眾西遷。匈奴政權全部瓦解,殘留在漠北的一部分匈奴餘眾,有十餘萬戶加入了鮮卑;另有一部分始終留在漠北的西北角,直至5世紀初才被柔然吞並。殘留在今新疆的匈奴餘眾則在那裏繼續活動了60多年。
近數十年來國內外考古學者在漠北的諾顏山、內蒙古及其他地區發掘上百個匈奴墓葬,出土的屬於公元前3世紀以前及以後的大批鐵器,包括兵器(鐵刀、鐵劍、鐵鏃),生產工具(鐵鏃、鐵鏵)和生活用具(鐵馬嚼、鐵環、鐵片、鐵釘),以及鐵塊、鑄鐵的模型與煉鐵爐等。證明匈奴族約公元前3世紀在大漠南北興起的時候,物質文化已開始進入鐵器時代。鐵器文化使匈奴社會的生產力邁進到一個嶄新的曆史階段,不僅畜牧業大為繁盛,而且還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
匈奴人的經濟生活,以畜牧業為主。逐水草遷徙,過著遊牧的生活,住穹廬(氈製帳幕),食畜肉,飲潼酪(牲畜乳製的乳漿),衣皮革,被氈裘。狩獵業和農業居於次要的地位。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是冶鐵業,其次是鑄銅業和陶器製造業(匈奴墓葬出土了大批的銅器和陶器)。此外,匈奴人經常與漢人互通\"關市\"。
匈奴社會是否經過奴隸製,上前國內外學者尚無定論。但《史記·匈奴列傳》說,匈奴人作戰,把俘掠得來的人口收為奴婢。因此,匈奴平民擁有奴隸的現象很普遍,而匈奴貴族擁有的奴隸更多。《史記·匈奴列傳》又說:匈奴貴族死,他們的\"近幸臣妾\"(奴婢)從死者多至數千百人。從諾顏山出土的匈奴貴族墓葬中,有一個墓穴發現了17條辮發。這正是匈奴貴族擁有大批奴隸和以大批奴隸殉葬的物證。
匈奴人的婚姻習俗是:父死,妻其後母;兄死則妻其嫂。故匈奴的一夫多妻現象較為普遍。
南匈奴自入塞內附之後,受到漢朝中央政府的優厚待遇。和平、安定的環境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同時,南匈奴人從入塞開始,不僅分布邊緣諸郡,而且與漢人錯居。《晉書·北狄匈奴傳》說:\"匈奴五千餘落,入居朔方諸郡,與漢人雜處\",就是指東漢的南匈奴人而言。匈奴的\"落\"即戶的意思,每落以5口計算,當時僅晉書所記這些人居郡縣的南匈奴人口就有2~3萬人。與漢人雜居的以及分布緣邊諸郡的南匈奴人,朝夕與漢人共同生活,或經常與漢人交往接觸,自然受到漢人文化的強烈影響。因此經過40年左右,由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及漢族文化的影響,他們的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南匈奴人原分布在北邊諸郡,如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上、代、上穀(今甘肅東部,山西、陝西北部及內蒙古呼和浩特至包頭一帶)。此後不斷內遷。順帝永和五年(140)南匈奴發生內亂,左部句龍王吾斯及右賢王合兵圍攻西河美稷(南單於庭所在),後又東引烏桓,西收羌、胡,侵掠並、涼、幽、冀4州。漢朝為了避免這些人眾的擾掠,乃將西河、上郡、朔方等郡治南移,因此原來分布在西河、上郡、朔方等地的匈奴人更為南下,大多數深入集中到並州中部的汾水流域一帶。這對於他們後來由牧畜業經濟轉向農業經濟,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
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匈奴有了很大的變化,除南匈奴外,這時分解出名為\"屠各\"的一支活躍起來。南匈奴和屠各散居在今甘肅、陝西、內蒙古和山西一帶,其中以聚居在山西的為最多最強。這兩部分匈奴人,在304~329年聯合起來,先後在山西和陝西建立了\"漢前趙\"政權。從匈奴分解出來的另一支——臨鬆盧水胡,居於今甘肅河西走廊與青海之間,在397~460年,在河西走廊一帶建立了\"北京\"政權。由匈奴與鮮卑兩族融合而產生的新的一支——鐵弗匈奴,原先居於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在407~431年,在今陝北一帶建立了\"夏\"政權。隨著上述各政權的先後被消滅,匈奴的名字在南北朝後期也逐漸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