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
字數:1705 加入書籤
王清任(1768-1831),字勳臣,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生於河北省玉田縣鴉鴻橋河東村。是我國醫學史上富有創新精神的醫學實踐家,非常重視人體解剖學,親自觀察屍體結構,並繪圖以示;臨證亦頗有卓見,創造了不少補氣行氣、活血化瘀的方劑。著有《醫林改錯》一書。
王清任在二十歲時已精通古代醫籍,對古書中有關髒腑的記載產生懷疑,在行醫的過程中深感解剖知識的重要,“業醫診病,當先明髒腑,”否則“本源一錯,萬慮皆失。”他在研究了古代的一些髒腑書籍和圖形後,發現裏麵存在著不少矛盾,於是感慨地說:“著書不明髒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髒腑,何異於盲子夜行!”從此,開始了對人體結構的觀察研究。
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王清任在河北省灤州稻地鎮行醫。當時那裏正流行小兒瘟疹和痢疾,死亡率高達十之八九。王清任抓住機會,不避汙穢,一連十幾天清早到荒郊墳地裏去進行觀察,共詳細觀察了一百多個小兒屍體,使他大開眼界,認識到古代醫書中的髒腑圖和有關記述,有少少和真實情況是不符合的。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他到奉天府行醫,正好碰到一名犯人被判處剮刑。王清任乘機觀察到了成年人的內髒,發現和小孩子的完全相同。到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他在北京訪問了一個了解橫膈膜情況的人,搞清人體內的橫膈膜的確切位置和實際情形,才使這個問題得到解決。為了獲得更多的解剖知識,王清任還用動物做實驗,和人體進行驗證和比較。
由於王清任長期堅持對人體進行實際觀察,因此他對人體髒腑的認識比古人前進了一大步。例如,他在《醫林改錯》中,正確地記述了橫膈膜是人體內髒上下的分界線,指出膈膜以上隻有心、肺,其他器官都在膈膜以下。他繪製的肺髒圖已經和實際情形十分接近。他對肺氣管、支氣管和肺的組織等描述也更加詳細、準確,糾正了古人關於肺有“六葉兩耳”和肺有二十四孔以行氣的錯誤說法。他對胃的形體、內部結構以及和它相鄰器官的關係等敘述也更接近實際情形。這些認識和記述,大大豐富了當時的解剖知識。
他還把自己所獲得的解剖知識運用於臨床實踐,在臨症醫學上提出了不少新的創見:如在醫學理論方麵,王清任繼承和發揮了古人的氣血學說,他認為,治病的要決在於疏理氣血,令其通調暢達而致正常。為了供臨症參考,王清任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真總結出氣虛症狀六十種(包括半身不遂門四十種,小兒抽風門二十種)和血瘀證狀五十種。這些經驗都彌補了前人理論不完備的地方。又如在立方用藥方麵,王清任把補氣和逐瘀結合起來,自創方劑三十一個,更改古人婦產方劑兩個。目前,我國醫界仍然用他的某些方劑來治療腦膜炎後遺症、小兒麻痹後遺症、小兒傷寒瘟疫、痘疹吐瀉等疾病,都有良好效果。
經過長達四十二個冬春堅持不懈的努力,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寫成《醫林改錯》一書,並且繪製了二十五幅人體髒腑圖。對我國古代醫學和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一百多年來,《醫林改錯》仍然在國內廣泛流傳。一些西方人士還把它節譯成外文,尊稱王清任是近代解剖學家。這說明王清任和他的《醫林改錯》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由於王清任所處曆史環境受封建社會的強烈束縛,他所觀察的人體髒器解剖記載存在著許多錯誤,故後事醫家對此褒貶不一,爭議頗大。但客觀來說,他不失是中國醫學史上一位有膽有識、具有革故鼎新思想的傑出醫學家。他繼承並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醫藥學,特別是血瘀論及活血化瘀治法的研究,從理論到實踐均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稱為活血化瘀名家。目前,對“血瘀”和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已引起了國內外醫學界的普遍重視,形成了獨特的醫學體係。因此,王清任被公認為是活血化瘀派的代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