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中期醫學醫家

字數:6621   加入書籤

A+A-


    一、喻昌
    喻昌(1585~1664字嘉言,江西新建(古稱西昌人,晚號西昌老人。崇禎三年(1630以副榜貢生入都。曾上書欲有所為,不見納,削發為僧。不久又複蓄發,遊於江南。晚年潛心著述,開堂講授醫學,精研醫理,尤精《傷寒論》。平生妙治甚多,治病多奇中,名振大江南北,民間多有傳說。
    所著《尚論篇》《寓意草》《醫門法律》合刊本稱《喻氏三書》。另有《傷寒抉疑》或以《問答附篇》附於《尚論後篇》。《生民切要》二卷,今未見。
    二、傅山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後改青主,又字仁仲,號公他,公之它、嗇廬、石道人、朱衣道人、丹崖翁等不下二十餘稱。山西太原人。自幼穎悟。十四歲時為博士弟子員,二十歲補癝生。山不阿權貴,重氣節。明亡隱為道士,居土穴養母,堅不仕清。
    傅山博學多才,經史之外兼工佛、道、書法、繪畫、詩詞、音韻訓詁之學。世代知醫,故傅山明亡亦以醫問世,設“衛生館”於太原三橋街,沉病痼疾,應手而愈,術治者眾。所著醫書遺稿,後人整理編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
    三、張誌聰
    張誌聰(約1630~1674,字隱庵,浙江杭州人。少年喪父,遂棄懦習醫,師事名醫張卿子,窮研醫理,於《內經》、《傷寒論》頗有心得。構侶山堂於杭州香山,招同道、弟子數十人,講論醫學,為中醫醫學教育民間授徒形式之一大發展。著《素問集注》、《靈樞集注》、《傷寒論宗印》、《金匱要略注》、《侶山堂類辨》、《本草崇原》等行於世,《針灸秘傳》今佚。晚年又著《傷寒論綱目》九卷(1673、複集《傷寒論》各家注而為《傷寒論集注》,書未成而卒,由門人續篆為六卷。
    四、張璐
    張璐(1637~1699,字路玉,晚號石頑老人。江蘇蘇州人。明按察使張少峰之孫。少穎悟,習儒而兼攻醫。明亡後棄儒業醫,隱居洞庭山十餘年,行醫著書,至老不倦。離鄉十六年,輯醫書一帙攜歸故裏,故名之曰《醫歸》。將其中《傷寒緒論》、《傷寒纘論》刻行。康熙中。取《醫歸》殘稿,從頭檢點,並易名《醫通》(《張氏醫通》。另著有《診宗三昧》一卷(1680,專明脈理;《本經逢原》四卷(1695,《幹金方衍義》三十卷等。後世匯輯成《張氏醫書七種》(又名《張氏醫通》。
    五、李延
    李延(162~1697,原名彥貞,字期叔、我生,號辰山、寒村,上海南匯人。後遷鬆江,明大理評事李中立之子、名醫李中梓之侄。早年習舉業,師事同郡舉人高孚遠,為得意門生。明亡參與複明抗清鬥爭至桂林投唐王,失敗後避居浙江嘉興,後入平湖祜聖宮,以醫自給。治病多奇效,醫名大盛。著有《脈訣匯辨》十卷,校正重刊賈所學《藥品化義》十三卷,並附撰《本草諭》、《君臣佐使論》、《藥有真偽論》、《藥論》,刊於卷首;另著有《痘疹全書》、《醫學口訣》兩書,今未見。文學著作有《南吳舊話錄》、《論鷳亭集》等。
    六、尤怡
    尤怡(?~1749,字在涇(一作在京,又字飲鶴,號拙吾,又號飼鶴山人,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少時家貧,曾在寺院??字為生。但聰明好學,能詩善文,性格沉靜,淡於名利。師事蘇州名醫馬俶,既得師傳,懸壺於世,名噪於時。晚年診治技術益精,學習勤奮,博覽醫書,對仲景著作鑽研尤深,所撰《金匱要略心典》三卷(1729、《傷寒貫珠集》(1810年刊,為研究仲景學說甚有影響之著作。又著《金匱翼》八卷(1768、《醫學讀書記》二卷(1729、《靜香樓醫案》一卷,均行於世。
    七、薛雪
    薛雪(1661~1750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槐雲道人、磨劍道人、牧牛老朽。江蘇吳縣人,與葉桂同時而齊名。早年遊於名儒燮之門,詩文俱佳,又工書畫,善拳技。後因母患濕熱之病,乃肆力於醫學,技藝日精。薛雪一生為人,豪邁而複淡泊,年九十歲卒。
    故也知薛雪並非專一業醫者,但他於濕熱證治特稱高手,所著《濕熱條辨》即成傳世之作,於溫病學貢獻甚大。又嚐選輯《內經》原文,成《醫經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吳醫匯講》錄其《日講雜記》八則,闡述醫理及用藥;另有《膏丸檔子》(專刊稿、《傷科方》、《薛一瓢瘧論》(抄本等,亦傳為薛氏著作。《薛生白醫案》、《掃葉莊醫案》則係後人所編。
    八、葉桂
    葉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晚號上津老人。江蘇吳縣人,居上津橋。祖父葉時、父葉朝采皆精醫,尤以兒科聞名。葉佳十二歲始從父學醫,十四父歿,遂師事父親門人朱某,所聞言即解,但見每出師之上,乃更加窮精醫經。博覽群書,並能虛懷若穀,聞某醫善治某症,即往執弟子禮。至十八歲,凡更十七師。於家傳兒科之外,兼通各科。先後得過王子接、周楊俊等名醫指點。懸壺於世,診疾能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藥每有奇效,治療之術常多變通,故一時名滿天下,為眾醫之冠,民間轟傳的“天醫星下凡”。
    葉天士於溫熱病研究貢獻特大,於痘麻斑疹(天花、麻疹、猩紅熱等類疾病治療尤為高手。其對曆代名家溫熱病理論研究的根柢頗深,其溫病衛氣管血辨證綱領所之緣起,即在於對病程初、終、轉、變規律的認識,以此乃使溫病學說、溫病學派卓然超拔,脫穎而出,故為溫病學理論奠基人物。今傳《溫熱篇》、《臨證指南醫學》、《葉案存真》、《未刻本葉氏醫案》等,多為門人記其口授或生前留下醫案記錄整理而成。顧景文、華岫雲等為尤著功者。題為葉氏所作尚有《幼科心法》、《本事方釋義》(有乾隆十年自序等。
    九、徐大椿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業,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鬆陵鎮人。祖父除(钅九),康熙十八年(1679鴻詞科翰林,任檢討職,纂修明史。父徐養浩,精水利之學,曾聘修《吳中水利誌》。大椿白幼習儒,旁及百家,聰明過人。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醫學,攻研曆代名醫之書,速成深邃。懸壺濟世,洞明藥性,雖至重之疾,每能手到病除。
    大椿精勤於學,平生著述甚豐,皆其所評論闡發,如《醫學源流論》(1757、《醫貫砭》(1767、《蘭台軌範》(1764《慎疾芻言》(1767等,均能一掃成見,另樹一幟,實中醫史上千百年獨見之醫學評論大家。又著《難經經釋》(1727,《神農本草經百種錄》(1736、《傷寒類方》(1759及《內經詮釋》、《六經病解》等,雖曰遵經詮釋之作,其中真知灼見亦頗不少。後人將其所著輯為《徐氏醫學全書十六種》等板行,流傳甚廣影響極大。
    徐大椿曾兩度奉詔赴京。首次為乾隆二十五年(1760,直言質樸而得乾隆帝嘉賞,原擬留職京師,堅辭放歸隱居畫眉泉;第二次乾隆三十六年,年已七十九歲,自知不豫,攜子徐爔同行,到京後三日死。死前自擬墓前對聯曰:“滿山芳草仙人藥,一徑清風處士墳,”可謂平生寫照雲。
    十、趙學敏
    趙學敏(約1719~1805,字恕軒,號依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其父曾任永春司馬,遷龍溪知縣。乾隆間(1736~1795下沙大疫,其父延醫合藥,賴以生者數萬人。學敏與弟學楷,皆承父命讀儒學醫。學敏博覽群書,凡家藏星曆、醫術、藥學之書,無不潛心研究,每有所得,即匯鈔成帙,積稿數千卷。家有“養素園”,為試驗種藥之地,以察形性:有“利濟堂”,是診病療疾之所,兄弟寢食其間,治療多效。族人趙柏雲為走方醫,出所用有效方授之,學敏又合平生所錄奇方,著成《串雅內編》、《串雅外編》(1759撰各四卷,其一千眾條方或法。
    乾隆三十(1765年,又成《本草綱目拾遺》,補闕拾遺,為一代名著。
    趙氏另有著作多種,惜乎僅成以上二書。
    十一、吳瑭
    吳瑭(1758~1836,字配珩,又字鞠通。江蘇淮陰人。少習儒,十九歲而父病亡,哀痛欲絕,遂廣購方書讀之。至張仲景《傷寒論·序》“外逐榮辱,內忘身命”之論,乃慨然棄舉子業,專攻方術。乾隆癸卯〔1783〕秋,赴京師,參與抄寫檢校《四庫全書》,得讀吳又可《溫疫論》,頓開茅塞。癸醜歲(1793,京師流行溫疫,友人強起之治,但所見大抵皆已因誤治而成壞病者,吳瑭治之,尚存活數十人,而死於世俗凡醫之手不可勝數。吳瑭因而著成《溫病條辨》,前後化了六年時間,提出“三焦辨證”理論,故為溫病學派之圭臬。此後吳氏以醫為業,孜孜汲汲四十餘年,屢起沉症。晚年著《醫醫病書》(1831二卷,針砭時醫弊端,闡論醫德,亦為世人所重。其醫案得後人匯輯整理成《吳鞠通先生醫案》(一名《吳氏醫案》五卷(一作四卷,亦醫家喜讀之書。
    十二、餘霖
    餘霖(十八世紀,寧師愚,江蘇常州人。少業儒,屢試不第,遂改攻醫,博覽醫書。乾隆(1736~1795中寓居桐城,以其父染時疫,為群醫誤治而亡,乃歸裏奔喪。檢視所用者,皆治傷寒方。因之熱研本草,臨證三十年,經驗豐富,乃著《疫疹一得》兩卷(1785,著重論述疫疹證治,與吳又可《溫疫論》稍有異同。其所倡導“非石膏不足以治熱疫”之說,豐富和發展了疫疹治法。
    十三、陳修園
    陳念祖(1766~1823,字修園。一字良有,號慎修,福建長樂湄村人。祖父陳居廊,博學通醫。父陳廷啟,號二如,早逝。幼家貧,刻苦習儒,兼習古代醫典,尤推重仲景之書。早年肄業於福州鼇峰書院,乾隆五十一年(1786補諸生。此後曾隨泉州名醫蔡茗莊(宗玉學。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舉人,宴寓京師,時刑部郎中伊朝棟中風,不省人事,手足偏廢,湯米不入口者十餘日,群醫皆雲不治。修園治之,大劑而起,聲名大震,求治者日盈其門。又次年,除授河北威縣知縣,赴任後於公務之暇,仍為人治病。在恒山、保陽、高陽救災,災後溫瘧流行,誤死於庸醫者甚多,念祖乃精選一百零八首,編為《時方歇括》,廣布於世。陳為官廉明,縣誌記有政聲。嘉慶二十四年(1819六十三歲,以老病乞歸,講醫學於長樂嵩山井上草堂,徒甚眾。平生素多著述,另有《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傷寒醫訣串解》、《神農本草經讀》、《醫學三字經》、《醫學實在易》、《醫學從眾錄》、《女科要旨》、《時方妙用》、《新方八陣砭》、《難經淺說》、《傷寒醫方集注》、《十藥神書注解》、《座訂柯注傷寒論讀》、《重訂活人百問》、《新訂喻喜言醫案》、《醫醫偶錄》、《傷寒真方歌括》、《靈素節要篆注》等,後世以十六種合刊編為《南雅堂醫書全集》(一作《陳修園醫書十六種》,或題為《公餘十六種》刊行。(另有《陳修園醫書》二十一種、六十種、七十種、七十二種等刊本,係其它醫家之作由書肆合刊之叢書。
    十四、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字勳臣,河北省五田縣人。曾祖王凝機為歲貢生,後因不肯投充,而設藥肆托於醫。清任初為邑武癢生,納粟得千總銜。為人剛直磊落,凡事主正義,在鄉鴉鴻橋河東村開小藥鋪時,立匾額曰“正中堂”,故意小書“中”字,以譏縣衙,因而受到迫害。隻好流落他鄉行醫。其約於廿歲左右習醫,即發現“古人髒腑論及所繪之圖,立言起處自相矛盾”。十年間存更正之心而無腑腑可見。直至1797年四月初旬,遊醫於灤州稻地鎮,見諸義家中尿小兒因染瘟疹痢症而死以席裹半埋者甚多,而犬食之餘,皆破腹露髒,於是不避汙穢,每日清晨往看細視,如此一連十天,湊集看全三十餘人,大抵已明髒腑解剖位置。但因胸中隔膜一片,其薄如紙,看時皆已破壞,未能驗明,時時牽記於心。後又觀察了兩個行刑犯人,可惜“雖見髒腑,隔膜已破,仍未得見”。到(1829年十二月十三日夜,遇江寧布政司恒敬公,曾鎮守哈密,領兵喀什噶爾,所見誅戳屍最多,於隔膜一事最悉,乃拜叩而問,細細說明形狀,前後曆42年,終於訪驗得確。於是繪出《髒腑圖記》,並成《醫林改錯》一書,時在道光庚寅年(1830孟冬。
    王清任作為一位傑出的醫學革新家,在所著《醫林改錯》中,一是比較準確地描述了胸腹腔內髒器官、血管等解剖位置,較過去有改正,有發現;二是創活血化瘀新理論擬出許多新方,於臨床頗有奇效;三則否定胎養、胎毒等陳說及綜成“靈機記性在腦不在心”新說,其貢獻巨大,值得肯定。
    十五、王士維
    王士推(1808~867,字孟英,號夢隱(一作夢影,又號潛齋,別號半癡山人,睡鄉散人、隨息居隱士、海昌野雲氏(又作野雲氏,祖籍浙江海寧鹽官,遷居錢塘(杭州。曾祖王學權精於醫,著《重慶堂隨筆》即為士雄之誕年,樂而作之。其思想開放,接受西說,作匯通之論,後亦影響及於士雄。祖父王國祥、父親王升亦業醫,但士雄早年失怙,十四歲喪父,曆經貧困,二十餘至金華充任鹽行會計。因酷嗜醫學,稍有餘暇輒披閱方書,故亦精於家學。後寓常山縣,道光十年(1830以醫問世。初習《景嶽全書》,療病多采溫補,經其母俞氏訓誡,孟英受其啟迪,遂習用清滋之法,故治溫病,藥極平談而多奇中。遠近求治者車馬塞途,活人無算,屢起大症。道光十七年(1837,江浙因戰亂疫癘流行,愛女死於霍亂,乃於次年(1838撰《霍亂論》。鹹豐中定居上海,益潛心於溫病研究及臨證,纂《溫熱經緯》五卷,(《自序》書成於1852年,蓋成溫病學說之集大成者。
    1862年,作《隨息居重訂霍亂論》1852年,刊定曾祖王學權《重慶堂隨筆》;1857年,撰作《歸硯錄》四卷;1861年,刊《隨息居飲食譜》一卷;1853年,輯《潛齋簡效方》一卷(後附《潛齋醫話》;1854年,纂《四科簡要方》四卷,並有《匯刊經驗方》等。《王氏醫案》即《回春錄》、《仁術誌》合編,仿編年之例,自1824年至1857年,為初、續、三等三集,《歸硯錄》卷四則為醫案第四編。其所評注之書,有《女科輯要》、《言醫選評》、《古今醫案選》等,傳另有《雞鳴錄》《聖濟方選》《舌辨》《柳州醫話注》、《願體醫話評注》等。
    士雄晚景淒涼,顛沛流離,避居秀水(今浙江嘉興濮院鎮,同治七年(1868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