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夏金元時期醫學

字數:2108   加入書籤

A+A-


    遼、夏、金、元是我國曆史上以少數民族掌握最高權力的政權,公元10~13世紀間,在元朝建立以前,遼、夏、金與兩宋之間,互相對峙和戰爭。遼國前身稱“契丹”,始由耶律阿保機統一紛爭各部,於公元916年至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建立政權,國號契丹,有時稱遼。契丹建國後采取“以國製契丹,以漢製待漢人”的政策,一度國勢興盛。疆域東至日本海,西接阿爾泰山,北達臚朐河(今蒙古克魯倫河,南抵白溝(今河北省新城縣東自北而南的白溝河。
    遼朝後期,內部鬥爭加劇,加之北方崛起的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統兵南下,1125年天祚帝被俘,遼亡。1124年,遼皇族耶律大石率一部分人西遷至天山南北及中亞一帶,重建政權,稱“哈刺契丹”,即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附近。遼享國300餘年。
    夏是以黨項族為主體的民族政權,元昊為黨項族首領。1038年,元昊稱帝建國,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國號大夏,史稱西夏。疆域東據黃河,西界玉門,南臨蕭關,北控大漠,經十世曆190年始被元滅亡。西夏前期與北宋、遼,後期與南宋、金形成鼎足之勢,視其強弱以為向背。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相互密切聯係著、交融著,而又各有其特點。
    金是以女真族為主體的民族政權。女真族分散聚居在今黑龍江和鬆花江流域,契丹族興起後受遼的統治。1115年女真人在阿骨打領導下的反遼戰爭中建立了金朝。他即位稱帝,為太祖。金建國後繼續抗遼鬥爭,1125年滅遼,再兩年,滅北宋。自1115年太祖至1234年末帝哀帝,經十世,曆時120年。
    金初期推行女真文化,熙宗時(1136~1149,政府建立譯經所,用女真文字翻譯漢文經史,儒學廣泛發展和興盛起來。金代的科學技術也有一定的發展,醫學名家輩出,如成無己、張元素、劉完素、張子和等,他們的成就影響深遠,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確立分封製度,尊稱他為成吉思汗。此後,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經過一係列征戰,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汗國。
    成吉思汗孫忽必烈,在與阿裏不哥的鬥爭中於1260年繼承汗位(世祖。即位後,仿效中原王朝建元中統,至元八年(1271又將蒙古國號改為大元,翌年遷都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1279滅南宋,結束了長達三四百年的藩鎮割據和諸民族政權並存的分裂同麵,全國統一。
    忽必烈在政權方麵由奴隸製轉化為中央集權封建統治。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特別是行省製度的確立,使中央集權從政治製度上得到保證,鞏固了國家統一。
    從而農業生產得到恢複和發展。政治的穩定、社會經濟的複蘇,使文化、科學技術有了新發展。科學家郭守敬在天文、曆法方麵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王楨的《農書》是一部農業科學的專著,代表了元代農業發展的新水平,醫學方麵則有朱震亨的《格致餘論》、《丹溪心法》等,發揮滋陰學說,與金代名醫劉完素、張從正、李杲被譽為金元四大家。
    遼、夏、金、元各朝,不但在政治製度上逐漸接受了漢族統治經驗,漢化的趨向,在文化上也深受漢族的廣泛影響。醫學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或直接引用漢族醫學,或在自己民族固有醫學的基礎上,借鑒、融匯漢族醫學有所創新,成為這一時期醫學發展的特點。
    各民族醫學的交融:契丹族在原始社會時期,人患疾病主要以巫術治療,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後,契丹族醫學在與漢族、回鶻等醫學交流中得到了提高。遼滅石晉之後,由汴京掠去醫官,方技圖書、銅人等,對契丹醫學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黨項族建立夏之前,政治、經濟、文化不發達,當人患疾病時,多不請醫治療,由巫師占筮、驅鬼,建立西夏後,在漢族文化影響下,逐漸改變了舊俗,吸取漢族先進的中醫藥學,開始建立西夏的醫學。
    學術爭鳴與創新:金元時期戰爭頻仍,人民經曆著長久的戰亂,生活極端痛苦,疫病廣泛流行,過去對病因、病機的解釋和當時盛行的經方、《局方》等醫方,已不能適應臨床需要,當時一些醫家產生了“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醫學家相繼興起,他們從實踐中對醫學理論作出新的探討,闡發了各自不同認識,創立成各具特色的理論學說,形成以劉完素為代表的河間學派和以張元素為代表的易水學派,展開了學術爭鳴。他們在醫學理論和醫術方麵,勇於創新,各成一家,風之所被,延續至明清兩代,開拓了中醫學發展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