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夏金元時期醫學軍事醫學

字數:1506   加入書籤

A+A-


    遼、西夏、金及蒙古諸族,都長於騎射,實行部族全民皆兵的征兵製度,建國後也征用漢族及其它民族為兵,實行征兵製為基礎的世兵製,父死子繼,世代為兵,稱為軍戶。
    一、正骨金鏃科的獨立
    宋代醫學中與軍事醫學有關者,為“瘡腫兼傷折”、“金瘡兼書禁”兩科。金代繼承了這一製度,至元代“正骨金鏃”成為獨立的學科,與“瘡腫”及“祝由書禁”分開,三科並立。這一方麵,因為這一段時期戰爭頻繁激烈,宋、遼、西夏、金、元之間相互兼並,更有甚者,元朝曾以武力征服歐亞,戰爭中多傷亡,必將促進戰傷外科臨證醫學的發展。少數民族以騎兵為主,在戰爭時經常發生骨折損傷及箭傷,元代正骨金鏃科的獨立,很明顯地是為了服從戰爭的需要。
    二、士兵的選擇
    契丹、西夏、女真與蒙古,均以北方少數民族而統治中國。他們都是遊牧民族,生長鞍馬,多為騎兵。人民每日逐獵,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可以盡著軍籍。
    金代對士兵的選擇已有規定。據《金史·兵誌》載:“凡選弩手之製,先以營造尺度杖,其長六尺,謂之等杖,取身與仗等,能踏弩至三石,鋪弦解索,登踏嫻習,射六箭皆上垛,內二箭中貼者”,“又選親軍,取身長五尺五寸,善騎射者。猛安、謀克以名上兵部(金代軍製,每25人為一謀克,四謀克為“千戶”猛安為千戶長),移點檢司、宣徽院試補之”;“又設護衛二百人,近侍之執兵仗者也,取五品至七品官子孫,及宗室並親軍諸局分承應之人,身長五尺六寸者,選補試之”。可見金代繼承了宋代的選試辦法,對士兵的身體素質和技藝已很重視。
    三、傷病員的醫療
    元代軍中有醫工從征,他們可以亨受免除徭役或賦稅的優待。如《元史·成宗本紀》載:“元貞元年(1295三月,詔免醫工門徭”,及“大德七年(1303冬十月己醜,詔從軍醫工止複其妻子,戶如故”,金元著名的醫家如張從正及羅天益等都擔任過軍醫。在羅天益《衛生寶簽》一書中,曾記載他在憲宗餘年(1258)從征揚州時,治療被俘宋軍中流行的傳染時氣。
    大德元年(1297詔諸行省謹視各翼病軍。中書省議:諸翼屯戍軍人,果有殘病者,合於本名應請月糧內,減半支付新米粥養病。大德三年(1299十二月,規定病軍除月糧外,另支新米一鬥,煮熬粥飲,將養病軍。大德十一年(1307十二月,詔和林、甘肅、雲南、四川、兩廣、海北、海南、左右兩江鎮守新附軍人,除常例外,今歲量賜衣裝,遠方交換軍官、軍人、往還行糧依例應付。患病者官給醫藥,死者官為埋瘞,各處正官親臨提調,毋致夫所。延祐七年(1320十月,和林、甘肅、雲南、四川、福建、廣海鎮守新附漢軍,除常例外,每名除布一匹,病者官結醫藥,死者給燒埋(均見兵部卷之一典章34軍役。
    元代對戰傷的救護也有其獨特的經驗。如《元史》載布智兒、郭寶玉、李庭等中箭及炮傷重,均剖牛腹置熱血中而蘇醒;張禧身中十八矢,得血竭飲之而生。《蒙古秘史等文獻,還載有用燒紅的鐵烙止血術治流血傷口,用蒸汽熱罨的活血方法治療內傷,用牛羊瘤胃內反芻物作熱罨療法,及用熱血浸療治愈而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