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A
字數:31198 加入書籤
阿城市黑龍江省著名古城,糧食、甜菜生產基地。位於哈爾濱市以東。西北瀕臨鬆花江,東南緊依張廣才嶺,阿什河流貫全境。麵積2680平方公裏,人口61.81萬。阿城之名由阿勒楚喀城簡化而來,以城東有阿勒楚喀河(今稱阿什河)而得名。1909年建縣。1987年撤縣設市,原屬哈爾濱市管轄,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地勢東高西低,平均海拔約400米,平原約占14%,丘陵占40%,山區占47%。土地肥沃,適種玉米、高梁、穀子、小麥、大豆、甜菜、水稻等農作物。特產有紫皮大蒜、黑豆果。工業較發達,有繼電器廠、製糖廠、製糖機械廠、滌綸廠、水泥廠、玉泉酒廠等大型企業。濱綏鐵路橫貫全境,公路四通八達。市區在阿什河畔、濱綏鐵路沿線,西距哈爾濱市38公裏,人口9.5萬。市境有白城金代上京會寧府遺址、亞溝金代摩崖人係石刻等多處金代文物古跡,有以森林、鳥類和林蛙為主的鬆峰山自然保護區、紅星水庫等遊覽地。
(曾慶雲陶忠信)
阿爾金山脈構成青藏高原北邊屏障的山脈之一,亦為柴達木盆地與塔裏木盆地的界山。介於北緯37°~39°30',東經86°~94°10',大致呈北東東方向延伸,在東經94°10'附近的當金山口與祁連山銜接。西端以車爾臣河上遊河穀與昆侖山分界,全長720公裏,最寬處超過100公裏。麵積6.2萬平方公裏。
地質與地貌阿爾金山為巨大隆起帶。古老變質岩係發育。在地質時期,局部地區因海侵而堆積了不完整的古生代地層。華力西運動末期,阿爾金山再度隆起。中、新生代,沿北北東方向的斷陷中堆積有侏羅紀至第三紀的含煤建造和紅色岩係,新構造運動使其不斷上升成高山峻嶺。
自然特征阿爾金山地勢西高東低,一般海拔3500~4000米,最高峰為尤蘇巴勒塔格,海拔6161米。阿爾金山山體南北兩翼極不對稱。北坡相對高度可達2500米以上,南坡地勢緩和,高差較小。
阿爾金山東狹西寬,俄博梁以東延伸為安極爾山,寬度為20~30公裏;以西,阿爾金山分為2支,北支為金雁山,南支為阿哈提山。其間有索爾庫裏穀地,是古今溝通柴達木與塔裏木兩盆地的金鴻山口所在地。
氣候阿爾金山為中國及世界上幹旱山區之一。3000米中山帝年降水量約100毫米以下,山坡上幹燥剝蝕強盛,形成黃土狀物質堆積。3500米的亞高山帶年降水量稍增,但仍幹旱異常。4000米的高山帶氣候幹旱寒冷,寒凍風化作用強烈。5400~5600米以上有常年積雪和現代冰川發育。河流主要靠冰雪融水補給,北坡瓦石峽河、若羌河和阿雅裏克河等,水量不大。
植被與土壤山地北坡呈極端幹旱荒漠山地的植被垂直帶譜。從山麓、中山、亞高山以至高山帶,均以荒漠植被占統治地位。主要代表植物有:合頭草、昆侖蒿、駝絨蒿和玉柱琵琶柴等。2300~3000米河穀中疏生少量植物,如沙棘、短穗檉柳、鹽穗木、花花柴、疏葉駱駝刺、脹果麻黃、喀什霸王等。
在土壤垂直帶中缺少山地淡栗鈣土帶;山地棕色荒漠土上升至2800米,山地棕鈣土上限可達3800米。3800米以上分布亞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荒漠土。穀地中發育有鹽化高山荒漠土,溝穀底部則出現沼澤和大小鹽湖,其周圍分布有沼澤土與山原鹽土,局部窪地可見龜裂土。
(卓正大)
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高原生態係統的保護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南部阿爾金山以南,東至新疆、青海省界,南至新疆、西藏間的昆侖山,西至且末縣東南角,北沿祁漫塔格山脊向東向西延伸。介於北緯36°~37°38',東經87°10'~91°18',全區地處高山環繞的封閉性高山盆地內,麵積4.494萬平方公裏。1983年設立。自然地理分區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水文分區屬於羌塘內流區。自然環境特點是高寒,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有5000米以上高峰35處。最高的木孜塔格峰(意為雪山)海拔7723米,位於且末、若羌、西藏邊界上。次為東南角的布喀(意為野牛)達阪,海拔6860米。盆地底部有眾多鹽湖,最大的阿牙克庫木湖,海拔3867米,麵積510平方公裏;西邊的阿其克庫勒湖,海拔4250米,麵積350平方公裏。由於相對高差不大,地勢起伏緩和,形態渾圓的低山丘陵到處可見。氣候嚴寒、幹燥、風大,盛行東南風和西北風。在幹旱和大風作用下,形成大片沙漠和風蝕殘丘。由於高寒,也存在大麵積的多年凍土。在西起阿其克庫勒湖,東至新、青邊界,長約350公裏,寬20~30公裏範圍內,還保存古喀斯特地形,在後來的寒凍和冰川作用下,具有喀斯特疊套冰川的特點,是中國罕見的自然景觀。由於高寒風大,全區不見森林,但草本植被發育,在生長期短和紫外線抑製下,具有鮮明的稀疏低矮、結構單純的高山草原外貌。草原基本特點是:高原生態係統結構完整,接近原始自然狀態,具有高原典型的生物群落。祁漫塔格南側為高山荒漠植被,以蒿葉豬毛菜、堿蓬菊科蒿屬為主;海拔4000~4500米的平原和寬穀為稀疏的高山草原,以沙生針茅、莎草科苔草為主,亦有匍匐水枝柏、蘭側金盞花、細裂補血草、地薔薇及十字花科。渺無人跡的環境有利於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已發現的野生動物分屬14目,24科,共42種。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16種,劃為一類的有野犛牛、藏野驢、藏羚、盤羊、雪豹;劃為二類的有猞猁、藏馬熊、高山雪雞、金雕、藏雪雞、胡兀鷲;劃為三類的有原羚、岩羊、鵝喉羚、紅隼、縱紋腹小鴞。保護區交通不便,人跡罕至,野生動物密度大。進入保護區的通道僅有東、北2處山隘,設卡後易於管理。保護區為地理空白區,是開展多學科研究,認識生物間的相互聯係與製約及生態變化規律的理想空間。
(楊利普)
阿爾山中國著名的礦泉療養及旅遊避暑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大興安嶺中段西麓,布爾欣河畔。山多白樺鬆林,溝坡分布有五花草原,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阿爾山蒙古語意為“聖水”。東山麓散布有大小泉眼48個,泉水中含有鉀、鈉、鈣、硫等30多種化學元素。各泉相距不遠,但溫度及礦化成分相差很大,冷泉冰沁徹骨,溫泉與體溫相當,熱泉炙人肌膚。因上述差異,可分別治療關節炎、肌肉萎縮、皮膚病痛、風濕等疾病。相傳獵人屢見受傷之鹿獸等生物,至此飲泉並浸沐後而痊愈,因而發現其治病功能。
(林儒耕)
阿爾泰山脈亞洲宏偉山係之一,北西—南東走向,斜跨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境,綿延2000餘公裏;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屬中段南坡,山體長達500餘公裏,南鄰準噶爾盆地。主要山脊高度在3000米以上,北部的最高峰為友誼峰,海拔4374米;西部的山體最寬,愈向東南愈狹窄,高度亦漸低下;從東北部國境線,向南西逐漸下降到額爾齊斯河穀地,呈4級階梯,山地輪廓呈塊狀和層狀;隻在高山地區有冰蝕地形並有現代冰川;除沿北西向斷裂作串珠狀分布有斷陷盆地外,無大型縱向穀地;阿爾泰山堪稱典型的斷塊山。
地質地質構造上屬阿爾泰地槽褶皺帶。山體最早出現於加裏東運動,華力西末期形成基本輪廓,此後山體被基本夷為準平原;喜馬拉雅運動使山體沿襲北西向斷裂發生斷塊位移上升,才形成了現今阿爾泰山麵貌。
地貌阿爾泰山山體渾圓,山坡廣布冰磧石,u形穀套u形穀,古冰鬥成層排列,羊背石、側磧、中磧、終磧等清晰可見。阿爾泰山有多級夷平麵,一般公認有4級,海拔分別為2900~3000米,2600~2700米,1800~2000米及1400~1600米。地貌垂直分帶明顯,由高而低有:現代冰雪作用帶,海拔3200米以上,以友誼峰和奎屯峰為中心,發育了山穀冰川、冰鬥冰川、懸冰川。此外,阿克庫裏湖周圍,阿克土爾滾與阿庫裏滾河上源也有現代冰川;霜凍作用帶,2400~3200米,古冰蝕地形清晰,積雪長達8個月,以寒凍風化為主;侵蝕作用帶,1500~2400米,以流水切割為主;幹燥剝蝕作用帶,1500米以下。喀納斯綜合自然景觀保護區位於本帶邊緣。
氣候阿爾泰山聳立於亞洲腹部的幹旱荒漠和幹旱半荒漠地帶,西風環流帶來大西洋水汽,順額爾齊斯河穀地和哈薩克斯坦齋桑穀地長驅直入,向北遇阿爾泰山,受逼抬升降水。降水隨高度遞增和由西而東遞減,冬夏多,春秋少,低山年降水量200~300毫米,高山可達600毫米以上;降雪多於降雨,且積雪時間隨高度增加而延長,中高山積雪長達6~8個月,低山僅5~6個月;氣溫變化隨高度增加而遞減。阿爾泰山區氣候垂直梯度變化明顯,具有冬長夏短而春秋不顯的特征。
水文阿爾泰山徑流較豐富,發育了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兩河皆構成典型不對稱的梳狀水係。額爾齊斯河是新疆境內唯一外流河,國境內流域麵積5萬平方公裏,全長546公裏;河水補給來源主要為降水、積雪融水和冰川等,多年平均徑流量100多億立方米,占阿爾泰地區總徑流量89%,注入齋桑泊,最後流入北冰洋。烏倫古河,支流在山區,山前為散失區,全長573公裏,最後歸宿於烏倫古湖(布倫托海、福海),在二台站以上,流域麵積為2.2萬平方公裏,補給來源亦以冬季積雪為主,多年平均徑流量11億立方米。兩河上遊多峽穀和斷陷盆地,落差大,水流清澈,含泥沙少,水力蘊藏量約50萬千瓦,目前開發利用較低。
植被與土壤3000~3500米以上植被為苔蘚類墊狀植物;2600~3500米為高山亞高山草甸草原;1300~2600米為森林草原帶;800~1300米是灌木草原;植被分布下限由西向東升高,如森林下限為1200~1900米,灌木草原下限為500~1500米,荒漠上限則為500~1100米。
土壤由高到低,主要分布有冰沼土、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生草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等。
阿爾泰山的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有多種礦藏和優良牧場,尤以森林資源中的優質木材在全疆占有重要地位,水力資源亦蘊藏充沛。
(袁方策)
阿克賽欽盆地半封閉性山間盆地。位於和田南部昆侖山與喀喇昆侖山間,地質構造上北為西昆侖山背斜帶,南為古生代褶皺帶。東南部的地表徑流歸宿於山間局部窪地,形成許多鹹水湖,如阿克賽欽、薩利吉勒及騰格湖,屬封閉性部分。西北部地表徑流匯集為喀拉喀什河,流至塔裏木盆地,為和田河西源,屬外泄性山間盆地性質。盆地海拔幾乎都超過4000米,而位於喀拉喀什河穀的康西瓦,為3986米;東南部的阿克賽欽湖,湖麵海拔為4990米;薩利吉勒湖,湖麵為5181米。盆地內的山峰大多超過6000米,山口大多超過5000米。如喀喇昆侖山口為5568米,其東南的天文點為5565米;空喀山口5278米。因海拔高,全屬高寒氣候。以康西瓦為例,年均溫-0.6c,1月均溫-11.3c,7月9.8c,無霜期10天,10c以上活動積溫僅20c。天文點年均溫-9.8c,1月均溫-21.0c,7月3c。盆地位於雨影麵,西南季風很難越過魯馬拉雅山進入,西風氣流也難越過喀喇昆侖山和西昆侖山,實測年降水量均不到100毫米,康西瓦36毫米,天文點47毫米,空喀山口僅29毫米。盆地雖然地處高寒,但地勢較平坦,且有幾處山口可至克什米爾地區,自古以來為新疆至印度次大陸以及從塔裏木盆地經克什米爾至中東各國的捷徑。南疆各地去沙特阿拉伯朝聖的穆斯林,過去多取此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成新疆至西藏阿裏地區公路,通過阿克賽欽盆地的線路約400公裏,至喀喇昆侖山口、空喀山口等邊防點也有公路。盆地礦產資源豐富,北部已作初步查勘,從康西瓦至大紅柳灘間為偉晶岩密集區,已發現電氣性能良好的工業雲母,伴生鋰、鈹、铌、鉭、銣等稀有金屬。並發現近20條鋰輝石礦脈,大多可露天開采。
(楊利普)阿克蘇河見塔裏木河。
阿克蘇市新疆阿克蘇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新疆重點墾區。位於塔裏木盆地西北部。麵積1.83萬平方公裏,人口38.13萬。維吾爾語阿克蘇為“白水”之意。阿克蘇有二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置阿克蘇領隊大臣,駐溫宿城,亦稱回城;光緒九年(1883)置溫宿直隸州,治所遷阿克蘇新城,亦稱漢城;二城相距13公裏。1902年改府,1913年改縣。1922年縣境南部設阿瓦提縣佐,1930年阿瓦提縣析出,1958年曾將溫宿縣撤並於阿克蘇縣,1962年溫宿縣恢複。1983年改為自治區直轄市,1984年改為縣級市。市境北為阿克蘇河和塔裏木河衝積平原,南為沙漠。昆馬力克河與托什幹河在城西會合後,稱阿克蘇河,而阿克蘇河與葉爾羌河及和田河先後匯流後,則稱塔裏木河。境內農業自然資源豐富,在水利建設基礎上,已建成國營農場10多個。墾區中心阿拉爾,意為“沙洲”,現為農墾新城,並有農業大學。糧、棉等農產品在新疆占一定地位。位於阿克蘇城西南的沙井子,是次於阿拉爾的農墾中心,所產蘋果以品質優良著稱。阿克蘇城位於交通線上,以農副產品作原料的輕工業獲得發展,已建成棉毛紡織、造紙、製糖、食品加工等工業。
(楊利普)
阿拉善高原內蒙古高原的西部。位於北緯37°30'~42°36',東經93°6'~106°36'。大致與地質構造上的“阿拉善地台”相當,行政區劃上則構成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的主體。北為中蒙國界線,東界賀蘭山,西麵直抵黑河西岸的馬鬃山地東端,南麵則以阿拉善地台邊緣山地的龍首山—合黎山(北山)鄰接河西走廊,但界線不甚明顯,大致與內蒙古及甘肅省界相當。
地質與地貌地質構造上為長期穩定隆起的剝蝕地塊,僅於燕山運動時期在南緣形成了一些斷裂山地與拗陷盆地。地表結構為一係列東北—西南或東西走向的幹燥剝蝕山丘與山間盆地相駢列,以後者為主。幹燥剝蝕山丘從北而南為:1洪果爾山,為海拔900~1300米的渾圓低丘。2阿克雷山海拔約1350米,東部沒於流沙。3宗乃山—雅布賴山,前者海拔約1400米,相對高度僅100~200米;後者海拔1600~2200米,相對高度350~700米,西北坡平緩,東南坡峻陡。4北大山海拔1800~2600米,亦為西北坡平緩,東南坡峻陡。5龍首山—合黎山是“北山”的主脈,基底為元古代變質岩係,其上超覆厚度不大的中、下石炭係,局部拗陷中有侏羅紀以來的陸相沉積,構造長期穩定,地形準平原化,海拔2000~2500米,最高峰龍首山3440米,相對高度不過500~1000米。
幹燥剝蝕山丘間為一係列淺寬盆地,亦即阿拉善高原麵所在,一般海拔1000~1500米。以剝蝕石質戈壁和洪積礫石戈壁為主,盆地中心有砂礫戈壁與鹽沼,其中吉蘭泰鹽湖和雅布賴鹽池為中國兩個重要池鹽產地。阿拉善高原南緣和東緣的一些較大山間盆地則為廣闊的沙漠,主要有三:1巴丹吉林沙漠分布於高原西南緣。2騰格裏沙漠位於高原東南緣。3烏蘭布和沙漠位於高原東北緣,麵積約1.4萬平方公裏,四周為剝蝕山地荒漠,山麓為礫石戈壁,廣大盆地中心為沙漠(流沙、半固定、固定者各約占1/3)。北部地區和黃河沿岸還有大片土質平地,80年代初成為全國重點農墾區之一。
氣候與水文高原為典型溫帶荒漠地區。濕潤的海洋季風勢力鞭長莫及,年降水量均在200毫米以下,從東部賀蘭山的200毫米左右向西遞減到黑河下遊的50毫米左右;幹燥度則從4.0左右遞增到16.0左右。10c以上的活動積溫約3500c,地域差異不大。地表水除東緣的黃河,幾全屬內陸流域,常年河流稀少,並有大片無流地段。黃河、石羊河、黑河等較大河流均源自境外高山地區。植被以極其稀疏的灌木、半灌木荒漠為主(較大河流沿岸豐茂的草甸和沼澤植被例外),甚有大片地區幾無寸草;土壤除較大河流沿岸為肥沃的衝積土外,大多為極其貧瘠的荒漠土、粗骨土和鹽土。
石羊河下遊及黑河下遊(又名額濟納河)有廣闊的衝積、湖積平原。石羊河過去曾注入淡水的白亭海,現已完全幹涸,鹽分厚積,成為重要食鹽產地之一。民勤綠洲四周為騰格裏沙漠及廣大戈壁灘所包圍,是中國著名造林固沙的樣板之一。黑河下遊平原介於巴丹吉林沙漠與馬鬃山地間,沿河有少量農田及居民。黑河最後瀦為嘎順諾爾(居延海)及蘇古諾爾。前者蒙古語意即“苦湖”,湖麵海拔820米,原為鹽湖,屬氯化物(鉀)硫酸鹽(鈉、鎂)水,礦化度10克/升以上,現已全部幹涸。後者蒙古語意即“母鹿湖”,湖麵海拔879米,湖水可向嘎順諾爾排泄,湖水礦化度為3~5克/升,但從1959年後基本幹涸。阿拉善高原古來即為蒙古族粗放遊牧的場所(見內蒙古自治區)。
(趙鬆喬)
阿勒泰市新疆阿勒泰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蒙古語意為“金”。位於阿爾泰山南麓克蘭河畔,三麵環山。麵積1.15萬平方公裏,人口17.5萬。1954年始稱阿勒泰縣,1984年改市。市境南部是額爾齊斯河和克蘭河衝積平原,為農牧區。氣候屬中溫帶,年均溫4c,極端最低溫-44c,平均無霜期155天,最少年133天,年降水量200毫米。額爾齊斯河南岸、市境西南部的北屯,是1959年以後發展起來的新型城鎮,人口1.2萬;為農十師師部駐地,既是農墾中心,也有以農牧產品為原料的毛紡、農機修造、食品加工等工業;同時又是阿勒泰地區公路交通要衝,也有條件發展為額爾齊斯河的航運中心。市境北部為阿爾泰山南坡,中山帶年降水量超過500毫米,落葉鬆林茂密,是新疆重要林區,也是優良夏季牧場。山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金、鐵、銅及鈹、鋰、铌、鉭等稀有金屬以及白雲母、輝綠岩、柘榴石和多種寶石。金礦和一些稀有金屬已開采。附近地區曆史上以牧為主,著名的阿勒泰(福海)肥臀羊,臀部儲存大量脂肪供冷季消耗,是長期在嚴酷環境下自然形成的良種。公路可通北疆各縣,民航班機可通烏魯木齊市。
(楊利普)
阿裏地區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地勢高亢,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位於西藏自治區西部,地處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西南部為高山深穀,東北部為藏北羌塘高原。轄噶爾、日土、革吉、改則、劄達、普蘭、措勤、隆格爾8縣。麵積30.82萬平方公裏,人口6.16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0.2人。阿裏地區氣候寒冷幹旱,年均溫-2~0c,光照充足,年均日照高達3100~3300小時,是西藏光照條件最好地區,已建成全國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獅泉河年太陽輻射值高達802.56千焦耳/平方厘米,晝夜溫差大,多大風,年降水量少,且從南向北,從東向西遞減。如普蘭年降水量168.6毫米,獅泉河68.9毫米,日土為50毫米。高山冰雪資源豐富,東北部多湖泊,且多為鹽湖。北部有著名的界湖——班公錯。河流主要有獅泉河、象泉河、孔雀河、馬泉河。阿裏地區西南部是農牧區和糧食主產區,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青稞、穀子、豌豆等。東北部為純牧區,以養羊業為主。獅泉河鎮原是荒漠河灘地,1962年開始興建,現為阿裏地區行署駐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樞紐。有新藏和黑阿公路通往新疆、葉城、烏魯木齊和那曲、拉薩。
(溫景春)
阿裏山台灣省著名山地。位於嘉義市以東,玉山西北,為濁水溪支流陳有蘭溪與清水溪上遊、曾文溪上源一帶山地的總稱。以穀深林茂、山勢雄偉著稱。自嘉義市循森林鐵路盤旋登山,至海拔2274米阿裏山站,全線長71.9公裏,狹軌,中經橋梁114座,隧道55處,工程險要。以阿裏山站為中心,北有大塔山(2663米),南有萬歲山(2474米),東有對高山(2444米)、祝山(2484米)及祝山觀日峰(2460米),西有“神木”紅檜和小塔山(2480米)等。主峰大塔山以北有眠月、千佛洞;對高山以東有霍隆溪穀地的神木村,均為阿裏山區著名風景點。其中,神木站3000年樹齡的老紅檜、大塔山斷崖和群峰間雲海等尤稱勝景。阿裏山原是台灣著名林區,山地多雨。據1934~1981年的記錄,年均降水量高達毫米,雨日188天;年均溫則不過10.6c,月均溫最高的7月約14c,故為避暑勝地。自阿裏山森林鐵路終點站有長約12公裏的支線通至玉山口(2310米),為登玉山要道。
(吳壯達)
阿尼瑪卿山又名大積石山,藏語意為“神山”。屬昆侖山東段。西北起於東經98°43'與長石頭山分界處,東南止於東經101°51'。甘、青兩省交界處,長350公裏,寬約50~60公裏。阿尼瑪卿山為華力西期褶皺所成,經喜馬拉雅運動再抬升。山勢最高部分位於瑪沁縣西部,北西—南東走向,稱瑪積雪山,有海拔超過5000米之高峰18座,發育現代冰川30條。最高峰藏名瑪卿崗日,海拔6282米。阿尼瑪卿山冰峰雄峙,地形複雜,資源豐富,氣候多變,植被垂直分布差異顯著。山體海拔3200~3600米處一般為山地針葉林,3600~4000米處為亞高山灌叢草甸,40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盛產冬蟲草、貝母、大黃、黃芪、羌活等名貴藥材。瑪積雪山山麓海拔4600~4700米多沼澤化草甸,4800米以上為高山墊狀植物。有白唇鹿、雪豹、雪雞等珍貴動物。瑪積雪山於1980年對外開放,供旅遊與登山。
(魏晉賢)
哀牢山元江與阿墨江分水嶺。雲南高原和橫斷山脈兩大地貌區的分界線,亦為雲南高原氣候的天然屏障。雲嶺南延分支,起於大理州南部,止於紅河州南部,長近千公裏,海拔一般2000米以上,海拔在3000米以上山峰有9座,主峰3166米。哀牢山形成於中生代燕山運動時期,至第四紀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地麵大規模抬升,河流急劇下切,形成深度切割的山地地貌。主要由砂頁岩、石灰岩及各類變質岩組成。山體東部因沿斷裂帶下切較陡,相對高差大,西坡則較平緩。
哀牢山在氣候上的主要作用在於:冬季弱冷空氣被山體所阻,強冷空氣翻過山體後已成強弩之末;西南暖濕氣流東進時,又受山體阻擋,形成哀牢山以西、以南降水多於東部,氣溫較同緯度、同海拔的東部地區高,冬季寒潮入侵次數也較東部少。由於山體相對高差大,氣候垂直分布明顯,從山麓至山頂依次為南業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氣候。獨特的山地氣候使植被具有明顯垂直分布。西南坡垂直分布由阿墨江河穀開始:海拔1100~1800米為思茅鬆林及季風常綠闊葉林帶,1800~2200米為雲南鬆林及半濕性常綠闊葉林帶,2200~2800米為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帶,2800米以上為山頂常綠闊葉矮曲林及灌叢帶。東北坡植被垂直係列從元江河穀起:海拔500~1000米為幹熱河穀植被帶,1000~2400米為雲南鬆林及半濕性常綠闊葉林帶,2300~2900米為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2900米以上為山頂常綠闊葉矮曲林及灌叢帶。
哀牢山山體上部已辟為自然保護區,1988年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境麵積503.6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達85%。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麵積占保護區麵積的66.3%,是雲南乃至中國少見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區。以保護水源林、綠孔雀、灰葉猴、長臂猿等為主。
(陳永森王霞斐)
哀牢山自然保護區見哀牢山。
艾比湖地塹性質的構造陷落湖。走向西北—東南。《西域圖誌》及《西域同文誌》均稱布勒哈齊淖爾。位於準噶爾盆地西南部精河縣境,阿拉山口東南。湖盆呈橢圓形,與斷裂走向一致。20世紀50年代初期,湖麵海拔189米,為準噶爾盆地最低點。湖長55公裏,寬20~30公裏,麵積1070平方公裏,平均水深不到2米。北岸為瑪依力山麓,湖岸為礫石;東岸及南岸為蘆葦沼澤,寬幾公裏;西岸有階地數級,說明湖盆曾經陷落,水位曾經下降。湖水補給來自奎屯、精河及博爾塔拉等河,由於湖盆地勢低窪,也有地下徑流補給。“布勒哈齊”即有地下水補給之意。湖盆為積鹽中心,湖水礦化度高達80克/升以上,湖水雖淺,因鹽分含量很高,冬季並不結冰,氯化鈉含量占很大比重,長期以來即有鹽場,取戽於岸,自然成鹽,運銷伊犁地區,被稱為鹽海。20世紀50年代以來,烏蘇、精河、博樂一帶大麵積開墾,河水被大量引入灌區及水庫,入湖水量大減,60年代湖麵已縮小為500多平方公裏,70年代以來實際上已斷流。目前隻有小麵積的水體,補給來自灌區排水及地下徑流。據水文地質資料,湖盆鹽層下5~10米深處埋藏有淡的承壓自流水,有利於湖區附近自然資源開發。
(楊利普)
艾丁湖中國大陸最低點。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最低窪處。湖麵比海平麵低155米,湖底最低處達-161米。吐魯番盆地為中國天山東段南側封閉性山間盆地,艾丁湖為吐魯番盆地地表徑流的歸宿點。艾丁湖維吾爾語意為月光湖,以湖的形狀隨湖水補給來源增減而變化,猶如月光形狀的盈缺故名。艾丁湖又名覺洛浣,維吾爾語意為荒漠湖,以湖的南側有覺洛塔格(意為草木不長的荒山)而得名,湖盆的自然環境亦為草木不長的鹽漠。湖盆東西長約40公裏,南北最寬處約8公裏,麵積約150多平方公裏。過去湖水補給來源有三:一為河流夏季洪水,主要來自阿拉溝;二為坎兒井冬季流量;三為灌區排水,通過地下徑流入湖。20世紀50年代以來,因灌區擴大,農田引水增加,河流洪水補給量甚微;由於在坎兒井出口處修建水庫蓄納冬水,故坎兒井冬水對艾丁湖的補給量也很少;目前主要補給僅為地下徑流。因此,湖盆大部已幹涸,1958年湖水麵積尚有20多平方公裏,80年代初冬季水麵最大時不到5平方公裏。湖盆為盆地積鹽中心,1958年湖水礦化度高達200克/升以上,湖盆鹽漠及殘餘湖水隻能作化工原料利用。
(楊利普)
安達市黑龍江省綏化地區轄市,農牧產品加工中心。位於鬆嫩平原中部,西北鄰大慶市。麵積3586平方公裏,人口44.3萬,其中建成區21平方公裏,人口17.5萬。清為蒙古族遊獵場所,光緒三十三年5(1907)始行放荒招墾並設安達廳,1916年改為縣,隨1960年開發大慶油田始建安達市。市境地形平坦,平均海拔150米。草原麵積占51.5%以上,宜發展畜牧。多為碳酸鹽草甸黑鈣土,宜種植甜菜和向日葵。湖泡眾多,宜發展水產,是全省奶牛、甜萊和水產品生產基地。奶牛存欄數和甜菜種植麵積居中國各縣市前列。農牧產品加工工業發展快,主要有乳品工業、製糖工業和紡織工業。有中國最大的乳品加工廠和省內最大的毛紡廠。濱洲鐵路橫貫東西。市區有大慶石油學院。
(曾慶雲)
安多縣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轄縣,西藏北部公路交通要道和最大產煤區。位於唐古拉山以南。麵積2.52萬平方公裏,人口2.77萬。縣府駐拉日嘎布。縣境橫跨班戈錯—東巧—怒江超基性岩帶和羌塘—青南—三江構造區。中生代侏羅紀、三疊紀,新生代第三紀、第四紀地層廣泛分布。安多附近有超基性岩侵入,唐古拉山以南和安多南部有燕山期花崗岩侵入。以川藏公路為界,東部為高山灌叢草甸地帶,屬怒江上遊;西部為高山草甸地帶,屬紮加藏布上遊和桑曲流域。縣境西南多湖泊,較大的有錯那、茲格塘錯、懂錯、蓬錯等。氣候寒冷幹旱,年均溫-3c,最熱月均溫7.7c。年降水量約400毫米,且多為固態降水,多冰雹和大風。牧業以放養犛牛和藏綿羊為主。礦產資源豐富,土門煤礦是西藏最大的煤礦,從20世紀60年代就已開采。
(溫景春)
安豐塘以灌溉水稻為主的中國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位於安徽省中部壽縣城南30公裏。古稱芍陂,相傳為春秋時楚相孫叔敖所建,距今已2570多年。為四麵築堤的平原水庫,其水源一為六安龍穴山澗水經三源河引入,二為淠河水經塘河引入。原塘周堤長70多公裏,蓄水麵積約50平方公裏,能灌田“萬頃”。元代以後漸淤,到1949年灌田僅0.5萬公頃。1958年後,對安豐塘進行了全麵整修,現為淠史杭灌區的一個反調節水庫,灌溉麵積增至4萬多公頃。並有防洪、航運、養魚、發電等綜合效益。
(朱孟春)
安國縣河北省保定地區轄縣,中國北方藥材集散地、菊花產地之一。位於省境平原中西部。麵積486平方公裏,人口36.3萬,縣府駐祁州鎮。西漢置安國縣,隋改置義豐縣,宋改稱蒲陰縣,為祁州治,明改祁州,1913年改為祁縣,1914年複改為安國縣。縣境年均溫12c,年降水量約510毫米,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藥材種植麵積大,曆史久,品種達200多種,尤以菊花著名。傳統產品有沙參等數十種。自北宋始即為中國藥材集散地和藥材加工中心之一,有“藥州”、“藥都”之稱。現有中藥材貿易貨棧,定期舉辦藥材大會,並發展了中成藥生產。古跡有北宋建中年間所建的藥王廟,以紀念精通醫術的東漢開國功臣邳彤。廟內正殿有藥王塑像。配殿原有中國十大名醫畫像,惜已毀於戰火。1990年底建成中藥材博物館。安國是元代劇作家關漢卿故裏。
(鄧綬林唐學曾)
安徽省華東地區距海較近的內陸省。位於中國東部,地處長江、淮河中下遊。簡稱皖。東連江蘇、浙江,南接江西,西與湖北、河南為鄰,北部一隅與山東接壤。介於北緯29°24'~34°39',東經114°54'~119°37'。麵積13.94萬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萬。轄7地區、9地級市、9縣級市和63縣。省會合肥市。
自然條件
地質省境地跨三大構造單元,淮北和沿淮兩側屬於中朝準地台南部,地層中富含前震旦紀的沉積變質鐵礦(如霍丘)和二疊紀煤層(如淮南、淮北);皖西大別山區和江淮地區部分為秦嶺褶皺係的東端,分布有前震旦紀沉積變質磷礦層(如宿鬆、肥東);沿江和皖南屬於揚子準地台的東北部分,古生代和三疊紀為海水淹沒,廣泛沉積了層厚、質純的白雲岩和灰岩,燕山運動期間沿江一帶岩漿活動普遍、頻繁,形成了具有工業意義的鐵、銅、硫、釩、鉛、鋅、明礬石等礦藏和石油資源。在淮北地區近年又發現了金礦。
氣候、土壤、植被與地貌季風氣侯顯著,四季分明,終年溫和濕潤,並有明顯的南北過渡特征。其中淮河以北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黃山山脈以北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黃山山脈以南為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自然植被和土壤亦因此自北而南更迭,即落葉闊葉林棕壤;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黃棕壤和常綠闊葉林黃、紅壤。在主要栽培作物方麵,也依次有小麥、雜糧、麥稻過渡和水稻占優勢的差異。
氣溫一般南高於北。年均溫14~16c,1月均溫-0.0~4c,7月27~29c,10c以上活動積溫為4620~5300c。當強大寒潮過境時,往往氣溫驟降,甚至凍害越冬作物。無霜期約為200~250天。年降水量750~1700毫米,地區分布一般南部多於北部,山地多於平原。皖北約750~800毫米,皖中約800~1000毫米,沿江一帶約1100~1400毫米,皖南約1600毫米,黃山光明頂為2373毫米,是全省降水量最多之地。由於季風和梅雨的不穩定性,各地曆年最大和最小降水量可相差1~3倍以上,夏季各月降水量的逐年變化更大,往往引起旱澇災害。旱災在皖北以春旱或春夏連旱居多,淮河以南多為夏旱或秋旱。澇災則以淮河流域較多,主要出現在7~8月;次為長江流域,多出現在6~7月。
安徽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為主。平原麵積占全省總麵積的31.3%(包括5.8%的圩區),丘陵占29.5%,山區占31.2%,湖沼窪地占8.0%。平原與丘陵、低山相間排列。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全省分屬於4個自然地理區。
華北平原半旱生落葉闊葉林區省境淮河以北及淮河南岸河漫灘地帶的皖北平原,屬此區的淮北平原亞區,地勢坦蕩遼闊,為華北平原的南部。海拔多在20~5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淮河北側的支流向東南流入淮河和洪澤湖。平原北部深受黃河泛濫影響,近代沉積物覆蓋深厚。在排水不暢的低窪和微凹地區有鹽堿土和砂薑土分布。農墾曆史悠久,自然植被多已無存,現為人工栽培的側柏、楊、柳、泡桐、刺槐、榆等。
20世紀50年代以來,結合治淮,興建了多項綜合利用水利工程,並開辟了新汴河、茨淮新河等,在防洪、灌溉、航運等方麵發揮了顯著作用。
北亞熱帶長江中下遊平原混交林區省境淮河南岸河漫灘地帶以南的皖中丘陵及長江沿江平原屬此區的長江下遊平原丘陵亞區。由河穀平原、湖盆平原(巢湖盆地最大)以及與這些平原相毗連的低山、丘陵、崗地等多種地貌類型組成。平原地區農業發達。丘陵地勢起伏,大部已墾為農田,其中西部的淠史杭灌溉區水源較豐,東部則水源缺乏,旱災突出。
北亞熱帶秦嶺、大巴山混交林區皖西大別山地屬此區的桐柏山大別山亞區。大別山山高穀深、起伏急劇,多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山間有海拔500米以下的斷陷盆地和河穀盆地,為農業基地。為充分利用山區水利資源,已先後在史河上遊修建梅山水庫,在淠河上遊修建磨子潭、佛子嶺(見佛子嶺水庫)和響洪甸水庫,在皖河上遊修建了花涼亭水庫,為全省水利資源利用率最高地區。但水土流失現象仍待進一步綜合治理。為省內重要林、茶區之一,亦有木材生產。部分林區已辟為自然保護區。
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皖南屬此區的浙皖低山、丘陵亞區。主要表現為三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平行山體,自北而南,依次為九華山、黃山和皖浙邊界的天目山,其中多山間盆地。黃山雄偉挺拔,並有奇鬆、怪石、雲海、飛瀑等景色,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九華山既是旅遊勝地,亦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青陽盆地、南陵盆地、屯溪歙縣盆地等為山區工農業和交通運輸基地。皖南為省內重要林、茶產區。部分林區已辟為自然保護區。
發展簡史
安徽最古的文化屬距今約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此後,由於淮河流域毗鄰當時經濟、文化比較先進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左傳》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塗山就在今懷遠縣。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前221),省境中、西部屬於楚國領域,壽春(今壽縣)曾為楚國國都。中國曆史上最早的灌溉工程之一的芍陂,即位於壽春以南(今安豐塘即其遺址),灌溉大片農田,使淮南農業逐漸發展。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壽春仍為淮上重要都會;合肥則因地處江淮之間的交通運輸要道,也日益興起。東漢中期,傳入了用牛犁耕的方法,使準南農業進一步發展。西晉末年(公元4世紀初),發生了大規模的人口南遷,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與經驗傳入,提高了當地的生產水平。隋、唐到北宋期間(6~12世紀),水利工程有較大發展,其中隋開辟的通濟渠(唐改名廣濟渠,即汴水),經宿縣、靈璧和泗縣入淮,溝通了黃河和淮河、長江的漕運渠道,促使淮河流域經濟進一步發展。北宋末年(12世紀初),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規模南遷。再一次促進了沿江、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耕作業發展,茶、桑、麻栽培和手工紡織業也漸興起。而在淮河流域,則因戰亂,經濟發展受阻。黃河潰決南流奪淮,不但當時泛濫成災,且遺害於後世,成為淮河流域20世紀50年代以前多災多難的因素之一。
1876年蕪湖被辟為商埠,安慶和大通也被辟為外國輪船停泊港口。這時沿江地區原較有基礎的紡織等手工業,由於洋貨、洋布的大量傾銷而漸衰落。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使位於津浦鐵路與淮河交結點的蚌埠漸興。1921年英美煙草公司在鳳陽一帶始種烤煙。近代工業由於民族資本力量薄弱而發展緩慢,1930年時僅於蕪湖、安慶、蚌埠等地有麵粉廠,蕪湖有紡織廠,規模均很小,但采礦業卻有了發展,1906年英商開始開采銅陵銅官山銅礦,省內人士也集資成立了礦務局。1914年歐戰爆發,國際市場對銅鐵的需求猛增,刺激了鐵礦的開采,當時開采的鐵礦有桃衝山、寶興、福民、利民等,采出的礦石大都出口日本。省礦務局還先後開采了水東、饅頭山、烈山、大通等小煤礦。1929年官僚資本在淮南舜耕山煤田建礦,為淮南煤礦的前身。為便利運煤,又修建了到裕溪口的淮南鐵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掠奪馬鞍山、當塗等地的鐵礦和淮南的煤、廬江的礬,並於馬鞍山建立了小型煉鐵廠。抗戰勝利後,除淮南煤礦外,多數廠礦未能恢複。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全省人口總數萬,每平方公裏的人口平均密度為404人。其中沿江平原東部和皖北平原西部的人口密度較大,每平方公裏多在500~1000人;皖西山區和皖南山區的人口密度較小,多在150~250人。市鎮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7.94%。
居民以漢族為最多,占總人口的99.42%。其他民族人數較少,其中回族占0.51%,此外,還有滿、壯、苗、彝、佘等民族。少數民族分布在全省各地。
經濟概況安徽省資源豐富。農產品中的糧食、棉花、油料、麻類、茶葉、烤煙的產量及礦藏資源中的煤炭、鐵礦、銅礦、硫鐵礦、明礬等的儲量,均居中國較前位次;經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發展,安徽已為中國重要的農業省份之一,也是中國煤炭、鋼鐵、煉銅等工業的重要基地。
農業全省耕地約436萬公頃,占土地總麵積的31.4%;茶園、桑園、果園共占1.7%;林業用地占25.7%;宜農荒地占0.7%;宜林荒山荒地占10.0%;淡水麵積占8.6%。土地資源的利用雖以耕地為主,但各地的墾殖指數和複種指數差別較大,發展大農業也有較大潛力。
1糧食作物是安徽種植業的主體,播種麵積約占農作物總播種麵積的75.1%,商品率為28.0%。1990年糧食生產總量萬噸,占全國第7位。六安、肥西、霍丘、廬江、懷遠、壽縣、長豐、鳳陽、天長等縣均為中國商品糧基地。糧食作物的構成,兼備中國南方和北方糧食作物的特點,既有旱地作物,又有水田作物。水稻和小麥是最重要的兩大糧食作物,分別占糧食總產量的1/2左右和1/4左右。小麥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輪種的雜糧為薯類、大豆、玉米、高梁等。水稻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和巢湖流域,以雙季稻為主(也有一季中稻),與稻穀換茬的主要為油菜和綠肥。皖中丘陵則為水旱作物分布的過渡地區,北部以旱地作物為主,南部水田作物比重較大。
2經濟作物以棉花、麻類、茶葉、油菜、花生、芝麻、煙草等為主,其播種麵積和產值僅次於糧食作物。1990年棉花產量為23.6萬噸,居全國第7位。棉花的種植以平原地區分布較廣,其中長江沿岸一帶的沙土地是單產較高地區;皖北平原為全省棉田麵積最廣、年產量最多地區。油菜種植遍及淮河以南各地,尤以巢湖周圍和沿江、江南較集中。近年來,淮河北側也先後種植油菜。全省油菜籽產量95.4萬噸,僅次於四川,居全國第2位。花生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合肥市附近較為集中。芝麻主要產於皖北平原西部,和毗鄰的豫東平原同為全國重要的芝麻產區,產量次於湖北、河南,居全國第3位。麻類以黃、紅麻最重要,多分布於杭埠河流域和沿淮地區。全省年產黃、紅麻16.3萬噸,約占全國1/4,居全國第2位。烤煙產區主要為皖北毫州市、宿縣、固鎮、懷遠等地和皖中地區北部的定遠、鳳陽、嘉山等地,全省烤煙產量7.5萬噸,居全國第9位。茶葉品種多、產量大、質量好,是中國重要產茶省份之一。茶園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區和皖西山區。暢銷國內外市場的“祁紅”、“屯綠”、“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均為皖南山區名茶,而“舒綠”、“六安瓜片”等則為皖西山區名茶。全省產茶量5.36萬噸,居中國第5位。山區產桑蠶蠶繭,尤以青陽、績溪、涇縣、金寨等地為多,總產量1.88萬噸。
3森林分布以山區為主,蓄積量占全省4/5以上。木本植物有1200種,其中有第三紀、甚至白紀以來殘存的珍貴樹種,已列為國家保護對象。丘陵、平原地區多為四旁植樹,中、小徑材居多。林種以用材林居多,占85%以上,而經濟林等其他林種比重較小。樹種組成,針葉樹比闊葉樹多,鬆雜樹比杉樹多。竹林主要集中在皖南、皖西山區。
4畜牧業中以豬和牛為最多,次為羊。飼養豬、羊是農村主要家庭副業,皖北尤為普遍。水牛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黃牛以及馬、騾、驢等多集中在淮河以北。養禽業也很普遍,除肉、蛋外,羽毛及其成品也為暢銷品。
5全省水域廣闊,向為中國重要淡水漁業省份之一。擁有淡水魚類130餘種,其中經濟魚類40多種,以鯉科魚類最多,次為青、草、鰱、鱅等。宣州、當塗一帶的揚子鱷和長江中下遊的白鰭豚,均為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
農業區由於自然條件和社會曆史因素,皖西、皖南山區以林、茶為主,平原、丘陵區則自北而南逐步從旱地過渡為水田,熟製也有明顯不同。全省可分為5個農業區:
1皖北平原旱作糧、棉區。全省最大、最重要旱作區,牲畜飼養量亦為全省之首。基本位於淮河以北,土地麵積占全省27%,人口占36.6%,耕地麵積占48.3%。以旱地為主,生產潛力較大,部分地區已發展為重要糧、棉生產基地。油料作物以大豆和乏麻為主。由於熱量條件的限製,大部分地區為一年兩熟和三年五熟製。水果以碭山酥梨、肅縣葡萄等著名。
2皖中丘陵水旱作物過渡區。以水稻、小麥為主的水旱兼作、一年兩熟區。位於淮河以南、江淮分水嶺—滁河一線以北,土地麵積占全省23.7%,人口占21.5%,耕地占23.5%,以水田為主。花生、烤煙、畜禽占全省較大比重。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和駟馬山引江工程的興建,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部分地區已發展為重要商品糧基地。
3皖西山地林茶區。為省內漢次於皖南丘陵山區的林、茶基地。林業用地占全省24.3%,木材蓄積量占27.6%,茶葉產量約占18%。山區水庫可發展淡水養殖。利用山區特產可發展多種副業。安徽新興橘區位於區內大別山南麓,是中國柑橘生產的北緣地帶。
4沿江平原水稻、油菜、水禽、漁業區。為全省農業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地區,也是省內雙季稻和油菜主產區。位於江淮分水嶺—滁河一線以南的皖中沿江平原,人口占全省的27.6%,耕地占19.9%。雙季稻的種植以(綠)肥、稻、稻和油(菜)、稻、稻三熟為主。棉花、小麥等也占一定比重。部分地區已發展為重要商品糧基地。區內河湖眾多,水麵約占全省1/3,水產品產量占全省1/2以上,但單產偏低,發展潛力較大。
5皖南丘陵山地林、茶區。全省森林資源和商品材最多地區,中國重要產茶區之一。林業用地占全省61.8%,木材蓄積量占58.8%,商品材約占80%,茶葉產量約占70%,毛竹蓄積量亦居全省之首。此外有一些重要經濟林、果木林等。
工業1949年以前,全省僅有少數設備簡陋的食品、棉紗、采煤等廠礦,工業基礎薄弱。80年代已發展為中國煤炭、冶金的重要省份之一。電力、機械、化工、紡織、食品、建材、石油、造紙等工業也具相當規模。1990年工業總產值670.33億元,其中輕工業占51.4%,重工業占48.6%。
1安徽為華東地區的能源基地,煤儲量居全國第6位,但居華東地區首位。煤田位於淮北、阜陽、蚌埠3市之間的三角扇形地區,以兩淮(淮南、淮北)礦區為主要基地,已探明含煤麵積約2000平方公裏,儲量222.44億噸。且煤質優,品種齊,煤層條件較好。80年代以來,兩淮煤田已建為現代化的大型礦區。1990年產原煤3205萬噸。原煤除直接運往華東的一些省、市外,已大力發展坑口發電,把煤炭資源變為電能輸出。
1949年以前僅有少數城市有小型火力發電廠,年發電2400萬度。1949年以後,先後在淮南、淮北、合肥、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等市新建、擴建大、中型火電廠。特別是在兩淮礦區,利用當地豐富的煤炭資源,建設3座大型電廠(其中淮北電廠屬於擴建,洛河、平圩兩電廠為新建),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火力發電中心。皖西、皖南山區的水庫也分別修建了中、小型水電站。1990年全省發電量為194.2億度。高壓輸電線已將省內的火電、水電聯接起來,並與華東超高壓輸電線路連通,形成強大的電網。
省內第1個石油生產基地已於1989年底在皖東天長地區初步建成。
2冶金工業包括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工業。黑色冶金工業以馬鞍山鋼鐵公司為主,利用馬鞍山、當塗、繁昌等地的鐵礦資源,在馬鞍山煉鐵廠基礎上發展而成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馬鋼生產的鋼材、火車車輪和輪箍,除供應國內需要外,還運銷東南亞國家。合肥、淮南、蕪湖等市也分別建立了小型鋼鐵廠,其中合肥鋼廠較具規模。全省1990年生鐵產量285.5萬噸,鋼248萬噸,鋼材188.3萬噸,在國內占有一定地位。
有色冶金工業以煉銅為主。長江沿岸一帶有較豐富的銅礦,其中銅陵市的銅官山及其附近儲量最大。銅官山銅礦開采曆史較久,已建成現代化的煉銅聯合企業——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占全國較重要位置。青陽、貴池開采的鉛、鋅礦,多運至羌湖市冶煉。
3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均為20世紀50年代以後所發展,現已初具規模。機械工業已有農業機械、工業設備、交通設備、電子工業等製造工業,為重工業中產值最多的部門,主要分布在合肥、蚌埠、淮南、蕪湖等市,其中合肥機械工業門類較齊全,淮南以礦山機械為主,蕪湖和蚌埠的機床和船舶製造較有特色。
化學工業主要分布於合肥、蚌埠、蕪湖、淮南、安慶、銅陵、馬鞍山等地,興建了製酸廠、氮肥廠和農藥廠;在銅陵、合肥等市興建了磷肥廣;還在安慶興建了石油化工廠和氮肥廠;在巢湖興建了維尼綸廠。此外,輪胎、塑料、製藥、日用化工也有較大發展。廬江的明礬礦和宿鬆、肥東、鳳台的磷礦都已開采利用。
4食品、紡織工業產值均較高,分別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首位和第3位。食品工業主要集中在原料產地附近。如糧、油加工廠主要分布在合肥、羌湖、蚌埠、淮南、阜陽、安慶等市,製茶在黃山、蕪湖、六安等市,卷煙在蚌埠、合肥、蕪湖等市。釀酒業中,以毫州市的古井貢酒、濉溪的口子酒、蕭縣的葡萄酒最著名。
省內已建成初具規模的棉、毛、麻、絲等紡織工業及針織、化纖等工業,合肥、蕪湖、安慶、馬鞍山、蚌埠、淮南、淮北、阜陽等市都有較大規模棉紡織廠。蚌埠的毛紡廠和麻紡廠,合肥、蕪湖的絲織廠,亦具一定生產能力。
6其他工業主要有蚌埠的玻璃廠,寧國、蕪湖、巢湖、滁州、淮南等市、縣的水泥廠,淮南、蕪湖、涇縣的造紙廠等。涇縣的宣紙生產已有千餘年曆史,紙質優良,馳名中外,與徽墨、宣筆、歙硯合稱為“文房四寶”。特種美術工藝製品有蕪湖鐵畫、舒城竹席等。
工業分布主要工業集中於沿淮、沿江和津浦與淮南鐵路沿線。其中沿江地區以“全省工業走廊”而著稱。兩淮(見淮南市、淮北市)以煤炭、電力工業為主,機械、化學等工業也有一定基礎。馬鞍山市和銅陵市是冶金工業基地,安慶市是石油化工基地,合肥市是全省最大的多種工業中心,蚌埠、蕪湖等市也有多種中小型工業。縣和鄉鎮工業有較大發展,總產值約占全省工業總產值1/5左右。
交通運輸現有鐵路總長約2090公裏,京滬鐵路斜貫省境東北部,直接與省內的淮南線、符夾線相接,是安徽對外聯係的重要線路,已建成複線。隴海線橫貫省境北部,通過符夾線可與濉阜線相接,有利於淮北煤炭的外運。濉阜線、阜淮線和漯阜線均為加快兩淮煤田開發、減輕京滬鐵路運輸壓力而建;漯阜線為中國第一條跨省地方鐵路,阜淮線上的淮南淮河大橋為淮河上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長度在華東僅次於南京長江大橋。淮南線是縱貫皖中地區、聯係長江和淮河流域的交通運輸幹線,通過水張支線,使淮南線成為淮南煤炭南運的主要運輸線。1958年在蕪湖市對岸建成的機械化程度較高的裕溪口港就是淮南煤炭的主要轉運港。長江以南有寧蕪、蕪銅、皖贛和宣杭4條鐵路線。前兩線基本與長江平行,沿線既是魚米之鄉,又是重要的冶金工業基地。皖贛線北接寧蕪、蕪銅、淮南3線和長江航運,縱貫皖南和贛東北山區,在江西貴溪與浙贛線相接,既能緩和滬寧、滬杭、浙贛3線運輸緊張狀態,又可縮短從南京繞道上海到江西鷹潭的運輸裏程約300公裏;同時對沿線各地的工農業生產和發展黃山旅遊事業也有重要作用。宣杭線北接皖贛線,南連浙贛線,為華東鐵路網南北第2條幹線的重要路段。正在興建中的重要幹線有合(肥)九(江)鐵路(1993年通車)。
全省公路通車裏程已達3萬公裏以上,淮北以宿州、阜陽為中心,江淮之間以合肥、蚌埠、六安、安慶為中心,江南以蕪湖、屯溪為中心,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運輸網,並和各鄰省互有公路相通。建於大別山區的3條山區公路共長125公裏,1991年初已正式通車。此外,還有合肥—南京高等級公路。銅陵長江公路大橋正在建設中。
內河水運通航裏程5515公裏,其中通航機動船的占1/3以上。長江是最主要的水運幹線,沿江有安慶、銅陵、蕪湖、馬鞍山等港口。蕪湖和馬鞍山都已辟為外貿運輸港口,前者是全省最大外貿港口和東部水陸交通樞紐,後者主要將鋼材直接外運出口。
淮河經浚治後,省境全部河段已通航輪船。溯淮而上,可達河南省的淮濱縣。淮河的較大支流如潁河、渦河等也可通航小輪。
合肥市的駱崗機場是現代化機場,有定期班機與北京、濟南、武漢、上海、杭州、廣州以及省內的阜陽、安慶、屯溪等地聯係。
(餘俊生)
安吉縣浙江省湖州市屬縣,中國著名毛竹產區,浙江省林業重點縣之一。位於杭州市西北,鄰安徽省。麵積1882平方公裏,人口43.52萬。縣府駐遞鋪鎮。東漢置安吉縣。1958年孝豐縣並入。縣境位於天目山北麓,西苕溪縱貫縣境,盛產林木,毛竹占1/3以上,居全省首位,為國家提供的商品竹約占全國的1/10。素有“竹鄉”之稱。近年漆樹發展較快,已成為全國生漆生產基地縣之一。特產有筍幹、茶葉、板栗等。電力、造紙、建材工業有一定基礎。縣境中部的孝豐鎮原為孝豐縣治,地處西苕溪上遊,為浙西著名山城。西南龍王山辟有龍王山自然保護區。章吳村有近代書畫藝術家吳昌碩故居。
(俞康宰)
安康市陝西省安康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以絲織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位於省境東南部,漢江上遊。麵積3652平方公裏,人口87.29萬。秦在城北漢江北中渡台置西城縣,為當時漢中郡郡治。南北朝時縣城移至今址。五代因產金而稱金洲。明改興安州,清升興安府,附廓設安康縣,1913年廢府留縣,1988年改為縣級市。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漢江以北屬秦嶺山區,山勢陡峻,海拔1500米左右;漢江以南為大巴山區,海拔千米以下;中部為漢江月河盆地東部,寬約10公裏,是本市主要農業區。全市耕地82%以上是山坡地,水田僅占16%。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經濟林木有茶、桑、漆、油桐、竹、烏桕、棕櫚、板栗、核桃等,多為傳統外銷物資。蠶繭年產達50餘萬千克,占全省1/3。中藥材400餘種,以黃連、杜仲、黨參、當歸、天麻等為重要。野生動物有中國特有珍貴動物羚牛和生產名貴中藥麝香的林麝等。還有煤和水晶石等多種礦產。絲織工業在陝西省南部最為發達。
安康城地理位置重要,曆2000年不衰,是漢江小輪航運終點,全省航運業最發達的城市。木船可上通任河、嵐河、旬河等支流。在安康、石泉兩城間的漢江於流上修建水電站。20世紀70年代末期通車的陽安和襄渝鐵路在安康接軌,安康遂成為溝通西北、西南和中南交通樞紐。城市由原沿江十裏長街向東南發展,與清末修建的安康新城相連,新建漢江大橋使江北火車站與城區連接,市區已超過漢江向北擴大。
(李健超)
安寧河雅礱江下遊最長支流,屬長江上遊水係。又名長河、白沙河,取名河水“安寧”之意。發源於冕寧縣小相嶺,南流至大橋始稱安寧河。以大橋、德昌為界,可劃分為上、中、下遊3段。至小得石附近注入雅礱江,全長351公裏,支流59條,流域麵積1.1萬平方公裏。河口流量234立方米/秒,但最大與最小流量差達百倍。水力資源136萬千瓦。安寧河河穀地帶屬寬闊地塹穀,穀底海拔1000~1900米。階地發育,寬4~10公裏,坡度平緩,麵積達1800平方公裏,為川西南唯一最大河穀平原。由於穀地寬展,氣候溫暖,灌溉便利,土壤肥沃,故耕地連片,人煙集中,農業發達,是川西南主要產糧區。
(鄭霖)
安寧溫泉昆明市郊旅遊及療養地。又名碧玉泉。位於昆明市西約40公裏處的安寧縣境內。溫泉由眾多泉眼組成,多數泉眼分布於螳螂川東北岸,在斷裂帶上的泉眼共計9個。泉水色碧而清澈,水溫42~45c,宜於沐浴。最大泉點位於溫泉浴室外側,在出水口的池塘上方有楊慎書“天下第一湯”石刻。泉水由池底成珠狀串串溢出,熱氣騰騰,潺潺有聲。主要成分為碳酸鹽,除供沐浴外,可飲用及治療疾病。溫泉周圍修建有庭園別墅、賓館飯店,附近有螳螂川南岸名刹——曹溪寺和珍珠泉等名勝古跡。
(陳永森王霞斐)
安平港台灣省重要漁港、工業區。位於台灣本島西南岸,台南市西安平區,距市中心約5公裏。舊為台南地區出海口,清同治三年(1864)與高雄的旗後港同時開放。明末清初時,原為台灣進出主要門戶,1624年荷蘭入侵後,在沙洲島(一鯤身)上建築城堡,名“熱蘭遮”。港口北側有沙洲島名北線尾;又北,隔鹿耳門水道為加老灣沙洲島。兩處水口以內為遼闊的海灣水域,初名“大灣(大員)”,後稱“台江”。其東岸即為台南早期市街所在,1653年荷蘭人築堡其上,名“普羅文查”(今台南市赤嵌樓所在即其故址)。熱蘭遮堡於鄭成功入台驅荷後,改稱安平城(亦稱台灣城),至今台南市西郊猶存殘址,即“安平古堡”。原來的“大灣”水域,清初時積淤已甚,航道迂回。1822年7月曾文溪流域暴雨,下遊泛濫,淤積成陸。安平之稱,曾於清光緒間一度被用作台灣府的首邑命名,今惟安平港與台南市安平區仍襲用舊名。安平港因南有高雄港發展,北有台中港建成,仍保留漁港作用。近年已在舊港以南另辟安平新港,並於港內東側興建“安平工業區”。安平新港為重要漁港。北距台中港約100海裏,南距高雄港約25海裏,西北至馬公港約52海裏。
(吳壯達)
安慶市安徽省轄市,新興石油加工與化學工業城市,長江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位於省境西南部、長江下遊北岸。轄3區及桐城、太湖、望江、宿鬆、懷寧、潛山、樅陽、嶽西8縣。麵積1.54萬平方公裏,人口567.04萬。其中市區麵積541.8平方公裏,人口47.61萬。安慶別稱“宜城”,為長江沿岸的曆史名城。三國前後相繼修建山口城和呂蒙城,宋又建安慶城,宋以後為安慶府治,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抗日戰爭爆發前(1937)為安徽省會。1949年劃城郊設安慶市。
市境西北背負大別山餘脈大龍山,地勢較高;東南緊靠長江,為皖中沿江平原的一部分,湖泊眾多。老城區位於市境西南部,崗丘起伏,海拔約13~78米,街道狹窄,多坡道。新城區主要向東向北發展,高樓林立,街道開闊平坦。市境氣候溫和,年均溫16.5c,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無霜期約245天。
20世紀80年代初期已建成以石油加工、紡織、食品、化工為主的工業城市。安慶石油化工總廠為全國石油化工重點企業之一。年產值幾占全市工業總產值一半。另有27個地方石油化工企業,生產化肥、農藥、橡膠、有機玻璃等產品。紡織工業以安慶紡織廠規模最大,次為安慶染織總廠。安慶是省境西南部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長江航運重要港口之一。對外交通主要靠長江航運和公路,1990年港口貨物吞吐量659萬噸,居全省首位,並已開通沿海運輸線。市區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臨江有迎江寺和振風塔,前者建於宋,後者建於明,塔高72米共7層,是長江沿岸著名古塔之一。市東北有菱湖公園,北郊有陳獨秀墓,市內有英王府舊址、熊成基馬炮營起義舊址等名勝。安慶是黃梅戲的發祥地,著名的“安徽黃梅戲學校”設此。樅陽縣建有中國第1個野鴨繁殖基地。
(朱孟春)
安順市貴州省安順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黔西工商業城市、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位於貴昆鐵路線上,以位置適中而興起,曆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向為交通要道。麵積1710平方公裏,人口67.23萬;其中市區麵積209平方公裏,人口22.72萬。春秋時屬牂牁國夜郎邑,後屬夜郎國夜郎邑。唐為晉寧州通往中原驛站。元稱阿達卜砦。明洪武十四年(1381)移安順州(今舊州)於此,始築城。明萬曆三十年(1602)改稱安順軍民府。1914年改為安順縣。1958年建市,1962年撤市為縣,1966年複改為市。安順腹地廣闊,四周諸縣聚居有漢、苗、布依、回、彝、仡佬等民族,向為黔西農貿中心。商業繁榮,手工業較發達,以傳統的“三刀”(剪刀、菜刀和切皮刀)和蠟染、地毯著名;有卷煙、酒精、製鬃等輕工業。20世紀50年代以前,城區麵積僅1.4平方公裏,人口2.4萬人。60年代起,本市成為全省經濟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工業以輕工業為主,產值占60.3%;機械工業占24.2%。鐵路東通貴陽,西達昆明;公路可通往省內各地。市境的“龍宮”石灰岩溶洞暗河為著名遊覽勝地。
(陳永孝)
安溪縣福建省泉州市轄縣,中國茶葉基地之一。位於省境東南部,晉江上遊。麵積2933平方公裏,人口91.62萬。縣府駐鳳城鎮。五代南唐置清溪縣,宋改為安溪縣。縣境位於戴雲山脈東南坡。地形以湖頭—石坪為界,可分為:西部(內安溪)為戴雲山脈的主體部分,地勢高峻;東部(外安溪)以低山、丘陵為主,並鑲嵌有若幹向東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西溪自西北流向東南,在盆地內的沿溪兩岸,發育了一片衝積平原,為主要農耕地區。西部氣候屬中亞熱帶,東部屬南亞熱帶。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安溪茶園麵積約0.67萬公頃,居全省各縣市首位。盛產烏龍茶,其珍品“鐵觀音”遠銷30多國家和地區。礦產資源較豐富,有煤、鐵、錳、鉛、鋅、石灰岩和石墨等。潘田鐵礦是全國重要的富礦。輕工業以製茶為主。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新建的漳(平)—泉(州)鐵路已通車到縣境劍鬥。
(趙昭昞\)
安陽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河南省北部新興工業城市,省轄市。位於省境北端,京廣鐵路穿市而過。轄4區及安陽、林縣、湯陰、滑縣、內黃5縣。麵積7413平方公裏,人口477.45萬;其中市區247平方公裏,人口61.53萬。古稱鄴,是舉世聞名的殷墟所在地,中國最古老文字——甲骨文的故鄉。商代後期國王盤庚渡黃河遷都於此,曆273年。戰國時魏邑,名寧中新,秦昭襄王占其地後改置安陽縣。20世紀初,安陽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的發掘,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古代燦爛文化。1949~1952年屬平原省,此後屬河南省。市境地勢西高東低,西部重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最高處海拔1700米,有煤、鐵、石膏等礦產。中、東部屬華北平原,唯黃河故道和河流交匯處地勢低下,形成泊窪。境內有漳河、洹水、淇河等。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較集中。50年代以來,輕重工業均獲發展,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紡織、食品、機械、電力、化學、采煤等。安陽鋼鐵廠是河南省重要鋼鐵基地。此外有豫北棉紡織廠、化肥廠、製藥廠、電池廠、地毯廠等。主要名勝古跡有文峰塔(又稱天寧寺塔)、高閣寺、袁林等。雲濛山風景區建有孫子兵法展覽館。
(李潤田)
鞍山市中國著名“鋼都”,遼寧省轄市。位於省境中部,北距沈陽89公裏。轄4區及台安縣。麵積4744平方公裏,人口277.22萬;其中市區622平方公裏,人口138.76萬。
鞍山市南郊有形似馬鞍的東、西鞍山,故而得名。戰國時為燕國遼東郡,明洪武十二年(1379)修鞍山城置鞍山驛,稱“鞍山驛堡”,是曆史上交通要道。1937年置鞍山市,1948年後曾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改屬遼寧省。
市境西北部為平原,東南是丘陵山地。年均溫8.8c,1月均溫-10.2c,7月24.8c,年降水量713毫米,無霜期166天。
鞍山鐵礦資源豐富,有全國最大鞍山式沉積變質石英岩鐵礦,儲量約占全國鐵礦儲量1/5。礦層厚,可露天開采。有東鞍山、大孤山、齊大山、眼前山和弓長嶺等礦。鋼鐵工業曆史悠久,戰國時期即有采礦和冶鐵,遼代采冶極盛,在鞍山一帶設有鐵榷,專門管理采冶,曾有“鐵州”之稱。市區西北部的鞍山鋼鐵公司是中國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之一。其前身為建於1916年的鞍山製鐵所。最高年(1943)生產生鐵130萬噸,鋼84萬噸,鋼材49萬噸。50年代起對鞍鋼進行擴建和技術改造,現有燒結、煉鐵、煉鋼、軋鋼、煉焦等主體生產部門和耐火材料、機修、運輸、電力等輔助生產部門60多個,生產板、管、型、帶、絲等多種成品鋼材。1991年生產生鐵761萬噸、鋼782.2萬噸、鋼材440萬噸。產值占全市工業產值3/5,占全省鋼鐵工業產值一半。鞍山除鋼鐵工業外,還發展了機械、化肥、建材、石油加工、化纖和紡織工業等。
哈大鐵路與哈大公路貫經市區,沈大高速公路縱貫市境西側。環市鐵路連接城區、近郊、鋼廠及各大礦山。市區街巷布局多與鐵路平行或垂直。鐵東區是政府機關所在地,為全市政治、商業、文教、交通中心。立山區多地方和中央直屬企業,鐵西區亦是工業區,鞍鋼是獨立的大型工業區。郊區及台安縣為主要副食品基地和商品糧產區。特產有南果梨。市東有千山,風景秀麗,多寺廟。市南有湯崗子溫泉,為著名醫療、休養地。
(張耀光)
澳門自由港,國際性市場。位於南海之濱,珠江口西側。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總麵積17.42平方公裏,人口42.69萬,平均每平方公裏為2.59萬人。其中澳門半島人口密度6.88萬人,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澳門居民95%以上是中國同胞,其中大部分又是廣東籍人。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原屬廣東香山縣(今珠海市)。明時稱為“濠鏡”,後又別稱“濠江”、“海鏡”、“鏡湖”等。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曬水浸貨物,賄賂地方官吏,取得停靠澳門碼頭進行貿易之便。1557年葡萄牙人進入澳門,並開始在此長期居留。1840年鴉片戰爭後,葡萄牙人乘清政府戰敗之機,相繼侵占了澳門南麵的氹仔島和路環島。1887年,當時的葡萄牙政府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了《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北京條約》,規定“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它處無異”。此後,葡竟把澳門劃為葡領土。1976年葡萄牙憲法規定澳門是在葡萄牙管轄下的特殊地區。1979年中葡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雙方達成的協議指出:澳門是中國領土。目前由葡萄牙政府管理,歸還的時間和細節將在適當的時候由兩國政府談判解決。1982年葡萄牙修改憲法,規定澳門為葡萄牙治理下的中國領土。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經過中葡雙方自1986年3月及至1987年3月先後四輪會談之後,1987年3月26日中葡兩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在北京草簽。《聯合聲明》宣布:“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是中國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對澳門恢複行使主權。”恢複行使主權後,根據中國憲法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轄。
澳門半島三麵環海,南北長約4公裏,東西最寬約1.8公裏,中部有小山丘,最高的鬆山海拔91.07米。1865年鬆山頂建的東望洋燈塔為遠東第1座燈塔。半島北以關閘為界,與廣東珠海市拱北相接,距廣州約145公裏。西與珠海市灣仔隔河相對。東隔珠江口與香港相望,相距78公裏。1840年時澳門半島僅有2.78平方公裏,後經曆年在媽閣廟至蓮峰山海傍一帶及青洲、筷子基、台山、黑沙環、馬場、新口岸、南灣等處填海造地,現已達6.05平方公裏,人口41.62萬。澳門半島中的東南區及西南區被稱為高尚住宅區。南灣與西灣一帶,前有被稱之為“濠鏡”的海灣,後有東望洋山和西望洋山,依山麵海,為澳門最優美的地方和理想住地。但是,整個澳門半島仍有相當數量的舊式樓房和簡陋的平房。地窄人稠,地皮匱乏,人口膨脹與土地、住房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
氹仔島在澳門半島以南,原為大、小氹仔兩小島,因沙泥淤積和人工填海合並為一,東西長約3.5公裏,南北寬約1.5公裏,麵積3.779平方公裏,人口6500。島上多小丘,最高點大氹山海拔159.1米。島北觀音岩有東亞大學。氹仔島與澳門半島有長約2500米的澳氹大橋相連。島以西隔海與珠海市的小橫琴島相望。
路環島在氹仔島以南,西與珠海市的大橫琴島相對峙,麵積7.087平方公裏,自東北向西南斜臥於海中,長約4公裏,人口4200。路環島地勢較氹仔島高,山丘亦較多,其中塔石塘山海拔174米,為全澳門最高山峰。路環島和氹仔島之間有長約2225米的路氹公路連貫。
澳門港以澳門與珠海市灣仔之間的海岸為內港,以外的海岸為外港,淤積均甚嚴重,最低潮時沿岸水深不及0.5米,航道需經常疏浚。現內港航道挖深約3~3.5米,可通2500噸以下船隻。外港航道挖深至5米左右,主要通航港澳客輪。
澳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炎熱多雨。年均溫22.3c,1月均溫14.6c,極端低溫-1.8c。7月28.5c,極端高溫達38.9c。年均降水量毫米,降水最多的1982年達毫米。但降水季節分配不均,5~9月為雨季,10月~翌年2月為旱季。6~9月為台風季節,年均有2次以上台風侵襲。多台風的年份可達5次。強台風最大風速每小時達211公裏,最長持續6小時之久。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四季青翠,攀緣植物與寄生植物普遍,島上生長有椰子樹,氹仔島海濱有紅樹林。
澳門地域窄小,半島及島嶼丘陵起伏。境內無河流,淡水資源貧乏,生活用水向為嚴重問題。20世紀60年代起,先後在珠海市建成竹仙洞、銀坑、大境山和梅溪水庫,經水管和抽水站向澳門供應淡水,近年供水量達3000萬立方米左右。
澳門開埠雖達400多年,但其經濟原以賭博業(或稱博彩業)為基礎,社會繁榮與經濟生活主要仰賴旅遊業(包括博彩業和遊覽業)維持。工業僅有手工和簡單加工業,原料和燃料均賴進口,出口商品主要為爆竹、火柴、神香、卷煙、酒、蠔油、成魚等,出口市場僅限香港和東南亞。20世紀60年代起,澳門經濟始現轉變,1971~1980年經濟增長率年均達16.7%,高於香港。目前,工業、旅遊博彩、建築業與金融業並列成為澳門經濟4大支柱。
澳門工業缺乏資源,技術力量薄弱,原料、材料、零件及生產設備幾全靠進口,製成品絕大部分外銷,實際上多屬貿易加工工業。工廠規模小,分散經營。全澳約有1400家工廠。工業以製衣業和毛紡織業為主,有較完整的成衣工業體係,其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80%。電子、玩具、人造花為近年澳門新興的3大出口工業產品。工廠主要分布在澳門半島的西部和東北部。
澳門曾是中西方貿易的重要商港。直至香港崛起前,一直是遠東第一商港。後因泥沙淤積嚴重,港口日漸淺窄,遠洋巨輪難於進出。香港崛起後,澳門的遠東商埠地位便一落千丈。但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人口增長和工商業的繁榮,澳門進出口總值持續上升,1982年達89.17億澳門元,比1960年增長了40倍,1990年達261.44億澳門元,其發展之迅速,世界罕見。進口貨物主要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豬、雞、鵝、鴨、塘魚、菜牛和蔬菜等鮮活商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大米的一半以上均來自鄰近的廣東。澳門產品出口市場已擴大到五大洲的104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德、法、英等國及香港。
澳門旅遊業較其工業更為著名,是澳門賺取外匯的主要行業之一。除旅遊業外,與之緊密聯係並為之服務的有酒店、飲食、珠寶金飾、古玩、旅運、電子遊戲場所等行業,旅遊消費較為便宜,每年到澳門的遊客達數百萬人次,尤以香港旅客居多,國際遊客亦達數十萬人次。澳門的賭博業在遠東首屈一指,有東方“蒙特卡洛”(東方賭城)之稱。
澳門半島西麵為內港,東麵為外港,是對外聯係的主要交通港口。與廣東的珠海、中山、廣州、江門等地有車船來往,同上海有直接的貨輪運輸。80年代澳門與香港的客運量約占進出澳門總客運量的83%,貨運量約占55%。目前,澳門有10多個鋼筋混凝土結構碼頭和20多個木結構碼頭。九澳港集裝箱碼頭已於1990年中建成使用。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路氹公路和澳氹跨海大橋建成後,澳門—氹仔—路環3地已連成一體,內部聯係更為方便。澳門國際機場建於氹仔島與路環島之間的東部海陸域,1989年底已開工興建。
(魏清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