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F

字數:28022   加入書籤

A+A-


    梵淨山武陵山脈主峰。佛教朝聖名山,中國西南名山之一。已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網的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境東北部。麵積240平方公裏。係由元古代梵淨群輕變質岩組成。強烈隆起的斷穹山地經受了地質上多次構造變動,蘊藏多種金屬礦。第四紀以來上升可達千米。山區年降水量高達2500毫米以上,河流呈放射狀,侵蝕切割成深邃的峽穀和嶂穀。
    梵淨山群峰聳峙,層巒疊嶂,古樹參天,怪石林立,動植物資源豐富。據統計僅高等植物即達2000種,獸類57種,鳥類173種。不僅森林植被蔥綠欲滴,且生態係統完整,自然演替明顯,保存有珙桐、長苞鐵杉、銀杉、貴州紫薇、黔金絲猴、大鯢、紅腹錦雞等珍貴、孑遺的動植物種屬。梵淨山有貴州省保存最好的原始森林和明顯的垂直分帶:1海拔500~1300米,常綠闊葉林紅黃壤、黃壤帶。21300~1800米,常綠落葉混交林山地黃棕壤帶。31800~2100米,落葉闊葉林山地黃棕壤帶。42100~2350米,亞高山針葉林山地灰棕壤帶。52350米以上為矮林灌叢草甸土帶。梵淨山動、植物種屬和區係具有很高研究價值,地貌和自然地理垂直分帶也很典型。
    (楊明德)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見梵淨山。
    方岩鎮浙江省旅遊勝地,1984年建立。位於永康縣城東25公裏處,有公路直達。方岩風景區包括幾十處風景點,以岩險、穀幽、景奇為特色。方岩山海拔380餘米。平地拔起,四麵如削,崢嶸壁立,儼如撐天方柱。由羅漢洞拾級而上,驚險曲折。山上古木參天,風景秀麗,有唐建廣慈寺,並有古代名人遊息的聽泉樓、讀書室、金鼓洞等遺址。鎮北1.5公裏處有壽山風景區,由雞鳴、覆釜、桃花、瀑布、固厚等五峰疊成的羊角天,峰下有石洞,建有五峰書院,南宋名人陳亮、朱熹、呂祖謙曾在此講學。洞旁有飛瀑,四時不竭,飛流直下,蔚為奇觀。
    (俞康宰)
    防城各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地區轄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毗鄰。麵積3391平方公裏,人口47.54萬,有壯、漢、京、瑤等民族。其中京族全部聚居於防城縣江平鄉。縣府駐防城鎮。防城原屬廣東省。1952年劃歸廣西。1955年複歸廣東省,同年防城縣分為防城、東興2縣。1958年東興縣改為東興各族自治縣。1959年防城、東興2縣合並,稱東興各族自治縣。1965年又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9年改現名。
    縣境山地丘陵起伏,海岸曲折多灣,河流獨流入海。因位於十萬大山東南,背山麵海,氣候高溫多雨,年均降水量2761毫米,是中國大陸上降雨豐沛地區。全年無霜,適合橡膠、香茅、香蕉、菠蘿、荔枝、龍眼、木菠蘿、玉桂、八角等熱帶、亞熱帶作物和果木的生長。植被豐富,已建立中國第1個“金花茶保護區”,水產業以海水捕撈為主。此外還有珍珠養殖場。
    坐落於縣境南部防城河口漁島的防城港,是具有水深、避風、回淤少、終年不凍等特點的天然良港。建有7個萬噸級泊位和1個5000噸級泊位,並建有油碼頭等。隨南寧至防城鐵路的建成通車,防城港已成為廣西最大港口及中國西南地區最近出海口。
    19世紀末,防城人民同越南人民一起進行了多次反法鬥爭。孫中山於1907年9月1日在此舉行了防城起義。解放戰爭時期於此建立了十萬大山革命根據地。
    名勝古跡有唐鹹通年間建的長約1.5公裏、溝通防城港和珍珠港的“天威遙”——潭蓬運河。
    (陳德高)
    房山區北京市新興石油化學工業基地,農業和建村業發達的區。位於市境西南部,麵積1867平方公裏,人口76.5萬。房山漢為良鄉、廣陽、西鄉縣地。金為護皇陵,析良鄉西部置萬寧縣,後改萬寧為奉先縣。元改奉先為房山,因境內有大防(房)山而得名。1958年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1986年撤銷房山縣和燕山區,設立房山區。區境地跨平原與山地。西部山地丘陵占全縣2/3,主要山脈為大房山。境內最高峰白草畔海拔2046米。平原地區海拔約26~50米。土壤以褐土、棕壤、山地草甸為主。年均溫11.6c,降水量655毫米,無霜期200天。山前平原地帶為北京市氣溫偏高、降雨豐沛地區。工業以煉油和化學工業為主。位於區境的燕山石油化學總公司是現代化的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擁有東方紅煉油廠、前進化工廠、長征化工廠、東方化工廠、勝利化工廠、向陽化工廠、曙光化工廠等大型企業,原油年加工能力為700萬噸;順丁橡膠、塑料、聚脂三大合成材料的產量以及乙二醇、純苯、苯酚丙酮等有機化工原料的產量,都在全國石油化工行業中占很大比重。1989年又建成全國最大的石油化工工業廢渣堆場,堆埋庫容量為5萬立方米,可連續使用40年。此外,建材業發達,有北京“基本建設原料基地”之稱。石窩的漢白玉藏量豐富,質地優良,北京市重要建築所用漢白玉石材多出於此。農業亦重要,耕地有4萬餘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稻米、穀子、甘薯等。石窩的玉塘稻曆史悠久。山區多果樹,年產幹鮮果品2650多萬千克,其中以柿、良鄉板栗、花椒最為有名。區內有京廣、京原(北京原平)鐵路過境。
    名勝古跡眾多,周口店古人類遺址、琉璃河商周遺址、石經山雲居寺石經、良鄉多寶佛塔及雲水洞、孔水洞等均為文物寶庫和風景名勝。1986年在拒馬河畔又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拒馬河畔的十渡,山水之美被譽為“北國桂林”。
    (尹鈞科)
    房縣湖北省鄖陽地區轄縣。位於省境西北漢江支流南河上遊。麵積5110平方公裏,人口48.98萬,縣府駐城關鎮。房縣因縣西房山有石室似房得名。漢置房陵縣,唐為房州,明改房縣至今。縣境位於斷陷盆地中,沉積有紅色砂頁岩。北部為武當山,南部為大巴山,山地約占全縣60%,海拔均在千米左右。中部是以馬欄河穀為中心的紅岩丘陵,為農業發達地區。山地多溝壑溪澗,水位變化大。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薯類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芝麻、油菜、煙草。森林覆蓋率達40%,用材林以鬆、杉、櫟為主;經濟林有油桐、油茶、漆樹等。特產黑木耳,譽稱“燕耳”,馳名國內外。富磷、煤、鉛鋅等礦。有磷肥、水泥、衣機修造、製藥、家具等廠。手工產品以烙花筷著名。公路通十堰、宜昌等地。1931年曾在縣城建蘇維埃政府,鎮南鳳凰山有紅軍塔和烈士陵園。
    (葉學齊)
    汾河黃河第二大支流。自北向南縱貫山西省中部。發源於省境寧武縣東寨鎮西雷鳴寺泉,流經靜樂、太原、臨汾3盆地,至萬榮縣匯入黃河。全長695公裏,流域麵積3.9471萬平方公裏。主要支流在靜樂盆地有東碾河、嵐河等,在太原盆地有瀟河、昌源河、惠濟河、龍鳳河、文峪河等,至臨汾盆地又有對竹河、南澗河、洪安澗河、澇河、澮河等。由河源到太原市上蘭村為上遊,上蘭村到洪洞縣石灘村為中遊,石灘村至河口為下遊。上遊穿行於山地和黃土丘陵中,中下遊流在汾河地塹內。汾河地塹與陝西渭河地塹相接,合稱汾渭地塹。汾河地塹形成於中新世晚期,包括忻州、太原、臨汾、運城4大盆地。原來的汾河包括有滹沱河上遊,是汾河上源之一;也包括涑水河中下遊,是原來汾河入黃的河道。由於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在汾河地塹內發生局部隆起,原先的汾河被切斷。石嶺關隆起,滹沱河上遊被襲奪,脫離汾河改向東流;稷王山隆起,涑水河與汾河斷開,汾河改於新絳縣折向西流入黃河;韓侯嶺隆起,使汾河中下遊之間有靈石峽穀出現。地塹東西兩側多泉水露出,著名的有上蘭村泉、晉祠泉、洪山泉、郭莊泉、霍泉、龍子祠泉。由於泉水補給,汾河年徑流量為26.6億立方米,遠超過省內其他各河。但因流域內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6~9月的徑流量約占全年的60%,且因泉水分布在中下遊,因此上遊徑流的年變化很大,來水無保障。為此,1949年以來,於汾河幹支流上修建汾河、文峪河、張家莊、澮河、三股泉等水庫,保證了太原等城市和工業用水,擴大了太原、臨汾兩盆地內的灌溉。50年代以前,汾河流域內有易澇麵積13.34萬公頃,鹽堿地6.67萬公頃,1933年和1942年洪水2次威脅太原城。現今,由於水利設施發揮巨大的作用,內澇幾不存在,鹽堿地基本被改良,汛期安全。但因幹支各河上遊皆流經黃土地區,水土流失麵積達2萬平方公裏,故河流含沙量大,汾河年均輸往黃河的泥沙達5800多萬噸。
    (蕭樹文)
    汾陽縣山西省呂梁地區經濟基礎較好縣份,馳名汾酒產地。位於省境中部偏西,太原盆地西南緣。麵積12647平方公裏,人口32.2萬。縣府駐城關鎮。西漢置茲氏縣,晉改為隰城縣,唐改為西河縣,又改為汾州。明為汾陽縣,沿用至今。全縣麵積的40.2%為平原,水熱條件好,積溫3500c以上,年降水量467毫米。農業較發達,作物以高粱、小麥為主,次為玉米、穀子、棉花、薯類、大豆、葵花等。果樹多在丘陵區,有核桃、沙果、檳果、蘋果等。偏城核桃遠銷國外。山地森林中以白楊、白樺、油鬆、橡樹最多。礦產以煤、鐵、石膏、石灰石、石英、鉛鋅礦較重要。工業以釀酒最著名,杏花村汾酒已有1400年曆史,1919年巴拿馬博覽會上榮獲一等優勝金質獎章。此外,機械、化工、紡織、煤炭等工業也有一定規模。
    (蕭樹文)
    豐林自然保護區見伊春市。
    豐滿水庫中國東北大型水庫。又稱“鬆花湖”。位於吉林市東南24公裏。有鐵路、公路相連。始建於1937年,經50年代以來的改造、擴建,已建成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運、養殖、旅遊之利的水利樞紐工程。水庫大壩高95米,長1080米;回水長180公裏,平均寬3公裏。湖形狹長、彎曲;湖麵約550平方公裏。蓄水112億立方米以上。發電裝機容量55.4萬千瓦,年發電18.9億度,是東北電網主力電廠。下遊堤防可保證吉林、哈爾濱兩城市和沿江城鄉安全。灌溉農田3.5萬公頃,並供應吉林市熱電、化學、造紙、冶金等工業用水和百萬人口生活用水。湖區水運線百餘公裏,連接永吉、蛟河和樺甸等地。湖中水生動植物豐富,屬營養型湖泊。可養魚水麵3萬多公頃,產鰱、鯉、鯽、白魚、扁花和鼇花等,以“白魚”和“湖鯽”著名,是吉林省重要漁業基地。湖區群山疊翠,山水優美,湖岸有公路、湖濱遊泳場、高山滑雪場、療養院等,是著名遊覽勝地。
    (王兆明)
    豐台區北京市南郊交通樞紐。麵積304.2平方公裏,人口76.7萬。區府駐豐台鎮。豐台漢、唐為薊縣地。遼以後屬宛平、大興縣。1952年撤銷宛平縣設豐台區。1958年撤銷良鄉縣時將其北部劃入本區。同年南苑區大部和石景山區並入本區。1963年複設石景山區,形成今轄境。區內西部為低山丘陵、東部為平原,有永定河流貫。土質肥沃。農業糧菜並重。東部以種菜為主,盧溝橋鄉供應的蔬菜占北京市1/7。草橋一帶有京郊“花鄉”之稱。盧溝橋農場以生產水果和牛奶為主。工業分布在長辛店、雲岡、大紅門、東鐵匠營等地。有長辛店機車車輛廠、永定機械廠、北京市灰石總廠、北京木材廠、豐台橋梁廠、首都機械廠等大型企業。豐台鎮是著名交通樞紐,京廣、京沈、京原、豐沙(豐台—沙城)等鐵路幹線交會於此,有全國性鐵路編組站。此外京保、京開公路穿過區內。長辛店是古老城鎮,為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二七”大罷工的北京策源地。區內文物古跡和革命遺址有盧溝橋、大葆台漢墓、宛平縣城(又名拱極城)、長辛店工人勞動補習學校舊址與工人俱樂部舊址。區境有麵積達160公頃的花鄉森林公園。
    (尹鈞科)
    豐鎮內蒙古豐鎮市轄鎮。山西省雁北地區通向內蒙古高原的重要關口,古稱衙門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集寧市以南飲馬河穀地中,隔長城與山西省大同市相望,麵積4平方公裏,人口4.5萬。清雍正十三年(1735)設“鎮寧所”,在其東翼高廟子村(今興和縣內)設“豐川衛”,乾隆十五年(1750)所、衛合並,在衙門口築土城取名豐鎮。現有雲母、水晶礦、機械、化肥、造紙、皮革、製鞋、食品、釀酒等企業。所產各式布鞋暢銷,豐鎮曲酒香飄長城內外。
    (林儒耕)風陵渡見芮城縣。
    蜂桶寨自然保護區見邛崍山。
    鳳城滿族自治縣遼寧省丹東市屬縣,多種經營農業縣,位於省境東部、丹東市西北約50公裏。麵積5755平方公裏,人口59.8萬。縣府駐鳳城鎮。鳳城縣戰國時屬遼東郡,唐屬安東都護府,明成化十七年(1481)築城於鳳凰山北,稱鳳凰城,隸遼東都指揮使司,為邊牆重鎮。1914年設鳳城縣。1985年始改今名。縣境位於千山山脈東南邊緣,地勢自東北向西南降低,北部山陡穀深,帽盔山海拔1141米。靉河、草河、大洋河流貫,水量水能較富。1月均溫10.9c,7月23.3c,年降水量1049毫米,無霜期154天。林業資源豐富,主要樹種有紅鬆、落葉鬆、柞樹、椴樹,野生植物亦多。特產柞蠶、煙草尤為著名。境內鐵路有沈丹、鳳上兩線。縣城東南2公裏的鳳凰山,海拔836米,為遼東名山。山側烏骨城遺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熊樹梅)
    鳳陽山自然保護區浙江省天然林木良種繁衍基地,1975年成立。位於浙江省西南部龍泉市境內,在武夷山係洞宮山脈中段的浙江省最高峰黃茅尖(海拔1929米)上,麵積4600公頃。鳳陽山位於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過渡地區,植被類型和區係成分複雜。天然植被以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為主。有植物1400餘種,多屬華東植物區係,如黃山鬆、南方鐵杉、黃山木蘭、青岡櫟、苦櫧、天目杜鵑等。其垂直帶分布大致是:1600~1300米,常綠闊葉林和馬尾鬆、竹林、杉木林等交錯分布;21300~1700米,落葉常綠闊葉林,並交錯地有黃山鬆林;31700米以上,分布有落葉林和高山灌叢及草叢。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有白豆杉、南方鐵杉、鍾萼木、銀種樹、香果樹、福建柏、鵝掌楸、青錢柳等。鳳陽山也是野生動物良好的棲息、繁殖地,珍貴動物有金錢豹、獼猴、蘇門羚、黃腹角雉、大鯢等。
    (俞康宰)
    鳳陽縣安徽省滁縣地區轄縣,安徽烤煙產地和商品糧基地縣之一。位於省境東北部。麵積1920平方公裏,人口62.98萬。縣府駐府城鎮。明洪武七年(1374)析臨淮縣置鳳陽縣。因府治遷於鳳凰山之陽(南),故名。縣境位於江淮丘陵分水嶺北側,南為鳳陽山,北為淮河平原,地形以丘陵崗地為主,為水旱兼作區。曆史上多災。1979年以來農業發展迅速,成為中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糧食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花生為大宗。鳳陽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和明中都所在地。名勝古跡有龍興寺、明皇陵、明中都城遺址、鍾離古城遺址及城南25公裏的韭山洞等。縣城東北8公裏的臨淮關鎮,地處準河南岸和津浦鐵路上,為沿淮水陸交通樞紐和附近各縣物資集散中心之一。
    (朱孟春)
    奉節縣四川省萬縣地區轄縣。麵積4099平方公裏,人口92.12萬。縣府駐地永安鎮,人口3.1萬,曆史名城,軍事重鎮。川東政治、經濟中心,商業發達。位於省境東隅長江三峽,三麵靠山,南臨大江,是四川出口之咽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奉節縣春秋時為庸國魚邑,後入巴國。漢置魚複縣,三國時更名永安縣,為蜀軍事據點。唐武德二年(619)設置夔州府,貞觀二十三年(649)始稱奉節。縣境有煤、鐵、硫磺、石膏、石英石及多種山林經濟林木資源。奉節的臍橙果形端正,色澤鮮豔,香甜多汁,為中國良種柑橘之一。城東5公裏有“詩城”白帝城,為西漢末年公孫述所建,劉備托孤立地。唐、宋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陸遊等均曾在此寫下許多著名詩篇。
    (鄭霖)
    佛山市中國曆史名城,廣東省重要輕工業城市,省轄市。位於省境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緣,佛山湧(汾江)畔,廣三鐵路東西橫貫。東北距廣州16公裏。轄2區及南海、三水、順德、高明4縣。麵積5496平方公裏,人口279.4萬;其中市區77平方公裏,人口36.57萬。佛山昔名季華鄉,早期為廣州海灣西南邊緣的洲島漁村。東晉時罽賓國(今克什米爾)僧人達毗耶舍到此建寺傳教,唐貞觀二年(628)在此掘得銅佛像三尊,因名佛山。佛山自秦至南北朝為番禺縣地,後屬南海縣轄,1950年設市,1984年擴大市區,將南海縣部分地區劃歸本市。唐宋以後,佛山湧曾是廣州通西江和北江主要航道,佛山從宋代起即為全國著名手工業中心。明中葉,佛山經濟已達繁盛頂點。明清時與朱仙鎮、景德鎮和漢口鎮並稱為全國“四大鎮”,同時又與北京、漢口和蘇州共譽為“四大聚”。清康熙到道光初年,佛山經濟興旺,是繼明代之後又一繁榮時期。1840年鴉片戰爭後,佛山漸衰。
    市境以衝積平原為主,中有小山丘,地勢低窪,大致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佛山湧流經市區,河道北淺南深。北部易受水淹,靠堤圍保護。布西南石灣區為紅岩台地,地勢高亢,盛產陶土,為陶瓷業發展提供了原料。除具曆史盛名的鑄鐵、煉銅、陶瓷、紡織等工業外,新興工業有電子、機械、五金、電器、化工和塑料等。傳統手工業和民間工藝業尤為發達,產品蜚聲各地。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多來料加工和裝配生產企業。佛山多古建築,以祖廟最負盛名。此外有中山公園、博物館、民間藝術社等。石灣鎮是綜合性陶瓷業基地,有“南國陶都”之稱。
    (徐俊鳴司徒尚紀)
    佛子嶺水庫淮河流域第1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位於皖西大別山區霍山縣佛子嶺打魚衝口。水庫集水麵積1840平方公裏,以防洪為主,控製淠河洪水,削減洪峰,減輕淮河中下遊洪水負擔,並結合蓄水灌溉,發電,改善航運,發展漁業。樞紐工程包括大壩、溢洪道、輸水鋼管及發電站4部分;於1952~1954年建成。最大壩高原為74.4米,壩頂長510米。發電站裝機7台,共3.1萬千瓦,年發電量9350萬度。有效灌溉麵積已接近33萬公頃。以灌溉水稻為主。1969年200年一遇特大暴雨,大壩安然無恙。1983年大壩加高1.5米,最大壩高為75.9米,總庫容4.96億立方米。為配合佛子嶺水庫梯級開發,1956~1958年於其上遊建磨子潭水庫,集水麵積570平方公裏,總庫客3.37億立方米。
    (朱孟春)
    伏牛山秦嶺東段重要山脈。黃河、淮河、長江3大水係的分水嶺,主脊又為中國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的分界線。西北端起於河南省界,東南止於方城缺口,長約250公裏,寬約40~70公裏。主要岩層由元古界的片麻岩、片岩、大理岩和多期的花崗岩體所組成。礦產有銅、鉛鋅和鉻等。伏牛山西北段山體寬闊完整,山勢高峻雄偉,由此向東南分支解體,山勢也逐漸低緩。分水嶺主脊尖峭山峰林立,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老君山米,玉皇頂米,位於其西北的雞角尖海拔米,是伏牛山最高峰。山地森林被覆率15%以上,草坡廣布,是林牧副業交錯地域,垂直分帶現象明顯。伏牛山主脊南坡植被自下而上有落葉闊葉林(800~1800米),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1800~2000米),針葉林(2000~2250米),灌叢草甸(2250米以上);北坡植被的垂直分布為落葉闊葉林(750~1700米),針葉與落葉闊葉林(1700~1900米),針葉林(1900~2200米),灌叢草甸(2200米以上)。
    (李潤田)
    扶餘市吉林省白城地區轄市,中國重點商品糧基地之一。位於吉林省北部鬆嫩平原。隔江與黑龍江肇源縣為鄰。麵積5541平方公裏,人口95.54萬。清初設伯都訥站,為吉林通往內蒙古交通要道。雍正四年(1726)增設長寧縣。1913年改扶餘縣,1987年撤縣設市(縣級)。市境南、西南、北為鬆花江,東北為拉林河。南部沿江台地地勢較高,海拔160~200米,耕地麵積大,居全省第3位。主要為黑沙土和黑粘土。年均溫3~6c,無霜期140~150天,降水量450~550毫米。灌溉發達,農產以玉米、大豆著稱。東部為大豆、高粱產區,中部為玉米產區,西部為穀子和小麥區。防護林基本達到林網化,對防風固沙,保證農業豐收起良好作用。扶餘油田分布於市境西部,是中國已建成的石油生產基地之一。工業有農機修造、水泵、電機、石油化工、紡織、造紙、印刷和食品等。
    (王兆明)
    涪陵市四川省重要港口、烏江下遊物資集散中心,涪陵地區轄市、行署駐地及經濟中心。位於烏江匯入長江處,麵積2946平方公裏,人口103.01萬。涪陵是2000多年前巴國祖陵所在地。漢置枳縣,隋始稱涪陵縣,唐置涪州。1913年複為涪陵縣,1983年改為地轄市。全市水路交通方便,貨運年吞吐量達121萬噸。工業有機械、煉鐵、造紙、化肥、造船等。但以輕工業為主,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4%。所產榨菜暢銷70多國。城西長江的白鶴梁石魚,係宋朝續刻,是長江流域觀察水位、天文曆史最長的氣象水位站,已列入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南梓裏鄉境內的烏江溶洞長數公裏,有“地下宮殿”之稱,為四川大溶洞之一。市區烏江上建有中國跨度最大的公路橋。
    (鄭霖)
    福安市福建省寧德地區轄市,福建東部茶葉生產基地,閩東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南臨三沙灣,北鄰浙江省。麵積1880平方公裏,人口53.01萬;其中佘族5萬餘人,是佘族最多的縣市。宋置縣。1990年撤縣,成立縣級市。境內地勢自北向南傾斜,東西兩側分別為太姥山脈和鷲峰山脈所盤踞,閩東最大河流交溪幹流縱貫中部。沿溪兩岸平原、丘陵、低山、中山呈層狀分布,形成向南開口的福安盆地。交溪兩岸平原為主要農業地區。氣候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糧食生產以稻穀為主,經濟作物有油菜、甘蔗、花生、茉莉花、麻類等。水果以柿、柑桔為主。茶園遍及全境,麵積達0.6萬公頃,所產“坦洋工夫”茶馳名國際市場。漁業較發達,以蟶苗和蛤苗的養殖為著。畜牧業在農業部門中占有較大比重,福安花豬為著名良種。工業以食品為主,精製的紅茶和所產的“蜜沉沉”酒暢銷國內外市場。機械工業產值列全區首應,閩東電機廠生產的小型電動機,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遠銷20多國家和地區,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量的60%以上。礦產資源以赤路鉬礦和際頭鐵礦最有開發遠景。本市為閩東公路運輸樞紐。賽岐港是目前閩東地區最大的商港,與東衝、琯頭、沙埕等港均有通航。布境有閩東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福建第一所民族中學。
    (趙昭昞\)
    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簡稱閩。介丁北緯23°33′~28°19′,東經115°50′~120°40′。北、西、南三麵分別與浙江、江西、廣東等省為鄰;東瀕台灣海峽,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大陸岸線長2120公裏,沿海島嶼共1202座。陸地麵積12.12萬多平方公裏。近海漁場麵積13.6萬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3037萬。轄3地區、6地級市、10縣級市、54縣(包括金門縣)。省會福州市。
    自然條件
    多山、瀕海、地處亞熱帶、資源多樣為福建自然條件的四大特點。
    地質與地貌在大地構造上,福建屬華南褶皺係和東南沿海褶皺係組成部分。其中西南部古生代曾有較大幅度沉降,沉積了海相地層。燕山運動地殼隆升,造成巨厚的火山堆積和規模宏大的花崗岩帶,斷裂活動非常強烈。新構造運動表現以上升為主的斷塊活動。煤層有90%以上賦存於早二疊紀晚期地層中。大中型鐵礦均賦存在石炭、二疊紀地層中,有色、稀有金屬礦產的形成多與花崗岩漿活動有關。
    多山是福建地貌特點之一。山地(包括丘陵)麵積大,分布廣,占全省總麵積90%以上。平原麵積小而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閩江、九龍江、晉江和木蘭溪等河流下遊及內陸盆地沿河兩側。最大的漳州平原,麵積僅566.7平方公裏。
    省境各類山地的組合排列富於規律性,有兩列大致呈北東或北北東走向、相互平行的山脈:1婉蜒在閩、贛的武夷山脈,是閩、贛兩省水係的分水嶺和本省最大河流閩江及汀江發源地,向東北延伸與仙霞嶺銜接。武夷山脈中的許多埡口是省內和贛、浙兩省間交通要道和軍事要衝,也是冬半年冷空氣入侵本省通道。2斜貫於省境中部的鷲峰山脈—戴雲山脈—博平嶺,是省內第二級河流發源地。由於閩江和九龍江切山而過,造成峽穀,也是氣流運行通道。上述兩大列山脈的長度和高度大體相同,長在500公裏以上,平均海拔1000~1100米,南段均較低。最高部分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崇安西北與江西省交界的黃崗山,海拔2158米,為福建和中國大陸東南部的最高峰,山高林密,生物資源豐富,已辟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兩列山脈寬度均自數十公裏至百餘公裏不等,一般北寬南窄。兩坡呈明顯不對稱,西坡陡急,東坡舒緩,有良好的層級地形發育。組成這兩列山脈的岩石,主要是火山岩和花崗岩,部分為石英砂岩、石英岩及砂岩。山地中廣泛發育有高程各別的四級剝夷麵,已受河流不同程度的分割。上述兩大列山脈構成本省山地主體,並延伸出許多支脈,形成連綿不斷、縱橫交錯的峰嶺;僅在東南沿海一帶,由於經受長期強烈侵蝕和切割,形成較多的孤山殘丘。在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主要斷裂構造控製下,河流多發育為格狀水係。多獨流入海河流,是中國最突出的多元水係地區。
    兩列山脈之間及支脈中鑲嵌有許多盆地,均為在構造基礎上經侵蝕作用而形成,並為河流所串聯。沿河兩側發育了寬窄不一的衝積平原和數級階地。從平原到邊緣山地,即由平原而低丘、高丘、低山、中山,呈明顯的層級地貌。每一山間盆地為一自然單元,在利用上均具備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有利條件。福建內陸縣城如浦城、崇安、永安、三明等和較大集鎮幾均處於盆地中。
    大致在海拔800~900米以下的山地都發育了紅色風化層,厚者達20~30米。閩東南沿海的低丘陵多由花崗岩風化層組成,坡緩頂平,形成紅土台地,當森林植被遭受破壞時,極易引起水土流失。
    福建瀕臨東海,海岸線總長3051公裏,次於廣東、山東,居全國第3位,而其曲折程度則超過廣東、山東,成為地貌上的又一特點。山地多逼近海岸,大部分屬基岩海岸。自第四紀以來,海岸以上升為主,形成數級海岸階地,但在形態上卻明顯呈下沉海岸特征,閩江口以北海岸尤為醒目。
    福建沿海港灣眾多,自北而南主要有沙埕港、三都澳、福州港、湄州港、泉州港、廈門港和東山港等。港灣深度一般較大,兩側均有半島和岬角環抱,形成“口小腹大”形勢,港域廣闊,風小,掩護條件好,多為天然良港。在大港灣內常包有若幹小港小灣,有利於對港灣多方利用。
    沿海島嶼總麵積達1000平方公裏以上。其中較大者有平潭、金門、琅岐和南日等。島嶼緊靠大陸,岩石組成和地貌形態與相近大陸一致,為內側港灣提供良好掩護條件。
    全省沿海擁有19.8萬公頃的灘塗,其中有一半已作圍墾、養殖、曬鹽之用。淺海麵積約41.9萬多公頃,養殖僅利用0.55萬多公頃。
    氣候地處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西北有高峻的武夷山脈為屏障,削弱了冷空氣的入侵;東瀕海洋,暖濕的海洋氣流可不斷向內陸輸送,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以溫暖濕潤為顯著特色。大致上以福州—福清—永春—漳平—上杭—線為中、南亞熱帶分界線。
    省境大部分地區年太陽輻射為440~530千焦耳/平方厘米。日照時數1700~2300小時,2000小時的等值線與中、南亞熱帶的分界線大體吻合。年均溫17~21c,最熱月均溫在28c左右,最冷月為6~13c,大於10c活動積溫為4500~7500c。年降水量1100~2000毫米,內陸多於沿海,山地多於平原;受地形影響,降水分布自東向西呈兩低兩高現象。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以春夏季最多,夏秋間有台風雨,冬季降水雖少,但也可達160~240毫米。風向的季節性明顯,冬季多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
    水文省內有大小河流663條,總長約1.3569萬公裏,河網密度為0.1公裏/平方公裏,在全國較突出。河流分屬於29個水係,多源於武夷山脈或鷲峰—戴雲—博平嶺山脈。獨流入海,形成相對完整獨立的多元水係。受北東或北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斷裂構造的控製,水係多呈格子狀或扇狀,幹支流成直角相交,中、上遊流域麵積大。源於高大山脈的河流經許多山間盆地,比降大;河穀呈串珠狀,峽穀與寬穀相間排列,水量豐沛,水力資源豐富,且有良好的庫址和壩址。
    福建是全國多山、多雨的省份,徑流係數在50~60%以上,徑流資源豐富,平均流量變化不大。但流量的季節變化卻相當明顯,最大月平均流量與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5~12倍。河流含沙量一般為0.25~0.35千克/立方米,但因徑流量大,輸沙量仍相當可觀。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省境隸屬於兩個自然地理區。
    南亞熱帶嶺南丘陵常綠闊葉林區省境南部屬此區的一部分。區內以丘陵、山地為主,並有福州、漳州、泉州、興化等較大的平原。氣候暖熱濕潤,地帶性植被為季雨林,但保存極少。人工營造的馬尾鬆、相思樹、桉、木麻黃等分布普遍。農作物可一年三熟,為雙季稻主產區。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為主,是中國重要的蔗糖產區之一。地帶性土壤為磚紅壤性紅壤。
    中亞熱帶浙閩沿海山地常綠闊葉林區省境北部屬此區的一部分。以低山為主,山地中有許多盆地,氣溫較前區低,但降水較豐,台風影響小。省內河流多發源於此,支流多,河網密度、河床比降和水量均較大,水力資源蘊藏豐富。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人工營造的有大麵積馬尾鬆林、杉木林和毛竹林,是全國重要木材產地。土壤為紅壤和黃壤。農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木如茶、油茶、油桐等種植極為普遍。省內煤、鐵和有色金屬等礦產多集中於此。
    發展簡史
    早在三四千年前,福建已有古越族居住,從事漁獵活動,兼營農業生產。秦置閩中郡。漢初,漢高祖封越王勾踐無諸為閩越王,都東冶(曆史上最早的福州城),閩越國廢後屬會稽郡。三國時屬吳國,置建安郡。晉分為建安、晉安兩郡。
    東晉南北朝(317~589)是中國民族大遷移、大融合時期。西晉滅亡時,中原人民大舉遷徙福建,同時傳入了先進的生產方式,促使福建經濟發展。
    隋、唐(581~907)時期,由於興建水利,農業發展,雙季稻、甘蔗和荔枝、龍眼等已在福建開始種植。手工業如製鹽、礦冶、鑄鐵、製茶、土貢(紡織)等均有較大發展。唐貞觀元年(627)起,今福建為江南道所轄。唐開元二十一年(733)江南道分為江南東道和江南西道,福建歸屬江南東道。唐乾元元年(758)福州經略軍升為福建都防禦使兼寧海軍使。“福建”之名始見於曆史。唐末至五代十國,福建經濟、文化又有較大發展。泉州港、福州港已成為福建沿海對外貿易港口。
    宋代三百多年間,北方戰亂頻仍,中原人民再次南遷,福建人口銳增。由於興修水利,發展梯田、圍墾,引種優良品種,農業有了很大發展,農作物以水稻為主,遍布全省各地,從波斯國傳入的茉莉花,開始用以窨製花茶。礦冶、製茶、製鹽等行業居全國前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在泉州設置福建市舶司,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隨之興盛。南宋時將福建作為後方重地,設一府、五州、二軍,福建又稱“八閩”即緣於此。
    元代泉州以其地理位置、深廣的天然良港,加上元代對泉州海外貿易的重視,使泉州成為中國最重要對外貿易港,世界著名城市和貿易中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商賈和貨船雲集於泉州港。元至正十二年(1352)福建正式設省。
    明代鄭和7次下西洋,船隊路經福建長樂的梅花港和泉州港停泊裝卸貨物。明中葉因晉江淤積,泉州港漸趨衰落。為適應國內外貿易之需,於閩南新辟了漳州、廈門兩港。明代海禁,私商利用漳州港地理位置進行走私貿易,曾盛極一時。明天啟年間(1621~1627),廈門直接開展海外貿易,以其港口優良、海運便利,遂取代泉州港而迅速興起。
    明中葉以後,倭寇和紅夷(西、葡、荷等殖民主義者)大肆騷擾福建沿海各地。直到明末清初,才清除外患。但清政府為了撲滅本省的抗清力量與利用福建作為鎮壓台灣抗清勢力的基地,下令遷海,對外貿易陷於停頓,糧食生產不能自給,成為缺米區,閩東南地區皆依賴台灣米和走私進口洋米。另一方麵,參加鄭成功收複台灣的閩籍官兵,也由於清政府厲行海禁,不能返回故裏,而絕大部分留在台灣與當地的高山族等土著民族一起從事耕墾。據估計,台灣現有人口中祖籍在泉州市一帶的約有800多萬人。
    鴉片戰爭後,福州、廈門被迫辟為通商口岸。1866年清政府於福州建立馬尾船政局,創辦規模最大的造船廠,成為福建近代工業的萌芽。此後小型民族工業,如製糖、麵粉、製茶、紡織等也相繼建立。直至20世紀初期,福建的民族工業略有興起。
    抗戰期間原暢銷於國內外的茶葉、蔗糖、水果、漆器、瓷器等農產品和手工業品,也因海運中斷,銷路停滯,產量下降。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福建經濟陷於崩潰境地。
    福建是革命老根據地,大部分地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建立過蘇維埃政權的老蘇區。如閩西蘇區、閩北蘇區、閩東蘇區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福建的社會經濟開始進入嶄新的發展時期。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全省人口3037萬,其中包括金門、馬祖等島嶼5.78萬,市鎮人口占總人口的16.68%,農村人口占83.32%。1950年全省人口為萬人,至1990年已增加一倍多,但市鎮、農村人口的結構基本無變化。全省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為248人,較全國人口平均密度大1.1倍。從閩江口到廈門港一帶沿海是全省人口最密集之地,如泉州平原平均每平方公裏1200人以上,福州平原為千餘人。內陸山區,除河穀平原、低丘陵地帶外,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都不到百人。
    全省以漢族為主,約有萬人,占總人口的99.46%。其他有佘族(34.64萬人)、回族(9.21萬人)、苗族(0.39萬人)、壯族(0.79萬人)、滿族(0.52萬人)、高山族(0.05萬人)等25個兄弟民族。
    中國主要僑鄉之一,旅居世界各地的華僑約有700多萬人,約占全國華僑人數的1/3,其分布遍及亞、非、歐、美等各大洲,但以東南亞各國為主。廈門市和泉州市為省內主要僑鄉。
    經濟概況福建原有經濟基礎較薄弱,1949年以來,福建與海外貿易中斷,影響經濟發展,為中國沿海經濟水平較低,工農業較落後的省區。1950年在福建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約占74%,工業占26%。80年代以來,執行改革開放政策,合理利用僑資和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先後建立廈門經濟特區、馬尾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地區和台商投資區。經濟發展較快,初步形成一個由食品、紡織、造紙、服裝、家用電器等輕工業和冶金、電力、煤炭、造船、電子、化學、建材及森工等重工業組成的工業體係。至1990年在福建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已占81.12%,其中輕工業占62%,重工業占38%。農業則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8.88%,國民經濟內部結構漸趨合理,但工農業總產值仍屬中國較低省區。
    農業全省宜於發展水稻、甘蔗和各種亞熱帶、熱帶性經濟作物和水果,是中國甘蔗、茶葉、水果的重要產區之一。山地廣闊,森林麵積大,是中國東南沿海森林資源最豐富的省區。海產資源亦豐,沿海漁業較發達。
    全省約有耕地123.65萬多公頃,其中80.8%為水田。沿海平原地區多為一年三熟或二年五熟,山區則以一年二熟為主,全省平均複種指數為221.1%。
    1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產量約占糧食總產量的80%以上。次為甘薯和小麥。大部分農田屬中低產區。
    2經濟作物麵積約占作物播種麵積的8.5%,主要有甘蔗、花生、油菜、黃紅麻、烤煙、茶葉等。其中甘蔗單產居中國首位,甘蔗種植麵積約占中國的1/10,蔗糖產量約占全國的1/6。甘蔗主要分布於閩東南沿海,尤以仙遊縣產量為高。植茶曆史悠久,所產“武夷岩茶”、“烏龍茶”、“白琳工夫茶”和“茉莉花茶”等都具有獨特的品質,為國內外市場暢銷珍品。煙葉以產於龍岩地區的永定烤煙聞名全國。種類繁多的水果中以柑橘、龍眼、荔枝、菠蘿、枇杷、香蕉列為六大名果,次為橄欖、李等,主要產於福州以南沿海地區。漳州市被譽為“水果之鄉”。龍眼是福建特產水果,栽培麵積和產量均居中國首位。荔枝產量僅次於廣東,居中國第2位。漳州市所產水仙花,馳名海內外。在閩東南沿海避寒避風、水熱條件較好的馬蹄形盆地內,種植有橡膠、胡椒等熱帶經濟作物。
    3全省森林麵積達550.34萬公頃,木材蓄積量4.3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3.18%,居中國第2位,比全國平均覆蓋率高12.3倍。此外有竹林58萬餘公頃,絕大部分為毛竹,毛竹麵積約占中國毛竹總麵積的1/5。每年向國家提供350萬立方米木材和1000萬根毛竹。采伐量居中國第4位,是中國木材、毛竹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全省森林主要分布於建陽地區和三明市。有“綠色金庫”之稱。同時,全省還有油茶、油桐、板栗、烏桕、棕櫚和漆樹等較重要的經濟林木,林副產品也豐富多樣,其中筍幹產量居中國之首,鬆脂居第2位。此外,在省境沿海岸已著手營建防護林帶。
    4草山草坡麵積廣。20世紀50年代以來養豬業發展較快,牛、羊業發展則較慢,尚有大麵積草山草坡可資利用。
    5擁有近海漁場麵積達13.6萬平方公裏。且因瀕臨亞熱帶大陸架淺海,故漁場條件優越。魚類中經濟價值較高者即達百餘種,捕撈量以帶魚、鰻魚、魷魚、鮐魚、大黃魚、藍圓鯵、鯷鰮魚和蟹蝦類等為大宗。沿海有閩東、閩中和閩南3大漁場,以閩東漁場產量為最大。沿海有大片灘塗和淺海,80年代以來海帶和紫菜等的養殖發展較快,並發展了蟶、蛤、蚶、牡蠣和貽貝、江瑤貝、扇貝、海蚌等的養殖。港養對蝦和鯔魚的產量也逐年增加。可養淡水水麵也有近557平方公裏之多,1990年全省水產品產量達152.98萬噸,其中海產品占88.48%。
    農業區全省大致可分為4個農業區:
    1閩東南沿海農業區。農作物單產居全省之冠。但人多地少,糧食不能自給。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紅黃麻種植麵積大,甘蔗單產居中國第1位。水果以龍眼、荔枝產量名列全國前茅。漁業也頗發達。
    2閩東北沿海農業區。茶葉和漁業生產居全省重要地位。油茶、油桐產量也大。閩東漁場為全省最大漁場。
    3閩西北農業區。以森林資源最為豐富,是中國木材基地之一。毛竹蓄積量居全省之首。耕地麵積大,全省大部分商品糧縣集中於此。茶、油茶、油桐等種植較多,土特產豐富多樣。
    4閩西南農業區。衣產品頗豐。毛竹蓄積量大,還富森林資源和林產品。
    工業以輕型、小型為特點。均係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輕工業集中於沿海城市,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重工業主要分布於內地縣市。
    1輕工業以製糖、製茶、製鹽、罐頭等食品工業較發達,造紙、紡織、電子等也頗重要。製糖工業在中國占重要地位,集中分布於福州以南的沿海甘蔗生產區。罐頭工業集中於廈門、漳川、福州、莆田等地,所產“水仙花”名牌罐頭暢銷世界各地。其中蘑菇罐頭的產量約占罐頭產量的一半以上。製茶、卷煙以品質優良著稱。造紙工業曆史較長,原料豐富,土紙如龍岩連史紙、宣紙,是重要的出口產品。20世紀50年代後,新建南平和青州造紙廠,擴建福州造紙廠,產品有新聞紙、牛皮紙、有光紙等。鞋革、服裝等工業也有較大發展。
    2手工藝術品曆史悠久,在國內外均享有盛譽。主要有瓷器、脫胎漆器、角梳、木雕、壽山石雕和軟木畫、珠繡、竹編、八寶印泥及貝雕等。
    3重工業原有基礎較薄弱,經40多年發展,已擁有機械、化工、電力、冶金和建材等部門。90年代初興建了年產250萬噸的肖厝煉油廠。
    機械工業產值居福建重工業之首。在其主要產品中,以質量較高的st係列單相發電機、z32a鑽床等,在國際市場享有聲譽。
    基本化學工業仍較薄弱。福州第二化工廠是全省最大化工廠,產品有聚氯乙烯樹脂、漂白粉、鹽酸、液氨和農藥等;三明化工廠是全省最大氮肥廠。
    礦產資源豐富多樣,有色、稀有金屬和分散元素較全而豐,其中有世界罕見的大礦——清流行洛坑鎢礦和大型富鉭型鋸鉭礦床,以及上杭的大型富銅礦,還共生有金和鉬。非金屬礦以葉蠟石儲量居中國首位,主要分布於東部火山岩地區。高嶺土、重晶石、螢石等的儲量在中國均居前列。沿海東山、平潭所產的石英砂,質量好,是玻璃工業的上等材料。
    冶金工業以鋼鐵工業為主。鐵礦以中等品位的磁鐵礦為主。龍岩馬坑鐵礦是全省最大鐵礦。三明鋼鐵廠和龍岩特鋼廠已初步形成年產鋼30萬噸、生鐵35萬噸、鋼材35萬噸的規模。三明鋼鐵廠為中型鋼鐵聯合企業,主要產品有軋製輕軌、中型材、小型材和線材等。
    4水力資源蘊藏豐富,裝機容量可達705萬千瓦,其中閩江約占一半以上。20世紀50年代以來,電力工業發展較快。建成了古田溪電站,裝機容量25.6萬千瓦。80年代初期,開始籌建沙溪口、水口等大中型水電站。其中沙溪口電站已建成發電,裝機容量為30萬千瓦;水口電站裝機容量將達140萬千瓦,建成後將成為中國重要的大型水電站。福建發展中小型水電條件優越,永春、光澤、南靖等10縣已被列為中國實現農村電氣化縣份。發電能力為140萬千瓦的福州火力發電廠和20萬千瓦的漳平火力發電廠已先後建成。
    5建築材料十分豐富。除石灰石外,還有質佳量多的海砂、河砂和花崗石。經50年代以來的發展,已能生產水泥、水泥製品、平板玻璃、建築衛生陶瓷等幾十種產品。全省擁有大、中、小型水泥廠60多座,其中以永安水泥廠為最大,順昌水泥廠工藝最先進。
    交通運輸20世紀50年代以前,省內僅有少量公路,加之山嶺連綿,河流湍急,故有“閩道更比蜀道難”之說。但沿海海上運輸則較為便利。50年代以後,陸上交通發展迅速,海上交通近年來始有較大發展。
    1鷹廈鐵路和來福鐵路是福建省的運輸大動脈,二者共跨越22縣市,並與浙贛鐵路相連,溝通了福州、廈門以及省內與省際的聯係。目前正動工建設漳(平)泉(州)湄(州灣)鐵路,長250公裏,將途經安溪、南安、惠安、仙遊、莆田等縣市。南平至江西橫峰的鐵路也已動工興建。
    2公路運輸以福州為中心,廈門、漳州、泉州、南平、永安、龍岩為樞紐,形成市、縣、鄉、村相連,四通八達的公路運輸網,高集海峽大橋是閩南公路的組成部分,亦為福廈公路進入廈門島的通道。1989年以來分別開辟了福州、莆田、泉州、南平至浙江、上海和廣東的客運新線28條。
    3全省河流屬山地型河流,航運能力較低。閩江為省內最重要的內河航線,南平為航運中心。
    4為恢複和適應海上運輸,特別是開拓遠洋航運及出口、轉口和過境貿易之需,廈門東渡港新建的4座萬噸級以上的碼頭已交付使用。福州馬尾港70年代所建的2座5000噸級和2座萬噸級碼頭泊位,經整治已可使用。現正積極籌建湄州灣內的秀嶼港和肖厝港。它如泉州後渚港、東山港、福安賽岐港等也開始建設。1990年新辟了福州、廈門至印尼的海上新航線。
    5航空運輸已開辟福州、廈門二市之間及其分別與上海、北京、廣州、西安、成都等市之間的航線。1983年廈門建成國際機場後,已辟有至新加坡等地的航線。
    (趙昭昞\)
    福清市福建省重要僑鄉。位於省境東部沿海。麵積2430平方公裏。人口106.58萬;其中歸僑和華僑約25萬人。唐置福唐縣,五代後唐時改名福清縣。1990年撤縣設市,並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多低山、丘陵,中有若幹山間盆地;東南部以台地、低丘陵為主,此外有衝積—海積平原。沿海地形破碎,海岸曲折,島嶼眾多,以江陰島為最大。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較少。龍江為最大河流,中、下遊有灌溉和航運之利。福清曆史上水、旱、風災嚴重。自興建東張水庫和營造防風林帶後,農業生態環境改善很大。糧食作物以稻穀和甘薯為主,經濟作物主要為花生、油菜籽和甘蔗。工業各部門中,食品占較大比重,有全省最大的榨油廠。漁業以養殖業為主,以龍田蟶、東營花蛤著名。高等學校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城東南有明建瑞雲塔,結構精美。海口宋建的龍江橋,全長476米,為福建省現存結構最完整的古代石梁橋。
    (趙昭昞\)
    福州市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城市,福建省省會,重要的輕工、外貿基地和經濟、文化中心。位於閩江下遊。轄5區及閩侯、永泰、長樂、連江、閩清、福清、平潭、羅源8縣。麵積1.1968萬平方公裏,人口535.3萬;其中市區麵積1043平方公裏,人口129.24萬。
    福州城建置始於西漢初,迄今已達二千多年。此後曆代福州均為都、郡、州、府、行省治所,政治、軍事中心。唐開元十三年(725)改閩州都督府為福州都督府。福州之稱始見於史,且“因州西北有福山”(今董峰山)而得名。宋時編戶植榕,綠蔭滿城,故名榕城。又因城區有烏石山、於山、屏山3山鼎峙,別稱三山。鴉片戰爭後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辛亥革命後為閩侯縣建製。1946年成立福州市。
    布境位於盆地中,周為海拔600~700米的山嶺懷抱。閩江自西北向東南流入市境。因南台島之阻,在侯官附近分為南北兩支,至馬尾匯流,向東北出盆地,複受琅岐島之阻,分流入海。盆地中閩江支流甚多,以大樟溪為最。福州平原主要由閩江及其支流衝積而成,土地肥沃,為重要農此區。盆地內斷裂構造密集,近期仍有活動,曆史上曾發生多次強震。溫泉出露於北西向斷裂帶上。福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9.6c,1月均溫10.5c,7月28.2c,年較差不大。降水豐沛,年降水量毫米。由於地處南亞熱帶北緣,地帶性植被為含有少量季雨林成分的常綠闊葉林。低丘和平原栽植有橄欖、龍眼、荔枝和柑橘等果樹。山地丘陵以紅壤和磚紅壤性紅壤為主。平原多為水稻土。
    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產量較高。平原以種植水稻為主,一年兩熟;山丘多種甘薯。經濟作物種類繁多,以茉莉花為最重要,加工製成的茉莉花茶馳譽中外。
    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建立冶金、機械、電子、化工、醫藥、輕紡和建材等工業部門,並擴建了電力、造紙等工業。80年代初期引進外資和技術設備,創辦了福日公司電視機廠和福州膠合板廠等。手工藝品曆史悠久,主要有壽山石雕、脫胎漆器等。其他有軟木畫、木雕、角梳、雨傘等。
    福州河海交通方便,既是閩江流域物產集散中心,又是海上運輸物資的轉運站。福州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與這一有利地理條件密切相關。20世紀50年代以後,修建了來福鐵路和福廈等公路,整治了閩江航道,興建了馬尾港碼頭,開辟了通往北京、上海、廣州、南昌、武漢、惠陽及香港等航空線。福州航標區已建成台灣海峽北部航標鏈。1990年又開辟了福州至印尼的海上新航線。1984年福州被列為全國沿海14個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已辟1.8平方公裏為台商投資開發區。馬尾於1985年列為經濟技術開發區。
    市內有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大學、福建農學院、福建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福建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院物質結構研究所等多所高等學院和科研機構。名勝古跡有鼓山、於山、西湖等。西郊有黃鍾英將軍墓。
    (趙昭昞\)
    撫河鄱陽湖水係主要河流之一。上遊(撫州以上)又稱盱江。發源於武夷山脈西麓廣昌縣驛前鄉的血木嶺,納廣昌、南豐、南城、金溪、撫州、臨川、進賢、南昌等地支流後匯入鄱陽湖。全長312公裏,流域麵積1.5811萬平方公裏。一般稱主支盱江為上遊,其間自南城至撫州有疏山、廖坊兩處火成岩壩段,以下為逐步開展的平原或丘陵;撫州以下為下遊,兩岸為衝積台地,田疇廣闊。過柴埠口,撫河進入贛撫平原。至箭江口,撫河分為東、西兩支:東支為主流,經梁家渡下泄,由青嵐湖入鄱陽湖;西支分而為三,水係略顯混亂,大部分經向塘、午陽回歸主流,經整治後西支僅在大水年分洪,一般年份獨流入湖。下遊李家渡水文站年均徑流總量為139.5億立方米,實測最大流量8490立方米/秒。流域內溪澗眾多,水勢跌蕩,水能蘊藏量約60萬千瓦。
    流域位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區,主要農作物為水稻、棉花、甘蔗、瓜果等,其中南豐蜜橘最負盛名。林地80餘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063萬立方米,其中武夷山林區和大王山林區為江西省主要木材產區,鬆、杉、樟、楓等為主要樹種;礦產有煤、鐵、銅、鉀、鎢、錫、鈾等。
    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利工程2.9267萬處,有效灌溉麵積19.15萬公頃,占全流域耕地麵積的79.7%;還建成了以洪門水電站為首的小型水電站150餘座,總裝機容量5.74萬千瓦,年發電18300餘萬度。航運工程有:1贛撫運渠。自焦石渠首利用總幹渠至天王渡後,辟航道至市汊街接贛江,溝通撫河及贛江水運,終年可通行機動船。2東幹渠航道。以東幹渠至柴埠口以下,至溫家圳,構成與浙贛鐵路的聯運。從此,撫河西挽贛江,北攀浙贛鐵路,組成了有機的運輸網絡。為保護江西最大的糧倉贛撫平原,撫河下遊兩岸築成撫東、撫西兩大幹堤,護田6.4萬公頃。為減輕撫河下遊圩堤及梁家渡鐵路橋的洪水威脅,在撫河左岸箭江口處興建了箭江口分洪閘,設計過閘流量1200立方米/秒,贛撫平原已成為“魚米之鄉”。
    撫河流域開發較早。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定居。古跡名勝有撫河上遊南城縣北的明建萬年橋,橋長411米,23孔,現仍可通行汽車。宜黃縣南有建於唐代的石鞏寺。
    (馬巨賢)
    托順市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煤炭基地,遼寧省以燃料、動力、原材料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城市,遼寧省轄市。位於遼寧東部渾河中遊穀地。轄4區、撫順縣及清原和新賓2滿族自治縣。麵積1.0816萬平方公裏,人口221.83萬;其中市區675平方公裏,人口134.63萬。撫順戰國時屬燕國襄平縣(今遼陽市)管轄,唐設蓋牟州、新城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為防範女真族的侵擾,在渾河北岸高爾山下修築撫順城。1948年後曾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改屬遼寧省。
    年均溫6.6c,1月均溫13.9c,7月23.7c,年降水量804毫米,無霜期150天。城市興起與豐富的煤炭資源有關。撫順的煤層厚、埋藏淺、可露天開采,現有西露天、龍鳳、老虎台等礦,生產低硫、低灰優質煉焦煤和發熱量高的優質動力煤,為中國煉焦煤、動力煤基地。年產量約800萬噸。煤層上部尚覆蓋有數十億噸油頁岩,含油率5~12%,是露天采煤剝離物,開采成本低,可提煉人造石油。
    撫順煤礦的前身為1903年成立的撫順采炭所。到1934年采煤量達900萬噸,占當時東北地區采煤總量60~70%。並利用油頁岩發展了人造石油工業,建有3座煉油廠。在煤炭工業基礎上,又發展了電力、黑色冶金(特種鋼)、有色冶金(煉鋁)及電瓷、水泥工業等。重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3/4。50年代以來,工業部門結構有很大變化:煉油、發電、煉鋼、煉鋁、電瓷等工業得到發展,又新建了遼寧電廠、新撫鋼廠等大中型企業。原來以油頁岩為原料的煉油工業,現已改用原油煉製,其產值在工業結構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2%上升為1986年的36.3%;同期煤炭工業則由1949年的44%下降至6.2%。現今石油工業總產值已居全市各工業部門之首,撫順已成為全國最大石油加工基地之一。
    沈吉、沈撫鐵路橫貫市區,並多工礦專用線,市內電氣化鐵路長達400公裏。公路有沈環、黑(河)大(連)、沈通(化)等幹線通過。
    市內有撫順石油學院和多所專業學校。建有雷鋒紀念館、雷鋒公園及體育館、文化宮等。以煤精雕刻的藝術品享有盛名。東部大夥房水庫是著名風景遊覽區,附近有張作霖墓、高爾山山城和薩爾滸山下的明、清古戰場。布屬新賓滿族自治縣是清王朝最早發祥地,有著名清三陵之一的永陵。市轄各縣是遼寧省水稻產區之一。並為重點林區。
    (張耀光)
    撫鬆縣吉林省渾江市轄縣,重點林區縣和著名人參產地。位於省境東南部長白山西麓。麵積6152平方公裏,人口28.24萬。撫鬆縣設於清宣統元年(1909),縣府駐撫鬆鎮。縣境平均海拔高約千米。長白山主脈橫貫全境。氣候高寒多雨,年均溫僅3.5c,氣溫垂直變化顯著,由西向東遞減。無霜期75~123天,是全省低溫區之一。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白頭山附近達1000毫米以上。林地占全縣90%,屬“長白林海”中心地帶,千米以上山地為落葉鬆、魚鱗鬆、紅鬆和雲杉、冷杉為主的針葉林。以下則為紅鬆針闊混交林。闊葉樹以樺、楊、柞、水曲柳和黃菠蘿為主。由於境內山多林密,植被覆蓋率高,利於山參生長和園參栽培,素稱“人參之鄉”。1981年在縣境長白山原始密林中挖得重287.5克大山參,稱“山參之王”,為世界罕見的山寶。栽植園參遍及全縣,產量占全省半數,以優質“撫鬆參”聞名中外。其他藥材達130餘種;土特產還有鹿茸、貂皮、木耳、元蘑、熊膽等。鬆江河為森林工業中心。
    (王兆明)
    撫仙湖中國次於白頭山天池的第2深水湖,雲南省最深湖泊和第3大湖。位於滇中澄江、江川和華寧3縣之間,東西最寬處11公裏,南北長31公裏,北部寬闊而深,南部窄而淺,最狹處僅4公裏,形似倒葫蘆。麵積212平方公裏,僅次於滇池、洱海,平均深度87米,最深處150餘米。總容量185億多立方米。湖水由海口河流出,匯入南盤江。撫仙湖為斷層陷落湖,岸線鉸平直陡峭,湖水蔚藍清澈,水麵多浪,最大風力可達7級。除部分發源於湖周山地小溪聚集外,湖水主要靠山麓、湖緣、湖底的泉水補給。尤其是東部泉口數量多,湧水量大。湖西南麵以長約1公裏的海門河連通江川的星雲湖。星雲湖湖水較淺,平均水深9米,最大水深12米。河岸中段石壁刻有“魚界石”三字,星雲湖中的大頭魚與撫仙湖中的抗浪魚都至石而返,蔚為奇觀。撫仙湖流域麵積達1080平方公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產稻、麥、蠶豆、烤煙、油菜等,是著名“滇中穀倉”和煙、油產地。
    (陳永森王霞斐)
    撫遠縣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轄縣,省重要漁業基地縣和邊防要地。北瀕黑龍江,東臨烏蘇裏江,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兩江匯合的撫遠三角洲(黑瞎子島)東北角為中國的最東端。全縣麵積6264平方公裏,人口4.3萬。縣府駐撫遠鎮。撫遠是中國古代黑龍江流域各部族人民漁獵地區。自周秦起曆屬中原各王朝管轄。遼金時代在此築城設卡。1909年設綏遠州,1913年設綏遠縣,1929年改撫遠縣,取邊陲安寧之意。縣境位於三江平原東北部,地勢低平,海拔僅50米左右,山丘最高279米。平原上江河縱橫,除黑龍江、烏蘇裏江外,尚有濃江等。大小湖沼計500餘。江河盛產大馬哈、鯉、鰱、鱖、鯽等魚,是中國最大的大馬哈魚產區。大力加湖上通濃江,下聯黑龍江,水產資源豐富,縣境荒地多,土質肥沃,適種小麥、水稻、大豆、玉米和穀子,現已開墾5萬公頃,仍有近27萬公頃宜農荒地可供開墾。撫遠鎮位於黑龍江畔撫遠山麓,依山臨江,景色壯麗,形勢險要,為重要邊城。城東城子山有遼金“莽古塔”古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慶雲)
    撫州市見臨川市。
    滏陽新河見海河。
    阜平縣河北省保定地區轄縣。抗日革命根據地之一。位於省境中部太行山東麓。麵積2480平方公裏,人口19.04萬。縣府駐阜平鎮。金明昌四年(1193)始置阜平,治所在今縣城。清康熙年間曾移治所王快,後移今治所。縣境位於山區,山地約占3/4,山高坡陡,地勢險峻,大部海拔千米以上,最高峰歪頭山2286米。河穀盆地僅約200米,高差懸殊。抗日時期為革命根據地之一,1938年在此召開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成立普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為晉察冀邊區政府和華北軍區司令部所在地。1948年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曾在城南莊居住,召開了重要軍事會議,並發表了《新解放區農村工作的策略問題》等著作。縣境林地麵積大,富銅、金、石灰石、大理石、石英、雲母等礦藏。80年代初,發展了采礦、建材和食品等部門,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主要農業品有小麥、玉米。特產有柿、核桃和大棗,尤以阜平大棗著名,年產量居中國各縣之首,暢銷國際市場。
    (鄧綬林唐學曾)
    阜新市遼寧省“煤電之城”,省轄市。位於省境西北部。轄5區和彰武縣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麵積8938平方公裏,人口183.05萬;其中市區448平方公裏,人口73.35萬。公元前2世紀燕國開拓遼河流域,築長城橫貫阜新境內,長城以南屬遼西郡,以北為東胡族居住區,以後曆代少數民族雜居。清光緒三十年(1904)設阜新縣,取“物阜民豐,煥然一新”之意。1940年分礦區為阜新市。市境屬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年均溫7.5c,1月均溫11.6c,7月24.2c,年降水量539毫米。因蒸發旺盛,多大風,易幹旱。煤礦資源豐富,儲量集中且接近地表,東起新邱,西至清河門,號稱“百裏礦區”,利於發展煤炭、電力和化學工業。有規模宏大的露天煤礦和坑口電站,為中國重要能源基地之一。海州區是全市行政、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工礦企業分布於新邱、太平、清河門等地。新義鐵路(新立屯—義縣)縱貫市區,公路有京沈、錦阜、溝奈(溝幫子—奈曼旗)等幹線通過。市內有喇嘛教海州廟遺址。
    (熊樹梅)
    阜陽市安徽省西北部新興工業城市,阜陽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省境西北部,泉河、潁河匯流處。麵積50.5平方公裏,人口23.63萬。曆史上為郡、州、府、縣治所在地,曾有汝陰、潁州、順昌之稱。1975年析阜陽縣城關鎮及郊區置阜陽市。市境位於淮北平原西部,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工業有食品、紡織、機械、建材、造紙、化工、電力、皮革等部門。全省最大的阜陽肉聯廠在市區東北部。交通便利,是淮北平原西部的交通樞紐。有長途客車通附近縣市;鐵路有徐(州)阜、商(丘)阜、阜淮(南)3線交匯於此;豫皖地方鐵路漯(河)阜(陽)線也於1990年8月開通。潁河、泉河部分河段可通小貨船;民航班機可達合肥。阜陽城曆史悠久,唐宋時有不少名人雅士(如晏殊、歐陽修、呂公著、蘇東坡等)出任潁州,素稱“人才薈集之邦”。名勝古跡有南宋抗金名將劉錡祠(一稱劉公祠)等。
    (朱孟春)
    富錦市黑龍江省重點產糧和甜菜基地,鬆花江下遊重鎮。位於省境東北部。麵積8229平方公裏,人口40.09萬。原為赫哲人漁獵地帶,近代移民增多,1881年設富克錦協領,1909年始建富錦縣。1988年改為縣級市,並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除城東烏爾古力山(海拔545米)和城西別拉音山(472米)外,餘皆為平原和殘丘。平均海拔60多米。西南略高,中部低窪平坦,為廣闊平原。土地肥沃,適種小麥、大豆、玉米和甜菜。與鄰近的寶清、集賢、同江等縣同為中國最大墾區和新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工業主要有機械、冶金、建材、木材、加工、造紙和食品,生產小四輪拖拉機等。交通便利,境內鬆花江航運條件優越。福(利屯)前(進)鐵路貫穿市境,直抵三江農墾中心。市府所在地富錦鎮北依大江,南近鐵路,人口近6.5萬,是富錦市經濟中心和鬆花江下遊重要港口,譽為三江平原上的明珠。
    (曾慶雲)
    富陽縣浙江省杭州市轄縣。位於杭州市西南,富春江流貫縣境。麵積1808平方公裏,人口58.88萬。縣府駐富陽鎮。秦置富春縣。晉改富陽縣。1961年新登縣並入。1988年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縣境為浙西丘陵山地一部分,以富春江為界,西北為天目山餘脈,間有小盆地;東南為仙霞嶺支脈,地勢較高。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茶葉產量亦豐。手工業以土紙聞名,富陽土紙生產曆史久,產品有文化紙、包裝紙、坑邊紙等,產量為全省之冠,銷往國內及東南亞。縣中南部有富春江冶煉廠,是省內較大的有色冶金企業。特產富春江鰣魚肉質細嫩,脂厚味美。沿江兩岸為富春江風景區,以富陽鎮東的鸛山著名,山截江而立,峰巒秀麗,上有“春江第一樓”等建築,可遠眺富春景色。現代文學家鬱達夫故居在富陽鎮。
    (俞康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