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H

字數:157277   加入書籤

A+A-


    哈爾濱市黑龍江省省會,中國重要工業基地和鐵路樞紐。位於鬆嫩平原東南部鬆花江畔。轄7區和呼蘭縣。麵積6929平方公裏,人口402.42萬;其中市區麵積1637平方公裏,人口279.82萬。哈爾濱原為荒僻之野。公元1097年前後,女真人建“阿勒錦”村落於此,女真語“阿勒錦”為“榮譽”、“聲望”之意,元代漸將“阿勒錦”轉音為“哈兒賓”。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後稱哈爾濱。1903年修建中東鐵路和支線,以此為交匯點,哈爾濱才由江畔荒屯發展為東北北部經濟中心和國際商埠,成為俄、日掠奪中國資源的重要據點,先後建有15個外國領事館,有“東方莫斯科”之稱。1954年後為黑龍江省省會。
    市境平均海拔142米,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市內崗窪相間,三級階地錯落分布,沿江低窪漫平,南崗、顧鄉、香坊與平房逐漸升高。年均溫3.4c,1月均溫20.2c,7月22.4c,年降水量619.1毫米,無霜期142天,冬春冰期較長,為著名“冰城”。
    哈爾濱水陸交通發達,周圍地區煤、木材、石油、煙、麻、毛等農、林、礦產豐富,利於工業發展。1946年以前是典型的殖民地城市,工業落後。50年代以來被列為重點發展城市,現已建成以機電工業為主體,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業貿易,科學文化較發達的城市。1990年工業產值達181.18億元。機電設備製造、食品、紡織、石油化工是全市工業四大支柱。其他主要工業部門還有冶金、金屬製品、電力、建材、皮革、造紙等。多種產品占國內重要地位,在國際上亦有較高聲譽。平房、香坊、三棵樹、哈西、顧鄉等區片均為重要工業區。輕紡工業發展較快,毛府紡織品、乳製品、藥品、電表、電子記分器、電熱褥和家具等輕工產品暢銷國內外。90年代初以來,哈爾濱已成為對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貿易中心之一。
    哈爾濱市有哈大(連)、拉濱(拉法—哈爾濱)、濱洲、濱綏(芬河)和濱北(安)等鐵路幹線交匯於此,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鐵路樞紐。公路有京哈(北京—哈爾濱)、哈綏(芬河)、哈同(江)、哈蘿(北)、哈伊(春)、哈黑(河)、哈滿(洲裏)、哈大(連)等幹線和哈大(慶)全封閉式高級公路,是東北地區北部最大汽車客運中心。鬆花江公路大橋是北通俄羅斯、南聯內地的通道。由於鬆花江航運條件優越,哈爾濱成為中國北方最大內河航運中心,建有黑龍江水係最大的客運碼頭,並已向俄羅斯開放。航空運輸便利,哈爾濱機場為全國八大機場之一,有通往廣州、上海、北京、沈陽、長春和佳木斯等地的航線。
    科學文化教育事業較發達,有工程力學、動力、生物、焊接、化工、農、林、牧等科研機構260所,及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大學和科技、船舶、電工、農、林、醫、師等大專院校20餘所。還有規模較大的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科學宮、體育館、滑冰館和青年宮、少年宮、文化館和歌舞劇院等。哈爾濱市又為優美秀麗的旅遊城市。街道寬闊整潔,建築多彩,遍布市區有10多座立交橋和橫跨鬆花江的鐵路大橋、公路大橋。鬆花江兩岸的長堤、沙灘、高塔、輕舟和太陽島上的水閣雲天、極樂寺的寶塔聖殿、兆麟公園的冰燈和兒童公園的兒童火車等均使人留連忘返。
    (曾慶雲)
    哈密市新疆新興工業城市,哈密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新疆通往中國東部地區的要衝。麵積8.5036萬平方公裏,人口28.43萬。據《西域同文誌》,“哈密回語哈勒密勒轉寫,哈勒為盼望之謂,密勒墩台也,地有瞭台(烽火台)故名”。維吾爾語地名庫穆爾出自突厥語。明置哈密區,清改直隸廳。1913年改縣。1961年設市,次年撤銷,1977年恢複。市區舊有3城,回城為老城,是清哈密王駐地,其西南為漢城,東為新城。氣候幹熱,屬暖溫帶,年均溫9.9c,10c以上活動積溫4073c,平均無霜期224天,年降水量33毫米。哈密附近礦產資源豐富,煤礦儲量大,灰分低,為優質煉焦煤,建有現代化洗煤廠,為西北主要煤炭工業基地之一。石油儲量亦較大。東南部牙曼蘇鋼鐵原料豐富,有鐵、鈦、釩等;化工原料有天然堿、芒硝及磷;還有砂金、水晶等。市內有鋼鐵、煤炭、機械、食品加工等工業,工業產值約占新疆工業總產值3%。衣產有小麥、玉米、棉花、油料作物。特產哈密瓜。蘭新鐵路通過市區,公路可通烏魯木齊及其以東主要城市,民航直達烏魯木齊。
    (楊利普)
    海城市遼寧省商品糧基地之一。位於省境中部哈大鐵路上。麵積2734平方公裏,人口101.98萬。海城之名源於海州,公元928年遼遷渤海南京南海府之民於此,置海州南海軍臨溟縣,金、元改澄州,明改海州衛,清順治十年(1653)改海城縣。1985年改為縣級市,屬鞍山市管轄,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千山山脈縱伸東南,哈大鐵路以東為海拔200米以上丘陵,唐望山高876米。海城河由東向西橫穿全市,渾河、太子河蜿蜒西北。哈大鐵路以西為海拔50米以下的遼河平原。水資源豐富,多棕壤、草甸土、水稻土等。海城年均溫8.4c,1月均溫11.1c,最低33.7c,7月24.7c,年降水量692毫米,集中夏季,無霜期156天。農作物有高粱、玉米、穀子和水稻。東部丘陵發展森林、柞蠶和果園。工業生產以鎂砂、滑石、絲綢、陶器較有名。哈大鐵路、黑(河)大(連)公路縱貫市境,溝海鐵路通溝幫子。由本市通往岫岩的地方鐵路1990年10月通車。城東析木城石棚(姑嫂石)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銅器時代早期的墓葬建築,析木城金塔為典型遼塔,均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發生7.3級地震,震中在市區東南41公裏的岔溝。
    (熊樹梅)
    海澱區北京市著名風景區和文教區。位於市區西北郊,麵積426平方公裏,人口141.7萬。區府駐海澱鎮。海澱漢為薊縣、軍都縣地。隋唐為薊縣、昌平縣地。1911年後分屬北京郊區和河北省宛平、昌平兩縣,1954年設海澱區,屬北京市。1963年形成今轄區。區內地勢西高東低,海拔約50米的平原約占全區麵積的3/4,由永定河和溫榆河衝積而成。西部為山地丘陵,最高峰海拔1200多米。山澗林木蔥茂,山麓多泉水。因區內山形水勢得天獨厚,極宜辟造寺廟園林。故名園古寺多。如頤和園、圓明園遺址公園、香山、玉泉山、玉淵潭、釣魚台、紫竹院及碧雲寺、臥佛寺、大鍾寺、五塔寺等皆遐邇聞名。此外,鷲峰、櫻桃溝等處景色秀美,亦為遊覽勝地。香山正白旗和溫泉白家疃是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晚年生活和寫作之地。本區為首都文教區,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農業大學、中央民族學院、北京外語學院等20多所高校,又有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許多科研院所及眾多文化藝術團體。新的北京圖書館也建在此。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以高科技產業著稱。本區又是首都蔬菜副食品生產基地之一,玉淵潭、四季青兩鄉先後建成大型蔬菜溫室。所產“北京填鴨”中外馳名。又是著名”京西稻”集中產地。海澱鎮因舊有大片淺湖水澱而得名,向為北京西北郊重鎮。清河鎮工商業發達,工業以清河毛紡廠著名。區境建有北京海事衛星通信地麵站。
    (尹鈞科)
    海豐縣廣東省汕尾市轄縣,廣東魚、鹽產區之一。位於東江與韓江之間,麵臨紅海灣。麵積2137平方公裏,人口62.70萬。縣府駐海城鎮。縣名取義於“南海物豐”。秦為龍川縣地,東晉置海豐縣,後因之。縣境背山麵海,西北高,東南低。蓮花山脈逶迤西北,有數座千米以上高峰,形成本縣屏障。境內台地麵積廣,僅赤岸水河穀和沿海有小塊平原。多地形雨和台風雨,為廣東暴雨中心之一。因河流短小,往往下遊洪澇成災而台地幹旱。開發雖較早,但仍有大片山坡草地可供農牧業開拓。農產有水稻、甘蔗、甘薯、花生等。南部海灣島嶼盛產魚、鹽。汕尾、遮浪、馬宮、鮜門等俱為海港或漁港。產鹽曆史悠久,遠銷省內外。海豐多礦產,主要有錫、鎢、鉬、銅、鐵、獨居石、錳、鈦、水晶等,但產量不高,工業有製糖、紡織等。海城鎮是工業中心。縣南汕尾鎮人口較縣城為多,以漁民占多數。汕尾港口優良,已建有可停泊3000噸位船舶的碼頭,為粵東進出口岸之一,有客貨輪往來於廣州、香港和汕頭。港口外為優良漁場,鎮上有水產加工和漁船修造廠等。海豐縣是農民運動傑出領袖彭湃的故鄉。大革命時爆發過著名的海陸豐起義,建立了中國第1個工農民主政權,有赤山約農會舊址、紅宮、紅場、彭湃故居和得趣書室等革命紀念地。方飯亭為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處。海豐旅居東南亞等地的華僑和港澳同胞有20多萬人。
    (徐俊鳴司徒尚紀)
    海河中國華北地區大河之一。上遊支流眾多,匯為5大支流: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即為華北五河。五河分別自北、西、南三麵匯流至天津,始名海河。海河自金鋼橋以下幹流長73公裏,河道狹窄多彎道,有“七十二沽”之說。海河流域位於北緯35°0′~42°42′,東經115°59′~119°36′,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內蒙古高原南緣。包括京、津兩市、冀、晉、魯、豫、遼、內蒙古等省區大部或部分地區。麵積26.4萬平方公裏。
    海河流域西為太行山脈,北為燕山山脈,東、東南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又名海河平原。南部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北部從西北傾向東南,窪澱、崗壟交錯分布,排水不暢,河道亦多為地上河。全流域山區約占54.1%,平原約占45.9%。
    水係概況共分為5支:
    1海河北支為北運河,由薊運河、潮白河和北運河構成一水係。薊運河由泃河和州河組成,在九王莊匯合後稱薊運河,至天津北塘入渤海。潮白河源於內蒙古高原和燕山山脈西段,上源一為白河,一為潮河,均流入密雲水庫(見密雲縣)。自水庫流出後,經人工開鑿的潮白新河流經黃莊一帶窪澱,至北塘入海,全長458公裏。北運河源於北京市昌平縣北部山區,上源名溫榆河,通縣以下始稱北運河;其水量分別由青龍灣河、筐兒港減河匯入潮白新河或永定新河,注入渤海全長約180公裏。北支流域總麵積2.96萬平方公裏。
    2海河西北支為永定河,上源一為桑幹河,一為洋河,分別源於晉西北和內蒙古高原南緣,二河均流經官廳水庫,出水庫後始名永定河,至屈家店與北運河匯合,大部分洪水經永定新河由北塘入海。全長650公裏,流域麵積5.08萬平方公裏,90%為山區。河流含沙量大,官廳站年均含沙量60.9千克/立方米,年均輸沙量1.6億噸,有“小黃河”之稱。進入平原後,河道平緩,泥沙淤積,河床高於地麵,洪水時易潰決,河道遷徒不定,故曆史上稱無定河;1698年修築永定河大堤,河床上遊固定,改稱永定河。
    3海河西支為大清河,是上遊五大支流中最短的幹流。其上源北支由源於淶源縣境的北拒馬河(下遊稱白溝河)和源於白石山的南拒馬河組成;南支則有漕河、唐河、大沙河和磁河(後二河匯合後稱瀦龍河)等十餘支流組成,均源於太行山東麓並匯入白洋澱,出澱後始名大清河,至獨流鎮與子牙河匯合。大清河全長448公裏,流域麵積3.96萬平方公裏。
    4海河西南支為子牙河,其上遊一為滹沱河,源於五台山北坡的繁峙縣內;二為滏陽河,其上遊分支很多,均發源於太行山東坡,源短流急,經寧晉泊與滏陽河相會。滹沱河與滏陽河於獻縣匯合後,始名子牙河。子牙河全長730餘公裏,流域麵積7.87萬平方公裏。為分泄滏陽河上遊洪水,1967~1968年開挖了從艾辛莊至獻縣的滏陽新河,長134公裏,深槽流量250立方米/秒,堤間泄水能力3000立方米/秒。獻縣以下又開挖了子牙新河,至新舊馬棚口入海,長145公裏,漫灘行洪6000立方米/秒,解決了子牙河洪水渲泄問題。
    5海河南支為南運河,主要為人工河。其上源為漳河和衛河。漳河上源分為清漳和濁漳,兩河均源於太行山南段西側。衛河源於太行山西側,流至河南省新鄉市納人民勝利渠水,至徐萬倉納漳河後稱衛運河,臨清以下即名南運河。至天津市靜海縣十一堡與子牙河相匯,全長千餘公裏,流域麵積3.07萬平方公裏。為分泄漳、衛二河洪水,1971~1973年開挖了始於四女寺村長230公裏的漳衛新河,於無棣縣二道溝附近入海。
    海河水係上遊支流繁多分散,下遊集中,為典型扇狀水係,洪水極易集中;河道容泄能力上大下小,尾閭不暢,如1963年滏陽河洪峰流量達4萬多立方米/秒,相當最大安全泄量的200倍,河流進入平原坡度驟減,泥沙淤積,河床墊高,形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人類活動對海河水係變遷影響很大,曆代開鑿引河,河流改道或分或合的現象比比皆是。
    氣候與水文海河流域年均降水量400~650毫米。平原部分大部在600毫米左右,其中子牙河中遊處泰山雨影,在500毫米以下。太行山東側燕山南側迎風坡,雨量最豐,均在700毫米左右,為海河洪水主要源地之一。燕山北坡和太行山西側雨量漸減,多在500毫米以下。降水年內分配不均,約75~80%集中在6~9月,7、8兩月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多暴雨,一次降雨可占全年總量的2/5以上。年際變化亦大,如北京最大降水量相當於最小降水量的8.3倍。
    海河流域年均徑流量211.6億立方米,地區分布不均,山地年均徑流深110毫米,而平原僅57.6毫米。太行山南段淇河、坡底、南滾龍溝,北段安各莊水庫、班各莊、八道河等處徑流深均在300毫米以上。太行山西側和燕山北側徑流深大多在100毫米以下,其中永定河流城多在50毫米以下。平原上的徑流深則由西北向東南遞減。滹沱河下遊、黑龍港地區一帶在25毫米以下。
    流域各河徑流的變化劇烈。大部分河流有1/2至4/5的年徑流集中在6~9月,7、8月形成夏汛,8月月徑流量占全年的1/4至2/5。洪水陡漲陡落,遇數水係同時漲水,洪水更集中,峰高量大,難以控製利用,且常形成下遊的洪澇災害。年際間的變化更為懸殊,多水年洪水成災,少水年幾至斷流。多水年和少水年的徑流可相差5倍。且有連續豐水和連續枯水的變化規律。
    水旱災害與治理海河流域曆史上洪、澇、旱、堿等自然災害頻繁而嚴重。據載,1368~1948年的580年間,曾發生旱災407次,水災387次。17世紀以來的大洪水即發生19次,20世紀以來也出現了1917、1924、1939、1956、1963年5次特大洪水災害。被淹縣份均達百縣以上,淹沒耕地133.3~400萬公頃不等,近400多年間,北京被淹5次,天津被淹8次,最大淹沒深度約3.9米。1939年洪水時,河北省被淹耕地麵積達333.3萬多公頃,衝斷了京漢、津浦鐵路,受災人口800多萬,當時天津市80%左右的地麵積水1~2米,最深處達2.4米,市內積水行船達2月之久。1963年洪水是一場罕見的特大洪水,水量比1939年大兩倍多,雖淹了400餘萬公頃耕地,但保證了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安全。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治理河道,興建水庫,增辟灌溉和入海尾閭工程。共興建大小水庫1900多座,總庫客265億立方米,控製了山區流域麵積的83%。大型水庫有官廳、密雲、十三陵(見明十三陵)、崗南(見崗南水利樞紐)、黃壁莊(見黃壁莊水利樞紐)、嶽城、王快、西大洋、橫山嶺等30座,建造堤防長度4300公裏,開挖疏浚270條支流河道,50條骨幹河道,新辟了漳衛新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8條入海河道,排洪入海能力2.5萬立方米/秒,較50年代以前提高8倍,基本改變了海河水係上大下小,洪瀝爭道,清濁不分,尾閭不暢的狀況,提高了防洪標準,治理了80%的平原易澇麵積,初步解除了洪瀝災害。至1990年底,共建成大中型灌區160餘處,打機井80多萬眼,總有效灌溉麵積642萬公頃,不少縣現已成為商品糧棉基地。同時又建成了京密引水渠和引灤入津、引灤入唐等引水工程。
    在興建水庫同時,又興建了水電站119座,總裝機容量66.28萬千瓦,年均發電量17.9億千瓦小時,使可發電量水能資源的1/3得到了開發利用。
    經濟概況流域內人口約9000萬,耕田麵積約0.1億公頃。北京、天津均位於流域內。流域內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工業發達,盛產小麥、棉花和各種幹鮮水果,交通方便,多名勝古跡。
    (鄧綬林唐學曾)
    海河平原中國華北平原的一部分,華北地區主要農業區。南界黃河,北至燕山,西鄰太行山,東瀕渤海,麵積約12.8萬平方公裏。因海河流經而得名。平原絕大部分在河北省境內,故又稱河北平原。耕地約800萬公頃,人口7000餘萬。首都北京及天津、石家莊、邯鄲、滄州等大中城市均座落平原上,交通方便,工業發達。盛產糧棉和果品,石油和天然氣蘊藏豐富。名勝古跡多,旅遊資源豐富。
    (鄧綬林唐學曾)
    海康縣廣東省湛江市轄縣,中國熱帶經濟作物重要基地,廣東商品糧基地縣。位於雷州半島中部。麵積3501平方公裏,人口112.93萬。縣府駐雷城鎮。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徐聞縣於此。隋改為海康縣,元為雷州路治,明、清為雷州府。後建置雖有分合,但海康一名沿用至今。縣境北低南高,起伏平緩。有大片玄武岩台地、海成階地和若幹突出的火山錐分布。縣南最高石卯嶺海拔僅259米。東西兩麵臨海,海岸曲折多溺穀。河流短淺,較大者如南渡河、龍門溪,呈放射狀分布,小峽穀眾多,利於修築水庫和小水電站。地處熱帶季風區北緣,熱量豐富,降水充沛,但分配不勻,地表幹旱,夏季多雷暴,為著名雷雨區。常受台風襲擊,風沙為害頗重。20世紀50年代後修建青年運河,引鶴地水庫灌溉,廣泛營造防護林,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善。糧食作物有稻和甘薯等雜糧。甘蔗為僅次於珠江三角洲的重要產區,廣泛種植有花生、胡椒、咖啡、橡膠、香茅、可可、菠蘿等。土地資源豐富,是廣東主要農墾區,又為全國養牛較多縣份之一。沿海盛產魚、鹽,海水養殖業發展迅速,尤以人工養殖珍珠為最。縣西麵臨中國著名的北部灣漁場,有烏石、企水、流沙等漁港。工業主要為製糖、曬鹽、橡膠、劍麻及木材加工、製革和手工編席等。雷城鎮位於縣境中部,為曆史古城。分城內和城外兩區,前者為政治文化中心,後者為商業中心。鎮多文物古跡,有明建蘇公亭和華南有數的壯觀古塔——三元塔。
    (徐俊鳴司徒尚紀)
    海口市海南省省會。具有熱帶風光的濱海港口城市。位於海南島北岸的南渡江口。地當河流入海之口,故名。麵積218平方公裏,人口35.27萬。海口古為瓊崖郡玳瑁縣地,後為瓊州城外港。宋稱海口浦,元置潘營。明築城稱海口所。1858年《天津條約》開放為商埠。1926年設市。1988年海南省成立時定為省會。
    市境地勢南高北低。北部地麵低窪,平均海拔4米左右。南麵係丘陵台地,最高點金牛嶺僅36米。郊區最高點亦僅69米。地處熱帶,屬海洋性氣候,常年無霜,夏長冬短,午熱夜涼,春夏多雷雨,夏秋兩季常受台風襲擊。
    工業以橡膠和食品為主。車胎、膠鞋、雨衣等橡膠工業產品產值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5。菠蘿罐頭和椰子糖等產品遠銷國內外。此外,機械、電子、造船、紡織、建材、木材加工等部門也有一定基礎。椰雕、貝雕、海石花等美術工藝品風格獨特。
    海口市與雷州半島南端的海安港隔海相對,地當防城、北海、香港、廣州間的海運要衝,是海南島聯接大陸的交通樞紐,有海、空運輸線與內地溝通,與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等地亦有通航。海口港正在擴建為深水港,貨物年吞吐量已超過400萬噸。海口新港碼頭與海安港碼頭對開小客輪和駁船。海口市有海榆東、西、中3條公路幹線通往島內各地。海口機場已成為中國南方重要航空港之一。
    海口市街道寬闊平直,兩旁栽種紅映相思、椰子、棕櫚、葵等樹木,富有南國情調。市內有海南大學。為建設富有海南特色新城區,已規劃新辟5個開發區:1海甸島開發區,2新埠島開發區,3濱海大道開發區,4西南郊工業開發區,5秀英灣開發區。在南郊5公裏與瓊山縣交界處有海南第一樓,又名五公祠,是重點保護文物。市郊濱涯村有明代著名政治家海瑞之墓。
    (唐永鑾梁溥)
    海拉爾河夏雨冬雪兼補的河流。蒙古語意為雪水之河。源於大興安嶺西側吉勒老奇山西坡,全長1430多公裏。流域麵積5.3萬平方公裏。流域內年積雪厚度可達半米。封凍期約200天。年中洪峰有兩次,一是5月融雪期,一是8月夏雨期。牙克石站多年平均流量為60.1立方米/秒,最大可達1000立方米/秒。河穀寬達30~130米,水深1米左右。流速一般為2米/秒,至海拉爾一段河穀更寬達150米。河道曲流發育,流速1米/秒左右,海拉爾站多年平均流量為101立方米/秒,最高達1800立方米/秒。主流呈東向西流經牙克石與免渡河匯合,在海拉爾市區又接納伊敏河,至烏固爾再納入莫勒格爾河,在高原上流至阿巴蓋圖附近,主流轉向北匯入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兩岸森林、草原、煤炭等資源豐富,土質肥沃,具有發展林牧農業及木材、能源工業的巨大潛力。
    (林儒耕)
    海拉爾市內蒙古自治區新興工業城市,呼倫貝爾盟轄市和行署駐地。濱洲鐵路沿線重鎮。位於海拉爾河和伊敏河匯合處。麵積1440平方公裏,人口20.94萬。有蒙古、漢、回、滿等25個民族。伊敏河由南向北穿過市境,於北部匯入海拉爾河,城市即因此得名。市境古來水草豐茂,土地膏腴。清雍正十年(1732)在伊敏河西岸建城設防,所建土城周長2公裏,城高丈餘,稱“呼倫城”,商旅過往,貨物交易鹹集於此,城市逐漸繁盛。1906年東清(濱洲)鐵路修通後,於此建站,改稱“哈浪”,市容初具規模,以中、俄商興建之新街為中心(今中央大街)形成所謂新城。1932年為日寇侵占,一度為偽滿洲國的興安北省省會。1940年設市。50年代以來,工業已建有毛紡、乳品、畜產品加工、煤炭、鋼鐵、機械、造紙、化工等部門。海拉爾乳品廠出產奶油、奶粉、奶酪,牧業機械廠出產割草機、摟草機等,民族用品廠產品供應全國十餘個少數民族地區。市內沿河有5座大橋橫跨伊敏河上,登橋眺望,兩岸樓頂連雲,簷蓋色調各異。大型露天煤礦——伊敏河礦區位於市南70公裏處。
    (林儒耕)
    海倫市黑龍江省綏化地區轄市,省重要商品糧基地。位於省境中部,鬆嫩平原東北部,濱北鐵路貫穿南北。麵積4675平方公裏,人口80萬。古稱蘇拉親嘴子,清初為皇室圍場,因縣鎮附近河中多水獺,滿語謂水獺為“開淩”,後漸轉音為海倫而得名。市境原為荒原草甸,1895年後移民漸多,1913年置海倫縣。1989年改為縣級市。市境東北為小興安嶺西麓,多為海拔350~450米的低山丘陵,森林茂密,溝穀寬闊。中部為230~350米的波狀起伏高平原,絕大部分為農耕地。西南為低窪平原區,多農田村舍。全市耕地26萬多公頃,在全省市縣中名列前茅。土地肥沃,多為土層深厚的黑土和黑黃土。年均溫1.2c,無霜期120天,10c以上活動積溫2450c,年降水量550毫米,適種多種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大豆、馬鈴薯、亞麻、甜菜及向日葵。是黑龍江省重要的糧食和亞麻、甜菜基地,年均上交商品糧15萬噸以上。自1978年定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科學實驗基地縣後,海倫進行了農業資源考察與農業區劃工作,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體係,調整了農林牧比例,建立起較合理的農業生產結構。
    (曾慶雲)
    海南島中國第2大島,中國地處熱帶的一個大島和最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古稱珠崖、瓊崖或瓊州。位於北緯18°09′~20°11′,東經108°36′~111°04′。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對,西瀕北部灣與越南相望,南臨遼闊的南海和太平洋。南北長約245公裏,東西寬258公裏。麵積3.22萬平方公裏。因位於瓊州海峽之南,故名海南島。1987年在批準設立海南省的同時,劃定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
    地質構造海南島屬華夏台背斜。燕山運動時花崗岩廣泛侵入,形成穹窿構造,基本奠定了全島地貌輪廓。第三紀末因火山活動,北部形成大片玄武岩台地。約在中更新世末,上更新世初,瓊州海峽相對下沉,海南島與雷州半島分離,形成大陸島。在被侵蝕夷平、無玄武岩覆蓋的花崗岩準平原上,第三紀砂岩的平整堆積廣布,侵蝕後形成坡陡頂平的丘陵。
    地貌海南島中間高,四周低。地形以山地和台地為主,從中心向外,山地、丘陵、台地及平原依次環狀分布。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約占全島麵積25%,100~500米丘陵占10%,50~100米的台地占47%,50米以下的平原約占11.5%,階地和砂地共約占5.5%,河流等占1%。島的北部為台地和平原海拔多在百米以下,略作波狀起伏,主要由玄武岩、花崗岩和海濱疏鬆沉積物等組成。台地上覆有厚層紅色風化殼,且多孤立火山錐,如雷虎嶺、馬鞍山等,共20餘座,海拔一般不超過200米,多保存完整的火山錐和火山口。南渡河中遊及那大和萬寧一帶,侵蝕剝蝕台地廣布,上有花崗岩殘山丘分布。沿海為海拔40米以下的海蝕台地。中部偏南地區多山地,三列主要山脈呈東北—西南平行排列。山地高度多半在500~800米。島上超過千米山峰81座,6座高出1500米。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第2高峰鸚哥嶺海拔1812米。中部山地周圍低山地帶,錯落分布許多小型河穀盆地,如萬泉河中遊右壁盆地、南渡河上遊白沙盆地和昌化江上遊通什盆地等。島的南部沿海多花崗岩低山丘陵,部分伸入海中,成為小島和半島。著名的榆林港和三亞港均由半島環抱而成。
    海南島岸線曲折,多港灣,岸線長1477公裏,北段從白馬井到清瀾港為海蝕堆積岸;東南段從清瀾港到榆林港是小港灣式堆積海岸;西南段,由榆林港到白馬井,多為海積階地海岸。近岸有紅樹林和珊瑚礁。
    氣候海南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太陽輻射年總量為460~585千焦耳/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時數多在2000小時以上,其中西部沿海最大達2650小時,中部山區較少,約1750小時。年均溫22.5~25.4c,年均最低溫1~5c以上。1955年1月極端低溫,定安0.3c,儋縣0.8c,五指山曾結薄冰。10c以上的活動積溫為8200~9200c。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是中國降水較多地區之一。降水地區分布不均,東部2000~2800毫米,西南沿海僅約900毫米。幹濕季節明顯,11月~翌年4月為旱季,降水僅占年總量10~20%,常造成幹旱。常年風大,年均風速約3米/秒。海南島是多台風地區,素有“台風走廊”之稱。年均有4次之多。其中75%在文昌、瓊海、萬寧一帶登陸。
    水文島上河流從中部山地發源,呈放射狀,獨流入海。河流多而短小,共154條。較大的有南渡江、昌化江和萬泉河。河流流量變化急劇,常暴漲暴落。汛期徑流占全年徑流總量80%以上,而枯水期有些河流甚至斷流。水力資源較豐富,全島水力資源蘊藏量99.5萬千瓦,其中3大河流占75%。可開發水力為64.75萬千瓦。島的北部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全島已建有大中小型水庫2807座,有效庫容42億立方米,以儋縣的鬆濤水庫最大。
    土壤與資源地帶性土壤為磚紅壤,占麵積近半,分布於低丘和台地上。山地土壤,下部為赤紅壤,上部為山地黃壤等。島西部為紅褐土。沿海以濱海沙土為主。
    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從沿海至高山,相繼分布紅樹林—熱帶常綠季雨林和熱帶雨林—山地雨林—山地矮林。植物種類成分複雜,層次雜亂,喬木高大,板根和莖花現象普遍,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豐富,植物花期很長。全島維管束植物4200餘種(其中海南特有種約600種),喬木近千種。被列為稀有珍貴材種有花梨(降香黃檀)、坡壘、青梅、子京、母生、艮珠、苦梓、油楠、雞占、胭脂和荔枝等。藥用植物千種以上,如海南粗榧(紅殼鬆)和嘉蘭(秋水仙素)、海南輪環藤。纖維植物百餘種,各種油料、橡膠、染料植物30多種,糖料和飲料植物10餘種,飼料植物200多種,芳香植物70多種。果樹資源142種,其中野生76種,栽培66種。此外林中富有天然野生種質資源和種質生態型資源,如野生稻、野生茶等。由於長期砍伐,原始森林已為再生林、人造防護林和熱帶經濟作物所代替。橡膠、椰子、咖啡、油棕、香茅、檳榔等遍布。天然橡膠種植麵積約30萬公頃,占中國橡膠種植總麵積的一半以上,產量占全國的80%。海南島水果種類繁多,菠蘿、芒果、菠蘿蜜、荔枝最為著名。
    島上鳥類有344種,獸類77種,爬行類104種,兩棲類37種。主要的動物有鹿、猿、獼猴、麝貓、棕狸、雲豹、獴、獾、水獺、野豬、毒蛇、大蟒蛇、山螞蝗、蝙蝠等。其中稀有的坡鹿、黑冠長臂猿等被列為一類保護動物。在環島的海域裏,魚、蝦、貝藻類多達800餘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者有40餘種。西海岸的白馬井、南海岸三亞和東海岸的清瀾港是3個重要漁港。淺海灘塗麵積約2.53餘萬公頃,文昌至崖縣東南沿岸的淺海養殖業發達。
    礦產有50多種,有開采價值的達35種。主有礦產有鐵、水晶石、鈦、獨居石等。鶯歌海盛產海鹽,是中國南方最大鹽場。海南島周圍海域,特別是鶯歌海盆地有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
    人文概況海南島1990年人口655.62萬,其中黎、苗、回、瑤、壯等少數民族111.38萬,約占總人口17%。少數民族中以黎族最多,達101.95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24·05%。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裏204人。
    海南島沿海有海口、三亞、八所、洋浦、清瀾等港口。島上風景綺麗,名勝古跡較多。海口市的五公祠、海瑞墓,陵水縣的“獼猴天國”南灣半島,三亞市的鹿回頭和“天崖海角”等久已著名。
    (唐永鑾梁溥)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黎族人民最早的聚居地。位於海南島南半部,東南與西沙群島相望,西靠北部灣,東、北與漢區毗鄰。麵積1.74萬平方公裏,占海南島麵積一半以上。人口203.79萬,占海南島總人口的1/3。州府設在通什市。居民有黎、苗、回、漢等民族。
    州境秦時為象郡,漢為儋耳郡地,隋為臨振郡,唐置崖州,曆經中國封建各朝。民國廢州府,設樂東、保亭、白沙3縣。1949年並3縣為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州,轄通什、三亞2市和樂東、保亭、白沙、東方、瓊中、陵水、昌江7縣。1987年由於設立海南省而撤銷自治州。
    自治州境內山丘起伏,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部有五指山、尖峰嶺、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嶺等十多座千米以上高山,西南部伸延有丘陵、台地和衝積平原。熱帶氣候,終年無霜。年降水量從五指山(2400毫米)向南(1600毫米)、向西(900毫米)遞減。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降水集中在8~10月,中間常有台風侵襲。11月~翌年4月雨水少,幹旱缺水。
    自治州經濟以農業為主。多種水稻、白蘭(山稻)和雜糧。熱帶作物種類繁多,是中國最主要的橡膠生產基地。紅欏、綠楠、子京、母生、胭脂等熱帶珍貴林木較多,尖峰嶺、壩王嶺、吊羅山、黎母嶺均為重要林區。林中有鹿、熊、長臂猿等多種貴重動物和紅、白藤等特產。草場廣闊,主要分布在西部,發展養牛業條件良好。沿海盛產魚、鹽。鶯歌海鹽場是華南規模最大的鹽場。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有鐵、銅、金、水晶、磷、褐煤等礦,南部沿海有稀土礦藏。海南石碌鐵礦以品位高著稱於世,產品大量出口。工業基礎薄弱,現已興建有采礦、電力、化學、機械、森林加工、食品、橡膠等部門。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主要港口有八所港、榆林港和三亞港。
    州內三亞市的天涯海角、鹿回頭、大東海,景色迷人,是良好的避寒旅遊勝地。五指山奇峰突起,林木茂密,是度假勝地。
    (魏清泉)
    海南省中國最南省份,簡稱瓊。包括海南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等島嶼。北隔瓊州海峽與廣東省雷州半島相望;西臨北部灣;南達曾母暗沙,與馬來西亞為鄰;東南瀕臨太平洋,與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相望。轄3市、16縣。麵積3.4萬多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655.74萬。省會海口市。
    自然條件
    海南地處熱帶,臨近赤道,海域廣闊,島嶼眾多,雨量充沛,植物繁茂,資源豐富,具有典型的熱帶海島自然特征。
    地質與地貌省境由大陸型與海洋型兩大類島嶼組成。海南島為大陸型島嶼,在大地構造上屬華夏斷塊區華南斷坳中的海南隆起帶。在喜馬拉雅運動後,分為北部瓊雷凹陷和南部隆起兩區。早更新世末,雷州地窪中部斷陷,形成瓊州海峽,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離。晚更新世末,海麵下降,海南島重新與大陸相連。至全新世早期,海麵上升,海南島再次與大陸脫離。西沙、南沙、中沙群島是在巨大的南海海盆上發育起來的珊瑚島礁。南海海盆是一個斷陷盆地。海盆擴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係列東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槽相間排列的地形。從海南島隆起區到菲律賓隆起區之間共有7個帶。在東沙、西沙隆起帶上形成了東沙、西沙群島;在中沙隆起帶上形成了中沙群島;在南沙隆起帶上形成了南沙群島。上述群島之間被海槽或海盆隔開。
    海南島地形有4個顯著特點:1多級層圈地形,由中部穹形山體向外,從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逐級降低,中間高,四周低,呈環狀地形結構;2台地廣闊,加上階地,麵積占全島49.5%;3火山地形突出,在玄武岩台地上遍布成群成串火山錐;4沿岸紅樹林、紅色砂堤、海灘岩和珊瑚礁岸都有發育,表現出熱帶海岸地貌特征。
    海南省地處火山地震活動頻繁地帶。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5)瓊北發生過8級大地震,使大片陸地下沉海中,在鋪前灣水下現今仍可見到村莊、廬、墓等遺跡。從1356年至1936年的581年中,有曆史記載的地震多達122次。
    海南省已發現50多種礦產,其中有開采價值的達30多種,包括鐵、鈦、鈷、錳、銅、石油、天然氣、水晶等。開采價值最大的礦產為石碌富鐵礦和鶯歌海油氣田。
    氣候具有熱帶季風和熱帶海洋性氣候的特色:1日照時數多,熱量豐富。年日照時數2000~275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50~60萬焦耳/平方厘米;2全年氣溫高,積溫多。年平均氣溫22.5~26c,1~2月平均氣溫16~26c,7~8月平均氣溫25~29c;3雨量充沛,有幹濕季之別。年平均降水量1500~2600毫米,雨量最多的五指山東南坡可達5500毫米以上,是世界同一緯度地區降雨最多的地方之一。但受季風和台風影響,夏秋多雨,冬春少雨,11月~翌年4月為幹季,5~10月為雨季。常有春旱或冬春連旱。4常年風大,台風頻繁。除南沙群島靠近赤道無風帶外,其餘各地都是大風區。海南島中部山地山穀風發育,更加強了海陸風。年平均風速中部地區1~2米/秒,西部和西南部達3.8~4.7米/秒。南沙群島是台風源地之一,台風引起的風浪曾使島嶼麵積減少,也曾使某些島嶼麵積增加。每年在海南省登陸或影響海南省的台風平均為7.9次。1973年台風最大風速達61.2米/秒,瓊海縣城曾被衝毀。
    水文河流短小,呈輻射狀水係。獨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條,流域麵積超過100平方公裏的有38條。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為海南3大河流,流域麵積大於3000平方公裏。南渡江長311公裏,是省內最長河流,年徑流量71萬立方米。海南省河流比降大,水力資源豐富。昌化江長230公裏,總落差達1270米。全省水力資源蘊藏量99.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為64.7萬千瓦。因降水變率大,幹濕季分明,河水洪枯流量十分懸殊。昌化江寶橋站最大洪水流量為28300立方米/秒,枯水流量隻有3.6立方米/秒。河川多數屬暴流性,洪水突發性強,洪峰高,曆時短,急漲急落。
    土壤與動植物以磚紅壤為主,土壤淋溶快,有機物質易於淋失,氧化物積聚,富鋁化作用明顯。海拔400~750米之間的低山發育赤紅壤(磚紅壤性紅壤)。海拔750~1100米以上的中山,濕度大,發育山地黃壤。逾千米的山脊發育山地草甸土。海南島西南部東方縣境發育有紅褐土(又名燥紅土),土質疏鬆。海島沿岸沙堤發育,濱海砂土呈環狀分布,寬200~400米不等。南海諸島為白色鈣質沙土,上有鳥糞層。
    海南省是中國熱帶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維管束植物有4200餘種,其中約600種為海南省所特有。五指山、尖鋒嶺、壩王嶺、七指嶺、吊羅山等地植物繁多,林木茂盛,終年翠綠,其中有野生稻、野生茶、野生荔枝、野芭蕉、野苦瓜等豐富的天然種質資源。植被典型類型是由熱帶常綠樹種組成的熱帶季風雨林。喬木主要樹種有青梅、各種桂木、榕、黃桐、見血封喉等。海南島東北部東寨港、清瀾港等地紅樹林十分繁茂,樹高可達8~15米,胸徑可達20~40厘米。南海諸島樹木種類較少,高等植物約40種,有麻風樹、三亞樹、椰樹等。沙灘上有海岸桐、羊角樹、欖仁樹等組成的灌木林。瓊海東北部海岸和文昌北部海岸盛產麒麟茶。
    海南省獸類有77種,占全國獸類總數的1/5,鳥類有344種,占全國鳥類種類的1/4。熱帶性食蟲、食果動物種類最為繁盛。有長臂猿、坡鹿、獼猴、黑熊、雲豹等珍貴動物。五指山林中有山蛭,人過即自行跌下,吸吮人血。還有巨蜥和有膜翅的飛蜥。海南多珍禽。鳥類多數羽毛濃豔,彩色繽紛,著名的有孔雀雉、海南鷯哥、朱鹮(又名吉祥鳥)、鸚哥。南海諸島多鰹鳥、燕鷗。
    為保護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國家和海南省先後建立了30個自然保護區,麵積共達7.4萬公頃,占全省麵積2.2%。
    自然地理區1海南中部山地區。為穹窿山地,多雨、多霧、濕度大,林木茂密,土壤和植被垂直地帶性分布明顯。2海南北部台地區。玄武岩台地,火山地貌突出,熱帶季風雨林,林下發育磚紅壤,缺水,風大,沿海港灣多。3海南東部海岸台地平原區。低丘、台地廣布,穀地、平原交錯,背山麵海,熱量足,雨水多,受台風影響大。4海南南部台地、平原區。海岸多呈港灣形態,無冬季,少台風,河流少,日照強,幹季長,地麵缺水,海灣天然景色優美,多自然旅遊景點。5海南西部台地平原區。日照長,熱量高,風害少,雨水少,蒸發強,易幹旱。6南海諸島區。包括西沙、南沙、中沙群島,為珊瑚島礁,島嶼麵積小,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最高處才15米,熱量高,雨水多,常風大,土層淺,植株矮小,土層有鳥糞。
    發展簡史
    西漢元封元年,海南置於漢王朝管轄,置珠崖、儋耳2郡,當時海南正處於原始社會父係公社時期。從西漢至南北朝,由廣東、福建等地不斷遷入的漢族移民推動了海南東北沿海地區的開發。南朝(420~479)漢人航船已達西沙群島。由隋至唐,漢人逐漸由北部向南部、西南部外圍擴展,環島開發基本完成。漢族有二熟之稻、八收之蠶的生產水平,但黎族地區仍處於刀耕火種階段。宋、元兩代是海南開發的興盛時期。為避北方戰亂,大批漢人入海南,南宋時約10萬人,至元朝達17萬人之多。宋代海南與廣州、泉州、福州船隻來往頻繁,中國水師曾巡視西沙群島。元代以軍事屯田形式強製移民。從明代起,海南島由廣西劃歸廣東,興修水利,土地開墾規模擴大。水稻普遍一年二熟。漁鹽業、冶煉業、手工業、商貿業等均有發展。清代海南興起製糖業,錫礦、銅礦亦有開采,商業日趨活躍,與日本、新加坡、暹羅等均有貿易交往。清初海南編有《更路簿》,是漁民到南海諸島的航海指南。1819年英國占領新加坡後,需要大量勞工,海南去新加坡移民人數較多。光緒二年(1876)海口設置瓊洋海關。1891年起香港與海防之間有定期汽輪航行,海口成為停船港口。1902年(一說1906年)海南華僑從南洋引種,在定安種植幾千株橡膠,至20世紀20年代發展至30多個小膠園。1939年初日本侵占海南島,大肆掠奪石碌、田獨等鐵礦和海南林木資源。1945年日本投降。1950年4月30日海南解放,設立海南行政區公署。1988年8月23日成立海南省。
    人文概況
    海南省素有“天涯海角”之稱,曆代封建王朝一直作為流放“叛道臣民”的地方。20世紀50年代初黎村苗寨仍是“刀耕火種”、“結繩紀事”,經濟比較落後。60年代以來熱帶作物大規模發展。1988年建立海南經濟特區後,對外實行特殊開放政策,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人口和民族海南省人口655.74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192人,是中國南方人口較稀的省份。有漢、黎、苗、回、壯等30個民族。黎、苗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5.9%。黎族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及其以南;苗族在明代才移入海南,多居高山大嶺中;回族聚居於濱海平原;壯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北部。海南省是中國的主要僑鄉之一,瓊籍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近200萬人,主要僑居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柬埔寨、老撾等地。文昌、瓊海、瓊山和萬寧是主要僑鄉。
    經濟概況海南省經濟目前仍以農業為主,農業勞動者占社會勞動者總數的73%,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工業以礦業和衣產品加工業為主。經濟發展速度慢,水平低。農業經營較粗放,工業是資源開發型工業,城市化水平較低,城鎮中的非農業人口隻占總人口的12.4%。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沿海地區經濟較發達,中部山區經濟落後。省內有豐富的熱量、生物、海鹽、鐵礦、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但開發利用不充分,尚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農業海南省是中國最大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橡膠、椰子、腰果、胡椒、咖啡等熱帶作物種植麵積42.4萬公頃。橡膠種植已有80多年曆史,種植麵積約30萬公頃,年產幹膠約16萬噸,膠園遍布各縣,其中以瓊南膠區產量最高,也是今後重點發展區。椰子種植已有2000多年曆史,種植麵積約2萬公頃,年產量7000萬個,主要分布於文昌到三亞的瓊東沿海,尤以文昌縣最多。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但因自然災害多,水利設施不足,耕作水平低,糧食產量遠低於廣東和全國的水平,糧食長期不能自給。甘薯是重要的輔助糧食。海南省是中國的糖蔗主要產區之一,但甘蔗生產不穩定,單產很低。熱帶水果種類繁多,海南有“百果園”之譽。水果種植麵積約4萬公頃,以菠蘿、香蕉、芒果為最主要。
    畜牧業中養牛較有基礎。興隆牛是中國水牛良種之一。東方縣建有示範牧場,種植澳大利亞優良牧草1800公頃。文昌豬、臨高豬、萬寧東山羊、瓊山雍羊、文昌雞、瓊海嘉積鴨、定安四季鵝等優良畜禽在國內外享有聲譽。
    海南省是中國兩大熱帶林區之一,1943年有天然林16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9.9%。由於長期過量砍伐,80年代中期天然林減少29.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僅18.4%。森林主要分布於五指山、壩王嶺、尖鋒嶺、吊羅山、黎母山等5大林區。熱帶珍貴樹木200餘種。坡壘、花梨、野荔枝、母生、子京為5大特類材樹種。
    海南省環島200米水深的大陸架漁場麵積較廣,可供養殖的灘塗麵積近3萬公頃,適宜港養的港灣30多個。魚蝦、貝、參、藻、蟹等漁業資源豐富。北部灣、昌化、清瀾為海南3大漁場。水產以海洋捕撈為主。白馬井是最大漁港,清瀾、三亞、博鼇、港北、新村、新英等也是重要漁港。
    工業海南省原有工業基礎相當薄弱,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了較大發展。製糖、罐頭食品、鐵礦石、木材、原鹽、橡膠輪胎等產品在全國占有一定地位。工礦業主要集中於海口市和昌江縣。前者以橡膠、食品和電子工業為主;後者以鐵礦采掘為主。
    製糖業是海南省經濟的主要支柱,全省有39個糖廠,主要分布於瓊北。橡膠製品工業已成為海南品種比較齊全的工業部門,主要集中於海口市,少量分布在農墾係統。海南是亞洲八大鐵礦石開采基地之一,石碌鐵礦為大型機械化露天礦,年產高品位鐵礦石460萬噸。海南省是中國最大的熱帶海鹽生產基地,有大小鹽場19個,年產鹽25~40萬噸。鶯歌海為最著名的鹽場。紡織工業發展較快。電子工業正在興起。
    交通運輸業對外運輸主要依靠海運。已開辟港口20多個。其中海口為全省大門,海口秀英港是人工港口;八所港位於瓊西,是石碌鐵礦輸出專業港,有萬噸級泊位;三亞港是瓊南要港,有萬噸級泊位2個。儋縣洋浦港是正在建設中的深水良港。西沙群島的永興島也有良好港口,為南海漁民活動的中心。省內有海口和三亞機場。海口機場為中型機場,三亞機場目前為小型機場。
    島內運輸以公路為主。從海口至榆林有東、中、西3條幹線公路相通,簡稱“三縱線”。從澄邁經屯昌至黃竹、那大經瓊中至萬寧、邦溪經通什至陵水、東方經樂東至天涯有東西向公路相連,簡稱“四橫線”。從三亞經八所至石碌有西環鐵路聯絡。
    旅遊業海南有美麗的熱帶風光,廣闊的海濱,濃鬱的民族村寨風情,奇特的火山、海灘、怪石、溫泉和密茂的熱帶森林,旅遊資源豐富,是避寒勝地。三亞市牙龍灣是近期重點建設的旅遊區。
    (魏清泉)
    海寧市浙江省蠶繭、絡麻和油菜籽重點產區之一。位於杭嘉湖平原東南部,南濱錢塘江。麵積684平方公裏,人口62.06萬。三國吳建海寧縣,元為海寧州,明降州為縣,清乾隆間仍升為州。1912年複改縣。1984年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1986年撤縣設市,屬嘉興市管轄,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東西狹長,地勢平坦,河流縱橫,水旱地交錯分布,糧、桑、麻、棉、油、豬綜合發展。絲綢、皮革工業較發達,主要集中在滬杭鐵路線上的硤石和長安鎮。硤石燈彩是傳統工藝品,早在宋代即負盛名。鹽官鎮為舊海寧縣治,濱臨錢塘江,是觀錢塘江湧潮勝地。每年農曆八月十八為觀潮節,觀潮人群多達10萬餘人。錢塘江沿岸海塘雄偉,塘上有明建的占鼇塔。
    (俞康宰)
    海洋山湘江、漓江水係的分水嶺。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興安、靈川、灌陽、全州等縣境內。東北—西南走向。為古生代加裏東期形成的花崗岩侵入穹隆背斜構造。岩層以花崗岩組成背斜的核心,兩翼為古生代砂頁岩及石灰岩。一般海拔千米以上,最高峰寶界嶺海拔1936米。山地地形陡峻,山脊線明顯,風化物除花崗岩區較厚外,一般都較薄,多基岩裸露地區。林木以鬆、杉為主,第四紀冰川以後孑遺植物——銀杏(白果)為海洋山特有種類,是中國重要的白果產區。油茶、油桐等經濟林木生長良好。發源於海洋山的湘江主源海洋河及支流灌江向北匯入湘江,南部水流直接或注入恭城河後匯入漓江。礦產資源有富鐵礦及有色金屬。
    (秦權人)
    海原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轄縣。位於寧夏西南部。麵積6899平方公裏,人口28.1萬。回族占全縣總人口2/3以上。縣府駐海城鎮。宋為西安州地,元稱海喇都城。清初為海城鹽茶廳,清末設海城縣。1914年改海原縣。自古以畜牧業為主。農產有小麥、黍、油料作物等。1920年12月16日發生的8.5級海原大地震,震中位於縣城以西,烈度達12度,極震區麵積2萬餘平方公裏。縣城房屋被蕩平,全縣共死亡73604人,占總人口的59%。地震區共死亡23萬餘人,是中國和世界上的特大地震之一。縣境古西安州城廢墟、幹鹽池湖麵北移等遺跡。今海原城是1923年由原址東遷重建,現為興旺的山城。
    (汪一鳴藍慧珠)
    海州灣南黃海最西麵的開敞海灣。位於江蘇省最北端的黃海之濱,東以嵐山頭與連雲港外的東西連島的連線為界與黃海相通,麵積約820平方公裏。在地質構造上,海州灣位於蘇魯隆起與蘇北之南黃海拗陷的過渡地帶。蘇北拗陷覆蓋深厚的第四紀沉積物。蘇魯隆起受燕山運動北東和北西兩組斷裂的影響,分別構成海州灣北部海岸和連雲港海峽等南部海岸的輪廓。經過了複雜演變,形成現代海岸的地貌形態。由於供沙條件、水動條件和岸坡形態的不同,海灣地貌特征和衝淤動態也因而各異,從北而南大致可分如下幾個岸段:1北段(繡針河口—興莊河口)為衝刷後退的砂質平原海岸,長約27公裏,潮間帶灘寬約1公裏,海灘物質以小於0.1厘米的石英砂為主。岸線呈南西南走向。2中段(興莊河口—西墅)為淤積增長的淤泥質平原海岸,長約26公裏,潮間帶灘寬為3~6公裏,組成物質為青灰色粉沙淤泥。3南段(西墅—燒香河北口)為穩定的基岩海岸,長約44公裏。岸線曲折,海灘狹窄,主要為中細沙海灘,間或有淤泥質海灘。南端的連雲港一帶,泥沙回淤量隨風而異。
    海州灣具明顯季風氣候特點,年降水量近1000毫米。潮汐性質屬正規半日潮。海州灣資源豐富。海州灣漁場是江蘇省四大漁場之一,盛產鰳魚、鮁魚、河豚、鮐魚、帶魚、對蝦等經濟魚蝦類,還可養殖海帶、紫菜和貝類。礦藏有煤、磷和鐵礦。南端的連雲港有東西連島的天然屏障,水域開闊,為連接隴海鐵路與海上運輸的樞紐,是中國西北、中原地區最短線路的出海港口,為具有發展前景的綜合貿易港,同時也是國家重點擴建的海洋漁港之一。
    (陳上及)
    邗溝中國古運河。今京杭運河裏運河段的前身。位於江蘇省裏下河平原西側。春秋時吳王夫差開鑿。《左傳》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吳城邗,溝通江淮。”史稱邗溝,又名邗江、韓江、邗溟溝、中瀆水(《水經注》)、渠水(《漢書·地理誌》)。曆史上邗溝經行路線頗多變動。據《水經·淮水注》記載,其一是“自永和中,江都水斷,其水上承歐陽,引江入埭,六十裏至廣陵”。是曆史上稱真州(今儀征縣)運河、今稱儀揚運河的前身。這裏的“永和”一般學者認為是東晉穆帝時的事。其二是東漢建安(196~220)初廣陵太守“陳(登)穿溝,更鑿馬瀨(今淮安、寶應兩縣間的白馬湖),百裏渡湖”而達於淮,這一路線大體與今裏運河線路一致,即自樊良湖直北,穿越白馬湖徑達末口入淮,不再繞道射陽湖,史稱邗溝西道。
    《隋書·文帝紀》:“開皇七年(587)夏四月庚戍於揚州開山陽瀆以通漕運。”《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三:隋“仁壽四年(604)開茱萸灣通漕”。山陽瀆的經行路線,據《揚州水道紀》,大致是自揚州茱萸灣(今揚州市東郊灣頭)東北出,經宜陵、樊漢,北至高郵縣三垛橋子口入射陽湖,西北行,過山陽(今淮安縣)而達於末口入淮。今江都、高郵兩縣間猶有山陽河(也作三陽河),南起江都縣通揚運河畔的宜陵鎮,北止高郵縣六安河畔的大葛莊。又據《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隋紀》“大業元年(605)發淮南丁夫十餘萬,開邗溝三百餘裏,自山陽淮(口),至揚子入江。”關於隋煬帝開邗溝三百餘裏一事,爭論頗多。
    唐、宋以後,“邗溝”一名已少使用,隨朝代的更替而名稱屢易,有漕河、揚州漕渠(唐);揚州運河、楚州運河(宋、元);淮揚運河、淮南運河(明、清)之稱。迨至近代。始改名裏運河。裏運河得名裏河,裏河是裏下河的俗稱,亦稱內河。裏河或內河是相對於外河而言,外河是串場河的俗稱,也稱下河。隋煬帝之後的1360餘年間,這一運河的南北兩端尚多變動。舉其大者,南端的變動有二:一在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另一在1958年。《舊唐書·齊澣傳》:“開元二十五年,(澣)遷潤州刺史,開伊婁河二十五裏,即達揚子縣。又立伊婁埭,迄利濟焉。”即為今瓜洲運河前身。以瓜洲作為運河引江口,用以取代通過歐陽埭的真州運河,以縮短鎮江、揚州間的航道。1958年為了再度縮短鎮江、揚州間的航道,又把引江口東移邗江縣六圩。北端的變動一在宋太平興國中(976~984),二在明永樂十三年(1415),三在萬曆十七年(1589)。《宋史·喬維嶽傳》:“太平興國中……開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陰縣磨盤口,凡四十裏。”《明史·河渠誌》:“陳瑄之督運也,鑿清江浦,導水由管家湖(在今淮安縣西,已淤平)入鴨陳口(不詳所在)達淮,永樂十三年五月工成。”上述二運河大體即為今淮安縣到淮陰水利樞紐間的裏運河前身。
    邗溝流向原由南而北,即從長江流向淮河。唐李翱《南來錄》:“自淮陰至邵伯三百有五十裏,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裏,……,渠有高下,水皆不流。”1128年黃河南侵奪淮後,在黃河泛濫和倒灌下,其北段河床和附近地麵日漸淤高。到清代乾嘉年間(1736~1820)流向漸變為自北而南,即從淮河流向長江。《淮係年表》:“乾隆以後,黃河益內灌,於是運河竟為行水之河,愈北愈淤,愈近黃淮河底愈高仰,變北傾為南傾。”
    今裏運河上承中運河,北起淮陰水利樞紐的淮陰船閘,南到揚州市邗江縣六圩入長江,過江在鎮江市諫壁口與江南運河相接,長197公裏。為蘇北航運幹道,亦為江水北調工程中的主要輸水線路。
    (單樹模)
    邯鄲市河北省新興工業城市,省轄市。中國重要焦煤基地之一,著名曆史古城。位於省境南部。轄4區及邯鄲縣。麵積2791平方公裏,人口200.99萬;其中市區麵積457平方公裏,人口108.94萬。邯鄲早在春秋時已是列國爭奪的重要城堡。先屬魏,後歸晉。自公元前386年為趙國國都達158年之久。秦為邯鄲郡治所,至漢末仍為全國五大都城之一,城區麵積約13.6平方公裏,人口有15萬之多;手工業、商業和冶鐵鑄造發達,有“冶鐵都”之稱。三國以後漸衰。至20世紀40年代中期淪為建築麵積不過1平方公裏,人口約2.8萬人的商業集鎮。1945年設市,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為鎮。1952年複析邯鄲縣設市,1956年將峰峰市並入。
    市境西倚太行山,東臨滏陽河,其支流牤牛河、沁河、渚河、輸元河皆流經市區。富煤、鐵、石灰石和陶瓷土。東部各縣盛產棉花。交通便利,京廣鐵路縱貫市區,邯鄲—長治鐵路西聯山西,馬頭—磁山、褡褳—磁山、邯鄲—磁山鐵路呈“8”字環行溝通市區,另有窄軌鐵路聯結附近各縣。工業以紡織、電力、煤炭、鋼鐵、機械、陶瓷為主。紡織業占全市工業總產值1/5強,紗布產量僅次於石家莊居全省第2位,產品遠銷國際市場。峰峰煤礦是中國十大煤礦之一,擁有20多對大型礦井,是全國優質煉焦煤基地之一。利用當地磁鐵礦,又發展了鋼鐵工業。機械工業以石油化工機械、紡織機械、機床和輕工機械為主。電力工業以火力發電為主。邯鄲又是全國十大陶瓷產區之一,是古磁州窯的主要產地(見磁縣)。市內有華北水電學院等4所高等院校。多名勝古跡,趙王城遺址和南、北響堂山石窟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還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等。邯鄲碑林已於1990年底落成開放。
    (鄧綬林唐學曾)
    函穀關曆史上豫、陝間著名雄關和軍事要地,豫、陝往來必經之路。函穀關本位於河南省靈寶縣城東北140公裏處的宏農澗河西岸。東起崤山,西至潼津,關城在穀中,山穀深險如函,故名。原為高100米、長25公裏的黃土台,北到黃河邊,南接海拔2000米以上的小秦嶺。戰國、秦時於此設關,漢武帝時將關移至新安縣東,稱函穀新關,原關稱函穀故關。由於形勢險要,素被稱為“一夫當關,萬人莫克”之地。現僅存關門。現已查清關城範圍、關樓和城牆遺址及古道線路,並發現戰國時期的兵器庫和流水管道及漢幣等大量文物;修複了太初宮、雞鳴台、瞻紫樓等景點,開辟了“函穀關文物陳列室”。
    (李潤田)
    韓城市陝西省渭南地區轄市。新興煤炭電力工業城市,位於關中平原東北部,東隔黃河與山西為鄰。麵積1621平方公裏,人口34.07萬。秦漢時設夏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為韓城縣。1983年設市。市境東臨黃河,黃河大峽穀南段經市區東北,穀口古稱龍門,俗稱禹門口。最窄的石門河床寬僅60米,峭壁夾河對峙,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禹門口以下,河床開闊,寬達10公裏。禹門口新建西(安)侯(山西侯馬)鐵路和公路大橋,使韓城市與華北、西北的交通聯係更為便捷。韓城市礦藏資源豐富,以煤為主,兼有鐵、磷、石灰岩等。工業以煤炭為主,還有煉焦、氮肥和水泥等工業。韓城礦務局下屬各煤礦四散分布,年產400萬噸左右。利用象山煤礦所產原煤興建的韓城電廠,為陝、甘、青電網的重要電源。城南10公裏有中國古代史學家司馬遷的太史公祠,俗稱司馬廟。
    (李健超)
    韓江廣東省第2大河。位於省境東部。唐稱惡溪,後紀念韓愈,改稱韓江。上源由汀江和梅江組成,兩江在三河壩匯合後始稱韓江,由此穿山南下在汕頭附近注入南海,全長約410公裏。汀江源出福建長汀,自北向南流。比降大,流域植被好,故水流含沙量小,水力蘊藏量大。梅江發源於紫金白山崠、循陰那山脈北麓,從西南向東北流,與韓江幹流成陡折。梅江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河水多沙而混濁,河床淤高,多洪水。梅江最大支流石窟河,源出贛南。韓江在三河壩以上為上遊,下至潮州為中遊,潮州以下進入三角洲河網地帶為下遊。韓江到潮州分為3支,稱北、東、西溪,分別入海,以東溪為入海主流水道。韓江三角洲以潮州為頂點,西南邊緣在楓江,東南邊緣在樟林和鹽灶,麵積約1200平方公裏,是潮汕平原的核心。汀、梅兩江為主要集水範圍,韓江幹流為總排水道。受地質構造控製,左岸支流眾多,流域麵積約3萬平方公裏,廣東約占70%,福建占30%,包括福建長汀、武平、上杭、永定;廣東平遠、蕉嶺、梅州、興寧、五華、大埔、豐順、揭陽、揭西、潮州、澄海和汕頭等16縣市。
    韓江發育在北東—南西走向深斷裂基礎上,形成格狀水係。上遊多山地和丘陵穀地,如五華盆地、興寧盆地、梅縣盆地等。群山中多千米高峰,如大悲山、陰那山、八鄉山、銅鼓嶂等。其中銅鼓嶂1560米,為流域的最高峰。上遊曲折多灘,比降大,不利航行,尤以多險灘的汀江為甚。但蘊藏水力資源巨大。中遊水勢增大,流量豐富,潮州以下,河穀寬狹不一,比降緩和,分叉如網,堤圍水塘比比皆是。三角洲以每年約10米的速度向前推進。韓江流域中上遊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增加,河床日高。下遊常釀成水災。4~9月為洪水期,10月~翌年3月為枯水期。韓江徑流雖豐,但分配不勻,航道不深,妨礙貨運。常年可通航20~50噸客貨輪。上連鬆口、興梅一帶,以三河壩為上遊水陸交通樞紐。下通汕頭、澄海,再經榕江通揭陽、潮陽、揭西等縣,以潮州為中轉站和集散地,下遊水運便利。
    韓江流域基本為人多地少地區,廣東境內尤甚。汀江流域森林廣布,但輕重工業不發達,梅江流域富產鎢、錫、鉛鋅、煤、鐵和水力資源,丘陵穀地利於農業;下遊三角洲,人口稠密,勞力充裕,為中國著名的糧食和經濟作物高產區,粵東農業精華所在,入海口一帶盛產魚、鹽,工業和手工業也很發達,較大工商業城市有汕頭市、潮州市。
    (徐俊鳴司徒尚紀)
    漢沽區天津市轄區,華北製鹽及海洋化工業集中地。位於天津東部,渤海之濱。薊運河由北向南蜿蜒縱貫全區。麵積416平方公裏,人口16.63萬。區府駐寨上鎮。漢沽唐以前屬雍奴縣,唐改稱武清縣,遼屬香河縣,金屬寶坻縣,清屬寧河縣。1954年設漢沽市,為河北省轄市。1958年劃歸天津市,1960年劃歸河北省唐山專署,1962年複歸天津市。區境地勢低平(海拔3米以下),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高氣爽,冬幹嚴寒。自然環境為製鹽業與海洋化工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工業發達,尤以製鹽業和海洋化工業占重要地位。天津化工廠是中國重點化工企業之一。燒堿產量超過10萬噸。其他產品有農藥、聚氯乙烯等20多種,銷售國內外。漢沽鹽場所產原鹽色白、味醇、顆粒均勻,年產量近百萬噸。除產原鹽、精製鹽,還生產溴素、元明粉等。
    (陳樹生苑學政王鍾印)
    漢江長江最長支流。又稱漢水或襄河。
    流域概況漢江源自陝西省西南部米倉山西麓。幹流經陝、鄂兩省,於武漢匯入長江,全長1577公裏。水係呈葉脈狀,支流一般較短,個別延伸至川、豫、甘三省部分地區。較大支流有褒河、任河、旬河、夾河(金錢河)、堵河、丹江、南河、唐白河等。流域介於北緯30°08′~34°11′,東經106°12′~114°14′,流域麵積15.9萬平方公裏。
    幹流概況流域內山地占55%,平原占24%,丘陵占21%。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江水由西而東,至襄樊折向東南。幹流丹江口以上為上遊,丹江口至鍾祥為中遊,鍾祥以下為下遊。上遊河段穿行於秦嶺、大巴山之間,長約925公裏,集水麵積9.52萬平方公裏。河穀峽穀、盆地交替出現。盆地段河寬一般200~300米;峽穀段穀深一般約300~400米,河寬僅數十米。自洋縣至石泉間峽穀最多,以黃金峽最著。上遊著名險灘達百餘處。平均比降為0.6‰。中遊河段長約270公裏,平均比降0.19‰,集水麵積4.68萬平方公裏,流經丘陵及河穀盆地,河床不穩定,衝淤多變,沙灘羅列,枯水期河寬300~400米,洪水期河寬達2~3公裏,最寬處達5~6公裏,局部河段兩岸築有堤防。下遊河段長約382公裏,平均比降0.09‰,集水麵積1.7萬平方公裏,流經江漢平原,兩岸堤防緊束,河道往下遊逐漸束窄,至河口附近寬不及200米,宣泄洪水能力有限,汛期上中遊來水分別由下遊幹流及右岸東荊河分流入長江。
    氣候與水文漢江流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700~1000毫米。漢江水量豐富,鍾祥碾盤山站年均徑流量539億立方米。年均流量1710立方米/秒,居長江各大支流第6位。實測最大洪峰流量2.91萬立方米/秒(1964年10月),調查最大日均洪峰流量達4.5萬立方米/秒(1935年7月)。漢江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年徑流變差係數為0.39~0.54,最大最小年徑流量約差6倍,為長江各大支流之冠。
    漢江徑流主要來自降雨,一般年份主汛期(7~10月)4個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5%;11月~翌年6月為枯水期,占年徑流量的35%,其中以1、2月最少,不到年徑流量的2%。但某些年份5、6月亦能形成年最大洪峰和流量。漢江年內最大與最小月徑流量之比,一般達10倍以上,個別大水年可達25倍。
    漢江碾盤山站年均含沙量2.39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1.3億噸,最大年輸沙量2.63億噸(1964),最小年輸沙量0.223億噸(1966)、侵蝕模數達929噸/平方公裏,在長江各大支流中略低於嘉陵江,水土流失較嚴重。
    經濟概況漢江全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達1093萬千瓦,960億度/年。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裝機容量614萬千瓦,年發電量249.6億度。漢江幹流水能理論蘊藏量346萬千瓦,68%集中在上遊河段,其中漢中至丹江口河段適宜興建高水頭的水利樞紐。
    漢江是中國中部重要航道。自陝西省洋縣至武漢市通航裏程1300餘公裏,其中陝西白河以下經丹江口水利樞紐(設升船機)至襄樊326公裏可通航150噸級船舶;襄樊至浰河口130公裏通航200噸級船舶;浰河口以下402公裏常年通航300噸級船舶,500噸級輪船、駁船可季節通航。
    漢江流域約有人口2750萬人,耕地約280萬公頃。江漢平原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漢中盆地和南陽盆地為著名農業區。流域內擁有武漢、襄樊、南陽、十堰、漢中、安康等大中城市。
    改造與開發利用1949年前,每逢少雨季節,漢江上中遊往往形成大旱,汛期短時間內即產生洪峰甚高的洪水。中遊河床淤淺,下遊河道狹窄,無法宣泄,加之長江洪水頂托影響,經常潰堤泛濫成災,達到“三年兩潰”的嚴重程度。1935年7月大水,漢江中下遊淹地42.6萬公頃,災民370萬人,死亡8萬人,鍾祥以下一片汪洋。
    1949年後,製定了漢江綜合治理規劃,全麵整修堤防,修建杜家台分洪工程(1956),建成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1968年發電),初步解除洪水對中下遊地區的嚴重威脅;電站裝機容量9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38.3億度;引漢灌溉鄂西北、豫西南,受益麵積已達8.67萬公頃;改善了漢江航道700多公裏;魚產量比建壩前顯著增加。漢江幹流上已建成石泉水電站(1973年發電),80年代初建設安康水電站。支流上建成了堵河黃龍灘(1974年發電)、褒河石門(1975年發電)和白河鴨河口(1966年發電)等水電站,全流域已、正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20萬千瓦,占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裝機容量的35.8%。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型水庫150餘座及眾多小型水庫,灌溉事業也有很大發展。漢江已成為長江流域開發利用最高的大支流。
    (石銘鼎)
    漢中盆地位於陝西省南部,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江上遊,為陝南“糧倉”。西起勉縣武侯鎮,東至洋縣龍亭鋪,長約116公裏,南北寬約5~25公裏。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為一狹長槽形山間陷落盆地,由漢江衝積而成,上覆第四紀粘土、黃土狀砂質粘土及礫石,形成肥沃的原野。盆地有四級階地:一級階地高出漢江3~5米,沙細土肥,地下水位高;10~15米是二級階地,由黃灰色沙及粘土組成,是盆地主體,地麵平整,麵積廣闊,為糧、油主產區;36~50米為三級階地,地麵破碎,多為瘠薄旱地;70~80米為四級階地,已逐漸變為丘陵地,溝壑發育,土壤更為貧瘠。
    漢中盆地屬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年均溫14~15c,10c以上活動積溫4500~4800c,無霜期240~250天,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河水不凍,冬無積雪,霜害少,風力小,有利於水稻、油菜、小麥及亞熱帶作物柑橘、枇杷、棕櫚的生長。耕地集中,灌溉便利,農業發展曆史悠久,農業生產水平較高。水稻占陝西省水稻總播種麵積的60%,產量則占65%以上。小麥播種麵積和產量僅次於水稻,是陝西省的稻、麥兩熟地區。城固縣的升仙村一帶為中國柑橘分布北界。盆地中河流塘庫水域廣闊,漁業發達,有“魚米鄉”之譽。
    (李健超)
    漢中市陝西省漢中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地區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陝南最大城市和物資集散地。位於省境西南部,漢中盆地中心。麵積556平方公裏,人口44.63萬。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鄭國(今陝西華縣)部分人民南越秦嶺來此,故稱南鄭。東漢時,漢中郡治由西城(今安康城北漢江北岸)遷此。清稱漢中府,附郭縣稱南鄭。1913年廢府為南鄭縣。1949年設南鄭市,1954年改為漢中市。市境南障巴山,北屏秦嶺。地扼川、陝、甘、鄂四省,形勢險要,曆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原先交通閉塞,主要靠漢江水運和人力。抗日戰爭期間漢白公路和川陝公路修成後,交通有所改善。1977年穿過市區的陽(平關)安(康)鐵路通車,西接寶成鐵路,東接襄渝鐵路,促進了漢中市的工農業發展,在舊城外形成新工業區,城東部、北部與新建陽安鐵路的車站連成一片。全市現有機械、電力、水泥、化工、繅絲等工業。手工業以竹器和棕製品著名,棕箱尤為傳統手工藝品。城郊盛產水稻、小麥、油菜及亞熱帶經濟林木漆、油桐、柑橘、棕櫚、烏桕、枇杷、茶葉、竹等。著名古跡有漢台,相傳劉邦所建,今為漢中市博物館,陳列有褒斜道石門及摩崖石刻。
    (李健超)
    汗騰格裏峰天山山脈中科克沙勒嶺與哈爾克山的結合部位,是托木爾-汗騰格裏山匯地區的高峰之一,海拔6995米。位於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國界線上。東與天山山脈最高峰——托木爾峰(米)相鄰,西鄰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伊塞克湖盆地,北鄰伊犁河穀地,南鄰塔裏木盆地北緣的阿克蘇綠州。汗騰格裏峰區出露為奧陶紀砂岩、礫岩、大理岩化灰岩及千枚岩化泥岩、炭質頁岩等,屬加裏東褶皺帶,在其南北兩側為華力西褶皺帶,依次向外為中、新生代褶皺,最後現代山體升起於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的喜馬拉雅運動之後。汗騰格裏峰一帶地勢高峻,山嶺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6000米以上的高峰多達40座,山地大麵積突出於雪線上,形成中國境內天山和整個天山山脈的最高部分。山體高大,麵迎西風氣流,降水較豐富,在海拔3200米處年降水量500毫米,5000米以上地區年降水量達900毫米左右;海拔3200米以上地區年均溫為負值,為大規模冰川發育提供了極其優越的條件,故在托木爾-汗騰格裏山匯地區,形成天山山脈現代冰川作用的最大中心,中國境內天山山脈有現代冰川6896條,總麵積為9548平方公裏,其中53%集中於此,以山匯為中心呈不對稱放射狀分布。在托木爾峰與汗騰格裏峰之間,發育了最大冰川——南依諾爾切克冰川,長61公裏,下遊伸入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此外還有台蘭峰東側的土蓋別裏齊冰川,長37.8公裏,西瓊台蘭冰川長25公裏(雪線4200~4300米,冰川作用下限3084米)等。這些冰川以長大的樹枝狀山穀冰川最為發育,擁有多級支流和狹長的冰舌,冰麵表磧密布,熱喀斯特發育,形態上有其獨特之處,因此有“土耳其斯坦型”冰川之稱,中國則稱為“托木爾型”冰川。眾多冰川和大麵積的積雪消融,是其南北坡阿克蘇河、木紮爾特河和特克斯河等的主要補給來源,並孕育著南北片片綠洲。
    (袁方策)
    杭嘉湖平原以杭州、嘉興、湖州為中心的水網平原,屬長江三角洲的一部分。浙江省商品糧、蠶繭、淡水魚重要生產基地,位於省境北部,介於杭州灣和太湖之間,平原東西長、南北狹,麵積6400多平方公裏,由長江、錢塘江泥沙和湖積而成。地勢低平,除有零星孤丘點綴外,一般海拔僅3~7米,北部稍低,南部杭州灣沿岸略高。平原湖泊眾多,河流縱橫,水域麵積約占8%。大部分地區的光、熱、水資源能滿足一年三熟製之需。杭嘉湖平原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是以水稻、蠶繭生產為主,糧、油、絲、魚、畜綜合發展地區。糧食產量占全省1/5以上,農業集約化程度較高;蠶繭產量占全省7/10,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湖州、桐鄉、海寧、德清、嘉興、餘杭、海鹽等縣市。絲織業自唐、宋以來即為全國重點產區,尤以織錦工藝馳名中外,主要集中在杭州市和湖州市,次為嘉興市、海寧市和桐鄉縣;淡水魚產量占全省半數以上。主要分布在西部;湖羊羔皮是中國特產和傳統出口物資,以湖州市、嘉興市、桐鄉和餘杭縣最多。廣闊水麵還可植菱、種藕、養草等綜合利用。此外,杭州灣沿岸棉花種植亦普遍。平原水陸交通發達,鐵路以杭州為起點,滬杭、杭宣線分別貫穿平原東、西部,並與浙贛、皖贛、蕭甬線聯結;公路環連杭州、嘉興、湖州3市,並伸展至山區和海邊;水運具有重要地位。航程總長3000餘公裏,溝通平原500餘集鎮。
    (俞康宰)
    杭甬運河浙江省東部寧紹平原上的主幹航道。又名浙東運河。西起杭州三堡,經錢塘江航程27公裏後,又經紹興、蕭山、上虞、餘姚、鄞縣、寧波至鎮海,全長252公裏。西段蕭紹運河(舊稱西興運河)係古代人工疏浚、開鑿而成;東段利用餘姚江天然水道,餘姚江在餘姚縣丈亭以下,江寬可達150~250米,水深約4~5米,至寧波市匯入甬江。因運河穿越的錢塘江、曹娥江、甬江的水位高低不一,曆史上隻能分段航運。1966年興建15~30噸級升船機多座,1979年又按40噸級標準浚治航道,1983年全線通航。第二期運河改造工程航道標準提高為100噸級,錢塘江溝通運河工程實施後可直達杭州,與京杭運河聯結。
    (臧威霆)
    杭州市浙江省省會。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曆史文化名城,風景旅遊城市。簡稱杭。位於錢塘江下遊北岸,京杭運河南端。轄5區及餘杭、富陽、臨安、桐廬、建德、淳安6縣。麵積1.65萬平方公裏,人口574.73萬;其中市區430平方公裏,人口133.89萬。西湖風景區49平方公裏。
    杭州曆史悠久,多文化古跡。據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推斷,公元前3000年前後已有人定居於今杭州西北郊。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置會稽郡錢唐縣,這是杭州最早的曆史記載。南朝陳置錢唐郡。隋開皇九年(589)廢錢唐郡置杭州。大業六年(610)通江南運河。唐李泌修建六井,白居易浚湖築堤,蓄湖水灌溉農田,促進了杭州的發展。五代吳越建都杭州72年(907~978),杭州成為中國東南地區發達城市之一。北宋蘇軾全麵整治西湖和杭州水利,疏古井建新井,改善了杭州城市環境。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決定遷都臨安,自紹興八年(1138)杭州作為南宋首都以來,曆時150多年,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1大城市;紡織、印刷、造紙等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西湖風景區經修葺充實,形成“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布局特色,“西湖十景”廣為流傳。元改臨安府為杭州路,為江浙行省省會。明、清兩代杭州府為浙江省省會。明中葉紡織、造船和商業有進一步發展,正德三年(1508)再次開浚西湖,恢複宋時西湖舊觀。清前期絲織業又獲發展。1895年開杭州為商埠。1927年設市。
    市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市區西部為海拔數十米至300多米的丘陵,東部為6~10米的衝積平原,西湖位於平原與丘陵之間,構成了“三麵雲山一麵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景觀特色。
    1949年後,杭州發展迅速。1991年工農業產值514.15億元,躍居全國大城市第7位。其中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68.2%。傳統的絲綢工業為主要工業部門,其他工業有機械、食品、電子、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造紙等。建有全國最大麻紡廠和磁帶廠。手工藝品有綢傘、剪刀、檀扇等。郊區農副產品豐富,名產有龍井茶葉、西湖藕粉等。城市總體布局已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城區為生活居住區,城西為西湖風景名勝區、城北為工業區(包括半山重工業機械工業區、拱宸橋紡織工業區、祥符橋小河輕化工業區)。湖濱路—環城西路和延安路之間為市中心,有繁華商業街。1988年開始籌建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初具規模。杭州又是全省文化中心,有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高等院校和許多科研機構。元代杭州五座水城門之一、唯一幸存的鳳山水城門已於1989年初修複開放。坐落在西子湖畔的中國茶葉博物館已峻工。南宋官窯博物館也於1991年5月落成。
    杭州交通便利,滬杭、浙贛、蕭甬、杭宣等鐵路在此交匯,公路、內河交通四通八達。位於京杭運河錢塘江溝通工程起點北岸的三堡碼頭年吞吐量達100萬噸。並辟有至北京、上海、廣州、桂林、沈陽、西安、武漢、福州、廈門、南京、香港等地的航空線。西湖風景名勝區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發展旅遊事業已列為杭州首要任務。市容正在加速改善。
    (周複多)
    杭州灣典型的喇叭形海灣。西起澉浦—西三閘斷麵,東至揚子角—鎮海角連線。灣口寬達100公裏,自口外向口內漸狹,到澉浦僅為20公裏。灣底形態自灣口至乍浦地勢平坦;從乍浦起,以0.1~2‰的坡度向西抬升,在錢塘江河口段形成巨大的沙坎。杭州灣北岸為長江三角洲南緣,沿岸深槽發育;南岸為寧紹平原,沿岸灘地寬廣。杭州灣的形成與長江三角洲的伸展和寧紹平原成陸密切相關。泥沙以海域來沙為主,其中長江來沙對杭州灣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物質以顆粒勻細的細粉沙為主,極為鬆散,抗衝能力小。冰後期海侵以來,長江三角洲的南沙嘴曾伸展到王盤山。公元3~4世紀後,由於長江流域山地大量開發,固體徑流增多,使三角洲迅速向東發展,灣口東移。灣口地形改變使外海潮流愈益受到約束,促進潮流強度增加,從而又引起灣內地形的改變。杭州灣中,漲潮主流多經王盤山北,北岸岸線緩慢後退;落潮主流一般經王盤山南,因流速沿程降低,南岸發生淤積。兩岸局部皆有海塘圍護。灣域潮汐能源甚豐。灣口王盤洋為舟山漁場的一部分,兩側海塗已逐步圍墾利用。航運條件較好,沿北岸深槽可通航萬噸海輪。孫中山曾擬在此建東方大港。乍浦陳山碼頭和杭州灣口南岸甬江口鎮海港可泊海輪。杭州灣畔海鹽縣建有中國第1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秦山核電站。
    (侯慧粦)
    合川縣四川省重慶市屬縣,四川人口最多縣份。中國大型鍶礦所在地。位於重慶市北,當嘉陵江、涪江和渠江3江合流處,故名。麵積2356平方公裏,人口149.18萬。縣府駐合陽鎮。南北朝西魏時置合州,1913年改為合川。1952年設市,1958年撤銷。縣境介於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穀之間,但以方山丘陵地貌為主,占全縣麵積90%。礦產有鍶、煤、鐵、硫磺、石膏、天然氣。合川水熱充足,以產柑橘著名,產量居四川各縣第4位。
    合川城東5公裏的釣魚城,建於南宋淳佑年間,城周長20餘公裏,利用方山砌石而成,三麵臨江,形勢險要,古為軍事要地,又有“東方麥加城”之譽。上有釣魚台、千手觀音、睡佛岩、報國寺等古跡,為省文物保護單位。與重慶市的縉雲山及北溫泉均為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合川太和鎮1957年發現的“馬門溪龍”是目前亞洲發現最大、最完整的蜥腳類恐龍化石。
    (鄭霖)
    合肥市安徽省省會,綜合性工業城市,中國建設中的科教基地。位於省境中部。轄4區及長豐、肥東、肥西3縣。麵積7266平方公裏,人口380.88萬;其中市區麵積458平方公裏,人口100.2萬。合肥為曆史悠久的名城。秦置合肥縣,因東淝河與南淝河於雞鳴山東麓匯合而得名。隋為廬州治,故又稱廬州。曆唐、五代、宋、元、明、清,合肥均為廬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一度為省會。1949年劃城郊置市,為皖北行署駐地。1952年改為省會。
    市境位於長江、淮河之間,居合肥盆地中部。境內崗丘起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兼有南北過渡特點。年均溫15.7c,無霜期226天,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宜水稻、小麥、豆類等生長。市屬各縣是省內重要稻、麥、棉及花生基地。
    20世紀50年代以前,市內僅有幾家手工卷煙、碾米、榨油作坊及1座小發電廠。50年代以來已建立機械、紡織、食品、化工、鋼鐵、電子、建材、電力等工業部門。現正以發展電子、儀表工業為重點,相應發展輕紡、食品等工業。交通位置重要。自古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陸路交通四通八達。有淮南鐵路北通蚌埠市和淮南市,分別與津浦、阜淮兩鐵路相接;南連二壩,渡江達蕪湖,與長江航運和寧蕪、蕪銅、皖贛鐵路相通。合(肥)九(江)鐵路全長347公裏,將於1995年通車。合肥又是省內公路中心,有6條幹線通往省內外各地,其中合肥—南京為高等級公路。合肥機場辟有通往北京、上海、武漢、成都、鄭州、廣州、杭州、溫州及省內屯溪、阜陽等地的航空線。合肥是安徽省文化中心和建設中的全國科教基地,有中國科技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及安徽農學院等高等學校16所,並有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通用機械研究所、水泥研究院等國家和省屬研究機構77所。城市職能分工已初步形成。市區中部的舊城為行政、商業中心區。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郊區。西郊為科研基地,建於1990年初的科技工業園區麵積2.2平方公裏;附近的董鋪水庫不僅改善了市郊的農田灌溉,並與大蜀山鄰近,成為合肥新的科學城和新風景區。名勝古跡有逍遙津公園、包公祠、教弩台、明教寺等。市西有三國合肥城遺址,城南巢湖為著名風景區。
    (方覺曙)
    合黎山見走廊北山。
    合浦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轄縣。世界著名珍珠南珠產地。位於自治區南部北部灣畔。麵積平方公裏,人口103.13萬,縣府駐廉州鎮。合浦縣建於2000餘年前。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設合浦郡,因盛產珍珠,三國時改名為珠官郡,後又恢複為合浦郡。唐貞觀年間改稱廉州。合浦原屬廣東省。1952年劃歸廣西,同年將該縣北部地區劃出建立浦北縣,1955年複歸廣東,1965年又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縣境北部為丘陵,南部為台地和濱海平原,中部為南流江衝積平原。合浦產珍珠已有2000餘年曆史。從北部灣邊的白龍港到西村一帶,海灘平坦,灣內浪小,水溫高而穩定,底層石礫沙泥多,水質透明度大,潮流暢通,珠貝餌料豐富,最適宜珍珠貝的生長,由於采珠曆史悠久。產量大,著名的白龍城牆即由丟棄的蚌殼堆築而成,至今猶見殘跡。沙田鄉海域有世界稀有珍貴動物儒艮(海牛),沿海地帶鹽業資源豐富,以北暮鹽場聞名全國。此外,爆竹生產已有數百年曆史,產品達百餘種,煙花產品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諸國。
    (陳德高)
    合山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產煤城市,柳州地區轄市。位於自治區中部紅水河下遊東岸。麵積350平方公裏,人口13.79萬。1981年建市,以原來賓縣北泗鄉為建市範圍。市境為崗地、丘陵,煤藏豐富。合山煤礦是廣西最大煤炭生產基地,有80餘年煤炭開采曆史。20世紀80年代煤炭年產量約為50年代以前30年總產量的5倍以上。此外還建有廣西最大坑口電站。交通方便,來合鐵路與湘桂鐵路相接,有鐵路和公路直通各礦區。
    (陳德高)
    合作鎮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駐地,甘南高原牧區畜產集散中心,新興工業市鎮。位於夏河縣東部。人口2.7萬餘,主要為藏、漢、回等民族。合作鎮原名黑錯,是僅有幾戶居民的小村。1956年藏族自治州政府由夏河縣(藏名拉卜楞)遷此,改名與黑錯諧音的合作。1958年撤銷夏河縣,改為德烏魯市。州政府駐德烏魯市。1961年撤銷德烏魯市,恢複夏河縣,州政府駐合作鎮。合作鎮地處大夏河上遊支流德烏魯河盆地西部一支流的西岸,海拔2890~2920米,附近山嶺均在3000米以上。氣候冷濕,年均溫2c,1月均溫-10.4c,7月12.6c,10c以上活動積溫僅942c,全年冬長無夏,春秋相連,年降水量558毫米,為高寒濕潤氣候。工業有甘南乳品廠、農牧業機械修配廠及皮革、製藥、木材加工等。蘭(州)郎(木寺)公路縱貫鎮街,岷(縣)合(作)公路通往武都地區,已形成以合作為中心的全州公路運輸網。合作西北62公裏的夏河為著名的拉卜楞寺所在地。
    (馮繩武)
    和田河見塔裏木河。
    和田市新疆以農業為主的城市,和田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培裏木盆地西南及昆侖山區。麵積189平方公裏,人口12.67萬。漢時和田附近地區為於闐國,西漢至唐均稱於闐;唐為安西都護府下毗沙都督府及於闐鎮(軍事據點)的治所,《元史》中有兀丹、轄旦、赫探、斡端、忽炭等對音地名。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設和闐辦事大臣,所轄6城均在今和田地區。光緒八年(1882)改和闐直隸州。光緒二十八年(1902)玉龍喀什河以東析置洛浦縣。1913年改直隸州為和闐縣,1929年喀拉喀什河以西析置墨玉縣。1959年和闐簡寫為和田。1983年從和田縣析出設和田市。市境位於塔裏木盆地西南部及昆侖山區,北為山前平原及和田河中遊衝積平原,並有流動沙丘。年均溫11.5c,10c以上活動積溫4300c,平均無霜期226天。年降水量35毫米。主要農業區集中於境內平原地區,有棉花、玉米、蠶桑、葡萄、核桃、瓜類等。主要自然災害是風沙,每年有沙暴33天。工業有絲綢、地毯、機械、軋花及食品加工等,著名特產有地毯、絲綢和玉石等。市境中部為昆侖山地,南部為昆侖山與喀喇昆侖山之間的阿克賽欽盆地。山區有多種礦產資源,昆侖山北坡有煤和玉石,和田玉古來即為名產。阿克賽欽盆地從康西瓦至大紅柳灘是偉晶岩密集區,主要有工業雲母,伴生有鋰、鈹、铌、鉭、銣等稀有金屬。對外交通有公路可通至烏魯木齊市、吐魯番(指鐵路站)及南疆主要城市。新疆至西藏阿裏地區的公路穿過阿克賽欽盆地;民航班機可達烏魯木齊市和阿克蘇市。
    (楊利普)
    和縣中國“和縣猿人”故鄉,安徽省巢湖地區轄縣,重點糧、棉產區。位於省境東部,長江左岸。麵積1412平方公裏,人口59.87萬。縣府駐曆陽鎮。秦置曆陽縣,北齊改稱和州。1912年稱和縣。縣境地勢西北高,多丘陵崗地;東南低,為平原圩區,俗有“三山七圩”之稱。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盛產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籽等,並產魚類和桔梗、姥半夏、明黨、蜈蚣、杜仲等中藥材。名勝古跡有烏江霸王廟及項羽衣冠塚、唐劉禹錫陋室、“和縣猿人”遺址龍潭洞、北宋玉蝶梅(又稱“半枝梅”)、西梁山、香泉、萬壽塔、文昌塔、鎮淮樓等。龍潭洞位於縣北汪家山北坡,1980年發現完整猿人頭蓋骨1具、牙4顆,定名為“和縣猿人”,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梁山位於縣南長江岸邊,隔江與東梁山對峙如門,合稱天門山,形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1949年春,此處為渡江戰役戰場之一。山上有王羲之摩崖石刻等曆史古跡。
    (朱孟春)
    河北省位於中國北部,黃河下遊以北。簡稱冀。介於北緯36°03′~42°40′,東經113°27′~119°50′。東臨渤海,西接山西省,北連遼寧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南鄰山東、河南兩省,中部與北京、天津2市毗連。既是首都與全國各地聯係的通道,又是華北、西北各省區通向北方海上門戶——天津港的必經之路。此外,全省487公裏海岸線,不僅是漁鹽業基地,且具海運及國防意義。省境麵積18.77萬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萬。轄8地區、10地級市、13縣級市、120縣、6自治縣。省會石家莊市。
    自然條件
    地質與地貌省境西北部高原、山地海拔多高於千米,某些山峰在2000米以上;東南部平原海拔大部分不足50米,沿海在5米以下。全省最高點(小五台山)與最低點(渤海邊)相差2800多米。大地貌單元分為平原、山地(包括丘陵和山間盆地)和高原3大類,在全省總麵積中的比例分別為43.4%,48.1%,8.5%。高原位居省境西北隅,山地與平原呈弧形環繞渤海灣,自海向陸逐級升高。這種地勢有利於暖濕氣團的深入。平原廣袤,適於種植業發展,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麥棉產地之一。壩上高原和冀北冀西山地宜草宜林,為多種經營提供有利條件。渤海海域又是中國北方海洋漁鹽及養殖基地的一部分。在地質構造上,省境全屬中國最古老的地台——中朝準地台,其上覆蓋深厚的蓋層沉積。中生代燕山運動使準地台發生分異,中東部平原地帶自白紀斷陷發育為陸相沉積盆地,西部受山西高原隆升的影響,形成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地,北部則形成燕山褶皺帶,與內蒙古高原連成一片。震旦紀前後的地殼運動,有鐵、錳等礦物聚積。古生代石炭紀、二疊紀是重要成煤期,形成了燕山南麓、太行山東麓內陸盆地的煤層。侏羅紀、白紀也有煤層形成,但分布零星,煤層厚度亦小。燕山運動伴隨岩漿活動,形成燕山—帶的銅、鉛、鋅、鉬、金等金屬礦。其中黃金資源及生產量已列入中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平原相對下降,山地相對抬升,平原地區沉積了生油地層。壩上火山活動頻繁,形成巨厚玄武岩。
    河北省多地震。地震多發生在新生代地殼運動形成的斷裂帶及其附近。截止1979年曆史記載,裏氏震級5級以上地震有112次。其中磁縣(1830)、寧晉縣與隆堯縣(1966)、唐山市(1976)的地震都曾造成嚴重災害。
    氣候河北省屬中溫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幹燥;夏季炎熱多雨;春季幹旱、多風沙;秋季晴朗,寒暖適中。年均溫大部分地區為0~13c。1月均溫-21~-3c,且寒冷季節較長,極端最低溫禦道口-42.9c,7月均溫18~27c,極端最高溫保定43.3c。四季長短不均,冬季平原區5個月,山區6個月,壩上7、8個月。夏季大部地區2~3個月,北部山區多為1個月,壩上無夏季。因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無霜期100~200天,10c以上活動積溫2000~4400c。年降水量300~800毫米,燕山南麓和太行山東麓是降水較多地區,達700~800毫米。河北平原寧晉、南宮一帶與張北高原是少雨區,前者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後者不足400毫米。年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夏季占65~75%。春季溫度上升快而多風,地麵蒸發旺盛,空氣及土壤幹燥,春旱突出。降水不僅集中,且強度大,日最大降水量在太行山、燕山區,可達300~400毫米。1963年8月4日邢台獐獏24小時最大降水量為865毫米,強度之大,全國罕見。降水變率也大,年變率為25~30%,因之,旱澇災害極易發生。
    水文河北省河流屬內、外流兩大區域。壩上閃電河以西屬內流區域,河流多注入內陸湖泊(如安固裏淖、察汗淖等)。其餘廣大地區屬外流區。主要水係為海河、灤河及冀東沿海小河——石河、湯河、洋河、飲馬河、陡河等。此外,還包括遼河水係老哈河的一部分。受自然地理因素影響,河流具有河床縱比降變化大、徑流年內與年際分配不均及含沙量大等特征。全省年均徑流總量174.83億立方米,其中壩上5.07億立方米,山區132.32億立方米,平原區37.44億立方米。
    土壤與植物土壤共有12類,即棕壤、褐土、潮土、沼澤土、鹽土、灰色森林土、黑土、栗鈣土、亞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水稻土、風沙土等。褐土和潮土是主要耕作土壤。前者分布於低山丘陵、河穀階地、山麓衝積扇上部和海灤河衝積平原的崗地上;後者廣泛分布於河北平原。棕壤是山地垂直帶中的主要土壤類型,以冀東山地分布最廣泛。主要用以培育林木,部分種植果樹。栗鈣土分布於壩上及壩下間山盆地中,壩上用作天然牧場,近年多墾為耕地,壩下主要是耕地。
    天然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混生溫帶針葉林。由於開發曆史悠久,山地丘陵幾乎全為次生林或次生溫帶灌草叢,平原則已開墾為農田。壩上氣候幹旱,植被為草原。冀北山地200~1000米的地區是落葉闊葉林主要分布區,以次生落葉櫟林為主,代表種屬有蒙古櫟、遼東櫟、柞櫟、麻櫟、栓皮櫟、槲櫟等。此外有白樺、山楊、河北楊等。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天然植被砍伐後,被半旱生的灌草叢所代替。植物種屬以酸棗、荊條、黃背草、白羊草為主,廣大地區已辟為山坡梯國。落葉闊葉林以上為山地針葉林。代表種屬有油鬆、側柏、華北落葉鬆、青杄、白杄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在森林帶以上有以禾本科為主的亞高山草甸分布。壩上草原分幹草原和草甸草原兩種,草本植物生長繁茂,是優良畜牧業基地。
    全省維管束植物共2800多種,分屬於156科807屬。除糧食、經濟作物外,可作為資源者有多種用材樹種,如油鬆、華北落葉鬆、櫟類、白樺、山楊、榆、柳等。此外,有亞熱帶經濟樹種漆樹、黃連木、泡桐等。果樹種類尤多,主要有河北梨、白梨、棗、蘋果、葡萄、核桃、板栗、柿、杏、山楂等。藥用植物主要為黨參、黃芩、遠誌、柴胡等。壩上草原又是著名“口蘑”產地。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河北省轄區隸屬於3個自然地理區。
    內蒙古高原幹草原、荒漠草原區省境北部張北、圍場一帶屬此區的陰山山地與丘陵亞區,習稱壩上。海拔1400~1600米,地表微波起伏,崗、梁、灘、淖交錯分布。為牧業及一年一熟低溫作物區
    冀晉山地半旱生落葉闊葉林、森林草原區包括2個亞區:1冀北山地亞區。以山地為主,中多盆地,山嶺疊嶂、溝穀縱橫。海拔800~1500米。小五台山(東台)2882米,為全省最高峰。本區為暖溫帶氣候。能滿足穀子、高粱、玉米、大豆等中溫作物生長需要,喜溫的水稻也可生長。2冀西山地亞區。為太行山中南段。太行山受河流切割,多形成峽穀,成為晉冀交通孔道。山區石灰岩分布麵積較廣,森林破壞較嚴重。
    華北平原半旱生落葉闊葉林區省境太行山以東平原屬此區的海河平原亞區。自山麓向沿海依次為山麓衝積洪積平原、衝積平原、濱海平原3部分。山麓衝積洪積平原為河北省農業最發達地區。衝積平原係由古黃河、海河、灤河等水係衝積形成。濱海平原則由入海各河三角洲組成。地勢低平,土壤鹽漬化嚴重。光熱條件可滿足玉米、穀子、高粱及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長需要。且適於冬小麥種植。為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區,也是省內重要的糧棉產地。
    發展簡史
    河北省是中國開拓較早地區,人類活動曆史悠久。陽原縣虎頭梁發現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太行山東麓和張家口、承德地區又發現許多屬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北部山區有夏家店文化遺址廣泛分布。3000年前在冀南黃河下遊平原、太行山東麓各河衝積扇上已進行農墾。春秋戰國時,南部先屬晉、衛,後屬趙國;北部則為燕國。鐵器出現使農墾範圍擴大,在省境南部修建著名的引漳灌鄴工程——漳水十二渠。南部農業漸盛,人口密集。燕國畜牧業發達,又富漁鹽棗栗之利。隨農業生產的發展帶動了冶鐵、煮鹽、製陶等手工業的發展,人口增加,出現一批重要城邑,如邯鄲、顧(今定縣)、武陽(燕下都)、涿、薊(今北京)等,其中邯鄲和薊為當時著名都會。南部以邯鄲為中心、北部以薊為樞紐的交通道路網亦初步形成。
    秦統一後,全國卅六郡中有六郡郡治在今河北地區,即代、上穀、右北平、巨鹿、邯鄲、常山等郡。兩漢,北部和南部分屬幽州、冀州刺史部管轄,此為幽州、冀州作為實際行政區劃之始。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人口減少,耕地荒廢。隋統一全國後,農業生產複興,曾征調河北諸郡上百萬民工修永濟渠,即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治薊)。永濟渠的開通,不僅是隋煬帝用兵遼東的需要,對促進河北平原的經濟發展和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義。唐朝,今河北境內主要屬河北道,是河北作為正式行政區域之始。這時農業生產進一步恢複,手工業隨之興盛,定州是當時北方絲織品中心,邢台內丘所產白瓷質量甚高。宋、遼南北對峙,以省境中部白溝為界,北宋王朝曾於白溝南設關築寨,重兵駐防,又興修水利,開辟稻田,發展生產。當時磁州的冶鐵技術水平頗高;定州窯、磁州窯均居宋代八大名窯之列。
    元、明、清三代均建都於北京,河北為京畿重地。元為中書省;明為河北承宣布政使司,後為京師;清為直隸省。1928年始更名河北省。省境古屬冀州地,故簡稱“冀”,別稱“燕趙”。元朝為控製全國加強交通建設,全國道路網中有7條幹線在今河北境內。又開通了淤塞已久的大運河,便利了與中國南方的聯係,河北的航運一時大振。明初從山西、山東向河北大量移民,充實人口,開展屯田;又組織軍隊在長城南北、渤海沿岸進行軍屯。河北平原上村落發展,農業生產趨向精耕細作。棉花種植迅速推廣。自明至清,河北漸形成以糧食和棉花為主的農業生產區,當時冀州、深州、定州一帶植棉戶幾占農戶的80%以上。手工業和商業日盛。大運河航運不衰。
    1860年天津辟為商埠,河北成為天津港腹地。此後京奉、京漢、正太、津浦、京張等鐵路建成,大運河航運廢棄。在鐵路沿線開辦了開灤、井陘等煤礦,為開灤煤外運建秦皇島港。位於交通要衝的石家莊、唐山、張家口、秦皇島等城市興起,成為重要物資集散中心和轉運站。1877~1936年,“中外合辦”的較大工礦企業有開灤礦務總局、唐山機車廠、山海關橋梁廠、石家莊貨車修理廠、石家莊焦廠、井陘煤礦公司、耀華玻璃廠、開灤秦皇島電廠等。民族資本工業以麵粉、紡織、火柴、榨油等輕工業為主。隨近代工業發展,農業商品化程度提高,棉花種植麵積擴大,1936年棉田麵積占全國20%以上。日本侵華期間,在河北省擴建了龍煙鐵礦,建立唐山、宣化鋼鐵企業,但民族工商業、手工業和農業受摧殘。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保定市。1952年和1955年,先後將察哈爾省南部和熱河省西南部劃歸河北省。1958年中央直轄市天津劃入河北,省會遷駐天津市,1967年複舊製。1968年始定石家莊市為省會。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省境人口萬,次於川、豫、魯、蘇、粵,居全國第6位。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為325人。平原多於山區和高原。平原人口密度由西向東遞減;山區和高原地區(除個別山間盆地和河穀平原外),則由南向北遞減。燕山南麓和太行山東麓衝積扇及相鄰平原地帶是河北人口最稠密地區,多在600人以上;中部低平原地區300~400人;東部渤海沿岸地帶150~180人。人口最稀少的地區是燕山、太行山區和北部高原地區,平均每平方公裏100~200人,張北高原及偏僻山區不足50人。
    河北省農業人口占人口總數的80.02%,高於全國農業人口的比重。市鎮人口占19.08%。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有唐山、石家莊、邯鄲、張家口、保定,20~50萬人的有秦皇島、廊坊、邢台、滄州、承德,不足20萬人的有任丘、衡水、涿州、定州、泊頭、沙河、辛集等。
    民族構成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滿、蒙古、壯、朝鮮等41個民族,共240多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93%。少數民族分布地區較廣。其中以回族較多,集中滄州地區的孟村和廊坊地區的大廠兩回族自治縣。
    經濟概況河北省是中國經濟較發達省區。工業布局較合理,門類較齊全,多種工業產品居中國前列。亦為重要糧棉和幹鮮果品產區之一。水陸交通方便,是中國首都北京聯係全國的必經之地。
    農業河北省平原廣闊,人口眾多,農業曆史悠久,土地墾殖指數高於中國平均水平。1990年全省農業總產值為357.63億元,在中國居第9位,農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4.15%。
    1糧食作物播種麵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麵積的77.7%,糧食總產量居中國第9位。糧食生產集中在冀東、冀中、冀南地區。以小麥的種植麵積大、產量多,分別占全省糧食作物的1/3以上,均居第1位。小麥總產量居中國第4位,為中國小麥重要產區。玉米是主要雜糧,種植麵積和產量僅次於小麥,均居第2位。以冀東、冀中地區種植最多。水稻種植發展較快,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遊和渤海沿岸灌溉條件較好之地,以唐海、涿州市為集中產區。“涿州稻”可與天津“小站稻”、北京“京西稻”媲美。薯類、豆類也是重要的糧食作物。
    2經濟作物約占作物總播種麵積的17.07%,是中國經濟作物較發達地區之一。以棉花、油料為主,棉花播種麵積占1/2。植棉曆史悠久,棉田集中,是中國棉花重要產區之一,曾被譽為“中國產棉的第一省份”。棉花總產量僅次於山東、河南,居中國第3位。太行山東麓、京廣鐵路沿線和石德鐵路以南平原地區,是主要產棉區。以石家莊、邢台、邯鄲3地區最為集中,素有“冀南棉海”之稱。上述產棉區水、土、光、熱條件均適宜棉花種植;勞力充裕;棉田管理技術較高;且運輸便利,故植棉業發達。油料作物有花生、胡麻、芝麻等,以花生最重要,產量居中國第4位,冀東、冀中南的沙土地帶是花生集中產區。灤縣生產的“雷莊花生”素以色白、皮薄而著稱。
    3畜牧業發展快,其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1/5。全省有天然草場400多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壩上高原和燕山、太行山地。壩上是主要的天然牧場。大牲畜中牛占1/3以上,以冀北山區和壩上地區最多;馬占1/6左右,以張家口地區最多,“張北馬”馳名全國,供應國內20多省市。驢多飼養於山區和南部平原地區。河北是中國養豬多的省區之一,以平原地區最多。養羊業以承德和張家口地區最多。
    4全省森林覆蓋率為15.04%。林地麵積不廣,主要分布於燕山山區。經濟林木種類較多,水果總產量居中國第3位,其中梨產量居中國之首。淺山和丘陵地區曆來為中國著名的梨、棗、柿、栗產區。京東板栗、交河鴨梨、深澤蜜桃、宣化牛奶葡萄、盧龍露仁核桃、涉縣核桃、趙縣雪花梨、滄州金絲小棗、興隆山楂等均較著名。
    農業區由於各地的農業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生產發展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性,大致可分為7個農業區:
    1壩上高原牧農林區。為役畜、肉類、皮毛、禽蛋重要產區。位於省境北部,包括張北、沽源、康保3縣和尚義、豐寧、圍場3縣一部分。高寒,多風沙,但光照長、晝夜溫差大。土地資源多而人口少。是農牧過渡地帶。
    2山地丘陵林牧農區。幹鮮果品產地。位於省境北部和西部,包括張、承、唐、保、石、邢、邯等地區50多縣(市)的全部或一部。地形複雜,耕地少而宜林牧地多。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15%。
    3燕山山麓平原農區。糧、油、肉類主產區。包括燕山以南的京山公路兩側,唐、廊二地區十幾個縣市全部或一部。地麵開闊,氣候溫暖濕潤,光照條件好,但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土層深厚,耕性良好。人多地少,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水平較高。
    4太行山麓平原農區。糧、棉、油、肉、蛋商品生產區。包括太行山以東的京廣鐵路兩側,保、石、邢、邯四地區50多縣市全部或一部。地勢平坦開闊,土質疏鬆,土層深厚,地下水貯量豐富且水質佳,水熱條件較好,作物可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勞力資源充裕,農業生產水平較高。
    5低平原農區。是多災低產地區。包括山麓平原以東,濱海平原以西,衡、滄地區的大部及邯、邢、保、廊等地區的一部。地勢低平,排水不暢,鹽漬土分布廣,地力脊薄。農業生產低而不穩。
    6濱海平原農牧區。包括渤海沿岸的滄州地區和唐山市數縣的全部或一部。地勢低,排水不暢。風力較大,光照充足。土壤鹽漬化嚴重,荒地資源較多。以耐澇耐堿作物為主,水源較好的地區以水稻為主,輕鹽堿地種有小麥、豆類、棉花等。
    7海洋水產區。包括省境渤海的部分海域和小島及沿海灘塗,為漁鹽產區。
    工業20世紀50年代前工業基礎薄弱。現已建成初具規模的工業基礎,輕重工業發展較協調。
    1紡織工業是河北第1大工業部門,產值約近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5.2%,也是中國擁有百萬紗錠的7省市之一。1953年開始,先後在石家莊、邯鄲等棉產地新建立一批棉紡織企業,成為包括紡、織、印染等部門的棉紡織工業基地,石家莊是中國擁有棉紡錠50萬枚以上的4個棉紡中心之一。60年代以來在保定等地建立化纖企業,保定化纖聯合廠是中國第1座現代化化纖企業。
    2日用陶瓷是曆史悠久的工業部門。河北是中國重要的陶瓷產區之一。年產量居中國第5位,其中一半供出口。唐山和邯鄲為兩大日用陶瓷生產中心。並分別為中國八大陶瓷產區之一。唐山陶瓷質地細膩,釉麵光亮,裝飾美觀,骨灰瓷、玉蘭瓷、白玉瓷等素負盛名。邯鄲陶瓷曾以“磁州窯”著稱於世,現除生產傳統產品外,還生產象牙瓷、翡翠瓷等高檔細瓷。
    3煤炭工業。在國內最早使用機械采煤。現為中國主要產煤省區之一。煤炭蘊藏量豐富,煤種齊全,主產焦煤、氣煤、肥煤、瘦煤兼備,分布普遍,以燕山南北和太行山東麓為主要產區。1990年全省原煤產量達萬噸,僅次於山西、河南、黑龍江、四川,居中國第5位。洗精煤產量居中國第1位。所產煤炭除滿足本地區需要外,可支援華東、東北等地區,並部分出口。以開灤、峰峰兩礦為最大,是年產100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炭基地。此外,有井陘、邯鄲、興隆、下花園、邢台等煤礦。由於煤礦分布於鐵礦及工業中心附近,在煤鐵資源基礎上,鋼鐵工業得到發展。除擴建原有唐山、宣化兩地鋼鐵企業外,並在邯鄲、邢台、承德、石家莊等地建立了規模不等的鋼鐵企業,唐山鋼鐵公司是中國重點鋼鐵企業,鋼產量約占全省1/2。此外,全省利用煤炭發電的年發電量已居中國第4位。
    4石油工業是新興部門。河北平原蘊藏有石油資源,分布在任丘、霸縣、雁翎一帶的華北油田,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勘探建成。1990年全省原油產量約占中國原油總產量的4.13%,僅次於黑龍江、山東、遼寧、河南、新疆,居中國第6位。通過輸油管將原油運至北京、滄州等地,並部分出口。石油加工工業主要分布在滄州、保定、石家莊等地。
    5機械工業發展較快,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提高,有工程和礦山機械、農機、運輸機械、通用機械、電工、儀器儀表等部門。運輸機械製造業主要分布在唐山、石家莊、秦皇島、保定、邢台;重型機械、工程機械、通用機械製造集中分布在張家口、承德、唐山、石家莊、邯鄲;農機製造主要分布在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台等地。
    6化學工業擁有化肥、農藥、醫藥、有機合成、塑料等多種部門,其中抗菌素、合成氨、膠片等產品具有全國意義。石家莊華北製藥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醫藥聯合企業,生產多種抗菌素,產量居中國第1位。滄州、石家莊、宣化等地建有大中型化肥企業,氮肥產量居中國第3位,以滄州化肥廠規模最大。60萬噸建設規模的唐山純堿廠是目前中國同規模的三大堿廠之一。保定建有中國最大的感光材料企業,生產的黑白、彩色電影膠片的產量占中國的1/2。
    7建材工業具全國意義的產品有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築陶瓷。水泥產量居中國第6位,大中型企業主要分布在唐山和邯鄲,唐山啟新水泥廠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個水泥企業,1983年建成的冀東水泥廠為中國規模最大、工藝最先進的水泥廠。平板玻璃產量居中國首位,秦皇島耀華玻璃廠,引進了浮法玻璃生產線,是中國采用機械化生產平板玻璃的第1家工廠,亦為目前中國最太平板玻璃企業,出口量大。
    交通運輸河北省為中國近代交通運輸業發展較早地區之一。已形成以鐵路為主,並與公路、水路相結合的交通運輸網。
    1鐵路是河北交通運輸網的主體。中央鐵路在河北的營業裏程為公裏,居中國第5位,鐵路網密度居關內各省(區)之首。有石家莊、山海關等樞紐車站。京廣、京滬、京通等鐵路縱貫南北,京沈、京包、石德、石太等鐵路橫貫東西,還有京承、錦承、豐沙、邯長等鐵路和幹線相接,將全省各地、市緊密聯係。至1990年底,全省鐵路幹線基本實現複線;並新增京秦、大(同)秦兩條電氣化鐵路。河北省是東北地區與關內各地聯係的陸路通道,因此中轉過境運輸所占比重很大。省內還有地方鐵路11條,通車裏程709公裏,居中國第2位。地方鐵路與幹線相接,伸向山區、工礦區和農村。以運輸煤炭、礦石、糧食和沙石料為主,起集散物資作用。
    2公路是河北運輸網重要組成部分,現有公路裏程4.36萬公裏,其中,高級、次高級路麵通車裏程占總裏程的50%以上。1990年建成高速公路110公裏。公路分布以東南部平原地區較為密集,西部和北部山區密度較小。
    3海上運輸發展很快,是河北省對外聯係中僅次於鐵路的重要運輸方式。位於渤海西北岸的秦皇島港是全國現代化大型海港之一(見秦皇島市)。1986年黃驊港投入營運。唐山王灘港亦已建成對外開放。
    (張樸民楊積餘)河池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自治區北部,龍江上遊。麵積2340平方公裏,人口28.28萬;有壯、漢、瑤、毛南、苗等民族。古為桂林郡地。漢屬鬱林郡,宋初置河池縣,明為河池州。1983年設市。市境地處廣西丘陵盆地向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西部為海拔700~1100米的山地,東部為400~600米喀斯特峰林。礦產有鋁土頁岩、磷塊岩、錳、銻、錫、鉛、鋅等。20世紀50年代以來,建有電力、化工、機械、金屬加工、木材加工、印刷、食品加工、紡織等工業。其中以六甲氮肥廠、水電設備廠、東江棉紡廠較為重要。河池行署駐地金城江鎮是河池市及河池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金城江原名橋樸,為一小村。抗戰期間因建黔桂鐵路經此而興旺,並成為通向西南地區的物資轉運站。50年代以來,黔桂鐵路全線修通後,金城江鎮仍為達雲貴高原前的大鐵路站。近年工業發展迅速,並新建了金(金城江)紅(紅山礦區)礦山鐵路。公路可通柳州、南寧、百色、貴陽等地。
    (陳德高)
    河津縣山西省運城地區轄縣。中國產鋁最大基地——山西鋁廠所在地。位於省境西南部,汾河下遊。麵積581平方公裏,人口27.2萬。縣府駐城關鎮。戰國時為魏國皮氏邑,秦置皮氏縣,北魏改為龍門縣。宋改河津縣,沿稱至今。禹門口在河津西北12公裏的黃河峽穀中,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闕門,故名龍門。傳說龍門為禹所鑿,為懷念禹之功德,改龍門為禹門。實為黃河侵蝕所致。河中有石島橫亙,形勢險要。1949年以來,建有鐵索橋、公路橋和鐵路橋。新建的山西鋁廠位於禹門鄉放馬灘,一期氧化鋁生產能力20萬噸。此外,煤炭、冶鐵、水泥、化肥等工業均具一定規模。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果品以柿、蘋果較多。位於黃河之濱、呂梁山下的鎮風塔始建於盛唐年間,是具有回音效應的奇特建築。
    (蕭樹文)
    河口瑤族自治縣中國西南地區門戶,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轄縣,雲南省瑤族聚居地。位於自治州東南部,隔紅河與越南老街相望。麵積平方公裏,人口6.8萬,其中少數民族約占一半,又以瑤族為多,並有苗、壯、傣族等。縣府駐河口鎮。元江由縣境西北部流入,河穀地勢較低。縣城附近的元江水麵海拔76.4米,為全省最低點。下半年易受東南季風影響,氣候濕熱,有熱帶雨林及季雨林植被分布。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占有重要地位,並主產香蕉、菠蘿。
    (陳永森王霞斐)
    河姆渡文化遺址見餘姚市。
    河南省簡稱豫。位於黃河中下遊。介於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北接河北、山西,東鄰山東、安徽,南連湖北,西界陝西。麵積16.7萬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萬。轄5地區、12地級市、14縣級市、104縣。省會鄭州市。
    自然條件
    地質與地貌全省大地構造位居中朝準地台南緣、昆侖秦嶺地槽東延部分及揚子準地台北緣。省境地質構造複雜,中朝準地台除基底岩層為緊密線型褶皺外,蓋層以主要反映出菱形斷塊或寬展型褶皺構造為其特征;昆侖秦嶺地槽則以強烈的線型褶皺及走向斷裂構造為其特征。礦產資源豐富多樣。在晚古生代生成了鋁土礦、煤、耐火粘土、黃鐵礦;中生代燕山運動生成金、鉬、螢石、銀、鉛、鋅、鎂等;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石油、天然氣、油頁岩、天然堿等。已發現的礦種達102種,其中名列全國首位的有天然堿、鉬、藍石棉等;名列全國前10位的有鋁、鎢、金、銻、煤、石油、珍珠岩、膨潤土、矽石等。此外,還有儲量豐富的稀有金屬等。
    東部平原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由黃、淮、衛三大河流衝積而成,黃河古衝積扇是其核心部分。亦為華北平原最早露出水麵的地區,海拔40~100米。黃河衝積扇第三紀以來均處於下降階段,沉積了厚層衝積物。自上更新世以來,黃河的堆積起了主導作用。由於上更新世以來地殼的三次下降和相對穩定,形成了三期黃河古衝積扇的重疊堆積。三期黃河古衝積扇的發育,一次較一次向前擴展,因而規模一次比一次增大。尤以晚期為甚。在豫東以花園口—東壩頭的黃河河段為脊軸形成範圍廣闊的衝積扇形平原,地勢平坦,地下水豐富,為全省主要農業區。但黃河河床每年都有所加高,形成了區內的脊椎,脊椎呈東北向、東南向顯著傾斜。曆史上黃河多次泛濫改道均發生在此,遺留有許多故道殘堤、緩崗沙丘與槽狀窪地,使局部地區出現了內澇、風沙、鹽堿等不利條件,成為平原上農業生產不穩定地區。
    全省地形較為複雜。西北部邊境有太行山脈,海拔約1000~2000米。秦嶺山脈在省境西部分成4條支脈向東伸延,構成麵積廣大的豫西山地。北支崤山,餘脈沿黃河南岸延伸,通稱邙山;中間兩支為熊耳山和外方山,外方山東北端的嵩山聳立於低山丘陵之間,為中國“五嶽”之一,號稱“中嶽”,是聞名於世的旅遊勝地;南支伏牛山環繞於南陽盆地的西側和北緣。各山脈匯集於河南省西部,構成海拔2000米以上的雄偉山嶺,最高峰2450米。在南部邊境還分布有桐柏山、大別山等。
    南陽盆地(亦稱南陽平原)位於豫西山地與豫南山地之間,為省境的伏牛、桐柏和湖北的大洪、武當等山環抱,中部為漢江支流唐河、白河所形成的衝積平原。
    氣候河南位於中緯度地帶,氣候較溫和。冬夏冷熱變化和幹濕狀況受季風影響,南北地區間的氣候具有過渡性特點。熱量、水分、光照較充足,對全省發展農、林、牧、副、漁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局部地區災害性天氣較頻繁。全省絕大部分地區年均溫為13~15c,10c以上活動積溫為4200~4900c,無霜期190~230天。可滿足一般作物的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生長發育之需。伏牛山至淮河幹流一線以南地區屬北亞熱帶範圍,以北屬暖溫帶。西部山區因地勢較高,氣溫相對較低,一般隻能二年三熟或一年一熟。春末與晚秋季節大部分地區有霜凍。
    河南省年降水量一般約600~10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4~10月各地降水量均占全年的80~90%。這一時期降水和熱量豐沛,利於農業生產。但因河南省降水主要來原於東南季風,省境降水的年變幅和季節變幅大,因此發展灌溉是保證農業穩產高產的基本條件。河南省自然災害主要有旱、澇、風、雹、低溫、霜凍和幹熱風等,尤以幹旱、雨澇和幹熱風的危害最大。
    水文全省年均徑流總量為361億立方米,中等旱年約185億立方米。一般年份,豐水期(6~9月)時大部地區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0~70%;枯水季節河流水量較小。以地表水水質而言,各流域地表徑流的礦化度都較低,一般小於0.3克/升,屬鈣質重碳酸鹽水。
    河南省地下水資源較豐富。初步估計約222億立方米。其中平原與河穀盆地約占76%;山崗地區約占24%。平原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河、渠側滲補給,山崗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入滲補給,水位均隨季節變化。淺層地下水位的年變幅約2~3米,每當幹旱年份或幹旱季節,需大量用水之際,許多地區(如南樂、濮陽、溫縣等地)出現地下水位下降、湧水量劇減的情況。
    動植物河南省因南北氣候不同,東西地勢高差懸殊,因而動植物資源具有種類多、地域差異性較明顯的特點。
    全省植物種類約4200種,其中樹木約400餘種。伏牛山南坡和豫南山地生長有馬尾鬆、杉樹、油茶樹、桐樹、烏桕樹、漆樹等多種亞熱帶林木。廣大平原區主要有泡桐、毛白楊等優良用材樹。低山丘陵與河岸灘地有種類繁多的草木藥用植物、纖維植物和油料作物等。山區林中分布有豹、虎、鹿、野豬、羚羊等野生動物。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全省分別隸屬於3個自然地理區:
    華北平原半旱生落葉闊葉林區河南省東部平原屬此區的黃泛平原亞區和淮北平原亞區。豫東北平原所在的黃泛平原亞區,沙土地麵積占總土地麵積的1/3淮北平原亞區的豫東南部,20世紀50年代前也是水旱患頻繁的區域,50年代後逐步得到改善。
    冀晉山地半旱生落葉闊葉林、森林草原區省境秦嶺東段的北坡、崤山、熊耳山、外方山的東部和嵩山(即由黃河南岸至伏牛山)屬此區的豫西山地亞區。
    北亞熱帶秦嶺、大巴山混交林區省境西南部和西部屬此區的桐柏山大別山亞區和南襄盆地亞區。前者山丘麵積廣大,以林為主。隻有低丘及穀地辟為農田。但有林麵積不大。後者多辟為農田,但水土流失現象普遍,並為冷空氣通道,低溫影響農業生產。
    發展簡史
    河南是中國最早開發地區,是中華民族文化搖籃地之一。據考古發現,境內約在50萬年前即有人類活動。安陽縣小南海洞穴文化遺址的發現即為有力證明。在5000~6000年前,在新石器時代,河南已是人類活動的集中地域。這一時期著名文化遺址有澠池縣仰韶村文化遺址、新鄭縣裴李崗、密縣娥溝等。這些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源充足,是原始人類從事農、牧、漁業理想場所。河南地處中原,進入階級社會後,即為兵家必爭之地。曆代較大規模戰爭,大都以此為主要戰場。春秋列國的爭霸,戰國七雄的角逐,魏、晉、南北朝直到近現代的許多戰爭,河南也多為爭奪中心。這對曆史發展的進程產生深刻影響。
    夏、商、西周時河南為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人口最集中地區。殷商時河南是京畿地方。北部安陽的殷墟是商代晚期從盤庚至紂王曆經273年的都城。秦統一中國,在河南置三川(今洛陽)、潁川(今禹州)、南陽(今南陽)諸郡。漢屬豫州及司隸。這一時期由於豫北地區的丹西、丹東、廣利等渠和洛陽附近陽渠的出現及黃河沿岸、淮河流域等農田水利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三國時期,河南屬魏。曹操曾在許昌等地大規模屯田,河南平原地區成為生產基地。從西晉至南北朝,北方少數民族頻繁入侵中原。晉王朝南遷後,中國經濟中心開始從黃河流域移向長江流域,逐步形成南北對峙局麵。河南因長期處於戰爭、分裂割據狀態,生產遭受嚴重破壞。
    隋代河南大部地區屬河南郡,唐時改置河南道。當時洛陽雖為全國政治中心之一,但河南農業生產並未得到完全恢複。北宋定都開封,開封府商業繁榮,人口稠密。金至元初,河南地區戰爭頻繁,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元代河南稱中書省。明為河南布政使司。清改稱河南省。自金代黃河下遊改道東南由淮入海後,直至清鹹豐五年(1855)間,河南東部平原地區黃河頻繁決口,水患不絕,生產衰敗,人口流亡。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勢力通過上海、天津、漢口等通商口岸向河南滲透,掠奪原料和傾銷商品。20世紀初京漢鐵路和隴海鐵路相繼建成,鐵路沿線成為棉花、烤煙等主要產區。由於河南又是當時國內軍閥混戰的主要戰場,使原來僅有的廠礦企業和農業基礎再受摧殘。20世紀30~40年代經濟陷入極度衰落境地。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河南古代即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而古來即是人口較稠密地區。20世紀50年代初,人口4174萬,1990年增為萬,僅次於四川。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4.48%。全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512人,比全國人口平均密度大4倍多。因天災人禍,曆史上發生過大批人口遷移,20世紀50年代後為支援邊疆建設,曾有計劃地從河南農村向西北、東北、內蒙古等地移民。除漢族外,有回、蒙古、滿、朝鮮、壯等4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數不多,但分布較廣。如回族分布遍及全省百餘縣市,滿、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多分布鐵路沿線城市。
    經濟概況20世紀50年代以前,河南省經濟極為落後。經1949年以來的發展,已成為中國重要農業地區之一,同時亦為全國主要的煤炭、機械製造、石油、紡織等工業基地之一。
    農業是中國小麥、油料、烤煙、棉花等重點產區,亦為林、牧、副、漁業發展潛力極大的省份。全省農業總產值1990年為502億元,糧、棉、油總產量比1949年分別增長4.6、10.7和6.2倍;小麥、芝麻產量均居中國首位;棉花居中國第2位;糧食總產量居中國第3位。
    1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6.47%,主要集中在京廣線以東的平原地區。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豆類及薯類為主,產量約占糧食作物總產量的85%。小麥種植麵積大,產量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60%以上,是中國重要的冬小麥產區。除淮河以南地區小麥較少外,省境其他地區均以小麥占優勢。
    2經濟作物以棉花、烤煙、油料為重要。河南地處華北平原,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壤又較肥沃,宜於植棉,種植曆史已有400多年,是中國主要產棉省之一。棉花播種麵積占經濟作物播種麵積50%左右。棉田分布集中於周口、商丘、開封、南陽、濮陽等地區。全國烤煙主產區,烤煙生產已有400多年曆史,集中於襄城、許昌、禹州及其周圍的郟縣、臨潁等地,這一地區無霜期達140天以上,日均溫10~28c,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多微酸性沙壤土,適宜煙葉生長。許昌是其集散地,故通稱“許昌煙葉”。油料中除芝麻外,又為中國花生主要產區。前者集中於淮北平原和南陽盆地,後者則多分布於豫東和豫北的沙質土區。
    3林業。平原綠化發展較快,15多萬公頃沙荒、沙崗和大部分村莊、道路、堤岸已初步綠化。農田林網、農桐間作、農果間作等麵積約266.66萬公頃。全省94個平原、半平原縣中已有83個綠化“達標”,成為中國平原綠化“達標”最多的省份。林業的發展不僅擴大了燃料、飼料、肥料來源,對保持生態平衡也起了作用。生地、牛膝、菊花、山藥號稱“四大懷藥”,主要產地在沁陽、博愛等縣。
    4畜牧業1990年全省存欄大牲畜已達1116萬頭,居全國農區之首;同年出欄生豬1150萬頭,居全國先進行列。
    農業區全省大致可分為7個農業區:1太行山及山前平原農林區。位於省境西北部。丘陵與山前平原區耕作業較好,丘陵區主要種植穀子、甘薯、雜豆等早秋耐旱作物。平原區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等。糧棉增長幅度及糧食單產、人產、人均占有量在全省7大農業區中均占首位。2豫東北平原農林間作區。位於黃淮海大平原西部。以農業為主,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有多種農產品在全省占重要地位。花生、棉花種植麵積分別約占全省的70%和35%;山羊、綿羊存欄數占全省34%左右,皮毛產量幾占全省一半。農林間作(包括農桐、農棗、農條、農桑等)在省內農業生產中獨具特色。3淮北、豫中平原農業區。區內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小麥、大豆、玉米、甘薯播種麵積在全省占重要地位,亦為全省主要經濟作物產區之一。以許昌為中心的9個烤煙基地縣是中國著名烤煙生產基地;芝麻產量接近全省一半,主要分布在潁河以南,汝河以北的砂薑黑土區。4淮南水稻林牧漁區。是全省水稻集中產區,為河南“魚米之鄉”。麻類作物種植麵積大,單產和商品率都較高。家畜、家禽飼養業較發達。信陽水牛、淮南豬、固始雞等為著名地方畜禽良種。5南陽盆地農業區。位於省境西南部,是重要糧、棉、油、煙集中產區和南陽黃牛、泌陽驢的良種繁殖基地。全區經濟作物比重大。以棉花、芝麻等最為重要。棉花單產在全省名列前茅,總產占全省1/4;芝麻播種麵積占全省1/4;藥材種植麵積在省內各農業區中居首位。6伏牛山林牧區。位於豫西黃土丘陵區南部和南陽盆地北部,適宜生長的木本植物有700多種,是全省次生林分布最集中地區。宜林地草坡麵積較廣,發展林、牧業潛力很大。土特產種類多,出產名貴藥材達300多種。還有核桃、獼猴桃、杏仁、木耳、猴頭、桐油、栓皮等傳統特產,產量均居中國之首。盧氏木耳、西峽縣獼猴桃產量亦多。7豫西黃土丘陵農林牧區。位於省境西部,是省內農業發達地區之一。大部分地區熱量豐富,土壤疏鬆易耕,出產小麥、棉花、煙草、大棗、柿子等。宜林地和牧坡草場麵積廣,發展林木業生產潛力大。
    工業河南原是全國工業落後省份,經40多年建設,河南工業已有了相當規模,工業結構趨於合理,工業分布大部分接近能源和原材料產地及消費區。1990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億元,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2.8%上升到69.76%。機械製造業已躍居各部門之首,為輕工、紡織、食品加工等提供了大量生產設備;電力工業和采煤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化工部門的建立;紡織工業已發展為中國重要紡織工業基地之一。一些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中國占有重要地位:軸承、氧化鋁和卷煙產量均占中國第1位;煤炭產量占全國第2位;礦山設備和拖拉機產量均占中國第3位;原油產量占中國第4位;紗、布產量占中國第6位;發電力裝機容量占中國第8位。工業分布主要集中於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沿線,鄭州、洛陽、開封、新鄉、安陽、焦作、平頂山7市集中了全省絕大部分的輕重工業。鄉鎮工業發展迅速,1990年鄉鎮企業總產值已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8.07%。
    1機械製造工業。產值約占全省工業總產值1/5,為河南省第1大工業部門。在洛陽、鄭州、開封等市有拖拉機、礦山機械、軸承、紡織機械製造等大型現代化工廠。
    2冶金工業。發展較快。安陽鋼鐵廠是從采礦到軋鋼的中型鋼鐵聯合企業,舞陽鋼鐵廠則是以軋製厚板為主的軋鋼廠。有色冶金工業發展快,鄭州鋁廠、洛陽銅加工廠、洛陽單晶矽廠等在中國均占重要地位。此外,豫西已成為中國五大黃金資源和生產基地之一。
    3煤炭工業。原煤產量僅次於山西。分布在京廣鐵路以西,沙河以北地區。主要煤礦有平頂山、鶴壁、焦作、密縣、義馬、宜洛、新峰、觀音堂、永城等。平頂山礦務局已發展為年產1500萬噸以上的大礦,是中國煤炭基地之一,以大量優質煤供應武鋼及南方各省。
    4電力工業。發展迅速,鄭州、洛陽、開封、平頂山、新鄉、焦作、安陽等地建有大型火電廠、三門峽有較大水力發電站。建有高壓電網和湖北相接,構成華中電力網。
    5化學工業。新興工業部門。有開封化肥廠、開封製藥廠、濮陽中原化肥廠、鄭州化學製藥廠、平頂山化肥廠、安陽化肥廠、宜陽化肥廠、河南化工廠、河南輪胎廠、鄭州油漆廠等骨幹企業。主要產品有合成氨、化肥、酸、堿、輪胎、農藥、化學醫藥、油漆等。桐柏縣境有中國目前最大的天然堿礦——安棚堿礦,年產純堿1.4萬噸。
    6石油工業。20世紀70年代後發展起來的部門。中原油田已成為中國大油田之一。
    7棉紡織工業。50年代以來發展最快的部門。主要集中在鄭州、安陽、新鄉、開封、洛陽等地。鄭州已成為全省最大棉紡織工業中心,亦為中國棉紡織工業基地之一。
    河南工業分布的地區差異較明顯。鄭州以紡織、機械工業,洛陽以機械、冶金工業,焦作以煤炭、電力、建材工業,開封以化學、機械、食品工業,平頂山以煤炭、電力工業,安陽以鋼鐵、機械工業,濮陽、南陽以石油工業,新鄉以紡織、機械工業等較為發達。信陽、商丘等地工業基礎則較薄弱。
    交通運輸河南省位居中原,東西南北交通地位十分重要。以鐵路運輸為主,公路運輸在短途運輸中占重要地位。內河運輸不發達。
    1全省鐵路通車裏程約3546公裏。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幹線縱橫貫穿省境,交會於省會鄭州,使鄭州成為全國重要的路網性鐵路樞紐。京廣鐵路南運物資以鋼鐵、機械、石油、煤炭、農副產品為主,大部分為過境物資;北運物資以木材和農副產品為主,其中以運往京津者最多。隴海鐵路的運輸量僅次於京廣鐵路。東運物資以煤炭、農副產品為主;西運物資以鋼鐵、輕工業機械、日用百貨等為主。其中以過境物資為多。新建的焦枝鐵路通過省境西部,在洛陽和隴海鐵路交會。焦枝線不僅對中國南北經濟聯係、東西物資轉運、沿線資源開發具有重要作用,對開發省境西部山區更具重要意義。上述3條鐵路是省內交通運輸網的骨幹,也是中國鐵路網的主幹線。此外,還有地方鐵路,其長度居中國各省區首位。通往安徽阜陽的漯(河)阜(陽)地方鐵路已於1990年通車。
    2公路通車裏程4.32萬公裏,較1949年前增長8倍多,其中黑色路麵約占一半,晴雨通車裏程約占67.5%。已形成以鄭州、洛陽、開封、許昌、南陽、信陽為中心的公路運輸網。
    3航空運輸由鄭州可直達北京、上海、南京、武漢、長沙、廣州、西安、蘭州等20多個城市。鄭州至南陽有省內班機通航。
    (李潤田)
    河套灌區內蒙古自治區糧、油基地。位於自治區西部,北靠陰山,南臨黃河,西至烏蘭布和沙漠,東至包頭。東西長270公裏,南北寬40~75公裏,總麵積105.33萬餘公頃。灌區地形平坦,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007~1050米,坡度0.125~0.2‰。土壤以鹽漬化淺色草甸土和鹽土為主。灌區熱量充足,全年日照3100~3200小時,10c以上活動積溫2700~3200c,無霜期120~150天,年可一熟。作物種類很多,有小麥、甜菜、玉米、胡麻、葵花、糜子及瓜果、蔬菜等。但雨量稀少,年降水量僅130~250毫米,而年蒸發量達2000~2400毫米,濕潤度0.1~0.2。黃河年均過境水量280億立方米,水質較好,故這一地區利用黃河灌溉發展農業曆史悠久。河套灌區遠在秦漢時代即開始挖渠,唐貞觀年間,在河套修建了大型渠道,有的渠可灌600公頃以上。清中葉後,開渠種植日盛,清末已建成八大幹渠。中華民國時代,將灌區向東延伸至烏拉山前的三湖河地區。由於過去建設缺乏全盤規劃,渠係紊亂,旱年水不進渠,汛期泛濫成災。20世紀50年代以來,修建了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健全排灌係統,又修築了黃河防洪大堤,同時開展農田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擴大灌溉麵積,形成草原化荒漠中的綠洲。
    (孫金鑄)
    河套平原陰山山脈與鄂爾多斯高原間的斷陷衝積湖積平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北至陰山南麓,斷層崖矗立於平原之北,界線明顯;南到鄂爾多斯高原北緣的陡坎,由於庫布齊沙漠散布,界線較模糊;西與烏蘭布和沙漠相連;東及東南與蠻汗山山前丘陵相接。介於北緯40°10′~41°20′,東經106°25′~112°。東西長約500公裏,南北寬20~90公裏,麵積約2.6萬平方公裏。行政區劃包括呼和浩特和包頭兩市的大部,巴彥淖爾盟的南部,伊克昭盟的北部和烏蘭察布盟的小部分地區。黃河在甘、寧、內蒙古、陝、晉5省區境內形成馬蹄形大彎曲,這一大彎曲的北部,亦即白於山(陝北)以北,賀蘭山以東,陰山以南,蘆芽山(晉西北)以西的地區稱為河套。這一地區黃河兩岸的平原稱為河套平原,西南起自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的沙坡頭,東北到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的喇嘛灣,可分為銀川(寧夏)平原、後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又稱土默特平原)3部分。一般稱河套平原僅包括前套和後套平原。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勢由西向東微傾,西北部第四紀沉積層厚達千米以上。山前為洪積平原,麵積占平原總麵積的1/4,餘為黃河衝積平原。
    河套平原年日照時數3000~3200小時,西多東少,日照百分率67~73%。年總輻射量627千焦耳/平方厘米,年均溫5.6~7.4c,西高東低,1月均溫-14~-11c,7月22~24c,10c以上活動積溫3000~3280c,無霜期130~150天,農作物一年一熟,大部地區降水量150~400毫米,東多西少,在時間分配上雨熱同季。
    黃河從磴口縣的巴彥高勒進入平原,至清水河縣的喇嘛灣出境,長550公裏,河道逶迤蜿轉,河曲發達,河床坡度小,水流平穩,年徑流量250~300億立方米,礦化度0.3~0.6克/升。早在秦漢時代即屯兵移民,引黃河水灌溉農田。唐曾於後套開挖大型渠道。清中葉以後,灌溉發展較快,先後建成永濟渠、長濟渠、黃濟渠、楊家渠、塔布渠等,至清末黃河兩岸已有八大幹渠,灌溉麵積達20萬公頃。中華民國時代在後套灌區之東建三湖河灌區,在前套建民生灌區。然未經全麵規劃,渠係紊亂,無壩自流,旱年水不進渠、汛期泛濫成災。20世紀50年代以來,河套平原灌溉事業發展迅速,在黃河幹流上建成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南北兩岸修建總幹渠500多公裏,灌溉麵積由50年代以前的16.67萬公頃擴大到66.67萬公頃。
    灌溉事業長期發展的結果,打破了河套平原荒漠草原與荒漠這一地帶性的束縛,呈現阡陌相連,溝渠縱橫,綠蔭彌望的景色。栗鈣土和棕鈣土隻在局部地區殘存,大部地區已為灌淤土代替,但灌溉不合理,鹽漬土廣泛分布於灌區。
    河套平原地下水甚豐,黃河北岸山前埋藏較深,平原較淺,由10~30米減至2~3米;含水層由厚變薄,湧水量由100噸/小時遞減為60噸/小時;礦化度漸增,一般由0.5克/升增至3克/升。黃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約1~3米,湧水量10~40噸/小時,礦化度1~3克/升。
    河套平原人口密度約145人/平方公裏。有蒙古、漢、滿、回、朝鮮、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壯、藏、苗、維吾爾、錫伯、彝、土家等民族。農業曆史悠久,潛力很大。工業有鋼鐵、電力、機械、電子、化工、建材、毛紡、皮革、化纖、食品、造紙、製藥等數十部門,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京包鐵路與包蘭鐵路橫貫東西。
    (孫金鑄)
    河西走廊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裏,寬數公裏至近百公裏,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曆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地質地貌與水係河西走廊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衝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衝積帶、衝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衝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餘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幹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麵積廣大,綠洲麵積更小。
    以黑山、寬台山和大黃山為界將走廊分隔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係,均發源於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各河出山後,大部分滲入戈壁灘形成潛流,或被綠洲利用灌溉,僅較大河流下遊注入終端湖。1石羊河水係。位於走廊東段,南麵祁連山前山地區為黃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積衝積扇,北部以沙礫荒漠為主,並有剝蝕石質山地和殘丘。東部為騰格裏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2黑河水係。東西介於大黃山和嘉峪關之間。大部分為礫質荒漠和沙礫質荒漠,北緣多沙丘分布。唯張掖、臨澤、高台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麵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3疏勒河水係。位於走廊西端。南有阿爾金山東段、祁連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東西走向的剝蝕石質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馬鬃山。中部走廊為疏勒河中遊綠洲和黨河下遊的敦煌綠洲,疏勒河下遊則為鹽堿灘。綠洲外圍有麵積較廣的戈壁,間有沙丘分布。
    氣候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氣。夏季降水的主要來源是侵入本區的夏季風。氣候幹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自東而西年降水量漸少,幹燥度漸大。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毫米,敦煌36.8毫米;酒泉以東幹燥度為4~8,以西為8~24。降水年際變化大。夏季降水占全年總量50~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雲量少,日照時數增加,多數地區為3000小時,西部的敦煌高達3336小時。年均溫5.8~9.3c,但絕對最高溫可達42.8c,絕對最低溫為-29.3c,二者較差超過72.1c。晝夜溫差平均15c左右,一天可有四季。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級以上大風的風日一年有80天,有“風庫”之稱。走廊風向多變。武威、民勤一帶以西北風為主;嘉峪關以西的玉門、安西、敦煌等地,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
    土壤與植被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為灰棕荒漠土,走廊東部則為灰漠土、淡棕鈣土和灰鈣土,淡棕鈣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緣的草原化荒漠地帶;灰鈣土分布在祁連山山前黃土丘陵、洪積衝積扇階地與平原綠洲。灰棕荒漠土帶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為主,東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鬆沙質原始灰棕荒漠土為主,東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鬆沙土占顯著地位。鹽漬土類廣泛分布於低窪地區,自東向西,麵積逐漸擴大。草甸土分布麵積則自東向西縮小。
    地帶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喬木荒漠組成。東部荒漠植被具有明顯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較獨特的草原化荒漠類型,如珍珠豬毛菜群係、貓頭刺群係,除常見的荒漠種紅砂、合頭草、尖葉鹽爪爪等,還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針茅、短花針茅、戈壁針茅、無芒隱子草、中亞細柄茅、多根蔥、蒙古蔥等。西部廣布礫質戈壁和幹燥剝蝕石質殘丘,生態環境更加嚴酷。礫質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紅砂、膜果麻黃、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類型。流動沙丘常見有沙拐棗、籽蒿、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見有多枝檉柳、齒葉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遊和北大河中遊有少量胡楊和尖果沙棗林。湖盆低地,鹽化潛水補給的隱域生境,分布有細葉鹽爪爪、有葉鹽爪爪、鹽角草鹽漠。河流衝積平原上分布有蘆葦、芨芨草、甘草、駱駝刺、花花柴、苦豆子、馬藺、拂子茅等組成的鹽生草甸。
    為防止風沙和幹熱風侵襲,綠洲地區,采用鑽天楊、青楊、新疆楊、沙棗等,營造防風林帶,效果顯著。
    人文概況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曆史悠久,是甘肅省重要農業區之一。平地綠洲區主要種植春小麥、糜子、穀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梁、馬鈴薯。油料作物主要為胡麻。瓜類有西瓜和白蘭瓜,果樹以棗、梨、蘋果為主。山前地區以夏雜糧為主,主要種植青稞、黑麥、蠶豆、豌豆、馬鈴薯和油菜。河西畜牧業發達,如山丹馬營灘自古即為著名軍馬場。
    河西走廊的民族有漢、蒙古、藏、裕固、哈薩克、回、滿等。以漢族為主,主要在綠洲區從事農業。藏族、裕固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則從事牧業。
    河西走廊礦產資源有玉門石油、山丹煤、金昌鎳及其他多種金屬。
    (卓正大)
    菏澤市山東省菏澤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省境西南部,鄰近河南省。麵積1400平方公裏,人口110.9萬。漢屬兗州濟陰郡。金置濟陰縣,為曹州治。明廢縣並入曹州。清升曹州為府,雍正十三年(1735)設菏澤縣為府治。據《曹南文獻》記載,今菏澤縣東南三十裏,古時有菏山,山下有沼澤,故名其澤為菏澤。1958年設菏澤市,1963年撤市複縣,1983年複撤縣設市。兗(州)菏(澤)鐵路與新(鄉)菏(澤)鐵路接軌於此,經新鄉可到焦作與太焦鐵路銜接;東連新建的兗石鐵路到石臼港,成為山西煤炭和中原油田原油外運必經之地。工業主要有紡織、食品、機械等。農產以小麥、穀子、高粱、大豆、棉花、紅麻為主。特產有牡丹、芍藥和“曹州耿餅”。菏澤牡丹種植曆史悠久,品種繁多,以趙樓最為集中。菏澤牡丹馳名國內外,素有“牡丹之鄉”美譽。魯西南大黃牛在國際市場上亦享盛譽。古跡有城西的冤句故城,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故裏。
    (陳龍飛)
    賀蘭山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界山,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理界線。西為阿拉善高原,東為銀川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山脊是中國溫帶荒漠與溫帶荒漠草原及內外流域的分界線,又為寧夏引黃灌區的天然屏障,對保護銀川平原的生態環境具有一定作用。
    賀蘭山呈北北東走向,延伸200餘公裏,東西寬約20~60公裏,形成於1億多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喜馬拉雅運動時繼續升高,為土層很薄的石質山地。中段為山脈主體,山勢巍峨雄偉,峰巒重疊、崖穀險峻,山脊海拔多在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墶3556米。據海拔2901米高山氣象站資料,年均溫-0.9c,比平原低7.7c,年降水量430毫米,比平原多217毫米。寧夏境內的賀蘭山地有林木1.9萬公頃,其中喬木林1.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1%,木材蓄積量143萬立方米,主要分布於山脈中段。賀蘭山植被垂直帶變化明顯,其東坡垂直分帶為:1海拔約3000米以上陽坡和3100米以上陰坡為高山灌叢草甸,主要樹種為高山柳、箭葉錦雞兒等。22400~3000米陽坡是以山楊、青海雲杉等為主的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及中生灌叢帶。32400~3100米陰坡為青海雲杉純林帶,鬱閉度大,更新良好,是賀蘭山最重要的林帶。42200~2400米陰坡為油鬆、雲杉混交林帶。52000~2200米陰坡為油鬆林帶;以上林帶還雜有杜鬆、白樺等樹種。61800~2000米陰坡和2000~2400米陽坡為灰榆疏林帶,並有蒙古扁桃等灌木。71500~1800光陰坡和1500~2000米陽坡為山地草原及旱生灌叢帶。81500米以下為山麓荒漠草原。主要土壤類型為山地草甸土、山地灰褐土、山地灰鈣土等。山中有高等植物665種,野生動物180餘種,包括馬鹿、獐、盤羊、金錢豹、兔猻、黑鸛、青羊、石貂、藍馬雞等珍貴動物。賀蘭山自然保護區1988年已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境麵積6.1萬公頃。賀蘭山在中石炭世一早二疊世及侏羅世前期,海陸不斷交替,形成大量煤層,有煉焦用煤、優質無煙煤等,已建成石嘴山等10座現代化礦井(見石嘴山市)。此外,有磷灰岩、石英砂岩、灰岩、粘土等礦藏。東麓小滾鍾口一帶所產的粘板岩,質地細密,清雅瑩潤,用它雕刻的賀蘭石硯為寧夏名產。
    (汪一鳴藍慧珠)
    賀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地區轄縣。位於自治區最東端。賀江中遊。麵積平方公裏,人口77.99萬,有壯、瑤、苗、回等少數民族。縣府駐八步鎮。賀縣建於公元前211年。因境內有臨水、賀江,名為臨賀州。明撤州為具,稱賀縣。1951年與信都縣合並,稱賀縣。縣境北高南低,北部為五嶺之一的萌渚嶺,南部為丘陵,賀江沿岸為低平的衝積平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流縱橫,土地肥沃。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錫、鈦鐵、錳、鎢、鉭、铌、鋯、獨居石、煤、黃金、大理石等,以錫的開采和冶煉規模為最大。20世紀50年代以來新建有農機修造、氮肥、農藥等工廠。農業生產以產糧為主,油粘米、紅瓜子、桂岑白毛茶和三黃雞等久負盛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6%,木材蓄積量約為620萬立方米,是廣西杉木生產基地之一。名勝古跡有宋建文廟牌坊,縣東北有英揚關等。
    (陳德高)
    鶴壁市河南省轄市,煤炭生產地之一,工業城市。位於省境北部、太行山東麓。京廣鐵路有湯鶴支線通達。轄3區及浚縣、淇縣。麵積2182平方公裏,人口121.41萬;其中市區麵積513平方公裏,人口35.80萬。隋唐後為湯西重鎮,人口集中,手工業發達,尤以冶鐵、采煤、燒瓷等更為著名。民國時期曾開辦煤礦10餘座。1943年後,鶴壁地區成為著名革命根據地。1954年鶴壁列為重點建設礦區之一。1957年建市。市境地勢西高東低,市區以西為低山丘陵,海拔800米以下;以東海拔200~100米。山區蘊藏有煤、硫鐵礦、陶土、鋁礬土等礦產資源。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煤炭工業。此外,電子、機械、化工、建材等工業亦有較大發展。名勝古跡有古瓷窯遺址、五岩寺東魏石窯等。
    (李潤田)
    鶴崗市中國重要煤城,黑龍江省轄市。位於省境東北部小興安嶺東麓,瀕臨三江平原。轄6區和蘿北、綏濱2縣。麵積1.75萬平方公裏,人口102.68萬;其中市區麵積4551平方公裏,人口62.37萬。原稱鶴立崗,滿語意為鹿柵。1914年發現煤礦,1917年始行開采,人口漸增,以舊街基為中心的興山鎮逐漸興起。1945年12月成立鶴崗礦務局,並將鎮改為興山市。1950年改名鶴崗市。市內有煤、鐵、泥板岩、石灰石、鎂礦、石英砂和森林等資源。從北大嶺、烏山到新華的石頭河、伏爾基河和鶴立河的沿岸丘陵漫崗地帶,中生代侏羅紀煤藏豐富;鶴崗東部的綏濱普陽一帶亦發現煤田。煤層中厚,煤質優良,多為氣煤、肥煤和焦煤,可作多種用途。1949年前年均產煤不足70萬噸。經50年代以來改造擴建,已成為擁有北大嶺、興山、東山、南山、大陸、富力、興安和峻德等礦的現代化大型煤炭生產基地。位於蘿北縣境的特大型晶質石墨礦、儲量居世界之首。此外,還發展了食品、機械、建材、化工、造紙等工業部門。交通線路有佳木斯-鶴崗-鶴北鐵路和哈(爾濱)蘿(北)公路等。市內公園人工湖和市郊鬆鶴公園可供遊覽憩息。東山“萬人坑”是日本侵華罪證。
    (曾慶雲)
    黑城埋於流沙中的古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額濟納河流域。距額濟納旗府達蘭可布東南30公裏,距納林河約10餘公裏。城池已被流沙吞沒。城係黨項族所建之西夏國古都,名曰“亦集乃路”,黨項語意為“黑水城”。額濟納河古稱黑水河,額濟納一名即由亦集乃轉譯而來。元世祖忽必烈曾設亦集乃路並於此屯田。現今城外仍有大片廢棄耕地,其中田埂地壟,幹、支渠及分水閘口仍依稀可辨。黑城平麵為長方形,周長約1公裏,東西兩牆中部各開設城門,並加築甕城。現今城牆仍高聳地表達10多米。城牆西北角建有覆缽式喇嘛塔。城內原有街道及主要建築布局尚依稀可辨。木構建築柱頭排列有序,出露於在沙丘之上,城外西南方保存有外形較完整的伊斯蘭古教堂。
    (林儒耕)
    黑河甘肅省河西走廊最大河流,內流河。古名弱水。上遊稱甘州河,源出祁連山脈走廊南山與托來山間的分水梁,東南流經縱穀草地,至黃藏寺納東南來的鄂博河後,轉向西北,穿走廊南山80公裏橫穀,水深流急,至鷹落峽口出山。鷹落峽站平水年年均流量50.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5.8億立方米。鷹落峽以北為中遊,入走廊平地於張掖縣烏江堡以北,匯山丹河轉向西北流,是為黑河。高台正義峽以北為下遊,經金塔盆地東端,水量大減,至鼎新後有北大河由西來匯(今已無水),複東北流,進入居延海盆地幹三角洲,又名額濟納河(弱水),河道寬淺流緩,過青山頭後,分東、西兩河。東河(納林河)流入蘇古諾爾,為淡水湖;西河(木林河,常幹涸)流入嘎順諾爾(居延海),為鹹水湖。全長810公裏。主要支流有大馬營河(山丹河上遊)、童子壩河、民樂洪水河、梨園河、馬營河、豐樂河、酒泉洪水河、托來河(北大河上遊)等,均源於祁連山中段,以雨水補給為主,冰雪融水次之,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11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35.6億立方米。其中,6~9月水量,深山河占70%以下,淺山河占30%以上。上遊山區降水豐沛,有冰川420平方公裏和片狀林木分布,為水源補給地,屬良好牧場;中、下遊地勢低平,張掖、臨澤、高台、酒泉和金塔諸綠洲灌溉農業發達。全流域建成百萬立方米以上水庫30座,較大的有祁家店、鸚哥嘴、清河灣、鴛鴦池、解放村和黑山湖等水庫。
    (楊錫金)
    黑河市中國北方重要邊境貿易中心,黑龍江省北部邊境口岸城市,黑河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黑龍江中遊南岸,與俄羅斯遠東重鎮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隔江相望,地理位置重要。麵積1.44萬平方公裏,人口15.42萬。市境位於小興安嶺北麓,黑龍江航運中心。土地遼闊肥沃,雖地處高緯,但溫暖濕潤氣流可沿江而上,故夏季高溫多雨,無霜期120多天,適種玉米、小麥、大豆和水稻。為中國乃至世界緯度位置最北的水稻產區。有煤、金、森林及野生動植物、食用菌等資源。黑河為黑龍江省黃金重點產區。交通主要依靠水運和公路。北安-黑河鐵路已建成通車。90年代初以來,邊境貿易發展很快,建有“俄羅斯商品一條街”,為中國對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最大的貿易中心。市境依山傍水,街道整潔,景色秀麗。市轄愛輝鎮內有古跡魁星樓,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就簽訂於此樓附近的黑龍江將軍衙門。
    (曾慶雲)
    黑龍港河海河流域子牙河支流。流經河北平原東部。上源老沙河源於河北省大名縣北部,威縣常莊以下名清涼江,於三岔河附近納入江江河,文廟附近匯入老鹽河後始稱黑龍港河,至天津市靜海縣入賈口窪,經子牙河入海河。全長約370公裏,流域麵積約1.7萬餘平方公裏,耕地約133萬公頃,人口約700萬。黑龍港河位於子牙河、滏陽河、衛運河、南運河之間,流域為封閉窪地。曆史上受黃河、漳河泛濫影響,沙壟崗坡起伏,古河道碟形窪地交錯分布。氣候溫和,蒸發強烈。年降水量約500毫米,集中於夏、秋季,春季幹燥少雨。原有河道淤積嚴重,每遇洪水則泛濫,瀝水又無出路,常滯蓄賈口窪;潛水位高,土壤堿化較重,曾是河北省旱澇災害頻繁、災情最重地區,糧食產量低而不穩。黑龍港河是平原排水河道,自開挖了子牙新河、北排河、南大排水河後,將該河分成3段,瀝水分別由上述3河入海。黑龍港流域自1965年開始治理,疏浚開挖了江江河、清涼江、索蘆河、老鹽河、南大排水河、滏東排河等9條骨幹河道和多條支流河道,總長近千公裏,修橋建閘700餘座,植樹造林發展台條田,引水壓堿進行綜合治理,自然麵貌和農業生產條件發生顯著變化。
    (鄧綬林唐學曾)
    黑龍江世界大河之一。滿語稱“薩哈連烏拉”(意即黑水)。流經中國東北北部,約北緯47°40′~53°34′,東經121°28′~141°20′。北源石勒喀河源於蒙古肯特山東麓;南源額爾古納河源於中國大興安嶺西坡。南北兩源在中國漠河西洛古河村匯流後稱黑龍江,東流至俄羅斯境內注入鄂霍次克海。從額爾古納河上源的海拉爾河開始到黑龍江河口,全長4370公裏,居世界第11位。流域麵積達184.3萬平方公裏,占世界第10位,在中國境內的流域麵積約占全流域的48%,包括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大部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黑龍江流域是中國曆史上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19世紀由於沙皇俄國的侵略,脅迫清朝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強行侵占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廣大地區。現今的黑龍江流域地跨中國、俄羅斯和蒙古3國,下遊在俄羅斯境內。
    黑龍江的支流共約200餘條。其中較大的有鬆花江、烏蘇裏江、結雅河、布列亞河等。鬆花江為黑龍江最大支流,白天池至鬆花江河口全長1657公裏,流域麵積55萬餘平方公裏。另一支流烏蘇裏江,長905公裏,流域麵積18.7萬平方公裏。
    幹流概況黑龍江幹流自洛古河村至黑河附近的結雅河口為上遊,長約900公裏;自結雅河口至烏蘇裏江河口為中遊,長約1000公裏;自烏蘇裏江河口以下至入海處為下遊,長約950公裏。
    1上遊河道穿行於山峽中,河穀切割不深。自洛古河村至南岸支流額木爾河河口段,山崖險峻,江麵狹窄,水流湍急;自額木爾河河口以下,水流變深,河穀逐漸開闊,並出現小塊灘地,有些河段有分叉現象。河寬一般400~1000米,枯水期一般水深1.2米左右,可通行300~10000噸船舶。河床底質多為石質或卵石。河床呈u字型,平均比降0.2‰,上溯至額爾古納河,全江可通行船隻。
    2中遊可分為3個不同區段。自結雅河口至嘉蔭附近,河道彎曲,多島嶼沙洲,河寬1500米左右。自嘉蔭以下,黑龍江進入山地峽穀段,河穀束窄,河寬600~700米左右,流速25米/秒左右,湍流、渦流較多,河床底質多為礁石。出峽穀後,黑龍江幹流進入平原地區,河穀伸展,水流平穩,接納鬆花江後,河穀寬至10公裏以上,江麵寬達2000米以上,兩岸低平,水流變緩,網狀河道現象顯著,江中島嶼沙洲、淺灘較多,其中東興淺灘枯水深一般1.5米,有礙航行,該段距離約1000公裏,落差約100米,平均比降0.1‰,可通行1000~3000噸船舶。
    氣候與水文黑龍江流域位於寒溫帶與溫帶,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黑龍江是以雨水補給為主、積雪融水補給為輔的河流,全部徑流中雨水補給約占75~80%,融雪水補給約占15~20%,地下水補給占5~8%。
    黑龍江水係大部分分布於森林區,水土流失較輕,河水含沙量年均為0.1千克/立方米,僅為長江的1/4,黃河的1/300,是中國含沙量甚少河流之一。
    黑龍江較大支流分布均勻,除洪水季節外,水麵平靜,水位穩定。其南北兩源來水約275億立方米,其中北源占54.2%,南源占45.8%。黑龍江在中遊接納了結雅河約597億立方米、布列亞河319億立方米、鬆花江約798.5億立方米、烏蘇裏江630億立方米的年徑流量,至此,幹流年均徑流總量約2720億立方米,占全流域年均徑流總量的78.6%。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約400~600毫米,自上遊向下遊漸增,山地多於平原。降水季節分配不均。4~10月降水量占全年總量的90~93%,其中6~8月集中了60~70%,且多暴雨。河流春汛流量不太大,但少數年份,最大流量也可超過年均流量的3~5倍,夏汛流量大、洪峰高、曆時長,其流量可超過年均流量的5~10倍。受暴雨或長期淫雨影響,8、9月份出現汛期最高洪峰。洪水峰高量大,一次洪水洪峰流量與多年平均流量比值可達10~20倍,上遊尤為突出。洪水曆時較長,上遊一般10天左右,最長達29天,中遊最長可達58天。
    徑流多年變化明顯。在烏蘇裏江河口處黑龍江幹流,豐水的1897年達到1.24萬立方米/秒,少水的1921年為3620立方米/秒。徑流量的多年變化還表現為豐水和少水年的交替現象。1898~1927年為少水年,其間黑龍江幹流在洛古河村隻有7年超過多年平均流量,1927年以後出現豐水年,洛古河村自1928~1956年僅有5年低於多年平均流量。
    黑龍江封凍期近半年。每年10月上旬上遊出現初冰,中遊10月下旬始見初冰。初冰之後一個月為封凍期,自上遊始,漠河附近河段平均於11月上旬封凍。中遊為11月中下旬封凍。至翌年4月中下旬先中遊後上遊解凍。封凍期上遊160天以上,中遊140~160天。冰層較厚,平均最大冰厚上遊1.25~1.50米,中遊1.00~1.25米。
    經濟概況黑龍江水係徑流資源豐富,沿江平原農業發達,盛產小麥和大豆。境內山地森林茂密,是中國重要的林業基地。黑龍江水能資源較豐,總量約3200萬千瓦,並多有經濟價值的魚類。
    黑龍江水係共有港站158個,其中哈爾濱、佳木斯、沙河子為直屬大港。主要航線有哈爾濱-富拉爾基、佳木斯-黑河、哈爾濱-沙河子等。隨著6個口岸對俄羅斯的開放,1990年貨運量約達40萬噸。繼黑河口岸之後,1990年又批準黑龍江下遊的遜克口岸為一類對俄口岸。沿黑龍江幹流,小汽船可直抵漠河鎮。鬆花江在哈爾濱以下江段,千噸江輪通行無阻。黑龍江冬季冰層堅厚,可通行汽車和拖拉機等。
    (李為朱顏明)
    黑龍江省位於中國最東北部,中國國土的北端與東端均位於省境。因省境東北有黑龍江而得名,簡稱黑。東部和北部以烏蘇裏江、黑龍江為界河與俄羅斯為鄰,與俄羅斯的水陸邊界長約3045公裏;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吉林省。介於北緯43°26′~53°33′,東經121°11′~135°05′,南北長約1120公裏,東西寬約930公裏,麵積約45.39萬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萬。轄4地區、10地級市、15縣級市、53縣、1自治縣。省會哈爾濱市。
    自然條件
    地質全省地質構造單元主要屬於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以及濱太平洋褶皺區的一部分。具體劃分為:上黑龍江冒地槽褶皺帶、那丹哈達嶺褶皺帶位於省境的北、東邊緣;西部為大興安嶺褶皺帶;東部為吉黑褶皺係,由幾個性質不同的3級構造單元組成,包括佳木斯隆起、張廣才嶺優地槽褶皺帶、鬆遼拗陷。佳木斯以東的同江凹陷一部分覆蓋在佳木斯隆起的基底上,另一部分覆蓋在那丹啥達嶺燕山褶皺帶基底上。華力西運動有廣泛的花崗岩侵入,生成金、鐵、銅、鉛、鋅等多種金屬礦。燕山運動主要表現為斷裂運動,同時伴有岩漿活動與褶皺運動。那丹哈達嶺地槽褶皺隆起,東部山地與大興安褶皺帶亦有造山作用,並有褶皺與斷裂活動,鬆遼拗陷與同江凹陷強烈下沉,鬆嫩盆地堆積了巨厚的白係含油岩係,構成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東部山地地塹盆地中生成豐富的侏羅紀煤田,如雞西、鶴崗、穆棱、密山、林口、雙鴨山等地。同時沿斷裂帶有火山岩噴出和花崗岩侵入,形成許多有色金屬礦,有金、銅、銀、鉛、鋅等。燕山運動奠定了全省地貌輪廓的構造基礎。老第三紀初,進入淩夷堆積時期,山間盆地堆積作用盛行,其中夾有很厚的煤層,如依蘭、五常等地。喜馬拉雅運動,主要表現為撓曲與斷裂運動,山地撓隆上升,並沿斷裂發生火山活動,形成大麵積玄武岩台地及五大連池、鏡泊湖等火山群。三江平原與鬆嫩平原繼續下沉,形成河湖相堆積平原。
    地貌全省山地平原交叉分布,地勢大體西北高,東南略低,西南、東北低平。
    山地又可分為東部山地、小興安嶺、大興安嶺三部分。
    1東部山地(張廣才嶺、老爺嶺、太平嶺等)。屬華夏係與新華夏係隆起帶。地貌屬中山、低山和丘陵。海拔多在800~1000米左右,最高峰為張廣才嶺主峰大禿頂子,海拔1690米。地麵組成物質以花崗岩為主體,並有大麵積玄武岩分布。山文走向與構造方向一致。地形較破碎,多平行山脈與穀地,著名者為張廣才嶺與老爺嶺之間的牡丹江穀地,老爺嶺與太平嶺之間的穆棱河穀地。
    2小興安嶺。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地勢比東部山地為低,平均海拔500~1000米,基本屬於低山丘陵區。地勢和緩,河穀寬廣。地麵組成物質除前震旦紀的結晶岩、古生代沉積岩、花崗岩外尚有大片玄武岩分布,構成熔岩台地。
    3大興安嶺。屬新華夏係隆起帶。大部分海拔千米左右,呼瑪縣境內的大白山海拔1529米左右,東坡陡西坡緩。地表切割較輕,山勢渾圓,保留有古夷平麵形成明顯的平頂山,並有寬穀。永久凍土分布廣泛,並有融凍泥流、凍裂作用等明顯的冰緣現象。地麵組成物質以花崗岩、石英麵岩、安山岩為主。
    平原可分為三江平原、鬆嫩平原(見東北平原)兩部分。
    1三江平原。由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裏江衝積而成。其中的興凱湖平原為湖積平原。平原地勢低平,海拔僅50~60米。沼澤占全區麵積50%。第四紀地層厚達110~200米左右。
    2鬆嫩平原。物質組成以衝積物為主,其周圍為洪積物所組成的台地,中間部分是鬆花江、嫩江形成的衝積平原,第四紀地層深厚,海拔110~150米,地勢平坦。境內西部有沙丘及廣布的鹽堿泡和沼澤。周圍是山前台地,北部為剝蝕堆積台地,呈丘陵狀,頂部平坦,海拔180~350米;東南部為衝積洪積台地,呈波狀起伏,海拔180~250米。
    氣候省境位於中國最北部,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氣溫最低的省份。冬季漫長、嚴寒、幹燥,1月均溫-31~-15c,極端最低溫-52.3c(漠河)。夏季溫暖、短促、多雨,7月18~23c,極端高溫41.6c(泰來)。10c以上活動積溫1400~2700c。年降水量400~650毫米,可以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長之需。省內南北溫度差異明顯,大興安嶺北部屬寒溫帶,凍土深厚,無霜期不足3個月,南部氣溫較高,無霜期100~140天。東西降水差異也甚明顯,東部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向西遞減,平原西南部僅400毫米左右。從而影響自然景觀緯度地帶與經度地帶的明顯差異。
    水文省內河流密布,水量充足。河流主要屬於黑龍江水係。黑龍江南北二源在漠河鎮以西的恩和哈達附近匯合後,流經省境北部邊緣,是中國北方重要的邊境河流,沿途接納鬆花江、烏蘇裏江等支流後,流入俄羅斯境內。黑龍江幹流江寬水深,自漠河鎮以下可通輪船,冰期長達6個月。鬆花江為黑龍江在中國境內之最大支流,主要流經省境中部地區,最終於同江縣注入黑龍江。河水含沙量小(0.1千克/立方米),礦化度低(小於0.5克/升)。鬆花江水量豐富,在省境流域麵積廣闊且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富航行之利,是重要水運航道,主要支流有嫩江、牡丹江、湯旺河等。嫩江是鬆花江最大支流,流經黑龍江省西部,富航運、灌溉之利,並盛產魚類;牡丹江流經東南部,水流含沙量小;湯旺河流經東部。烏蘇裏江的主要支流有鬆阿察河、穆棱河、撓力河等,從鬆阿察河注入烏蘇裏江之點起,到烏蘇裏江與黑龍江匯合點止,為中國、俄羅斯界河,江麵寬闊,水流緩慢,冰凍期約5個月,水產豐富,可通航。興凱湖是省內最大湖泊,位於省境東南,中國、俄羅斯兩國邊境上,北部屬中國,南部屬俄羅斯,麵積4380平方公裏,湖麵海拔69米,最深達10米。鏡泊湖是中國最大的堰塞湖,係火山熔岩壅塞牡丹江河床而成,位於寧安縣境,麵積95平方公裏,湖麵海拔350米,最深達62米。
    土壤省境東部山地的地帶性土壤為暗棕壤,此外還有白漿土、草甸土及沼澤土;小興安嶺地帶性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大興安嶺地帶性土壤為漂灰土,表層腐殖質多呈泥炭狀。此外有暗棕色森林土、沼澤土等。三江平原土壤肥沃,類型多樣。在低平地區分布有白漿土、草甸土;低窪地區有沼澤土;崗地上為黑土和草甸黑土;局部的低山丘陵為暗棕色森林土。鬆嫩平原主要土壤為黑土及黑鈣土,其他土類有草甸土、沼澤土、白漿土、鹽土、堿土等。黑土肥力高,黑土分布地帶是本省糧食生產基地。
    動植物黑龍江省東部山地的地帶性植被為針闊混交林,樹種較多。主要針葉樹有紅鬆、魚鱗鬆、沙鬆、紅皮臭,並有第三紀的活化石紫杉;闊葉樹有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等,林中還有藤本植物。動物種類較多,珍貴動物有東北虎、紫貂、馬鹿等。小興安嶺較東部山地冷濕,地帶性植被為針闊混交林。其樹種組成與東部山地相似,但樹種較少,缺少沙鬆及某些闊葉樹。西北部混有東部山地缺少的興安落葉鬆。闊葉樹有青楷槭、紫椴等。在東南部常形成紅鬆純林,素有“紅鬆故鄉”之稱。小興安嶺是中國開發較早林區,因森林采伐,生態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在五營建有紅鬆林保護區(見伊春市)。大興安嶺地帶性植被為興安落葉鬆林。植物種類比小興安嶺及東部山地少,興安落葉鬆林從海拔1000~1400米都有分布。分布最廣的是落葉鬆-杜鵑林。1100米以上的石質山地出現落葉林-偃鬆林,山地下部較緩和的坡地為落葉鬆-草類林。河穀溪旁有成帶狀的溪旁落葉鬆林。樟子鬆林也是大興安嶺主要林型之一,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山脊和南坡,多呈小塊純林或與興安落葉鬆混交。此外,在河穀中還有分布不廣的紅皮雲杉。野生動物種類較多,有駝鹿、榛雞等。
    三江平原植物種類豐富,初步估計超過千種。其原始地帶性植被是分布在低山丘陵區的針闊混交林,現多為次生闊葉林。三江平原多為低平原,多漫灘、湖泊、沼澤,排水不良,形成大麵積的沼澤植被,此外,還有草甸及水生植被等。鬆嫩平原主要植被類型是羊草草甸草原,局部地區還有榆樹疏林地、荒山、荒地;鹽堿土分布區為鹽生草甸草原。主要植物種有羊草。在齊齊哈爾市東南部,烏裕爾河下遊的紮龍地區有中外馳名的丹頂鶴自然保護區(見齊齊哈爾市)。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黑龍江省隸屬於中國東部季風區東北濕潤、半濕潤溫帶地區的大興安嶺針葉林區、東北東部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區和東北平原森林草原區。
    針闊葉混交林區包括小興安嶺亞區和三江平原亞區。1小興安嶺亞區。以海拔600~1000米溫帶紅鬆闊葉混交林中、低山丘陵景觀類型為主。是中國重要林業基地。2三江平原亞區。地勢最低,濕地廣布。以草甸沼澤低地景觀類型為主。是中國墾荒重點區,重要商品糧基地。
    東北平原森林草原區包括山前台地和鬆嫩平原兩個亞區。1山前平原亞區。以溫帶森林草原黑土台地平原景觀類型為主。地勢波狀起伏,土壤肥沃,是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2鬆嫩平原亞區。以溫帶草甸草原平原景觀類型為主,草場廣闊,農牧業發達。地下石油、天然氣蘊藏極富。
    大興安嶺針葉林區黑龍江省東北部屬本區北部亞區。以海拔1000~1200米的山地為主,分布大麵積落葉鬆,為中國多年凍土分布區。森林、礦產資源豐富。
    發展簡史
    黑龍江省開發較晚,但東北地區各族先民很早就在此勞動生息。近年“哈爾濱人”的發現,證實2.2萬年前後黑龍江地區已有了原始先民的活動。商、周以後這裏的肅慎人即與中原王朝建立了隸屬關係。東胡人曾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其後,夫餘奴隸製政權臣屬於兩漢王朝。北朝時黑龍江各族加強了同中原的聯係。唐時在今省境設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室韋都督府。居住於鬆花江一帶的靺鞨人在牡丹江中遊東京城附近建立了強大的渤海國,極大地推動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遼時在黑龍江地區建置了五國部節度使、生女真節度使、泰州等管轄各族。12世紀初,女真人興起,滅遼國建立較強大的金國。國都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市東阿城附近),於省境設置上京路,下轄蒲與路、胡裏改路、會寧府、肇州等行政區,開辟了鬆花江與阿什河的水上運輸,在阿什河口附近建立了阿勒錦村落,成為今哈爾濱市曆史的起源。沿江依蘭、湯原、撫遠等地均建有城堡。元代屬遼陽行省,分設開原路、水達達路等行政區,開辟了通往黑龍江下遊和呼倫貝爾一帶的驛道。明時屬遼東指揮使司和奴兒幹都指揮使司。因長期戰亂及民族遷徙,幾經興衰,經濟發展緩慢。16世紀末~17世紀初努爾哈赤及皇太極以征剿和招撫的手段逐漸統一黑龍江地區女真族各部。清政權建立後,先屬寧古塔將軍(1757年後改稱吉林將軍)管轄。康熙二十二年(1683),為抗擊不斷南侵的沙俄擴張勢力,清廷於(黑龍江北)璦琿設黑龍江將軍,後將軍衙門逐漸南遷至新璦琿城(今璦輝鎮)、墨爾本(今嫩江鎮)、齊齊哈爾。黑龍江、吉林兩將軍轄區以鬆花江、混同江(鬆花江、黑龍江匯合後至海一段)為界。公元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疆界,北到外興安嶺,東至大海,包括庫頁島。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沙俄強迫清政府接受不平等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強行侵占了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100餘萬平方公裏的中國土地。
    為充實邊疆,抵禦沙俄繼續南侵,並為緩和華北地區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清政府於鹹豐末年被迫放棄封禁政策,逐漸放荒,從此山東、河北各地農民大舉移入,1903年中東鐵路及其他鐵路修建後,移民益增。鐵路沿線的土地、森林和礦山陸續開發,工商業城鎮不斷出現與發展,各地區間聯係日益加強,逐漸形成了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和佳木斯等經濟中心,在俄、日勢力影響下,殖民地半殖民經濟日趨突出。
    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廷廢東北三省將軍,改設行省,各省置巡撫。黑龍江省鬆花江以北屬黑龍江省管轄,鬆花江以南屬吉林省管轄。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黑龍江先後設都督府、行政公署、巡按使公署、省長公署及省府。1932年日本侵占黑龍江後,劃該地區為七省,發展殖民性的采礦業、伐木業、加工業和農業。抗日戰爭勝利後,黑龍江境內設立黑龍江省、鬆江省、合江省、綏寧省、嫩江省、黑嫩省、牡丹江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已合並為黑龍江、鬆江兩省。1954年鬆江省撤銷,並入黑龍江省,省會駐哈爾濱。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黑龍江省在百年前人煙稀少。清鹹豐末年逐漸弛禁後人口大增,至1945年已達800萬。50年代後人口增長更為迅速,1982年達萬,為1949年的3倍多,是全國人口增長最快的省。1990年又增至萬人。自然增長與機械增長均甚迅速。50年代後增長的2000多萬人口,一半是從外省移入的。199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達12.28‰。
    黑龍江省人口分布一般是南部多於北部,如哈爾濱及其周圍各縣,每平方公裏平均500多人,而伊春市僅33人,黑河地區22人,大興安嶺地區不足6人。
    1949年全省城鎮人口占24.2%,現上升到47.17%,是中國人口城市化水平較高省份。
    全省總人口中漢族人口占95%,少數民族占5%。共有35個少數民族,主要有滿、朝鮮、回、蒙古、達斡爾、錫伯、鄂倫春、赫哲、鄂溫克、柯爾克孜族等。滿族主要分布在鬆嫩平原和牡丹江流域的寧安、五常、雙城、阿城、呼蘭、依蘭、綏化、望奎、啥爾濱和黑河等地,主要從事農業;朝鮮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流域、穆棱河流域和鬆花江中遊各縣,多從事水田生產;回族多分布於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多從事工商業和服務行業;蒙古族分布在鬆嫩平原西部各縣,以從事牧業或半農半牧業為主;達斡爾族分布嫩江流域各縣市,以農牧漁業為主;錫伯族分布在雙城、五常、呼蘭、嫩江等地,以農業生產為主;鄂倫春族分布在塔河、呼瑪、黑河、遜克和嘉蔭等地,以從事狩獵業和農副業為主;赫哲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東北部的同江和饒河兩縣,以從事漁獵業為主,兼營農、副業;鄂溫克族聚居在訥河縣團結鄉,從事農、牧、漁業;柯爾克孜族聚居在富裕縣的友誼鄉,以從事農牧業為主。
    經濟概況黑龍江省土地遼闊,自然條件優越,石油、煤炭、森林等自然資源豐富。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建成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農林牧業基地,並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與俄羅斯毗鄰城鎮近百個,除已開放的綏芬河、黑河、遜克口岸外,1989年哈爾濱、佳木斯、富錦亦已開放。
    農業黑龍江省土地資源豐富。平原麵積遼闊,耕地占全省土地的19.6%,林地麵積達48.85%。還有大麵積草原草坡和水麵。
    黑龍江省現有耕地中半數為50年代以來所開墾。已建有百餘大型農牧場,國營農場耕地麵積占中國農場係統的1/2以上。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機耕麵積占耕地麵積2/3,為中國平均數的一倍。荒涼的“北大荒”已建成中國的“北大倉”。在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的同時,林、牧、副、漁各業也同步增長,農林牧趨向協調發展。
    此外,全省尚有待墾土地400萬公頃。
    1中國重要的大豆、糧食產區。主要糧食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麥、水稻、穀子、高粱和馬鈴薯,玉米、穀子和高粱主要分布在鬆嫩平原中南部,小麥、大豆主要分布在鬆嫩平原中北部和三江平原及黑河地區。大豆產量約占全國1/3,居首位。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多或灌溉條件較好的沿江河地帶,較集中於牡丹江、穆棱河和鬆花江流域各支流,黑龍江及其各支流沿岸也有零星分布,是世界水稻分布最高緯度地區。馬鈴薯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區。
    2經濟作物在種植業中占次要地位,但發展迅速。主要有甜菜、亞麻、向日葵和煙草等,是中國最大的甜菜、亞麻和葵花籽產區。
    3林業生產地位重要。森林麵積占全國13.3%,木材蓄積量占全國17%,森林覆蓋率達35.7%,三者均居全國各省區首位,是中國最大的林區。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東部山區。鬆嫩平原西部有著名的東北西部防護林,為中國“三北”防護林的組成部分。廣大山區和草原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和食用菌資源。全省蘆葦麵積26萬多公頃,已開辟蘆葦生產基地。省境又為世界著名的黑加侖產區,1990年產黑加侖5200噸。位於“北大荒”的世界最大的山葡萄生產基地,1990年總產達1200噸。
    4畜牧業占一定地位,西部有遼闊的優質草原,北部和東部山區有麵積較大的荒坡草甸,發展畜牧業條件優越。以飼養牛、馬為主。其中奶牛飼養量和產奶量均居中國第1位。養羊200多萬隻,多為優良的東北細毛、半細毛羊。奶山羊發展很快,成為中國重要基地之一。生豬和家禽飼養量較多。在濱洲鐵路沿線的鬆嫩草原區已建立奶牛生產基地,在中西部草原區建立牛、羊基地,在東部山區建立半細毛羊基地,在中部糧食生產區建立商品豬生產基地,在濱北鐵路沿線及其附近地區建立奶山羊基地,在各大中城市郊區建立家禽生產基地。
    5全省江河沼澤湖泊水麵大,部分可利用養魚。鬆花江的鼇花、哲羅、鯿花,鏡泊湖的鯉、鯽,興凱湖的大白魚,黑龍江和烏蘇裏江的鰉魚、大馬哈魚等都是著名珍品。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了人工養殖。
    農業區因氣候、地形等的地域差異,形成6個農業生產類型區:
    1鬆嫩平原地區。包括綏化、鬆花江2地區及哈爾濱、齊齊哈爾和大慶3市。是黑龍江省光、熱資源較豐富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土地墾殖率高。為黑龍江省糧食、大豆、甜菜、亞麻、油料和畜牧、水產基地。農田防護林具一定規模。
    2三江平原地區。包括佳木斯和鶴崗、雙鴨山3市。除西北和西南為山地外,均為低窪平坦的衝積平原。水土條件較好,但熱量條件較差。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建立40多個大型穀物農場,是中國最大的墾區。農林牧副漁的發展潛力都很大,又是中國大馬哈魚和鰉魚的唯一產區。
    3東部山區。包括鬆嫩平原以東,三江平原以南的牡丹江市、雞西市和佳木斯布,鬆花江地區部分山區縣。是重要的林業基地,農牧業發展條件亦較好。東部密山—虎林一帶是重要墾區。鏡泊湖與興凱湖的水產業亦占一定地位。
    4小興安嶺地區。包括伊春市及其所轄各縣。除河穀盆地外,多為山地。降水較多而積溫較少。森林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林業基地。林副業和農業亦相應發展。
    5黑河地區。包括黑河地區各市縣。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積溫較少,無霜期較短,是以小麥、大豆和馬鈴薯為主的農業區。
    6大興安嶺地區。位於黑龍江省最北部,大部分處於寒溫帶,氣溫低,積溫少,農業種植業受到一定限製,但森林資源豐富,是中國農業人口比重最小,林業比重最大地區。
    工業黑龍江省資源豐富,但原有工業基礎薄弱。20世紀50年代以來石油、煤炭、機械、森林工業、化工和輕紡、食品工業均有較大發展。重工業產值已居中國第6位,成為中國重要工業基地。原油、木材、鐵路貨車、膠合板、纖維板、亞麻布、乳製品等產量均居中國第1位。天然氣、黃金、汽油、柴油、軸承、聯合收割機、食糖、煤炭、輪胎和化纖等產量在中國亦占重要地位。黑龍江省輕紡工業雖有所發展,但仍較薄弱。輕工業產值不到工業總產值的1/3。
    1能源工業。比較發達。原油年產量占中國的近40%,石油工業產值居各工業部門之首,大慶原油除供應全國外,並有出口。在大慶、哈爾濱和牡丹江等市建有規模較大的煉油和石油化工企業。黑龍江省煤炭資源豐富,原煤產量僅次於山西、河南兩省,居中國第3位。有雞西、鶴崗等大型煤礦。現正大力開發雙鴨山附近的東榮煤田。黑龍江省已成為東北地區煤炭工業重點建設地區。電力工業發展很快,先後興建了哈爾濱、富拉爾基、佳木斯、牡丹江、雞西、大慶、北安和亮子河等大中型火力發電站和鏡泊湖水電站。全省發電量居中國第10位。
    2機械工業。省內主要工業部門,產值漢次於石油工業。目前擁有動力設備、機床及鍛壓設備、軸承、工具設備、化工設備、礦冶設備、輕工設備、交通運輸設備、農業機械、工程機械、儀器儀表及國防設備等部門。其中重型機床、動力、軍工、飛機、軸承、電表、電影機械等廠均為中國骨幹企業。
    3木材采運及加工業。20世紀50年代其產值占各部門之首,現居第4位。原木與木材產量均居全國第1位。伊春、大興安嶺、牡丹江和合江等林區為主要采伐基地。木材加工和林化工業亦較發達,有規模較大的製材、膠合板、铇花板、纖維板、木材防腐、木材水解和木材幹鎦等企業。
    4化學工業。原料豐富,但基礎薄弱,經多年發展,化學工業已初具規模。擁有基本化工、化肥、基本有機化工、橡膠、塑料和製藥等部門,大慶石油化工總廠、大慶30萬噸乙烯廠、哈爾濱化工總廠、阿城黑龍江滌綸廠、牡丹江樺林橡膠廠等均為國內重要化工企業。
    5冶金工業。具有相當基礎。齊齊哈爾建有大型特殊鋼廠,伊春西林等建有小型鋼鐵廠,哈爾濱的軋鋼工業已有一定規模。黑龍江省有色金屬豐富,黃金開采規模較大,主要分布在漠河、呼瑪、黑河、嘉蔭、樺南和穆棱等地,是中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中國以砂金為主的黃金生產基地。哈爾濱建有中國最大的鎂鋁加工廠,鎂鋁合金產量占中國的一半以上。
    6紡織工業。省內盛產石油、木材、亞麻和羊毛,具有發展紡織工業的三大資源優勢。已建成擁有毛紡、麻紡、棉紡、化纖紡和印染相配套的紡織工業體係,哈爾濱和蘭西亞麻紡織廠是全國最大的亞麻紡織企業。哈爾濱、肇東、安達的毛紡企業規模較大,大慶、哈爾濱等地的化纖紡織工業日益壯大。
    7食品工業。基礎較好,產值長期占工業中的第3位。擁有發展乳製品、製糖、糧油加工和釀酒等食品工業的四大資源優勢。全省擁有60多家乳製品企業,產量占全國1/4以上,其中以安達乳製品廠規模最大。全國最大的甜菜糖產區,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產糖省。哈爾濱、齊齊哈爾、拉哈、阿城和佳木斯為主要製糖中心。
    8造紙工業。黑龍江省為中國造紙工業重點發展地區,佳木斯造紙廠是全國最大的造紙廠之一。
    交通運輸省境地處中國東北邊陲,國內與國際的運輸地位重要。已初步形成以鐵路為骨幹、聯係公路、內河、航空和管道運輸的交通運輸網。
    1鐵路是省內運輸網的骨幹。從1903年中東鐵路(幹線滿洲裏—哈爾濱—綏芬河,支線哈爾濱—旅順)全線竣工正式營業後,又先後修建了穆棱(下城子—梨河鎮)、鶴崗(蓮江口—鶴崗)、洮昂(洮南—三間房)、呼海(鬆浦—海倫)、齊克(三間房—克山)、海(倫)克(山)、拉濱(拉法—三棵樹)、寧神(富裕—神屯)、北(安)黑(河)、綏(化)佳(木斯)、圖(們)佳(木斯)、林(口)密(山)、密(山)虎(林)、佳富(佳木斯—雙鴨山)、湯林(南岔—伊春)等鐵路,逐步形成了以哈爾濱為中心的鐵路網。20世紀50年代以來除對原有線路進行技術改造外,又先後修建了密(山)東(方紅)、伊(春)烏(伊嶺)、通(遼)讓(湖路)、嫩林(嫩江—古源)、林(海)碧(水)、福(利屯)前(進鎮)等鐵路。黑龍江省鐵路營業裏程5064公裏,居全國第2位。哈大鐵路是東北“t”型鐵路網的主軸,20世紀50年代已改造成自動閉塞裝置的複線鐵路,通過能力較大,石油、木材、煤炭、機械、糧食和土特產品等多由此線外運,運入物資主要為鋼材、輕工產品和食品等。濱洲、濱綏線,西端出滿洲裏可達莫斯科,東端出綏芬河可達海參崴,是橫貫東西的重要幹線,也是國際運輸線。濱北(安)、齊北線與濱洲線構成環繞鬆嫩平原環狀鐵路,是商品糧重要運輸線,也可通往黑河地區和五大連池旅遊區。綏佳鐵路是哈爾濱通往小興安嶺林區和三江平原糧食基地的重要複線鐵路,湯林線自綏佳線上的南岔北上,縱貫林區,大量木材由此外運。富嫩、嫩林線從齊北線的富裕站起經嫩江、加格達奇抵中國最北的漠河縣。圖佳線是縱貫省境東部的幹線,並與濱綏、林密和勃(利)七(台河)、佳富線聯接,是東部貨物外運幹線,也是出口朝鮮、日本物資的捷徑。平齊線是省境西部和內蒙古呼盟通往東北南部和關內的近捷線路,通讓線則是大慶油田與北京聯係的最近線路。此外,全省有森林鐵路6000多公裏,對林區開發與建設有重大作用。
    2公路裏程4.7萬公裏,居全國第6位,其中高級和次高級路麵約占1/8。以哈爾濱為中心的公路運輸網輻射全省,公路有京哈(北京—哈爾濱)、哈綏(芬河)、哈同(江)、哈蘿(北)、哈伊(春)、哈黑(河)、哈滿(洲裏)、哈大(連)等幹線。
    3內河航運條件較優越,通航裏程達4776公裏,居中國北方各省區之首。黑龍江有1890多公裏航道,可通航大型江輪,漠河、呼瑪、黑河、遜克、嘉蔭、肇興和撫遠為沿江重要港站。鬆花江幹流928公裏,全線可通航大型江輪,肇源、哈爾濱、通河、沙河、依蘭、佳木斯、富錦和同江等為沿江重要港站。其支流嫩江自齊齊哈爾以下396公裏可通航大型江輪;呼蘭河自蘭西以下,牡丹江自長江屯以下可通小汽船。烏蘇裏江自鬆阿察河口至與黑龍江匯合處全長495公裏,其中虎頭以下400公裏可通航大型江輪。此外鏡泊湖、興凱湖亦有航運之便,但因冬季封凍時間長,通航期隻有六七個月,故水運作用受到限製。
    4管道運輸隨大慶油田的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省境內有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管道共長約300公裏。原油管道直通大連、秦皇島和北京,承擔原油外運的主要任務。貨運量占全省貨運總量1/4以上,僅次於鐵路,成為省內運輸係統的主力。
    5航空運輸發展迅速。哈爾濱機場為全國八大機場之一。先後開辟了許多中、近程和遠程航線。以哈爾濱為中心,有通往長春、沈陽、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大連、西安、佳木斯、牡丹江和黑河等省內外航線。
    (田永圻曾慶雲)
    恒春鎮台灣省本島最南部城鎮。因氣候暖熱取名。舊為高山族瑯社地。台灣建置之初。屬鳳山縣。光緒年間建省時曾設恒春縣。日本占據時期改廳。光複後劃歸屏東縣。人口3.6萬。恒春鎮地當北緯22°北緣,恒春半島西南,西去海約5公裏,有海拔200米以下的海岸台地分隔;鎮東老佛山一帶丘陵,地勢較高,亦不逾六七百米。東西丘陵台地間為一西北走向、長約15公裏的縱穀平原,鎮中心在其東側,南至南灣,北出車城及海口港,皆在10公裏範圍內。年均溫24.6c,最低月氣溫超過20c,最高月近28c。年降水量毫米,以夏秋間台風季節最多,6~9月超過70%。
    恒春為屏東市南下的省第1號公路接第24號沿海幹線所經之地;自北鄰的車城有公路沿四重溪河穀通溫泉和牡丹鄉。後者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村高山族抗擊日本侵略軍的石門戰場所在。恒春一帶至今經濟雖較落後,卻是台灣人民抗禦外侮重要紀念地;並因擁有著名溫泉、海灣、岩岸、熱帶園林(墾丁公園)以及位於巴士海峽國際航道上著名的鵝鑾鼻燈塔等遊覽區,旅遊業日見發展。
    (吳壯達)
    恒山中國五嶽中的北嶽。山西省境溫帶與暖溫帶的分界,桑幹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位於省境東北部。東北—西南走向,西接管涔山,東至省界,綿延約200公裏。主峰玄武峰,海拔2017米,位於渾源縣東南,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林中有樓台殿宇,古有十八勝景,以懸空寺為最著。寺始建於北魏後期,於峭壁腰間懸橋做屋,層樓疊閣,雄偉壯觀,現存為明清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腰有遼金時代寺廟建築群,部分已毀壞。湯頭溫泉水溫60c,能治療多種疾病,設有療養所。此外,有舍身崖、白雲洞、紫芝峪等勝景。恒山及以南為暖溫帶,作物二年三熟,種植冬小麥;恒山以北是溫帶,作物一年一熟,冬小麥不易越冬。恒山現有森林僅分布於龍山梁一帶。野生植物160種,以黃芪為著。經濟動物有石貂、金錢豹等。恒山的建材資源豐富,渾源和靈丘的花崗岩、珍珠岩,渾源和廣靈的大理石、石灰岩等質量均佳。東南大梁山的膨潤土是新化工原料。此外,鐵、金、鋁土、銅、磷等礦也很重要。東段南麓義興寨的金礦是中-大型綜合岩金礦床。
    (蕭樹文)
    橫斷山脈世界年輕山係之一。中國最長、最寬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係,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係的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通常為川、滇兩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南北向山脈的總稱。因“橫斷”東西間交通,故名。其範圍界限有“廣義”和“狹義”之說,按“廣義”說,介於北緯22°~32°05′,東經97°~103°,即東起邛崍山,西抵伯舒拉嶺,北界位於昌都、甘孜至馬爾康一線,南界抵達中緬邊境的山區,麵積60餘萬平方公裏。境內山川南北縱貫,東西駢列,自東而西有邛崍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沙魯裏山、金沙江、芒康山(寧靜山)、瀾滄江、怒山、怒江和高黎貢山等。
    地質與地貌橫斷山脈位於中國西部地槽區與介於上述地槽區和中國東部地台區之間的康滇地軸。印支運動使區內褶皺隆起成陸,並形成一係列斷陷盆地。盆地中堆積有侏羅係、白係地層。燕山運動又發生褶皺和斷裂。直到第三紀中期,地殼緩慢上升,經受了長期剝蝕夷平,形成廣闊夷平麵。第三紀末期至第四紀初期,構造運動異常活躍,統一的夷平麵變形、解體,嶺穀高差趨於明顯。第四紀經曆多次冰川作用。區內丘狀高原麵和山頂畫可連接為一個統一的“基麵”,“基麵”上有山嶺,下為河穀和盆地;橫斷山脈嶺穀高差懸殊。邛崍山嶺脊海拔3000米以上,主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其東南坡相對高差達5000餘米。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為橫斷山脈最高峰。其東坡從大渡河穀底到山頂水平距離僅29公裏,而相對高差竟達6400米之巨。沙魯裏山海拔一般在5500米以上,北部的高峰雀兒山海拔6168米。其西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即所謂三江),相距最近處在北緯27°30′附近,直線距離僅76公裏。三江江麵狹窄,兩岸陡峻,屬典型的“v”字型深切峽穀,尤以金沙江石鼓附近的虎跳峽為世界著名峽穀之一。
    橫斷山脈山間盆地、湖泊眾多,古冰川侵蝕與堆積地貌廣布,現代冰川作用發育,重力地貌作用,如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屢見。同時,地震頻繁,是中國主要地震帶之一,著名的鮮水河、安寧河和小江等地震帶都分布於本區。
    氣候土壤與垂直帶譜橫斷山脈氣候上受高空西風環流、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風環流的影響,冬幹夏雨,幹濕季非常明顯,一般5月中旬~10月中旬為濕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以上,不少地區超過90%,且主要集中於6、7、8三個月;從10月中旬~翌年5月中旬為幹季,降雨少,日照長,蒸發大、空氣幹燥。氣候有明顯的垂直變化,高原麵年均溫14~16c,最冷月6~9c,穀地年均溫可達20c以上。南北走向的山體屏障了西部水汽的進入,如高黎貢山東坡保山,年降水量903毫米,年均相對濕度70%,西坡龍陵分別為2595毫米和83%。
    植被和土壤依氣候、地勢而變,從東南到西北,可劃分為:1邊緣熱帶季風雨林-紅壤帶。2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帶;3暖溫帶、溫帶針闊葉林-褐色土、棕壤帶。4寒溫帶亞高山森林草甸-暗棕壤和亞高山草甸土帶。其中第2帶帶譜結構最完整,具有從亞熱帶到永久冰雪帶的所有分帶。如貢嘎山東坡:1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紅壤、黃棕壤帶(海拔1000~2400米)2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棕壤帶(2400~2800)。3山地溫帶、寒溫帶暗針葉林-暗棕壤、漂灰土帶(2800~3500)。4亞高山亞寒帶灌叢草甸-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帶(3500~4400)。5高山寒帶流石灘植被-寒漠土帶(4400~4900)。6極高山永久冰雪帶(4900米以上)。
    資源和人文概況橫斷山脈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礦產地。其中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成礦帶以有色金屬為主的各種礦藏多達百種以上;在雅礱江和金沙江交匯處一帶的成礦帶富含釩鈦磁鐵礦,如攀枝花地區(見攀西地區)是中國鐵礦儲量很大的地區之一,同時又是中國生產釩鈦金屬和其他有色金屬及稀有金屬的重要基地。橫斷山脈是中國主要水能資源分布區。如金沙江以枯水位計算,幹流落差達3000餘米,包括支流在內,水能蘊藏量近1億千瓦。
    區內條件對動植物的生存發展極為有利。植被具有古北植物區係、中亞區係、喜馬拉雅區係和印度馬來亞區係多種成份。多古植物的孑遺種屬,如喬杉、鐵杉、連香樹、水青樹、珙桐等,特別是第三紀的古老植物種類如雲杉屬和冷杉屬種類占全國一半以上。森林資源富饒而廣布,是中國第2大林區——西南林區的主體部分。森林種類極為複雜。經濟林木和果木豐富。盛產貝母、冬蟲夏草、天麻、大黃、三七、麻黃等各種中藥材。花卉種類更為繁多,尤以多種杜鵑花、報春花和山茶花為著。動物兼具東洋界西南區、古北界青藏高原區和北方華北區等多種成分,獸類、鳥類和魚類約占全國總數一半以上;珍貴稀有動物屬國家保護的有大熊貓、金絲猴、黑金絲猴、白唇鹿、牛羚、野牛、野象、長臂猿、小熊貓、班羚、林麝、豹、雲豹、馬麝、水鹿、藏雪雞、綠尾紅雉、血雉等。
    橫斷山脈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除漢族外,有藏、彝、納西、怒、傈僳、獨龍、普米、白、布依等20多個民族,多數地區人口密度低,目前區內工農業生產水平較低。
    橫斷山脈是中國目前發現古猿化石地區之一,祿豐古猿化石(見祿豐縣)和元謀猿人化石(見元謀縣)的發現,證明橫斷山脈是人類發源地之一。
    (鍾祥浩)
    橫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地區轄縣。全國第1個低水頭電站所在地。位於自治區南部,鬱江上遊。湘桂鐵路經過縣境西北。1912年始置橫縣。1952年永淳縣並入。麵積3464平方公裏,人口97.07萬。縣府駐橫州鎮。縣境內有橫州盆地。盆地中部及鬱江沿岸地勢低平,海拔在百米以下;北部為廣西弧形山脈的頂部鎮龍山,海拔千米以上;南部為丘陵,海拔約200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農業生產以糧食為主,是南寧地區重要糧食產地。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甘蔗、煙葉、麻等,又是自治區重要產糖區之一。經濟林木有八角、桂皮、油桐、油茶、茶等,以南種白毛茶和橫州細茶享有盛名。縣境西津水電站為廣西大型低水頭水電工程之一,裝機容量23.44萬千瓦。縣境有食草類恐龍化石。
    (陳德高)
    衡山中國五嶽中的南嶽。位於湘中衡陽盆地北緣,湘江西側。燕山期花崗岩體呈岩基狀侵入元古界板溪群,局部切穿泥盆係與石炭係地層,屬穹隆構造。經斷層活動,一側仰起,蓋層剝落,岩體受侵蝕切割成陡崖山叢地貌。山體呈北東30°走向,長約32公裏,寬17公裏,麵積472平方公裏。山巒突兀崢嶸,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紫蓋、天柱、石廩、芙蓉、華蓋、白石、岣嶁等峰,逶迤參差,一般高約千米。山間有白龍潭、華嚴湖、半山亭、磨鏡台、南天門、高台寺和望日台等勝跡。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素稱南嶽“四絕”。又因雲霧幻變,故祝融峰有“雲起峰流”的壯觀。南嶽曆史悠久,多文學遺產,一度曾為理學淵藪與宗教福地。現存南嶽大廟、磨鏡台、福嚴寺、南台寺、藏經殿、方廣寺、望日台等古典建築及有關文物。衡山植物資源豐富,其中天然生長的樹種約有85科,600餘種。福嚴寺右的銀杏、藏經殿前的青錢柳,廣濟寺側的絨毛皂莢,及山間的香果樹、銀鵲樹、柯楠樹、湖南白檀、天目紫莖、短柄青岡、天目槭、日光槭、毛枳椇、金錢鬆、大果癭椒、鍾萼木、紅豆杉、伯樂樹、衡山青岡、楠木、稠木等均為稀有珍貴樹種。已建立南嶽樹木園,為搜集、展覽、引種、改造利用森林資源的露天實驗場。
    (鄧美成)
    衡水市河北省新興城市,衡水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地區經濟、交通中心。位於省境中南部石德鐵路上。麵積598平方公裏,人口32.28萬;其中城區麵積11平方公裏,人口10.3萬。衡水西漢為桃縣地,隋開皇十六年(596)置衡水縣,治所在今舊城村。明永樂十三年(1415)因舊城被淹,遷至今市區老城區。1947年建市,1949年撤銷,1964年改為鎮,1982年改為市,1983年衡水縣並入。市境位於平原,滏陽河流經市區。50年代前為商業集鎮,除十幾家酒坊外,毛筆生產曆史悠久,有“毛筆聖地”之稱。50年代以來發展了化工、食品、機械、紡織、造紙、印刷和工藝美術等部門。鼻煙壺、地毯、牙玉雕刻、毛筆、皮件等遠銷國外。衡水曆為河北省中南部的交通要道,公路四通八達。有石德鐵路東連津浦,西接京廣。京九鐵路也經過衡水。工業集中在鐵路以北;鐵路以南滏陽河以東是商業繁盛的老城區;河西是行政文化區,也是街道寬闊的新市區。古跡有唐孔穎達墓、清平南王尚可喜墓及清重修的七孔老石橋和建於宋初的寶雲塔。
    (鄧綬林唐學曾)
    衡陽盆地中國江南地區具有地域特點的紅層盆地。位於湖南省中東部,南嶽衡山之南。大致處於北緯26°20′~27°15′,東經112°05′~112°58′;屬湘江中下遊轉折地帶。盆地自西南至東北長約108.5公裏,西北至東南約77公裏。麵積5200多平方公裏,南抵陽明山及大義山北側,北迄衡山南麓,東西界於荊紫山與大雲山地之間,地勢周高中低,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因中部條狀山丘呈斷續縱向楔入,盆地平麵形似彩蝶。盆地處於新華夏係第二沉降帶南段,略呈北北東向展布,為中生代末期形成的內陸斷拗湖盆,堆積一套白係—早第三係由碎屑岩、泥岩、化學岩所組成的紅色岩層,以固結度差、混積性強、厚度變化大為特點。自邊緣向內並從南往北物質粒度變細,盆地中部石牛峰呈南北向條形孤島狀突起,將盆地分隔成東、西兩部,使之各有一沉降中心。盆地從晚三疊世到早第三紀末期,經曆約2億年發展史,後受喜馬拉雅運動影響而和緩抬升,經長期風化與流水侵蝕,多形成海拔150~200米,比高60~100米的波狀丘陵地貌,周圍為海拔300~400米,以至500~1000米以上由各類古老岩層及花崗岩體組成的斷續嶺脊所環繞。湘江蜿蜒斜貫全境,先後接納宜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歸陽河、蒸水等,構成不對稱的輻聚式羽狀水係,年均匯入徑流總量447.75億立方米。
    盆地位於湖南省境凹形朝北傾斜開口的軸帶囊狀部分,具有中亞熱帶季風區冬冷夏熱、幹濕交替的氣候特色。年均溫17.5~18.1c,1月均溫5.2~6.1c,7月29.4~30c,極端最低溫-10.3c,極端最高溫40.8c。年內日均溫15c活動積溫4800~5000c,持續期192~199天。年均降水量1200~1400毫米,春夏季占全年的70%左右。區內廣泛發育紅壤,非地帶性的紫色土12萬多公頃,其中石灰性紫色土占72%;沿河洲灘及衝穀地帶多分布衝積土和水稻土。由於紅層岩性軟弱,久經風化,又因植被遭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礦物資源有岩鹽、硬石膏、鈣芒硝、銅礦、硼、煤、錳、重晶石、瓷泥、鉛、鋅等。農產以稻米為大宗,兼有豆類、麥類和油菜等作物;養殖業和園藝業較發達,產豬、魚、柑橘、甜橙、光皮棗、珍珠棗、蓮、藕等。油茶麵積分布較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430人,土地墾殖率約22%。盆地內水陸交通發達,有湘江、京廣和湘桂鐵路及多條公路通過。在行政區劃上,盆地以衡陽市為中心,包括衡山、衡東、衡陽、衡南、祁東、常寧6縣及耒陽市全部或大部。衡陽盆地為湘江流域工農業較發達,物資流通方便的重要經濟區。
    (鄧美成)
    衡陽市湖南省第2大城市,曆史文化名城,湘江中遊水陸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轄5區及衡陽、衡南、衡山、衡東、常寧、祁東6縣。麵積1.53萬平方公裏,人口651.17萬;其中市區麵積559平方公裏,人口66.55萬。衡陽已有2100年曆史。春秋戰國時屬楚,三國時吳置衡陽郡,隋以後為衡州州、路、府治。1939年設市,後並縣,1943年由衡陽縣析置。1950年為省轄市,1952年改地轄市,1980年複為省轄市。地當湖南連通粵、桂要衝,曆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因位於南嶽衡山之南故名衡陽。市境位於衡陽紅層盆地中部的殘丘和階地上。海拔約60米。湘江縱貫市區,城區分布於湘江東西兩岸;京廣與湘桂鐵路呈丁字形由湘江大橋(1957年建成)跨河相接;公路呈輻射狀與四鄰相通。連接湘江兩岸的公路大橋已建成通車。衡陽港貨物年吞吐量近百萬噸。礦藏豐富(見衡陽盆地)。工業以礦山機械製造業為著,此外有冶金、化工、食品、建材等,礦山設備和原煤產量在湖南8省轄市中名列前茅。出口產品有皮革、服裝、精陶等數十種。郊區農業以產水稻、蔬菜、鮮魚、水果等為主。市內有衡陽醫學院、衡陽師專等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多所。東郊有酃湖之勝,西郊石鼓書院為清初王船山講學處。江東岸有湘南學聯舊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屬衡東縣境有特大天然溶洞,其中大洞72個,小洞1470多個。
    (鄧美成)
    紅安縣湖北省黃岡地區轄縣,中國重要螢石礦所在地,湖北花生主產地。原名黃安縣,位於省境東北部,大別山脈南麓。麵積1796平方公裏,人口59.66萬,縣府駐城關鎮。大別山脈綿亙於北部邊界,並在境內分出2支脈,自北向南伸延於縣境東、西兩側,成為舉、倒、灄3水的分水嶺,構成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倒水流貫全境,兩岸有河穀平原分布。低山區富林特產,“天台雲霧茶”為湖北省名茶之一;丘陵區為全省花生集中產區之一;平原區主產稻、麥。縣境西北有全國重要螢石礦產地。紅安、七裏坪2鎮為縣境工業中心和交通樞紐;公路通武漢及鄰近鄂、豫各縣。紅安縣是全國著名的老蘇區縣之一,1927年“黃麻起義”發生於此,此後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境內革命紀念地遺址近百處,紅安鎮建有黃麻起義烈士陵園,七裏坪鎮建有紅四方麵軍創建紀念碑。
    (劉盛佳)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國西南地區邊境州。位於雲南省境南部,以綿長的國境線與越南為鄰。麵積約3.29萬平方公裏。轄個舊、開遠2市,紅河(1985年將紅河縣部分地區劃歸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管轄)、元陽、建水、蒙自、石屏、彌勒、瀘西、綠春8縣及金平苗族瑤族傣族、屏邊苗族、河口瑤族3自治縣。人口352.1萬,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3%,有哈尼、彝、苗、瑤、傣、壯、回等民族,其中哈尼族占總人口的16%,主要分布在紅河、元陽、金平、綠春等縣山區;彝族占總人口的22%,廣布於各縣,多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與其他民族交錯而居。
    州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以元江為界,東北部基本屬滇東高原,高原麵上石灰岩廣布,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西南部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哀牢山。大部分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垂直變化十分顯著,生物資源較豐富。自治州工業總產值僅次於昆明市和曲靖地區,居全省各地、州、市的第3位。輕重工業各占一半,重工業以錫、銅、鉛、鎢、錳等有色金屬及鐵的采煉和采煤、化工為主;輕工業以食品為重要。糖產量9.28萬噸,居各地州市第3位。主要農產品有稻穀、花生和甘蔗等,產量分別居各地州市的第2位和第3位。蒙自為重要的蠶桑基地。部分低熱河穀與山丘有橡膠、紫膠種植。
    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基本形成以開運、個舊為中心的公路網;鐵路有昆河線、草壩—雨過鋪、蒙自—寶秀、雞街—個舊等支線,均為窄軌鐵路。
    (陳永森王霞斐)
    紅旗渠漳河流域重要水利工程。位於河南省北部林縣境內。1960年始建,1969年建成。工程從山西省平順縣候壁斷下引漳河水入林縣,在太行山懸崖絕壁上鑿通180個隧洞,架起150座渡槽,建成總長近2000公裏渠道。主要工程包括漳河引水樞紐(攔河壩、進水閘)及總幹渠1條,幹渠3條和眾多支鬥渠、中、小水庫與水電站。使林縣初步形成了“能灌、能排、能蓄”的水利網,灌溉土地並解決人畜吃水困難,提供工業用電。
    (李潤田)
    紅水河珠江流域西江水係的幹流。上遊稱南盤江,發源於雲南省沾益縣馬雄山,與北盤江匯合後始稱紅水河。因流經紅色岩係地區,河水呈紅褐色,故名。流經雲貴高原的紅水河呈東北—西南向,至廣西天峨縣西北部折向東南,經南丹、東蘭、巴馬、都安、馬山、忻城、合山、來賓至象州縣西南石龍鎮三江口,與北來的柳江匯合後稱黔江。黔江流至桂平縣匯鬱江後始稱潯江。紅水河全長659公裏,較大支流有蒙江、曹渡河、布柳河、靈岐河、刁江、清水河等。流域麵積3.3萬平方公裏。流域內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河流流經高原、低山和丘陵,其上遊為三疊紀的砂頁岩,中下遊為石炭紀、二疊紀的石灰岩。沿途群峰夾穀,河床深邃,主要險灘有50餘處。從隆林縣的天生橋至黔江大藤峽,長930多公裏,水位落差達750米,蘊藏可開發的水力資源1000餘萬千瓦,占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力蘊藏量的60%以上;居珠江水係之首,為全國第6位。計劃將紅水河分:龍灘、岩灘、大化、百龍灘、惡灘、橋鞏及大藤峽等7個梯級開發,總裝機容量為1054萬千瓦。兼顧防洪、航運、灌溉、水產等綜合效益。已建成大化、惡灘電站。岩灘電站正在施工中。
    紅水河流域是壯族及瑤族聚居地區。農業生產因喀斯特分布廣,地表缺水幹旱,多以玉米等旱作為主,其麵積約占糧食種植麵積的一半以上。流域內山嶺連綿,地形崎嶇,交通以公路為主。紅水河終年可通航木船,忻城紅渡以下可通航小輪船,直達來賓、柳州和桂平等地。流域內礦產蘊藏豐富,以有色金屬及黑色金屬為主,有金、銀、銅、鐵、錫、鉛、鋅、鎢、鉻、鉬、鈦、鈾、汞、石棉、螢石、錳、煤等。南丹大廠的錫礦和來賓鳳凰的錳礦聞名全國,合山煤礦是廣西最大的煤礦。上遊高山區多產木材。
    (陳德高)
    洪河準河上遊北岸較大支流,又名洪汝河。上遊小洪河,源出河南省方城縣東伏牛山脈祖師廟南麓,東南流經舞陽、西平、上蔡、平輿,至新蔡縣班台與右岸支流汝河相會,下流至淮濱縣麻裏店附近入淮。班台以下稱洪河或大洪河,其左岸有洪河分洪道,流經安徽省阜南縣,於王家壩以下入濛河分洪道。洪河全長312公裏,流域麵積1.238萬平方公裏;其中位於京廣鐵路以西的山區、丘陵區約各占20%,以東的平原區約占60%。上遊地區為淮河流域的暴雨中心之一,板橋水庫附近的林莊雨量站1975年8月實測3天(5~7日)總雨量為毫米;最大6小時、24小時雨量各為830.1與毫米,其中最大6小時雨量創世界大陸暴雨紀錄。過去因山丘區洪水無控製工程,中下遊河道狹小彎曲(素有“九裏十八灣”之稱),堤防殘缺,洪澇災害嚴重。1949年後在上中遊建石漫灘、板橋、薄山、宿鴨湖等大中小型水庫143座,老王坡、蛟停湖2個窪地滯洪區,減輕洪水威脅。小洪河西平往下至黃泥橋段建有渠化通航水利樞紐。該段及洪河新蔡以下可常年通航,其餘河段及汝河汝南以下可季節通航。
    (高不危)
    洪湖湖北省最大湖泊,窪地湖。位於省境南部,東與長江僅以寬4~8公裏的自然堤相隔,內荊河—內河在北麵成弧狀繞流。湖底平均海拔22.5米,與湖周圍地麵相差僅1~2.5米。流域麵積5981平方公裏。湖麵北寬南窄,略呈三角形,麵積413平方公裏,容積7.5億立方米。曆史上由內荊河與長江、東荊河間湖群相連,並與長江相通,水位隨雨季和江汛漲消。現由人工節製,常年水位25米。最冷月湖水均溫4c,最熱月均溫28c。湖水透明度1.8米。屬重碳酸鹽軟水,硬度3~4度。有機質豐富,湖內魚類30餘種,以鯖、鰱、鯉、鱅、鯇、鯽、鯰、鱔、鱧、鯿、鱖等較常見。水生生物蕃衍,包括挺水、浮葉、漂浮、沉水4類植物,其中洪湖白蓮為著名特產。洪湖為候鳥冬棲地,常見者有青頭鴨、黃鴨、中鴨、八鴨等18種;蒲鴨、黑鴨已定棲於此,為湖北省羽絨的天然產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洪湖地區為革命根據地。
    (劉盛佳)
    洪江市湖南省懷化地區轄市,湘西南木材、桐油等物資集散地和重要貿易中心。位於省境雪峰山主脈西麓,沅江及其支流巫水匯流處。麵積216平方公裏,人口8.48萬。洪江市古名雄溪或熊溪,因清水江、郎江、芷水、若水、沅江在此匯合,氣勢磅礴,得名洪江。1950年由會同縣析置市,1963年撤銷,並入黔陽縣。1979年複置市。市境海拔160~636米,背山瀕河,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溫17c左右,年降水量毫米,山地林木蔥鬱。沅江可常年通航,公路南北貫通,具有民族特色的青石洪江大拱橋的建成,將巫水兩岸城區連成一片。工業以輕工為主,擁有紡織、建材、化工、造紙、食品等部門,其中化工、機械、紡織、縫紉、造紙工業產值居湘西各市縣的首位或前列。著名產品有洪油、香柚、特級鬆香、瓷器及火柴等。主要名勝古跡有高山、天柱峰及象鼻岩溶洞等。
    (鄧美成)
    洪洞縣山西省臨汾地區轄縣。位於省境南部偏北,臨汾盆地北部,同蒲鐵路線上。麵積1563平方公裏,人口56.5萬。縣府駐城關鎮。漢置楊縣。隋改洪洞縣,因縣治鄰洪崖、古洞而得名。隋時又在洪洞縣北置趙城縣,宋並入洪洞,後又分出。1954年趙城與洪洞合並為洪趙縣,1958年仍名洪洞縣。縣北大槐樹是明洪武、永樂年間移民冀、魯、豫等地的聚集處,今建有古槐公園。霍山南麓的廣勝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上寺與下寺。上寺有琉璃飛虹塔,銅刹上刻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地震損害金頂的記載,是研究地震的珍貴資料;彌勒殿曾保存金版藏經,現移存北京圖書館。下寺龍王廟的元代壁畫,完成於雜劇發展盛期,是研究古代戲劇和音樂的重要資料。霍泉在廣勝寺旁,泉水清澈,唐以來即用於灌溉,50年代以來,修成七一、躍進、五一等幹渠。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境內有焦化廠、維尼綸廠,並有農機、采煤等工業。
    (蕭樹文)
    洪澤湖中國著名淡水湖之一,為淮河中遊末端最大攔洪蓄水綜合利用的平原湖泊型水庫。流域麵積16萬平方公裏,總庫容130億立方米。位於江蘇省西部,介於北緯33°06′~33°40′,東經118°10′~118°52′,環湖為洪澤、淮陰、泗陽、泗洪和盱眙5縣。湖麵主要屬洪澤縣。
    秦漢以前,原為淮河幹流流經,右岸多小型湖泊。漢代諸湖連並,湖麵擴大。隋煬帝於大業十二年(616)乘舟南下江都遊幸,時值幹旱,經破釜塘時適逢大雨,乃改名洪澤浦,洪澤一名始於此時。唐代稱洪澤湖。12世紀黃河南侵奪淮入海,黃淮會合處清口嚴重淤塞,使黃河幹支流來水蓄積其中,形成大湖。明、清二代一則防止湖水東溢,一則實行“蓄清刷黃”和“蓄水濟漕”措施,屢次加築大堤,以提高洪澤湖水位。20世紀50年代以來,又對洪澤湖大堤全麵改建加固,堤頂高程已達19米,大堤設計防洪水位現為16米,校核防洪水位為17米。目前堤內湖底高程一般10~11米,高於湖東地麵4~8米,成為“懸湖”。
    洪澤湖南北最大長度60公裏,東西最大寬度58公裏,高程15.5米時,麵積3180平方公裏。50年代以來,因墾殖,湖麵逐漸縮小。上遊來水以淮河幹流為主,曆年入湖水量平均占入湖總水量的65.5%;漴潼河次之,占7.7%;其他支流合占18.5%;另湖麵承水為22.2億立方米,占5.4%,蓄水變量為11.5億立方米,占2.9%。下遊出湖有淮河入江水道、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沭河三大排水河道,以出三河閘經入江水道為主。
    洪澤湖水位年內、年際變化較大,汛期6~9月水位較高。1931年8月蔣壩最高水位曾達16.25米;冬春季水位較低,1951年2月蔣壩站最低水位為8.87米。汛前5~6月水位一般降至11米以下。
    洪澤湖年均溫約14.5c,7月均溫27.5~28c,1月-0.5~0c,年降水量950~1000毫米。冬季遇強冷空氣南下時湖麵冰封,但最長不超過30天。沿岸冰厚可達25厘米。
    20世紀50年代治淮以來,相繼建成三河閘、高良澗進水閘、蘇北灌溉總渠、二河閘、淮沭河及洪澤湖大堤和裏運河堤防加固工程,保證了湖東廣大低平原的防洪安全。
    洪澤湖魚類共有16科84種,主要經濟魚類有20餘種,蝦、蟹亦為重要水產品。1989年水產捕撈量突破5萬噸。由於人工放養蟹苗成功,70年代以來,螃蟹捕撈量增加到總捕撈量的1/5,成為江蘇省的螃蟹新興產地。湖區有野鴨、獐雞等野禽,尚有在此越冬的丹頂鶴、天鵝等珍稀動物。湖西側淺水湖灘有水生植物30多種,盛產蘆葦、茭草、芡實、蓮藕、菱角等,其中蘆葦分布麵積約40平方公裏,最高年產蘆葦5~8萬噸。沿湖漁港有高良澗、三河閘、老子山、臨淮頭、尚咀頭和高渡嘴等。湖畔的洪澤鹽礦已正式開采。
    洪澤湖是淮河航線與京杭運河航線銜接的紐帶,穿湖段正在建設1000噸級航道。洪澤湖大堤也是寧淮公路所必經。為確保洪澤湖大堤的安全,將於蘇北灌溉總渠北側,從二河開始,新辟入海水道,分泄淮河洪水,作為洪澤湖的“太平門”。
    (單樹模)
    鴻溝見京杭運河、汴水。
    侯馬市山西省臨汾地區轄市,晉西南交通樞紐,新興工業城市。位於同蒲鐵路上,往東有鐵路支線通往翼城,往西有侯(馬)西(安)鐵路。公路四通八達。貫通省境南北的大同—運城公路和橫穿省境東西、連接秦晉的晉城—韓城公路在市境匯合。麵積274平方公裏,人口17.90萬。春秋時為晉國都城,稱新田,故址在今侯馬市西。北魏置曲沃縣後,曆代相沿不改。以其為通衢要衝,1958年設侯馬市,1963年曾撤銷,1971年恢複。工業有機械、電力、紡織、汽車修配、建材、烤煙、麵粉、榨油等部門。全境幾乎全為平原,作物以小麥、棉花、玉米為主。侯馬晉都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鑄銅作坊遺址保存大量陶範、銅錠、鑄銅生產工具等,是研究中國青銅器鑄造工藝和科學技術的珍貴資料。此外,在侯馬東出土的東周盟誓遺址和盟書,喬村附近戰國中晚期的奴隸殉葬墓等均為重要史料。
    (蕭樹文)
    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重要毛紡工業基地之一。位於土默特平原的東北部,大青山南麓、大黑河畔。轄4區及1旗1縣,麵積6079平方公裏,人口136.13餘萬;其中市區麵積2054平方公裏,人口88.60萬,有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壯、藏等少數民族約9萬人。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這一地區土地豐腴肥美,古有“雲中”、“敕勒川”、“白道川”、“哈羅川”、“豐州”諸稱。呼市建城已400餘年。16世紀初,蒙古族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率部駐牧大黑河平原,並積極發展蒙古、漢民族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大黑河平原稱土默特川亦始於此。明萬曆九年(1581)阿勒坦汗修建弘慈寺(大召),次年建呼和浩特城(當時音名庫庫和屯),次年呈明朝賜名為“歸化”,即城市漢名之由來。清雍正十三年(1735),於歸化城東北另築“新城”,亦稱“綏遠城”。1913年兩城合並為歸綏縣,1928年設歸綏市,為綏遠省省會。1952年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駐地,1954年改今名。
    市境坐落在大黑河的二級階地及山麓洪積扇的複合帶。工業以輕工業為主,尤以毛紡工業為重要,有毛紡廠4座,呢絨、毛毯、毛線等產品暢銷國內外。次為乳製品和製糖工業。此外,新發展的電子工業生產先進的電子通訊、廣播、電視、測示等設備,已應用於中國第1顆氫彈試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及向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等試驗中。
    20世紀50年代以來,除改建和擴建原新舊城外,又建成了博物館、人委大廈、科學技術大樓、電視大樓等高大雄偉建築。全市劃分為4區:新城區主要是行政、科教、輕工業區:玉泉區為商業、食品工業及手工業區;回民區為機械、電力、重工業區;農牧業及新發展的工業分布在郊區。城區北部已營造起寬220米、長8公裏的油鬆防風林帶,市內綠化良好,成為名符其實的青城。主要名勝和遊覽地有舊城的“小召”喇嘛廟、五塔寺,南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墓以及北郊烏蘇圖召和大青山自然公園,每年盛夏吸引大量國內外遊客。
    科學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有內蒙古大學、師範大學、農牧學院、工業學院、醫學院、林學院、財經學院等高等院校及民辦豐州聯合大學、青山大學,並有林科院、農科院、牧科院、草原研究所等科研機構。
    (林儒耕)
    呼蘭河鬆花江支流,黑龍江省重要河流。源於省境鐵力市東北部小興安嶺,自東向西流經鐵力、慶安、綏化、望奎、蘭西,在呼蘭縣城東南匯入鬆花江,全長523公裏,流域麵積3.1萬平方公裏。支流有小呼蘭河、依吉密河、安邦河、歐根河、努敏河、通肯河、泥河等。幹流在桃山以上屬山溪性河流。自桃山至歐根河上口進入鬆嫩平原邊緣,河穀寬闊,河床比降小。歐根河口以下,河床彎曲迂回,多牛軛湖和沼澤。年均流量為134立方米/秒,年均徑流總量24.2億立方米。流域內大部分地區無霜期較長,積溫較高,土層深厚,黑土廣泛分布,是省內開發較早、最富饒的農業地帶。是省重點商品糧基地之一。50年代以來對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後,已成為高產穩產商品糧和亞麻、甜菜生產基地。上遊山區是重要林區。
    (曾慶雲)
    呼蘭縣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轄縣,省糧食、甜菜和亞麻生產基地。位於省境中部鬆花江北岸,呼蘭河下遊,南鄰哈爾濱市。麵積2612平方公裏,人口61.7萬。縣府駐呼蘭鎮。“呼蘭”滿語“煙囪”之意。清初於河旁設防屯兵,砌有炊事取暖用煙囪,因而稱為呼蘭,縣及河均因此而得名。開發較早,1862年設呼蘭廳,1879年設呼蘭副都統,管轄鬆花江中下遊北岸廣大地區,1905年設呼蘭府,1913年改為呼蘭縣。縣境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富饒,15萬多公頃耕地適種玉米、高粱、小麥、大豆、亞麻和甜菜等多種農作物。尤其是修建泥河水利工程和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更促進了農業生產。白奎、蓮花、石人、康金井等地是糧食高產區,南部與西南部商品農業較發達。縣境鄰近省會,有公路相通。工業較發達,主要有機械、輕工、電子、水泥、火柴、亞麻紡織、醫藥和食品等。城東建有全省最大的哈爾濱第三發電廠。呼蘭鎮距哈爾濱僅24公裏,交通方便,人口8萬餘。全縣工業大多集中於此。鎮內有中國農業科學院甜菜研究所、呼蘭師專、省結核病防治院和文化名人蕭紅舊居。
    (曾慶雲)
    呼倫貝爾草原中國溫帶天然優良草場。因其境有呼倫、貝爾二湖(池),故名。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盟,北鄰俄羅斯,西和南與蒙古接壤,東連大興安嶺。東西寬約350公裏,南北長約300公裏,總麵積約9.3萬平方公裏。
    地質與地貌草原的主體屬內蒙古高原的東北緣。火成岩分布麵積較大,尤以花崗岩分布廣泛。大約在第三紀初期已呈起伏不大的均夷麵形態。喜馬拉雅運動發生斷層與撓曲,東部和西部隆起為丘陵與低山,中央陷落成穀地。有玄武岩流溢出,構成玄武岩丘陵與台地。
    呼倫貝爾高平原海拔多在650~700米,大部為第四紀風成沙及礫石層掩蓋,海拉爾河南岸,阿木古郎至沙布哈特,及草原之東南部尚有大麵積沙丘群。東、北及西部的低山丘陵,山體渾圓,坡度和緩。克魯倫河以南,以聖山為主幹,海拔約900米。聖山以西的平台狀丘陵,岩屑廣布,部分為風成沙掩覆。
    氣候與水文草原夏季溫和短促,冬季嚴寒漫長。年均溫約0~3c,10c以上活動積溫1700~2300c,無霜期85~155天,溫度條件西南優於東北;年日照2650~3000小時。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自東北向西南遞減。降水最多年約為最少年的4倍。降水季節分配不均,約80%集中於6~9月。冬季年均最大積雪深約14厘米。愈往西南則愈幹燥;風大而頻,春風尤甚,8級以上的大風年均30天以上。
    區內水係屬黑龍江水係之上遊,主要由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水係及呼倫湖水係組成。東部低山丘陵河網較發育,有海拉爾河及伊敏河、特尼河等主要支流,高平原及西部低山丘陵河網不發達。
    湖泊主要分布在河流沿線。計有中、小湖泊450餘個,其中大於1平方公裏的有57個。長期可利用的有174個,季節性可利用的214個。尤以呼倫湖最為著名,麵積2315平方公裏,容積約132億立方米。高平原內部星散分布一些湖泊,多屬堿湖。草原腹地維納礦泉水已在開發。
    除伊敏河以東、呼倫湖以西的低山丘陵及巴彥山和莫達莫吉東北的高平原外,一般不乏地下水,尤其是河、湖沿岸,地下水埋深一般都在5~10米。
    土壤與動植物自東而西發育森林草原、幹草原和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等地帶性值被和土壤,還有草甸、沼澤、沙生、鹽生植被及與之相應的草甸土、沼澤土、沙土、鹽土與堿土。
    幹草原與草甸草原的代表性群落主要有羊草、叢生小禾草草原,叢生禾草、小半灌木草原及羊草、貝加爾針茅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的天然草場以幹草原為主體,包括林緣草甸、草甸草原、河灘與鹽化草甸及沙地草場等多種類型。共有野生種子植物603種,其中飼用價值高、蓄積比重大者約120種。占優勢的牧草種類主要有羊草、貝加爾針茅、大針茅、溚草、充氏針茅、冰草、細葉早熟禾、糙隱子草,還有地榆、裂葉蒿、野豌豆、野火球、冷蒿、線葉菊等雜類草。優質牧草在草群中比重大於60%的優質草場約占草場總麵積的46%,且毒草種類少,一般草場中不常見;常年鮮草總貯量約2130萬噸,其中可食草約1845萬噸,平均每公頃產鮮草約6噸。草質草量地區分布不勻。草量的年際與季節變化大,西部過牧和連年打草,大麵積草場退化,退化草場麵積約占草場總麵積的12%;東部有大麵積草場未利用,約占草場總麵積的11%,地形和緩,水源較豐,改良利用條件好。
    人文概況呼倫貝爾草原是傳統牧區。居住有蒙古、漢、達斡爾、回、滿、朝鮮、鄂倫春等15個民族。牧業生產在全國占有一定地位,是著名的三河牛、馬和錫尼河牛、馬產地;林業有一定基礎,東南部的沙地樟子鬆林很有發展前途。大規模種植業始於1958年,已建成一些規模較大的國營農牧場。
    濱洲鐵路橫貫呼倫貝爾草原,重要城鎮有海拉爾市、滿洲裏市。
    (戴旭)
    呼倫湖構造遺跡湖。呼倫貝爾盟重要漁業基地。又稱紮賚諾爾。形似斜向東北的長方形。長約80公裏,寬30~40公裏,麵積2315平方公裏。容積約132億立方米。湖水最大深度7~8米,淺處不過3米,平均深度5.7米。湖北岸有木得那雅河與額爾古納河相通,西南有克魯倫河注入,為吞吐型湖泊。水質優良,礦化度小於1克/升。湖中盛產鯉、鯽、白、鯰等魚類。
    (林儒耕)
    滹沱河海河西南支子牙河的支流,古稱虖池河。源於山西省繁峙縣泰戲山,向西南流經恒山與五台山之間,至界河鋪折向東流,切穿係舟山和太行山,東流至河北省獻縣臧橋與子牙河另一支滏陽河相會。全長587公裏,流域麵積2.73萬平方公裏。主要支200流有陽武河、雲中河、牧馬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狀排列,主要集中在黃壁莊以上,以下無支流匯入。流域內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傾斜,西部地處山西高原東緣山地和盆地,地勢高,黃土分布較厚;中部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礦;東部為平原。流域內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較重。流經山區、山地和丘陵的麵積約占全流域麵積的86%,河流總落差達1800餘米。瑤池以上為上遊,沿五台山向西南流淌於帶狀盆地中,河槽寬自一二百米至千米不等,水流緩慢。瑤池至崗南為中遊,流經太行山區,河穀深切,呈“v”形穀,寬度均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流湍急。黃壁莊以下為下遊,流經平原,河道寬廣,最寬可達6000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漸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兩岸築有堤防。
    流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自東向西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年降水量400~700毫米,集中於夏季。地表徑流主要由降雨補給。年均徑流量約22億立方米,分布不均,以太行山東坡產流較大,愈往上遊愈小。徑流的年內分配也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多水年的水量為少水年的10倍。由暴雨釀成的洪水,峰高量大,陡漲陡落,主要來自幹流和冶河,多發生在7~8月。含沙量11.4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2920噸。全流域已建有崗南、黃壁莊(見崗南水利樞紐、黃壁莊水利樞紐)、孤山、下茹越、觀上、雙乳山、石板、下觀、大石門、郭莊等大中水庫10座及眾多小型水庫、塘壩,洪水災害基本控製,灌溉、發電效益顯著。流域內礦藏豐富,尤富煤。有石家莊、陽泉等城市,經濟發達。革命勝地西柏坡(見平山縣)、蒼岩山風景區及隆興寺等名勝古跡可供遊覽。
    (鄧綬林唐學曾)
    壺口瀑布黃河唯一的大瀑布。黃河晉陝峽穀中段的勝景,山西省一大名勝。位於山西省吉縣縣城西南49公裏,與陝西省宜川縣相鄰。黃河至此,500餘米寬的洪流驟然被兩岸三疊紀砂岩所束縛,上寬下窄,狀如壺口,故名。由於河底岩石被衝刷,形成寬30米,深50米的石譚,河水由斷層石崖上陡然跌落,傾瀉而下,匯集一處,形成落差30餘米的瀑布。
    (蕭樹文)
    湖北省位於長江中遊。簡稱鄂。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四川省,西北與陝西省為鄰。介於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東西長約750公裏,南北寬約490公裏,麵積18.74萬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萬。轄6地區、1自治州、8地級市、22縣級市、46縣、2自治縣和1省轄林區。省會武漢市。
    自然條件
    地質與地貌在地質構造上,湖北省位於秦嶺褶皺係與揚子準地台的接觸帶上。荊山、大洪山以北主要屬秦嶺褶皺係的武當—淮陽隆起帶,是省境北部武當山、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別山形成的地質基礎;其西北部與川陝二省交界處主要屬大巴山褶皺帶,構成了鄂西北的大巴山和荊山,這兩個構造單元都屬於古生代構造帶。荊山、大洪山以南,自西而東分屬於上揚子台褶帶和下揚子台褶帶,都是燕山運動形成的地台蓋層褶皺帶。前者是鄂西的武陵山、巫山形成的地質基礎,其地質發育與貴州高原大體一致;後者是鄂東南幕阜山形成的基礎,與贛北、皖南山地連成一體,連綿橫亙於長江南岸。江漢斷拗鑲嵌於上、下揚子二台地褶帶之間,是白紀以來的陸相斷陷盆地,後經長江、漢水合力衝積成為江漢平原。在地貌上,湖北省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占全省總麵積55.5%,丘陵和崗地占24.5%,平原湖區占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麵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麵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麵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省境沉積地層完備,地質構造複雜,岩漿活動頻繁,並有經區域變質而大麵積分布的變質岩係,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109種,其中磷、金紅石、矽灰石、石榴子石、泥灰岩等儲量居全國首位;鐵、銅、石膏、岩鹽、重晶石、螢石、石墨等儲量亦富。在礦床的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種有益成分,如大冶鐵礦,除鐵礦外,還伴生有銅、鈷、金、銀等,可供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較少,質量較差。江漢平原一帶已發現儲油構造數十個。
    氣侯主要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從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利於農業生產。全省年均溫15~17c,鄂東沿江和三峽河穀在17c左右,鄂北低於16c,山區則隨海拔的增加而降低。7月均溫為27~29c,江漢平原最高溫在40c以上,為中國酷熱地區之一;1月3~4c,三峽河穀高於5c,北部和山區2c左右,江漢平原因地處北方冷空氣南下通道,氣溫較同緯度地區低,最低溫-17~-15c。無霜期大體是南部長於北部,平原河穀盆地長於山區。鄂北和鄂西北為230~240天,江漢平原和鄂東南為250~270天,鄂西南河穀盆地最長,在280天以上,山區較短,不足210天。但由於春季氣溫不穩定,常有低溫陰雨天氣出現。全省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由於受地形影響,大神農架南部和竹溪縣光頂山東部年降水量達1400~1600毫米,為全省多雨中心。降水年際變化較大。江漢平原最多雨年為最少雨年的1.8~2.2倍;降水以夏季最多,占年降水量40%左右,冬季降水量少。降水季節變率也較大,某些年份梅雨期長,常發生洪澇,以江漢平原危害尤甚;某些年份梅雨期短,乃至“空梅”,造成旱災。
    水文長江由西向東橫貫全省,在川、鄂邊境切過巫山,形成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過宜昌後,穿行於江漢平原,過小池口流入江西、安徽2省。漢江全長的3/4流經省境,與源出邊境山地的眾多河流,共同匯注長江。省內中小河流共有1193條,總長度達3.5萬多公裏。長江幹流偏於省境南部,主要支流多集中在北岸,水係發育呈不對稱性。除長江與漢江外,河流年均徑流量為946.1億立方米,幾乎相當於黃河徑流量的兩倍。此外,全省過境容水量約有6338億立方米,因而有豐富徑流量可供調蓄利用。水力資源豐富,可開發水能達萬千瓦(其中三峽水利樞紐可裝機2500萬千瓦)。省境淡水湖泊眾多,有“千湖省”之稱,多分布在江漢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麵積均在200平方公裏以上。20世紀50年代,六七公頃以上的湖泊有1066個,水麵積8300平方公裏,由於自然淤積和人工圍墾,湖泊數和水麵積急劇減縮,70年代已減少到326個,水麵積減少3/4。省內淺層地下水儲藏量豐富,估計為2650億立方米,可開采儲量約每年為355.7億立方米,略等於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的36%。地下水水質清潔,儲量穩定。除供生活和工業用水外,農業上也將逐步開發利用。
    土壤與動植物全省土壤具有明顯的南北過渡特征,鄂西北、鄂中、鄂北崗地及鄂東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域多為黃棕壤、黃褐土,鄂東南多為紅壤,鄂西南多為黃壤,江漢平原則發育有潮土、水稻土等隱域性土壤。植被也具南北過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種類的落葉闊葉樹,也有多種南方種類的常綠闊葉樹,同時又處在中國東西植物區係的過渡地區,便於鄰近地區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國生物資源較豐富省份之一。全省樹種有1300餘種,其中用材林約占一半。主要有馬尾鬆、櫟類、杉木、樺、楠竹等,經濟林甚多,有油桐、油茶、烏桕、漆樹、核桃、板栗和果樹等。在鄂西山地局部地區還保存有被譽為“活化石”的水杉、珙桐、銀杏等。水杉以利川縣小河、水杉壩(海拔1050米)分布最集中,為全國乃至世界繁殖水杉林的種源基地。省內植物資源以鄂西山地神農架林區最富,森林覆被率達70%左右,現有森林總蓄積量1575萬立方米,約占全省的1/3,其中成熟林蓄積量占83%,是中國重要的原始林區之一,有“綠色寶庫”之稱。植被結構也具有明顯垂直分布特征。據調查,山區植物種類有2000餘種,占全省植物種類的2/3,世界稀有或中國特有植物有30多種,主要有珙桐、香果樹、領春木、水青樹、銀杏、鐵堅杉、馬溜光、野生蠟梅等。此外有野生動物570餘種,其中20多種列為國家保護對象,主要為金絲猴、閩中羊、蘇門羚、金錢豹、毛冠鹿等;還有白化型的神農白熊、白麝、白鹿、白蛇等。藥用植物1300多種,以黨參、黃連、天麻、貝母等產量最大,並產名貴藥材,是馳名中外的天然動植物園。1978年辟大小神農架主峰周圍和老君山一帶為自然保護區,麵積600多平方公裏,保護珍貴的金絲猴、閩中羊、珙桐、領春木等珍稀動植物及森林生態係統。此外,在鄂西南星鬥山和鄂東南九宮山老崖尖等也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鳥類種類多達350種,以與南方共同的鳥類居多,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鳥類,有白冠長尾雉、紅腹角雉等30種左右。鳥類中以候鳥最多。
    此外,在鄂西山地的山溪澗還盛產大鯢(娃娃魚)。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全省分屬於4個自然地理區。
    北亞熱帶秦嶺、大巴山混交林區省境分屬3個亞區:1大巴山、米倉山亞區。包括鄂西北山地,屬秦嶺山脈大巴山東段,為武當山、荊山、大神農架諸山所踞;在地貌上以中山為主,海拔多在1000~1500米。山地內有斷裂河穀及陷落盆地,較大者有長江三峽穀地、漢江上遊穀地等。鄂西山地是省內林牧業基地,以神農架林區著名。2南襄盆地亞區。襄陽、棗陽和老河口3縣市北部屬之,有崗、壟間列,崗頂較寬廣平坦,土層較深厚,相對高差10~20米,坡度3~5度,宜於機械耕作,農業生產潛力較大。3桐柏山-大別山亞區。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和大別山一部分,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區內低山、丘陵廣布,由斷裂作用形成的一係列山間紅岩盆地,當地稱“坪”或“畈”,土壤深厚肥沃、人口集中,為糧、棉產地。
    北亞熱帶長江中下遊平原混交林區省境中南部江漢平原屬此區的兩湖平原亞區。主要由長江、漢江及其大小支流和湖泊的近代沉積物構成,中心部分厚達200米以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邊緣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趨勢。平原河網交織,湖泊眾多,堤垸縱橫,是全省最重要的糧、棉、油及水產基地,也是中國商品糧棉基地之一。
    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鄂東南丘陵屬此區的湘中南丘陵亞區,是幕阜山脈的一部分,地勢南高北低,嶺穀相間。幕阜山地向江漢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喀斯特地貌發育。山丘適宜發展鬆、杉、竹、茶等;河穀和山間盆地土層較厚,灌溉條件良好,宜於種植稻、麥、豆、薯類和玉米等。
    中亞熱帶貴州高原常綠闊葉林區鄂西南山原,包括巫山和武陵山,屬此區的東部山地丘陵亞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為喀斯特高原和中山。盆地光溫資源充足,為發展水稻和亞熱帶水果(如柑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野生動植物及礦產資源亦豐。
    發展簡史
    湖北春秋戰國時屬楚,漢置江夏、南郡二郡,三國分屬魏吳,晉置荊州,唐分屬淮南、山南二道,宋置荊湖北路(簡稱湖北)及京西路,湖北之名始此。元大部屬湖廣行中書省,明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析置湖北省,沿用至今。
    湖北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縣屈家嶺文化遺址發掘證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製作和水稻種植;在黃陂縣還發現商代古城盤龍城遺址。戰國時,今江陵縣紀南城為楚郢都遺址,亦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同黃河流域中原文化有密切聯係,同為中國文化發祥地,楚國曾建都於此達411年。春秋戰國時大冶已有采銅冶煉。秦漢時,由於湖北接近黃河中下遊地區,憑借南陽—襄陽驛道,聯係密切,江陵和襄陽發展成為經濟和軍事重鎮。南北朝時中國經濟中心開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遷,加速兩湖地區的開發。唐代湖北地區稻、麥、麻、茶和蠶絲等農作物有較大發展。江陵成為中國南方經濟中心。宋代江漢平原廣泛挽堤圍垸,出現垸田這一特殊的土地利用形式,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漢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有餘糧輸出,故元明時流行“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唐宋時,武漢即以商業著稱,江夏城(今武漢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並列為南宋三大都會。明中後期,漢江下遊和舉水、倒水下遊地區引種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種植麵積和產量已躍居經濟作物首位,手工紡織業迅速發展,武漢成為長江、漢江沿岸和兩湖地區農副產品的大集散地,漢口並發展成為中國四大商業名鎮之一。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勢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漢口、宜昌、沙市辟為商埠,開辦工廠,在漢口等地建立製茶、煙草等加工工業。1904年京漢鐵路和1918年粵漢鐵路武昌至長沙段通車後,武漢成為華中最大水陸交通樞紐,內地最大港口。同時建立近代工業,有漢陽兵工廠、漢陽鐵廠(漢冶萍公司),武昌紡、織、絲、麻四局等,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中國人口數量較多的省區,全省人口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290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分布不均,若以丹江口—南漳—枝城連線為界,西部土地麵積占全省42%,而人口僅占全省19%;東部土地麵積占全省58%,而人口則占81%。孝感和荊州兩地區人口密度分別為408人和340人。全省市鎮人口占全省人口28.91%,略高於全國(26.23%)水平。
    湖北為多民族省區之一,有漢、土家、苗、回、侗、滿、壯、蒙古等43個民族。漢族占全省總人口96.28%,各少數民族占3.72%。其中以土家族最多,占全省總人口3.11%;苗族次之,占全省總人口0.37%;集中分布在鄂西南地區。
    經濟概況湖北省是中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之一。全省農輕重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約略相等,比例關係趨於協調。
    農業農業以耕作業為主,糧食生產居首要地位,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糧食商品率高。
    1耕作業以水稻、小麥為主,又以水稻所占比重大。播種麵積占糧食作物的近1/2,產量占2/3,以江漢平原、鄂中丘陵為最主要產區,江漢平原為重點商品糧基地。全省旱地冬種小麥普遍,水田冬種小麥比率也較高;前者盛行於鄂北崗地,後者盛行於鄂東一帶。雜糧主要產於鄂西山區。
    2經濟作物以棉花、油料為主,次為麻類、煙草、藥材等。湖北向來是中國重點產棉省之一,棉田麵積約占中國10%,產量占全國11~15%,其總產與單產均居中國前列。棉田85%以上集中於江漢平原、鄂東和鄂北3棉區,以江漢棉區最重要,產量最多,商品率最高。天門、仙桃2市棉田麵積最大,天門市是中國第1個棉花總產量超過百萬擔的縣市。油料作物有芝麻、油菜、花生,以芝麻最重要,產量居中國第2位。主要分布在鄂北崗地和江漢平原地區。襄陽縣是中國芝麻種植麵積最大縣之一。油菜多分布在鄂東丘陵和江漢平原,20世紀70年代後,已成為全省分布麵積最廣、種植麵積最大的油菜產地,產量約占油料作物總產量一半。花生以鄂東丘陵地區為主,種植麵積較為穩定。茶葉種植麵積較廣,產量居中國第7位,蒲圻市為中國重點產茶縣市之一。
    3林業過去覆蓋率低。1949年後,陸續興建一批國營林場,營造了大麵積的用材林和經濟林,並引種了優良速生樹種。60年代又從國外引進油橄欖、火炬鬆。現有森林麵積比1949年增加一倍。森林覆蓋率已由50年代初期的13%上升到23.5%,居中國第9位;森林蓄積量達9500萬立方米。主要集中在神農架、清江、沮漳河、幕阜山、大別山、大洪山等6林區。以神農架林區最大。
    4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羊為主。生豬飼養量最大。牛以耕牛為主,黃牛和水牛各半,黃牛以鄂北和鄂東北地區為多,水牛以江漢平原和鄂東沿江地區為多。80年代開始牛、羊生產都有發展,鄂北已建立一批菜牛生產基地縣市,鄂西山區已建立一批山羊生產基地縣市。全省盛產禽蛋,每年收購鮮蛋約0.5億千克以上,居中國前茅,主要來源於仙桃、監利、荊門、沙市等16縣市。
    5漁業以湖泊、水庫養殖為主。為國內著名淡水漁業基地之一。全省可供養殖利用的水域麵積占中國的1/10,僅次於安徽省,居第2位。境內長江水係有經濟魚類50餘種,以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和鯉、鯽、鯿魚為多,著名的武昌魚(團頭魴)即產於樊口附近梁子湖一帶,白暨豚、中華鱘魚、大鯢為中國特有珍稀水生動物。鱖魚、銀魚也很著名。沙市以下沿長江一帶盛產魚苗,供應全國。此外,還生產貝類、大閘蟹、珍珠、白蓮等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產品。
    農業區由於省內自然條件的差異,大致可分為3大農業區:1鄂西山區。以產玉米、薯類等雜糧為主,農業生產水平低,糧食產量僅占全省12%,但木材、桐油、生漆、木耳、藥材及柑橘等產品居全省首位,是主要林特產區。2鄂中地區。區內多為水網平原、丘陵崗地,耕地麵積占全省總耕地56%,土地、熱量條件配合較好,水分雖有豐有缺,但水利建設成績大,旱澇保收程度日益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高,糧食、棉花分別占全省糧、棉總產量的59%和71%,豬、禽、蛋的產量也居全省首位,是省內水、旱農業並舉,飼養畜牧業最發達地區。3鄂東低山丘陵平原湖區。耕地麵積占全省22.5%,水田比重大。水、土、熱條件配合較好,勞力充足,精耕細作程度高,糧食、棉花分別占全省糧、棉總產量的29%和21%。茶葉、桑蠶繭、苧麻、楠竹占重要地位,是省內主要的水田農業和絲茶麻竹產區。
    工業從20世紀50年代起,湖北為中國工業重點建設地區,利用省內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建設了大冶鐵礦、荊襄磷礦、應城石膏礦等大型礦山基地。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鋼鐵、機械、電力、紡織、食品為主體、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生產體係,是全國重要工業生產基地之一。
    1鋼鐵工業。武漢為中國鋼鐵基地之一。武漢鋼鐵公司設計能力為年產600萬噸,擁有1.7米平板軋機,每年可軋製薄鋼板300萬噸。大冶鋼廠是中國著名的特種鋼廠。此外,鄂州市鋼鐵廠為省內重要鋼鐵基地。
    2機械工業。運輸機械製造占有突出地位。武昌車輛廠、江岸車輛廠經改建已能製造敞車、篷車和冷藏車等;汽車製造業為新興工業部門,以十堰、武漢為中心,十堰市是70年代初興建的第二汽車製造廠所在地,為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中心之一,有“汽車城”之稱。動力機械以製造礦山所需破碎設備與選礦設備為主,主要分布在武漢。武漢又是機床生產中心。農業機械製造在省內廣布,多集中於武漢、黃石、襄樊等地。
    3電力工業。全省水力資源豐富,水電發展迅速,新建有漢江、丹江口(見丹江口水利樞紐)、堵河、黃龍灘及白蓮河、陸水、富水等大中型水電站。小型水電站遍布全省。同時,在武漢、荊門、黃石等地新建了火電站。80年代初興建了中國目前最大的葛洲壩水電站(見葛洲壩水利樞紐)。全省水力發電約占發電總量的2/3,達241.88億度,占中國的19.08%,居第1位。目前建有從河南省平頂山到武漢的500千伏輸電線路,已初步形成以武漢為中心的華中電網。漢川電廠首台30萬千瓦火電機組已於1990年初並網發電。
    4紡織工業。包括棉、麻、毛、絲、化纖等部門,以棉紡織工業為主,是省內輕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主要分布於武漢、黃石、襄樊、宜昌、沙市等地,其中武漢是省內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紡織工業產值約占全省的一半,也是中國著名的棉紡織中心之一,紡織品暢銷國內外。
    交通運輸湖北曆來為中國水陸交通運輸樞紐。長江、漢江和京廣鐵路相交於武漢市,使武漢市成為名符其實的“九省通衢”。
    1內河運輸在省內居重要地位,以長江與漢江為兩大水運幹線,全省一半以上縣、市處於航運線上。1990年通航裏程8952公裏,長江為最重要的內河航道,終年暢通無阻。武漢港已建成為長江中下遊最大內河港口之一,1980年列為對外開放的八個河港之一,並於1981年開辟了武漢至香港、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的江海貨運航線。此外有黃石、宜昌、沙市、枝城、巴東等重要河港。漢江是溝通鄂西北和江漢平原的重要航道,襄樊和老河口為漢江重要河港。
    2京廣線是中國鐵路運輸最繁忙運輸線之一,縱貫省境東部,過境物資運輸量遠大於省內物資裝卸量。貨流以煤炭、鋼鐵及其製品、木材、糧食、礦石、建材等為主。20世紀70年代新建的南北向鐵路幹線——焦枝線和枝柳線經省境西部,漢丹和襄渝線橫貫全省中部和西北部,在武漢、襄樊分別與上述兩條南北向鐵路幹線相交,共同構成省內外陸路交通運輸的主幹線。1990年全省鐵路營業裏程達1673公裏,其中複線占1/4以上。橫穿鄂西北山區的襄渝線中的襄樊—達縣段是中國第3條電氣化鐵路。全長129公裏、溝通中南與華東的大沙鐵路(大冶—沙河街)已建成。省境第1條地方鐵路——荊門至沙市鐵路全長81公裏。
    3全省公路通車裏程1990年已達4.75萬公裏,約占全國公路總裏程的5%。主要公路幹線有漢孟線(漢口—孟樓)、漢沙線(漢口—沙市)、漢宜線(漢口—宜昌);與鄰省相通的公路幹線有鄂贛線(武漢—南昌)、鄂皖線(漢口—界子墩)以及老(河口)白(河)線。新建公路線大部分由鐵路和航道上的重要城鎮向交通較困難的鄂西山區伸展,使公路分布不平衡狀況有了改變。橫穿省境東部的全封閉式高速公路武(漢)—黃(石)公路長70公裏。
    4武漢市是中國航空運輸中心之一,有航線通往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省內有航線通往沙市、宜昌和恩施。
    (葉學齊唐文雅)
    湖南省位於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南。簡稱湘。介於北緯24°39′~30°08′,東經108°47′~114°15′。北鄰湖北,東毗江西,南連廣東、廣西,西接貴州、四川。東西寬約660多公裏,南北長770多公裏。麵積21.18萬平方公裏,1990年人口萬。轄5地區、1自治州、8地級市、18縣級市、71縣、7自治縣。省會長沙市。
    自然條件
    地質與地貌省境處於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區。在地質構造上,北部屬揚子準地台江漢斷拗,南部則屬華南褶皺係贛湘桂粵褶皺帶,誌留紀末的晚加裏東運動使之轉化為地台,並與揚子準地台合並,然後沉積了與揚子準地台大致類似的泥盆係到中三疊統地台蓋層。在強烈的中生代燕山運動影響下,北部的江漢斷拗形成,從白紀開始發育為陸相斷陷盆地;南部的贛湘桂粵褶皺帶使泥盆係至中三疊統沉積蓋層全麵褶皺,並伴以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岩漿侵入,奠定全省現代地貌的輪廓基礎。在湘西北地區,主要表現為褶皺運動,並伴有縱向斷層,造成褶皺帶和介於其間的山間窪地,在地貌上成為大致東北—西南走向的平行背斜山地和向斜穀地;湘西、湘西南則構成弧形構造山地及小塊山間盆地;在東部地區中北部表現為斷塊運動,形成一係列褶皺山、斷塊山和山間盆地;東部湘贛邊境山地的崛起構成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的嶺穀平行地貌雛形;北部斷陷成洞庭湖盆地;中部拗陷成眾多紅層盆地。湘南地區主要為斷裂運動,構成南嶺主體。第三紀以來,由於新構造運動的影響,省境邊緣山地仍緩慢上升,北部洞庭湖區繼續下陷,進一步顯示出全省現代地貌輪廓的特色。
    湖南素以“有色金屬之鄉”著稱。有色金屬品種多,儲量大,銻儲量居世界第一;鎢、鉍儲量均居中國第1位;鉛儲量居中國第3位;鋅、汞儲量均居第5位。全省地貌類型多樣,山地約占總麵積的51.2%,丘陵占15.4%,崗地占13.9%,平原占13.1%,河湖水麵占6.4%。省境西南東三麵為山地環繞,北部地勢低平,中部為丘陵盆地;地勢向北傾斜而又西高於東。西部主要為武陵和雪峰兩大山地。武陵山海拔多在500~1200米,主峰壺瓶山2099米,為全省最高峰;雪峰山主脈南起城步、北至益陽附近,漸沒入洞庭湖平原,海拔500~1500米。湘西山地自然環境與東部地區差異明顯,且有礙東西向交通發展。湘南以山地為主,間有部分丘陵、崗地。山地主要有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和大庾等五嶺的大部或部分及陽明山、塔山等,山峰多在千米以上,八麵山高2042米。湘南山地既為長江與珠江水係的分水嶺,也為中國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地區,其低穀埡口間為南北交通要道。湘東山地有幕阜、連雲、大圍、羅霄等山,海拔多過千米,是湘贛兩水係分水嶺,其隘道為湘贛通道。湘北有中國第2大淡水湖——洞庭湖,洞庭湖平原海拔50米以下,地勢平坦,水麵廣闊,土壤肥沃,是全省重要的農業區。湘中多為波狀起伏的丘陵盆地,海拔200~500米,以廣穀殘丘為主,盆地眾多,並為河穀所溝通,主要有衡陽、株洲、湘潭等盆地。突兀於中南部的衡山,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山勢雄偉、風景優美,號稱“南嶽”,是幽雅的避暑勝地。
    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無霜期長,但濕熱分配不均。全省均溫為16~18c,東南高於西北,東高於西,1月均溫4~6c,最低溫各地皆低於-6c,臨湘出現過-18.1c(1969年1月31日)的低溫。7月多在27~30c,最高溫大部分地區超過39c,長沙、益陽、零陵曾出現43c以上高溫。無霜期自北而南為270~300天。大部地區能滿足喜溫作物、特別是雙季稻對熱量的要求。省境地勢三麵環山,向北有開口,春季多寒潮侵襲;秋分前後出現低溫陰雨的寒露風,對作物生長不利。全省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是中國雨水較多地區之一。雨、熱大致同季,利於主要農作物生長。近1/2降雨集中於春末夏初,濱湖與湘、資、沅、澧下遊常有洪水;夏秋則多幹旱,尤湘中丘陵為重。
    水文全省河流較稠密,水係完整,水量大,水力資源豐富。除湘南、湘東極少數小河分屬於珠江和贛江水係外,均屬長江流域。以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為主幹,5公裏以上的河流有5300多條,自西、南、東3麵匯入洞庭湖,形成扇形水係。長江也有部分水量分泄入湖,會同“四水”經城陵磯出洞庭湖又入長江。境內河流總長9.93萬多公裏,流域麵積近21萬餘平方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1623億立方米。湘江占總徑流量41%,沅江占24.2%,資水占13.4%,澧水占8.3%,其他江湖水係占13.1%。全省水能蘊藏量達1532萬千瓦,多集中於各河上中遊。河流最高水位及流量最大時期常出現在4~6月,正值梅雨來臨,水勢暴漲、洪峰迭起,“四水”沿岸易釀成災害;夏末秋初,長江洪峰頂托,湖區也易出現外洪內漬。各河最低水位出現於11月~翌年2月。
    土壤與動植物紅壤和黃壤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帶性土壤。紅壤主要分布於雪峰山以東低山、丘陵和河穀盆地;黃壤多集中於湘西。此外,在山區形成以紅、黃壤為基帶的垂直地帶性土壤。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又名潮沙泥)和水稻土等。石灰土多分布於湘西、湘南的喀斯特地區;紫色土主要集中在衡陽盆地和麻陽—沅陵穀地一帶;在濱湖平原及“四水”沿岸的衝積物上,潮土和水稻土分布甚廣,土質肥沃、耕性良好,是全省最佳的農耕土壤。全省土壤一般肥力較高,宜於農林業發展。但也有部分丘陵地區的紅壤,侵蝕較嚴重,有機質含量低;水稻土中的冷侵田、死黃泥田等對作物生長也不利。全省森林植物資源豐富多樣,常見用材樹種有杉、鬆、楠、柏、樟、檫、竹等,多分布於西、南、東部山區,其中杉樹較著名,沅江和湘江支流上遊各地分布普遍。經濟樹種有湘西的油桐、漆樹、白蠟樹、柑橘,湘南和湘東的油茶,湘中的茶樹和柑橘等。此外,在湘西、湘南山區多珍貴樹種。動物資源中,除家禽、家畜外,尚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如黑鹿、華南虎、金錢豹、水獺、香獐、大鯢、穿山甲等。鳥類有300多種,水生動植物有百餘種。繼20世紀50年代建立湘南莽山自然保護區之後,80年代又在湘西、湘中建立了張家界、南嶽等自然保護區(見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全省分屬4個自然地理區。
    中亞熱帶貴州高原常綠闊葉林區省境雪峰山以西為該區的武陵、雪峰山地丘陵亞區。北部武陵山多喀斯特地貌,地下水豐富;中南部為板頁岩、花崗岩構成的雪峰山。山高穀深,丘陵、盆地小而分散,並為沅江、澧水所連串。由於山地廣,對氣流有屏障作用,冬溫較高、夏溫較低,雲霧多、濕度大,適宜柑橘和木本油料等經濟林木的生長和越冬。隨地勢升高,自然環境的垂直變化也較明顯。區內林木和水能資源豐富,木材蓄積量約占全省62%,以油桐、生漆、柑橘為主的經濟林麵積占全省42%;水能蘊藏量占全省60%。經濟發展潛力大。
    北亞熱帶長江中下遊平原混交林區洞庭湖平原是該區所屬兩湖平原亞區的一部分。以洞庭湖為主體,有湘、資、沅、澧四水匯注,並為長江洪水分流通道,大量泥沙淤積,形成以湖積衝積土為主的平原地貌。地勢低平,土壤深厚肥沃,耕地集中連片,洞庭湖盛產鯉、草、鰱等經濟魚類及蘆葦等。近代,洞庭湖湖泊淤積,湖麵縮小,常泛濫成災,曆史上的全國第1大湖已不複見。1949年以後,經初步整治,洪澇危害有所控製,已成為稻、棉、麻和水產基地。
    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全省主體屬此區,包括3亞區:1湘中南丘陵盆地亞區。位於省境中部。各丘陵盆地海拔多在300米以下,大部分已辟為旱地和水田。大部分地區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較嚴重,1949年以來,進行以水利灌溉為主的農田基本建設,抵禦幹旱的能力有所增強。2南嶺山地亞區。位於省境南部,山地約占2/3,嶺間多紅層丘陵崗地。具過渡性熱帶區係成分的植被增加。3湘贛低山丘陵亞區。位於省境東部邊緣,範圍較小,山地中穀地寬闊而平緩,土壤、植被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垂直差異。區內各地比湘中同緯度地區溫暖濕潤,利於作物和果樹越冬,但春夏時節多暴雨,易釀成山洪暴發,危害農業生產。
    發展簡史
    湖南古時屬荊州南部地域,戰國時為楚國所轄,唐屬江南道,宋為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元、明屬湖廣行中書省的一部分,清將行中書省分開,始置湖南省,並沿用至今。
    春秋戰國時代,湖南為楚國轄地。由於楚國的開拓,湖北一帶水稻種植擴大,家庭手工業和商業漸興,長沙已是重要城邑。秦入百粵,開鑿靈渠(現興安運河,見興安縣),溝通湘漓二江,湘江穀地成為南北交通要道,漢初長沙成為江南商業名城。漢末,北方居民南遷,加速濱湖和湘、沅江流域開發。隋、唐以後,境內農田水利獲一定發展。開始形成以稻、茶為主的重要產區。五代起,經宋、元、明、清各代,產稻穀的洞庭湖和湘江流域成為漕糧供應地之一,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茶葉種植擴大,湘中和湘東北產茶多。桂陽、常寧的銅、鉛、鋅已開采;瀏陽夏布和鞭炮、長沙湘繡、益陽篾席、醴陵陶瓷、邵陽竹器等均為著名手工藝品。
    1840年後,帝國主義勢力由沿海侵入湖南,嶽陽、長沙、湘潭、常德等地被辟為商埠,農業生產以出口量大的茶葉和桐油發展最為突出。全省常年產茶百萬擔以上,輸出量約占2/5,並形成以安化為中心的湘中產茶區和以臨湘為主的湘東北產茶區。湘西為油桐集中產區,桐油年產數十萬擔,輸出占一半。在工礦業方麵,銻、鉛、鋅、鎢、錳等礦產品產量迅增,1917年銻產量達2.4萬噸,鉛、鋅增至3.5萬噸,是中國有色金屬礦產量最多省份。錫礦山為世界最大銻礦產地,常寧水口山的鉛、鋅,汝城、資興的鎢,湘潭的錳等開采量亦大,所產礦石全被運往國外。省內加工工業落後,除有較多小輾米廠外,稍具規模工廠寥寥無幾,且多集中於長、潭、嶽、常等市,工業結構和分布不合理。1949年前,湖南工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經濟處於衰落境地。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中國人口數量較多省份。全省人口萬。1949年後,人口一度增長很快,80年代以來明顯下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286人,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倍多。市鎮總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8.23%。湘中丘陵和北部濱湖各縣開發早,是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人口密集,如邵東縣每平方公裏573人,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縣。省境西、南、東部人口較稀。全省市鎮人口多集中分布於湘江、資水、沅江沿岸及鐵路沿線城市。10萬人口以上城市12座,其中長沙市人口130萬。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40個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漢、苗、土家、侗、瑤、回、維吾爾、壯、白族等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8.6%,大多聚居湘西和湘南山區,少數雜居在全省各地。在少數民族中,苗族和土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於湘西北,建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經濟概況1949年以來,湖南省已逐漸改變過去落後的經濟麵貌。工農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以有色金屬為中心的工業已初具規模。農業中的糧食和多種經營發展較迅速,在中國占一定地位。
    農業中國主要農業生產基地之一,糧食作物在耕作業中居主導地位,產量大,用地多,分布廣,商品率高。全省耕地約330萬公頃,其中約有4/5為糧食生產用地。主要種植水稻,其中雙季稻麵積占水田總麵積3/4左右。
    1稻穀產量一般占糧食總產93%,占中國稻穀總產的13.1%,居中國首位。水稻分布遍及各縣,雙季稻多分布於濱湖和湘中丘陵盆地,其中濱湖區為中國著名產區。80年代以來,部分地區推廣雜交水稻獲得成功。
    2經濟作物以油菜、棉、麻、茶為主,油菜發展快,是中國油菜籽主產區之一,主要分布湘中和濱湖地區,多與稻、薯、棉等作物連(間)作套種。棉田主要分布在濱湖各縣,以華容、澧縣和安鄉等縣較集中,麻類以苧麻為主,次為黃紅麻。苧麻種植曆史悠久,產量居中國首位,濱湖沅江市年產苧麻產量常占全省1/3。黃紅麻以南縣、華容和漢壽3縣產量較多。烤煙是新發展的經濟作物,多種植於湘南桂陽、寧遠、新田等縣。湘蓮多產於湘潭縣和濱湖一帶。省內曆來有種茶習慣,後因茶園遭受嚴重破壞,1949年產茶不足萬噸。經恢複和擴大茶園麵積,1990年產茶7.39萬噸,在中國僅次於浙江,居第2位。茶園主要集中在三大區:以安化、桃江為主的資水中下遊地區;以臨湘、平江為主的湘東北區;以漣源、寧鄉為主的湘中區。茶葉生產種類多樣,過去多產綠茶和黑茶等,現轉為以產紅茶為主,同時兼作綠茶、黑茶。君山銀針、古丈毛尖等為名茶。果樹種類多,以柑橘發展快,產量居中國第3位。柑橘園多分布於雪峰山兩側的河穀盆地及湘江、沅江下遊地區。此外,省境共有16個縣和農場建立了食用菌生產基地。
    3森林資源較豐富,森林覆蓋率36.6%左右,木材蓄積量1.94億立方米,以杉、鬆、楠竹為主。1949年以來,年均提供約200萬立方米商品木材和1000萬根楠竹,是江南重要木材產區。用材林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山區,以湘西南沅江上、中遊一帶最為集中,是著名的杉木產區。楠竹分布較普遍,以資水流域低山丘陵區最多,桃江、益陽等縣蓄積量都在3000萬根以上。經濟林以油茶、油桐和果樹為主,也是中國主產區之一。70年代以來,全省茶油年產量超過曆史最高水平,列中國首位;油茶林主要分布在湘江、沅江流域的紅壤丘陵區。油桐林多集中在武陵山區,產量未達曆史最高水平。
    4畜牧業以養豬為主,次為耕牛。全省每年有數百萬頭肉豬銷售國內外,是中國重要的商品肉豬基地之一。以湘中、湘東一帶飼養最多,其中長沙、寧鄉、湘潭、湘鄉等縣每年出欄肉豬50萬頭以上。長沙“大圍子豬”、寧鄉“流沙河豬”和湘潭“沙子嶺豬”具有耐粗食、早熟易長、繁殖力強、肉鮮美等特點,是省內三大優良豬種。耕牛中的黃牛多分布在丘陵山區,水牛多集中於濱湖。
    5湖南是中國淡水漁區之一,主要經濟魚類有鯉、青、草、鰱、鱅、鯽等40餘種。20世紀70年代以前以天然捕撈為主,以後逐步轉入人工養殖,產量有所增加。塘庫養殖多分布於湘中、湘東地區,洞庭湖區則為捕撈與養殖相結合。全省可供養殖水麵尚有部分未及利用,發展漁業潛力大。
    農業區全省可分為4個農業區:1湘北濱湖稻、棉、麻、水產區。為省內最重要農業生產基地,也是中國著名商品糧基地之一。生產條件較好,農業開發曆史早,專業化生產較集中,糧食和棉、麻生產分別占全省30%和80%以上,魚產量占全省30%。2湘中湘東糧食和多種經營區。為全省農業較發達區。人口稠密,工礦城市多,土地墾殖指數高,精耕細作,糧食單產居全省首位,油菜、茶葉、柑橘、肉豬等產量高於其他農業區。3湘南經濟作物與林產區。自然條件較好,人口密度較小。為全省花生、烤煙、蔗糖產區。森林麵積較大,木材產量較多,茶油產量居全省首位。發展經濟作物潛力大。4湘西用材林和油桐產區。為全省木材、桐油主產區。山地廣,開發晚,人口密度小,農業生產水平較低。
    工業湖南礦產資源和農副產品豐富多樣,具有發展工業的優越條件。1949年以來工業發展迅速,許多部門從無到有。輕、重工業趨向密切配合,布局逐步向南部和西部擴展。
    1湖南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重要基地之一。銻、鉛、鋅和鎢的產量最多,已躍居中國前列,其次為錫、汞、金等。銻的生產主要集中在冷水江市錫礦山,為中國最大銻產地,常供應世界用銻的70%左右,有“銻都”之稱。湖南為中國最大鉛、鋅生產基地。鎢礦開采多分布在資興與宜章交界的瑤崗仙等地。錫礦以臨武、汞礦以新晃、金礦以湘西的產量較多。同時,在電力充裕、技術力量和交通條件較好的長沙、株洲、衡陽等市擴建和新建多種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其中株洲市已成為中國最大鉛、鋅冶煉基地之一。
    2機械製造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9%上升到90年代初期的27%左右。以礦山冶金機械、機車車輛修造和電機製造為主,衡陽市已成為中國南方礦山冶金機械製造的重要基地。株洲為中國南方最大機車車輛製造中心。湘潭市為中國電機製造中心之一。農機、機床、輕紡、食品等機械製造也有一定規模。
    3化學工業為發展較快部門,年產化肥百餘萬噸,嶽陽、株洲、冷水江為全省三大氮肥生產中心。瀏陽、石門是磷肥產地。此外,臨湘的石油加工、湘鄉的建材工業等已具規模。
    4電力工業發展較快,20世紀50年代以前僅有小型火電站,50年代後在冷水江、湘潭等地建設火電站,並大力開發水力資源,興建柘溪、鳳灘、雙牌、東江等水電站。全省水電的比重已超過總發電量的50%。省內水力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
    5輕工業中的紡織、造紙和陶瓷發達。80年代末,全省棉紗和棉布的年產量比1952年分別增長8倍多和4倍多;同時,麻紡、化纖也有發展。湘潭已成為江南紡織工業基地之一;嶽陽、益陽集中了中國1/2以上的苧麻紡錠和織機;長沙和嶽陽的棉毛化纖紡織亦較發達。湘西鳳凰已建立民族工藝紡織工業。嶽陽、邵陽為全省兩大造紙工業中心。醴陵陶瓷馳名中外,為全省最大陶瓷工業中心。
    6食品工業以碾米工業最重要,次為製茶、肉類加工,一般規模小,分布廣。大碾米廠多分布在長沙、常德、嶽陽等地。茶葉加工則集中在安化、新化、臨湘一帶。肉類加工以長沙、衡陽、常德等地規模較大。
    7在傳統工藝品生產方麵,以長沙湘繡、瀏陽鞭炮和夏布、益陽涼席和竹器、邵陽竹雕等著名。
    交通運輸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建京廣鐵路複線同時,新建了湘黔鐵路和枝柳鐵路的湘西段。全省平均每百平方公裏有1.38公裏鐵路,是江南鐵路密度較大省份;1990年營運裏程達2631公裏。內河通航河流達110多條,約1萬公裏,經過整修疏通河道,水深在1米以上有2580公裏。公路遍及全省,通車裏程達5.72萬公裏。
    全省交通縱橫交錯,南北向的京廣鐵路與東西向的浙贛、湘黔、湘桂等鐵路在株洲、衡陽相交,構成東部與省外往來的陸路主幹。湘西的南北向的枝柳鐵路與東西向的湘黔鐵路交匯於懷化,成為西部陸路交通的“十”字形骨幹。湘、資、沅、澧四水和洞庭湖是聯結長江和省內的重要航道,加上公路,形成水陸交通網,擔負過境與省內運輸。80年代以來,全省客貨運量增長快,其中長途運輸以鐵路較快,次為水運。公路主要以短途客貨運輸增長顯著。交通運輸樞紐有長沙、株洲、衡陽、湘潭、懷化、邵陽、常德、嶽陽等。長沙已成為江南航空運輸來往的必經之地,有定期班機與北京及全國各地聯係。省內長沙與常德間有不定期航班。
    (羅仁)
    湖州市浙江省轄市,杭嘉湖平原西部經濟重鎮,以絲綢工業著稱的水鄉城市。位於省境北部,太湖南岸,東、西苕溪匯合於此。轄長興、德清、安吉3縣。麵積5737平方公裏,人口245.28萬;其中市區麵積1521平方公裏,人口102.28萬。秦置烏程縣。隋置湖州,因地濱太湖而得名。1912年合烏程、歸安兩縣為吳興縣。1949年析城區置湖州市,1962年撤銷,1979年複置,1981年吳興縣並入。1983年改為省轄市。1984年起,市區及德清、長興2縣相繼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工業以絲綢為主,素稱“絲綢之府”,生絲與綢緞產量僅次於杭州,居全省第2位。湖州絲織品以生絲提花織物為其特色,產品暢銷國內外;食品工業以茶食著名;皮革業所產小湖羊皮有“中國軟寶石”之稱;湖筆和羽毛扇為傳統工藝品,湖筆在晉代已聞名,產品遠銷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新興工業有機械、化工、建材、電子等。內河航運發達,橫貫全市的東塘河與京杭運河連接,可通杭嘉湖平原各地及上海、蘇南一帶。宣杭鐵路在城西通過。主要名勝古跡有嘉業堂藏書樓、黃龍山東南麓石灰岩溶洞黃龍宮、北宋鐵佛寺、南宋飛英塔及毗山、邱城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下菰城的戰國時期文化遺址。市屬德清縣有國內目前最大的淡水珍珠市場。
    (俞康宰)
    虎門珠江要塞,入海口之一,廣州海上咽喉。位於珠江三角洲東南側,伶仃洋北部,為東江及北江沙灣等水道出口。河道水深,潮差達2米,潮流較強,巨輪可進出。兩岸山丘夾峙,江心大虎、小虎等石島錯落,故名虎門。東側有沙角山,西側大角山。沙角山以南海麵稱穿鼻洋。虎門出海口東側的虎門要塞,在曆史上彪炳史冊。明崇禎八年(1635),英軍艦曾首次炮擊虎門,揭開了帝國主義者入侵廣東罪惡史。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建炮台於此。1840年鴉片戰爭時,林則徐、關天培等在虎門一帶布防架炮,痛擊英國侵略軍,於虎門銷毀英美鴉片200餘萬箱,震撼中外。其時有炮台11座,今僅餘沙角、威遠兩炮台。虎門鎮上有抗英紀念碑館,節兵義墳和銷煙池等紀念文物。1984年起,已於沙角興建規模較大的火電站,並有年吞吐量100萬餘噸的開放港口和3000噸級的集裝箱碼頭。虎門輪渡碼頭已於1991年5月竣工。
    (徐俊鳴司徒尚紀)
    虎跳峽世界深窄峽穀之一。位於滇西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與中甸縣之間的金沙江河段上。金沙江流至石鼓附近突作大拐彎,流向由南北轉為東偏北,為著名的長江第1灣,河穀逐漸收窄,形成峽穀。峽穀兩岸雪山對峙,左岸為哈巴雪山,右岸為玉龍雪山,峭壁千仞,自穀底到山頂高差達3000多米,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穀還深1500多米。虎跳峽全長約16公裏,始於金沙江及其支流碩多崗河匯合處下方長勝村附近,止於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大具村大壩子一帶。兩側岩石為片岩和大理岩組成,山坡崩塌,形成江內多處險灘。枯水時,江中巨礫裸露,以猛虎可一躍而過得名。在虎跳峽全長16公裏的河段上,其寬度僅60~80米,天然落差達200餘米,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蘊藏極豐。
    (陳永森王霞斐)
    花蓮港台灣先期建成的人工港。位於台灣本島花蓮市東北部。港區東向太平洋,西接東台縱穀北口平原,其間僅有海拔108米的美侖高地,美侖溪繞行高地西南入海。自溪口向東北沿海岸約1500米處有花蓮港西防波堤東伸,與以東的東防波堤南端相對,構成人工港灣,自北至西南伸延,水域縱深約1.5公裏,以東防波堤與太平洋分隔為內、外港。台灣光複後,雖經維修,已不堪發展需要。1959年實行擴建計劃,主要工程有:擴建水域麵積9.6萬平方米(原內港麵積為17萬平方米),建造深水碼頭320米,淺水碼頭200米等。1978年起進行中的第四期工程計劃新建東西防波堤及碼頭等。港口主要作業區皆在港灣西岸。1990年裝貨量309萬噸、卸貨量209萬噸,共518萬噸,次於後起的台中港。因受東台縱穀西坡中央山脈限製,主要腹地範圍僅及蘇澳以南花蓮、台東兩縣界內,縱穀地帶經濟尚無較大發展。花蓮港與花蓮市美侖區東西相連,鐵路沿港口東岸分向南北穿繞市區,與北回鐵路南下幹線相接,至花蓮站4公裏。自花蓮港北至蘇澳港海程50海裏,基隆港110海裏,南至台東港80海裏。花蓮港雖是東台灣第一要港,但在省內外航運活動上遠不如北部的基隆、南部的高雄、西部的台中3港。
    (吳壯達)
    花蓮縣台灣省高山族聚集人數最多縣份。位於台灣本島東部,北界宜蘭,南接台東,西沿中央山脈脊線與台中、南投、高雄3縣為鄰,東向太平洋。麵積平方公裏,人口35萬。縣府駐花蓮市,在縣東北花蓮平原東側海濱區。縣境多山,除東台縱穀及其迤北一部分沿海低地外,山地約占全縣麵積87%。氣候因山脈走向、縱穀地形、黑潮暖流等影響,雨量較多,氣溫較高。平地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左右,北部山地可逾3000毫米。年均溫平地在22c以上,山地在20c以下。花蓮溪和秀姑巒溪為較大河流。農業僅集中於縱穀地帶,尤以縱穀北口附近的平原條件較優,農作物以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甘蔗等為主。花蓮、台東間原有狹軌鐵路,並為環島公路所經,沿線有鳳林、瑞穗、玉裏等鎮,但縣境尚未形成重要工業區。各河水力利用僅木瓜溪較發達,有銅門、龍澗等中型水電站。花蓮縣是高山族集中地,有秀林、卓溪、萬榮3山地鄉。平地以阿美族為主,多分布於縱穀地帶。北部山地(如立霧溪流域)則以泰雅族為主;其中的太魯閣峽地帶以自然景色壯麗著稱。台灣中部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立霧溪河穀至花蓮市,縣境沿線已成為遊覽勝地。在立霧溪口以北的清水斷崖臨太平洋岸,峭壁高達千米,崖下怒濤洶湧,為舉世壯觀。此外,南部瑞穗鄉舞鶴村的“掃叭石柱”和花蓮市附近吉安鄉阿美文化村的裏漏獨木舟,都是阿美族先人珍貴遺物。花蓮港在縣治東北部,為一依靠人工海堤築成的海港,因腹地限製,發展遠遜於高雄、基隆兩港。
    (吳壯達)
    花坪自然保護區南嶺山脈的綠色寶庫。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西南與臨桂縣交界處,距桂林市約60公裏。麵積139平方公裏。1954年始設花坪林場,1978年列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區內山勢磅礴,峰巒連綿,海拔1200~1600米,最高峰蔚青嶺1778米,為越城嶺之餘脈。河流奔騰,飛瀑、湍流神奇壯觀。瀑布主要有小灘瀑布、平水江瀑布及紅灘瀑布等。河流有小江口河、粗江河及平野河等。氣候屬亞熱帶山地型,冬冷夏涼,多雨多霧。土壤植被均具垂直分布特點。1300米以下為山地紅壤、山地黃壤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1300~1600米是山地黃棕壤和亞熱帶山地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帶;1600米以上為亞熱帶山地草甸和山頂矮林帶,在自然現象上構成富於原始性的生物地理群落單位。區內植物種類多達1114種,並成片保存有世界早已絕跡的“活化石”銀杉,以及廣東五針鬆、福建柏、紅豆杉、鵝掌楸、樟木等名貴樹種和稀有的紫竹、黑竹、四方竹等。名貴的杜鵑達16種之多。還有馬尾千金草、雞爪蓮、獨角蓮、靈香草等名貴藥材。動物資源多達500餘種,有黑熊、青猴、野豬、角麂、獐、梅花鹿、野兔、角雉、白鷳、四川太陽鳥、鉤嘴眉等珍禽異獸。溪流中有奇特的大鯢(即娃娃魚)和半鱗魚,是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保護區仍保持有真正的自然風貌,空氣清新,風景迷人,是旅遊勝地。
    (陳德高)
    花園口河南省境內原黃河渡口。位於鄭州市北18公裏處的黃河南岸。宋為建閘治水,曾營居造屋於此,後漸形成村落,名“桂花莊”。明吏部尚書許某曾於此修建花園,方圓達36公頃。後河道南移,村落與花園均為河水吞沒,成為黃河渡口,名“花園口”。1938年6月,日軍侵入河南東部,國民黨為掩護潰退,於此炸毀黃河大堤,使河水泛濫於豫東、皖北、蘇北3省14縣市,受淹麵積5.4萬平方公裏(稱“黃泛區”),造成1250萬人流離失所和89萬人死亡的空前浩劫。經50年代治理,花園口鄉修建了4座引黃閘和堤灌工程,種植水稻。在大堤上營造了防護林帶。利用水源養魚、養鴨、種植水生作物,著名的北京鴨已在此落戶。
    (李潤田)
    華北平原中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稱黃淮海平原。位於北緯32°~40°,東經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麵積30萬平方公裏。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自古即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今平原人口和耕地麵積約占全國1/5。中國首都北京即位於大平原北部。
    地質與地貌華北平原是華北陸台上的新生代斷陷區。平原的基底形成於太古代和元古代,蓋層構造主要受燕山運動影響。中生代時期華北平原為隆起區,局部發育了斷陷盆地。新生代以來,斷塊作用活躍,早第三紀時期形成一係列次級斷陷盆地;晚第三紀和第四紀時期,堆積範圍逐步擴大,形成連片的大平原,與此同時平原邊緣斷塊山地相對隆起,大平原輪廓日趨鮮明。新生代相對下沉,接受了較厚的沉積,局部沉積竟達千米。
    華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勢平緩傾斜。由山麓向濱海順序出現洪積傾斜平原、洪積—衝積扇形平原、衝積平原、衝積—湖積平原、海積—衝積平原、海積平原等地貌類型。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構成了華北平原的主體,即1黃河衝積扇平原,2淮河中下遊平原,3海河中下遊平原,4灤河下遊衝積扇平原。
    黃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衝積扇,扇緣向東直逼魯西南山地丘陵的西側。黃河衝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脊”,並將淮河、海河兩大水係分隔南北。曆史時期黃河頻繁遷徙,北至天津、南及蘇北的廣大平原遍受黃河影響。黃河衝積扇上至今尚保留有決口改道所遺留的大量沙崗、窪地、故道等地形。在黃河衝積扇前緣與魯西南山地之間,分布有東平湖、蜀山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連串湖泊,古代著名的巨野澤、菏澤、孟諸澤亦均處於扇緣地帶,但因黃河泥沙淤積,古湖沼多已消失。黃河衝積扇以南,大別山以北,地勢相對低窪,淮河自西而東流經其間。淮河平原河、湖較密,公元12~19世紀黃河奪淮期間,曾為黃河泛道;南岸支流史灌河、淠河、池河等大多平行流向東北。大別山北麓崗穀湖窪交錯分布,發育了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等縱長形湖泊。此外,在淮河下遊還分布有洪澤湖、射陽湖、高寶湖等。黃河衝積扇以北的海河平原,地貌分異較明顯,近太行山、燕山山前為海河各支流及灤河堆積的衝積扇平原,除近山麓地帶的地麵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蝕切割以外,扇麵上堆疊有不同時期的河流沉積物;衝積扇平原的下方則為由海河流域南北兩係河流所堆積的廣闊衝積平原,北係河流多由西北流向東南,南係河流多由西南流向東北,兩組水係在白洋澱—文安窪相匯,最後通過海河注入渤海。海河南係的衝積平原亦為黃河奪淮前北流時期的主要泛流區。渤海灣沿岸低平的海積—衝積平原,海拔多在5米以下,平原上窪地、潟湖眾多。黃河三角洲和灤河三角洲是這一平原上最大的兩個三角洲。以貝殼堤及其他海相沉積物為標誌的古海岸線遺跡,表明這一低平原數千年前曾為海水所浸。
    氣候華北平原大體在淮河以南屬於北亞熱帶濕潤氣候,以北則屬於暖溫帶濕潤或半濕潤氣候。冬季幹燥寒冷,夏季高溫多雨,春季幹旱少雨,蒸發強烈。春季旱情較重,夏季常有洪澇。年均溫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隨緯度增加而遞減。黃淮地區年均溫14~15c,京、津一帶降至11~12c,南北相差3~4c。7月均溫大部分地區26~28c;1月均溫黃、淮地區為0c左右,京、津一帶則為5~4c。全區0c以上積溫為4500~5500c,10c以上活動積溫為3800~4900c,無霜期200~220天。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南部淮河流域800~1000毫米,黃河下遊平原600~700毫米,京、津一帶500~600毫米。平原西部和北部邊緣的太行山東麓、燕山南麓可達700~800毫米,冀中的束鹿、南宮、獻縣一帶僅400~500毫米。各地夏季降水可占全年50~75%,且多暴雨,尤其在迎受夏季風的山麓地帶,暴雨常形成洪澇災害。降水年際變化甚大,年相對變率達20~30%,京、津等地甚至在30%以上。
    河流與水文平原河流眾多,黃河、淮河、海河為平原最主要河流。
    1黃河為平原最大河流,進入平原,河道寬坦,淤積嚴重。花園口以下的黃河有“地上河”之稱。黃河雖為中國第2大河,但水量僅及長江的1/20,流量的年內和年際變化均甚大。
    2淮河中、下遊處於華北平原南部,由洪河口至洪澤湖,兩側水係不對稱。北側支流較長而密集,河道寬闊,水流緩慢;南側支流河流短小,水勢湍急。洪澤湖以下,大部分水流轉經高郵湖而泄入長江,另部分通過蘇北灌溉總渠注入黃海。淮河幹流的夏季水量占全年50%以上,7、8月份常出現暴雨,淮河中遊常於此時期出現洪峰,持續時間長,洪量大,曆史上經常發生災害。
    3海河是華北平原北部最大河流,主要支流有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大水係,於天津附近匯聚入渤海。海河幹道泄洪能力差,極易釀成洪澇災害。海河水係許多河流的上遊大多發源於山西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堆積在平原上,以往河道一再淤決遷徙,永定河就有“小黃河”之稱。海河流域各河7~9月的水量占全年50~70%,尤以8月水量最大,占全年25~40%;冬、春為枯水期,特別在春季,某些河段於個別月份甚至斷流,夏、秋之交燕山南麓和太行山東麓的暴雨常成災害。
    4運河開鑿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元代全線通航,經明、清兩代不斷治理改造,終於成為當時的重要交通線。京杭運河在華北平原上的一些河段雖然受到種種因素限製,不能持續發揮航運效益,但畢竟起到了應有的曆史作用,至今對於遠距離跨流域引水及河道整治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土壤與植被華北平原地帶性土壤為棕壤或褐色土。平原耕作曆史悠久,各類自然土壤已熟化為農業土壤。從山麓至濱海,土壤有明顯變化。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及山東山地邊緣的山前洪積—衝積扇或山前傾斜平原,發育有黃土(褐土)或潮黃壚土(草甸褐土),平原中部為黃潮土(淺色草甸土),衝積平原上尚分布有其他土壤,如沿黃河、漳河、滹淪河、永定河等大河的泛道有風沙土;河間窪地、扇前窪地及湖澱周圍有鹽堿土或沼澤土;黃河衝積扇以南的淮北平原來受黃泛沉積物覆蓋的地麵,大麵積出現黃泛前的古老旱作土壤——沙薑黑土(青黑土);淮河以南、蘇北、山東南四湖及海河下遊一帶尚有水稻土。黃潮土為華北平原最主要耕作土壤,耕性良好,礦物養分豐富,在利用、改造上潛力很大。平原東部沿海一帶為濱海鹽土分布區,經開墾排鹽,形成鹽潮土。
    華北平原大部分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原生植被早被農作物所取代,僅在太行山、燕山山麓邊緣生長旱生、半旱生灌叢或灌草叢,局部溝穀或山麓丘陵陰坡出現小片落葉闊葉林;南部接近亞熱帶,散生馬尾鬆、樸、柘、化香樹等喬木。廣大平原的田間路旁,以禾本科、菊科、蓼科、藜科等組成的草甸植被為主。未開墾的黃河及海河一些支流泛濫淤積的沙地、沙丘上,生長有沙蓬、蟲實、蒺藜等沙生植物。平原上的湖澱窪地,不少低濕沼澤生長蘆葦,局部水域生長荊三棱、湖瓜草、蓮、芡實、菱等水生植物。在內陸鹽堿地和濱海鹽堿地上生長各種耐鹽堿植物,如蒲草、珊瑚菜、鹽蓬、堿蓬、蒔羅蒿、剪刀股等。
    經濟發展華北平原是中國開發較早、人為活動影響較大地區。亦為現時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平原及其鄰近地區擁有豐富的煤、鐵、石油等礦藏,煤炭、電力、石油、化工、鋼鐵、紡織、食品等工業在中國占重要地位。有開灤、峰峰、徐州、淮南、淮北等大煤礦。山東的勝利油田年產原油僅次於大慶油田。華北平原以北京為中心的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網與中國各地溝通。平原城鎮密布,除京、津兩市外,人口在20萬以上的城市有20多座。
    華北平原糧食、棉花的產量已分別占中國總產量的18.4%和40%,油料作物在中國也占很大比重。華北平原是以旱作為主的農業區。黃河以北以二年三熟為主,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和花生。隨灌溉事業發展,一年兩熟製麵積不斷擴大。黃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可一年兩熟,目前以兩年三熟和三年五熟為主,複種指數居華北地區首位。糧食作物也以小麥、玉米為主,20世紀70年代以來沿淮及湖窪地區擴大了水稻種植麵積,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芝麻、棉花、大豆等。華北平原還盛產蘋果、梨、柿、棗等。
    河流改造的成就華北平原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受到幹旱、洪水、瀝澇、鹽堿、風沙、蝗災的危害,特別是黃河的南北改道和洪水泛濫,為害極大,影響甚廣。1949年以來,對華北平原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先後在淮河流域與海河流域有計劃地進行水利建設,使華北平原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逐步增強。黃河大堤經加高培厚,保證了汛期洪水安全下泄,改變了黃河過去“三年兩決口”的狀況;黃河下遊兩岸修建的引水工程,可灌溉農田66.67萬公頃。淮河、海河和灤河上遊山區已修建百餘座大、中型水庫和千餘座小型水庫,有效地攔蓄了洪水,並為工、農業用水提供了水源保證,特別是跨流域的引灤入津工程,緩和了天津市用水緊張的狀況;中、下遊平原區開挖、疏浚了數千條大、小河道,使666.67萬公頃低窪易澇耕地基本解除洪、澇威脅,鹽堿化的土地也顯著減少。漳衛新河、子牙新河、獨流減河、永定新河的治理或開挖,使海河五大水係分流入海的泄洪能力由4600立方米/秒提高到2.47萬立方米/秒。蘇北灌溉總渠、新沂河、新沭河及淮河入江水道的開通,使水係紛亂的淮河下遊平原具有較暢通的排水出路。為綜合治理旱澇堿,黃淮海平原上已有各種實驗點40餘處,並且取得一定成績。山東禹城實驗區經多年的井灌井排,旱澇堿綜合治理,糧食單產從1966年的每公頃1.35噸,提高到1990年的4.5噸以上。華北平原經40多年的治理改造,雖已取得明顯效益,但黃河的根治、水資源短缺及低產農田的改造仍是十分突出的問題。(參見彩圖插頁第23、24頁)
    (邢嘉明)
    華鎣山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穀的天然界山。又稱西山。是四川省東部平行嶺穀主體山脈。地質構造為褶皺背斜山地。山脈作北東向展布,長約300餘公裏,有九峰山、縉雲山和中梁山3支脈。山勢東緩西陡,海拔700~1000米,主峰高登山1704米,為四川盆地底部最高峰。山體頂部為可溶性石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多成狹長形槽穀,最長達70公裏,上有峰叢、溶洞、暗河分布。兩側為硬砂岩,形成陡峻的單麵山。在山頂脊部有燧石灰岩出露之地,則形成“一山三嶺二槽”的地貌形態。華鎣山是四川主要產煤區之一,已建有華鎣山煤礦、天府煤礦、中梁山煤礦。華鎣山西南餘脈縉雲山位於重慶市北碚境內,為四川名山和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之一,古稱巴山。全山有九峰並峙,氣勢雄偉,有“小峨眉”之稱。共有植物1700多種,其中有北碚猴歡喜、縉雲槭、香果樹、紅豆杉等珍稀植物,1979年建立了縉雲山自然保護區。
    (鄭霖)
    華鎣市四川省南充地區轄市,以煤炭、建材為主的新興重工業城市。麵積430平方公裏,人口33.73萬。1964年始為四川省重點建設地區,先後建立了光學機械、能源和建材工業。1978年11月成立華鎣工農示範區,由原廣安縣的永興、代市、桂興和嶽池縣的華鎣、中和五區部分土地合並而成。1979年10月改稱為華鎣工農區,為縣級行政機構。1985年改為華鎣市。市境位於四川盆地區的華鎣山西側,東靠鄶水,南連合川、江北,西依嶽池,北接廣安,距重慶市中心不到100公裏,地理和交通條件優越。襄渝鐵路從北向南縱貫全境,公路四通八達。渠江從西北邊境蜿蜒而過,上通廣安、渠縣,下達合川、重慶。市境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以山地為主,占46.3%。次為丘陵,間有少量寬穀平壩。華鎣山為全市主要地貌骨架,從東北—西南向綿亙市區,最高處海拔1580米。華鎣山是四川重要的產煤區,僅華鎣市煤炭儲量就達5億多噸。煤種多樣,現建有綠水洞、高二礦、李子埡等主要煤礦。華鎣山石灰岩分布廣,品位高達80%左右,有利於發展水泥、石灰工業。此外,有豐富的硫鐵礦、石膏、滑石、方解石、鋁礬土及優質礦泉水。全市有工礦企業120多個,工業以重工業為主體,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光學機械、煤炭、水泥、石灰為全市工業四大支柱,是四川煤炭和建材工業基地之一。光學工業在國內占有一定地位,照相機產品已進入國際市場。主要名勝古跡有佛教聖地寶鼎、風景秀麗的天池湖、褒先寺、晶然山等。
    (鄭霖)
    華山中國名山,“五嶽”中的西嶽,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屬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縣境,因其西約20公裏另有少華山,故也稱太華山。
    華山是秦嶺支脈分水脊北側的花崗岩石山,東、南、西三峰突起,壁立千仞,北峰和中峰雖略低,仍甚峻峭。五峰如蓮花五瓣,古“花”“華”通用,故名華山。第三紀初,秦嶺北麓斷層下降,形成渭河構造盆地,秦嶺上升形成山地,華山是白紀時花崗岩侵入形成“岩柱”,東西長約15公裏,南北寬約10公裏,麵積約150平方公裏。由於花崗岩性和縱橫節理發育,易風化侵蝕,加上南北兩大斷層錯動和東西兩側流水下切,造成華山四麵如削、斷崖千尺、陡峭險峻的山勢。
    華山北峰又名雲台峰,海拔米,三麵皆絕壁,登山所必經。中途千尺、百尺峽尤為險狹,山頂旁僅有蒼龍嶺一道南通華山主峰。蒼龍嶺受兩側的斷層影響,頂部最窄處僅1米,坡度超過54°。中峰又名玉女峰,位於東、南、西3峰之間,實與東峰相聯,不及北峰高峻。東峰又名朝陽峰,清晨可觀日出,東北望黃河如帶;峰下有一岩壁,形如手掌,稱“華嶽仙掌”。南峰是華山主峰,海拔1997米,一峰雙頂,東曰鬆檜,西曰落雁,峰上蒼鬆翠柏,峰南絕壁陡峭。西峰又名蓮花峰,西側斷崖絕壁。五峰廟宇,今僅存西峰古刹。1949年後,在西峰建立了高山氣象站。
    秦、漢帝王舉行“封禪”,曾於華山下建“華嶽廟”。山上廟宇多為明、清時所建,是道教勝地。
    (李健超)
    懷化市湖南省懷化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湖南重要鐵路運輸中轉站,湘西物資集散地。位於省境西部、沅江支流水河畔。麵積2187平方公裏,人口48.48萬。三國時懷化為陽縣地。唐改陽州為鶴州。宋設懷化鋪,並置遞運所。清改設巡司,兼管驛務。1942年秋將原芷江、黔陽、辰溪、麻陽4縣邊陲之地劃為懷化縣,縣治設瀘陽。1949年冬移縣治於榆樹灣。1975年在縣治設立懷化鎮。1979年4月由懷化縣析置懷化市。市境群山環抱,多石灰岩奇峰異洞。市區新建有湖天、井溪兩座城市橋梁和主幹道路工程。隨湘黔、枝柳兩鐵路通車,懷化成為重要交通樞紐,並為兩鐵路幹線上最大的綜合性站場。工業以輕工業為主,以加工工業、小型工業、集體企業為特點,擁有電子、食品、紡織、化工、建材等部門。市內有懷化師專等文教衛生單位多所,並有黃岩山自然風景名勝。
    (鄧美成)
    懷玉山信江與樂安江分水嶺,中國著名銅礦基地。位於江西省東北,自浙江邊境向西南蜿蜒玉山、上饒、德興、弋陽、萬年、貴溪和餘江等縣間,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百餘公裏。主峰玉京峰位於玉山北境,海拔1817米。懷玉山經地質年代中的大規模斷裂、褶皺、岩漿等活動及長期流水侵蝕作用,形成奇峰競秀的山勢,且多沉積岩和岩漿岩,富有銅、鉛、鋅、金、銀、鈾等礦產,尤以山地南北山麓地帶著名的鉛山和德興銅礦為豐富。非金屬礦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石棉、蛇紋石、硫等。
    懷玉山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植被茂盛,森林廣布,天然林以東北部保存較好,多珍稀樹種,福建柏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均居江西首位,華東黃杉林麵積達66.7公頃以上。在以黃杉為優勢樹種的特有混交林中,還有黃山鬆、南方鐵杉、白豆杉、紅豆杉、紅楠、香果樹、獼猴桃、大瓣紅花茶花等。人工林以杉、馬尾鬆為優勢樹種,油茶林分布亦廣。野生動物有虎、豹、猴、梅花鹿、獐、畫眉、錦雞等。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懷玉山為方誌敏、邵式平等領導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橫峰葛源曾為中共閩浙贛省委、省蘇維埃駐地。弋陽縣漆工鎮是方誌敏故鄉和“漆工鎮暴動”發生地。
    德興與玉山交界處的三清山風景區,麵積53平方公裏,風景點有280處之多,具有黃山之秀、泰山之雄和華山之險等特征。以石峰、古鬆、彩色瀑布、響雲、神光等奇特風景及大麵積的溶洞群著名。古跡有三清山古建築藝術、石雕、石刻、懷玉山和端明等書院舊址。
    (範祖仁)懷遠縣安徽省蚌埠市轄縣,重點產糧縣之一,有“淮北江南”之譽。位於省境中北部、淮河北岸、皖北平原南緣。麵積2357平方公裏,人口111.08萬。縣府駐城關鎮。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元改懷遠縣。縣境東南和西南有小片殘丘,餘大部為平原;地勢向東南微傾,北淝河、渦河、芡河等均順地勢流注淮河。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農機擁有量占全省1/10,為全國農業機械化先進縣之一。水利條件較好,有效灌溉麵積居淮北各縣之首。農作一年兩熟,盛產小麥、水稻、甘薯和大豆,糧食總產和商品糧均居全省各縣前列。懷遠縣又為全省紅麻、烤煙、蘆葦、魚苗和山羊板皮重要產區。土特產以懷遠石榴、乳泉特曲和聖泉啤酒著名。石榴主產於荊山和塗山山麓,以“紅瑪瑙”、“玉石籽”為佳,籽粒大、漿液多、味香甜。城郊名勝古跡有望淮樓、白乳泉、卞和洞、禹王宮和禹會村等。
    (朱孟春)
    淮安市江蘇省直轄行政單位,蘇北重要水利樞紐所在地。位於江蘇省中部偏北。蘇北灌溉總渠和裏運河交匯境內。麵積1560平方公裏,人口114.13萬。古為淮陰縣地,漢置射陽縣,東晉改山陽縣,宋改淮安縣,元複稱山陽縣,1914年又改淮安縣,縣治淮城鎮。1987年設縣級市。市境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屬徐淮平原南緣,地麵高程5~8米,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農業以旱作二年三熟製為主,小麥、玉米、棉花為大宗產品;渠南屬裏下河低平原,地麵高程多在3米左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河網稠密,盛行稻麥(或油菜)一年二熟製。結合治淮,1951~1952年開辟蘇北灌溉總渠,繼而整治裏運河(見京杭運河),修建淮安船閘和其他涵閘工程;1975~1978年興建淮安抽水站,為江水北調的配套工程;1985年又增建淮安第2線船閘,使淮安成為蘇北重要水利樞紐所在地之一。淮城鎮居民8.34萬。有無線電元件、針織、棉紡、服裝等工業;工藝品以花邊、地毯著名。鎮中有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唐文通塔、宋鎮淮樓、明射陽簃、清關天培祠等革命紀念地和名勝古跡。市境北部宋集附近有青蓮崗古文化遺址。市境下關鹽礦純鹽儲量近5億噸。
    (單樹模)
    淮北市安徽省轄市,中國重要煤炭工業基地之一。位於省境北部。轄3區及濉溪縣。麵積2725平方公裏,人口161.4萬;其中市區294平方公裏,人口56.6萬。市府駐相城。據《水經·濉水注》記載,相城春秋時即為宋都,秦設相縣,今淮北市即以古相城為中心發展起來的。1958年設立礦務局,1960年析蕭縣、濉溪縣部分地區設濉溪市,1971年改名淮北市。市境位於皖北平原,除北部有兩列海拔200米左右的小山巒外,餘皆為平原,海拔約20~30米,起伏和緩。交通便利,濉(溪)阜(陽)鐵路和津浦鐵路符(離集)夾(河寨)支線通此,北連隴海鐵路,南接京滬鐵路。市境煤炭資源豐富,並有鐵、銅、銀、耐火粘土、白雲石和石灰石等。煤礦主要散布在北起蕭縣,南到濉溪、宿縣的廣大地區,探明儲量達80多億噸。煤層較厚,煤種較全,已建成楊莊、蘆嶺、朱仙莊等大中型現代化礦井17對,1990年共產原煤萬噸。位於濉溪縣境的童亭煤礦1989年底已投產。原煤除供本省外,還運往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和江西。電力工業以淮北第一發電廠規模最大,裝機容量75萬千瓦,年發電量40餘億度,居全省第1位。此外有紡織、建材、機械等工業。特產以濉溪“口子酒”最著。相山位於市區,風景優美,為遊覽佳地。名勝古跡有相山公園、共姬墓、相山廟(一名顯通寺)、東漢哲學家桓譚藏書處石碑等。
    (朱孟春)
    淮河中國東部主要河流之一。淮河流域由淮河與泗、沂、沭河兩水係組成。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南以大別山和江淮丘陵與長江流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分界。介於北緯31°~36°,東經112°~121°。流域東西長約700公裏,南北平均寬約400公裏,麵積27萬平方公裏,其中淮河水係19萬平方公裏,泗、沂、沭河水係8萬平方公裏。全流域除西、南和東北部為山地丘陵區,麵積約占1/3外,其餘為廣闊平原。
    水係概況淮河流域以廢黃河為界,分為淮河和泗、沂、沭河兩大水係。
    1淮河幹流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北麓,流經豫、皖至江蘇揚州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裏。總落差196米,平均比降0.2‰。豫皖兩省交界的洪河口以上為上遊,長360公裏,流域麵積3萬平方公裏,比降0.5‰;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處的三河閘為中遊,長490公裏,流域麵積16萬平方公裏,比降0.03‰;洪澤湖以下為下遊,麵積3萬平方公裏,入江水道長150公裏,比降0.04‰。
    淮河中遊正陽關是上中遊山區洪水匯集處,古有“七十二水歸正陽”之稱。正陽關以上至洪河口之間,兩岸為高崗,中間為一連串的湖泊窪地,較大的有蒙窪、城西湖、城東湖等;正陽關以下至洪澤湖之間,亦有一係列湖泊窪地,南側有瓦埠湖、高塘湖、花園湖、女山湖、七裏湖等,北側有四方湖、香澗湖、沱湖、天井湖等。曆史上均為洪水滯蓄地。淮河下遊洪澤湖出路除入江水道外,還有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沭河。蘇北灌溉總渠直接入海,淮沭河分流入新沂河及廢黃河。淮河中上遊流域麵積大於1000平方公裏的一級支流有21條,大於2000平方公裏的一級支流有16條。北岸支流源遠流長,流域麵積大於1萬平方公裏的有洪汝河、沙潁河、渦河、漴潼河等;其中以沙潁河為最大,流域麵積4萬平方公裏,長619公裏。南岸支流都發源於山區或丘陵區,源短流急,較大的有史灌河、淠河、東淝河、池河等,流域麵積都在5000~6000平方公裏。下遊裏運河(見京杭運河)以西各支流均入入江水道(見淮河入江水道);以東為裏下河和濱海區,各支流直接入海。
    2泗、沂、沭河水係發源於山東沂蒙山區。泗河源於新泰市南部太平頂西麓,流經南四湖,匯湖東西諸水後,經韓莊運河、中運河,又匯邳蒼地區來水,經駱馬湖由新沂河入海。南四湖、駱馬湖流域麵積分別為3.17和5.1萬平方公裏。沂河源於沂源縣魯山南麓,南流經臨沂至江蘇境內入駱馬湖,流域麵積1.16萬平方公裏。沭河源於沂山南麓,南流至臨沭縣大官莊分新、老沭河,老沭河南流經江蘇新沂縣入新沂河,新沭河東流穿馬陵山經江蘇石梁河水庫和沙河故道,至臨洪口入海,流域麵積5700平方公裏。臨沂以南,在彭道口閘至大官莊之間開有分沂入沭河道,分泄沂河洪水入沭河;在江風口開有邳蒼分洪道,分沂河洪水入中運河。
    淮河流域較大湖泊有洪澤湖、南四湖、駱馬湖、高郵湖等,其中洪澤湖最大庫容130億立方米,為淮河流域最大淡水湖,中國第5大淡水湖。
    氣候與水文淮河流域地處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年降水量南部大別山區最大達1300~1400毫米,北部黃河沿岸最小僅600~700毫米。每年6~9月份為雨季,亦稱汛期,降水量占年總量的60~70%。冬季降水僅占8%。多雨年的降水量可達少雨年的3~5倍,並經常出現連旱和連澇年。淮河流域汛期多暴雨,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水。
    淮河流域年均地表徑流深為240毫米,年地表徑流量為622億立方米,屬中國水資源短缺地區。流域內平原地區的淺層地下水較豐,一般在地麵以下60米內均有較好的含水層,地下水來源由降水補給。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年均為224億立方米。兩者合計為846億立方米。
    經濟概況淮河流域地處中原,跨豫、皖、蘇、魯4省,另有湖北省零星土地。重要城市有鄭州、開封、平頂山、許昌、漯河、信陽、淮南、淮北、蚌埠、徐州、淮陰、揚州、連雲港、兗州、濟寧和棗莊等市、縣。流域有耕地約0.133億公頃,人口約1.3億。農作物淮北以旱糧為主,淮南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花生、油菜、煙葉等為大宗。流域內煤炭資源豐富,全流域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518億噸。河南的平頂山,安徽的淮南、淮北,山東的兗州、棗莊,江蘇的徐州都是全國重點產煤地區。有津浦、京廣、隴海、淮南、阜淮、濉阜、符夾等鐵路交織其間;公路網遍及全流域;內河航道以京杭運河和淮河幹流為骨幹,較大支流和下遊水網地區都能通航。淮河流域自古是中國文化、經濟發達地區,又為兵家必爭之地。
    曆史災害與變遷公元12世紀前,淮河獨流入海,尾閭通暢。宋代時海潮可上溯至江蘇省的盱眙縣城。泗、沂、沭河均為淮河下遊支流。1194年黃河在河南省原陽縣境(另一說是1128年在李固渡附近)向南決口,在徐州以下奪泗河,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並泛及河南省的沙潁河、渦河和山東省的泗河流域;直到1855年,黃河才在河南省蘭考縣銅瓦廂北決改走現道。在黃河侵泗奪淮期間,淮河入海故道淤成今廢黃河,河床高出地麵數米,淮河入海口形成新三角洲,海岸線向東推進60公裏,成為現今之海岸線。
    黃河奪淮600餘年,由於黃河泥沙淤積,黃河故道成為淮河與泗、沂、沭河的分水脊,淮河入海尾閭全部淤廢,加上明清兩代采取蓄清刷黃,引淮濟運的治水策略,不斷加高加長原來防禦淮河洪水的高家堰,形成現今高大的洪澤湖大堤,洪澤湖不斷擴大。1851年淮河被迫從洪澤湖東南角衝決三河改道入長江。泗、沂、沭河也由於黃河奪泗奪淮,失去入淮的流路,漸瀦水成現今之南四湖和駱馬湖。
    1938年國民黨政府在鄭州附近的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堤,造成黃河又一次嚴重侵淮,到1947年方才堵複。黃河洪水泛濫麵積達5萬餘平方公裏,在潁、渦河之間,豫皖兩省有2萬餘平方公裏的土地遭泥沙淤積,成為荒無人煙的黃泛區。淮河流域的洪、澇、旱災頻繁。從公元1400~1900年,共發生較大水災350次,較大旱災280次,形成“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困境。
    治淮成就20世紀30年代初,導淮委員會、江蘇省先後整治了張福河與淮陰以下的廢黃河,開挖了七套到套子口間的中山河,整修了淮河幹流中遊及蘇北京杭運河堤防,疏浚了運河淺灘,修建了劉老澗及淮陰100噸級船閘等工程。1949年以來,首先進行了沂、沭河的治理工程,開挖了新沭河和新沂河,使泗、沂、沭河洪水有了出路。1950年起開始全麵治淮,根據中央關於“根治淮河”的決定,明確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並成立了治淮委員會。1951、1956、1971年先後進行了三次治淮規劃。規劃內容以防洪、除澇、灌溉為主,並包括水土保持、水力發電、航運等方麵。50年代以來,在山地丘陵區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庫5300多座,其中大型水庫35座,中型水庫150座,總庫容250億立方米。較大的大型水庫有安徽的響洪甸、梅山、佛子嶺(見佛子嶺水庫),河南的南灣、鯰魚山、薄山、宿鴨湖、昭平台、白龜山,山東的岸堤、跋山,江蘇的石梁河等。在平原地區利用湖泊、窪地修建蓄洪滯洪區十餘處,總庫容280億立方米。較大的湖窪蓄洪區有安徽的濛窪、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江蘇的洪澤湖、駱馬湖,山東的南四湖等。擴大下遊地區入江入海出路,淮、泗、沂、沭下遊的泄洪能力從原來的0.9萬立方米/秒,增加到2.7萬立方米/秒。其中主要的有新沭河、新沂河、蘇北灌溉總渠和入江水道。加高加固幹支流堤防1.5萬公裏;新挖骨幹河道十餘條,其中較大的有漴潼河、堤上的三河口,直瀉白馬、寶應、高郵、邵伯諸湖,經江都縣六閘穿裏運河,過歸江壩,出運鹽、金灣、太平、鳳凰、新河、壁虎等6條河,穿古運鹽河歸並為廖家溝和芒稻河入沙頭河(即小夾江),於三江營入長江,正式形成了入江水道,排泄淮河全部洪水。1949年前入江水道殘破,汛期常潰決淹沒裏下河低平原。1953年建成了控製入江水道進口的三河閘。以後又配合江都水利樞紐的建設,陸續全麵整治入江水道,使入江水道的排洪流量由原來的8000立方米/秒提高到1.2萬立方米/秒,但在特大洪水到來時仍難以安全泄洪。
    (單樹模)
    淮河入江水道淮河下遊主要排洪河道,長150公裏。位於江蘇省洪澤湖下遊。明萬曆年間,淮河洪水多次淹泗州城及明祖陵,洪澤湖大堤被衝決。翌年,大舉分黃導淮,在洪澤湖大堤上建武家墩、高良澗及周家橋3座泄洪閘,分泄部分洪水經運河東裏下河低平原入海;後又疏浚了溝通高郵與邵伯兩湖間的茆塘港(即今毛塘港),開金灣河經芒稻河泄洪入長江。這是正式開辟水道,使部分淮水入江的開端。明末清初,將淮河洪水改為入江為主,先後增辟歸江河道。始建的金灣、芒稻等5座閘壩被衝毀後,逐步改建為臨時性柴土壩歸江壩10道,汛後堵,汛前拆,直至20世紀50年代。清鹹豐元年(1851),黃河、淮河同發大水,因淮河會黃入海口門被淤塞,洪水遂衝破洪澤湖大工業城市。位於省境中部偏北,廢黃河南岸,京杭運河裏運河段流貫市區。轄2區及淮陰、金湖、盱眙、洪澤、泗洪、泗陽、沭陽、灌南、漣水9縣。麵積1.9548萬平方公裏,人口988.56萬;其中市區麵積347平方公裏,人口43.37萬。淮陰市古稱清江浦,興起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清江浦渠開鑿之後;萬曆十七年(1589)黃河徙草灣新河後,清江浦逐步取代淮安縣新城(古稱末口),成為裏運河漕船盤壩入黃北運和淮鹽向南轉運的口岸。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又遷清河縣治於此。迨海運興起,運河淤塞,漕運廢除;津浦、隴海二鐵路相繼建成通車,鹽運亦趨衰落。1912年改清河縣為淮陰縣;清江浦亦相應改稱淮陰。1951年劃城區和近郊建清江市。此後,市、縣分合多次,清江市、淮陰市名稱屢易。1983年改清江市為淮陰市。原係商業城市,僅有少數工廠和手工業作坊。20世紀50年代以來,逐步建立了食品、紡織、化工、機械、電力等工業部門。同時,還結合治淮,大規模整修裏運河(見京杭運河),開挖新航道,興建淮陰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公路網,使淮陰市成為兩淮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水陸交通要衝。市境有中國最大內陸地下岩鹽礦。泗洪縣有彭雪楓烈士紀念館,縣境洪澤湖畔已建鳥類保護區。
    (單樹模)
    淮南市安徽省轄市,中國大型煤炭、電力工業基地之一。有“百裏煤城”和“能源城”之稱。位於省境中北部。轄5區及鳳台縣。麵積2121平方公裏,人口179.32萬;其中市區麵積1091平方公裏,人口120.07萬。1951年設市,市府駐洞山。市境地勢南高北低,南為舜耕山,西為八公山,北為淮河平原。礦藏以煤炭為主,並有陶土、石灰石和粘土礦等。煤田分布東西長約120公裏,南北寬約20公裏,儲量140餘億噸。1949年後陸續建立謝一、謝二、謝三、李一、李二、新莊孜等礦井,70年代中期興建年產煤300~400萬噸特大型礦井數座,所產煤炭主要供給華東地區。1990年煤產量已突破1000萬噸。淮南為華東和全國大型火力發電基地之一,有大型火電站數座,包括裝機容量為120萬千瓦的洛河電廠。此外,化工、機械、紡織、造紙等工業亦較發達。水陸交通方便。市內有公路幹線12條。淮申水運線經淮河、洪澤湖、京杭運河和長江可達上海。鐵路有水(家湖)張(樓)線和阜(陽)淮線通過。淮南淮河大橋為新建的鐵路公路雙層兩用橋,鐵路橋長3428米,公路橋長3196米,為淮河第一大橋。市內名勝古跡有六朝至隋唐時期的古壽州窯遺址11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西有八公山,以“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而聞名。1990年底市屬鳳台縣又發現煤炭儲量達26億噸的新集礦區。
    (朱孟春)
    淮沭河江蘇省北部分淮入沂綜合利用水利工程。又名淮沭新河。位於淮陰市境內。1958~1960年開辟。西南從洪澤湖大堤二河閘引水,東北行經淮陰水利樞紐,到沭陽縣過新沂河後,北上連雲港市,經臨洪口注入海州灣。長196公裏。沿線興建各種控製、配套工程。汛期可分泄淮河洪水入新沂河入海,最大泄洪量為3000立方米/秒。旱季則引洪澤湖水或調引由江都水利樞紐和淮安抽水站抽引的江水北上,補給沂沭河下遊平原灌溉用水,並保證淮沭河航運和連雲港布用水。
    (單樹模)
    淮陰市江蘇省轄市,蘇北新興新汴河、茨淮新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沭河、紅衛河、洙趙新河、邳蒼分洪道等;修建了大量的泄洪、節製、擋潮閘,使淮河中下遊達到40~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沿海地區海潮不再入侵。平原區約660萬公頃易澇耕地,已有一半以上達到三年一遇以上的除澇標準。在灌溉方麵,修建了大量的水庫塘壩灌區、河湖灌區和井灌區,全流域灌溉麵積從50年代初期的80萬公頃,增加到現在的733.3萬多公頃。其中大型水庫灌區有淠史杭灌區,是現今全國丘陵區的最大灌區。河湖灌區中有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等灌區,加上江蘇省江都大型抽水站江水北調工程(見江都水利樞紐),可灌溉平原區耕地133.3萬餘公頃。4省平原區打機電井75萬眼,可利用地下水灌溉約233.3萬餘公頃。水力發電已裝機28萬千瓦。航運事業有一定發展,已初步形成流域性水運網。治淮近40多年來,在防洪方麵,僅淮河幹流和沂、沭、泗水係累計減免的洪災耕地麵積就有533.3和620萬公頃;灌溉、除澇、航運、水力發電等方麵的經濟效益更為顯著。糧食、棉花、油料等產量大幅度增長。蘇北地區已成為高產穩產的商品糧基地;水旱堿災嚴重的豫東、皖北、魯西南地區也發生很大變化。
    (王祖烈)
    淮陰水利樞紐淮河下遊具有綜合效益的重要水利樞紐工程,又名楊莊水利樞紐。位於江蘇省淮陰市西楊莊,地當中運河和裏運河銜接處,廢黃河、鹽河和淮沭河亦交匯於此,是分泄淮河幹流洪水和溝通京杭運河與淮北諸河航運的關鍵工程。1128年(見中國曆史地理)後,黃河、淮河、運河即交匯於此。20世紀50年代以來,結合治淮,以楊莊為中心,先後興建楊莊閘、漣水閘、二河閘、淮沭閘、淮陰老船閘、淮陰船閘、鹽河船閘和淮沭船閘。此外,還建有張福河船閘,在鹽河引水處建有小型水電站。每年汛期,通過二河閘引水到淮陰水利樞紐,設計可調洪水3000立方米/秒,經由淮沭河北上入新沂河;可調洪水300立方米/秒,經楊莊閘入廢黃河東流入海。灌溉季節,通過二河閘和裏運河引水到淮陰水利樞紐,設計可調水750立方米/秒,供下遊各市、縣灌溉之用。
    (單樹模)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地區轄縣,自治區菜牛基地縣。位於自治區北部,與貴州省毗鄰。麵積4553平方公裏。人口32.71萬。縣府駐思恩鎮。環江縣於1951年由宜北、思恩兩縣合並而成,以縣駐地有河環如帶的環江而得名。多民族聚居縣,有壯、毛南、漢、苗、瑤、布依、侗等12民族。其中縣西部上南鄉和下南鄉一帶為毛南族聚居上地,約占全國毛南族總人口的90%。1986年成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境地處雲貴高原山麓,九萬大山橫亙縣東北。地勢北高南低,低山丘陵廣布。農業生產以水稻為主。由於氣候溫和,水草豐盛,適宜發展養牛,成為全國商品牛——菜牛基地之一。毛南族聚居的山鄉下南和水源一帶,以肥嫩、肉鮮多汁、營養豐富的“環江菜牛”而聞名國內外。環江涼席遠銷港澳及東南亞各國。礦產資源有煤、鐵、鉛、鋅、銅、石棉、滑石及硫等。為開發紅山、茂蘭煤田,成立了紅茂礦務局,並修建了金城江至紅山、普洛至貴州茂蘭更班的礦區鐵路,全長123公裏。環江還建有化肥廠、雅脈鋼鐵廠和河池鋼廠等。下南鄉有記載毛南族情況的“譚氏世譜”石碑。
    (陳德高)
    黃壁莊水利樞紐滹沱河中下遊水利工程之一,因大壩位於河北省平山縣黃壁莊村而得名。主要控製崗黃之間幹流和支流冶河洪水,同時發展灌溉、發電,解決城市用水。始建於1958年,1965年續建。黃壁莊水庫地處太行山東翼,平山、靈壽、獲鹿縣境內,水庫建在滹沱河出山口處,控製流域麵積2.34萬平方公裏,占全流域麵積的95%。與上遊崗南水庫(見崗南水利樞紐)均為年調節水庫。工程主壩高32.5米,長1840餘米,頂寬7.5米,副壩長6900米,最大壩高19.2米。總庫容12億立方米。與崗南水庫聯合運用,可將上遊千年一遇洪峰流量由2.74萬立方米/秒削減為1.92萬立方米/秒,水庫下遊有石津、靈正等灌渠,可灌農田近20萬公頃。電站裝機容量1.6萬千瓦,年發電量4200餘萬度。
    (鄧綬林唐學曾)
    黃帝陵又稱黃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二裏橋山。相傳約5000年前,黃帝為黃河流域最早的傑出部落首領,姓公孫,名軒轅,以土德稱王,土是黃色,故稱黃帝。在當時頻繁的部落戰爭中,他殺死南方部落首領蚩尤,擊敗黃河上遊的炎帝部落並與之合並,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成分。傳說的許多發明,也被認為起源於這一時代,因此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史載黃帝葬橋山,橋山在陝北子長縣北。今黃帝陵為漢以後所建,原在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五年(972)移建今址。陵園內有陵墓、軒轅廟。廟內陳列黃帝畫像和有關黃帝的文物,柏樹成蔭,古柏成為黃土高原殘存森林的珍品,最大者高19.3米,下圍10.3米。碑亭中林立中國曆代各族的石刻祭文和重修黃帝廟的記載數十塊。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原陝甘寧邊區政府曾派人前來祭掃黃帝陵。1949年後,每年清明節都舉行祭掃黃陵的儀式。
    (李健超)
    黃崗山見福建省、武夷山脈。
    黃果樹瀑布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貴州省西南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北盤江支流打幫河上遊,東北距貴陽市150公裏,滇黔公路從旁通過。早在1638年,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即來此考察,因而傳名久遠。黃果樹瀑布為上起白水河,下至螺絲灘瀑布群中最高的一級巨大跌水,高達66米,寬80米,年均流量16立方米/秒,洪峰時流量達2000多立方米/秒,極為壯觀。瀑布以上為寬穀,以下為馬蹄形峽穀。瀑布壁麵陡直,瀑水飛流直下,在瀑布壁麵上除有厚達8米的流水鈣華外,在鈣華與壁麵間形成長42米的“水簾洞”。瀑下又有多處衝蝕坑——“犀牛潭”、“馬蹄灘”等。右側則有暗河,往下遊還有從河床湧出的冒水塘,構成了黃果樹瀑布的獨特景觀。黃果樹瀑布是在三疊係白雲質灰岩和斷層夾持這一地質基礎上,由於地麵抬升,河流溯源侵蝕而形成裂點,在形成過程中由於喀斯特發育,下遊暗河塌頂,瀑布自身又侵蝕後退而成,目前貼附於瀑麵上的鈣華沉積尚處於略向前增長的過程中。黃果樹瀑布以其巨大的規模,壯觀的景色,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成因,早已聞名中外。又因該區喀斯特發育,奇峰異洞,怪石麗水與飛水驚濤,激霧凝虹渾為一體,互相映輝,故成為貴州省最瑰麗的遊覽勝境。由貴陽至風景區的高等級公路,長137公裏,已於1991年5月通車。
    (楊明德)
    黃海見中國的近海。
    黃河中國第2大河,因河水黃濁而得名。古代稱為“河”,漢書中始稱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陝、晉、豫、魯7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流域麵積75.24萬平方公裏。
    流域概況黃河流域位於北緯32°~42°,東經96°~119°,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北界陰山,南至秦嶺。西高東低,西部青海高原海拔3000~4000米,位於西南部的阿尼瑪卿山(積石山)主峰阿尼瑪卿崗日,海拔6282米,是黃河流域的最高點。中部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和崤山、熊耳山、中條山、太行山脈等山地,海拔1000~2000米。東部為華北平原和魯中丘陵,華北平原海拔大部在百米以下,魯中丘陵海拔400~1000米。
    幹流概況1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以上是黃河的上遊,流域麵積38.6萬平方公裏,河段長3472公裏,從約古宗列盆地下口計算,落差3464米,有白河、黑河、大夏河、洮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等重要支流匯入。
    黃河最初的源流稱瑪曲。河出約古宗列盆地,向東穿過茫尕峽穀,進入有許多“海子”的沮濡灘地,名“星宿海”。在星宿海東部,瑪曲分別從左、右岸接納紮曲和卡日曲。紮曲較短,水量小,幹旱年份河道幹涸。卡日曲較長,兩河交匯處以上,卡日曲長20多公裏,當前亦有人認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
    黃河出星宿海後穿過紮陵湖和鄂陵湖。紮陵湖麵積526平方公裏,平均水深約9米;鄂陵湖麵積610平方公裏,平均水深17.6米,是中國兩大高原淡水湖。過兩湖至瑪多縣城附近的黃河沿,源地至此流程270公裏,年水量增加到5億立方米以上。
    黃河嗣後穿行巴顏喀拉山和阿尼瑪卿山間的古湖盆和丘陵寬穀,至川、青交界的鬆潘草地,東受岷山所阻,繞阿尼瑪卿山作180度的大彎,折向西北,重新進入崇山峻嶺之中,在青海東部穿過拉加峽、野狐峽、拉幹峽等一係列峽穀,又作180度大彎,向東流入龍羊峽。
    從龍羊峽到青銅峽,黃河穿行在群山中,河道一束一放,峽穀與川地相間。此段河道長910多公裏,落差1320米,水力資源蘊藏豐富,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占黃河幹流的43%,有著名的劉家峽(見劉家峽水電站)、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見青銅峽水利樞紐)和龍羊峽(見龍羊峽水電站)。峽穀間為川地,著名的有貴德盆地、蘭州盆地、靖遠盆地等。河出青銅峽,流經寧夏平原,流入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平原。
    黃河上遊段水多沙少,為黃河主要清水來源區。蘭州以上流域麵積僅占花園口站集水麵積的30%。但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卻占花園口站的57%。黃河在蘭州以上大部流經高原,河水含沙量小,蘭州站多年平均含沙量3.4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為1.08億噸;河口鎮站分別為5.7千克/立方米,1.42億噸。
    2黃河中遊從河口鎮到河南省鄭州附近的桃花峪,流程1200多公裏,落差880多米,流域麵積34.38萬平方公裏。河流穿行於峽穀中,成為陝、晉兩省的天然分界線。除河曲、保德等河穀較開闊外,絕大部分河穀兩岸崖壁陡立,高出水麵數十米至百餘米,河道一般寬200~400米,多急流險灘,有著名的壺口瀑布。壺口以下65公裏為禹門口(又稱龍門),龍門山和梁山左右環抱,形勢驚險。出禹門口,河麵開闊到3~15公裏,有汾河、渭河、涇河、北洛河等支流匯入。黃河在甘、寧、內蒙古、陝、晉等省區形成馬蹄形大彎,到潼關受秦嶺阻擋,折向東流,進入豫西峽穀。過三門峽,河心有兩座石島,把河道隔成“人門”、“鬼門”、“神門”,古稱“三門天險”,三門之下有一小島,挺立河中,即為著名的“中流砥柱”。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即興建於此。自孟津縣小浪底以下進入低山丘陵區,河道逐漸放寬至1~3公裏,是由山地進入平原的過渡性河段。
    黃河中遊流經世界最大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輸沙模數大於5000噸/平方公裏的麵積達14.3萬平方公裏,是黃河泥沙主要來源區。含沙量大的支流,如黃甫川、窟野河、無定河、三川河、延水、汾河、北洛河、涇河、渭河等均發源於此。河口鎮至龍門、龍門至三門峽以及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幹支流,為黃河下遊洪水的三大來源區,其中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流域麵積4.2萬平方公裏,有伊洛河和沁河等重要支流匯入,這裏暴雨強度大,集流快,洪峰預見期短,對下遊防洪威脅很大。但為黃河兩大“清水”來源區之一。
    3桃花峪以下是黃河的下遊,長780多公裏,落差95米,流域麵積2萬多平方公裏。河道平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黃河帶到下遊的泥沙平均約有3/4被送到入海口,約1/4淤積在河道內,使河床逐年抬高,成為世界著名的“懸河”。目前黃河河床一般高出大堤外地麵3~5米,甚至有高出10米者。黃河下遊匯入的主要支流僅有大汶河等。除山東的平陰、長清一帶有山地屏障外,兩岸全靠大堤約束。黃河大堤北岸起自河南省孟縣中曹坡,南岸起自鄭州邙山腳下,兩岸全長1300多公裏。河道上寬下窄,河南段兩岸大堤的距離一般約為10公裏,最寬達20公裏,沙洲羅列,多串溝歧流,河勢擺動頻繁。山東陶城阜以下河道逐漸縮窄,兩岸大堤間的距離一般為0.5~2.0公裏,山東省東阿縣最窄處河麵寬僅300多米。
    黃河下遊現存的唯一湖泊是位於山東省梁山、東平兩縣的東平湖。據《水經注》載,黃河下遊約有130多個湖泊陂塘,因黃河決溢改道都淤成平陸。
    黃河河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之間,屬弱潮、多沙、擺動頻繁的陸相河口。黃河三角洲發育很快。近代三角洲以利津寧海為頂點,大體包括北起徒駭河口,南至支脈溝口的扇形地帶,麵積5400多平方公裏。20世紀50年代以來三角洲頂點從寧海下移到漁窪附近,小三角洲麵積約2200多平方公裏,1954~1982年平均每年造陸38平方公裏,海岸線年均向海推進近0.47公裏。1855年黃河改走現行河道以來,發生在三角洲頂點附近的河口改道共10次,其中1949年以前7次,1949年後3次。
    氣候與水文黃河流域大部分屬幹旱、半幹旱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478毫米,北部雨量較少,年均最少僅約150毫米;南部雨量較多,年均最多800多毫米。6~10月降雨占全年的65~80%,且多暴雨。暴雨強度大,一次降雨甚至可達當地多年平均降雨量。
    黃河鄭州附近花園口站年均徑流量470億立方米,計入工農業耗水量,年均天然徑流量達560億立方米,包括花園口以下天然來水量,黃河天然徑流量合計為570多億立方米。按1956~1979年24年水文資料,黃河流域地表水資源總量為628億立方米。水資源南部多、北部少。蘭州以上地區、龍門至潼關區間、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集水麵積僅為全河的60%,而天然徑流量卻占全河的87%。徑流量年內分配,7~10月占60%左右。年際變化最大最小年徑流量比值,蘭州站為3.17,河口鎮站為3.44,中遊有些支流的比值高達5~12。
    黃河的輸沙量和含沙量均居世界各大江河首位,年均輸沙量16億噸,年均含沙量37.7千克/立方米(以陝縣站為代表),90%的泥沙來自黃河中遊黃土高原。其中80%集中產生於輸沙模數大於6000噸/平方公裏的11萬平方公裏的地區。年內、年際變化不均勻,85%左右的泥沙來自汛期幾場暴雨,中遊有些支流一次洪水的輸沙量即可達全年的1/3或更多,形成濃度很大的高含沙水流。黃甫川、無定河、窟野河等多沙支流更有含沙量1000~1500千克/立方米的極值。據陝縣站實測,黃河1933年輸沙量最多,達43.9億噸;1928年最少,為4.88億噸(表1)。
    黃河水力資源居全國第2位。幹支流水力發電理論蘊藏量4000萬千瓦,年發電量3500多億度,其中幹流可開發水電資源2500萬幹瓦。
    黃河支流流域麵積在1000平方公裏以上的有76條,大於1萬平方公裏的有10條。重要支流有15條。
    人文概況黃河流域共有耕地0.18億公頃,人口1.3億。上遊草原遼闊,是中國羊毛、皮革和其他畜產品的主要產地。中、下遊有廣大的黃土高原和衝積平原,是中國農業發源地之一。陝、豫、魯等省的小麥、棉花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黃河鯉魚聞名。河口濱海淺海區出產毛蝦、對蝦等20多種水產品。
    黃河流域蘊藏有煤、石油和鐵、銅、鋁、鉛、金、銀、鎢、鉻、鎂等礦藏,目前已逐漸形成上遊水電基地、中遊煤炭基地、下遊石油基地的能源工業的布局。是中國舉足輕重的三大常規能源基地。流域亦為中國重要工業區,重要城市有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濟南等。有京廣、京滬、隴海、蘭新、京包、包蘭、蘭青、青藏、太焦、焦枝、新焦、新濟、濟石、同蒲、石太、寶成等鐵路幹線和支線。1949年前黃河上僅有蘭州、鄭州、濟南3座大橋,至1990年底已建成橋梁75座,溝通了兩岸交通。黃河幹流僅部分河段通行木船和小型駁船。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遠在80萬年以前黃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已有定居農業。距今約3500年前,位於黃河流域的商王朝已成為當時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之一。由夏至北宋,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曆史災害黃河的洪水災害聞名於世。危害最烈的是在下遊。黃河一年中有4個汛期,夏季的稱為“伏汛”,1933年河南陝縣水文站洪峰流量2.2萬立方米/秒。1958年河南花園口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達到2.23萬立方米/秒。據曆史洪水調查推算,1761年和1843年,花園口和陝縣站出現過3.2萬和3.6萬立方米/秒的洪峰;此外,還有9~10月的“秋汛”,3~4月的“桃汛”和春初的“淩汛”。伏汛和秋汛通常合稱為“伏秋大汛”。
    20世紀50年代以前黃河常發生決口泛濫以至改道的嚴重災害。有曆史記載的2000多年中,黃河下遊發生決口泛濫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26次。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黃河下遊河道,稱為“禹河故道”,大體經河北,由今滏陽河道、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從公元前602年黃河第1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現行河道。其間,1128年以前,河走現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後走現行河道以南,奪淮河入海。災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長江下遊約25萬平方公裏的地區。每次決口泛濫都造成慘重損失,1933年下遊決口54處,受災麵積1.1萬多平方公裏,受災人口達360多萬人。1938年國民黨政府扒開鄭州以北花園口黃河大堤,淹死89萬人,造成著名的黃泛區。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溝道密度2~7公裏/平方公裏,溝壑麵積占土地麵積的30~50%,有的達60%以上。但黃河的衝刷和淤積卻是華北平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黃河流域旱災嚴重。公元前1766~公元1944年,有記載的旱災即達1070多次。公元1877~1879年魯、豫、冀、晉4省連續3年大旱,餓死1300多萬人。1929年黃河流域普遍大旱,災民達3400萬人,1942~1943年,豫、冀、皖等省大旱,僅河南省就餓死數百萬人。
    治理成就遠在春秋戰國時代黃河兩岸已修築了堤防。兩漢時代,搶險、堵口和保護堤岸的“工程”已經出現。宋代已有簡單的報汛方法和防汛製度。公元1世紀後半期(東漢永平)的王景,16世紀後半期(明嘉靖到萬曆)的潘季馴,17世紀後半期(清康熙)的靳輔,陳璜等,對於黃河下遊的修堤防汛工作,都有重大貢獻。
    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展開了大規模綜合治理黃河的工作。
    下遊修防,加高加厚大堤,堤身高普遍達9~10米,頂寬7~11米,發現和填實堤身內部的洞穴、裂縫等各種隱患33萬多處。引黃河水淤平潭坑、窪地,淤高背河地麵,增強大堤抗洪能力。大堤上的險工壩岸全部改建為石壩。大堤植樹種草,實現了綠化,防止風波和雨水對堤身的衝刷。下遊河道也進行了整治,修築了170多處護灘控導工程,同130多處險工、5000多道壩岸相配合,使山東省東明縣高村以下400多公裏的河道得到控製,高村以上也縮小了主溜遊蕩範圍。還修建了三門峽、陸渾等防洪水庫,開辟了北金堤、東平湖滯洪區,初步組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係,改變了單純依靠堤防守堤防險的局麵,並組織了強大的群眾防汛隊伍,戰勝了曆年的洪水,特別是戰勝了1958年花園口站2.23萬立方米/秒的大洪水,改變了黃河曆史上“三年兩決口”的險惡局麵。
    上中遊水土流失地區廣泛開展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結合的水土保持工作。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麵積8萬多平方公裏,取得了減沙增產效果。上中遊地區建成660多萬公頃防護林。
    遠在2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就修建了大規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在關中平原修建了鄭國渠。漢武帝時在關中修建了白渠、靈軹渠、成國渠、渠、龍首渠等。在幹流寧夏、內蒙古河套地區,支流湟水、汾河、沁河下遊也很早都有相當規模的灌溉工程。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前夕,黃河流域全部灌溉麵積僅約為80萬公頃,水電事業幾乎空白。至80年代末黃河幹流上已建成龍羊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三門峽等8座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支流上建起大中型水庫167座,幹支流水電站總裝機350萬幹瓦,1990年發電量逾180億度,相當於1949年全國發電量的3倍多。目前在黃河上遊又在興建裝機容量為200萬千瓦的李家峽水電站。全河灌溉麵積466萬餘公頃,約為1949年的6倍。過去沒有引黃灌溉工程的黃河下遊,現已建成引黃涵閘76座和55座虹吸、68座揚水站工程。引黃灌溉和補源麵積達200萬公頃,成為中國最大的自流灌區。在黃河流域還廣泛開展了水沙的綜合利用,下遊已累計放淤改造沙荒鹽堿地20多萬公頃,並為黃河流域的城市人民生活和位於下遊兩岸的勝利油田、中原油田等重點工程的工業用水提供了水源。
    引黃濟青工程通水,不但解決了青島市居民的生活用水,而且使沿途高氟區71萬人民結束了喝鹹水的曆史。
    (王長路童琳琅)
    黃河三角洲黃河口在曆次淤積延伸—擺動—改道過程中形成的扇形地帶。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向河口地區輸送約12億噸泥沙,大部分淤澱在三角洲上。泥沙使河口不斷向海延伸、河床逐漸抬高,淤積到河道不適應泄洪要求時,河水便衝破河堤尋新徑入海。曆史上黃河下遊曾多次擺動於海河與淮河之間,每次改道都在新河口處淤澱出三角洲。廣義的黃河三角洲指河南省鞏縣以東、北至天津、南到廢黃河口的廣大黃河衝積平原;狹義的即近代三角洲,是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於山東利津入渤海後形成的扇形地帶,以利津以下的寧海為頂點,東南至小清河河口,西北到徒駭河(套爾河)入海處,前緣突出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之間,包括東營市的墾利縣、河口區和東營區,及沾化、利津、廣饒和牛莊等區縣部分地區,麵積1.16萬餘平方公裏。目前黃河口繼續向外延伸,三角洲麵積以年均150米的速度向渤海擴展,年造陸麵積達23平方公裏。三角洲的形成過程,也是若幹新老套疊河道發育的過程。黃河自改道以來的百餘年中,因人為或自然因素的作用,決口、分汊、改道頻繁(大改道已達12次)。每次改道、擺動,都在三角洲上留下廢棄河道。三角洲地勢低平,地麵高程2~10米,中間高、兩側低,西南高、東北低,坡降0.1~0.06‰。三角洲自然資源豐富,土地遼闊,土層深厚,部分地區適宜種植小麥、大豆、水稻;20多萬公頃草原生長多種牧草,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天然牧場;淺海區海底平坦,黃河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和有機鹽,餌料豐富,宜於魚、蝦、蟹、蛤等生長繁殖,優質魚有鱭、鱸、梭、黃姑等20餘種,素稱“百魚之鄉”。三角洲蘊藏豐富石油、天然氣資源,是中國第2大油田——勝利油田的主要產油區。中國第2個石油城——東營市已於1983年在黃河三角洲上建立。養殖、曬鹽、種糧棉、畜牛羊全麵開發黃河三角洲的工作已經開始。
    (李樹德)
    黃浦江上海市境主要河流。古名東江。上源為攔路港,主源來自澱山湖,過鬆江後始稱黃浦江。公元3世紀以前,黃浦江江流很短,向南於杭州灣入海。後幾經改道,流向折向東北,流程隨之延長,至公元15世紀前後漸趨穩定,方形成現今黃浦江。全長114公裏,流經青浦、鬆江、奉賢、上海、川沙5縣及寶山區和上海市區,在市區匯合蘇州河,至吳淞口入長江。因有長江和澱山湖及稠密河網調節,故水源足而水量豐,全年水位變化較小,具航運、灌溉之利。江寬約400米,閔行處寬約320米,至吳淞口增至800米。由於潮汐影響,河口段受含沙量較大的長江潮水倒灌的影響,易於淤積,致使下遊近河口段穩定性較差。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多次凹岸及航道疏浚,河道漸趨穩定。同時,因潮汐浥注,拓寬加深了黃浦江河槽,形成優良的通海內河。漲潮時河深達9米多,落潮時約6米,1~2萬噸級輪船可直達上海港內各深水泊位,使上海港成為中國優良港口之一。
    (陸心賢)
    黃橋鎮江蘇省泰興縣屬鎮。1940年著名黃橋戰役紀念地。位於縣境東部。人口2.62萬。地處泰興、如皋、泰縣、靖江4縣之交,自古為4縣農副產品交換中心,有“泰興一縣,抵不上黃橋一鎮”之說。昔鎮中多橋、多廟,有“三步一橋、五步一廟”之說。1946年一度設黃橋市,1949年複稱黃橋鎮。東進路和十橋街交叉於鎮中心,商業繁華。所產黃橋燒餅著名。1940年新四軍渡江挺進蘇北,在此取得黃橋決戰勝利。當年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丁家花園已改建為黃橋戰役曆史陳列館。建有“蘇中第一塔”之稱的新四軍烈士紀念塔。
    (單樹模)
    黃山中國名山,著名風景旅遊區和療養避暑勝地。1990年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目錄。秦稱黟山,唐天寶六年(747)改名黃山,別稱“黃嶽”。自然風景優美,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曾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之讚。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山脈中段,麵積約1200平方公裏,其中有154平方公裏劃為風景區。黃山係江南丘陵的組成部分,沿東北—西南方向延伸。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多懸崖峭壁和深穀,形成石柱、石筍等獨特的黃山花崗岩峰林地貌。區內有已命名山峰72座,其中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為黃山三大主峰。蓮花峰海拔1873米,為安徽省最高點。黃山自然風景兼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峨眉之清涼,並以山石、青鬆、雲海、溫泉為“黃山四絕”;此外有2湖、16泉、24溪及岩、洞、潭、峰等勝景。全山計有風景點400多處,現已開放140餘處。山上盛夏均溫僅18c左右,山下溫泉水溫42c左右,宜避暑、療養。
    黃山植物覆蓋率達56%,種類多達1452種,是華東植物薈萃之地,尤以產黃山鬆和名茶“黃山毛峰”、名藥“靈芝草”馳名中外。植物垂直分布明顯,大致海拔1100米以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1100~1600米為落葉闊葉林帶;1600米以上為山地矮林和山地草甸帶。鳥類有170種,獸類48種,主要珍禽異獸有白頸長尾雉(山雞)、獼猴(黃猴)、短尾猴(青猴)、梅花鹿、野山羊、四不象、豹、八音鳥、白鷳鳥、相思鳥等。黃山的旅遊事業有很大發展。1979年以來,每年登山遊客都在40萬人次以上,最高年份達百餘萬。
    (朱孟春)
    黃山市安徽省新興旅遊城市,省轄市。位於省境南部、青弋江上遊。轄3區及歙縣、休寧、黟縣、祁門4縣。麵積9807平方公裏,人口141.42萬;其中市區麵積2342平方公裏,人口37.55萬。1983年以原太平縣全部、歙縣黃山鄉、石台縣廣陽鄉及黃山管理局所轄範圍設市。1987年改為地級市。市境地處皖南山區,自然環境優美。南部黃山山勢挺拔雄偉,景色秀麗,是全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北部太平湖為群山所繞,正在辟為旅遊區。太平湖原名陳村水庫,因水庫淹沒區主要在原太平縣境內,故改今名。湖泊麵積約88平方公裏,平均水深約40米,蓄水量達28億多立方米,是安徽省最大人工湖。此外有肖黃山、六角樓(文昌閣)、文峰塔、樵山神仙洞等名勝古跡。工業有機械製造、輕紡、食品、采礦、木材加工、竹編等部門。其中竹編製品工藝精美,造型新穎,遠銷國內外。農業以林茶為主,尤以產“屯溪綠茶”、“黃山毛峰”和“太平猴魁”等茶聞名中外。黃山屯溪機場經改造擴建後已達國際二級標準,成為華東繁華空港之一。
    (朱孟春)
    黃石市中國著名礦冶城市,湖北省第2大城市,省轄市,鄂東水陸交通樞紐。位於省境東部長江南岸。轄4區及大冶縣。麵積1850平方公裏,人口130.61萬;其中市區麵積179平方公裏,人口51.39萬。黃石原為大冶縣臨江兩小鎮。1890年大冶鐵礦開采後,發展為鐵礦石轉運港口,後又相繼建成華新水泥廠,富源、富華煤礦和鄂南電廠。1948年始設黃石鎮,人口僅3.8萬。1950年置省轄黃石市,1959年大冶縣劃入。
    市境處在鄂東南丘陵北緣。南部為低山丘陵,海拔一般300米以上,其中太婆尖840米,為全市最高峰;中部為一陷落帶,海拔一般100米以下,分布有三山湖、保安湖、大冶湖等;北部為崗丘,其中散布有300米以上的山峰。長江繞流於北部邊境。境內黑色、有色、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豐富,其中鐵山鐵礦和銅錄山銅礦露天開采,是全國富鐵、富銅礦的重要采掘基地。春秋時即已采銅冶煉。
    1949年後已建為以冶金工業為主的礦冶城市。主要工業部門有黑色冶金、有色冶金、紡織、機械、建材和電力。大冶鐵礦為全國大礦,開發較早;大冶鋼廠是全國著名的特種鋼廠;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是采、選、煉聯合企業,粗銅產量居全國前列;華新水泥廠是全國著名大廠。黃石港是長江航線重要港口。武大鐵路以此為終點,大沙線以此為起點(至向九線上的沙河街)。有多條公路與周圍市縣相通,並有全封閉高速公路通向武漢,是鄂東水陸交通樞紐。市內黃石港區為商業、建材工業與交通中心,石灰窯區為鋼鐵工業區,下陸區為有色金屬工業區,鐵山區為采礦中心。市轄大冶縣采礦工業發達,是武漢、黃石主要礦石原料產地,以鐵礦、銅礦、煤礦為主。農業主產稻、麥、玉米和苧麻,亦富水產。縣府駐大冶鎮人口2.9萬,有多種工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著名的“大治兵暴”發生地。金牛、保安是著名古鎮和戰略要地。龍角山、金山店、靈鄉和銅山口4鎮皆為大型采礦地。
    (劉盛佳)
    黃土高原中國四大高原之一,亦為世界著名的大麵積黃土覆蓋的高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高原橫跨青、甘、寧、內蒙古、陝、晉、豫7省區大部或一部。位於北緯34°~40°,東經102°~114°,麵積約30萬平方公裏。高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許多石質山地外,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經流水長期強烈侵蝕,逐漸形成千溝萬壑、地形支離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觀。黃土高原麵積廣闊,土層深厚,地貌複雜,水土流失嚴重,均為世所罕見。
    地質與地貌黃土高原位於中國地台的西部和祁連山地槽的東部。古地形的基本輪廓是在白紀燕山運動以後形成的。高原上主要山脈太行山、呂梁山和六盤山把高原分隔成3部分:1山西高原。呂粱山以東至太行山西麓,有許多褶皺斷塊山嶺和斷陷盆地,山嶺多呈北北東走向,主峰海拔均超過2000米,山地下部多為黃土覆蓋。主要的河穀盆地有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忻縣盆地、運城盆地、榆社盆地、壽陽盆地等。2陝甘黃土高原。呂梁山和六盤山(隴山)之間黃土連續分布,厚度很大,其堆積頂麵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層出露完整,地貌形態多樣,是中國黃土自然地理最典型地區。3隴西高原。六盤山以西,高原海拔約2000米,黃土厚度逐漸增大,成為波狀起伏的嶺穀。
    高原溝間地和溝穀地貌迥然有別。溝間地地貌主要類型是塬、梁、峁,溝穀除河流的幹支河穀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大小溝穀。
    1溝間地地貌。塬是黃土堆積受流水侵蝕殘留的高原麵,地表平坦,坡度1~3度,如涇河上遊的董誌塬、洛河的洛川塬等。塬麵被溝穀強烈侵蝕後稱為破碎塬。在大的地塹斷陷穀地裏,斷裂往往呈複式階梯狀。覆蓋其上的黃土塬稱為黃土台塬。黃土台塬通常保存較完整,如汾渭斷陷穀地裏的黃土台塬。梁在平麵上呈長條形,頂部寬度不大,多數僅長幾十米到數百米至數公裏,麵積約2平方公裏。梁的橫剖麵略呈穹狀,坡度多在1~5度,梁頂以下有明顯的坡折。峁是孤立的黃土丘,平麵上呈橢圓或圓形,峁坡多成凸形坡,坡度可達20°左右,麵積約0.25平方公裏。黃土梁峁區亦稱黃土丘陵溝壑區。
    塬、梁、峁的形成常受黃土堆積前基岩古地形控製。塬的基底多在開闊盆地中,地勢較平坦,各時代的黃土呈連續堆積,黃土厚度較大,古土壤層較平坦,因而塬麵甚為平緩、梁峁地貌多分布於古盆地的邊緣或隆起的高地,受流水切割,地形起伏較大,後期覆蓋黃土遭侵蝕成為丘陵地貌。
    梁峁在同一地區內往往交替出現,或以梁為主,或以峁為主。兩峁之間地勢顯著凹下的分水鞍稱為墕。若兩溝頭相向溯源侵蝕成長脊狀,稱為崾嶮,崾嶮也常出現於塬和梁間。
    此外,尚有黃土墹。主要分布在陝北白於山和甘肅省東部的河源地區。馬蘭黃土充填了古河溝長條凹地,尚未被現代溝穀切開,寬幾百米至數公裏,長達幾公裏至數十公裏,成樹枝狀格局組合。黃土墹受現代流水侵蝕溝的破壞,穀坡兩側仍保存著局部平坦地形,則稱黃土坪。
    2溝穀地貌。黃土高原溝穀發育,溝道密度達2.35~10.9公裏/平方公裏,一般塬麵及四周切割密度小於3公裏/平方公裏,廣大丘陵溝壑區切割密度達4~8公裏/平方公裏,切割最嚴重的黃河峽穀的河曲黃道溝一帶達10.9公裏/平方公裏。黃土高原主幹溝穀切割深度一般都在200~300米。黃土覆蓋的流域麵積和溝穀麵積之比均已超過25%,最嚴重者可達56.7%,即被溝穀蠶蝕的麵積已達黃土覆蓋麵積的1/2。
    溝穀地貌按其大小、形態特征和發育過程,可分為細溝、淺溝、切溝、衝溝和河溝等。細溝是坡麵水流在片狀侵蝕的基礎上最先出現的一種溝形,橫斷麵寬約10~15厘米,深僅幾厘米,溝形能被普通耕犁所消除。淺溝多出現在坡長較大的坡地上,隨徑流匯集成較大的股流,因衝刷能力增大而產生,橫斷麵似寬三角形,深約0.5~1米。坡麵水流進一步匯集,流水侵蝕增大,當溝身切入黃土達1~2米以上,開始形成明顯溝頭時,稱為切溝。它具有明顯的溝緣線,溝深可達10米以上,長達幾十米。故細溝、淺溝和切溝均是發育在坡麵上的侵蝕溝。衝溝多由坡麵侵蝕溝發展而成。按其發展階段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3個階段。河溝是大型的侵蝕溝,河床大多切穿黃土層發育在基岩上,橫斷麵呈梯形,底寬數十米以上。溝床平緩曲折,有常流水,並發育曲流階地。
    溝穀的發育是流水下切、溯源侵蝕和穀坡塊體運動共同作用的結果。下切加深溝穀,溯源侵蝕延伸溝長,塊體運動展寬了溝穀。每當暴雨,溯源侵蝕速度加快,溝坡塊體運動活躍,其主要方式有瀉溜、崩塌和滑坡等。瀉溜多發生在35°~40°的坡麵上,土層因受幹濕、寒冷和凍融交替而鬆動,受重力影響順坡下溜。崩塌是穀緣陡崖因雨水和徑流沿垂直節理下滲,通過潛蝕作用,使土體失去穩定而致。滑坡是穀坡上大量土體沿一定滑動麵整體滑下的現象,穀坡上造成圓弧形的陡崖和坡腳龐大雜亂的滑坡體。滑坡體積達數百萬乃至成千萬立方米,有時堵塞溝穀,截斷水流,形成天然湖,稱為“聚湫”。黃土高原溝穀重力侵蝕占一定比例,大量物質補給流水,黃土泥流非常活躍。
    3黃土微地貌。黃土微地貌是地表水沿著黃土中的裂隙下滲,機械侵蝕和化學溶蝕的結果,破壞了黃土結構,形成洞穴,並引起地麵沉陷,造成黃土特有的潛蝕地貌。常見者有黃土碟、陷穴、黃土橋和黃土柱等。黃土碟分布在平緩地麵,形似碟狀凹地,一般深2~3米,直徑10~20米,深與直徑之比約1∶10。由於地表水下滲,溶解了黃土中可溶礦物,並把粘土微粒帶到土層下部,破壞了土層結構,在重力作用下,土層圍繞中心緩慢下沉壓實。陷穴是一種較深的圓形或橢圓形窪地,當地表水匯集到節理裂隙中,由潛蝕作用形成洞穴,稱陷穴,按其形態可分為豎井狀、漏鬥狀和串珠狀。黃土橋是溶蝕和侵蝕形成的地下洞穴受重力作用發生崩塌,殘留的洞頂形如拱橋,故稱之。黃土柱是地表水沿著黃土垂直節理溶蝕和侵蝕,殘留柱狀或塔狀的黃土土體,一般高數米或十餘米。
    氣候與水文黃土高原屬暖溫帶半濕潤至半幹旱氣候,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幹燥,夏季溫暖濕潤;雨量稀少,變率大;日光充足,日照時數多,熱量條件較優越。高原從西北向東南,年均溫變化在8~14c,全區日均溫10c以上活動積溫為2000~3000c,無霜期120~200天。氣溫日較差平均在10~16c。降水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東南多於西北。年降水量200~700毫米,其中65%以上集中於7、8、9三月。降水強度大,多暴雨和冰雹,往往一次暴雨即占全年降水量的30%甚至更多,最大降雨強度每分鍾可達2.4毫米,是產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區域水係以黃河為骨幹,發源於黃土高原的河流較多,約有200條,較大的有洮河、祖厲河、清水河、黃甫川、窟野河、無定河、北洛河、渭河、沁河、汾河等,河川徑流不豐,不包括黃河幹流,年徑流總量185億立方米。大多數河流汛期受暴雨影響,洪峰急漲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以上。含沙量很高,往往一次洪水含沙量占全年70~80%以上。高原淺層地下水補給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大部分地區地下水貧乏,埋藏很深,多在50~60米以下,有的達100~200米。
    土壤與植被高原土層富含碳酸鈣和磷、鉀、硼、錳等元素,土壤反應多偏堿性,腐殖質和氮素養分貧乏。主要土類有褐色土、灰褐土、栗鈣土、灰鈣土和漠鈣土。水土流失嚴重,熟化土壤不斷流失,生土裸露,肥力瘠薄。
    黃土高原因長期濫墾濫伐,土地利用不合理,自然植被殘留較少,分布零散。目前森林覆蓋率僅5%。植被由東南向西北為森林草原、幹草原和荒漠草原。森林主要分布於呂梁山、子午嶺、黃龍山、六盤山等地,為落葉闊葉林及少量針闊混交林。溝穀和荒坡上,草本植物多旱生種類,如白草、委陵菜、狼尾草、堿草、甘草、酸棗、荊條、沙柳、檸條、沙草、沙蒿、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高原農業墾殖條件最好的地區,如關中盆地、晉中、晉南盆地等,是中國著名的小麥和棉花產地。陝北、甘肅和晉西北條件差,一般僅能種植耐幹寒的蓧麥、蕎麥、糜子、胡麻、薯類等。
    水土流失及其改造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麵積約27萬平方公裏,其中最嚴重流失麵積有11萬平方公裏。高原大部分侵蝕模數在4000噸/平方公裏,窟野河神木至溫家川區間達3.57萬噸/平方公裏。水土流失衝走耕地的熟化土層,降低蓄水保墒能力,作物生長不良,產量低而不穩。大量泥沙下泄,造成渠道、水庫淤積和河流淤塞,增大了流域開發治理的困難。陝縣三門峽站每年下泄泥沙約16億噸,年最大輸沙量39.1億噸(1933),90%來自黃土高原。水流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最大達666千克/立方米(1971年7月27日),黃甫川曾出現過1570千克/立方米的高含沙水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開展了群眾性的水土保持工作,設立了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總結曆代勞動人民水土保持的經驗,根據土壤侵蝕特點和溝道的輸沙特性,創造出許多有效的辦法。水土保持的方針是: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集中治理、連續治理。具體措施有:1植樹造林和種草。在牧荒地、陡坡和退耕的農耕地以及部分支溝裏,種植洋槐、檸條等喬灌木,苜蓿和草木樨為主的草類,增加植被,固結土壤,減弱暴雨衝刷,並能提供飼料、燃料和綠肥。2水平梯田。將部分小於25度斜坡的溝間地和溝穀的坡地修成水平的台階式田塊,以便保水、保土和保肥。如韭園溝1964年7月5日一次降雨129.1毫米,水平梯田的衝刷量較鄰近坡地減少98%。3淤地壩。在幹溝和支溝修築一係列大小不等的土壩,形成壩係,攔蓄徑流和泥沙,使荒溝變良田。因溝道的侵蝕基麵抬高,從而減少和製止溝穀兩側陡坡懸崖的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據韭園溝18年的觀測,溝道出口的年輸沙量比治理前平均減少55%,其中坡麵治理減少9%,317座淤地壩減少46%。4引洪淤灌。利用小流量高含沙的特性,修建引洪渠道,將坡麵和溝道的洪水和泥沙輸送到地形平坦的河灘地和階地上淤積,既減少輸入河流的沙量,又可利用泥沙改良土壤,發展農業生產。
    到1990年底,黃土高原上已建立起8個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總麵積占高原耕種麵積的1/4,但糧食產量卻占全區糧食總產量的60%。
    (李昭淑)
    黃岩市浙江省台州地區轄市。黃岩蜜橘產地,有“橘鄉”之稱。位於省境東南沿海,椒江支流永寧江流貫。麵積1262平方公裏,人口92.36萬。唐置永寧縣,後改名黃岩縣。1988年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1989年撤縣設市。市境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屬括蒼山係,中、東部係溫(嶺)黃(岩)平原的組成部分,具水鄉特色,是水稻和柑橘的主產區。永寧江上遊建有大型長潭水庫,灌溉黃岩、溫嶺、臨海3縣市農田。黃岩蜜橘以皮薄核小、色濃味甜而馳名中外,產量為全省之冠,是全國重點產區之一,黃岩種橘曆史悠久,原集中在永寧江(又名澄江)兩岸,1955年起,開始向山坡和海塗發展。枇杷種植麵積多達2000公頃。工業以罐頭和冷凍食品較發達,近年來精細化工發展很快。傳統手工藝品有翻簧、竹雕、麻帽、繡衣等。沿海有漁業。市內有浙江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古跡有靈石寺塔、沙埠青瓷窯址等。1990年10月已開通至廣州的民航線。路橋鎮在市境東南17公裏,是全市最大輕工和手工業集鎮,亦為商業和交通中心。
    (俞康宰)
    湟水黃河上遊重要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海晏縣境內的包呼圖山,流經青海省大通—達阪山與拉脊山之間的縱穀,為羽狀水係。至湟源縣納發源於日月山之藥水河;至湟中縣又納水峽河;至西寧市,南川河與北川河、沙塘川(沙棠川)分別自南北流入;此下經平安、互助、樂都、民和,匯入的眾水更多,以在享堂流入之大通河為最大。至甘肅省蘭州市與永靖縣間流入黃河八盤峽水庫。湟水全長373.9公裏,流域麵積3.29萬平方公裏,年徑流量46.5億立方米。富水力資源和灌溉之利。沿河為青海省的主要農業區。
    (魏晉賢)
    湟中縣青海省海東地區轄縣,湟水流域糧、油主產區和主要農業縣之一。位於湟水中遊。縣府駐魯沙爾鎮,建有著名的塔爾寺,以藏傳佛教聖地著稱。縣境南倚拉脊山,北為湟水幹流所經之黃土區。麵積2250平方公裏,人口40.47萬,以漢族居多,回、藏族次之。湟中古為羌人遊牧之地,漢武帝時設臨羌縣,宋設倚郭縣伏羌堡。1944年始由西寧縣析置。縣境由河穀盆地、丘陵、中山和高山組成,以山地丘陵為主。屬溫暖半濕潤氣候,年均溫2.8c,年降水量528毫米,為青海東部農業區降水較豐、受幹旱威脅較輕的縣。唯水土流失約占總麵積的69%,是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區,屬全國128個水土保持重點縣之一。耕地麵積達6.6萬公頃,墾殖指數約為29.3%,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盛產春小麥、青稞、豆類、油菜籽和蔬菜等;有林地3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1.3%。草山7.8萬公頃,畜牧業以綿、山羊和黃牛、馬、驢等為主。工業有製革、農機製造和修理,五金製品、水泥及水泥製品、糧食加工、食品、地毯和民用電器等。青藏鐵路穿過縣境,所有鄉、鎮和95%的村通了汽車,交通便利。
    (魏晉賢馬鴻良)
    會同縣湖南省懷化地區轄縣。中國南方著名“杉都”。位於省境沅江中上遊山區。麵積2280平方公裏,人口32.36萬。縣府駐林城鎮。漢為鐔城縣地,唐為朗溪縣,宋置三江縣,後改名會同,以沅、渠、巫、若4水過境相會而得名。縣境山嶺起伏,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全縣林業用地約占總麵積的68.4%,林木蓄積量65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2%,居全省前列。人工杉木林則以廣坪為中心,所產杉木高大、挺直、少節,質優而高產,享有“西湖木”和“廣木之鄉”之譽,是中國七大杉木中心產區的種源區之一。鬆木、楠竹、油桐、油茶生產較多。商品材占湘西懷化地區首位。會同金礦的開采始於明洪武年間。此外蘊藏有煤。枝柳鐵路過境45公裏,輔以公路運輸。渠水、巫水過境長度分別為91和83公裏,水運方便。
    (鄧美成)
    惠安縣福建省泉州市轄縣,福建海鹽主要產地和“石雕之鄉”。位於福建東南沿海,介於湄州灣與泉州灣之間,麵積928平方公裏,人口114.51萬;其中回、佘、蒙古族約萬親人,歸僑和僑眷2萬餘人。縣府駐螺城鎮。惠安別稱螺城,宋太平興國六年(981)由晉江劃東鄉十六裏,設置惠安縣。縣境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以丘陵和台地為主。長樂—南澳斷裂帶斜貫中部,將地形分為兩部:西北部以花崗岩丘陵為主,間有少數孤立的火山岩低山,最高峰大霧山,海拔798米;東南部以侵蝕台地為主,其上分布有花崗岩殘丘。丘陵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岩石裸露,形成石蛋地形,對農業生產影響極大,近年經治理後,麵貌改變很大。氣候屬南亞熱帶,暖熱濕潤。風力大,年大風日數可達110天。由於降水較少且季節分配不均,加以土壤保水能力差,旱情較嚴重,糧食作物以甘薯為主,素有“甘薯縣”之稱。經濟作物以花生為主。漁業較發達,盛產帶魚、鯷、鰮、烏賊、魷魚、鰻魚等,以養殖江瑤貝和海帶著名。主要漁港崇武是全省重要漁業基地。工業各部門中,以食品工業產值最大,有製鹽、榨油等。山腰鹽場是全省主要鹽場之一。花崗岩、輝綠岩石雕蜚聲國內外。國內重要、宏偉的建築物都有惠安石匠的精湛工藝品。惠安瀕臨湄州灣,東北端的肖厝港港闊水深,係一天然良港。古跡有洛陽橋和崇武城。前者為宋蔡襄所籌建,係中國著名石橋之一;後者由花崗岩砌成,係明代抗倭所建。科山風景區為著名遊覽勝地。
    (趙昭昞\)
    惠陽縣廣東省惠州市轄縣,廣東商品糧基地縣,生豬及牛重要產區。位於省境南部沿海,瀕臨大亞灣,東江下遊南岸。麵積2178平方公裏,人口48.27萬。縣府駐淡水鎮。東晉太和元年(366),於縣南部置欣樂縣。陳廢欣樂。劉宋時在縣東南另置安懷縣,隋改稱歸善縣,為循州治。唐改稱惠州,宋因之,元為惠州路治。明清時為惠州府治。1912年改稱惠陽縣,1958年析置惠州市和惠東縣。縣境中部為惠州盆地所據,係東江衝積平原一部分。河道縱橫,地麵破碎,每每積水成湖,多澇災。西、北部多平原,南部丘陵廣布,地勢較高。縣東南大亞灣,海岸曲折綿長,形勢險要,為軍事要塞。海灣內大小島嶼羅列,有“百島”之稱。農業盛產稻、蔗、黃麻、黃豆、花生等,多生豬和牛,東江沿岸和潼湖之濱養禽業興旺,沿海盛產魚鹽。惠陽荔枝、香蕉、沙梨等久負盛名,特產有梅菜、綠茶、鹽焗雞等。惠陽錳礦為廣東較大礦藏,工業主要有製糖、陶瓷、造紙等。90年代初以來工業發展較快,土地成片開發,城鎮建設規模較大。淡水鎮為惠陽縣第一大鎮。商業發達,尤以竹製品精巧著稱,產品銷至國內外。惠陽旅居國外和港澳者人數頗多,為廣東僑鄉。有廖仲凱、葉挺故居、陳列室和紀念碑等。
    (徐俊鳴司徒尚紀)
    惠州市廣東省轄市,東江流域工業和物資集散中心。轄1區及惠東、惠陽、博羅、龍門4縣。麵積1.1158萬平方公裏,人口221.48萬;其中市區麵積419平方公裏,人口22萬。唐為循州,宋初始稱惠州,明清時為惠州府治,並以西枝江為界,分府城和縣城(舊歸善縣治)兩大部分,1912年改稱惠陽縣。因附近有飛鵝嶺,故別稱鵝城。1958年設市。翌年撤銷,1964年複設。1988年升地級市。市境位於東江衝積平原上,地勢低窪,曆史上水患嚴重。50年代初修築了防洪堤。西枝江將市區分成橋東橋西兩部分。前者為工業中心,後者為商業、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市內有製糖、機械、紡織、電子等工業,多種產品銷往省內外。惠州扼水陸交通要衝。惠州大橋南接惠(州)深(圳)公路,北連廣(州)汕(頭)和廣(州)梅(州)公路。廣梅汕鐵路的常平—惠州段已建成。惠州因依山傍水、地勢險要,為古今軍事重鎮。辛亥革命時曾發生惠州起義,大革命東征時進行了惠州之役。惠州又是旅遊勝地,城西有著名的西湖,古建築頗多,還有飛鵝嶺等風景點。
    (徐俊鳴司徒尚紀)
    渾河遼寧省東部河流。源於清原縣滾馬嶺,流經撫順、沈陽等市縣,在海城古城子附近納太子河,向南流至營口市附近入遼東灣。全長415公裏,流域麵積1.14萬平方公裏,年徑流量30.52億立方米。渾河為不對稱水係,東側支流密集,坡陡穀深,水量豐富;西側支流很少,水量不大。
    渾江市吉林省新興工礦城市,省轄市,中國人參重點產區與最大的人參出口基地。位於省境東南部長白山西麓渾江上遊。轄3區及靖宇、撫鬆2縣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麵積1.784萬平方公裏,人口120.95萬;其中市區麵積5730平方公裏,人口70.48萬。渾江市原為臨江縣,始設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縣治臨江鎮。1960年改名渾江市,1985年改為地級市。市境內老嶺山脈自東北向西南延伸,分嶺東、嶺西兩部。嶺西多陡崖峭壁,嶺東坡度漸緩。多千米以上高峰。森林麵積達21萬公頃,覆蓋率83.2%,居全省第1位。盛產鬆、楸、椴、楊、樺,臨江、三岔子和灣溝為采伐中心,是吉林省重要木材工業基地之一。礦藏主要有煤、鐵、銅、鉛、鋅、磷、金等。1949年以來工礦業發展迅速。鬆樹、灣溝、石人和砟子為重要煤產地,大栗子產鐵。此外還有木材采運加工、電力、紡織、造紙等工業。渾江電廠是吉林省大型火電廠之一;臨江刨花板廠為國家重點森工項目。交通有鴨大、長林2鐵路線連結各礦鎮,並通往長白山內地。公路亦發達,可通通化、長白和撫鬆等市縣。市境有亞洲最大的人參種植園。
    (王兆明)
    琿春市吉林省東部對外開放與邊境貿易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市。位於圖們江左岸。麵積5290平方公裏,人口17.75萬。琿春滿語為“邊地”之意。清初屬禁山圍場。康熙五十三年(1714)設琿春協領,光緒七年(1881)升琿春副都統。1913年改縣。1988年改為縣級市。市境為半山區,北和西南多山;北部磨盤山和西南部南崗山形成天然屏障。老爺嶺主峰海拔1477米,為全市最高山。東南臨近圖們江口的防川,海拔僅5米,是吉林省最低處,建有航運碼頭和邊境瞭望塔。琿春東鄰俄羅斯,南接朝鮮,市境與俄羅斯邊界長232公裏,已開放長嶺子口岸;與朝鮮邊界長13.95公裏,已開放沙砣子口岸。市境臨近日本海,氣候受海洋影響較深,夏季多東南風。森林麵積33萬公頃。木材蓄積量3600萬立方米,為吉林省重要木材產區之一。礦產以煤、金為豐富,有著名的琿春煤礦和砂金礦。土特產有人參、鹿茸、虎骨及蕨菜、薇菜等。黑木耳產量居全省前列,也是延邊黃牛主要產地。公路交通發達,已建成18條公路運輸線。古跡有八連城古城,是唐代渤海東京龍原府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