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X

字數:75614   加入書籤

A+A-


    西安市陝西省省會,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區最大城市和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古稱長安。位於關中平原中部,隴海鐵路線上。轄7區及長安、高陵、臨潼、戶縣、周至、藍田6縣。麵積9983平方公裏,人口608.89萬;其中市區麵積1066平方公裏,人口275.67萬。
    西安從西周起,先後有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建都於此,曆時千餘年。大齊(黃巢)和大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政權亦建立於此。西漢和唐代長安城為當時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大都市。唐代長安城市規模之宏大,規劃布局之嚴謹,建築藝術之精湛,科學水平之發達,在東方曆史上首屈一指,堪與西歐羅馬城相媲美。唐以後,長安雖失去都城的地位,但仍為中國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和陝西省的重心。
    西安一名始於明洪武二年(1369);洪武七年(1374)開始在唐長安皇城基礎上,建築周長11.9公裏、呈長方形的西安城。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牆麵用青磚包砌,厚重堅賣,四麵各開一門,城門上建有城樓、箭樓、閘樓,巍峨淩空,氣勢雄偉。城樓與箭樓之間有甕城,城四角有角樓,雉堞相連,有敵樓98座。城內有鍾樓、鼓樓、寺觀、廟宇、府邸、宅院等古建築。清代曾將西安城約1/3的東北隅(鍾樓至北門,鍾樓至東門)劃為滿城,1911年後滿城焚毀。其後在東大街修建商鋪,商業中心方由南院門移此。1928年劃西安城及長安縣部分地區設立西安市,並在原滿城重建新市區。1934年隴海鐵路通車到西安。新市區以東發展為工業區。城西北隅有大片回民聚居區。今西安市是以明、清西安城為中心擴建而成的。自50年代初期起,對舊城實行保護與改造的方針,保持其特定的城市風格。除舊城及舊城的東、西、南為主要生活居住區外,城北主要為鐵路倉庫區和鐵路職工住宅區。城南是文教區,擁有大專院校30餘所。50年代末期開辟了東北郊辛家廟、閻良、三橋等工業區。城東滻河東岸已形成“紡織城”,西郊建設了“電工城”,西南郊出現了“電子城”。閻良區是全國最大的航空科研、生產基地。此外還有化工、冶金、縫紉、食品、建材等多種工業部門。經過多年建設,西安已由原來以精密機械和輕紡工業為主的工業城市發展成為現代化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市境地處“八百裏秦川”的中心,氣候溫和,半濕潤,1月均溫1·3c,7月26·7c,年均溫13·6c,年降水量580毫米,東有灞河、滻河,西有灃河、灞河,曲流環繞,地勢平曠,灌溉便利,土地肥沃。
    西安是華北、華東聯係西北、西南陸空交通的重要樞紐。通過橫貫市區的隴海鐵路,銜接京廣、寶成、成渝、包蘭、蘭新等鐵路,西(安)延(安)鐵路已於1991年貫通。公路聯接省內各地與鄰省。西(安)臨(潼)高速公路已於1990年底通車。民航班機聯係全國各大城市及省內延安、榆林、漢中和安康等地。1982年開辟了西安至香港的航線。
    西安市內及其附近地區保留有豐富瑰麗的文物古跡和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西安碑林收藏有從漢到清的碑石千餘塊;曆史博物館的文物藏品近3000件。此外,有周灃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唐大明宮、興慶宮和興教寺、香積寺、青龍寺等曆史古跡、遺址和古建築。唐興慶宮遺址已建成市內最大的公園。西安明城牆則是中國保護較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堡,自1983年起開始進行第三次大規模的維修,把包括西安城牆、護城河、環城林在內的地區建成富有古城風貌、秀麗優美的環城公園。名聞中外的永寧門(南門)一組古建築已修複開放。城南大雁塔、小雁塔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半坡博物館、聞名於世的秦始皇陵(見臨潼縣)兵馬俑坑以及曆代帝王陵墓群幾十處。主要革命紀念地有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和“西安事變”舊址等。並有驪山溫泉和翠華天池等風景名勝。西安已成為馳名國內外的旅遊城市。
    (李健超)
    西昌市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新興工礦城市。位於省境西南,安寧河畔,南臨邛海。麵積2655平方公裏,人口46.93萬。古稱越西、邛都、建昌,清改為西昌縣。1979年析西昌縣部分地區設市。1986年西昌全縣並入。市境海拔1538米以上,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農業豐盛,有“川西南糧倉”之稱。廣大山場林木及林副產品資源豐富。附近是四川省鐵、銅、鉛、鋅等多種金屬集中分布區,尤以儲量大的釩鈦磁鐵礦為重要,攀(枝花)西(昌)地區是全國四大鐵礦區之一,開采利用潛力大。全市工業主要有機械、食品、紡織、化工、森工、建材等,其中機械、食品工業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4以上。城南的邛海和瀘山是遊覽憩息勝地。滬山光福寺內有地震碑林百餘塊,對西昌附近地區曆史上發生強烈地震都作了詳盡記載,為中國所罕見。西昌向為川西南各族人民物資交換中心,現為成昆鐵路上的重要大站之一。公路有川雲西線、宜西、樂西等幹線,與成都有直達航空班機往來。西昌地區還建有衛星發射中心。
    (鄭霖)
    西洞庭山太湖中最大島嶼,太湖風景區十三景區之一。亦稱洞庭西山,簡稱西山。位於江蘇省吳縣西境,西南距蘇州45公裏,東與東洞庭山隔湖相望。古稱包山,也作苞山。又稱林屋山,得名於島上的林屋洞。麵積約75平方公裏。山體主要由泥盆係砂岩構成,主峰縹緲峰高336米。東岸及其近岸島嶼有石炭二疊係灰岩丘陵分布。島上諸峰為太湖名勝;產柑橘、枇杷、楊梅、茶葉等。東北岸石灰岩丘陵和近岸石灰岩島山(如大小謝姑山等)以產太湖石著名。建有環山公路。東河、鎮夏2鎮是全島政治、經濟中心。鎮夏有航船越太湖,經胥口,入胥江,直達蘇州市。島上名勝還有石公、林屋洞、消夏灣等。
    (單樹模)
    西峰市甘肅省慶陽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省境東部的董誌塬中心。1985年由原西峰鎮升為市。麵積996平方公裏,人口27.04萬。西峰明初洪武年間始見於記載,清末始有街鎮。原為隴東董誌塬上畜產及糧食集散地。抗戰期間因驛馬關東北的慶陽城屬陝甘寧解放區,國民黨政府曾另設慶陽縣治於西峰,遂逐漸發展為隴東重鎮。工業有綜合機械、農業機械、汽車修配、釀酒、製藥、毛紡等。公路南通陝西關中,北通寧夏,由西南的涇川可通往蘭州。
    (馮繩武)
    西湖風景名勝區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區西側。古稱上湖,唐後始稱西湖。原為小海灣,寶石山構成其北翼岬角,吳山為其南翼岬角。由於長江、錢塘江帶來的泥沙不斷堆積,河口沙坎日益填高,因而成為內湖。曆經唐白居易、宋蘇軾、明楊孟瑛等對西湖大規模的疏浚,得以免遭湮廢。湖南北長3.3公裏,東西寬2.8公裏,周長約15公裏,麵積包括湖中洲島約6平方公裏,其中水麵為5.66平方公裏。由白堤和蘇堤將湖麵分割成幾部分,二堤之間的廣大湖麵稱西湖,白堤和孤山以北湖麵稱北裏湖,蘇堤以西的湖麵稱西裏湖,玉帶橋以北到嶽墳沿岸稱嶽湖,花港公園以南稱小南湖。西湖平均水深1.5~1.8米,流域麵積21平方公裏。注入西湖溪澗有金沙澗、龍泓澗、赤山泉和長橋溪等,蓄水量在控製水位7.15米時為1100萬立方米。調節水位的出水口,一是湖東側的湧金閘,經浣紗路地下管道泄水入城河;一是湖東北隅的聖塘閘,泄水入運河,使西湖無旱澇之虞,四時充滿碧水。
    西湖的景色隨四季、朝暮、晴雨而不同,變幻莫測,各有風姿。登上葛嶺的初陽台、孤山的日照閣及吳山、玉皇山等處,舉目眺望,西湖全景盡收眼底。沿湖園林毗連,花木繁茂,景色如畫,主要風景點有1湖濱區:湖濱公園、柳浪聞鶯。2湖中區: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斷橋、平湖秋月、孤山、放鶴亭、中山公園、文瀾閣、西泠印社、蘇堤。3北山區:寶石山、保俶塔、初陽台、紫雲洞、黃龍洞、曲院風荷、夕照山、嶽廟和嶽墳、玉泉,西至靈隱寺、天竺。4西山區:花港公園、劉莊、龍井。5南山區:吳山、玉皇山、動物園、虎跑、滿覺隴、石屋洞、水樂洞、煙霞洞,淨慈寺經過整修,已重現“南屏晚鍾”景觀。6錢江區:六和塔、九溪十八澗、五雲山、雲棲、梅家塢。此外,還準備以南宋故宮遺址為重點,新辟故宮公園;梵天寺遺址改建成南宋文物陳列室,突出曆史文化景觀。杭州西湖不僅是中國人民遊憩之所,而且是國際友人向往的遊覽勝地。
    (臧威霆)
    西江見珠江。
    西陵峽見長江三峽、秭歸縣。
    西盟佤族自治縣雲南省佤族聚居邊境縣,思茅地區轄縣。位於省境西南部,西與緬甸為鄰。麵積1391平方公裏,人口7.44萬。少數民族約占全縣人口的94%,其中72%為佤族,另有拉祜族、傣族等。縣府駐西盟鎮,人口0.3萬餘。本縣西漢屬哀牢地,東漢、蜀漢、晉、宋、齊均屬永昌郡地。唐南詔時屬銀生節度地。宋大理為裸黑部地。元屬木連路軍民府。明屬孟連長官司,屬雲南布政司。清屬鎮邊廳。1914年改屬瀾滄縣。1965年以瀾滄縣部分地區設西盟佤族自治縣。縣境地處橫斷山係縱穀區南段,氣候溫暖而潮濕,年均溫15.2c,年降水量毫米,最多年達毫米,最少年亦達毫米,為雲南省境的“雨城”。河流主要有南康江和庫杏河等,屬薩爾溫江水係,流域麵積廣,流量大,水利資源豐富。全縣耕地萬餘公頃,約占土地總麵積的7.7%,複種指數約131%。農作物主要有稻穀、玉米、小麥和油菜、花生、甘蔗及茶葉等。並產柑橘、菠蘿等水果。山間林木繁茂,有林地2萬公頃,主要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雲南鬆林等,森林覆蓋率為15.4%,森林蓄積量195萬立方米,現僅有少量采伐。縣境有鉛、石棉及銀等礦產,建有小型采鉛礦和煉鉛廠及農機具、汽車修配、榨糖、釀酒、糧油加工、陶器、木器等小型工廠。
    (陳永森王霞斐)
    西寧市青海省省會,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以輕紡、機械工業為主的新型工業城市。高原古城。位於湟水(西川河)與其支流北川河、南川河匯流處的河穀平原上,扼青海高原東部門戶,北有達阪山,南有拉脊山,西有日月山為天然屏障,東有大、小峽,其地險要。自古為內地通往西藏、四川交通要道及曆代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爭奪的要地,素有岩疆之稱。轄4區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麵積3456平方公裏,人口101.7萬;其中市區麵積350平方公裏,人口64.14萬。回、藏、土、蒙古、滿、撒拉等少數民族占12.4%。西寧西漢時為臨羌地,屬金城郡。東漢建安年間置西都縣。魏晉南北朝時,南涼禿發改為湟河郡,後魏廢縣為鄯善鎮。隋為湟水縣地。唐改置鄯城縣。五代時為吐蕃青唐城。北宋改為西寧州及倚郭縣,始名西寧。明設西寧衛,現城垣即為其時所築。清雍正年間改為西寧縣。1913年改稱西寧道,1926年廢道改為行政區。1929年建立青海省始為省會。1944年改西寧縣為西寧市。
    市境海拔在省內屬較低,黃土高原麵在2800米左右,河穀低處則在2200米以下。河穀一、二、三級階地為低階地,屬衝積平原,寬3~4公裏,其中三級階地已深受切割,四、五級階地為高階地。市區大部分位於河穀低階地上,沿河穀展開。高原黃土層與高階地礫石層以下均有緩傾的巨厚第三紀紅層出露。屬季風性溫帶草原氣候,年均溫5.6c。1月均溫8.6c,7月17.2c;年降水量371毫米,集中於5~10月,尤以8月為多。在河穀衝積平原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尚較豐富,引水灌溉較方便,灌溉農田占全市耕地麵積70%以上。種植小麥、蔬菜。畜牧業以奶牛業與養豬業較發達。外圍山坡已辟為林地。
    西寧鄰近劉家峽、龍羊峽、李家峽和大通煤礦等能源基地,鐵路、公路運輸便利。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初步建立了以機械、化工、輕紡為中心的工業體係。在傳統的毛紡、皮毛和製革等工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較為現代化的和大型的冶金、機械、化工、電子、建材及塑料、食品、造紙等工業。北川河、南川河、沙塘川(沙棠川)與湟水匯流處以及西川河以西、湟水北岸之柴達木路西段和舊城以南三級階地等,均為全市工業集中區。新市區位於南川河以西和西川河以南,是新文化科技中心。城區湟水幹支流上新建永久性橋梁32座,西寧自漢代起即為絲綢之路上的金城郡與張掖、酒泉間中繼站。唐以來又為內地進藏通道之起點。現有甘青、青藏、寧張、寧果等主要公路幹線和蘭青、寧大、青藏等鐵路線與省內外聯係。特別是青藏公路、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段和西寧—蘭州—北京、西寧—格爾木等航空線的暢通,使其地位更為重要。
    湟水河穀四級階地上有北禪寺(北山寺)與南禪寺(南山寺)。著名的北禪寺石窟藝術,北魏時即已聞名,現辟為北禪寺公園。東關清真大寺建於明代,占地1102平方米,為青海最大清真寺和西北的大清真寺之一。西寧又為中國高原生物和鹽湖研究中心。省內高等學校集中地。舊城西門外的西寧體育館氣勢宏偉,新市區湟水南岸的人民公園別具特色。
    (魏晉賢馬鴻良)
    西沙群島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中最西部的群島。距海南島榆林港東南約330公裏,西距越南中部海岸約444公裏。包括23個島嶼和4個不包含島嶼的礁環。總麵積約8平方公裏。群島各島嶼間有8門,為往來水道。西沙群島發育於深約千米的西沙台階上,島洲較多,按其散布形勢可分為東西兩群。東部宣德群島(曾稱東七島),主要由永興島,石島,趙述島,南、北、中、東島等7島,東新、西新、南、中、北、西等6沙洲及西渡、銀礫灘等組成。以永興島最大,麵積1.85平方公裏,海拔8.5米,島上樹木茂密,有碼頭、燈塔、氣象站、海洋博物館、商店等,樓房櫛比,是南海諸島的政治、經濟中心。東島為西沙第二大島,麵積1.62平方公裏,為野牛野豬等天然保護區。西部永樂群島(曾稱西八島),主要由金銀島、甘泉島、珊瑚島、全富島、晉卿島、琛航島、廣金島、中建島及玉琢礁、華光礁、北礁等組成。島嶼均發育在環礁上,中為潟湖。高尖石是西沙唯一火山島。西沙曾有“七上八下的西沙群島”之稱。
    西沙群島曆來是中國的領土,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北宋稱九乳螺洲,海麵稱七洲洋;清則稱“千裏長沙”等。西沙群島的主權向屬中國,現屬海南省管轄。
    西沙群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南海重要漁場,盛產各種魚類、海參、海龜、玳瑁等,海南、湛江一帶漁民常捕魚於此。島上多白避霜花(麻瘋桐)。部分島上種有高粱、玉米、白菜等作物。西沙又是海鳥天下,以白腹褐鰹鳥最多,有厚層鳥糞堆積,為肥料和工業原料。西沙扼南海航運要衝,廣州、香港至新加坡和越南胡誌明市的航線由此通過,湛江、清瀾、三亞與西沙之間也有船舶往來。西沙不僅為漁船中途寄泊地,亦為南海國防前哨。
    (徐俊鳴司徒尚紀)
    西山見北京市。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雲南省傣族聚居地。中國熱帶作物基地及著名風景名勝遊覽區,有中國熱帶動植物王國之稱。位於雲南省境西南部,介於北緯21°10′~22°40′,東經99°55′~101°50′,東南部與老撾、緬甸接壤。轄景洪、猛臘、猛海3縣。麵積1.9184萬平方公裏,人口73.19萬;其中少數民族達50.66萬,以傣族(24.99萬)為主,其他有哈尼、拉祜、布朗、基諾、瑤等。
    西雙版納的熱帶地區,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熱河穀和陷落盆地內,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均利於南方海洋性濕熱氣流北上,生物氣候條件十分優越,故分布有熱帶北緣的雨林、季雨林,而與之同緯度的世界其他地區卻基本為幹旱草原與沙漠。西雙版納自然環境可謂得天獨厚,為中國熱帶生態係統保持較完整的地區。熱帶森林覆蓋是構成西雙版納地區優越自然條件的決定因素,亦為發展農業和橡膠的天然保障,同時又是珍稀動物賴以生存、繁殖的基礎。自第四紀以來未受冰川影響,使新、老動植物多薈萃於此,以豐富、古老、特有、珍貴而聞名全國,有“動植物王國皇冠上的綠寶石”之譽。自治州麵積僅占全國總麵積的1/500,但高等植物竟達4000餘種,約占全國的1/7,其中有被稱為活化石的雲南蘇鐵、桫欏等30餘種;特有樹種有細蕊木蓮、望天樹等153種;還有稀有種西南紫薇、隱翼、鐵力木等134種和珍貴藥用植物龍血樹、美登木、白木香等。哺乳動物占全國總數的1/4,中國絕大部分靈貓類和靈長類動物幾均集中於此。亞洲象、印度野牛、白頰長臂猿、鼷鹿、印支虎等均為西雙版納所特有,亦為國家一類保護珍稀名貴動物。鳥類占全國總數的1/5以上,孔雀雉、棕求犀鳥、白喉犀鳥等均為特有種。全自治州已列為國家重點綜合自然保護區,可分為猛臘瑤族區保護區、猛臘尚勇保護區、猛臘小猛侖保護區、景洪猛養保護區和猛海曼稿保護區5片,麵積共2000多平方公裏。
    西雙版納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產地,又為世界海拔最高、緯度最北的植膠區和中國主要橡膠產區之一。作物一年三熟,有“滇南穀倉”美稱。西雙版納是中國著名風景名勝遊覽區,除每年一度的傣族潑水節、“趕擺”、賽龍舟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活動外,還有傣家竹樓、景真八角亭、大猛龍的曼飛龍塔、猛侖熱帶植物園、猛遠石灰岩洞等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風光,發展旅遊業前景廣闊。
    (陳永森王霞斐)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區中國西南邊疆藏族主要聚居區。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北連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與雲南省相毗連,西和南分別與克什米爾、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家和地區接壤,東以金沙江為界與四川省相鄰。介於北緯26°52′~36°32′,東經78°24′~99°06′,南北最大寬約1000公裏,東西長約1900公裏。麵積120.1平方公裏,約占中國陸地麵積的1/8,僅次於新疆,居第二位。1990年人口約219.6010萬。轄6地區、1地級市、1縣級市、76縣。自治區首府拉薩市。
    自然條件
    西藏自治區據青藏高原主體,海拔一般4000米以上,居中國大地勢的最高一級台階,以海拔高、麵積大、形成時代新為特點,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地勢總趨勢西北高,東南低,自然條件複雜多樣。
    地質西藏地層發育,岩漿活動頻繁,地質構造複雜。經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研究測得雅魯藏布江以北地殼厚度為70~73公裏,以南的喜馬拉雅地帶地殼厚度為40~68公裏。地殼中存在厚度為10公裏的低速層,喜馬拉雅地區尚未達到重力補償的均衡狀態,受水平擠壓作用,仍在不斷上升。水平擠壓作用主要來自印度板塊向北漂移。據研究,印度板塊自白紀以來的7100萬年中,每年以5~6厘米的速度漂移了約5000公裏。西藏地區在漫長的地質曆史時期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從晚二疊世開始,海浸範圍從北向南退縮,到始新世晚期海水全部退出。幾條岩石圈斷裂將西藏分成以下5個構造帶:1昆侖山構造帶(西藏西北角一小部分)形成於華力西運動,二疊紀海退成陸。2可可西裏—巴顏喀拉構造區形成於印支運動,晚三疊世海退成陸。3羌塘—青南構造帶,形成於燕山運動早期,晚侏羅世海退成陸。4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構造帶,形成於燕山運動晚期,晚白世海退成陸。5喜馬拉雅構造帶,形成於喜馬拉雅運動,始新世海退成陸。上述各構造帶是岡瓦納古陸分裂出來的幾個板塊,在古生代到新生代第三紀晚期分別向北漂移,並與歐亞大陸逐個碰撞,俯衝,反複多次拚合而形成。拚合的後期均遭受夷平作用,形成統一的高原麵。到上新世時,海拔約千米的地區具有森林草原、草原景觀。高原大規模隆起於上新世末—第四紀初的新構造運動,經劇烈上升階段而大幅度抬升,後期並有明顯加劇之勢。自上新世末以來,高原累計約上升了3500~4000米,年均上升約10毫米。
    地貌與水係西藏分布有東西向、南北向兩組高大山脈,山勢雄偉壯觀,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近東西向山脈從南向北依次為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珠穆朗瑪峰海拔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岡底斯山,平均海拔5500~6000米,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56米,有“聖山”之稱;岡底斯山向東延伸部分為念青唐古拉山脈,平均海拔4500~5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唐古拉山平均海拔5500~6000米,主峰各拉丹東雪山海拔6621米;昆侖山脈平均海拔6000米。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為羌塘高原(藏北高原)湖盆區,屬內流水係,長400公裏的紮加藏布為這一地區最大內流河;以南為藏南高山峽穀區,屬外流水係,雅魯藏布江橫貫本區,為亞洲著名大河——恒河上源。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由西向東延伸轉折形成近南北向的橫斷山脈,從東向西依次為沙魯裏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見怒山)、伯舒拉嶺。山嶺中分別夾持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構成著名的藏東南高山深穀區。
    西藏地區是中國第2大湖區(見中國的湖泊),亦為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區。湖泊總麵積約達2.76萬平方公裏,大於1平方公裏的湖泊即達600多個。著名的有世界海拔最高的納木錯、色林錯、當惹雍錯、紮日南木錯、羊卓雍錯、瑪旁雍錯、班公錯、班戈錯、瑪爾果茶卡、瑪爾蓋茶卡等。
    西藏冰川凍土發育,東南部泥石流活動頻繁。冰川集中分布在高山地帶。嘉黎—錯那一線以東為海洋性冰川分布區,以西為大陸性冰川分布區。其中最大冰川為恰青(卡欽)冰川,長35公裏,麵積172平方公裏。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為多年凍土區,東部和南部多島狀凍土;季節性凍土多分布於雅魯藏布江穀地。
    氣候西藏氣候類型複雜多樣,總的特點是氣溫低、空氣稀薄、大氣幹潔、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年均溫南部高,北部低。1~7月均溫比同緯度的東部地區低15~20c。1927年1月26日在那曲地區曲那格海拔4677米處,測得最低溫度為55c。年日照時數一般2000小時以上,日照百分率在50%以上,且東南低、西北高。年總輻射值達585~836千焦耳/平方厘米,比同緯度的東部地區高0.5~1倍。拉薩、江孜、日喀則全年太陽總輻射值達到815~836千焦耳/平方厘米。全區穀地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小。通常10月~翌年5月為風季和幹季,受西風帶控製,降水稀少,天氣晴幹,午後多陣性大風,東北部多暴風雪。夏季溫涼,大多數地區最熱月均溫在10c以下,雅魯藏布江中遊各地約達15c。6~9月為雨季,北部地區多冰暴和雷暴,以那曲為中心,東到索縣,西到班戈、申紮,北到安多,平均為25~35天,是中國冰雹最多地區之一。降水約占全年的80%,且多夜雨。拉薩、日喀則、江孜夜雨率達80%,其他地區也在60%以上。由於高原迫使迎風氣流爬坡,地形雨明顯,高原邊緣常出現多雨帶,喜馬拉雅北坡則出現雨影區。印度洋暖濕氣流由西南季風輸入本區,降水量從東南部的2000~1000毫米,向西北部100~50毫米遞減,依次表現出潮濕—濕潤—半幹旱—幹旱的變化。墨脫地區為中國著名多雨區之一。主要農牧區為半幹旱氣候。
    動植物動物中鳥類有474種,哺乳動物126種,魚類61種,兩棲類24種,爬蟲類49種。主要有中國特有種白唇鹿、毛冠鹿、黑鷳;西藏特有種野犛牛、藏羚、藏野驢、藏馬雞、藏雪雞、黑頸鶴;珍貴動物有羚牛、長尾葉猴、虎、金錢豹、雪豹、小熊貓、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紅腹角雉、棕尾紅雉、白尾稍紅雉、雪豹、盤羊、鬣羚、馬鹿等。高等植物5800多種,其中藥用植物達1000種以上,藥用動物則有15種以上。常用中草藥400多種,具有獨特風格的藏藥300多種,以大黃、胡黃連、黨參、秦艽、貝母、蟲草、天麻等為著名。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西藏自治區屬於青藏高原區的5個自然地理區。
    喜馬拉雅南翼山地熱帶、亞熱帶森林區位於西藏南部,包括察隅、墨脫、亞東、樟木、吉隆等地,為西藏主要農林區,其特點是:1垂直自然帶發育,以東喜馬拉雅山為例,可分為7個垂直自然帶。海拔1100米以下為熱帶雨林帶:1100~2300米為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2300~2900米為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2900~3800米為山地寒溫帶暗針葉林地帶;3800~4200米為高山寒帶灌叢草甸帶;4200~4800米為高山寒凍風化帶;4800米以上為冰雪帶。2自然條件優越,海拔2500米以下中低山穀地年均溫大於10~23c,最熱月均溫大於18~25c,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3農作物一年二熟到三熟,資源豐富。
    藏東、川西切割山地針葉林、高山草甸區藏東屬此區,西藏主要農林區。包括雅魯藏布江中下遊,三江中遊的橫斷山北段地區。高山峽穀,海洋性冰川發育,泥石流、滑坡頻繁;氣候區域變化顯著,以十裏不同天為著稱。年均溫3~9c,最熱月均溫12~18c,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森林、水利資源豐富,產麝香、鹿茸、蟲草、貝母、天麻等珍貴藥材。
    藏南山地灌叢草原區西藏最主要農業區。位於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高原寬穀湖盆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河穀地貌發育,平均海拔3500~4500米,最熱月均溫10~16c,年降水量200~500毫米,且從東向西遞減,多夜雨,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植被主要為三刺草、白草、狼牙刺、紫花針茅、蒿屬、錦雞兒等組成的灌叢、高山草原為主。
    羌塘高原、青南山地高寒草原、山地草原區藏北屬此區。位於岡底斯山和喀喇昆侖山、可可西裏山之間,即羌塘高原腹心地區。湖泊星羅棋布,氣候寒冷,幹旱少雨,凍土分布廣,年均溫低,最熱月平均氣溫6~10c,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植被以紫花針茅組成的高山草原為主。
    阿裏—昆侖山地高寒荒漠和荒漠草原區位於西藏自治區的最西部和最北部,屬農牧區。是西藏最幹旱地區,降水集中,幹濕季分明。區內地區差異明顯,西南部熱量條件好。
    發展簡史
    西藏自治區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自古以來即繁衍生息於青藏高原上,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公元前青藏高原即居住有許多以遊牧為生的原始部落。公元7世紀藏族的民族英雄、雅隆河穀的悉補野部首領鬆讚幹布統一了各原始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政權,定都邏娑(今拉薩)。唐貞觀十五年(641)吐蕃王鬆讚幹布與唐文成公主聯姻,奠定了吐蕃與唐朝“同為一家”的親密關係。從此唐朝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醫藥、曆算等科學知識傳入西藏,促進了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創立了文字,興起了喇嘛教(佛教)文化,製定了法律,建立了嚴密的軍事製度,設立了各級官府,統一了度量衡製,吐蕃農牧業走向繁榮興旺的極盛時期。唐高宗時,封吐蕃王鬆讚幹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封為“賓王”。8世紀初,吐蕃讚普墀德祖讚又向唐朝請婚。唐景龍四年(710),唐中宗以金城公主與吐蕃聯婚,更促進了藏、漢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唐長慶三年(823)吐蕃讚普赤繞巴巾和唐穆宗在拉薩大昭寺前建立了象征藏、漢兩大民族友好關係的“唐蕃會盟碑”。此後,唐與吐蕃的親誼關係發展曆二百數十年之久。
    唐末,西藏內部發生了混亂和分裂,各小部落間互相征伐,戰爭連綿持續近400年之久。公元1253年元憲宗蒙哥派軍隊入藏,結束了西藏混亂局麵,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元世祖忽必烈於公元1260年繼承汗位後,即封西藏薩迦領袖八思巴為國師(後和帝師)。1264年設釋教總製院,命八思巴兼領院事。此後,元王朝還在西藏地區設立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成為中央政權在西藏地區首次正式建製,行使完全的主權。除向西藏委派官吏外,還在西藏駐紮軍隊,清查戶籍,確定賦稅,並以吐蕃故地為皇七子奧魯赤的世襲封地。從此,在中央政權管轄下,西藏地區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行政管理體製。
    元朝崩潰後,噶舉派取代了“薩迦王朝”的統治。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封噶舉派法王為“大司徒”、“勤國公”、“灌頂圓師”,西藏進入了噶舉王朝統治時期。明王朝在河州(今甘肅省臨夏)設立了“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統一管理西藏地方事務。明崇禎十六年(1643)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禪推翻了噶舉王朝,開始了噶丹頗章王朝的統治時期。
    清代對西藏的管理作了重大的改革。清初,中央設置了理藩院(後改部)專管蒙古、西藏事務;1653年清順治皇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喇嘛為“西天大善自在佛率領天下釋教普通瓦刺恒達賴喇嘛”。1713年清康熙皇帝又冊封班禪五世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名號。1728年清朝派欽差大臣駐藏辦事。1751年建立了西藏“噶廈地方政府”。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政府派福康安帶兵入藏,驅除了外族對西藏的入侵,維護了祖國的統一。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後章程”,規定由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督辦西藏地方事務。1888年和1904年西藏地方軍兩次抗擊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的英雄業績,已載入中華民族反帝鬥爭的史冊。
    1913年西藏在南京設立了“西藏駐京辦事處”。1934年國民黨政府封十三世達賴喇嘛為“護國弘化善慈圓覺大師”,並在拉薩設立了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1940年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坐床和1949年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讚坐床,均循舊製由民國政府據報審批,並派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親往主持典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根據包括西藏人民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的心願,多次發表聲明,決心粉碎帝國主義勢力的阻撓和破壞,堅決完成解放西藏、維護祖國統一的神聖大業。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全權代表與中央人民政府全權代表,在北京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後,行政區劃上分前藏、後藏和阿裏3部分,共轄123宗。1956年原西康省昌都地區並入西藏,成立了西藏自治區籌委會。1959年廢除了封建農奴製,西藏進入了社會主義康莊大道。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
    人文概況
    人口西藏自治區人煙稀少,現有人口219.6010萬,平均每平方公裏約1.8人,是中國人口最少、密度最低省區。在自治區總人口中,農村人口占全自治區總人口的87.41%。自治區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自然條件優越、曆史悠久、工農業發達的雅魯藏布江中遊寬穀及其主要支流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曲及三江流域;廣大的藏北地區人煙稀少,大部為無人區。
    民族西藏自治區是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地區,藏族人口209.63萬,約占自治區總人口的95.45%。次為門巴族、珞巴族、漢族、回族、納西族、僜\人、夏爾巴人和少數怒、滿、傈僳、蒙古、土、壯、苗、獨龍、白族等。
    藏族自稱“博巴族”,屬藏緬語族,使用藏文,分布於自治區內各地,從事農牧業生產;門巴族主要分布於藏東南地區,以達旺地區最集中,部分在墨脫,少數在錯那、林芝、米林等地,從事農林業生產;珞巴族藏語意為“南方人”,主要分布在察隅至門隅地區,大部分在洛隅,一部分在米林、墨脫、隆子、察隅等縣;納西族分布在芒康縣;怒族分布在察隅縣;蒙古族集中在拉薩城關;回族76%分布在拉薩;漢族主要分布於城鎮;僜\人分布在察隅縣,從事農業生產;夏爾巴人藏語意為“東方人”,分布在聶拉木縣的樟木和定結縣的絨轄、陳塘地區,從事農牧業生產。
    經濟概況西藏由於地理、曆史和交通等原因,長期以牧為主,經濟基礎薄弱,生產水平低。近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對外貿易及旅遊業的興起,西藏城鄉經濟和各項建設事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經曆了一次新的崛起。
    農業西藏農業生產以牧為主,農牧並重,具有獨特的高寒衣業特色,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顯著。
    1西藏種植業主要集中於水、熱、土條件較好的河穀地區和局部高原湖盆,作物種植單調,適應高寒自然環境能力強,分布上限高,有“河穀農業”和“高寒農業”之稱。全自治區有耕地21.35萬公頃,95%的耕地一年一熟。農作物以青稞為主,曾占作物總播種麵積的92%以上。次為小麥、油菜、豌豆等以及少量的水稻、玉米、雞爪穀、蕎麥和元根。其中,青稞種植麵積大,分布廣,耐寒性強,廣布於海拔2500~4500米的濕潤、半濕潤到幹旱、半幹旱地區,一般可達4200~4300米,局部可達4750米。春小麥分布範圍較廣,一般青稞種植地區即為春小麥種植範圍;冬小麥1952年從內地引進,1972年開始推廣,主要分布於海拔3000~3800米的河穀地帶,種植上限最高可達4000~4260米;油菜主要分布於3500~4000米的河穀地帶,種植上限達4600米。水稻主要分布於藏東南的墨脫、察隅等地海拔2100(或2500)米以下的穀地。
    西藏河穀地區氣候溫涼,有利於麥類作物生長。太陽能資源豐富,光合作用強度大。冬溫高,夏溫低,春溫回升早,但升溫緩慢,夏無酷暑,使麥類作物各個生育階段都處於較適宜的溫度範圍,生長季得以延長,為麥類作物的高產打下基礎。青稞平均2.25噸/公頃,最高達9.19噸/公頃;春小麥一般2.25~3噸/公頃;冬小麥平均3噸/公頃以上,最高達13噸/公頃左右。1991年全自治區糧食總產量達58萬噸。
    2畜牧業是西藏農業經濟的主體,生產曆史悠久,發展潛力大。全自治區有天然草場近82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的有5646萬餘公頃,約占全國的近1/5,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全區草場類型多,90%以上為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牧草營養價值高,但產草量低。畜牧業長期約占農業總產值的54~69%。1990年牲畜存欄數達2280萬頭(隻),比1959年增加2倍多。牲畜以犛牛、藏綿羊、藏山羊、黃牛為主,又以藏綿羊、犛牛數量最多。犛牛是高原上特有畜種,具有耐寒、耐低氧,喜涼濕潤,不耐幹、熱的特點,有“高原之舟”之稱。主要分布於濕潤、半濕潤地區,但以藏東北海拔4100~4800米的高山草甸和灌叢草甸地帶為集中,乳肉產量多,具乘、挽、馱運等多種功能。藏綿羊性喜冷涼幹旱,耐高寒、耐幹旱性能好,飼養經濟效益高,故飼養數量大,分布廣,以藏西北、藏東南幹旱、半幹旱地區為集中,為自治區首要的畜種。藏山羊兼有犛午、藏綿羊的適應能力,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氣候條件下均有分布,但以植被稀疏的荒漠地帶飼養較多,多作為搭配的畜種。
    3西藏森林麵積約為633萬餘公頃,占自治區土地總麵積的5.17%,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全區木材蓄積量卻達14.3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位,是全國極為重要的後備用材林基地和亞洲許多巨大江河水源涵養中心。全區森林資源集中分布於雅魯藏布江中下遊、山南地區及東部的峽穀地帶,以原始林為主,80%為過熟林。以雲杉、冷杉為主的暗針葉林分布廣,生長速度快,為世界所罕見。如雲杉林年生長率達2%,可持續生長200~300年,直徑可達2.5米,樹高超過80米,平均每公頃蓄積量達250立方米,個別地段達2000立方米,具有驚人的生產力。
    農業區根據自然條件的地區差異和農業部門結構特點,西藏可分為8個農業區:1藏東北牧區。曆為西藏自治區純牧區。全區大部分土地為天然草場所覆蓋,牲畜以犛牛和綿羊居多,所產羊毛和肉類及酥油等在自治區占有重要地位。區內耕地甚少,僅局限於東部峽穀熱量條件稍好的地方,主要種植青稞、豌豆、元根和油菜等耐寒作物,但產量不夠穩定。本區今後應重點發展肉乳兼用犛牛和毛肉兼用半細毛羊,相應地發展山羊、馬、騾等家畜品種,增加肉、乳、毛等畜產品,逐步建成為自治區穩定、優質、高產的商品畜產品基地。2藏西北牧區。本區占有自治區一半以上的土地和2/3的草場資源,適於放牧耐幹寒和粗放飼養的藏綿羊,其飼養數量約占本區牲畜自然頭數的2/3左右。山羊分布相當廣泛,犛牛則集中於局部高山草甸草場。全區土地利用以牧為主,宜重點發展毛肉兼用地毯毛羊,並相應發展山羊和犛牛,建成自治區毛肉兼用地毯毛羊基地。3藏西農牧區。本區是阿裏地區自然條件較好,墾殖利用曆史較早的地方,耕地麵積約占阿裏地區的一半以上,糧食總產量則占80%左右,是阿裏地區糧食主產區。區內農牧交錯分布,南端和西端以農為主,兼營牧業;其他地區則以牧為主,兼營農業。今後仍應農牧並童,因地製宜發展糧、料生產,積極發展毛、肉兼用半細毛羊、三北羊和白絨羊等牲畜。4藏南農牧區。本區普遍具有農牧兼營的特征,是自治區一個農牧並重的地區。農、牧業生產在水平地帶呈鑲嵌交錯分布,在垂直地帶上則層次分明。一般來說,海拔4100米以下的穀地和湖濱平原是區內耕地集中的地方和糧食主產地。海拔4100~4500米的高寒湖濱和穀地,耕地顯著減少,為農、牧交錯分布地帶。海拔4500米以上地區則屬純牧區。5藏中農區。本區農業利用條件較好,是自治區重要商品糧基地。種植業主要集中於海拔略低、熱量條件較好的河穀平原,以種植冬、春小麥、青稞、豌豆和蠶豆等為主,農業生產較發達,尚需積極發展畜牧業和林業,開展多種經營。6藏東南農林區。區內種植業集中分布於雅魯藏布江等一些水利灌溉條件較好的寬穀地段,水澆地約占耕地麵積的70~80%左右,以冬小麥和冬青稞為重要,糧食單產高,林芝波密一帶為自治區著名餘糧區。區內森林資源較豐,以雲杉居多,冷杉、高山鬆次之,還有高山櫟,材質多較優良,是自治區主要用材林基地。同時,本區還是自治區蘋果、梨和核桃等幹鮮果品集中產區。7藏東(三江)農林牧區。本區耕地麵積約占全自治區的1/4,種植業人口占本區農牧業人口的80%以上,種植業產值一般約占農業總產值的60~75%。農業較發達。耕地以三江北部海拔3200~3900米的中切割河穀和3400~3900米的山麓陽坡及河穀地區為集中,其餘地區已耕地較少。森林主要分布於三江北部海拔3400~4100米的山地陰坡和三江南部3200~3600米的山地陰坡,尤以後者麵積為大,其雲杉林約占本區林地麵積的2/3左右。三江南部3200~3900米的山地陰坡則尚有一定麵積的高山鬆林。區內的鹿茸、麝香、蟲草、貝母等野生動植物資源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8藏南邊境農林區。本區自然環境複雜,森林資源豐富,除雲杉、冷杉、鐵杉、高山鬆和雲南鬆等用材林外,還有許多經濟林木和珍貴特有樹種。森林覆蓋率約達40%左右,是自治區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僅察隅—墨脫一帶的森林蓄積量即約占自治區的1/4以上,約與林芝、波密林區相當。本區向有“西藏江南”之稱,作物可一年兩熟至三熟,以水稻為主,尚有雞爪穀、玉米、小麥等,甘蔗也可種植,但耕作方式尚較落後,生產水平低下。畜牧業除高山帶有犛牛放牧外,中、低山地則以黃牛和瘤牛(駝峰牛)居多。
    工業西藏過去隻有藏毯、氆氌、花圍裙、藏靴、木碗等傳統手工業,沒有現代工業。1950年和平解放後,特別是1959年民主改革後,工業從無到有地迅速發展,現已建立了動力、冶金、煤炭、機械、化工、建材、森工、火柴、塑料、紡織、食品、皮革、造紙等工業部門,多屬小型企業,主要分布於拉薩市、林芝、日喀則、江孜、昌都、獅泉河鎮等地。到1991年自治區工業產值約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6,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產值約占29%,重工業產值占71%。1960年以來,隨林芝毛紡廠的興建,西藏毛紡織工業逐步發展。主要產品有呢絨、毛線、氆氌、毛毯等,除滿足當地需要外,還遠銷其他省區,甚至國外。機械工業以農機修造、汽車修配為主。除地(市)建有農機修造廠外,農業縣、半農半牧縣普遍建有農機修理廠。農業加工工業也初具規模。
    西藏已發現的礦產約有60餘種。主要有鉻、鐵、銅、鉛、鋅、鉬、鈷、錫、金、鋰、銣、銫、硼、硫、煤、泥炭、菱鎂礦、重晶石、芒硝、石膏、食鹽、天然堿、白雲母、剛玉、大理岩、石灰岩、花崗岩等。其中,鉻、剛玉的儲量居全國首位,銅居第2位,硼居第3位。鋰的蘊藏量居世界前列。
    西藏自治區水能蘊藏量約達2.0億千瓦,占全國的29.7%。雅魯藏布江水能蘊藏量達1.1億千瓦,占全國的1/6,僅次於長江,居第2位,而單位河長出力則居中國河流之首。其中,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地段是中國水能蘊藏量最集中,最豐富地區,達6880萬千瓦,約占全國的10%。地熱資源豐富,僅次於雲南省,居全國第2位。地熱分布廣,類型多,已知水熱區有600多處,其中部分水熱區構成有開發價值的地熱田,如羊八井地熱田已開發利用。拉薩附近的羊應鄉打出了中國第1眼超過200c高溫地熱井。太陽能資源居世界第2位。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治區電力工業有一定發展,許多縣建立了中小型水電站。1989年發電量2.75億千瓦小時,其中羊八井地熱站裝機2.518萬千瓦,是目前西藏最大電站,年發電量占拉薩電網的40%。
    自治區手工業曆史悠久,主要產品有卡墊(地毯)、圍裙、氆氌、藏鞋、藏帽、藏被、木碗、藏刀、馬鞍具、酥油桶、金銀首飾等。其中尤以“江孜地毯”、“姐德秀圍裙”、“鬆巴鞋”等為著稱。江孜地毯以織法獨特、色澤鮮豔、圖案多樣,享譽國內外。
    交通運輸西藏地處中國西南邊疆,海拔高,空氣稀薄,地位險要。1951年開始陸續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3條公路大幹線,後又修建了中尼、滇藏、黑阿、川藏南線等主要公路幹線,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的公路運輸網。全自治區公路全長達2.2萬公裏,區內98.7%的縣和70%的區已通公路。公路運輸是西藏貨運的主要形式,青藏、川藏是西藏交通運輸的大動脈。目前,青藏公路約承擔85%的進藏物資運輸任務,有“世界屋脊”上的“蘇伊士運河”之稱。
    青藏公路1951年動工修建,1954年通車。從青海的西寧經格爾木翻過昆侖山、唐古拉山、越過藏北高原到拉薩,全程2100公裏,從格爾木到拉薩的黑色路麵已於198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前夕竣工。川藏公路1951年動工,1954年通車。從四川省成都市經過雅安,翻過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過大渡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經昌都到拉薩,全程2416公裏,是中國最長的公路。新藏公路從新疆的葉城,翻過西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到阿裏地區的獅泉河鎮,再過岡底斯山到普蘭,全程1700公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正在建設中的公路有中尼(拉薩—樟木口岸)、那昌(那曲—昌都)、拉普(拉薩—普蘭)公路。
    西藏是中國迄今沒有鐵路的省區。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已通車到青海省格爾木市。此外,格爾木到拉薩鋪設了輸油管,成為世界海拔最高的輸油管道運輸。民用航空運輸自1956年中國民航突破了號稱“空中禁區”的青藏高原上空之後,已開辟有拉薩到成都、西安、北京等地的航線。1987年又開辟了拉薩至尼泊爾加德滿都國際航線。西藏河流水運不發達,僅雅魯藏布江中遊寬穀拉孜到日喀則、曲水到澤當及年楚河、拉薩河局部地段有牛皮船行駛;米林到派區有汽船航行。
    (溫景春)
    希夏邦馬峰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國對外開放山峰之一。位於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境內,海拔8012米,東距珠穆朗瑪峰120公裏。山勢雄偉,峰體周圍超過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座。山峰終年積雪,南坡雪線高度達5000米,北坡6000米。冰川麵積達789.75平方公裏,長度超過10公裏的冰川有4條,最大者為野博康加勒冰川,長13.5公裏。朋曲發源於此。1964年5月20日中國登山隊許競等10名隊員第一次登上頂峰,同時中國登山科學考察隊對希夏邦馬峰進行多學科的綜合考察時,於5700~5900米的野博康加勒群地層下部,發現高山櫟、氈毛櫟、刺櫟等化石層,說明上新世以後希夏邦馬峰地區約升高了2000米。
    (溫景春)
    息烽縣貴州省安順地區轄縣,新興工礦縣。位於省境中部,烏江南岸,川黔鐵路縱貫,為川黔交通孔道。麵積1038平方公裏,人口22.01萬。縣府駐永靖鎮。明置詰戎,後更名息烽,1914年置息烽縣。縣境盛產煤、磷、鋁土等礦產,城郊建有機械工廠和采礦企業。1940年中美合作所從湖南遷此,1946年遷往重慶。城東6公裏的山腰處有一溶洞,麵積3000平方米,高15米,名玄天洞。係當年中美合作所警衛隊駐地,楊虎城將軍及秘書曾關押於此。城南7公裏的貓洞曾為集中營。城東北41公裏有息烽溫(氡)泉,為療養勝地。
    (陳永孝)
    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中國溫帶草原區中有較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草原區,內蒙古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985年設立,已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網。位於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境內。總麵積1.07萬平方公裏,屬錫林河流域,東高西低,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氣候較幹旱,地表水貧乏,土壤發生以鈣化過程占優勢,地帶性土壤為栗鈣土。植被主體類型為草原。野生動植物均具有蒙古高原特色。據統計,有高等植物74科,291屬,625種,並有大量藥用植物。野生動物有黃羊、狼、獾、狐、旱獺、鼬、各種齧齒類動物及鷹、百靈鳥等,並有多種昆蟲。本區重點保護對象有三類:1草甸草原。分布在東部低山丘陵及南部玄武岩台地一帶。主要由線葉菊、貝加爾針茅、羊草占優勢的生物群落構成,其中羊草草原麵積最大。2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錫林河中遊塔拉,與相鄰的丘崗相間排列,呈波狀起伏,地形開闊,排水良好。大針茅、羊草草原和厚層壤質暗栗鈣土的發育達到十分完善和穩定的程度。具有內蒙古典型草原的代表性。3沙地疏林草原。分布在錫林河中上遊,為東西長80公裏,南北寬4~15公裏的一條風積沙帶。沙地分布有榆樹疏林草原和殘留的雲杉、山楊、白樺、家榆、山杏等小片林木及各種沙生灌木叢和半灌木叢等。
    (孫金鑄)
    錫林浩特市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轄市及盟公署駐地,草原新興城市。位於錫林郭勒大草原中部,錫林河畔。麵積1.875萬平方公裏,人口12.27萬。曾名貝子廟。已有200多年曆史。廟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曆經7代活佛修成,建有大殿6座。香火鼎盛時廟內有喇嘛1200多人,長城內外商賈雲集,亦為各族人民文化工匠技藝交流中心。1949年改為現名。市境為波狀丘陵環抱,登上市區的敖包山,錫林浩特盡收眼底。錫林河繞城而過。市區街道寬闊整潔,夏秋之際,綠草如茵,氣候宜人,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人。市內已建立食品、皮革、乳品、建材、電力等企業。錫林浩特是5條主要公路幹線的交叉點;並已開辟了北京—呼和浩特—錫林浩特的民航線。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迅速。
    (林儒耕)
    錫鐵山青海省以鉛鋅礦聞名的山。位於大柴旦鎮小柴旦湖之南。主要為震旦紀地層,中夾晚古生代花崗岩與花崗斑岩。最高峰海拔4037米,礦區海拔約3100~3500米。鉛鋅礦儲量大,品位高、礦體集中,易開采,現已探明鉛鋅儲量為270萬噸。錫鐵山所產大理岩、鈣質片岩與絹雲母綠泥石片岩中,伴生有金、銀、錫、銻、鉬、銦、镓、鎘等貴重金屬。該礦清代已經采掘。1958~1973年,土法開采氧化礦達41萬餘噸。新建錫鐵山鉛鋅廠,年采選礦石百萬噸,除冶煉鉛、鋅外,並產數量可觀的金、銀與其他稀有金屬。廠區位於錫鐵山下,有專用鐵路線。
    (魏晉賢)
    溪口鎮浙東曆史名鎮和旅遊地。位於奉化縣西北雪竇山麓。人口1.8萬。已有千餘年曆史。溪口鎮群山環繞,剡溪長流,三裏長街貫穿全鎮東西。鎮東有武嶺,上有武嶺門、樂亭,下有憩水橋、碧潭觀魚等建築;鎮西有武嶺公園,園中龜山突起,與鎮東武嶺遙遙相對,氣勢雄偉。山巔有文昌閣遺址。溪口鎮地處雪竇山風景區入口處,雪竇山屬四明山係,是浙東著名風景區。有飛瀑如雪的千丈岩、峰巒挺拔的妙高台、石筍林立的三隱潭和徐鳧岩、商量崗等風景點以及晉建全國禪宗十刹之一的雪竇寺。溪口鎮是山貨集散地,著名土特產有水蜜桃、千層餅、竹筍等。鄰近有著名的三十六灣花卉苗木基地。公路直達寧波、杭州、金華等地。
    (俞康宰)
    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雄偉高大的山脈,由數條大致平行的支脈組成。向南凸出呈弧形。分布於青藏高原南緣,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帕爾巴特峰(北緯35°14′21″,東經74°35′24″,海拔8125米),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北緯29°37′51″,東經95°03′31″,海拔7756米),全長約2500公裏。由北而南依次為大喜馬拉雅山、小喜馬拉雅山及西瓦利克山等,南北寬度約200~300公裏。大喜馬拉雅山大部分在中國境內,其西端和南側支脈大多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和不丹等鄰國境內。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米,為世界第1高峰。
    喜馬拉雅山名源於梵文,意為“雪的居所”,藏民則稱“雪山”。主脈大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7000米以上的山峰50餘座,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即有10座分布於此。主脈上的一些山口要隘也多分布於海拔4000~5000米。其中較著名的如東段的唐拉山口(海拔4633米)、中段的聶聶雄拉山口(海拔5000米)及西段的索吉山口(海拔3529米)等。高山頂部終年積雪,現代冰川作用強盛,冰川規模較大,著名的有珠穆朗瑪峰中國境內的絨布冰川、加布拉冰川及錫金境內的熱木冰川等。冰川總麵積3.3萬平方公裏,中國境內約占1/3。雪線高度5800~6200米,南坡雪線低於北坡。
    地質喜馬拉雅山主脊係由前寒武紀結晶岩和變質岩—花崗岩、片麻岩和片岩及寒武—奧陶紀的淺變質岩—結晶灰岩、板岩與千枚岩等組成。北坡自奧陶紀至始新世的海相地層—灰岩、頁岩、砂岩等總厚度達1100米。喜馬拉雅山脈是青藏高原上隆起最晚的年輕山脈。於始新世古地中海撤退時開始升起,後經數次斷塊上升而形成。據希夏邦馬峰北坡海拔5700米處發現高山櫟古植物化石推斷,上新世以來喜馬拉雅山脈約升高了2000米。同時,南北向水平擠壓,喜馬拉雅山脈強烈褶皺,並具掀升性質,形成向北傾斜的疊瓦狀構造,山脈南陡北緩兩坡不對稱。喜馬拉雅山地殼極不穩定,新構造運動十分活躍,地震活動頻繁而強烈,是世界上主要大地震帶之一。此外,南北走向的斷裂構造發育,經河流切割形成縱向深險峽穀,成為西南季風氣流北進的通道。
    氣候與垂直自然帶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兩側氣候迥異。山南氣候暖熱濕潤。如墨脫(海拔1130米)和樟木(2300米)兩地,最熱月均溫分別達22.1c和17.3c,年降水量分別為2300毫米和2800毫米,位於山麓的巴昔卡(157米)的年降水量則超過4400毫米。山北溫涼幹燥,一般最熱月均溫多低於10c,年降水量少於400毫米。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南北兩坡的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及農業生產差異均大。以喜馬拉雅山脈東段為例,南坡地勢險峻,河網密,流水侵蝕強,原始森林蔥鬱,植物種類豐富,森林土壤多樣。山地垂直帶是:1海拔11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為熱帶雨林和季雨林磚紅壤性土壤帶。21100~2300米為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帶。32300~2900米為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黃棕壤和棕壤帶。42900~4100米(森林上限)為山地寒溫帶雲、冷杉暗針葉林暗棕壤和漂灰土帶。5森林上限~4400米為亞高山寒帶杜鵑、山柳等灌叢和高山嵩草草甸亞高山灌叢土和高山草甸土帶。64400~4800米(雪線)為地衣、苔蘚與座墊植物等組成的高山冰緣稀疏植被寒凍土帶,雪線以上為高山永久冰雪帶。垂直自然帶屬海洋性濕潤型係統。種植上限不超過4000米。在山麓穀地內可種植水稻、雞爪穀、玉米與小麥等多種作物,一年兩至三熟。可種茶樹、甘蔗、柑橘與香蕉等。密林中常見麂、麝、黑熊、猴、小熊貓、各種毒蛇和羽毛鮮豔的鳥禽等。北坡地勢相對和緩開闊,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氣候寒冷幹燥。湖盆與寬穀地形發育,河流稀少,幹旱剝蝕較強,森林麵積驟減,除東部河穀地區有森林分布外,海拔5000米(高山草甸帶下限)以下多為紫花針茅等禾本科植物組成高山草原帶。海拔4000米以下較溫暖的朋曲河上遊與雅魯藏布江中遊寬穀則為山地灌叢草原帶,屬草原土壤類型。垂直自然帶屬大陸性半幹旱型係統。大部分地區為天然牧場,僅沿河沃土辟為耕地,可種植青稞、小麥、油菜和豌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最高種植上限在聶拉木附近海拔4760米處。有野犛牛、藏原羚、旱獺、鼠兔和狐等野生動物。
    喜馬拉雅山脈東濕西幹,西段(東經85°、吉隆一帶以西)的山麓地帶已無熱帶森林,並在幹燥河穀中出現長葉鬆、長葉雲杉及霸王鞭類漿質刺灌叢。
    人文概況在中國境內的喜馬拉雅山地區內的主要城鎮有普蘭、吉隆、樟木、聶拉木、亞東、定日、墨脫等縣、鎮,居民以藏族為主,鄰近國境地區有珞巴和門巴族以及夏爾巴人、僜\人等。
    山區交通艱險而閉塞。南北通商往來主要經由較低的山口。現有從拉薩經聶拉木通往尼泊爾王國首都加德滿都的中尼國際公路和拉薩至亞東、拉薩至隆子、拉薩至普蘭等公路幹線。
    (李明森)
    霞浦縣福建省寧德地區轄縣,福建重要漁業和茶區基地之一。位於省境東北沿海。麵積1480平方公裏,人口45.99萬,其中佘族3萬餘人。縣府駐鬆城鎮。清置縣,為福寧府治。縣境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為低山,中部和南部為丘陵,地形破碎。北部低山中分布有山間盆地,沿海有小片平原分布,為主要農耕區。海岸曲折,岸線長400公裏,是全省岸線最長縣份。沿海多島嶼和港灣,有大小島嶼194座,冠於沿海各縣。河流主要有七都溪,其餘多較短小,水流湍急。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農業和漁業發達,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糧食作物以水稻和甘薯為主,經濟作物種類多,以花生、油菜、麻類較重要。茶園有近0.47萬公頃。東臨閩東漁場,盛產黃魚、帶魚、目魚、鯷、鰮魚和鰻魚,產量居全省前列。其中三沙是福建省漁業生產的重要基地。古鎮漁港擴建後將成為全省大型漁輪的前哨基地。海水養殖以蟶、牡蠣和海帶、紫菜為主。果產豐富、梨、荔枝、柿等產量均列全區前茅。工業以食品工業為主,產品有精製茶、罐頭等。水陸交通均較方便,海運以三沙為主要港口,有汽輪與沙埕、賽岐通航。在縣境金山寨和冬小寺有黃巢起義遺址,在龍岩山有戚繼光平倭遺跡。
    (趙昭昞\)
    下關市見大理市。
    廈門市中國經濟特區之一,東南沿海對外貿易港口,福建省第2大城市,省轄市,著名僑鄉和港口風景旅遊城市。位於省境南部,九龍江入海口處。轄6區及同安縣。麵積1516平方公裏,人口111.86萬;其中市區麵積555平方公裏,人口60.31萬。內歸僑和僑眷約10萬人。廈門別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稱嘉禾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防倭寇入侵,在島上修築城堡,稱“廈門城”。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抗清複明”、驅逐荷夷收複台灣的基地。1665年改廈門為思明州。鴉片戰爭後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933年設市。1980年辟為經濟特區。1984年春,廈門經濟特區從2.5平方公裏的湖裏工業加工區擴大到廈門全島。
    廈門原為海島,1953~1955年建海堤,從大陸杏林跨海峽,經集美通向島北端高崎,長達5公裏。1957年鷹廈鐵路建成通車,廈門島遂與大陸連成一體。市境地勢自南向北傾斜,主要由丘陵和平原組成,丘陵多分布在南部,海拔大都在200米以下。雲頂岩海拔341米,是全島最高點。平原主要分布於北部,由海浪衝積而成。沿海分布寬窄不一的淤泥質或沙質海灘。氣候暖熱濕潤,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21.2c,2月均溫12.4c,8月28.4c。因處於台灣雨影區,降水較少,年降水量1015毫米。植物可終年生長,還可引種熱帶經濟作物。
    廈門自高集海堤建成後,城市建成區由本島發展到大陸。1958年開辟了杏林工業區,現已初具規模,1989年與海滄地區同辟為台商投資區。建立經濟特區後,在湖裏興辦了加工區,引進先進技術,發展電子、精密機械、儀器儀表、精細化工、紡織、食品、服裝等工業。傳統工藝品以珠繡最著名,暢銷東南亞市場。1982年又開辟筼簹湖兩岸新市區。廈門港位於上海—香港和廣州的海上航線中心,港闊水深,避風少霧,常年不凍,往來於菲律賓、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均甚方便。在市區與鼓浪嶼之間可停泊5000噸級輪船。東渡新港建成4個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鷹廈鐵路建有支線通向東渡港,實行海陸聯運。廈門公路大橋為中國首座跨海大橋,1991年5月已通車。廈門國際機場已建成通航,先後辟有通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檳城、香港、廣州、上海、北京和福州等地的12條航線。廈門港亦為優良漁港,海域漁場麵積大。同安出產珍稀魚類文昌魚。
    廈門依山麵海,風景幽美,氣候溫和,鼓浪嶼素有“海上花園”之稱。市內多名勝古跡,著名的有日光岩、菽莊花園、南普陀、萬山岩和植物公園、虎溪岩和白鹿洞、集美鼇園和集美學村等以及鄭成功遺跡和鄭成功紀念館。廈門又是福建著名文化城市,有廈門大學、集美航海專科學校等大專學校和以海洋科學為主的科研機構。已故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了集美學校、集美航校以及廈門大學,為發展科學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集美建有陳嘉庚先生銅像和墓。
    (趙昭昞\)
    仙桃市湖北省荊州地區轄市,湖北農業發達的縣級市,江漢平原垸田農業的典型地域。位於省境中部,漢江與東荊河之間,江漢平原腹部。麵積2538平方公裏,人口138.44萬。漢置雲杜縣,西魏改置建興縣,隋改沔陽縣,宋分置玉沙縣,明入沔陽州。1919年複改沔陽縣,1986年改設仙桃市。市境地勢平坦低下,海拔一般20米左右,年均約有4~5個月在漢江、東荊河水位之下,是江漢平原地勢最低窪地區,曆史上素有“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的民諺。長期以來,形成了圍堤築垸發展農業的特殊土地利用形式和河網密布、堤垸縱橫的特殊景觀。1949年後興建著名的漢江杜家台分洪工程,建起一係列電力排灌站,水患威脅減輕,農業發展迅速。棉花、糧食產量均居全省前列。除主產稻、麥、棉、大豆外,還有黃麻、蘆葦、蠶絲、蓮子、豬鬃、鹹蛋、鬆花蛋等特產,其中“沙湖鹹蛋”蜚聲國內外。工業有機械、造船、建材、軋鋼、紡織、輕工等部門。傳統工藝“沔繡”和各種草編製品頗著名。通航河道約400公裏,公路通江漢平原各縣市。
    (劉盛佳)
    仙霞嶺錢塘江水係與甌江水係分水嶺。浙江省主要山係之一。又名古泉山、泉嶺山。位於省境西南部,江山縣西南。仙霞嶺山脈由閩、贛交界的武夷山脈向東北延伸而成,再向東北延續則稱天台山脈。仙霞嶺山脈地勢高峻,中山廣布,平均海拔千米左右,多為中生代侏羅係火山岩覆蓋,岩性堅硬,節理發育,侵蝕後常成陡崖峭壁。仙霞嶺山勢險要,自古以來為浙、閩要衝。有黃巢起義軍進軍福建時所辟山路。嶺上仙霞關有360級,28曲,長10公裏,崇峻雄偉,夙稱天險。仙霞嶺山嶺重疊,北有窯嶺,南有茶嶺、小竿嶺、大竿嶺、梨嶺,與仙霞嶺合稱六嶺。六嶺之險皆在幾十公裏中,曆史上為軍事要地,古時設關隘五處:安民關、二度關、木城關、黃塢關、六石關,與仙霞關合稱六大關。
    (俞康宰)
    仙遊縣福建省莆田市轄縣,福建製糖工業中心。位於省境東部沿海,木蘭溪中上遊。麵積1815平方公裏,人口89.66萬,其中歸僑、僑眷約2萬人。縣府駐鯉城鎮。唐設清源縣,後改名仙遊縣。縣境位於戴雲山脈東南坡,地勢北高南低,東西邊境均為戴雲山脈的延伸,形成向東南開口的馬蹄狀盆地。木蘭溪及其支流在盆地內侵蝕、堆積,形成了較寬闊的河穀平原;在楓慈溪、滄溪下遊和沿海一帶,發育了衝積海積平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糧食作物以稻穀為主,小麥、甘薯也占一定比重。甘蔗是主要的經濟作物,種植麵積占耕地的1/3,為福建省甘蔗主產區,年產量占全省甘蔗總產量的1/4以上,以高產、穩產著名全國。製糖工業是最主要工業部門,主要糖廠有現代化大型仙遊糖廠和度峰糖廠。全縣產糖量約占全省的30%,出糖率達13%,為全國產糖量最高縣份之一。縣城建有全國特有的冰糖廠。水果以龍眼、荔枝、柚著名,龍眼產量居全省第2位。工藝品有木漆碗、木雕、竹鳥籠等。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木蘭溪在紅口港以下通航木船。城東北25公裏的萬山之巔有九鯉湖,為閩中著名風景區。鍾山麥斜村石所山上的麥斜岩,石奇洞多,巍峨雄健,被譽為小武夷。
    (趙昭昞\)
    鹹寧市湖北省溫泉城市,鹹寧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鄂東南交通樞紐。麵積平方公裏,人口45.65萬;其中城區麵積22平方公裏,人口6.53萬。五代置永安縣,宋改鹹寧縣。縣治永安鎮。1983年改縣為市。市區由永安、溫泉2鎮組成,兩鎮相距7.1公裏,均跨淦水,由公路相連。公路兩側多為工廠。市境除西北部為西梁湖、斧頭湖的湖濱平原外,均屬鄂東南丘陵;大幕山主峰海拔954米,自東向西綿亙於市南邊界;向北高度漸降。溫泉位於市區西南淦水河床,有大小泉眼14處,常溫55c,含氡、硫等礦物質,對多種慢性疾病療效顯著,建有療養院、醫院、浴池、溫室等。農業主產水稻。境內有桂花樹7萬多株,年產幹桂花100噸以上,被譽為桂花之鄉;杉、楠竹蓄積量與采伐量均居全省前茅;並為鄂東南老青茶與苧麻的主產地之一。工業有麻紡織、機械、金屬製品、化工等部門。京廣鐵路斜貫本市,淦水—斧頭湖—金水航線以鹹寧為起點。市境西界汀泗橋,北界賀勝橋,均為北伐時著名戰役地。
    (劉盛佳)
    鹹陽市陝西省第3大城市。省轄市,中國著名古都之一。位於關中平原西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在山水之陽,故名鹹陽。轄3區及禮泉、永壽、彬縣、長武、旬邑、淳化、涇陽、三原、興平、乾縣、武功11縣。麵積1.021萬平方公裏,人口434.64萬,其中市區麵積617平方公裏,人口72.88萬。從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至秦末140多年間,鹹陽曾為秦國都。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鹹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漢改為渭城縣,唐複為鹹陽縣,城址西移約10公裏。1952年設鹹陽市。1983年城區定名為秦都區,城區麵積較1949年擴大近5倍。現已發展為以紡織、電子工業為主的新型輕工業城市,工業產值居陝西省第3位。紡織工業在省內僅次於西安,以棉紡織和印染為主,毛紡和針織次之,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5%以上。1982年建成國內最大彩色顯像管廠。鹹陽為隴海、鹹銅(川)鐵路和關中各公路幹線交點。“鹹陽古渡”古來聞名。關中西部及甘肅平涼、慶陽地區物資多集散於此。市內有西北輕工業學院、陝西中醫學院等大專院校。鹹陽城內和城郊為文物古跡薈萃之區。市博物館陳列有秦漢時期貴重文物數千件。城東10公裏處為秦都鹹陽遺址;城北二道塬上自東向西有西漢劉邦等9個皇帝的陵墓。楊家灣漢墓出土的2000多件兵馬俑,體形雖較秦始皇陵兵馬俑小,但亦很珍貴。市境沙河古道發現2座古代木橋建築,其中1座建於西漢,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時代最久遠、規模最宏大的木橋遺址。
    市屬永壽縣境有僅次於神府,彬長煤田的大型含煤區。禮泉縣為全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之一。涇陽縣建有中國大地基準點,是國家水平控製網中推算大地坐標的起標點。
    (李健超)
    香港中國進出南海門戶,遠東自由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位於珠江口東側深圳市之南,距廣州市約130公裏。地居世界航道要衝,扼華南門戶。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3部分;陸地麵積平方公裏。其中香港島75.6平方公裏,九龍11.1平方公裏,“新界”(包括大嶼山島等周圍230多座島嶼)975.1平方公裏,另新填土地9.2平方公裏。市區麵積166平方公裏,占總麵積15.6%,人口578.5萬(1991年3月)。地少人多,80%的人口集中於背山麵海的狹長地帶,人口密度極高。98%居民為中國同胞,尤以廣東籍居多。
    香港已有近6000年的開發史。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已有使用新石器和陶器的中國先民在此居住。唐代,中國軍隊已駐守於香港地區並在海上巡視。從宋至明,中國內地居民遷居香港者日眾。明末清初,香港島上的香港村已成為廣東東莞等地所產沉香的出口要地。清代香港歸廣東省新安縣(今深圳市)管轄。鴉片戰爭後,1842年,英國殖民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先侵占香港島,1860年再次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割去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部分(即九龍),1898年又迫使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內九龍城管轄權仍屬中國),租期99年。曆史上遺留下來的香港問題,經過中英兩國政府近年來的反複談判得到了圓滿解決。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中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英國政府在同日將香港交還中國。
    香港地區原為大陸山脈的延伸部分,後因山體沉降和海水入侵,形成今日的半島和島嶼,多起伏山丘,平地窄小。香港島為本地區第2大島,東西長,南北窄,地勢高峻,山巒陡峭,最高峰太平山海拔552米。香港島和與之隔海對峙的九龍半島南端是香港的心髒。島的北部和九龍半島南部為工商業發達地區,中隔一深水海港。荃灣和柴灣一帶則為工業區。九龍半島原為由北向南逐漸降低的丘陵半島,經長期開發,西南較為寬闊的平原已成為市區拓展的中心,東北部平原則早已辟為啟德機場。機場南端為火車總站及中華電力公司發電廠和香港聯合船塢地區。半島南端尖沙嘴天星碼頭附近一帶,為港九最為繁盛地區和萬噸以下遠洋巨輪停泊地。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連同周圍島嶼稱為“新界”。九龍和“新界”地勢較高,山嶺連綿,呈東北—西南走向排列。位於“新界”和九龍半島中央的大霧山,主峰海拔957米,是香港地區最高峰。從大霧山向西北和西南,地勢逐漸降低,多為一些海拔約200米以下的侵蝕丘陵或衝積平原,土地利用程度較高,元朗、屏山、坳頭、田心和屯門一帶為“新界”人口較密集之地。1977年以來成立了工業村公司,在大埔圩和元朗設立工業村,為不宜在高層工業大廈內設廠生產的行業提供建廠的土地。大嶼山島為香港最大海島,麵積141.6平方公裏,約為香港島的2倍。島上鳳凰山海拔935米,是香港地區第2高峰。島西的大澳、龍井頭(東衝穀)等為漁業基地。長洲島西與大嶼山島的大浪圩、南與孤島石鼓洲形成犄角,為一天然漁場。島以東的海灘為香港著名海水浴場。南丫島是香港地區第3大島,島上丘陵直逼海岸,岸線較平直。島西北部榕樹灣建有漁村。此外,還有坪洲東北的青衣島等。
    香港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每年10月~翌年4月多東北風,幹燥寒冷;5~9月多西南風,炎熱潮濕。年均溫22c。7月和8月為最熱月,均溫26~31c;2月為最冷月,13~17c。年均降水量2225毫米,多雨年份可超過3000毫米。夏秋常受台風侵襲。
    香港地區既無高大山體以涵養水源,又無廣大平原供河流發育,且幹濕季明顯,雨量分配不均,時而山洪暴發,時而河溪幹涸。“新界”與深圳邊境的深圳河是本地區最主要河流,長37公裏,幹流16公裏,年均流量12.1立方米/秒。香港地區一遇降水減少,居民生活用水相當緊張。為滿足香港地區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1961年起修建廣東東江引水工程,將東江水源源不斷引進香港;1985年又完成了深圳水庫擴建工程。
    香港原係南海海濱小漁村。1842年被英國侵占後;迅速發展為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基地,並辟為自由貿易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經濟以轉口貿易為主。50年代後,大力發展加工製造業和各種裝配業,加工工業和金融業現已為香港重要經濟支柱。60年代發展了以裝配為主的電子工業。70年代房地產業迅速發展。工業部門集中,結構單一,以輕工業為主,多為小型廠,並以勞動密集型居多,適應能力強,現已形成了以紡織、製衣、電子、鍾表、塑料、電器等為主的出口加工工業體係,產品占全港出口產品的74%。整個工業發展正處於由勞力密集向技術密集、商品優質化的轉變時期。目前,香港所產鍾表、成衣、蠟燭、塑料花、手電筒、假發等的出口量居世界第1位。其中紡織、製衣和服飾工業(包括手提包和仿造珠寶飾物)以出口額和就業人數計,是香港最大的工業部門,占香港產品出口總額的38%,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服裝出口地區。重工業主要有普通機械、造船、修船及建築用鋼鐵和水泥生產,但所占比重很小。香港基礎工業較薄弱,工業所需原料和燃料全賴進口。工業原料主要從日本和中國大陸進口,加工後的工業產品以海外為市場,約90%出口,主要銷往美國和西歐等。
    20世紀中期以前,香港以耕種為生者甚眾,農村遍布“新界”和大嶼山島等地區,農業以水果、蔬菜、花卉和禽畜飼養業為主。農田、菜地、花圃多集中於“新界”元朗周圍地區。但隨工業發展,農田被大量占用,耕地已不及全港土地麵積的1/10,農民和漁民則不及總人口的1%。近年海洋捕撈產量猛增,但生豬、菜牛、雞、鴨、鵝和塘魚等鮮活產品,長期以來主要靠內地和鄰近的廣東省提供。
    香港地區島、洲眾多,海岸曲折綿長,總長近800公裏,其中陡峭石質岩岸約占70%。位於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維多利亞灣,港闊水深,是足以與美國舊金山、巴西裏約熱內盧相媲美的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港灣麵積59.5平方公裏,平均水深約10.9米,寬1.6~9.6公裏,有3個主要入口道,吃水12米的巨輪可從東邊鯉魚門自由進出。維多利亞灣內有74個巨輪泊位,九龍的葵湧集裝箱碼頭長2650多米,設有7個集裝箱船泊位,並附設有128公頃貨物裝卸區,可供世界最大的6萬噸集裝箱船停泊。香港又是自由港,采取自由貿易和自由企業政策。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港口使香港成為亞洲水運中心。每年有3萬多艘遠洋貨輪和10萬多艘內河船隻進出,1991年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1億噸。集裝箱運輸發達,是世界最繁忙、效率最高的港口之一。
    香港是亞洲僅次於日本東京的第2大航空港。位於九龍半島東北部的啟德機場,跑道長3390米,有32個停機位,另有5個貨運停機位,可供巨型飛機升降,日夜可通航。平均每5分鍾就有1架飛機起飛或降落。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香港陸上交通方便。粵港之間陸上交通客貨運輸主要靠廣九鐵路,次為文錦渡、沙頭角和落馬洲汽車通道。籌建中的廣州—香港—澳門高速公路,全長267公裏,建成後從香港九龍經廣州往澳門,隻需2個多小時。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建有可通汽車的海底隧道。目前隧道汽車流量,日達11萬輛左右。第2條海底隧道也將啟用。香港的城市交通也相當發達,地麵公共交通、架空道路與70年代中期以來陸續興建的3條地鐵線(全長38.6公裏)組成了香港完整的立體化城市交通網。
    對外貿易是香港重要經濟支柱之一。香港資源缺乏,地域狹小,經濟以貿易為本。香港國際貿易渠道暢通,是舉世聞名的貿易港口。1991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高達1.54萬億港元。
    香港與紐約、倫敦、蘇黎世同為世界重要的黃金市場和金融中心。1988年底,香港有銀行158家,其分支機構1500多家;世界著名大銀行及各國銀行代表辦事處有110多家,金融業在香港稱為百業之首,其發展對香港甚至對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均起重要作用。
    香港旅遊業也相當發達。1991年來港旅遊人數超過600萬,旅遊是外匯收入的第三來源。同時,香港外出旅遊人數也日益增多,年達900萬人次,以前往國內各地旅遊為主。
    (魏清泉)
    香山北京著名山林公園,遊覽勝地。位於海澱區西部。山有巨石,狀似香爐,因名香山。一說山多杏樹,春季杏花怒放,香飄四野,故名。海拔571米。林木繁茂,泉湧溪流,景色秀麗,以秋季紅葉最為誘人。遼、金以來,曆代帝王和封建官僚陸續於此興建寺院離宮,特別是清乾隆十年(1745),於香山大興土木,建築亭台樓閣,共成28景,號“靜宜園”。乾隆禦製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碑,1860年和1900年先後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野蠻破壞。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修繕,已辟為香山公園。1983年建成攀登香山主峰“鬼見愁”的空中索道和風格別致的香山飯店。香山名刹碧雲寺原為碧雲庵,創建於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明太監於經重修後始稱今名。內有清乾隆年間所建金剛寶座塔、五百羅漢堂著名文物古跡。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曾停靈於此,後辟為孫中山紀念堂,有孫中山衣冠塚和水晶棺。附近臥佛寺有元鑄側臥銅佛一尊,長5米餘,右手支頤,左臂直伸,後環立佛像,表現釋迦牟尼涅,搫於娑羅樹下向弟子囑咐後事的情景,是珍貴曆史文物。
    (尹鈞科)
    湘江長江中遊南岸重要支流。又稱湘水。主源海洋河,源出廣西臨桂縣海洋坪的龍門界,於全州附近,匯灌江和羅江,北流入湖南省,經17縣市,在湘陰濠河口分為東西2支,至蘆林潭又匯合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856公裏,流域麵積9.46萬平方公裏,河源與河口高差460餘米,平均比降0.134%,水能蘊藏量521.7萬千瓦,其中湖南470.7萬千瓦。流域年均降水量1650毫米,上遊桂北地區1900毫米,中遊盆地區僅1300毫米。年徑流總量、汛期水量分別為665億立方米和394億立方米。湘江支流眾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較重。零陵以上為上遊,流經山區,穀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占25%左右。零陵至衡陽為中遊,沿岸丘陵起伏,紅層盆地錯落其間,河寬250~1000米,常年可通航15~200噸駁輪。衡陽以下進入下遊,河寬500~1000米,常年可通航15~300噸駁輪,沿河泥沙淤積,多邊灘、心灘、沙洲。長沙以下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500噸駁輪,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衝積平原與資、沅、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寬廣的濱湖平原。湘江流域資源豐富,礦產以煤、鐵、錳、鉛、鋅、銅、銻等為主,湘潭是中國著名的錳礦區。流域內建有歐陽海、千金廟、雙牌等大型水庫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興建的東江水電站(裝機容量50萬千瓦)。此外,還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處,設計灌溉麵積64萬公頃,其中韶山灌區近7萬公頃。農副產品以稻、薯、煙、茶、大豆為大宗。
    (陳燦榮)
    湘潭市湖南省轄市,工業城市。位於省境東部,湘江下遊與漣水匯合處,距長沙市45公裏。轄5區及湘潭縣。麵積5015平方公裏,人口265.23萬;其中市區麵積491平方公裏,人口65.46萬。湘潭市楚時為小集鎮。最早建製於西晉永嘉元年(307)。唐天寶八年(749)始稱湘潭縣。因位於易家灣昭山上的昭潭而得名。因水路交通方便,曆史上曾為湘江下遊最大物資集散中心。明曾為“工商十萬,商賈雲集”的商埠,清更為中國南方重要藥材和大米市場之一,手工業亦較發達。1918年粵漢鐵路通車後,商業地位為長沙市取代而漸衰落。1949年前,商業與手工業均甚蕭條,人口亦僅9萬。市境位於湘江兩岸衝積平原與紅土階地上,地麵為海拔40~70米起伏和緩的平崗地。湘江先自東向西,再轉向東北流經市區,並於右岸納涓、漣2支流。屬中亞熱帶氣候,年均溫17.4c,年降水量1315毫米;但夏秋之間雨水較少而氣溫甚高,7月均溫達29.5c,是湖南酷暑地區之一。
    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80年代初,已建成擁有冶金、紡織、機械、化工、建材等工業的城市,工業總產值約占全省1/10,居第4位。隨湘黔和婁邵鐵路通車,交通更為便利。市中心的河西有鐵路、公路橋聯接湘江兩岸,河東的板塘區為輕紡工業區。市區南部的嶽塘區是著名的湘潭電機廠和湘潭鋼鐵公司所在地。位於湘潭縣境的楠竹、鶴嶺鎮,分別為以機械和采礦工業為主的新興工業城鎮。城郊隨韶山灌區工程的建成,已發展為蔬菜、肉類、糧食和果品的綜合性農業生產基地。市內有湘潭大學、湘潭師範學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市西北49公裏的韶山衝是毛澤東的故鄉。市區中心的雨湖是幸存的古名勝之一,係湘江汊河人工改造所成,是遊覽和休憩之地。
    (程偉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及中南地區少數民族聚居人數最多的自治州。位於湘西北,鄰接鄂西南與川、黔東側地區。轄吉首市及鳳凰、瀘溪、古丈、永順、龍山、保靖、花垣7縣。麵積2.1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省總麵積的10%。境內聚居土家、苗、瑤、回、壯、滿、白、漢等民族共301.80萬人;其中土家族和苗族分別占40.1%和23.4%。土家族大部聚居州北,苗族多分布於州南。州首府吉首市。自治州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唐屬黔中道,清為乾州、鳳凰、永靖等廳及永順府地。辛亥革命後有永順、鳳凰等縣的改名。1952年曾設湘西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設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改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自治州位於澧水和沅江支流酉水、武水上遊,屬雲貴高原東延部分。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傾斜下降。境內以武陵山和八麵山等為主幹,由一係列北東—南西及北北東向褶皺山地組成,嶺壑交疊起伏,山脊海拔千米左右。群山隆起,邊側切割陡峭,西北一帶頂部地形略為平緩,呈山原形態。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地層廣泛分布,石灰岩出露麵積約占全境的70%;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表河道深切,多峽穀;地下水以暗河及大泉形式出露。有著名的吉首大龍洞、花垣小龍洞和保靖卡棚等懸泉瀑布。水能資源豐富,澧水流域、武水、酉水理論蘊藏量分別為152萬、18萬、108萬千瓦。此外有龍山、永順等熱水點多餘處。氣候冬暖夏涼,略有春旱,7~8月雨水較豐,垂直差異較明顯。年均溫16c左右,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境內由黃壤、黃棕壤、黑色及棕色石灰土分布的山丘地帶,是多種經濟林的集中生長區。富有油桐、油茶、烏桕、生漆、五倍子、杜仲、核桃、板栗、白蠟等山林特產。名貴藥材有天麻、黨參、當歸、黃連、烏金七、竹節人參等。叢林幽壑中生長珙桐、銀杏、水杉、鍾萼木、金錢鬆、篦子三尖杉、白豆杉、連香樹、香果樹、青檀、銀鵲樹、光皮樺、湖南椴樹、楠木、滇楸等,為史前殘遺植物保留中心之一。地下資源有永順、保靖一線西北部的煤礦;武陵山北側的鐵礦;花垣的錳礦;龍山、永順、花垣、鳳凰、瀘溪境內的鉛鋅礦;吉首、鳳凰延至新晃屬湘西汞礦帶;此外有銅、釩、鋁、硫磺、磷等多種礦產。
    自治州地形崎嶇,田高水低、耕地分散。在20萬公頃耕地中,水田占2/3,旱地1/3。水稻主要為中稻和一季晚稻;旱糧以玉米、薯類、小麥、雜糧為主。主要農、林產品中,桐油居全省第1位,板栗居第2位、油料居第3位。湘西黃牛膘肥體壯,為役、肉用良種牲畜;山羊飼養較多。地方特產有古丈白毛尖、浦市甜橙、花垣腰帶柿、瀘溪白蠟、龍山楠木、保靖黃楊木等。工業有電力、機械、建材、食品、紡織、縫紉等部門。生產原煤、水泥、硫酸、燒堿、農用化肥、電石等。枝柳鐵路經永順、古丈、吉首、鳳凰等地;幹線公路918公裏,以吉首市為中心,聯係四鄰。澧水從桑植、大庸向下遊,可行駛15~20噸機動船;沅江幹流經瀘溪地段40公裏,可行駛50~100噸機動船,通往沅陵、常德等地。西水在境內全長161公裏,可行駛10~20噸機動船。
    州內除有永順不二門、龍山洛塔等天然風景名勝區外,尚多曆史文物古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本州屬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在永順龍家寨毗連的塔臥曾設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
    (鄧美成)
    襄城縣河南省平頂山市轄縣。中國煙草生產基地之一。位於省境中部偏西,京廣鐵路支線經過境內。麵積897平方公裏,人口73.64萬;其中回族占2%。縣府駐城關鎮。春秋為鄭邑名汜。周襄王避難奔鄭,居於汜,因名“襄城”。秦置縣。縣境地勢西高東低,西南部為低山區,以孟良山最高,海拔366米;西北部為丘陵地;中、東部為平原,約占總麵積80%。北汝河在南部、潁河在北部流貫全境。年均溫14.8c,年降水量748毫米。糧食作物以小麥、紅薯、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煙葉、油菜籽、花生、芝麻等。煙葉種植曆史久,烤煙質量較高。20世紀60年代被列為中國卷煙原料基地縣。所產“裏川煙”以色鮮、香濃、油份多馳名,為高級卷煙原料,暢銷國際市場。工業有煙草加工、農業機械、棉紡、造紙、釀酒等。
    (李潤田)
    襄樊市湖北省重要工業城市,省轄市。鄂西北鐵路樞紐及公路交通中心。位於省境北部。轄4區及襄陽、宜城、穀城、南漳、保康5縣。麵積2.67萬平方公裏,人口652.68萬;其中市區麵積363平方公裏,人口52.47萬。1950年劃襄陽縣襄陽、樊城兩鎮設襄樊市。市區跨漢江兩岸,有漢江大橋相連。北岸樊城傳於周宣王時在此封樊侯國並築城,街區後沿漢江伸展,為商業集中區;襄陽古為襄國,漢初設襄陽縣並築城,街道呈棋盤式布局,為政府機關、文教單位集中區。漢江自西向東北穿過市區,分南北兩支繞魚梁洲後,於東津灣附近匯合折向南流,形成著名的漢江大灣。市區正位於大灣弧線上,大部為略有起伏的衝積平原,海拔約65米,僅西南部是以扁山(459米)和峴山(363米)為主的丘陵。城市依山傍水,曆為軍事要地,曆史上劉表伏擊孫堅、關羽水淹曹操七軍等著名戰役,均發生於此。
    工業以紡織、食品為主,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3以上。並有機械、化工、電子、建材等多種部門。已形成樊西(輕紡)、樊東(化工)、萬山(機械)、鄭家山(電子)、錢家營(醫藥、建材)等5工業區。襄樊據南(陽)襄(陽)陸路要衝,亦為鄂西北經濟中心和物資集散地。1949年後,新建的漢丹、焦枝、襄渝3條鐵路交匯於此,並有7條幹線公路通往省內外。本市也是漢江重要港口,300噸級船舶可直抵武漢。市境有襄樊大學、襄陽師專等大專院校。城西13公裏的古隆中是東漢末諸葛亮隱居和耕讀之地,有武侯祠、三顧堂、野雲庵等古建築。此外有襄陽城、綠影壁、米公祠、南宋李曾伯摩崖、廣德寺多寶佛塔、古鄧城遺址等古跡。1989年於市屬宜城縣發掘出迄今規模最大的春秋時期楚國的車馬坑。保康縣境有中國第1個野生蠟梅保護區。
    (陳聯壽)
    象泉河印度河最大支流薩特累季河的上遊,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最主要河流。又稱朗欽藏布。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西段蘭塔附近的現代冰川,源頭海拔5300米。從源頭西流至門士橫切阿伊拉日居,經劄達、什普奇,穿越喜馬拉雅山後流入印度河。全長309公裏,流域麵積2.276萬平方公裏。從源頭至曲鬆多為上遊段,長74公裏,落差1023米,平均坡降17%;由曲鬆多至紮布讓為中遊段,長130公裏,落差1377米,平均坡降為5.5‰。其中,劄達以上為峽穀,以下為寬穀,水流較緩,河道分叉,多江心洲,支流較多,階地發育;紮布讓至什普奇為下遊段,長105公裏,平均坡降7.2‰,以峽穀為主,峽穀段河床寬僅20~50米,其餘則寬約100~200米。象泉河流域主要為沙生針茅占優勢的亞高山荒漠草原,以放養藏綿羊、犛牛為主。農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種植青稞、豌豆、春小麥等。什普奇一帶作物一年兩熟,可種植水稻,是阿裏地區主要農牧區。
    (溫景春)
    蕭山市浙江省糧、棉、麻、油料作物綜合生產基地之一。位於杭州市東南,錢塘江下遊南岸。麵積1336平方公裏,人口115.29萬。漢置餘暨縣,三國吳改永興縣,唐天寶初改名蕭山縣。1987年撤縣設市,1988年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並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北部為濱江平原,中部為水網平原,南部是丘陵山地,錢塘江支流浦陽江流貫。錢塘江河口灘地遼闊,從1965年起進行大規模圍墾後,耕地麵積擴大1/3。1949年以來興修水利,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絡麻產量居全省之首,亦為全省油菜籽和棉花重點產區之一。特產有蕭山雞、羅卜幹、楊梅等。蕭山素稱“花邊之鄉”,所產花邊工藝精湛,在國外享有盛譽,為外貿傳統產品。工業發達,有機電、化工、棉紡、建材、瓷器等。蕭山為浙江省第1個工農業總產值超百億的縣市。1991年工業產值95億元,農業產值13億元。蕭山地處浙贛、蕭甬鐵路和蕭(山)金(華)、杭(州)溫(州)公路匯合處,為浙北通向浙東、浙南的門戶。距市區4公裏的城山峰頂有越王城,係古越國的重要軍事城堡。
    (俞康宰)
    蕭縣安徽省宿縣地區轄縣,重點產棉縣之一、著名葡萄產區和“國畫之鄉”。位於省境北部,黃河故道南側。麵積1861平方公裏,人口109.95萬。縣府駐龍城鎮。春秋時為宋國蕭邑,秦置蕭縣。縣境位於皖北平原暖溫帶半濕潤地區。除東南部有兩列自西南向東北延伸的低山殘丘外,大部為平原。農業以旱作為主,盛產小麥和雜糧;經濟作物以棉花為大宗,產量居全省首位,並盛產韭黃和蘆筍。半細毛羊飼養量及羊毛產量均占全省第1位。亦為淮北著名水果產地,有葡萄、蘋果、梨、桃和石榴等。其中葡萄產量居全省之冠。蕭縣葡萄酒罐頭聯合公司利用當地特產生產葡萄酒、蘆筍罐頭及羊肉罐頭等。礦藏以煤為主,分布在縣東南部,屬淮北煤田的一部分。明清以來,蕭縣畫家輩出,形成“龍城畫派”。名勝古跡有白土寨古蕭窯遺址和花甲寺村新石器文化遺址等。皇藏峪為全省重點自然保護區之一,森林密茂,相傳漢高邦劉邦曾避難於此,故名。
    (朱孟春)
    小涼山見涼山。
    小清河山東省通航河流。位於省境中部,源於玉符河汊流及濟南市諸泉,東北流經曆城、章丘、博興等縣,於壽光縣羊角溝東20公裏處入萊州灣。全長240多公裏,流域麵積1.1萬平方公裏。主要支流有繡江河、杏花溝、孝婦河、淄河和塌河等,均從右岸匯入,呈極不對稱的羽毛狀水係。河口呈喇叭狀,大潮時海水可上溯10餘公裏。河道幾經治理後較順直暢通。沿岸多湖泊窪地調蓄洪水,兩岸築有人工堤壩,一般無水患。水源補給主要靠山麓湧泉,河水較豐且穩定。濟南市板橋以下可常年通航百噸級船隻。流域全區皆為平原,土層深厚,是省內重要的農耕地帶。河水汙染較重,正在治理。
    (李樹德)
    小五台山恒山餘脈,桑幹河與拒馬河分水嶺,河北省最高山峰。位於省境西部偏北,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45公裏,麵積1800平方公裏。因有東、西、南、北、中5高峰,俗稱五台;又因較五台山低,故名小五台山。以東台最高,海拔2882米,為華北地區高峰之一。山體由燕山運動造成,為一大背斜構造。除沉積岩外,有大量火成岩和侵入岩,斷裂發育,侵蝕強烈,山勢險峻,溝深坡陡。氣溫低、溫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無霜期短,凍結時間長,陰坡積雪可終年不化。小五台山土壤垂直變化較明顯:海拔1400米以下為栗鈣土;1400~1700米為褐土,局部有黃土分布;1700~2100米為山地棕壤;2100米以上為亞高山草甸土。植被為夏綠闊葉林,區係組成複雜、植物種類繁多,達670餘種,垂直變化明顯:在陽坡2100米以上為蒿草草甸;2000~2100米為以碩樺為主要樹種的亞高山灌叢;1400~2000米是以白樺、青楊、華北落葉鬆、油鬆和白樺、紅樺為主要樹種的針闊葉混交林:1400~1200米為次生灌草叢,以沙棘、虎榛子、毛榛、繡線菊等為主;1200米以下則為農作物區。陰坡除分布高度與陽坡不同外,尚可分出以華北落葉鬆和雲杉為主的針葉林帶及以白樺、青楊為主的闊葉林帶。現有3個國營林場。小五台山動物資源豐富,有世界珍禽國家一類保護對象褐馬雞,並有響尾蛇、金錢豹、麝、貉、黃鼬等動物。山中主要山穀皆有溪流,常形成急流瀑布。林木蔥鬱,峰巒起伏,蔚為壯觀。山上多古建築遺跡,擬建為自然保護區。
    (鄧綬林唐學曾)
    小興安嶺中國東北地區著名山地之一,黑龍江幹流與鬆嫩水係間的分水嶺。呈西北—東南走向。介於北緯46°06'~51°,東經125°30'~130°52'。海拔約300~800米,寬100公裏左右,長約400公裏,麵積3.94萬平方公裏。最高峰為平頂山(1429米)。分水嶺兩側的斜麵不對稱,東北坡短而陡,西南坡長而緩。
    小興安嶺屬於華力西褶皺帶。第三紀時山體北部處在北東向沉積帶上,並與東北方的俄羅斯境內結雅河低地和西南方的鬆嫩平原聯成一片,在上新世末更新世初沿北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抬升為山嶺,與結雅河低地及鬆嫩平原分離。同時沿兩側斷裂帶發生多期岩漿噴出活動,東北側多裂隙噴發,熔岩麵積大;西南側多中心式噴發,火山錐體多。山體西南側的山前台地上有德都五大連池、科洛、二克山、尖山等火山群。五大連池火山群在1719~1721年尚有火山噴發活動。小興安嶺在鐵力一嘉蔭一線西北地表平緩呈丘陵性台地狀;該線東南呈低山丘陵地貌。
    小興安嶺地區冬季嚴寒,年均溫0c左右,1月均溫-25c左右,7月19~21c,無霜期100~130天,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多集中在6~8月。年均相對濕度約70%,10c以上活動積溫2000~2500c,廣布島狀多年凍土與季節凍土,沼澤發育。
    區內河流4月上旬出現春汛,6月上中旬至9月中下旬出現夏秋汛,河流封凍期約達5個月,河川年徑流深150~400毫米。
    小興安嶺東南段以紅鬆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占優勢,常見的混生樹種有:魚鱗雲杉、紅皮雲杉、臭冷杉、楓樺、興安白樺、黑樺、山楊、蒙古櫟、椴、槭、榆等。西北段由針闊葉林逐漸向針葉林過渡。主要樹種為蒙古櫟、黑樺、落葉鬆及樟子鬆等。混交林破壞後,則成山楊、白樺、蒙古櫟等多種闊葉樹組成的雜木林,以櫟為主的次生林或蒙古櫟純林。林下多藤本植物、草本植物。
    土壤以暗棕色森林土為主,並有草甸暗棕色森林土,階地上為黑土及草甸黑土,河穀地有泥炭潛育土及各類草甸土、泥炭沼澤土。
    動物資源主要有馬鹿、麝、狗熊、猞猁、東北野豬,鳥類有鴻雁、鴛鴦等。
    小興安嶺是中國重要林業基地之一。區內有以保護紅鬆母樹為主的豐林森林自然保護區(見伊春市)、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等。
    (張文芬)
    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見龍門山。
    孝感市湖北省工業城市,孝感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省境東北部。麵積2237平方公裏,人口130.78萬;其中城區麵積7平方公裏,人口7萬。南朝宋置孝昌縣,五代後唐改孝感縣,1983年撤縣設市。市境位於大別山低山丘陵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北部為低山丘陵區,中部為丘陵區,南部為平原湖區。市區在市境西南,南臨老澴河,北依京廣鐵路;南部為老城,北部為新城,市中心北門口一帶為商業區。京廣鐵路從市區北部經過,漢(口)孟(樓)、黃(陂)孝(感)、孝(感)大(悟)等公路幹線交匯於此,交通便利。工業有食品、紡織、建材、機械、電力、造紙等。農產有稻穀、棉花、油料和蓮藕、菱角、荸薺,以產太子米和馬蹄荸薺聞名。孝感麻糖為著名傳統特產,雕花剪紙為傳統工藝品。名勝古跡有董永墓、董永公園、後湖公園等。
    (陳聯壽)
    辛集鎮河北省辛集市府所在地,中國著名皮毛集散地。曾為“河北省第一大鎮”。位於河北平原中部,石德鐵路線上。麵積約13平方公裏,人口1.3萬。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溫和,交通方便,明初即為大鎮,原名“新集”,後與彭家店等村合並,改名辛集。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稱辛集市,1949年9月改鎮。曆史上以全國皮毛集散地和加工中心著稱。所產皮毛不僅暢銷東北、新疆、西南各地區,且有出口。至19世紀40年代末,收集加工的皮貨竟占全國皮貨總量的70%。此外,辛集天平、水膠和線毯的生產也著名。有“直隸一集”之稱。50年代以來建立化學、電力、紡織、石油加工、機械、建材、食品、服裝、皮革、造幣和工藝美術等工業部門,所產硫化堿、硫磺、硫酸鋇、硝酸鋇、碳酸鋇及重革、輕革和白皮等暢銷省內外。辛集鎮有全國重點中學一—辛集中學。群眾性文藝創作活躍,所作詩畫曾參加萊比錫書畫展覽。
    (鄧綬林唐學曾)
    忻州市山西省忻州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省境中部偏北,同蒲鐵路縱貫,往東有支線通定襄河邊村。麵積1954平方公裏,人口43.12萬。西漢為陽曲縣地。北魏置秀容縣。明並入忻州,1912年稱忻縣。1983年改縣為市。糧食作物以高粱、玉米、小麥、穀子為主,忻州高梁粒大,顆勻、皮薄、食品性好,營養價值高。經濟作物以葵花最重要,畜牧業中養牛較多。礦產以鐵、石灰石、白雲石和石墨較豐富。工廠集中在城區和忻口兩地,有建材、農機、紡織、食品等工業部門。所產豆羅沙以承受壓力大、硬度高、粘結力強而聞名全國。重要文物有韓岩村的元好問墓,又稱五華墳。
    (蕭樹文)
    莘口自然保護區福建省三明市莘口鄉境內沙溪右岸的保護區。1964年封禁,1980年建立。作為探索森林發生和演變規律的科學研究基地,現由福建林學院管理。麵積1120公頃。其中青鉤栲純林933多公頃,米櫧純林180餘公頃。木材蓄積量共21.8萬立方米。青鉤栲係常綠喬木,樹幹圓滿挺直,材質堅硬,耐腐性強,是船舶、橋梁、家具的優良用材。果實富含澱粉,可作糧食。樹皮和殼含單寧,可提取栲膠。樹型美觀,壽命長,是良好的觀賞樹種。中國南方各省均有零星分布,但近千公頃的大麵積純林僅見於莘口。保護區內尚有其他林木100餘科600多種。林內有黑熊、果子狸等數十種野生動物和白鷳、長尾雉等鳥類。
    (趙昭昞\)
    新汴河皖北、蘇北新辟大型綜合利用河道。為濉河、沱河上遊豫東、皖北洪水另辟出路,減輕下遊洪水負擔,使洪澇和高低水分排,並結合灌溉及城市、工礦供水和航運等多目標而開挖。西起安徽省宿州市西北沱河的七嶺子,東穿京滬鐵路,經靈璧、泗縣,穿越皖、蘇交界處的崗嶺—徐崗,下經江蘇省泗洪縣入洪澤湖的溧河窪,長127公裏。因河線臨近已淤廢的隋煬帝時開挖的汴河故道而名“新汴河”。按5年一遇排澇流量900立方米/秒與20年一遇排洪流量1460立方米/秒設計,50年一遇排洪流量1720立方米/秒校核。河底寬90~115米,一般挖深與築堤高各為4~5米,兩堤間距350~560米,1966開挖,1971年完成,為豫、皖、蘇3省共同協作治水的成果。河道上建有宿縣、靈西、團結3個梯級的水利樞紐工程等。可渠化通航100噸級駁船船隊,往上經宿縣水利樞紐以上的濉河引河、符離集船閘和濉河,直達淮北煤礦的青龍山港,通航裏程152公裏。新河道建成後已減輕了洪澇災害,效益顯著。
    (高不危)
    新會縣廣東省江門市轄縣,廣東柑橘、柑橙產地,葵鄉,新興紡織基地,著名僑鄉。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潭江下遊,南臨崖門出海。麵積1664平方公裏,人口86.46萬。縣府駐會城鎮。南朝劉宋時置新會郡,隋改為縣,後因之。縣境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為丘陵,中、東部為西江及潭江衝積平原,平原上多殘丘。河汊交錯,基堤縱橫,潭江流經縣境,西江通過江門水道亦可分流至此。水量豐盈,但有洪鹹之害,築堤防洪為農業重要措施。縣境土地肥沃,河湧密布,勞力充裕,耕作集約。盛產稻穀、甘蔗、水果、葵、塘魚和蔬菜,以新會葵和甜橙著名。沿海水產豐富,海洋捕撈和淡水養殖業占重要地位,塘魚出口港澳。養豬、養禽業發達。礦產有鎢、錫、鉍、水晶、陶土等。工業發展很快,尤以紡織為先,擁有規模巨大、技術先進的滌綸長絲廠。此外還有製糖、造船等。手工業有葵葉、藤器、棕櫚、煙絲、水草加工等,其中葵扇和葵製工藝品製作曆史悠久,飲譽海內外。新會為清末維新派首領之一梁啟超的故鄉。多華僑,主要旅居美洲等地。會城鎮又名岡城,為著名古城,位於丘陵和平原接觸地帶,南瀕銀洲湖,文化發達,山水秀麗,多文物古跡。
    (徐俊鳴司徒尚紀)
    新疆鞏留野核桃林見新疆野果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國土地麵積最大的省區。位於中國西北部邊疆地區,介於北緯34°09′~49°08′,東經73°25′~96°24′。東部和南部與甘肅、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區鄰接,東北部同蒙古交界,西北到西南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接壤,西南部同克什米爾地區毗鄰。麵積達166萬平方公裏,約占中國土地麵積的1/6,人口萬。轄8地區,5自治州,2地級市,14縣級市,65縣,6自治縣。首府烏魯木齊市。
    自然條件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遠離海洋,地域遼闊,大地形輪廓明顯。幹旱是新疆自然條件的突出特點和自然環境的重要特征。全疆氣候、植被、土壤的地帶性分布和垂直變化均有顯著的差異。
    地質與地貌大地構造上,主要有塔裏木和準噶爾兩地台及阿爾泰山、天山與昆侖山等地槽褶皺帶,其間界線分明,受深大斷裂控製,地質構造單元輪廓與地形單元界限反映清楚。準噶爾地台在阿爾泰山與天山間,基底為寒武紀,傾向於東天山,上覆平緩蓋層2組:一為石炭、二疊紀海相地層,火山岩係及海陸交互的砂頁岩;二為中、新生代湖相沉積,有5套生油層係,主要為石炭至二疊係,西側油田已開采,東側已有噴油井。塔裏木地台在天山與昆侖山間,基底為前震旦紀結晶岩係,內部有台凸、台凹及莎車、庫車拗陷等次級構造單元。台凸在中央,中、新生代沉積薄;拗陷內有巨厚中、新生代陸相沉積。盆地有3套生油成氣層係:石炭一二疊係、侏羅係、海相上白係,西南部及北部已有噴油井。
    圍繞地台的褶皺帶,其地槽發育始於寒武紀,古生代時強烈拗陷,屢受海侵,沉積層係巨厚。古生代末上升為山地,中生代續升,局部拗陷形成山間盆地。山麓拗陷及山間盆地均有巨厚中、新生代沉積岩係。晚第三紀以來大幅度上升,山前拗陷及山間盆地則下降,形成三大山係的現代麵貌,各褶皺帶有各自的特征。阿爾泰山從北向南有:北阿爾泰槽背斜、中央阿爾泰背斜帶及南麓的齋桑槽向斜。天山褶皺帶為巨大對稱構造,中央為地背斜帶,為古天山核心,由前震旦紀結晶變質岩係組成;兩側為槽背斜帶,有古生代沉積及火山岩,褶皺強烈。昆侖山有2組斷裂,交匯於策勒附近。西組呈西北向,北為槽背斜,中為西昆侖背斜帶(中央結晶岩帶),南為古生代褶皺帶。東組呈東北向,由古生代砂頁岩組成,二疊紀至中生代隆起,其輪廓與現代昆侖山邊界相似。阿爾金山為古老斷塊,保持穩定隆起,局部有海侵,古生代沉積不完整,第四紀為區域性隆起。
    煤炭主要分布於天山南北山前拗陷及山間盆地,主要成礦於早、中侏羅世。鐵礦分布於各褶皺山係的中央隆起帶及兩側地向斜褶皺帶,以天山東段較集中,主要為磁鐵礦、赤鐵礦、菱鐵礦。錳礦主要在天山中、西段,成礦於早石炭世,昭蘇地區較集中。鉻礦與超基性岩有關,分布於二至三級構造單元接觸處。從構造聯係看,伊犁地區阿吾拉爾山斑岩銅礦與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銅礦帶相連。鉛鋅礦分布於塔裏木地台與地槽接觸處,成帶分布。稀有金屬集中於地槽褶皺帶的地背斜或複背斜內,如全國著名的阿爾泰山富蘊縣及和田南部。石棉礦主要在昆侖山與阿爾金山接觸處深斷裂帶,自若羌至且末間延伸200多公裏。
    新疆地形輪廓明顯,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3列高大山脈包圍準噶爾和塔裏木兩大盆地,山脈內部又有許多山間盆地,高差相當懸殊。山脈最高點海拔與盆地最低點海拔相差8766米。阿爾泰山脈位於自治區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平均山脊海拔約3000米,最高的友誼峰為4374米。自治區南部則有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脈、昆侖山脈及阿爾金山脈環列,平均山脊海拔超過5000米,6000~7000米的高峰達20多處,7000米以上的高峰則有11處。位於新疆和克什米爾之間的喀喇昆侖山喬戈裏峰,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2高峰。天山山脈橫穿自治區中部,平均山脊海拔超過4000米,位於溫宿縣境北部的托木爾峰為最高峰,海拔米。準噶爾盆地位於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屬半封閉性內陸盆地。盆地內部大部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麵積4.88萬平方公裏,是中國第2大沙漠和麵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盆地東有阿爾泰山向東南延伸部分的北塔山,西有塔爾巴哈台山、薩吾爾山、賽米斯台山、加依爾山、瑪依力山、巴爾勒克山等,總稱為準噶爾西部山地。盆地北部的額爾齊斯河流入北冰洋,屬外流河;盆地中南部河流屬內流河。盆地最低點為艾比湖,湖麵海拔189米。塔裏木盆地位於天山與昆侖山係之間,屬全封閉性內陸盆地。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盆地中央,向東與庫姆塔格沙漠幾乎相連,麵積達33.76萬平方公裏,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沙漠之一。盆地西側為天山南支;東側為地勢較低、通向河西走廊的疏勒河穀,為古代絲綢之路所經。盆地內河流不能外泄,以羅布窪地為最後歸宿。盆地最低點為老羅布泊湖麵(見羅布泊),海拔780米。此外,在3大山係內部還有許多山間盆地,分屬外泄型和封閉型2類。屬於前者的有天山內部的尤勒都斯、拜城、焉耆、烏什等盆地,伊犁河流域的幾個小盆地,帕米爾高原的布倫口盆地等,其河流均能流出山口,到達塔裏木、準噶爾或中亞等大型內陸盆地。屬於後者的有巴裏坤、哈密、吐魯番等天山山間盆地及若羌南部的山間盆地等,盆地內形成的河流均不能流出山口。上述山間盆地海拔相差懸殊,若羌及和田南部的山間盆地超過4000米,和靜縣境的尤勒都斯盆地為2500米左右,焉耆和拜城盆地為1000~1200米,最低的吐魯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海拔為-155米。
    氣候與水文新疆地處內陸腹地,高山環繞,氣候以幹冷為特色,降水稀少,蒸發力強,年溫差、日溫差極大,具有強烈的大陸性,降水和氣溫的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顯著。年均溫北疆約-4~9c,南疆為7~14c。冬寒夏熱,1月氣溫北疆約-20~-15c,南疆約-10~-5c。7月均在22~26c左右,但海拔低、地形封閉的吐魯番盆地氣溫偏高,7月均溫達32.8c。氣溫分布一般隨緯度增加和海拔上升而降低。天山對寒潮的阻擋作用更加深了氣溫的南北差異。天山以北屬中溫帶,天山以南屬暖溫帶。山地夏季氣溫垂直遞減率明顯,冬季山地存在逆溫層,山麓和平原氣溫低於中、低山帶,海拔上升千米,氣溫增加3~5c,逆溫層曆時4~5月。各山係逆溫層厚度不同,天山北坡為2000~2500米,南坡為1500~2000米,而昆侖山係為1000~1500米,阿爾泰山逆溫層不明顯。新疆晝夜溫差較中國同緯度地區都大,氣溫平均日較差南疆為14~16c,北疆為12~14c,山區約10c;年最大日較差約為25c。氣溫日較差大,對農業十分有利。新疆瓜果含糖量高,品質優異,與此有關。除氣溫日較差大外,光照較中國同緯度地區豐富,亦為新疆氣候的顯著特點之一。年日照時間達2550~3500小時,其分布自北向南略有減少,從西向東則逐漸增加;從平原到山區,北疆減少,南疆則略有增加。在植物生長期內光照充足,生長加快,因而積溫的有效性高,各種作物所需的積溫較同緯度其他地區為少。如天山北麓北緯45°附近可種水稻和棉花,而西歐同緯度地區棉花不能種植,水稻亦少見。
    新疆是中國典型的幹旱區,年均降水量約145毫米。降水的分布規律是,北疆多於南疆,西部多於東部,山地多於平原,山地西段多於東段。山區降水量,阿爾泰山南坡和天山北坡為400~600毫米,伊犁河上遊迎風坡最大降水量接近1000毫米;天山南坡東段約200~300毫米,西段約400~500毫米;昆侖山北坡的中段和東段,一般不到200毫米,西段及中段局部山區約400毫米。平原年降水量,準噶爾盆地邊緣約200毫米,盆地中心及東緣100~150毫米;塔城盆地和伊犁穀地均300毫米;天山以南平原降水量均不超過100毫米,塔裏木盆地西緣和北緣約50~70毫米,盆地中心及東南緣及哈密、吐魯番盆地僅10~20毫米,托克遜城年均為5.9毫米,為中國年降水量的最低記錄之一。
    新疆境內上空每年水分輸送總量約1.1540萬億立方米,其中降落到地麵上的水量約2400億立方米。自治區年均降水量145毫米,為中國年均降水量(630毫米)的23%。在降落到地麵的水量中,能形成徑流並匯納為大小河流的徑流總量為830億立方米,尚不及全國徑流總量(2.7114萬億立方米)的3%。年均徑流深為50毫米。地表徑流和大氣降水兩者的分布規律一致,其特點是:地表徑流幾乎全部來自山區,地區分布西部多於東部,北疆多於南疆。境內河流多以高山冰川雪水為源,且多流失於盆地沙漠,或積水成鹹湖。全境如以北塔山經烏魯木齊、庫爾勒至葉城劃一直線,線西北土地麵積約占新疆總麵積的40%,而其所產生的年徑流量卻約占新疆的80%;線東南土地麵積占60%,產生的年徑流量僅占20%。新疆的水文情況亦具有明顯的幹旱環境特點:1全境因周圍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河流除額爾齊斯河屬外流河外,其餘均屬內流河。湖泊則以鹹水湖居多,淡水湖較少。2多數河流可分為徑流形成區和徑流散失區,其分界點在山口。山口以上河流,從上而下水量逐漸增加;山口以下水量被大量引入灌區,而補給甚少,徑流逐漸散失。3河流數量多,流程短,水量少,多無航運之利。
    新疆境內共有大小河流570條,年徑流量約為810億立方米。其中,北疆有河流387條,年徑流量406億立方米;南疆有河流183條,年徑流量404億立方米。主要河流有:額爾齊斯河,發源於阿爾泰山東南,出國境後注入齋桑泊,是中國屬北冰洋水係的唯一河流,也是新疆境內唯一的外流河。塔裏木河是中國幹旱地區最長的內流河,由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匯合而成,穿流於塔裏木盆地北緣,全長約2200公裏,下遊經常改道,有時東流經孔雀河入羅布泊,有時南流注入台特馬湖。伊犁河穿行於伊犁河穀,向西流出國境後注入巴爾喀什湖,是新疆境內水量最大的內流河。主要湖泊以羅布泊為較大,現已幹涸,湖麵變化大。博斯騰湖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艾丁湖則為中國海拔最低的湖泊。此外,還有烏倫古湖、艾比湖、賽裏木湖、巴裏坤湖等及著名的天池。
    植被與土壤新疆境內在高山和高山地區及山前洪積衝積平原分布著大麵積的草原,阿爾泰山、天山等高山深處分別有綿延呈帶狀分布的西伯利亞落葉鬆和雪嶺雲杉、雲杉等山地針葉林,塔裏木河等大河下遊沿岸生長著胡楊林與灰楊等為主的闊葉林。此外,大部分地表多為植被稀疏、種類貧乏的荒漠植被所覆蓋,土壤類型多種多樣,南北差異顯著。
    在北疆準噶爾盆地北部平原、阿爾泰山及其山前平原、準噶爾盆地以西山地的西北部和塔城盆地,植被以蒿屬和假木賊或小蓬為主的半荒漠(包括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並混生有羽茅;地帶性土壤為棕鈣土,隱域性土壤有草甸土和麵積不大的鹽土和沼澤土。西部天山及伊犁穀地植被屬具有短命植物的蒿屬半荒漠,地帶性土壤為灰鈣土,隱域性土壤以草甸土和草甸沼澤土分布較廣,草甸鹽土則麵積較小。準噶爾盆地東部戈壁,中部沙漠和西部平原等地,植被為以麻黃、梭梭、假木賊、霸王、伊林藜和小蓬為主的荒漠,地帶性土壤為灰棕色荒漠土。中部天山及其北麓平原,植被屬以蒿屬和琵琶柴荒漠為主,地帶性土壤為荒漠灰鈣土。南疆地區在平原範圍內,植被多屬以麻黃、伊林藜、合頭草、琵琶柴、假木賊、泡果白刺等為主的半灌木和灌木荒漠,地帶性土壤為棕色荒漠土和石膏棕色荒漠土。隨著幹旱程度的進一步增強,在塔裏木盆地南部和東南部、噶順戈壁及吐魯番盆地一帶,則分布著石膏鹽盤棕色荒漠土。此外,在洪積扇邊緣和河流沿岸則分布著鹽化草甸土,河岸胡楊、灰楊林下發育著胡楊林土。在距現代河道較遠的古代衝積平原上,則分布著龜裂性土或殘餘鹽土。在濱湖地區則分布著草甸鹽土、鹽土或濱湖鹽土等。
    新疆植被、土壤的垂直地帶性,因各山體所處的生物氣候帶不同而異。如阿爾泰山位於北疆的溫帶半荒漠地帶,其南坡垂直帶始於荒漠草原山地棕鈣土帶;在中山地帶則分布著森林和森林草原,以灰色森林土為主;至高山和亞高山則以山地草原高山和亞高山草甸土帶占據優勢,整個垂直結構較完整。北天山的垂直地帶性較明顯,以烏魯木齊以南為例,大致海拔1500~2500米為森林草原和森林帶,2500~2800米為亞高山草甸帶,2800~3000米為高山蒿草草甸,3200~3400米為寒凍風化帶,3400米以上為冰川和積雪。南天山與北天山有顯著差異,其天然植被主要為山地荒漠草原和草原,森林帶消失,僅在局部高山陰坡有小片雪嶺雲杉和榫木生長,林下灌木少,且缺乏北坡所特有的草本植物。昆侖山北坡垂直帶中沒有森林帶,如昆侖山中段的賽圖拉山區海拔3500米以下為荒漠山地棕漠土帶,3500~4200米為山地荒漠草原山地棕鈣土帶,42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化草原和幹草原高山草原土帶。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新疆分別隸屬4個自然地理區。它們又都隸屬中國西北幹旱區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
    準噶爾盆地溫帶荒漠區位於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氣候、生物條件均具溫帶荒漠特點。可分為3亞區:
    1準噶爾盆地亞區。地貌上分南、北兩個平原。盆地中心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以固定、半固定沙丘占絕對優勢。植被以超旱生的半灌木和小半灌木為主。氣候以幹旱、多凍害和大風為特點。河流除額爾齊斯河外,均為內陸河,以盆地和低窪部位為歸宿點。20世紀50年代以後成為新疆重要糧食產地和中國重要甜菜產地之一。
    2諾明戈壁亞區。全境為石質和礫質戈壁所覆蓋,是中國戈壁分布中心。自然條件極其嚴酷。
    3額敏穀地亞區。地貌上主要由洪積平原組成。生物土壤條件屬荒漠草原棕鈣土地帶,垂直分布現象顯著。
    阿爾泰山山地草原及針葉林區地貌垂直分帶明顯。水汽來自大西洋,降水隨高度遞增,由西向東遞減。山麓的氣候生物土壤條件屬溫帶荒漠草原棕鈣土地帶。可分為阿爾泰山西北部和阿爾泰山東南部兩個亞區。
    天山山地草原和針葉林區天山是中國廣大荒漠中的巨型“濕島”,也是全世界幹旱區中降水最多的山地之一。天山發育有較完整的山地植被和土壤帶譜。可分為3亞區:
    1中天山亞區。包括中國境內天山山地大部分地方。
    2東天山亞區。位於七角井以東的狹長山體。
    3伊犁穀地亞區。位於伊犁河上遊。境內的伊犁河是中國水量最大的內陸河,對農牧業生產均有利。
    塔裏木盆地暖溫帶荒漠區位於天山和昆侖山之間,是大型封閉性山間盆地,中國最大的荒漠地區,亦為中國唯一的暖溫帶荒漠。新疆境內包括該區的2亞區:
    1塔裏木盆地亞區。盆地被沙漠和戈壁所覆蓋。土地類型分布呈環狀特征。盆地中心有塔克拉瑪幹沙漠。亞區的光熱資源豐富,風沙和幹熱風災害頻繁。
    2吐魯番—哈密間山盆地亞區。是歐亞大陸最幹旱、戈壁分布最集中的核心地段。
    發展簡史
    中國史書將河西走廊以西地區稱為西域,意為西部疆域。1884年新疆建省後始稱“新疆”。傳說公元前7世紀秦穆公曾任西方戎族的由餘輔政。公元前3世紀中國絲織品已通過西域運銷希臘。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張騫出使西域,遠至伊犁河以西。漢宣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鄭吉屯田渠犁(今庫爾勒);神爵二年(公元前60)建立西域都護府,治所烏壘城(今輪台東),屯田規模和地域擴大。東漢時期,中國以新疆為門戶,同西方各國家、各民族的交往比以前更活躍和廣泛。東漢末年以後,魏、晉、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魏的中央政權都到達過西域。隋統一全國後,先後設立鄯善、且末、伊吾等郡。唐在西域東部部分地區實行州、縣、鄉、裏製度,設有伊州(今哈密、伊吾一帶)、西州(吐魯番盆地)和庭州(阜康至木壘一帶)。其他地區則實行都護府製,安西都護府轄天山以南至帕米爾地區,府治原設於西州城(今吐魯番東高昌故城)。平龜茲後,乃移府治於其都城(今庫車),統龜茲(今庫車)、疏勒、毗沙、焉耆四都督府。不久,府治又遷回西州。唐顯慶二年(657)平阿史那賀魯,分西突厥東部地置昆陵都護府,轄今巴爾喀什湖以東至新疆準噶爾盆地及伊犁河一帶;分西突厥西部地置蒙池都護府,轄今楚河以西抵鹹海廣大地區。唐長安二年(702)分安西置北庭都護府,轄東起阿爾泰山,西到鹹海,北抵巴爾喀什湖和額爾齊斯河上遊,南至天山的廣大地區,治所設於庭州城。至唐貞元六年(790)府治為吐蕃所陷,都護府遂廢。唐代在西域經營農牧業、紡織業及鐵、銅、金、銀等金屬的開采和冶煉,交通運輸也有發展。唐末以後西域有三大勢力:黑汗(喀喇汗國)據有北起塔城,南至喀什,西至撒馬爾罕的中亞地區;於闐李氏王朝據有且末至蔥嶺的塔裏木盆地南部和昆侖山區;西州回鶻據天山南北地區;均服屬於當時中原中央政權。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設別失八裏行尚書省(省治在吉木薩爾)及宣慰司,統轄天山以北;天山以南則由和州(火州)宣慰司統轄。元代北疆地區由於受戰亂破壞,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而南疆地區則出現一定的繁榮。元末明初,新疆和內地商業貿易仍很活躍。15~16世紀,西域大部地區在封建割據下,東部仍屬明中央政權統治範圍,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建立哈密衛等。清統一新疆後,在全疆各地建立統治機構,行使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國家主權:額爾齊斯河以北歸科布多參讚大臣管轄,其他地區歸伊犁將軍管轄,下設烏魯木齊都統及各城參讚、辦事和領隊大臣等。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從此內地漢、回等各族人民遷居新疆者日漸增多,屯墾範圍有所擴大,南疆農村的養蠶業和繅絲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新疆農村經濟開始複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於1953~1954年先後成立5自治州,6自治縣,7自治區,9自治鄉。1955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新疆是中國地廣人稀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省(區)。1949年總人口僅有433萬,至1990年已達萬。隨境內經濟建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天山南北人口比例發生顯著變化。總的趨勢是南疆所占比例有所縮小,由1949年占全疆總人口的70.1%降為51.8%,北疆則隨著交通、工礦和農墾事業的發展,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南疆,其占全疆總人口比例也相應由29.9%上升為48.2%。城鎮人口占全自治區總人口的31.91%。
    新疆是中國人口密度較低的省(區)之一。1990年全自治區人口密度平均為9人/平方公裏。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自治區轄市,而各地、州中則以伊犁州直屬縣、市為較大,是全自治區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南疆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喀什地區,為自治區平均的2倍,南疆平均的3倍。巴音郭楞州平均為1.6人/平方公裏,遠低於全疆平均密度,全州北部8縣、市平均密度為4.9人/平方公裏,南部且末、若羌平均僅為0.17人/平方公裏。全自治區人口的上述分布情況,與自然環境、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相一致。南疆沙漠麵積大,極度幹旱,交通不便,因而人口密度低於北疆;伊犁河穀和喀什三角洲水、土、熱條件好,因而人口密度較大。
    新疆人口較多的民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等,其次有塔塔爾、達斡爾、滿、烏孜別克、藏、俄羅斯及其他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有些民族逐漸形成自己的聚居區,如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等民族;有些則和其他民族雜居,如烏孜別克、塔塔爾、滿、俄羅斯。隨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純粹的民族聚居區實際上並不存在,在已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州、縣中,均有其他民族雜居。維吾爾族約有75%集中分布於天山以南,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以天山北麓為多,次為天山南麓,以農墾團場、工礦及城鎮較集中。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及天山北麓東部。回族較分散,除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耆較集中外,其他大、中城鎮也有。蒙古族聚居於博爾塔拉和巴音郭楞兩自治州及和布克賽爾自治縣,以牧為主。柯爾克孜族聚居於天山南脈及帕米爾高原,即克孜勒蘇自治州4縣,以牧為主。塔吉克族聚居於塔什庫爾幹自治縣。錫伯族聚居於伊犁河南岸察布查爾自治縣,北疆大城鎮亦有散居。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均不足萬人,大多散居於北疆各地。
    經濟概況新疆原以農牧業為主,綠洲農業和草原放牧畜牧業曆史悠久,在自治區占有重要地位。現代工業起步晚,基礎薄弱,但發展速度快,現已建立起門類較為齊全的現代工業體係。1990年全自治區工農業總產值已由1949年的7.2億元增長到364.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由0.9億元增長到219.9億元;農業總產值由6:3億元增長到144.7億元。交通運輸和城市建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經濟日趨繁榮。
    農業2000多年前的新疆農業生產已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南疆多“城郭諸國”,北疆則多“行國”。南疆“地沃宜稼”,居民多早已定居,以農為主,農業發展曆史悠久,是自治區最古老的農區。遠在公元前2世紀塔裏木盆地邊緣已有開墾引雪水灌溉的農田。漢時曾在輪台、渠犁設置屯田。在唐代今喀什、於田一帶已成富饒農區。北疆水草豐美,居民長期以牧為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直至清統一新疆後,始在伊犁、烏蘇、塔爾巴哈台、瑪納斯、呼圖壁、昌吉、米泉、阜康、烏魯木齊、吉木薩爾等地進行較大規模的屯田,北疆耕地麵積隨之不斷擴大,農業始有所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自治區把水利建設放在首位,對許多河流進行綜合開發治理,興建水庫和灌溉渠道。在鞏固和擴大古老綠洲農田建設的同時,以生產建設兵團為主體,在天山南北的塔裏木河中、下遊和瑪納斯河流域等地的新、老衝積平原、三角洲下部、扇緣和山前洪積細土平原,興建大批國營農(牧)場群,開辟了許多大墾區,建立了新綠洲,擴大墾殖利用麵積,發展糧食、棉花和甜菜生產。不僅迅速扭轉了新疆長期“南糧北調”的被動局麵,而且促進了新疆農業生產布局產生深刻的變化,使新疆成為全國最大的墾區之一。1990年全自治區耕地麵積已達297.95萬公頃,為1949年的2.4倍;糧食總產量666.2萬噸,棉花總產量46.9萬噸。牲畜總頭數3540萬頭(隻)。其中規模大、數量大、機械化水平高的國營農(牧)場擁有耕地90多萬公頃,占自治區耕地麵積的30.2%左右,其糧食產量約占自治區的1/4,棉花產量約占1/3,甜菜產量也占有相當的比重,成為自治區糧、棉、糖生產基地和農業生產重要支柱。
    1種植業是新疆農業生產的主導部門。以糧食作物為主,主要有小麥和玉米,其次為水稻、高粱。小麥分布遍及山地農區和平原農區,種植麵積大,產量約占糧食總產的一半以上。喀什、阿克蘇、和田、克孜勒蘇和庫爾勒等地平原農區以冬麥為主,阿勒泰、吐魯番、哈密、博樂、塔城等地則為春麥區,其他地區為冬春麥並重區。玉米絕大部分集中於南疆平原農區。水稻局限於各大河沿岸、河灘低窪地區和扇緣泉水溢出帶上,以阿克蘇河、葉爾羌河、開都—孔雀河、渭幹河、和田河、烏魯木齊河、瑪納斯河和伊犁河流域為集中,產量以阿克蘇河流域為最大,其次為葉爾羌河流域。高粱種植麵積小,主要分布於吐魯番和喀什地區。自60年代初期起,隨烏魯木齊河和瑪納斯河等大河的綜合治理和生產水平的提高,北疆地區糧食種植麵積和糧食總產量已超過南疆地區,且自給有餘。伊犁和塔城─博樂地區為自治區主要商品糧基地,南疆的阿克蘇、喀什地區則為自治區的老商品糧產區。
    2新疆經濟作物以棉花、油菜、胡麻、甜菜為重要,是中國最古老的棉區之一和長絨棉生產區。棉花種植以瑪納斯河、葉爾羌河、克孜和蓋孜河、阿克蘇河、和田河、孔雀河等流域和吐魯番盆地最為集中,所產棉花除滿足自治區棉紡織工業需要外,還大量供應全國各地,並部分出口。甜菜種植比較集中,以石河子地區種植麵積為最大,其次為芳草湖以及溫宿、烏蘇、焉耆等縣。甜菜產量1990年224萬噸,甜菜糖產量22萬餘噸,為僅次於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中國第3大甜菜基地。和田、莎車一帶桑蠶業自古聞名。
    3新疆盛產多種瓜果,甜瓜(哈密瓜)為著名特產,以品質優異馳名中外,吐魯番、哈密及喀什三角洲為著名產區。吐魯番的無核白葡萄、庫爾勒的香梨、庫車的甜杏、阿圖什的無花果、喀什的甜櫻桃、和田的紅葡萄、葉城大石榴和無籽梨、伊犁蘋果、阿克蘇薄皮核桃等享有很高聲譽。已建成中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果樹資源圃。
    4酒花(啤酒花)栽培自20世紀60年代初由內地引進以來,栽培麵積逐年擴大,現已成為全國酒花內銷和外貿出口的主要來源。
    5新疆藥用植物豐富,產量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的有:貝母、阿魏、麻黃等,其他有雪蓮、肉蓯蓉、黨參、秦艽、紅花、牛蒡、顛茄、青蘭等。紅花是新疆古老的作物,清代曾列為貢品,既是油料,又是中藥材。
    6新疆天然草場遼闊,麵積約0.8億公頃,占全國草原麵積的1/4。其中有效利用麵積約達0.54億公頃,59.21%為山地草場,40.79%為平原草場。山地草場主要分布於境內各大山係的山坡和山間盆地,降水多而穩定、牧草質優高產,有利於各種牲畜放牧利用。平原草場主要分布於大河兩岸及沙漠邊緣,由於降水少,氣候幹旱,多屬荒漠半荒漠草場,牧草生長較差,產草量不夠穩定。自治區畜牧業以綿羊、山羊、牛、馬等家畜為主體,曆來為中國主要牧區和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早就以產伊犁馬、焉耆馬、福海大尾羊、庫車羔皮羊及新疆毛肉兼用細毛羊和草原兼用牛等享有盛譽。新疆毛肉兼用細毛羊居自治區各類牲畜之首,是國內育成的第1個細毛羊優良品種,重點分布於北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區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哈密地區山北2縣與和靜縣的巴音布魯克區。羔皮羊主要集中於以南疆的庫車、沙雅和新和縣為中心的塔裏木河流域,其次為準噶爾盆地南緣的荒漠半荒漠地區。阿勒泰大尾羊(原名福海大尾羊)為主產於阿勒泰地區的新疆優良綿羊品種之一。肉牛以伊犁地區的新源、鞏留,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溫泉、塔城地區的烏蘇、塔城和阿勒泰的布爾津等縣為生產基地。養馬業以伊犁的昭蘇盆地、特克斯盆地和喀什河穀以及巴裏坤、焉耆等地基礎較好。
    7新疆是中國西北幹旱地區主要的天然林區。林區麵積達2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1%。地區分布極不平衡。山地針葉林主要分布於北疆的伊犁地區和溫泉以東至木壘一線的天山北坡,阿勒泰地區的阿爾泰山南坡以西伯利亞落葉鬆和雪嶺雲杉為主。其次是天山南坡,但林相較稀,林地麵積也比天山北坡少得多。昆侖山和帕米爾東部森林更少。伊犁地區木材蓄積量大,是自治區主要林業生產基地。在伊犁地區山地森林外緣,尚分布著約1萬公頃的天然野果林。溫泉至木壘一帶的山地森林蓄積量雖不及伊犁地區,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為自治區木材生產的重點地區。阿勒泰地區森林麵積大,木材質量好,是自治區最重要的林區之一。平原闊葉林以南疆塔裏木河沿岸的胡楊林為重要,其分布較集中,對維護生態、穩定河床和平原地區發展畜牧業均起重要作用。北疆平原地區的瑪納斯河流域、準噶爾盆地邊緣和阿勒泰等地,梭梭林廣為散布,具有良好的固沙作用。人工林主要分布於新老墾區,尤以國營農場發展為快,不少地區已條田成方,林帶成網。
    工業新疆工業發展較晚,1949年以前除伊犁皮革廠等使用機器生產外,其餘多為手工業作坊,現代工業幾乎是空白。自治區成立以來,在烏魯木齊、喀什、伊寧、石河子、阿克蘇、庫爾勒、和田等地,依靠當地及其附近地區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和蠶繭、蘆葦、羅布麻、芨芨草等輕紡工業原料,分別建立了相當規模的棉、毛紡織廠、造紙廠、製糖廠、皮革廠、絲織廠和地毯廠等企業。在重點發展紡織、製糖、造紙和皮革等輕紡工業的同時,又建立起冶金、煤炭、石油、電力、化工、機械、建材等現代工業。此外,還大力發展和田地毯及絲綢、喀什小花帽和民族樂器、英吉沙刀、和田玉石製品、庫車羔皮、伊犁皮革、維吾爾銅器和銅雕等傳統的民族工業品生產。整個自治區已形成了烏魯木齊、克拉瑪依、石河子、伊寧、喀什等一些工業基地、新興工業城市以及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城鎮、小型工業和鄉鎮企業則遍及自治區各地,並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
    新疆礦產資源豐富,工業發展潛力很大。全自治區已發現的礦產資源達百餘種,約有半數已探明儲量。其中,煤礦主要分布於天山南北兩側山前拗陷帶和山間盆地中,主要成煤期為侏羅紀,具有儲量大、質量好、種類齊全、部分氣煤含油率甚高等特點,1990年原煤產量近2000萬噸。石油工業中克拉瑪依油田開發較早。塔裏木盆地和哈密—吐魯番盆地石油資源更為豐富,1990年石油產量已達680萬噸。鐵礦多分布於天山東段,西昆侖山和阿爾泰山也有,多為磁鐵礦、赤鐵礦,其次為菱鐵礦,伴生銅,可綜合利用。金、銅、鉛、鋅、鎳等有色金屬和鈹、鋰、铌、鉭等稀有金屬均甚豐富。哈密地區大型銅鎳礦的鎳儲量居全國第2位。此外石棉、玉石、硫鐵礦、磷礦、白雲石等也甚豐富。雲母、芒硝、鹽、石膏等的儲量名列全國前茅。全自治區水力理論蘊藏量達3000多萬千瓦,居全國第4位。水能資源裝機容量現僅為30萬千瓦,僅占水力蘊藏量的1%。風能和太陽能資源亦很豐富,設立在烏魯木齊市南的達阪城風電場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風電場。
    交通運輸新疆過去交通運輸落後,長途運輸靠公路和駱駝,短途運輸以毛驢為主。經過40多年建設,全自治區已形成以烏魯木齊為中心,以公路運輸為主,鐵路、航空運輸密切配合的交通運輸網。還有克拉瑪依至烏魯木齊的輸油管道620公裏。
    新疆公路已達2.6萬多公裏。主要幹線有:1通過環繞兩大盆地的公路幹線,溝通沿線各州、縣及大小綠洲間的聯係,但穿越盆地的捷徑不多,僅有塔裏木盆地的尉犁至若羌及葉城至巴楚兩公路線;2穿越天山的公路幹線,如哈密至巴裏坤,七角井至木壘,烏魯木齊經達阪城至托克遜、經勝利達阪至庫爾勒,獨山子經巴音布魯克至庫車(三次穿越天山),察布查爾至昭蘇等;3翻越昆侖山公路幹線,主要有葉城至西藏阿裏地區的新藏公路,喀什經塔什庫爾幹至巴基斯坦的中巴國際公路;4通過甘新、青新、新藏等省際幹線與鄰省聯係。目前全自治區已有97%鄉鎮通汽車。
    鐵路運輸以蘭新線為主幹,連接隴海、包蘭等鐵路幹線,可直達蘭州、西安、鄭州、北京、上海和黃海之濱。通往塔裏木盆地的南疆鐵路已從烏魯木齊穿越天山通車至庫爾勒。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的北疆鐵路已於1990年建成。還將計劃修建庫爾勒至青海(青新線),庫爾勒向西延伸至阿克蘇、喀什等地的新鐵路線。此外,還有烏魯木齊至甘河子的輕便鐵路。
    新疆是全國空中航線較長、航空站較多的省區之一。從烏魯木齊至北京、上海、蘭州、西安、廣州等城市均有直達航線。自治區內有烏魯木齊到喀什、和田、阿克蘇、庫車、庫爾勒、且末、伊寧、阿勒泰、克拉瑪依、富蘊等的航線。中國民航通往歐洲的國際航線也途經新疆。此外,烏魯木齊還有通往阿拉木圖、伊斯坦布爾和沙迦的國際航線。
    自治區境內通航河流極少,隻有額爾齊斯河和伊犁河有季節性輪(駁)船航線。
    (楊利普)
    新疆新源野蘋果林見新疆野果林。
    新疆野果林新疆野果林有6個類型:野蘋果林、野杏林、野核桃林、野扁桃林、野李群係、野櫻桃群係。已劃為自然保護區的有3處:新源野蘋果保護區、鞏留野核桃保護區、裕民野巴旦杏(或野扁桃)保護區。新疆野果林的共同特點是:要求較耐陰的溫和濕潤氣候,具有海洋性落葉闊葉樹種特征,樹種多為第三紀闊葉林的孑遺,主要分布於伊犁穀地及塔城盆地。分布地區的氣候條件正好滿足上述生境條件的要求:東、西、北三麵有高山,阻擋了北方寒冷氣流和南方幹熱空氣的侵襲,向西開口則迎來濕潤的西風氣流,年降水量400~600毫米;海拔多為1100~1600米,冬季位於山地逆溫層內,無嚴重凍害。以新源(928米)為例,1月均溫-8.1c,極端最低溫-25c。野果林所在的低山帶,冬季氣溫均高於新源。野果林多分布於低山北坡及蔭蔽的寬穀。霍城至伊寧雖在南坡,但集中於支溝中的北坡,南坡很少形成純林。
    1新源野蘋果保護區。新疆野蘋果通稱塞威氏蘋果,為稀有樹種。主要分布於鞏留至新源的南部低山,霍城至伊寧的北部低山亦有,與哈薩克斯坦中亞山地野蘋果林相連。新源野蘋果保護區位於那拉提山北坡科克薩依,1960年建立野蘋果林場,1981年建立保護區。保護區海拔1000~1600米,土壤為黃土。成年樹高8~12米,最高18米,百年生的大樹胸徑80厘米以上,根係發達,可深入土層6~7米。一般5月開花,8~9月成熟。良好生境的果徑7~8厘米,味酸甜,果實含糖量9%,含酸量0.2%。一般認為中亞野蘋果為現代栽培蘋果發源地之一,為歐洲及美國栽培蘋果的原始種。維吾爾語及中亞一帶稱蘋果為阿勒馬,如霍城縣境霍爾果斯河東岸的阿裏馬裏,就是元代察合台汗國都城遺留的地名;又如哈薩克斯坦境內的阿拉木圖,原意為蘋果之父,均反映伊犁河流域蘋果栽培曆史悠久。
    2鞏留野核桃保護區。野核桃主要分布於鞏留城南20公裏的4條支溝(亦稱核桃溝),海拔1300~1500米,偶亦到1700米,麵積約200公頃。1961年調查時,有核桃2000株,結實樹占1/3,以後成立野核桃林場,1982年建立保護區。伊寧縣境科古琴山南坡也有小片野核桃。野核桃分布區較窄,說明其生境選擇比蘋果嚴格。野核桃於5月下旬開花,9月果實成熟,座果率高,一般著生3~4個,最多有6個簇生,高產樹每株產幹果實75~150千克。核果較小,但核仁含油率、蛋白質及糖分較高,殼薄易取全仁。野核桃為高大落葉喬木,一般高10~15米,壽命長,保護區內有不少200多年的大樹。
    3裕民野巴旦杏(即野扁桃)保護區。野扁桃為速生抗旱油料植物,起源於中亞第三紀始新世,為第四紀冰期孑遺植物,僅見於海拔800~1300米局部較溫暖濕潤的地區,呈不連續的島狀分布。裕民縣境巴爾勒克山一片,1981年劃為保護區,麵積約0.08萬公頃,實際分布麵積約一半。塔城北部塔爾巴哈台山及裕民東部也有小片分布。生境年均溫5~6.5c,7~8月份月均溫20~22c,1月份-10c左右,極端最低溫-35c,年降水量400~600毫米。4月下旬~5月中旬為花期,7月下旬開始成熟。純林野扁桃每公頃2.55萬餘株,產果1.3~2.6噸。種仁含油51%,其中80%為人體所需的油酸,故列為高級食用油。油渣含蛋白質28%,可食用或作高級飼料。種仁亦可代替苦杏仁作藥用。野扁桃可作桃、李、扁桃等果樹的抗寒矮化砧木。南疆扁桃(巴旦杏)耐低溫為-20c,用野扁桃作砧木嫁接後能耐-28c嚴寒。野扁桃放葉早,落葉晚,花色深紅,秋葉鮮紅,可作綠化觀賞,亦可作防護林的矮生配置樹種。
    4野杏林。新疆野杏與栽培杏均為普通杏的一個種,主要分布於伊犁穀地海拔1100~1400米的低山,常與野蘋果林共存,有的已栽培馴化成為產杏區。野杏生境與野蘋果略有不同,伊寧縣境南坡因光熱條件好,能形成純林;新源縣境北坡多在野蘋果之上,純林不多。野杏能適應瘠薄及石質地,也能稍耐鹽漬土。樹高一般3~5米,5月初開花,6月下旬至7月中旬成熟。自然更新力強,但由於過度放牧及人為破壞,野杏天然更新已受到很大影響。
    5野李與野櫻桃。野李即櫻桃李,僅分布於伊犁地區西部霍城縣境的大西溝、小西溝的寬穀河岸,海拔1200~1300米,僅有小麵積的純林。野櫻桃即天山櫻桃,呈灌木狀,分布於伊犁、塔城地區海拔1100~1500米的低山,能形成純林。
    (楊利普)
    新疆裕民野巴旦杏林劃見新疆野果林。
    新沭河沭河下遊新辟分泄沂河、沭河洪水的河道。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臨沭縣與江蘇省東北部連雲港市境內。1949~1953年開辟。河道從臨沭縣大官莊北劈開馬陵山,分沂、沭河洪水東南流,過大興鎮入江蘇省境,流注石梁河水庫;經水庫調蓄後,東經東海、贛榆2縣界上的大沙河故道匯入臨洪河,出臨洪口入海州灣。長78公裏。70年代新沭河擴建後,泄洪流量按6000立方米/秒設計,7000立方米/秒校核。
    (單樹模)
    新泰市山東省新興工礦城市,重要煤炭產地之一。位於省境中部,大汶河上遊。麵積1990平方公裏,人口131.28萬。春秋時為平陽縣,漢稱東平陽縣,晉始置新泰縣,取新甫山、泰山之首字而得名。後名稱雖沿用,但政區屢變。1983年撤新泰縣和新汶市,合並設縣級市,屬泰安市管轄。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錳、鋁礬土、銅、金、長石、石英等,尤以煤為著名。20世紀50年代以來工業發展迅速,主要有煤炭、冶金、電力等部門。所產原煤經辛泰鐵路供濰坊、煙台地區,優質煤外運至武漢、馬鞍山等鋼鐵基地。新泰冶煉廠以生產電解銅為主,副產品有金、電解鈷和硫酸。交通較方便,磁東—東萊線與辛泰鐵路相接,西至京滬鐵路,北到膠濟鐵路。養蠶業較發達。特產草帽辮。古跡有城南西周村的龍骨化石和翟鎮宮山的漢武帝碑。
    (陳龍飛)
    新縣河南省林業縣,信陽地區轄縣。位於省境東南部,鄰湖北省。麵積1612平方公裏,人口30.40萬。縣府駐新集鎮。縣境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心腹,縣城新集原屬光山縣,土地革命時期邊區蘇維埃設此。1932年由光山、麻城、黃安(今紅安)3縣析置,稱經扶縣。1947年改今名。縣境位於大別山腹地,海拔一般100~500米。東南部山峰黃毛尖1011米。山間有穀地、盆地。小潢河、潑陂河、晏家河、白露河等都源出縣境南部,北流入淮。年均溫15.1c,年降水量1274毫米。農業生產以林為主,山林約占總麵積70%。盛產馬尾鬆、黃山鬆、杉木、毛竹、桂竹等。土特產有茶葉、板栗、黑木耳等。茶葉產量在全省占重要地位。藥材有桔梗、茯苓、柴胡、貝母。野生動物有豹、狼、野豬等。革命紀念遺址有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軍委航空局、白沙關萬人暴動舊址等50餘處。
    (李潤田)
    新鄉市河南省北部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新興工業城市,省轄市。位於衛河上遊。轄4區及新鄉、封丘、獲嘉、延津、原陽、長垣6縣。麵積8169平方公裏,人口482.96萬;其中市區麵積187平方公裏,人口59.35萬。隋始置新鄉縣。自京(北京)漢(漢口)鐵路修成後,地位逐漸重要。抗戰勝利後曾為豫北地區行政中心。1949年由縣改市。1949~1952年曾為平原省省會。市境絕大部分為平原,僅北部鳳凰山一帶為丘陵地,海拔約200米。衛河自西向東穿過市中,人民勝利渠亦流經市區。京廣、新(鄉)焦(作)鐵路在此作丁字交會,新建的新(鄉)菏(澤)鐵路在此與新焦鐵路接通,構成十字要道。20世紀50年代以來工業發展迅速,已建立紡織、機械、食品、電子、電力、化工、建材等輕重工業。郊區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盛產小麥和棉花。市內有河南師範大學、新鄉醫學院。名勝古跡有大觀聖作碑、東嶽廟、潞簡王墓等。
    (李潤田)
    新鄉縣河南省新鄉市轄縣,棉花高產區之一。位於省境北部,衛河上遊,京廣鐵路經過境內。麵積523.6平方公裏,人口40.08萬。縣府駐新鄉市。縣境位於黃衛平原,平均海拔約80米,境內有共產主義渠、衛河、引黃人民勝利渠總幹渠和東、西孟薑女河等排灌河道。年均溫14.0c,年降水量606毫米。氣候溫和,雨熱同季。農作物以小麥、棉花、玉米、水稻為主,尤以棉花生產占重要地位,為豫北棉花集中產區之一。縣境七裏營鄉以盛產棉花著稱。該鄉的劉莊已初步建立了農、林、牧、副等各業綜合發展的生產結構,商品生產發達,被譽為“小康之村”。新鄉縣工業有化肥、農機、造紙、水泥、玻璃、麵粉、榨油等。
    (李潤田)
    新沂河沂河下遊新辟排洪河道,為泗、沂、沭河洪水東調南下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江蘇省北部,中運河以東與廢黃河以北。沂河原為古泗水的支流。12世紀黃河侵泗奪淮河、泗河入淮、尾閭遭淤廢後,新沂河兩岸近60餘萬公頃耕地成為泗、沂、沭河下遊洪水走廊,洪澇災害嚴重。1949年著手開辟新沂河:北起邳縣吳樓村沂河東支,南經新沂縣華沂,穿隴海鐵路,於墊頭鎮南入駱馬湖,東過嶂山經宿遷、新沂兩縣至口頭,北納沭河,於沭陽縣城西,南納淮沭河,再流經灌南、灌雲兩縣至張店北麵穿鹽河,會灌河尾閭於燕尾港入黃海,全長185公裏。除新沂河主體工程外,尚包括中運河皂河節製閘、船閘和20餘條支流的處理、配套建築,統稱“導沂整沭”工程。1953年春完成。後經幾次擴建加固,設計排洪流量提高到7000立方米/秒。沿河主要建築物有駱馬湖出口處的嶂山節製閘;鹽河通航的南、北套閘;海口擋潮禦鹵壩;沭陽城關跨河公路橋等。多年來,新沂河在消減水患、促進商品糧基地建設方麵發揮了巨大作用。
    (單樹模)
    新餘市江西鋼鐵工業城市,省轄市。位於贛江支流袁水下遊。轄1區及分宜縣。麵積3164平方公裏,人口96.78萬;其中市區麵積1776平方公裏,人口67.58萬。三國吳置新渝縣,唐改為新喻縣。1957年更名新餘縣。1960年設市,1963年又稱縣。1983年複設市。市境主要為丘陵和河穀平原。前者占土地總麵積的65.61%,後者占27.97%,而山地僅占6.42%。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溫約17.9c,年降水量毫米。農業以產稻米、棉花、油菜籽、柑橘為大宗。江口水庫為江西著名大水庫之一,導出的袁惠渠灌溉兩岸農田約2萬公頃。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鐵和煤均甚著名。工業有鋼鐵、化工、機械、紡織和肉類加工等,所產錳鐵居中國首位,是江西主要鋼鐵基地。市區西北仁和圩附近龍施洞有巨泉湧出,水溫夏涼冬暖,可供沐浴和灌溉。
    (易宜曲)
    新竹市台灣省“科學工業園區”所在地,台灣本島西北部城市。原為新竹縣轄市,1982年7月起改為省轄市。位於頭前溪南側衝積平原至客雅溪附近的丘陵間,西距海岸約4~5公裏。麵積104.1平方公裏,人口31萬。地當台灣海峽北口,一年中東北風期較長,風力強度亦較大,向有“新竹風”、“宜蘭雨”(或“基隆雨”)並稱。年均溫21.9c,與台北市相當;年降水量毫米,雨日僅約138天,均較北部基隆、台北、宜蘭等市、縣為小。自本市沿縱貫鐵路至台北市78公裏,並有省第1號公路及南北高速公路過境。因去台灣經濟中心台北市較近,城市發展曆史較北部各地為早(見新竹縣),近年經濟和文化發展亦較速。除市西南已開設香山工業區外,1969年底開始在東南部劃定地區實行的“科學工業園區”計劃(是繼台灣3加工出口區之後設立的另一新工業發展規劃),亦正分期實施。市區西北頭前溪出口處的舊港,原為新竹地區早期與大陸聯係的重要港口,後已淤塞廢棄。附近河口南側海濱有南寮海水浴場。市街東南部的十八尖山為海拔130米以下高地,現已成為重要文化區,有台灣的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及聯合工業研究所等,均已劃入“科學工業園區”範圍。十八尖山迤南至青草湖一帶有古奇峰、靈隱寺、法王寺等,均為著名旅遊點。縱貫鐵路自新竹市有內灣支線通新竹縣境重要工礦業區的竹東鎮及橫山等地。
    (吳壯達)
    新竹縣台灣省“科學工業園區”所在地。位於台灣本島西北部,臨台灣海峽北口,與桃園、苗栗、台中、宜蘭等縣相鄰。麵積1390平方公裏,人口36.70萬。縣府駐地新竹市。新竹舊名竹塹,原為平埔族人聚居。17世紀後期已有福建人來墾,雍正間置巡檢;光緒元年(1875)設新竹縣。居民多閩、粵祖籍。縣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後者當鳳山、頭前、客雅等溪下遊,有麵積約126平方公裏的衝積平原。濱海地區受地形影響,季風勢力特強,東北風期尤甚,故向有“新竹風”與“宜蘭雨”並稱。年均溫21.9c,年降水量毫米。農業以茶、柑橘、稻米等生產為主。竹東丘陵的林業和采煤、水泥、玻璃、食品等工業亦頗發達。新竹市一帶工商業已有較大發展,1969年底始在市東南劃定地區實行“科學工業園區”計劃,麵積約2000公頃(見新竹市),其中可供利用土地約800公頃,分3期共10年計劃進行開發。縱貫鐵路、省第1號公路、南北高速公路均經新竹市及西北境。縣南與苗栗境界的獅頭山曾有台灣佛教聖地之稱。縣東南部的尖石、五峰2鄉為高山族分布區。
    (吳壯達)
    信江鄱陽湖水係五大河流之一。
    發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麓。幹流自東向西,先後流經廣豐、上饒、鉛山、橫峰、弋陽、貴溪、鷹潭、餘江、餘幹等縣市,收納了豐溪、瀘溪河、鉛山河、湖坊河、葛溪、羅塘河、白塔河等支流。在餘幹的八字嘴附近分為兩支:主支經瑞洪至康山注入鄱陽湖,全長313公裏;北支餘水河注入鄱江。全流域麵積1.5941萬平方公裏,耕地26萬多公頃。信江上遊沿岸一帶以中低山為主,地形起伏較大。中遊為信江盆地,地勢由北、東、南三麵邊緣漸次向中間降低,並向西傾斜,其間有紅色岩層組成的較低平山體,紅層地貌發育;下遊為鄱陽湖衝積平原。流域內山地麵積占40%,丘陵占35%,平原占25%。流域位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上遊懷玉山一帶為江西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均降水量達1810毫米,4~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7~9月僅占18%,故常出現上半年多雨易澇,下半年少雨易旱的情況。信江流域已建成各種灌溉設施共約5.5萬座,控製水量23億立方米,占信江年均水量165.8億立方米的13.9%左右。有效灌溉麵積已達20.5萬多公頃,其中旱澇保收麵積13.5萬多公頃,分別占流域內耕地麵積的79%和52%。現有圩堤425.7公裏,保護耕地4.3萬多公頃。水能蘊藏量達85.91萬千瓦,現僅開發5.27萬千瓦。鷹潭至波陽有客輪航班通行。信江盆地中心的鉛山、上饒一帶農業富饒,有“贛東北糧倉”之稱。流域內森林資源豐富,主要分布於武夷山麓。重要礦產有銅、鉛、鋅、蛇紋石、鎢、鈾、金、銀、稀有金屬和稀土等,其中以銅、金、銀、鉛、鋅礦最著名。信江流域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位於信江上遊的三清山和支流白塔河中、下遊的龍虎山均為道教聖地。
    (馬巨賢)
    信陽市河南省信陽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豫南地區經濟中心。鄂、豫、皖3省交綏地區的貨物集散地。位於省境南部京廣線上。麵積222平方公裏,人口27.32萬;其中城區麵積16平方公裏,人口15.4萬。春秋戰國屬楚,宋始稱信陽縣。1949年改市。市境東麵平坦,三麵靠山,處於丘陵地區,山清水秀,景致優美。50年代以來建成食品、紡織、機械、化工等工業部門。名勝古跡有義陽三關,三關曆來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軍事關隘。雞公山在豫、鄂兩省交界處的大別山中,為避暑勝地。
    (李潤田)
    興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地區轄縣,自治區木材重要產區。位於自治區東北部,湘江和漓江上遊。麵積2348平方公裏,人口36.1萬。縣府駐興安鎮。興安古屬百越之地。春秋、戰國為楚國疆土,秦始皇戍五嶺時曾駐軍於此。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屬始安縣。唐武德四年(621)設臨源縣,唐大曆四年(769)賜名全義。後晉開運三年(946)改名德昌,宋乾德三年(965)複名全義,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改名興安。境內靈渠為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鑿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是用以溝通湘江和漓江的人工運河,又名興安運河或湘桂運河,長34公裏,曆史上為溝通長江和珠江水係的重要通道。縣境地處湘桂走廊。西北為越城嶺,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貓兒山2142米,為廣西第1高峰,亦為南嶺第1高峰。東南為1000~1500米的海洋山。湘江、漓江和興安運河沿岸為衝積平原。境內靈渠河流分屬長江和珠江水係。漓江上遊為大溶江,發源於貓兒山,向南流經靈川、桂林、陽朔。湘江上遊為海洋河,發源於靈川縣東南的海洋山,向東北經全州入湖南。興安資源豐富,特產白果,年產900噸左右。柑橘年產2.5萬噸,是廣西水果基地之一。又為廣西木材和楠竹的重要產地,森林覆蓋率58%。礦產有鐵、煤、鈾、鉛、鋅、鎢、銅、金、重晶石和大理石等。名勝古跡除靈渠外,還有秦城遺址(秦屯兵處)、古嚴關(秦漢所建)、萬板橋及黃巢城(唐遺址)、嚴關古窯(宋古窯遺址)、接龍橋(建於宋)。此外有元四賢祠、明粟家橋和三將軍墓,並有紅軍長征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指揮部遺址——三官堂等。縣城南7公裏的乳洞為遊覽勝地。
    (陳德高)
    興安運河見興安縣。
    興城市遼寧省縣級市,著名療養旅遊區,水果新產區,關內外交通要道。位於遼西走廊中部。京沈鐵路和京哈公路橫貫市境南郊。麵積2148平方公裏,人口52.62萬。戰國時屬燕國遼西郡,唐屬營州,遼始設興城縣,屬錦州,駐覺華島(菊花島)。明宣德五年(1430)置寧遠衛,建新城。1914年改名興城縣,1986年改市,屬錦州市管轄。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低山最高峰老黃頂山海拔703米,丘陵地帶海拔100~200米,南部沿岸為海拔50米以下平原。六股河、煙台河、興城河、女兒河等流貫,水資源豐富。屬暖溫帶氣候,1月均溫-8.7c,7月23.9c,年降水量590毫米,利於農業發展。近年水果產量上升,多蘋果和白梨。市境海岸線長60餘公裏。東南海濱有漁港。興城背山麵海,氣候溫和,東南有溫泉多處,建有大批療養院所。原縣城是中國保存較完好的明代古城,城牆外砌青磚,內壘石塊,高達10米。南街建有石碑,造型雄偉,是遼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菊花島上有唐王洞、大悲閣、九頂石等名勝古跡。
    (熊樹梅)
    興化市江蘇省縣級市,新興商品糧基地。位於省境中部裏下河地區。麵積2394平方公裏,人口151.54萬。興化為戰國楚令尹昭陽食邑。漢海陵縣地。五代楊吳置興化縣。1987年設市,並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屬裏下河低平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河渠縱橫,湖蕩羅列,水麵占總麵積的18.5%;地麵高程2~3米,最高點為3.2米,最低處僅1.4米。大縱湖、蜈蚣湖、得勝湖、平旺湖等一帶地勢最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1030毫米以上。曆史上洪澇災害嚴重。20世紀50年代以來,結合治淮,加固了裏運河東堤,整治裏下河入海河道,修建江都抽水站,並平整土地,提高抗洪排澇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使低產的一熟漚田改造為高產穩產的一年二熟水旱田。稻穀、麥類、油菜籽、棉花等產量增長;70年代以來成為新興商品糧基地。特產有醉蟹、皮蛋和葦席編織品。工業主要有農機、電子、棉紡、造紙、建材等。名勝古跡有大營鄉施耐庵墓、昭陽鎮李家花園船廳和鄭板橋故居。
    (單樹模)
    興凱湖黑龍江省最大淡水湖,亦稱新開湖。位於省境密山市東南部中俄邊界上,北部屬中國,南部屬俄羅斯。唐稱湄沱湖。因湖形如“月琴”,故金代有“北琴海”之稱。清嘉慶年間始稱興凱湖。“興凱”為滿語“水從高處向低處流”之意。興凱湖由斷陷作用形成。分為大興凱湖和小興凱湖,兩湖之間是一條東西延伸約50公裏的沙質湖崗。湖周為湖積低平原,湖麵海拔69米。大興凱湖南北長達100多公裏,東西寬達60多公裏,麵積4380平方公裏,最深處10米,總儲水量約240~260億立方米;小興凱湖東西長35公裏,南北寬4.5公裏,麵積140平方公裏,最深處4~5米。1858年和1860年不平等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簽訂後,大興凱湖2/3為沙俄所占。在中國境內注入小興凱湖的河流有承紫河、小黑河、金銀庫河、大西河、小西河;注入大興凱湖的有白泡子河、梨樹溝河、紅眼哈大泡子。在俄羅斯境內有8條河注入大興凱湖。湖東北角有一條狹窄的水道——鬆阿察河,先流向東南,後轉北注入烏蘇裏江。興凱湖盛產翅嘴紅鮊(大白魚)、紅尾(麻連)、鯉魚、尖頭紅鮊(紅尾)。大白魚是中國四大名魚之一。
    (田永圻)
    興隆山原名興龍山。位於蘭州城東南45公裏處,屬秦祁地軸在隴西高原隆起部分,走向北西,地層屬下震旦統興隆山群。岩性自下至上有安山岩、千枚岩、玄武岩、白雲岩、灰岩、板岩等。由龕峪河(大峽河)切割而成的興隆峽,將山分為東、西兩山:東山即興隆主山,又名爭秀山,海拔2816米,山坡有太白泉和玉液泉諸名勝,最高峰九子坪,海拔3130米;西山名棲雲山,海拔2524米,上有清代悟元子修道處及仙人洞諸名勝,高峰3021米。兩山陰坡均有鬆、杉林及青杄、白楊。植物種類極豐,僅高等植物就達500種以上。半山廟宇多已拆毀,山麓建有休養所等。兩山之間由木製拱形握橋——雲龍橋相聯係。1985年農曆6月6日恢複曆史傳統的遊山會。山區建有興隆山自然保護區,1988年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馮繩武)
    興寧縣廣東省梅州市轄縣,廣東糧食高產區和重要工礦區。位於省境東北部,梅江支流寧江流域,鄰接江西省。麵積2105平方公裏,人口102.18萬。縣府駐興城鎮。興寧建置於東晉,為粵東內地曆史較長的縣,縣名意為“興旺無內患”。縣境四麵環山,大部由紅色岩係構成,中部為斷陷盆地,與周圍台地和花崗岩丘陵,界線分明。縣北高峻,有數座海拔千米左右的山峰,其中陽天嶂最高,海拔1017米。年降水量約1500毫米,但有季節性幹旱。雨季盆地易受水淹。20世紀50年代在寧江上遊修建了合水水庫,利於防洪灌溉。縣境人多地少,勞力充裕,耕作精細。農產以水稻為主,單產較高,並有甘薯、木薯、蠶豆等。經濟作物種植麵積小,以花生、油菜、大豆、煙葉為主,其次為油茶、茶葉、蠶桑、黃麻、柑橘和水草等。興寧盆地多生豬和家禽。礦產有煤、鐵、銅、螢石、石膏、石灰石和陶土等,其中四望嶂煤田麵積大,為省重點煤礦。鐵礦儲量豐富。工業有采煤、冶鐵、發電等。手工業以毛筆和紙扇著名。70年代修建了梅隆鐵路(梅州市—龍川老隆鎮),途經四望嶂煤礦。廣州興寧間有班機和汽車往來。
    (徐俊鳴司徒尚紀)
    興山縣湖北省宜昌地區轄縣,湖北主要林區和夏橙產地,著名風景旅遊點。位於省境西部,長江西陵峽北岸支流香溪河中、上遊。麵積2327平方公裏,人口18.93萬。縣府駐高陽鎮。縣境位於巫山和荊山之間,山嶺重疊,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有十多座。磷礦資源豐富,為中國大型富磷礦區之一。森林覆蓋率約46%,樹種200多種,在《中國樹木分類法》中,刺黑珠、興山榆等33種樹均以興山地方樹名定名,有“天然木園”之稱。藥用植物有天麻、金釵、靈芝等。盛產杜仲和露仁核桃。柑橘有臍橙、錦橙、桃葉橙、血橙和夏橙等品種,夏橙以質量高、產量大著稱。興山多名勝古跡,縣境中部寶坪村為漢明妃王昭君故裏,有昭君宅、望月樓、楠木井、琵琶橋、梳妝台等勝跡。縣境東南高嵐風景區麵積約20平方公裏,喀斯特地貌發育,大小溶洞廣布,有睡佛山、紅石筍、嬋娟岩、八段錦、棋盤柱、海螺峰等數十個風景點,是長江三峽沿線著名風景點之一。境內香溪河沿岸橘林層疊,引人入勝。
    (陳聯壽)
    興文石林四川省最大石林溶洞分布區。位於四川盆地南部的興文縣境內,連綿30餘公裏,氣勢雄偉壯觀。興文地區氣溫較高,降水豐富,植物生長迅速,有利於地表岩石風化和喀斯特化過程,因而形成石林遍布,奇峰林立,或狀如石牛、石馬,或狀如石獅、石龍的奇觀,麵積廣達10多平方公裏。溶洞縱橫,已探明的大小溶洞百餘個,麵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即有20個,有“石林洞鄉”之稱。其中神風洞麵積達20多萬平方米,洞內曲折多姿的石筍、石鍾乳琳琅滿目、形態各異。石筍直徑最大者達5米,高20米。天泉洞高50~60米,寬30米,可容納數萬人,景色奇特。此外,洞內暗河深不可測,有珍稀的玻璃魚和亮蝦。
    (鄭霖)
    興縣山西省呂梁地區轄縣,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政府所在地。位於省境西部偏北,東倚呂梁山,西瀕黃河岸。麵積3122平方公裏,人口22萬。縣府駐城關鎮。漢為汾陽縣地。北齊置蔚汾縣。隋改名臨泉縣。唐改稱臨津縣,後改名合河縣。金改為興州,明始稱興縣。1939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49年設興縣專區,專署駐興縣。1952年興縣專區撤銷,興縣屬忻縣地區。1977年劃入呂梁地區。農作物以穀子、豆類、馬鈴薯、玉米播種麵積較廣,沿黃河岸可種棉花。果樹以紅棗、蘋果、梨、杏較多。牲畜中以羊最多,以“四紅牛”最有名。東部山區森林麵積甚廣,以油鬆林為主。縣城西的蔡家崖曾為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政府駐地。城內有晉綏邊區烈士塔。
    (蕭樹文)
    興義市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州轄市和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滇黔桂3省交界處,南瀕南盤江,與廣西隔江相望,西接雲南省。麵積2915平方公裏,人口57.98萬;其中城區麵積1.38平方公裏,人口5.04萬。興義原名黃草壩,因盛產中藥金釵石斛(土名黃草)而得名。秦漢時稱靡莫國,漢代為宛溫縣,屬牂牁郡。唐代為附唐縣治。元代為黃草壩地,又稱黎峨。清嘉慶四年(1799)置興義縣,1987年設縣級市。城市隨著南盤江水運的發展而興盛。1949年前有手工棉紡織業。現建有化工、電力、建材、造紙、食品等工業。市內有中國第1家民族婚俗博物館——貴州民族婚俗博物館。市境頂效貓貓洞發現的人類化石是“古人”向“新人”過渡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陳永孝)
    星星峽中國古代中原地區與西域間的交通要衝。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東南,緊靠新疆與甘肅省界。地當北山隘口,附近海拔約2000米。北山為天山最東段與祁連山之間的低山,海拔2000~2500米。曆史上的駝馬商隊出嘉峪關後,至安西分兩道:向西南一道經敦煌至塔裏木盆地,向西北一道經星星峽至哈密。哈密以西又分兩道:北道由哈密北越天山經巴裏坤、木壘、奇台及烏魯木齊,再沿天山北麓西行,或由哈密西北的七角井越過天山至木壘,再沿天山北麓西行;南道沿天山南麓經鄯善、吐魯番至塔裏木盆地。蘭新鐵路由星星峽之西紅柳河進入新疆,再經尾亞、煙墩至哈密,與舊駝馬道平行,相距10~40公裏。由河西走廊至新疆的公路仍沿舊道而行。星星峽至今仍保有公路幹線交通站的地位。由於海拔較高,氣候與哈密差異明顯,年均溫4.3c,10c以上活動積溫2619c,均低於哈密;但年降水量74毫米,為哈密一倍多;年日照達3549小時,比哈密多200多小時,為新疆最高記錄,全國少見。
    (楊利普)
    邢台市河北省新興工業城市,省轄市。曆史古城。俗稱臥牛城。位於省境南部,京廣鐵路上。轄3區及邢台縣。麵積2112平方公裏,人口81.5萬;其中市區麵積132平方公裏,人口39.5萬。公元前14世紀邢台曾為商都。公元前11世紀周分封諸侯時邢台為邢國。秦置信都縣,後改稱襄國、襄國縣。隋為邢州治,名龍崗。宋宣和二年(1120)始稱邢台。曆為都、州、府、路、縣治。1945年為太行行署直轄市。1949年改為鎮,1953年由邢台鎮析邢台縣部分地區設市。市境位於太行山山前衝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65米。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溫13c,年降水量約550毫米。地下水豐富,多泉,形成“環城皆泉”的天然勝景。煤、鐵和鋁礬土礦藏豐富。邢台曆史上是以皮毛加工著稱的商業城鎮。經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發展,已成為以機械、冶金、紡織、煤炭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工業主要分布在鐵路以西的新工業區。所產原煤、生鐵、鋼材、小拖拉機、輪胎、多種冶金專用設備和汽車在省內外占有一定地位;棉布、針織品部分出口。附近的臨城古屬邢州,是中國古代白瓷生產中心之一,盛譽國外。唐邢窯遺址已於臨城發現4座,傳統的邢州白瓷正在恢複生產。市內有大專院校1所,建有著名科學家郭守敬紀念館和觀星台。著名古跡有殷商遺址、唐開元寺,還有達活泉風景區。
    (鄧綬林唐學曾)
    修水鄱陽湖水係五大河流之一。源出江西省銅鼓縣西南的大圍山麓,由定江河和金沙河匯成。先後納入修水縣、武寧縣的眾多小支流,至永修又納潦河,至吳城鎮注入贛江轉匯鄱陽湖。幹流總長357公裏,流域麵積1.48萬平方公裏,耕地16萬餘公頃。流域內地形複雜,山地占15%,丘陵占48%,台地、平原占37%。抱子石以上為上遊山區,水流湍急,河道平均坡降1.05‰,河麵寬50~100米;抱子石至柘林為中遊丘陵區,有三都、武寧兩盆地,河道平均坡降0.42‰,水麵由150米擴至300~400米;柘林以下為下遊,河道漸入衝積平原,水勢平緩、平均坡降僅0.12‰。修水總落差676米,年均徑流量108.1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7.42萬千瓦。流域植被良好,河流含沙量小,年均輸沙量僅153萬噸。流域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均降水量毫米,植被豐富,以杉及馬尾鬆為主,並多毛竹。有樟、楠、梓、柏和黃檀等珍貴樹種。森林覆蓋麵積高於全省水平。銅鼓、修水、武寧等縣均盛產茶葉,水果以中華獼猴桃和枇杷最佳。主要農作物為水稻、小麥、雜糧等。中藥材有柴胡、黨參、桔梗、川芎等。主要礦產有金、煤、磷、鎢、鉛、鋅。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壩2萬多座,防洪圩堤572公裏,及大量引水、提水工程,有效灌溉麵積達10.9萬公頃,旱澇保收麵積9.08萬公頃,分別占流域內總耕地麵積的68%和57%。幹流上已建成全省最大的柘林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萬千瓦,年發電量6.3億度;支流潦河上遊建成裝機容量為1.8萬千瓦的羅灣水電站。由於水庫的調蓄,修水洪水已基本得到控製。修水自吳城鎮以下可通行小輪船,以上經三都至修水縣城通木船。
    (馬巨賢)
    徐家匯上海市徐匯區商業中心。位於市區西南境,徐家匯衡山路終端,華山路、漕溪北路、肇家浜路和衡山路的交匯點。因明代傑出科學家徐光啟生前在此從事農業等科學研究,其後又墓葬於此,並有徐氏後裔匯居於此而得名。現有現代化商場、百貨商店、花木商店、新華書店、電影院、劇場、醫院、賓館等公共服務設施。有多條公共交通線路通向市內各地及郊區,並有新建的地鐵車站。附近有大型建築物——上海體育館和上海遊泳館,其北側漕溪北路上有高層住宅區和著名的華亭賓館。徐家匯有交通大學、上海圖書館藏書樓、上海中心氣象台、上海天文台授時台等單位。南丹路上的光啟公園內有屬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徐光啟墓地。此外有上海最大的教堂——徐家匯天主堂。
    (陸心賢)
    徐聞縣廣東省湛江市轄縣,中國熱帶作物重要基地,廣東省新興甘蔗基地。位於雷州半島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麵積1862平方公裏,人口55.61萬。縣府駐徐城鎮。本縣為漢合浦郡古徐聞縣地,南朝齊時始析古徐聞縣南部分置樂康縣,隋改稱隋康縣、唐改稱徐聞縣。縣境北、中部較高,地表起伏較雷州半島中北部為大。主要為玄武岩台地,土壤較貧瘠。海岸帶有大片荒地、灘塗可供開拓。河流短淺,呈放射狀分布,易暴漲暴落。屬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幹濕明顯,但雨量變率大,旱情多,常受台風襲擊。20世紀50年代後修建起很多水庫和灌溉工程,利於農業發展。農業以稻、薯為主,但耕作粗放,單產低。盛產甘蔗、胡椒、橡膠等熱帶作物。50年代以來興建成一批熱帶作物農林場。農業地域差異較明顯,縣西部氣候幹熱,有旱稻和耐旱經濟作物;沿海多沙質田,以甘薯為主;中部雨量較多,為水稻經濟作物區。縣境三麵臨海,多優良港灣和鹽場。主要港口有外羅、海安港。海安港是通海南島和南方各省的重要水陸轉換碼頭。西海岸緊鄰北部灣中國著名漁場,盛產多種經濟魚類,並有珍珠養殖業。工業主要有製糖、罐頭、橡膠、劍麻加工等。
    (徐俊鳴司徒尚紀)
    徐州市江蘇省轄市,蘇、魯、豫、皖4省邊界的交通、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中國重要煤炭生產基地之一。位於省境西北部,簡稱徐。轄3區和礦區、郊區各1及銅山、豐縣、沛縣、邳縣、睢寧5縣。麵積1.1258萬平方公裏,人口807.14萬;其中市區麵積172平方公裏,人口90.66萬。徐州起源於唐堯時代的大彭國。春秋戰國曆屬呂、宋、楚諸國,稱彭城邑。秦置彭城縣。楚漢之際,楚懷王心和、西楚霸王項羽先後建都於此。兩漢先後為楚國、彭城國都城。東漢建安三年(198)後不久,徐州刺史部遷此,始稱徐州。兩晉、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諸代,曆為彭城郡治或徐州治。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州為府,置銅山縣取代彭城縣。1912年為銅山縣治。1945年9月劃城郊置市。1948年12月一度劃歸山東省管轄。1952年底歸屬江蘇省。有史以來,圍繞徐州進行的戰爭多達200餘次。抗日戰爭時期的台兒莊戰役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均為爭奪徐州而進行。
    市境位於徐淮黃泛平原西部。市郊有由寒武、奧陶係灰岩構成的九裏山、雲龍山、鳳凰山、子房山等環抱,富藏煤礦;黃河故道斜穿市內,京杭運河通過北郊,南有雲龍湖。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冬寒夏熱,夏雨集中。郊區農業以蔬菜為主,黃河故道沙灘辟為果園,山嶺全部綠化。徐州近代工業的興起,始於19世紀80年代賈汪煤礦的發現和采掘。1911年津浦鐵路、1915年隴海鐵路徐汴段和1925年隴海鐵路徐海段先後建成通車後,徐州成為中國東部鐵路樞紐和蘇、魯、豫、皖4省之交的第一大城和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另有徐濉支線與濉阜鐵路相通,聯係皖北各縣;有礦山鐵路支線連結賈汪、沛縣大屯等礦區。1987年以來,市區及外圍共建起33座鐵路立交橋,居國內城市首位。公路交通直達魯南、豫東、皖北和蘇北各縣。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發展為以采煤、電力工業為主體,並有食品、紡織、機械、化學、建材、冶金等工業部門的中等工業城市。煤炭年產量達1300萬噸以上。通過津浦鐵路和京杭運河南運蘇南各地,市境北郊的萬寨港是京杭運河上的第一大煤港。
    南郊雲龍山是主要風景名勝集中地。山頂有宋放鶴亭、飲鶴泉;東麓有北魏晚期就山崖巨石雕鑿的石佛和明興建的興化寺;西麓大士岩有石造觀音像,山麓北有乾隆行宮,現辟為市博物館;西有雲龍湖(古稱石狗湖)和雲龍公園。鳳凰山東麓有淮海戰役紀念館和烈士紀念塔,紀念塔高38.15米,雄偉莊嚴。市北郊茅村附近發掘出東漢畫像石墓,東郊獅子山麓又發掘出漢兵馬俑。
    市屬豐縣是中國出口山羊板皮和蘆筍的基地。睢寧縣有優質墨色大理石礦,儲量達131萬立方米。
    (單樹模)
    許昌市河南省轄市,煙草加工工業中心和煙草集散地。位於省境中央,京廣鐵路線上,交通發達。轄1區及許昌、鄢陵、長葛3縣。麵積4052平方公裏,人口329.14萬;其中市區麵積88平方公裏,人口28.4萬。許昌春秋屬鄭,戰國屬韓。隋置潁川縣。唐稱長社,為許州治。金、元、明、清各代多稱許州。1913年後改稱許昌縣。1947年以許昌縣城區設市。1961年市、縣分設至今。工業有卷煙、機械、紡織等部門,尤以卷煙工業最為發達。所產許昌牌香煙曾被命名為優質產品。名勝古跡有春秋樓、灞陵橋、文明寺塔、小西湖等。
    (李潤田)
    宣威縣雲南省曲靖地區轄縣,中國著名雲腿產地和雲南省煤炭產地。位於雲南省東北部,鄰接貴州省。貴昆鐵路經過境內。麵積6062平方公裏,人口112.86萬。縣府駐榕城鎮。清置宣威州,1913年改州為縣。縣境在滇東高原北部的陷落盆地內,外圍山地多為石灰岩組成,喀斯特地貌發育。北盤江流經境內,屬珠江水係。東部下古生代的優質煤儲量很大,與貴州六盤水煤礦相連。有省屬煤礦3座,並有電廠、氮肥廠、水泥廠、溶劑廠等。農產有玉米、稻穀、薯類、油菜籽、煙草等。特產宣威火腿及雲腿罐頭是傳統出口商品,每年出口量達百噸。
    (陳永森王霞斐)
    宣州市安徽省宣城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安徽糧、棉、油、魚、茶葉、烤煙重點產區,世界珍貴動物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位於省境東南部。麵積2533平方公裏,人口77.91萬。漢置宛陵縣,隋改宣城縣。1987年撤縣設市。市境地處皖南山區與長江沿岸平原的過渡地帶,南部山嶺連綿,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圩區連片,湖泊水麵較大。農業發達,素稱魚米之鄉。曆年糧食和烤煙產量均居皖南諸縣市之首。茶葉以“敬亭綠雪”、“高峰雲霧”和“水東橫紋”著名。工業有機械、采礦、化工、輕紡、食品、建材等。名特產有宣筆、宣木瓜、水東蜜棗、棗木梳、表芯紙、宣城雪梨等。水陸交通便利。皖贛鐵路貫穿全境,宣州—杭州鐵路也已通車;水陽江、青弋江均可通航。城南夏渡林場內建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揚子鱷繁殖基地,現養大小鱷800多頭。敬亭山南麓的宋建雙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東鎮碧山龍泉洞早在700年前即辟為遊覽勝地,洞內有大廳7座,廳內石灰岩溶蝕地貌琳琅滿目。
    (朱孟春)
    雪峰山湖南省東西兩部不同自然景觀及沅江和資水之間的分水嶺。位於省境中部偏西,中國第二級地勢階梯的南段轉折帶,雲貴高原東坡過渡到江南丘陵的東側邊幅;是較獨特的地理單元(見中國地貌)。
    雪峰山屬“原始江南古陸”的西南段,呈一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構造。廣泛分布前震旦係冷家溪群、板溪群一套由淺變質的板岩、變質砂岩及千枚岩組成的地層,震旦係變質碎屑岩亦發育良好,早古生代寒武—誌留係的板岩、灰岩、細砂岩等組成的地層間有出露。因受加裏東運動的抬升,形成一係列北北東至北東向的隆起與拗陷;又經燕山運動的強烈影響,產生一係列北北東向的斷裂和褶皺,從而進一步奠定了雪峰山構造地貌的格局。
    雪峰山為正向構造的古老隆起山地,南起於湘桂邊境的大南山,尾翼傾伏於洞庭湖區,綿亙300餘公裏,橫跨80~120公裏,具有千米以上的峰巒嶺脊,中段山脊標高1200~1700米,主峰羅翁八麵山蘇寶頂海拔1934米。山體受繼承間歇式抬升活動和外力作用的影響,呈現900~1100米、650~800米、450~550米、240~350米等多級剝夷麵。溝穀切割深度自150~750米不等,加之斷層發育,嶺壑交替起伏。整個山體兩側,大致呈現出東坡陡峻、西坡緩傾的地勢。沅江支流巫水、漵水、夷望溪,資水西源及其支流平溪、辰溪等均出自山地兩側。兩條幹流切過雪峰山體中北段,河道呈“s”狀轉折,形成峽穀。
    山地冬冷夏涼、潮濕多雨。高居1405米處的雪峰氣象站年均溫10.5c,1月均溫-0.5c,7月18.3c,年降水量1780毫米,相對濕度87%,霧日247天,年日照時數1144小時,年積雪日數19天。山地主要土壤為黃壤,分布在海拔200~1000米的地帶;1000~1400米的地帶分布有黃棕壤,頂部為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具有較明顯的垂直帶譜,植被處於華中區係與華南區係的交匯地帶,並具有較多的黔桂區係成分,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森林資源約占全省的50~60%,在溪(洞口)、八麵山(黔陽)、黃雙(綏寧)、竹岔山(城步)、雲山(武岡)、界福山(新寧)等原始次生林區可見三尖杉、泡花楠、香果樹、銀木荷、紅豆杉、金葉白蘭、鵝掌楸、亮葉水青岡、五針鬆、長苞鐵杉、銀杏、雲山鍾萼木、雲山椴、雲山白蘭、銀杉等若幹特有種和古稀珍貴樹種。林麝、毛冠鹿、水鹿、華南虎、金錢豹及紅腹錦雞、黃腹角雉、金雞、白鷳、相思鳥等珍禽異獸常棲息其間。礦產有鐵、錳、銻、鎢、鉛、鋅、銅、金等。發源和流經山區的河道,水能資源豐富,建有柘溪水電站和大圳水庫等水利水電工程多處。陸上交通有東起邵陽、常德兩市的公路幹線翻過山地埡口進入湘西地區;湘黔鐵路沿資水和沅江之間的山地埡口溝通東西兩側。
    (鄧美成)
    雪山台灣島北部雪山山脈主峰。
    海拔3884米(舊測3931米)。舊稱雪翁山。日本侵占台灣時,以其高僅次於玉山而超過日本富士山,改稱“次高山”,台灣光複後更名雪山;1960年又改名“興隆山”。主要由赤褐色頁岩構成。山勢巍峨峻偉,冬季多積雪,在附近諸高峰,如:北鄰的雪山北峰(3702米)、大壩尖山(3505或3490米,舊作3573米)、東北部的品田山(3529米,舊作3567米)、桃山(3324米,舊作3390米)等,更新世冰河期所成的冰鬥等冰蝕地形遺跡曆曆可見。已發現冰鬥遺跡34處,除其中兩處見於偏西南的大雪山東坡外,其餘均分布於自雪山主峰北至大壩尖山,南至大劍山的棱線上。在雪山主峰東北麵的一處,長約1000米,寬約600米,底高海拔3650米,為台灣規模較大且最完整的冰鬥遺跡,冰鬥向東北開口,下遊為今大甲溪上源右岸支流七家灣溪。以雪山為中心,山脈組成放射狀脊線,其間多斷崖深穀。自主峰經品田山附近北至大壩尖山,奇峰突出,大、小壩尖山(3445米)尤為壯麗。雪山主峰迤西南,自大雪山(3529米)至中雪山(3172米)、小雪山(2996米),為台灣北部著名林區之一。主峰迤東,自桃山至大甲溪上遊環山一帶,包括大甲溪上源支流七家灣溪穀地,多種植溫帶果樹。台灣中部橫貫公路沿大甲溪河穀東上,沿線建有許多風景點,使雪山一帶成為山區遊覽勝地。
    (吳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