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
字數:4363 加入書籤
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裏,寬數公裏至近百公裏,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曆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地質地貌與水係河西走廊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衝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衝積帶、衝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衝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餘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幹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麵積廣大,綠洲麵積更小。以黑山、寬台山和大黃山為界將走廊分隔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係,均發源於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各河出山後,大部分滲入戈壁灘形成潛流,或被綠洲利用灌溉,僅較大河流下遊注入終端湖。1石羊河水係。位於走廊東段,南麵祁連山前山地區為黃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積衝積扇,北部以沙礫荒漠為主,並有剝蝕石質山地和殘丘。東部為騰格裏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2黑河水係。東西介於大黃山和嘉峪關之間。大部分為礫質荒漠和沙礫質荒漠,北緣多沙丘分布。唯張掖、臨澤、高台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麵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3疏勒河水係。位於走廊西端。南有阿爾金山東段、祁連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東西走向的剝蝕石質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馬鬃山。中部走廊為疏勒河中遊綠洲和黨河下遊的敦煌綠洲,疏勒河下遊則為鹽堿灘。綠洲外圍有麵積較廣的戈壁,間有沙丘分布。
氣候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氣。夏季降水的主要來源是侵入本區的夏季風。氣候幹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自東而西年降水量漸少,幹燥度漸大。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毫米,敦煌36.8毫米;酒泉以東幹燥度為4~8,以西為8~24。降水年際變化大。夏季降水占全年總量50~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雲量少,日照時數增加,多數地區為3000小時,西部的敦煌高達3336小時。年均溫5.8~9.3c,但絕對最高溫可達42.8c,絕對最低溫為-29.3c,二者較差超過72.1c。晝夜溫差平均15c左右,一天可有四季。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級以上大風的風日一年有80天,有“風庫”之稱。走廊風向多變。武威、民勤一帶以西北風為主;嘉峪關以西的玉門、安西、敦煌等地,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
土壤與植被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為灰棕荒漠土,走廊東部則為灰漠土、淡棕鈣土和灰鈣土,淡棕鈣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緣的草原化荒漠地帶;灰鈣土分布在祁連山山前黃土丘陵、洪積衝積扇階地與平原綠洲。灰棕荒漠土帶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為主,東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鬆沙質原始灰棕荒漠土為主,東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鬆沙土占顯著地位。鹽漬土類廣泛分布於低窪地區,自東向西,麵積逐漸擴大。草甸土分布麵積則自東向西縮小。
地帶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喬木荒漠組成。東部荒漠植被具有明顯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較獨特的草原化荒漠類型,如珍珠豬毛菜群係、貓頭刺群係,除常見的荒漠種紅砂、合頭草、尖葉鹽爪爪等,還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針茅、短花針茅、戈壁針茅、無芒隱子草、中亞細柄茅、多根蔥、蒙古蔥等。西部廣布礫質戈壁和幹燥剝蝕石質殘丘,生態環境更加嚴酷。礫質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紅砂、膜果麻黃、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類型。流動沙丘常見有沙拐棗、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見有多枝檉柳、齒葉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遊和北大河中遊有少量胡楊和尖果沙棗林。湖盆低地,鹽化潛水補給的隱域生境,分布有細葉鹽爪爪、有葉鹽爪爪、鹽角草鹽漠。河流衝積平原上分布有蘆葦、芨芨草、甘草、駱駝刺、花花柴、苦豆子、馬藺、拂子茅等組成的鹽生草甸。
為防止風沙和幹熱風侵襲,綠洲地區,采用鑽天楊、青楊、新疆楊、沙棗等,營造防風林帶,效果顯著。人文概況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曆史悠久,是甘肅省重要農業區之一。平地綠洲區主要種植春小麥、糜子、穀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馬鈴薯。油料作物主要為胡麻。瓜類有西瓜和白蘭瓜,果樹以棗、梨、蘋果為主。山前地區以夏雜糧為主,主要種植青稞、黑麥、蠶豆、豌豆、馬鈴薯和油菜。河西畜牧業發達,如山丹馬營灘自古即為著名軍馬場。
河西走廊的民族有漢、蒙古、藏、裕固、哈薩克、回、滿等。以漢族為主,主要在綠洲區從事農業。藏族、裕固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則從事牧業。
河西走廊礦產資源有玉門石油、山丹煤、金昌鎳及其他多種金屬。
武威
甘肅省河西走廊最大城市,武威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甘肅省人口最多、農業人口最稠密的縣級市。位於河西走廊東段。麵積5081平方公裏,人口84.91萬。
武威郡城原是匈奴所築故蓋臧城,後訛為姑臧。從西漢至宋,除北魏改名林中縣治外,均為姑臧縣治。三國時魏始移涼州治於此,晉至唐屬涼州武威郡治。西夏為西涼府治,元屬永昌路西涼州,明屬陝西行都司涼州衛。清始改為涼州府治武威縣。辛亥革命後廢府存縣。1985年改市。武威城區位居河西走廊最大的武威綠洲中心,為河西走廊東段門戶,曆史時期“絲綢之路”孔道,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曆史。
海拔約1530米,年均溫7.7c,1月均溫-8.7c,7月均溫21.9c。年降水量158毫米,屬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城郊有汽車和拖拉機修理、礦山機械、亞麻紡織、水泥製品、地毯、皮革等企業。蘭新鐵路與甘新公路經此,並有幹(塘)武(威)鐵路與包蘭鐵路相連。
武威城內有明建文廟,收藏大量文物,以公元1094年刻立的西夏碑最著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有唐建大雲寺、羅什寺塔。城北1公裏的雷台漢墓為史稱“天馬行空”的東漢銅奔馬及金、銅、玉等231種器皿的出土處。城西北2.5公裏有宋、元2代建的海藏寺、西涼皇娘娘台及齊家文化遺址,均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南約40公裏的天梯山石窟(又名大佛寺或天梯寺)始鑿於北涼王沮渠蒙遜時期(401~432,北魏、隋、唐以至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新建或重修。石窟群開鑿在紅砂岩陡崖上,今存3層26窟,其中有8窟內藏壁畫和塑像。規模可與敦煌千佛洞、安西萬佛峽相比。有高約30米的石雕大佛坐像,但頭、臂、手等部分已遭破壞。山上原有廣善寺,又名石窟寺。1959年因修建黃羊河水庫,窟址屬淹沒區,除大佛像仍保留外,其餘窟存佛像、漢藏寫經及絹畫等,已於1957年分別遷往甘肅省博物館和中央文化部保存。
張掖
甘肅省河西走廊僅次於武威的第2大縣級市,張掖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綠洲上。麵積4240平方公裏,人口41.91萬。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張掖郡,郡治□得城。曆後漢、三國至晉代,因黑河改道東移,始遷郡治於黑河東岸的今張掖城,改名永平縣。前涼、前秦、後涼至北涼均曾建都於此。北魏為西涼州治。西魏改名甘州,因城西甘浚山麓泉味甘洌得名。唐為甘州張掖郡治。元為甘肅省會。明屬陝西行都司甘州衛。清為甘州府治張掖縣。1913年廢府留縣。1956年設市。
市境所在的綠洲,富庶超過武威,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海拔1474米,年均溫7c,1月均溫10.2c,7月21.4c,年降水量129毫米。屬溫帶幹旱氣候,冬長夏短(20天),秋短於春。曆史上為南北交通的“龍城(匈奴王庭古道”與東西交通的“絲綢之路”的交會點。漢以來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河西政治、軍事及交通中心城市。工業有電力、煤炭、化工、機械、化肥、紡織等。蘭新鐵路橫穿市境,設有5個車站。
城內大佛寺正殿有西夏(1089建木胎泥塑“釋迦涅□”臥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栩栩如生。西來寺、鍾鼓樓的唐鍾及城郊的西城驛□得故城,均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西25公裏的甘浚堡(今甘浚鄉),係1937年紅四方麵軍(西路軍)進入張掖後總指揮部所在。
酒泉市
甘肅省酒泉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河西走廊西段托來河與洪水壩河中遊聯合衝積扇綠洲區,為古代“絲綢之路”孔道與今蘭新鐵路大站之一。麵積3386平方公裏,人口29.28萬。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在今城址設置酒泉郡治祿福縣城。隋置肅州,唐稱肅州酒泉郡,治酒泉縣。1913年廢州改酒泉縣。1958年曾設酒泉市。1964年廢市恢複酒泉縣。1985年改為酒泉市。城區海拔1477米,年均溫7.3c,1月均溫9.7c,7月21.8c,冬長夏短,年降水量85毫米,為溫帶幹旱氣候。工業有農機、拖拉機和農具修理、電機、汽車修理、磷肥、造紙等廠。利用走廊南山的酒泉玉石所製的“夜光杯”,為珍貴的曆史工藝品。城郊多名勝古跡。酒泉古城至今保留城垣與鍾鼓樓。城東1公裏的酒泉現為泉湖公園。城西南15公裏的文殊山,分前、後兩山,前山有文殊寺和萬佛洞,始建於唐貞觀時,洞內有石窟造像,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