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最大的水係——海河水係
字數:8789 加入書籤
海河又稱沽河。在地圖上,它隻是一條把天津和渤海連接起來的短短藍線,西自天津市金鋼橋附近的三岔河,東到大沽口入渤海,幹流長度隻有74公裏。但是,它有五條大支流和向四麵八方伸展出去的300多條較大支流,構成了華北最大的水係——海河水係。
海河流域,西起太行山,東臨渤海,北跨燕山,南界黃河,包括中國的首都北京、華北第二大城市天津和河北省70%以上的麵積,還包括河南、山東、山西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流域麵積26.5萬平方公裏。全流域有耕地18000萬畝,人口7000餘萬。
流域內平原麵積占46.7%,它低平坦蕩,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北方糧、棉的重要產區,在渤海灣沿岸還有數十萬畝麵積的鹽場,是著名的長蘆鹽產地;山區麵積占53.3%,有利於農、林、牧、副的全麵發展,這裏蘊藏有大量的礦產資源,太行山兩側附近的大型煤田都在本流域之內,是中國重要的煤炭基地;石油資源也很豐富,為發展中國的石油化工工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海河河口的天津新港是中國北方第一大港,它把陸上運輸、內河航運及海上航運連結在一起。海河流域是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心髒地帶。
(一)海河五大“家族”
海河流域的地勢是北、西和西南三麵高,東北部天津附近最低,所以,海河各支流從三麵向天津附近匯聚。在平麵上看來,幹流海河好像扇子的柄,各級大小支流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扇麵,在華北大地上展開。這些眾多的支流分別屬於五大支流。
1.北運河
北運河是中國南北大運河的北段,自北京通縣至匯入海河處,全長140公裏。北運河原來分屬於潮白—北運河和薊運河。
薊運河長300公裏,上遊有兩源:東源州河,西源溝河。兩河在寶坻九王莊匯合後叫薊運河,現在,它的下遊在江口窪進入還鄉河,經過北塘,再經永定新河入海。
潮白河,流域麵積1956平方公裏,長460公裏,上遊有潮河和白河兩支。幹流白河發源於獨石口以北大馬群山的東麓,到密雲水庫兩河匯合,稱為潮白河,經過順義、通縣,入北運河。原先潮白河與薊運河各自成一水係,由於潮白河經常決口、泛濫、改道,當地稱為“自在河”。後經人工開挖,使潮白河與薊運河聯在一起。1950年開辟了潮白新河,疏浚了東113引河,經金鍾河注入渤海。另一支由七裏海入薊運河。
北運河上源為溫榆河,發源於北京昌平北部的軍都山東麓,注入十三陵水庫,出水庫後始稱溫榆河,經昌平至通縣北關閘注入北運河。北運河向東南流,至天津大紅橋入海河。北運河的河身很狹窄,洪水宣泄不暢,所以下遊多以減河分洪、窪澱放淤,如青龍灣減河、筐兒港減河等分別分洪於七裏海與金鍾河。
2.永定河
永定河是海河水係中最大的一個分支,長650公裏,流域麵積5083平方公裏。上源有兩支:一條是發源於內蒙古高原南部邊緣興和縣的洋河;一條是發源於山西高原北部管涔山的桑幹河,相傳每當桑葚成熟時河流幹涸,因而得名。
洋河係東洋河自源地向東南流,在柴溝堡(今懷安城)與源自山西的南洋河及西洋河匯合,後至朱官屯與桑幹河匯合,注入官廳水庫,在官廳水庫東北岸又有源自延慶山地的媯靈水匯入,出官廳水庫後叫永定河。永定河穿過官廳峽和萬裏長城,到達北京以西的三家店進入平原,最後在天津市北郊屈家店注入北運河,或部分地經金鍾河入薊運河再匯入海河。因此,它不但與北運河難分彼此,而且與薊運河也有聯係。現在自屈家店以東,已開有永定新河,可導永定河水直接入海。
由於永定河上遊流經黃土覆蓋的地區,含沙量僅次於黃河,有“渾河”和“小黃河”之稱。永定河挾帶的泥沙,大部在下遊淤積,使河道變遷無定,滿清以前稱為“無定河”。為了保護永定河北岸清皇京城,於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自石景山起,在河的北岸築一石堤,河的南岸為平民百姓居住之地,隻修一土堤。這樣,北岸果然安定,“無定河”因此也更名為“永定河”,然而南岸則依然災難深重。
3.大清河
大清河又叫上西河,流經華北平原的中部,長約450公裏,流域麵積39600平方公裏。上遊支流較多,主要可分為南北兩大支係:北支拒馬河係,南支趙王河係。
拒馬河發源於淶源縣的淶山,在山穀中向東北流,到淶水縣轉向東流,至張坊鎮分為南北兩支:北支向東流接納琉璃河、小清河至東茨村,這一段叫北拒馬河,自東茨村轉向南流至白溝鎮叫白溝河;南支叫南拒馬河,經定興,於北河店接納易水,向東南流至白溝鎮與白溝河匯合,以下才稱大清河,再流經雄縣至新鎮西南與南支趙王河匯合。
趙王河,是指白洋澱東出的水道。在白洋澱以上,入澱的主要有唐河與瀦龍河。唐河發源於山西渾源縣恒山東南麓,經靈丘入河北省,過唐縣進入平原,在定縣以北折向東北,流入白洋澱。瀦龍河的上源叫大沙河,源於山西靈丘太白山南麓,向東南流,在安國南麵的伍仁橋與磁河匯合後稱瀦龍河,向東北流入白洋澱。
在白洋澱的西北部,還有源於太行山獨流入湖的瀑河、府河等。
大清河係的中下遊有一係列窪澱,如蘭溝澱、白洋澱、文安窪、東澱等。這些窪澱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北麵的永定河和南麵的滹沱河含沙量都很大,在進入平原後發生的泥沙堆積要比大清河厲害,大清河中下遊相形之下就顯得低窪,積水成澱。
過去,大清河北支拒馬河的支流小清河河道常被永定河強占,永定河的洪水部分從此流泄。大清河過東澱後在天津市西郊第六堡匯入子牙河,因此它也可以看成是子牙河的一個支係。
4.子牙河
子牙河是海河流域西部的一個大水係,從獻縣臧家橋至第六堡長140公裏,流域麵積52320平方公裏。它由滹沱河與滏陽河兩大支係所組成。
北支滹沱河發源於山西省五台山東北的泰戲山,環繞著五台山的北、西、南三麵流動,再向東穿過太行山,到黃壁莊以東進入平原。滹沱河源頭水量不大,主要靠沿途接納較大的20餘條支流的供給,如雲中河、牧馬河、清水河、冶河等。其中以冶河最大,其支流上源有幾個大泉補給,如山西平定的娘子關泉群(流量達13立方米/秒),和順的水深泉(流量0.5立方米/秒),河北省井陘北麵的威州泉群(流量大於0.5立方米/秒)等。冶河每年供給滹沱河的水量與泥沙約占全河的一半左右。
滏陽河由發源於太行山東麓的槐河、洨河、白馬河、泜河、沙河等10多條河流組成。這些河流源短流急,幾乎都在寧晉艾辛莊以上同時匯入滏陽河。由於滏陽河位於滹沱河與漳河這兩條泥沙豐富的河流之間,東麵又有古黃河(禹河)高起的古河道,地勢相對低窪,上源各河進入平原後常常泛濫,因而中遊有許多瀦水窪地,如大陸澤、寧晉泊、永年窪等。
滹沱河與滏陽河在獻縣臧家橋匯合後稱子牙河。
子牙河與大清河在第六堡匯合以後至天津,這一段稱為西河。西河河床較深而順直,水量豐富,航道較穩定,是一段比較好的河道。它流至天津西沽村附近與北運河相會,入海河。
5.南運河
南運河位於河北省的南部,是大運河的一段,因在天津之南,故名為南運河。
南運河水係包括漳衛河與南運河兩個分支。
南運河起自黃河,經過山東省的聊城、清平,至臨清有衛河匯入,繼續往北,經武城、故城、德州、滄縣、靜海、楊柳青等地,入海河。
漳衛河上源由漳河與衛河組成。漳河發源於山西高原,上遊有清漳河和濁漳河兩支。清漳河大部在太行山地區石灰岩和石英岩組成的河穀中穿行,泥沙比較少,水色較清。濁漳河流經山西高原東南部黃土覆蓋地區,挾帶的泥沙較多,水色渾濁。清、濁漳河在河北省西南邊境的合漳村匯合後稱漳河,向東流至館陶南麵的稱鉤灣處注入衛河。漳河全長412公裏。
衛河上源丹河,發源於山西省高平縣朱丹嶺,往南流至河南省的博愛縣,分成兩支:向南一支注入沁河,最後入黃河;向東一支經修武、新鄉轉向東北流,即為衛河。衛河接納漳河以後,至山東臨清入南運河的一段稱衛運河。
南運河在進入天津前,東岸有四女寺減河,捷地減河和馬廠減河等,可分流一部分河水直接入海。
另外,在南運河與黃河之間的山東省境內,還有兩條從西南流向東北近乎平行的河流:北麵的一條叫馬頰河,發源於河南濮陽縣,在無棣縣泊頭鎮東北入渤海,長440公裏;南麵一條叫徒駭河,發源於河南省清豐縣東部,與黃河平行,向東北流入渤海,長420公裏。這兩條河現在都單獨入海,實際上不屬於海河流域,但曆史上與南運河有一定關係,因而一般仍把它們歸入海河水係。
上述海河五大支流所構成的扇形水係,當它們注入幹流時,匯流點相距很近,洪水季節各支流同時漲水,幹流來不及排泄,極易造成對天津市及其附近地區的威脅。而各支流中下遊水係又很混亂,相互間往往有水道相通,一遇洪澇災害,各支流就互相牽連。此外,一些支流的中下遊地區有許多封閉的低窪地,洪水期被淹沒後,積水既不能排入河道,又不能直接排入渤海,形成了“有水無流”的特殊現象,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與災難。
(二)海河的突出矛盾
海河流域北部的燕山、西部的太行山和山西高原,高度都在1000米左右,東部為海拔50米以下的衝積平原,山地和平原之間的地形突然轉折,高差較大。發源於山西高原的幾條支流,因高原麵上覆蓋著疏鬆的黃土,被侵蝕後大量進入河流,所以這些河流的含沙量都很高。號稱“小黃河”的永定河,平均含沙量達44公斤/立方米以上,超過了黃河。這些河流穿過太行山進入平原時,河道突然變緩,挾帶泥沙的能力驟然下降,大量泥沙便堆積下來,使河床不斷淤高,形成高出於周圍平原3~4米的“地上河”。泥沙淤積也使河道的斷麵愈來愈狹,排泄洪水的能力愈往下遊愈小。如南運河在臨清的洪水流量不超過800立方米/秒時可安全下泄,到德州安全泄洪流量已下降為540立方米/秒,到了靜海隻能是50立方米/秒。可是它的上源漳河洪水期最高峰流量常在每秒幾千立方米。支流是這樣,海河幹流也是這樣。當各支流同時漲水時,洪峰可達10000立方米/秒,而海河幹流河道隻能排泄1000立方米/秒,前者大於後者10倍。由此可見,海河水係上遊來水量大和下遊排洪能力差的矛盾是突出的。下遊河道很難排泄上遊來水,往往漫溢出河道或決口、改道而造成水災。
海河流域的降水,年平均總量雖然不大,隻有300~600毫米,但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往往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0%以上。反映在各條河流的流量變化上,表現為年徑流總量都不大,年內分配極不均衡。海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26億立方米,隻有閩江的36%,而海河的流域麵積要比閩江流域大3.3倍。在全年的季節分配上,有一個突出的夏汛,一個比較明顯的淩汛和一個很長的枯水期。夏汛期在7~8月,這段時間流量可占全年徑流總量的50~60%,個別豐水年份甚至在79%以上,河水陡漲陡落,造成洪水來勢比較凶猛。而在秋冬枯水期,發源於太行山麓的一些小河又往往斷流。
此外,由於華北地區降水的年際變化大,河流各年徑流量的大小相差懸殊,各河最大年徑流量比多年平均流量大2.6~3.2倍,而最小年徑流量隻有多年平均流量的18~40%,最大年徑流量比最小年徑流量要大6.5~15.7倍。這就使得多水年易澇,而枯水年易旱。
海河嚴重災害的產生,除了上述自然原因以外,還有政治上和社會上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前曆代統治者對海河非但不加治理,甚至進行破壞,使得海河的災情愈來愈嚴重。據記載,1368~1948年的580年間,發生嚴重水災387次,旱災407次,這500多年中,天津市被淹70多次;每次較大災害都有100多個縣受災,其中許多年是旱澇交錯,重複受災。1939年大洪水,永定河衝破南堤,洪水經過大清河北支進入白洋澱,日本侵略者強行扒開千裏堤防,企圖淹沒解放區。與此同時,子牙河、大清河、南運河等也發生決口,洪水淹沒耕地5000多萬畝,衝斷了京漢、津浦鐵路,116個縣受災,天津被淹,市區百分之七八十的街道水深2米,街道上可以行船,積水達兩月之久。文安窪、東澱、賈口窪一帶積水幾年排不出去。而反動政府卻以“治河”為名,大肆搜刮,使得近1000萬人民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1920年的大旱災,河北省有97個縣受災,3600多萬畝農田減產或者顆粒無收。另外,低窪地區排水不暢,常形成大片鹽堿地。洪、澇、旱、堿四大災害,嚴重地危害著海河流域的人民。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非常重視海河的治理,海河流域人民經過40年來的艱苦奮鬥,在治理海河的鬥爭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63年,在治理海河方麵,著重於治理洪澇,在各支流上遊修建了許多大、中、小型水庫。1951年,首先在永定河的上遊興建了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庫——22億多立方米的官廳水庫,控製了永定河上遊的洪水。接著又修建了密雲、崗南、黃壁莊、嶽城等庫容在1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18座,其中密雲水庫可蓄水42億立方米,發展灌溉400萬畝,解除600萬畝土地洪水災害,並為京、津二市提供了水源。與此同時,還修建了數百個中小型水庫和許多水土保持工程,對於減輕災害起到了顯著作用。在幾條主要大支流的中遊地區,加固、修築了堤防,如大清河的千裏堤、永定河泛區的北堤、漳河北堤及滹沱河北堤等,防止了洪水決堤漫溢造成危害。在下遊地區,特別是從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3條支流的匯合處開始,向東南方向開鑿了獨流減河,修建了泄洪能力為1020立方米/秒的進洪閘工程,使這3條河的洪水不經過海河幹流而直接入海。同時,還疏浚了捷地減河、漳衛新河、馬廠減河等,擴大了入海口,各入海口泄洪能力達4620立方米/秒,比未治理前增加了4倍。此外,在平原地區改造窪地,發展灌溉,增強了抗旱防澇的能力。
總的來說,這些水利工程在防洪方麵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還不能根除海河災害。例如,1963年8月,太行山東麓出現特大暴雨,山洪暴發,漳衛河、子牙河、大清河等洪水猛漲。洪水徑流總量為1939年的1.9倍,上遊水庫雖攔蓄了將近一半的洪水,削減洪峰達2/3,但仍有78000立方米/秒洪水下泄到平原地區,使河北人民又一次遭到洪澇災害的襲擊,也威脅到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安全。這次洪水使河北省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認識到徹底治理海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宏偉的圖景
海河流域群眾從實踐中認識到,要根除洪、澇、旱、堿四害,徹底改變自然麵貌,必須從治水入手,全麵規劃,進行綜合治理。各項工程既要考慮上下遊,又要兼顧左右岸,以排為主,排灌結合,蓄泄兼施,旱澇並重。
為了解決各河上遊來洪量大與入海口泄洪能力小的矛盾,在各大支流的下遊,增開了幾條大型入海河道,對原有的入海河道也加深、拓寬,提高排洪、排澇能力。目前主要入海口已有10多個,如天津北郊屈家店到塘沽北塘海口之間,開挖了一條長63公裏、寬500米、深4~8米的永定新河,使北運河係及永定河係洪水可以通過它直接排入渤海,從根本上解除了北四河(包括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薊運河)水係對天津市的威脅。潮白新河也向東南延長,使之成為單獨入海的河流。為了給曆史上常鬧洪災的滏陽河、子牙河打開一條新的入海通道,從獻縣至滄州以北,開挖了一條長143公裏、寬2.5公裏、排洪能力近10000立方米/秒的子牙新河,上遊並聯接滏陽新河(從寧晉縣艾辛莊到獻縣,長133公裏,寬1.5公裏,最大泄洪能力為6700立方米/秒),可直接導洪入海。但在洪水季節,低窪地的積水無法進入高出於地麵3~4米的“地上河”和排洪河道,因此,必須開挖排澇河道,使內澇積水能及時宣泄。為此,在子牙河、大清河的下遊擴展和加深了獨流減河,使其排洪、澇能力達3200立方米/秒,以排泄大清河、子牙河的洪水和黑龍港地區1部分內澇;開挖北排河、南排河、滏東排河、老沙河等河道,以排泄黑龍港地區南部的內澇。此外,還開挖、疏通了宣惠河、四女寺減河、衛運河等河道,以增加排澇能力。這些工程的完成,使海河水係排洪能力比治理前提高5倍以上,排澇能力
1黑龍港地區位於衛運河、南運河、滏陽河、子牙河之間,是個大型封閉窪地。提高10倍,來洪量大的河流都有了自己的入海河道,易積水的低窪地也有了排澇的去路。同時實現洪澇分流,也改造了過去水係紊亂、洪澇爭道、尾閭不暢的狀況。
在平原低窪地區,除開挖排澇入海的減河以外,還結合灌溉,大搞河網化和發展機井灌溉,使排、灌配套。河北全省井灌麵積已超過5000萬畝,占灌溉總麵積的2/3以上,地下水灌溉麵積比解放前增長一倍半,做到了“遇旱有水,遇澇排水”。與此同時,由於加強了農田基本建設和改良土壤,全省鹽堿地已減少一半以上。
為了使北京市的汙水不汙染海河,又開挖了北京排汙河,引汙水經過永定新河入海,做到清濁分流。
在各河中遊,對河道進行了整治。對過去容易改道、決口的河流,如子牙河水係、大清河、永定河等,都加固了大堤,共修防洪大堤4000多公裏,疏浚了270多條支流河道和15萬多條渠道,有的河段(如大清河中遊)進行人工裁彎取直,保證了洪水暢通排出。
在各河上遊,新建和擴建了大批水庫,對整治河道亦起了很大作用。目前海河流域已有大中型水庫80多座,小型水庫1500多座,總庫容110多億立方米。山區人民還植樹造林3000多萬畝,打壩淤地、修築梯田300多萬畝,使河北省控製水土流失麵積達34000多平方公裏,占水土流失麵積的54%,這就大大減少了泥沙進入河道,從而減輕了下遊的負擔。
通過多年來對海河的改造,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海河的“性格”開始改變,曆史上危害嚴重的洪澇災害威脅已基本上得到解除,特別是自1983年9月引灤入津工程建成以來,又彌補了由於防洪排澇措施而導致的下遊可利用的水資源逐年減少的缺陷,初步改變了天津城市嚴重缺水的狀況。因而流域內的工農業生產蒸蒸日上,海河流域人民已在華北大地上繪出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然而,要實現完全根治海河的光榮使命,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鬥。已建成的許多水利骨幹工程還有待於特大洪水的考驗;抗旱的標準還不夠高,還要利用各種條件增加水源;各河的河道淤積問題也需解決,要經常疏浚,並盡可能地恢複和發展海河的航運,以促進海河流域經濟的發展。總之,今後仍要繼續堅持全麵規劃、統籌兼顧、長期治理、綜合治理的方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