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書”何以傳軍機?

字數:1398   加入書籤

A+A-


    古今兵家,無不重視保守秘密,而保守機密的方式方法又是多種多樣,尤其是對機密的傳遞,更是五花八門。在古代傳遞機密的手段和工具是很有趣的。
    戰國周朝實行的烽燧製,是一種軍事通信製度。人們常說的“烽火台”,實際上是“烽燧台”。烽火是晚上使用的一種重要報警信號,即在高高的土台或石台上架一個叫做“桔皋”的木架(一種可以牽引鐵籠子或竹筐、木箱的木製機具),“桔皋”上隨時都係一個鐵籠了,鐵籠了裏麵裝滿易燃柴草,一旦有了緊密軍情,守關人立即點燃籠中柴草,弄得火光衝天,以報告軍情。燧則是白天點的狼煙,即用狼糞燒的煙,這種煙的特點是在風中也能筆直地往上升騰,它也是用來報告軍情的。那時,從京都到邊關,幾乎每條重要通道上都設有這樣的烽燧台。
    由於烽燧信號的內容簡單,又不易保密,人們在實踐中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機密傳遞方法,這就是“陰符”。
    相傳商紂王末年,薑太公輔佐周室,使周族由弱變強。有一次,他們帶領的周軍指揮大營被叛兵包圍,情況危急,薑太公令信使突圍,回朝搬兵,他怕信使遺忘機密,又怕周文王不認識信使,耽誤軍務大事,就將自己珍愛的魚竿折成數節,每節長短不一,各代表一件軍機,令信使牢記,不得外傳。信使幾經周折回到朝中,周文王令左右將幾節魚竿合在一起,親自檢驗,周文王辨認出是薑太公的心愛之物,親率大軍到事發地點,解了薑太公之危。事後,薑太公拿著那幾節使他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魚竿,妙思如泉湧,他將魚竿傳信的辦法加以改進,便發明了“陰符”。
    最初的“陰符”是竹製的,後又改用木片、銅片。其方法是:把竹節按需要截成不同的長度,臨戰前,有關人士秘密約定機密標誌及內容,即用不同長度的竹節表示不同的內容。如三寸表示全線潰退,四寸表示兵敗將亡,五寸表示清糧增兵,六寸表示堅守城池;七寸表示阻擊敵軍;八寸表示破敵得城;九寸表示破陣擒將;一尺表示克敵製勝。這種“陰符”前線由指揮將領掌握,後方由朝廷兵部掌握,專人傳送。“陰符”上無文字,無圖案,傳“符”人不知“符”中含義,即使被俘,叛變投敵,敵人也難以知道“符”的內容。
    後來,隨著文化的發展,“陰符”逐漸被“陰書”代替了。所謂“陰書”,實際上是一種軍事文書,傳遞的方法更秘密些。其方法是:先把所要傳遞的機密內容完完整整地寫在一編竹簡或木簡上,然後將這篇竹簡或木簡拆開、打亂,分成三份,再派三名信使各傳遞一份到同一個目的地。“陰書”被送到目的地後,收件人再把三份“陰書”按順序拚合起來,於是“陰書”的內容便一目了然。這種“陰書”保密性較好。因為即使某一信使被敵方抓獲,“陰書”落入敵方手裏,也得不到完整的情報。古人為了密上加密,還在“陰書”上用藏頭詩、藏尾詩、回文詩、詩謎、啞謎、密寫等多種巧妙的方法來傳遞信息。
    我國古代不僅有傳遞“陰書”的技巧,還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傳遞製度。從先秦至唐、宋、元、明、清,都有驛站傳遞製度,在交通要道設鋪兵、鋪司、提領、郵長,專門負責傳遞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