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四京

字數:1731   加入書籤

A+A-


    西京,遼國都城,在今山西大同。原為唐雲州。遼太宗時,後晉石敬瑭割雲州與遼國,升為節度使州,成
    為遼國重要軍事重鎮。重熙十三年(1044年,升為西京,府名大同。其城仿照長安城的形製修建,方圓二
    十裏,建有敵樓、柵櫓。城門東為迎春門,南為朝陽門,西為定西門,北為拱極門。城北有北魏時建造的
    宮城,但遼國沒有在此建宮城。清寧八年(1062年,遼道宗在此建華嚴寺,並雕刻、鑄造曆代皇帝石像、
    銅像。西京南臨北宋,西臨西夏,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史稱遼既建都,用為重地,非親王不得主之。
    東京,遼國都城,在今遼寧遼陽。遼太祖滅渤海國後,在遼陽設東平郡。天顯三年(928年,遼太宗
    升東平為南京,府名遼陽。會同元年(938年,改名東京。其城形製模仿漢製。城高三丈,幅員三十裏。
    共設八門:東為迎陽門,東南為韶陽門,南為龍原門,西南為顯德門,西為大順門,西北為大遼門,北為
    懷遠門,東北為安遠門。宮城在東北,高三丈,設有敵樓,四隅有角樓。外城稱為漢城,分南北市,早晨
    匯集南市,傍晚聚集北市,為商業區。街的西麵有金德寺、大悲寺、駙馬寺、趙頭陀寺等。留守衙、戶部
    司、軍巡院、軍營等也設在外城。
    中京,遼國都城,在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西南大明城。原為奚王牙帳所在地。統和二十五年(1007
    年,遼聖宗建都城,稱中京,府名大定。其城主要模仿長安和汴京的形製,由燕、薊兩地選來的工匠建
    造。中京城由外城、內城、大內三部分組成。外城高一丈有餘,幅員三十裏。外城南部為漢族居住區,有
    民居、坊市、官署、廟宇、驛館等。內城為屯兵區。大內為契丹貴族的府第,有宮殿和倉廩等建築,並建
    有遼景宗和承天後禦容殿。中京建成後,皇帝即常駐於此。設大同驛接待宋朝使臣,朝天館接待新羅使臣
    ,來賓館接待西夏使臣。皇室及遼國中樞機構多駐於此。
    上京,遼國都城,即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波羅城。神冊三年(918年,遼太祖命漢族
    大臣康默記總理修建,百日竣工,稱為皇都。會同元年(938年,遼太宗改稱為上京。其城形製,仿效中
    原都城,兼顧契丹習俗。城牆高二丈,幅員廣二十七裏。城分南北兩部分,城北為皇城,城南是漢城。衙
    署設在城北,商業集市設於城南。上京城門,東有迎春、雁兒兩門,南有順陽、南福兩門,西有金鳳、西
    雁兒兩門。皇城內設有樓櫓,共有四門:東為安東門,西為乾德門,南為大順門,北為拱辰門。上京地方
    行政機構稱臨潢府,為上京道治所。上京建成後,即為遼國的統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以後雖另立四京,但
    上京仍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