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流域曆史

字數:23092   加入書籤

A+A-


     一遠古時期
    前400——300世紀在今黑龍江省五常縣龍鳳山鄉學田村,居住著晚期智人,從伴生的具有人工打擊痕跡的石片及哺乳動物骨骼化石看,當時這裏的人們已將狩獵作為謀生的重要手段。
    前300世紀在今哈爾濱市西郊閻家崗,居住著“哈爾濱人”,以狩豬作為謀取食物的手段。
    前185世紀,貝加爾湖居住著阿爾泰人,屬於黃種人北亞人種。他們逐漸散居,定居蒙古高原中西部的是突厥族群,定居大興安嶺西側的是蒙古族群,定居黑龍江流域的是通古斯族群。
    前90世紀在今黑龍江省塔河縣十八站鄉一帶的居民主要以狩獵謀生,他們製作石器的風格,與華北地區虎頭梁等遺址的同類石器相近。
    前80世紀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滿洲裏市郊的紮賚諾爾,今呼倫湖(達賚湖濱一帶已有遠古先民活動,是蒙古人種。
    前70——60世紀在今呼倫貝爾盟海拉爾市的西山一帶,生活一支屬於中石器時代的先民,他們以漁獵和采集為生。
    前50世紀在今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銅缽廟以北一帶,有以漁獵為生的先民活動,已能夠製作和使用粗糙陶器,標誌當時當地的物質文化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
    前50——30世紀在今齊齊哈爾市昂昂溪一帶,居住著生活在新石器時代的母係氏族群體,主要以漁獵為生,婦女也參加狩獵活動。他們廣布在嫩江平原各地,而以嫩江沿岸最為密集。
    前40世紀在今密山縣新開流、興凱湖濱生活著一支以漁獵為生、以捕魚為主的先民。其成員形成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父係氏族群體。已創製出具有特色的藝術品並出現早期的靈物崇拜。他們分布在東到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的捷秋赫、布鬆港,北到黑龍江下遊的康當、蘇丘島,西到黑龍江省的螞蜒河流域,南抵穆棱河下遊。是阿爾泰係通古斯民族。
    前30世紀,在饒河縣城東南小南山的居民已經能生產玉器、石器、鹿牙墜。礪石和加工石料標示著當時切割研磨技術的發達程度。有一部分人用較多時間從事玉器製作。原始居民已組成較大的部落集團,並出現了有相當權威的首領,出現了文明曙光。
    前20世紀在今尚誌縣亞布力的螞蜒河上遊一帶生活著一支以農業、狩獵、采集作為謀生手段的先民。他們所使用的石器與遼寧一帶新樂文化下層及紅山文化的同類器物相似,明顯受到了後者的影響。在今寧安縣與吉林省敦化縣交界處的鏡泊湖地區,分布著一支從事農業和漁獵業的古代先民,從當地鶯歌嶺遺址中出土的一些農具和陶豬表明,那裏的氏族或部落從事較為穩定的原始農業,但漁獵經濟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山戎——東胡族係的一些先民們逐漸出現於今黑龍江上遊、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之中,射獵和采集是他們的主要謀生手段,用獸皮製作衣服,以樺皮製作生活器皿。
    公元前20000年,非洲東部的一個婦女生下四個孩子,分別叫黃、白、棕、黑。小黃與小白一道首先遷移到今天兩河流域,進而到達中亞,過著遊牧生活,在公元前3500年黃白開始分離,鑒於廣大的東亞原始人已經由於第四紀冰川全部死光,一部分黃人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形成漢藏部落;另一部分奔向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東南亞、接著占據中國南部、進而渡過長江黃河、一直到達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島、百越(壯侗或泰老部落。中亞的最後一部分黃人途經現在長城以北,一直到達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沿途留下了突厥、蒙古、通古斯三大部落。公元前3000年,定居蒙古高原中西部的是突厥族群,屬於北亞人種;定居大興安嶺西側的是蒙古族群,定居黑龍江流域的是通古斯族群,二者都是北亞人種與遠東人種的混合人種。
    由於蒙古高原西部和中亞居住著從歐洲東遷的印歐人(吐火羅人,在長期的戰爭和交往中,吐火羅人被突厥族群同化,所以後來的蘇美爾、匈奴、堅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黃白混血人種。隨著突厥族群的西遷中亞,他們與當地的晚於吐火羅人到來的印歐人種雅利安人也發生融合。
    前2900年,從突厥族群分化出一支部落,他們西遷烏拉爾山,部分繼續西遷到北歐,他們與當地的白人融合形成烏拉爾民族,成為芬蘭、愛沙尼亞、摩爾多瓦、烏德穆爾特、拉普、馬紮爾、涅涅茨人的祖先。公元400年匈奴西遷、公元600年蒙古族群的柔然人厭達人西遷,一部分與中亞北部的突厥人融合後形成保加爾人、韃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爾人,另外一部分同化於馬紮爾人之中。突厥族群沿勒拿河、葉尼塞河向北極地區移民,形成楚科奇人、雅庫特人,接著又經過白令海峽進入了美洲,成為阿留申人、愛斯基摩人、印地安人,這些人都沒有與白人發生融合,屬於純粹的黃種人。
    楚科奇人分布在亞洲大陸東北角、雅庫特人散布在西伯利亞東部北冰洋沿海一帶、涅涅茨人分布在北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山脈兩側、鄂溫克人分布在雅庫特和涅涅茨人之間。雅庫特人進入北極的時間比較晚。他們住在木頭房子裏,使用鐵器,把原來飼養馬匹和牲口的傳統變成飼養馴鹿。雅庫特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完全處於原始共產製狀態,而是具有一種近乎封建社會的首領製度。涅涅茨人純粹靠打獵為生,到北冰洋捕殺鯨和海豹。鄂溫克人在數量和地域分布上都比較小,在生活習慣上也介於雅庫特人和涅涅茨人之間,既能飼養馴鹿,又是捕獵能手,依靠雅庫特人供給他們鐵器。以上幾個民族都是黃種人。隻有生活在歐洲最北端的拉普人才是真正的白種人,他們主要以養鹿為生,也兼營捕魚、打獵和少量的農業。
     二先秦時期
    通古斯族群,原地一支演變為鄂溫克、肅慎民族;一支南遷,散居環渤海灣沿岸,與當地的原始漢語部落和百越部落融合,演變為東夷;一支遷移到朝鮮半島,與當地的百越土著融合為韓民族。滿洲的通古斯民族還進一步遷到日本成為統治階級。
    前2249年肅慎先民派使者前往中原地區,向華夏部落大聯盟的首領帝舜貢獻弓矢。前2000年,山東半島處於龍山文化時期,其農業經渤海傳入肅慎。前1100年,肅慎族生活在鬆花江中下遊、烏蘇裏江和黑龍江中下遊一帶,其中心區域為牡丹江中遊。前1050年左右,周滅商,肅慎族進貢楛矢石弩。
    在西周初年,穢人(沃沮、東穢貊在今吉林省、朝鮮鹹鏡道、江原道,高夷在渾江流域,良夷在今大同江中下遊(即古朝鮮,樂浪夷。沃沮有南沃沮(東沃沮、北沃沮之分,南沃沮分布在今朝鮮鹹鏡南北道,北沃沮主要在我國圖們江流域。東穢貊是分布在今朝鮮江原道。
    殷商時,貊(東夷中通古斯血統最濃的一支居山東半島一帶。周滅商後,為周人東進所迫,大部分向東北和北方遷徙。向北方遷徒的,分東西兩路,東路遷到今河北省東北部、北京市房山縣以南山西省代縣以東至海之地;西路則遠徙至今陝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北部,後來由於戎狄及晉國的壓力,他們又轉徙到今河北省的南部。前4世紀中葉,燕、趙二國強盛,特別是前300年燕昭王派秦開北破東胡,居住在今河北省的大部分貊人又被迫由陸路向東北遷徙,散布在今遼河以東及吉林省西北部地區。
    遷居東北的各支貊人,原有的族稱雖尚未消失,但有些部落已分崩離析,演變為各有稱號的部族集團。初期出現的新稱號有發、橐離。新稱號的出現,還因為遷入此地後,與當地土著部落(也是通古斯族群融合為一個共同體,舊稱已不能反映這一變化後之現實。發,散居在今輝發河流域;橐離大約住在今嫩江、鬆花江合流處以北的鬆嫩平原,是穢貊族遷居東北地區最北的一支,被稱為為北夷。貊人在穢人高夷之南之西、良夷之北,其地域西起今醫巫閭山、東至今清川江、南濱大海。
    東北地區的穢人高夷良夷、貊人(發、橐離統稱穢貊人。
    戰國以後先後出現的穢貊新族稱又有夫餘、高句驪。夫餘族乃西周古九夷之一的“鳧臾”的異寫。而夫餘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分屬穢貊族的不同支係,統治階級來源於橐離的貴族。被統治階級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戰國以前移居第二鬆花江中下遊以西的部落,橐離王子東明南逃至此,成了該地穢貊人首領;二是夫餘國強盛後,東明自所從出的橐離部落的廣大部民,也成了被統治階級的一部分。由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皆源出穢貊,故“夫餘”一詞既為族稱,也為國號。
    高句驪族的來源,主要出自穢貊,但分屬很多支係。最初的高句驪人,是“高夷”(沸流國。前37年,朱蒙一行南奔至此建國,又加入了夫餘族的貴族。朱蒙建國後東征北伐,經過其後繼者5個多世紀的努力,前述的貊人(發、橐離、穢人(沃沮、東穢貊、部分夫餘人,都為其兼並,成為高句驪族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有不少古代朝鮮人(良夷和居於遼東一帶的漢人加了進來。漢武帝在前108年破衛氏朝鮮後,以高句驪為縣(今新賓縣永陵鎮西南,屬玄菟郡。高句驪縣所轄居民,是土著高句驪人。
    肅慎、穢貊、倭等通古斯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統稱為東北夷,秦漢之後被稱為東夷。
     三夫餘的曆史
    夫餘是曆史上東北地區第一個建立政權的古代民族。興盛後的夫餘,共有8萬戶,東近挹婁,西至鮮卑,北達小興安嶺以南的鬆嫩平原,南抵遼寧開原縣北,中心地區則位於今吉林農安縣。兩漢時,夫餘族的氏族製度已被政權組織所代替。史書中還記載有卒本夫餘、南夫餘。卒本夫餘為高句驪國始祖朱蒙從夫餘國南奔至卒本川後所用的稱號,高句驪興盛後遂不用其名。南夫餘為百濟國的別稱,百濟王室始祖溫祚為朱蒙至卒本川後娶妻所生之子,當朱蒙在夫餘之妻所生子類利來高句驪立為太子後,溫祚與哥哥沸流恐為類利不容,南逃至今漢江以南的西部地區創建百濟國,以扶餘為姓,示不忘本,故百濟曾有南夫餘之稱。
    前2世紀初,漢武帝設立玄菟等四郡後,夫餘歸玄菟郡節製。從此臣屬關係十分密切,連夫餘王用的印章,也由漢廷發給。公元前108年在衛氏朝鮮滅亡後,夫餘政權逐漸強大,轄域南達今長白山,東抵張廣才嶺並迫使嶺東的肅慎人臣服,北越弱水(今鬆花江進入嫩江草原。
    漢末中原動亂,公孫度割據遼東,以宗女妻夫餘王尉仇台,夫餘臣屬於公孫度,由遼東郡管轄。三國時,仍由曹魏玄菟郡節製。245年,魏幽州刺史毌丘儉奉命征高句驪,派玄菟太守王頎與夫餘聯絡,夫餘簡位居為魏軍提供“軍糧”。274年,晉分幽州五郡置平州,夫餘由平州護東夷校尉管轄。285年,鮮卑慕容氏連續襲擊夫餘,正是在西晉王朝的保護下,使夫餘國破而複立。
    夫餘統治挹婁,自西漢至三國初,前後長達400年左右。由於夫餘貴族向挹婁橫征暴斂,迫使其於224年起而反抗,夫餘統治者雖多次派兵征討,但終未能再使挹婁屈服。夫餘與高句驪的關係,由於同出穢貊,加之高句驪國的始祖出自夫餘,故兩族交往密切,不過交往中的主從地位前後有變化。前5年,夫餘王帶素進攻高句驪瑠璃王。無恤(大武神王繼位後,高句驪於21年發兵攻夫餘,夫餘王帶素被殺,帶素從弟聞訊率萬餘人投奔高句驪。77年夫餘開始臣服於高句驪。談德(好太王即高句驪王位,占領了今遼河以東廣大地區,並於410年發兵進攻夫餘,從此,夫餘完全被高句驪控製。
    285年,鮮卑首領慕容廆進攻夫餘,由於晉平州護東夷校尉鮮於嬰未發兵相救,夫餘王依慮自殺。慕容廆在返軍時途中,掠走夫餘萬餘人。晉武帝罷免鮮於嬰,改派何龕代之。何龕派督護賈沉護送依慮子依羅返回故土“複國”。慕容皝稱燕王後,於346年派長子儁與子烙率騎17000餘進攻夫餘,俘夫餘王玄及部眾5萬餘口而還。後來皝以玄為鎮軍將軍,妻以宗女,夫餘被納入慕容燕的統治下。高句驪好太王於410年進攻夫餘,用武力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時挹婁後裔勿吉也在崛起,5世紀末,向西發展,夫餘為勿吉所逐,夫餘王於494年降於高句驪,夫餘國至此滅亡,夫餘民族共同體也在南奔北逃中解體。
    夫餘存在曆600餘年,自285年後其成員去向有四。一是被鮮卑慕容氏掠走,僅前述兩次已有7萬多人,占夫餘8萬戶、40萬人的1/6,這還不包括廆每每掠賣於司、冀二州的。二是被兼並或投奔於高句驪。410年好太王進攻夫餘,按其共兼並64城,1400個村莊推算,當在10萬人以上,占夫餘總人口的1/4以上。如果加上494年夫餘王率領投奔的,則夫餘人轉入高句驪的人數,遠比慕容氏掠走的多。三是勿吉在西逐夫餘時,有一部分夫餘人被俘掠,也有不少逃走山林未投奔高句驪,數量一定也不少。他們後來成了粟末靺鞨的一支,渤海國建立後,他們是扶餘府的居民。四是在夫餘國滅亡後,有一部分遺民北渡嫩江下遊建立豆(達莫婁國自保,723年,其首領朝唐後,被興起的黑水靺鞨兼並。
     四高句驪國
    前108年,漢武帝破衛氏朝鮮後,設玄菟郡,以其地置高句驪縣(今遼寧省新賓縣。高句驪族以氏族、部落為單位,分布於今遼寧省新賓縣至吉林省集安縣。
    夫餘王金蛙在長白山南所得女子柳花(河神女,因感日照有孕卵生。柳花以物裹之置暖處,旋一男嬰破殼而出。長至7歲,自作弓矢,百發百中,因名朱蒙(夫餘語“善射”之意。金蛙長子帶素欲謀殺之,朱蒙(鄒牟遠走,至卒本川,結廬於沸流水附近,稱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朱蒙逐漸成為當地高句驪族的首領,前37年,以高為姓,建立高句驪國。高句驪國建立後,與漢廷建立了“藩屬”關係,成為漢的侯國,由漢中央政府頒發印緩,並負有從征義務。高句驪族是穢貊族係繼夫餘之後第二個建立王國政權的古代民族。
    建國初,朱蒙親至沸流國以相射校藝顯示實力,迫使沸流國王鬆讓“以國來降”。前32年,又攻取荇人國。前28年,再以武力攻滅北沃沮而有之。朱蒙死後,兒子類利稱瑠璃王,因受夫餘、鮮卑攻擊,將首都由紇升骨城遷國今吉林省集安縣城。瑠璃王後期,發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遊,並一度攻取漢樂浪郡(治所今平壤市而有之。
    無恤繼位後稱大武神王,於22年攻夫餘,殺其王帶素,將來投的萬餘名夫餘人安置椽那部。26年又兼並蓋馬國(今朝鮮狼林山脈地區和鄰近的句茶國。53年,宮繼位,稱太祖大王(國祖王,代東沃沮(即南沃沮,在今朝鮮鹹鏡南北道,後又攻取東涉(今朝鮮江原道一部分地區,拓地至日本海,並迫使夫餘稱臣納貢。
    慕容皝建前燕後,於342年攻破高句驪首都今吉林省集安縣。高句驪國王釗單騎而逃,皝便囚其母,虜男女5萬餘口,毀丸都城而還。釗被迫於次年遣弟入燕稱臣納貢,皩才還其父親美川王的屍體,仍留其母為質。355年,釗接受燕封官爵,才迎還其母。
    百濟於371年發兵北上,圍平壤城,高句驪故國原王斯由中矢身亡,小獸林王丘夫繼位。384年故國壤王伊連繼位。好太王(廣開土王談德即位後,接連對新羅、百濟、夫餘進行掠奪。413年長壽王巨連即位,使高句驪國先後擴展之地得以鞏固,民戶三倍於3世紀。鑒於北魏日益強大,統一朝鮮半島成為其政策的重心,於是427年遷都平壤。此後,朝鮮半島高句驪、百濟、新羅的角逐,迄無休止。
    此時的高句驪疆域,東臨日本海,西至遼河,南達漢江以北,東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西北以今第二鬆花江左岸為界。高句驪人除從軍的駐防於各地之外,主要聚居在以今吉林省集安縣為中心的鴨綠江流域和鬆花江上遊的輝發河一帶。內分五部:涓(消奴部、桂婁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涓奴部,亦稱掾那部、西部、右部,即原沸流國王鬆讓所在部落,在今富爾江流域,故史稱高句驪初以此部為王,夫餘王帶素被殺後萬餘名投奔高句驪的夫餘人被置於此部;桂婁部,亦稱內部、黃部,在今以遼寧省桓仁縣為中心的渾江和鴨綠江中遊,係朱蒙等人歸附地之部落,故史稱“涓奴部稍微弱,後桂婁部代之為王”;絕奴部,亦稱提那部,為五部中的北部、後部,在今哈達嶺以東的輝發河流域,世與王族聯姻;順奴部,亦稱東部、左部,在今朝鮮慈江道一帶,是由最先被征服的荇人國居民改組而成的;灌奴部,亦稱貫那部、南部、前部,由蓋馬和句茶國居民改組而成。五部之外的沃沮等被征服部族,3世紀後也被同化於高句驪族,多數仍居故地,隻是在被征服時有部分被俘掠的遷居他地。
    (五挹婁
    前4世紀,今黑龍江地區的人口為數萬人。2世紀後期夫餘有戶8萬,鮮卑有10萬騎,二者在今黑龍江地區的人口26萬,加上挹婁族今黑龍江地區人口計36萬。
    前2世紀,肅慎族易名為挹婁,5世紀後,挹婁又易名為勿吉。挹婁人的活動區域,與肅慎時大體相同,東至日本海,西接寇漫汗國,南與北沃沮接,北極黑龍江入海口。
    秦末中原戰亂,給夫餘貴族以侵淩鄰近弱小民族的時機,挹婁被迫臣屬於夫餘國。這種關係,一直持續了400餘年。3世紀初挹婁社會發展已經進到“好寇盜”階段,224年挹婁起兵反抗夫餘,擺脫了夫餘人的統治。
    236年,挹婁遣使向曹魏“獻楛矢”,建立直接臣屬關係,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挹婁民族共同體繼春秋肅慎以後,第一次與中原王朝直接來往,並自此保持著融洽的臣屬關係。挹婁與高句驪國,也有過臣服關係。後來挹婁趁高句驪受到魏幽州刺史冊丘儉軍的沉重打擊之機,斷絕了與高句驪國的來往。降至西晉,鮮卑慕容氏崛起,與高句驪爭奪遼東,挹婁乘機南下,攻掠高句驪北境。以報舊仇,高句驪於280年發兵征討,降其“部落六七所以為附庸”,掠走挹婁“六百餘家”。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雙方處於敵對狀態。談德為高句驪國王後,在進攻百濟取得勝利後,398年“遣偏師”進攻挹婁,挹婁大敗,300餘人被俘,挹婁再度被迫臣服。高句驪遷都平壤後,挹婁後裔勿吉、靺鞨,多次受高句驪王調遣,隨高句驪兵攻新羅、征百濟、侵遼西。
    挹婁雖深受夫餘、高句驪的民族壓迫和剝削,但憑著“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進行肆無忌憚的“寇鈔”,致使北沃沮人常躲到深山岩穴中防備其襲擊,隻在冬天冰封河道後,才返回村中居住。
     六靺鞨時期
    5世紀後,挹婁易名為勿吉。隋唐時期又易名靺鞨。靺鞨族著名的七部是:粟末部在今吉林市;伯咄部在粟末部東北,今拉林河流域;安車骨部在今依蘭縣以東;號室部在今綏芬河流域;黑水部在今同江至伯力的黑龍江兩岸;白山部在今吉林省敦化、延邊。七部之外的諸小部如思慕、郡利、窟說、莫曳皆、拂涅、虞婁、越喜、鐵利分布在今黑龍江以北和俄國濱海地區。總的來說,靺鞨分為南粟末、北黑水兩大政權。
    黑水靺鞨16部裏麵,除作為主體的黑水部外,其他著名部落分布如下。思慕部居於今俄國布列亞河(牛滿江和阿姆貢河(恒滾河上遊地區;郡利部分布在黑龍江入海口;窟說部在庫頁島北部地區;莫曳皆部居庫頁島東南部;拂涅部分布在牡丹江下遊以東今密山縣;虞婁部分布在興凱湖以東至海;越喜部在烏蘇裏江以東地區;鐵利部居住在今依蘭縣。725年,因安東都護薛泰奏請,唐在黑水靺鞨境置黑水州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諸部部長為刺史,另派人任長史至其地“監領之”。後來,渤海日趨強盛,唐因安史之亂無力東顧,於是其南部的拂涅、虞婁、越喜、鐵利等部為渤海兼並。932年以後,黑水靺鞨轉附於正在崛起的契丹,並以契丹人對他們的稱呼“女真”為新號。
    612年,隋煬帝征高麗,當時附於高麗的靺鞨粟末部的八個分部共千餘家歸隋,被安置於朝陽市,八個分部為:厥稽部、勾使來部、窟突始部、悅稽蒙部、越羽部、步戶賴部、破愛部、步括利部。靺鞨粟末部剩餘未歸順隋朝的其他分部站在高麗一邊與中原王朝抗爭,668年唐亡高麗國後,被強迫遷到朝陽市。唐滅高麗後,靺鞨中的白山部以素附於高麗之故,部眾多被遷至中原;伯咄、安居骨、號室諸部衰微逃散,一蹶不振。
    696年契丹主李盡忠在營州(朝陽市發動叛亂,殺營州都督趙文翽。居住在營州的粟末靺鞨人及一部分高麗遺民投入契丹人的反抗行列,粟末靺鞨首領乞乞仲象被契丹主李盡忠授以大舍利之職。武則天派曹仁師、張玄遇、李多祚等28將討伐契丹。李多祚率軍撤離粟末水和那河下遊地區,前往遼西一帶參加平亂。粟末靺鞨首領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粟末靺鞨人東逃。乞四比羽被唐追兵擊斬,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乞乞仲象兒子大祚榮率部繼續東逃。降唐契丹大將李楷固窮追不舍,至今吉林省境哈達嶺,大祚榮大敗唐軍,李楷固脫身敗還。
    698年突厥入據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與奚又依附突厥,於是中原通東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榮審時度勢,在粟末靺鞨故地(今吉林省敦化縣敖東城建國稱王,以唐武後封其父為震國公之“震國”作國號。震國是以粟末靺鞨貴族為主體,包括白山靺鞨、伯咄靺鞨、安車骨靺鞨,並吸收一部分高麗遺民參加的政權。
    唐中宗複位,大祚榮即遣子入侍,臣屬於唐。唐睿宗李旦於713年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祚榮隨即以“渤海”取代“震”為國號。762年渤海國王大欽茂以唐為模式,建立渤海五京,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中京顯德府(今吉林省敦化縣、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省琿春縣八連城、南京海南府(今朝鮮鹹興一帶、西京鴨淥府(今吉林省渾江市臨江。第3世王大欽茂死後,大欽茂“族弟”大元義以武力奪得王位,反對者殺了元義,大欽茂孫大華嶼奪取王位。第5世王大華嶼時遷都上京龍泉府。
    857年,渤海聘日大使烏孝慎,將唐長慶宣明曆傳至日本,日本使用了823年。第10世王大仁秀繼位,也經曆了一場激烈爭奪。末王大諲譔繼位後,又出現爭奪王權的鬥爭,失敗者紛紛出逃高麗。契丹酋長耶律阿保機,於925年滅亡渤海國,改渤海國為東丹,任長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982年,遼直轄之,東丹國滅亡。936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代替新羅統治朝鮮半島。
    渤海亡後,其中心地區幾成無人之境。原因有二:一是很多渤海人不願接受契丹人統治,大批外逃;二是契丹為易於控製,強遷渤海人於它地。外逃的主要是亡入高麗、女真和中原地區,有十幾萬渤海人亡入高麗,逐漸融合於高麗族中。
    契丹強迫渤海人遷離故土,有兩次:一在阿保機攻下扶餘府和龍泉府後,將渤海大氏王族和戰爭中俘獲的軍民遷到巴林左旗;二是928年東丹國都南遷,大批渤海人同被遷至遼東。經過這兩次大遷徒,渤海5京15府的居民大多數不在原住地,大體為:上京龍泉府民一部分被遷到巴林左旗,大部分徒居今遼寧省遼陽市;中京顯德府民少數遠移至老哈河流域,多數被分散在今沈陽市與遼陽市一帶;東京龍原府民被遷到今遼寧省鳳城縣;南京南海府民被移居今海城市;西京鴨祿府被俘者被遷到巴林左旗南;扶餘府被俘者被遷至巴林左旗西;鄚頡府民部分遷到今遼寧省昌圖縣;定理、安邊二府居民被南徙今沈陽市北;率賓府部分居民被分別遷往遼寧省蓋縣和北鎮縣境;東平府民被分散至遼寧省新民、開原、康平縣一帶;鐵利府部分居民被遷至巴林左旗西北和今西拉木倫河附近、長春市北、沈陽市西南的渾河北;懷遠和安遠二府民被移居今鐵嶺市及遼河上遊地區、吉林省渾江市北。遷至上述地區的渤海人戶,9.4萬餘戶,47萬餘人。
    除了外逃和被強迫遷離故土的外,尚有2萬戶10萬口渤海人留居故地。
    1114年女真首領阿骨打起兵反遼後,將渤海人能為兵者編為“渤海軍”共8猛安,並住在今遼陽市一帶的五千餘戶渤海人及3萬“勝兵”,轉移到山東戍守。1145年金熙宗完顏亶罷渤海猛安謀克承襲之製,由女真人管理。1177年金世宗完顏雍禁渤海男女婚娶沿用舊俗。渤海人逐漸與女真人融合,在金亡以後,大多融合於漢族。
     七女真時期
    黑水靺鞨演化為女真族,完顏阿骨打1115年在阿城建立金帝國。猛安(千戶謀克(萬戶是金朝本土上京路的社會組織形式,金初有60萬人口。1183年,女真猛安謀克及都宗室將軍司,共61.5794萬戶,481.3651萬口。其中,遷居中原地區的200萬人,徙住今內蒙古一帶的40餘萬人,留居東北地區的200多萬人。居今內蒙古的40萬女真人,較早歸附蒙古統治,有相當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另一些女真人跟隨蒙古大軍分散到南方各省。
    1193年,留居東北的200萬女真人,居上京、蒲與、速頻、易懶、胡裏改等路的猛安謀克民戶100萬人;其餘100萬人,分布在遼河、鴨綠江流域。居上京等地的100萬女真人,除在蒙古兵征討東夏國時,有小部分死於戰亂外,餘皆成了元開元路、合蘭府水達達等路下的女真人。居住遼河、鴨綠江流域的100餘萬女真人,1216年蒲鮮萬奴叛蒙古東遷女真故地時,帶去數十萬人,除戰亂中少數死亡外,後也大多成了開元路、合蘭府水達達等路下的女真人。遼河一帶剩下的數十萬女真人,在元代還以女真名稱活動,其中有少數被遷移到揚州、淮南屯田。東北100多萬女真人在元代仍保持女真舊俗,到了明代,被稱之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1212年,耶律留哥起義反金,擁有10餘萬人,建立大遼國。1216年留哥逃附蒙古,耶廝不繼位。1219年留哥引蒙古兵進入東北地區,滅大遼國。1215年金遼東宣撫使蒲鮮萬奴領兵40餘萬鎮壓留哥起義軍,敗回今遼陽市,於是叛金自立,建大真國,附近路、州民及猛安謀克人,皆歸附之。1216年,投降蒙古。
    1220年蒲鮮萬奴又叛蒙古自立,改稱東夏國。東夏轄地東濱日本海,西至今張廣才嶺,北抵鬆花江,南達今朝鮮鹹鏡南道。1233年,元太宗窩闊台滅東夏國。
     八元朝時期
    1235年元朝設開元(今東寧縣、南京(延吉市兩萬戶府後接著在其它女真人居住區設立許多路、府、所,管理諸支女真人。1286年,元改遼東路總管府為開元路,女真人皆被納入開元路。在遼陽、沈陽等路相繼成立後,開元路隻管轄今遼寧省鐵嶺市北的女真人,南部的女真人由沈陽、遼陽等路分別統領。
    1312年元朝將開元路東北部地區劃設水達達路,與開元路同屬遼陽行省管轄。此後,開元路(治所在今吉林省農安市管理的女真人,隻是居住在鹹平府(治所在今遼寧省開原縣、合蘭府(府治在今朝鮮鹹興城、恤品路(今綏芬河地區,後廢及奚關總管府(治所在今吉林省琿春縣等地區的。今鬆花江大曲折處至興凱湖一線以北直到黑龍江入海口這一廣闊地域內女真人,統由水達達路管理。
    水達達路是元代女真的主要分布地區,元朝在其境內設立了5個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肇州2個屯田萬戶府外,在黑龍江口奴兒幹地方設有征東元帥府(府治在阿姆貢河對岸的特林;在黑龍江下遊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府(治所在阿紐依河與黑龍江匯合處的哈兒分;在今烏蘇裏江流域設阿速古兒(烏蘇裏江古名千戶所;在今俄羅斯境內濱海地區置有鯨海(今日本海、木答哈、牙蘭千戶所。
    元朝設立桃溫、胡裏改、斡朵憐、脫斡憐、孛苦江5個軍民萬戶府管理在水達達女真人。桃溫,即今鬆花江下遊西岸支流湯旺河,治所在湯原縣;胡裏改,即今牡丹江,治所在依蘭縣;斡朵憐,治所在今鬆花江東、牡丹江西岸的馬大屯;脫斡憐,即今洮兒河,府治在今樺川縣;孛苦江,府治在今齊齊哈爾。
    元朝設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府管理吾者野人乞列迷女真人。乞列迷,為黑水靺鞨郡利部後裔,與吾者野人雜居同一地區。元末明初有不少吾者野人乞列迷女真人南遷到三江地區,但仍有不少人留居故地,直到清末還有四五千稱“濟勒彌”的住在黑龍江口上溯300餘公裏的沿江地區。骨嵬,是元人對居住骨嵬島(今庫頁島居民的稱呼,在唐代為黑水靺鞨16部之一的窟說部。
    元遼陽行省管轄下的女真人,以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在東抵日本海,西至遼河及嫩江一線,南達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北部,北暨黑龍江下遊流域及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總人數200萬左右。在金末戰亂中遼東地區的猛安謀克戶,被東真國主蒲鮮萬奴遷到今黑龍江省阿城縣東至今綏芬河一帶地區,遼東地區的女真人大為減少,又與漢和高麗人錯居雜處,故元代女真人的主要聚居地,是在鬆花江和牡丹江中下遊一帶。
     九明朝時期
    14世紀中葉,女真人的分布地區基本與元代相同。從元末明初開始,女真諸部乘中原動亂之機,逐漸向南遷徙,直到15世紀中葉才穩定下來。這一持續100年左右的遷徙活動,使女真人的聚居區,又移向南部了。南遷後,女真人在南部形成了兩個大聚居區,即以今遼寧省新賓縣為中心東北至圖們江為一聚居區,今遼寧省開原縣以北至鬆花江大曲折處為另一聚居區。這兩個聚居區以北的廣大地區,為女真人散居區。由於明朝的招撫政策及在南遷過程中的內外諸多因素,3個地區也就分別成了後來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野人女真的區域。
    明初,居住在今黑龍江依蘭縣一帶的胡裏改、斡朵憐兩個萬戶府的女真人,由於受到野人女真南下侵襲和元朝殘餘勢力的騷擾,分別在首領阿哈出(李思誠、猛哥帖木兒(孟侍穆率領下,沿今牡丹江向南遷移。胡裏改萬戶府的女真人,先移至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再東行,越過穆棱河,進入綏芬河流域,遂定居這一地區。綏芬河下遊之雙城子為渤海率賓府建州故地,1403年明廷以阿哈出所部置衛,襲建州故名,故命為建州衛。胡裏改部偏支在酋長把爾遜帶領南遷至琿春河流域,1406年明廷在其地置毛憐衛,作為建州衛的子衛。
    斡朵裏部南徙到以今朝鮮會寧為中心的圖們江東西一帶,1406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指揮使。這樣,胡裏改和斡朵裏兩部同居在建州衛管轄下。1408年,居於忽的河(輝發河支流富大河、法胡河、卓兒河、海刺河(鬆花江支流海浪河等處的“女直野人頭目哈刺等”朝明,明“遂並其地入建州衛”。至此,建州衛管轄的女真人分布區,西擴至今吉林市東南,東近日本海,北達穆棱河,南過圖們江。
    1406年女真人入朝鮮抄掠,被擊退。阿哈出率部西南徒至今吉林海龍縣。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毛憐衛的居民。猛哥帖木兒所統斡朵裏部人世與胡裏改部為婚,也於1411年遷到吉林海龍縣,住在從海龍縣通往開原的地方。1412年,明朝將猛哥帖木兒所部從建州衛中析出,另置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指揮使。
    建州衛首領阿哈出孫子李滿住,於1423年率一千餘戶到今鴨綠江支流渾江居住,李滿住領400餘戶住在渾江中遊的桓仁縣。猛哥不花所統西毛憐衛部眾也遷到渾江流域,而猛哥帖木兒則返回到圖們江。李滿住屢受朝鮮軍襲擊,被迫於1433年又遷到渾江支流富爾江上遊的“吾彌府”居住。朝鮮1437年又欲發兵攻吾彌府,李滿住再西遷,到達今渾河支流蘇子河畔,即今遼寧省新賓縣。
    1433年今遼寧省開原縣千戶楊木答兀襲擊建州左衛,猛哥帖木兒及長子阿古被害,朝鮮乘機派兵進駐圖們江,猛哥帖木兒的弟弟凡察、猛哥帖木兒次子童倉(董山於1440年率百餘戶遷到渾江流域,與李滿往會合,住在三統河、渾江以西至大雅兒滸河地區。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東毛憐的部民。明廷析建州左衛為左、右二衛,童倉掌左衛,凡察掌右衛。自此,便有了曆史上著名的“建州三衛”。1451年建州三衛中,建州衛有1700餘戶,左、右二衛合計才600餘戶。如按每戶5人計算,建州三衛還不到12000人。不過無論是阿哈出遷出綏芬河,還是童倉遷出圖們江,都有部分部民未遷走。
    但建州女真重新聚居在一地後,來歸者日益增多,遂形成一個強大的聯盟集團。建州女真8部及其分布為:蘇克素護河部,今蘇子河;哲陳部,今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完顏(王甲部,今新賓縣的渾江上遊;渾河部,今撫順市東南的渾河流域;董鄂部,今大雅兒滸河;鴨綠江部,今鴨綠江上遊,是1480年從圖們江流域來投的毛憐衛人;訥殷部,今鬆花江上遊;珠舍裏部,今吉林省安圖縣。前人常稱前5部為滿洲5部,後3部為長白山3部。
    海西女真是元朝水達達路桃溫、脫斡憐、孛苦江三個萬戶府的女真人的後裔。明初,主要是指居住在今鬆花江大曲折處,下至鬆花江口一帶的女真人。建州女真南遷的同時,海西女真也南遷,至16世紀初形成了哈達、烏拉、葉赫、輝發四部,後人講海西女真,常指分布在今遼寧開原以北至鬆花江大曲折處的海西四部而言。海西四部按其居住地區分為山寨夷和江夷兩部分,哈達、葉赫為山寨夷,烏拉、輝發屬江夷。
    哈達部:屬納喇氏,其先人本居呼蘭河,1406年明王朝在這置塔山衛,1446年明廷析塔山衛另置塔山左衛。塔山左衛地在今呼蘭河依蘭縣之間,哈達部的成員來源於塔山左衛,與出自塔山衛的烏拉部為同祖——納齊卜祿。自納齊卜祿六傳至速黑忒(克錫納為塔山左衛首領時,塔山左衛已由塔山衛東而遷至塔山衛南,在今吉林省扶餘、農安、前郭爾羅斯縣。1533年,速黑忒為族人巴岱達爾汗所殺,次子旺住外蘭(王忠率部分部眾逃至哈達河(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成為哈達部的創建者;巴岱達爾汗長子之子萬(王台,逃至今吉林市西。1552年,王忠所殺,其子博爾坤迎堂兄王台來主哈達部事。王台為部長後,哈達部更強盛。1582年王台死,兒子孟格布祿主部事時,失去霸主地位,於1599年被努爾哈齊兼並。
    烏拉部:原居鬆花江下遊,其始祖納齊卜祿時遷於今呼蘭河流域。在速黑忒率塔山左衛南遷後,速黑忒弟古對珠延也率部南移,至其孫布顏時,因不堪蒙古族侵擾,再南遷到今吉林省永吉縣,布顏聽命於王台。至布顏孫滿泰、布占泰先後為王時,烏拉部擁有今吉林省中部,北至東流鬆花江南,南到盤石縣,西達德惠雙陽縣一線,東抵圖們江上遊。1613年為努爾哈齊所破。
    輝發部:始祖星古禮,姓益克得哩,尼瑪察部人,原居薩哈連烏拉(今第一鬆花江下遊地區。1409年明在今牡丹江地區置衛,以惱納領忽魯哈衛,以塔失掌弗提衛。弗提衛在今富錦縣。至星古禮為弗提衛首領時,率部南下至今呼蘭河流域,投納喇氏,改姓納喇。七傳至旺吉努(王機砮為首領時,南遷至吉林省輝南縣。旺吉努死,孫拜音達哩稱王。1607年被努爾哈齊滅亡。
    葉赫部:源出1406年明朝所置之塔魯木衛,包括蒙古土默特氏和女真納喇氏各一支。葉赫部始祖星根達爾漢是蒙古土默特氏人,原居今呼蘭河以北,後率部眾南遷至今鬆花江大曲折處,代當地納喇氏為主,因納喇氏一支人居多,遂改姓納喇氏。四傳至楚孔格,南遷至葉赫河(今上遊稱冠河,下遊稱清河。六傳至清佳努、揚吉努兄弟二人為首領時,各據一寨(都今吉林省梨樹縣,皆稱王。清佳努子布齋、揚吉努子納林布祿各繼父職後,於1593年聯合蒙古科爾沁、錫伯、卦勒察三部、長白山二部(珠舍裏、訥殷,進攻建州女真,慘敗而歸。八傳至錦台石、布揚古時,為努爾哈齊降服。
    東海(野人女真主要指今黑龍江以北和烏蘇裏江以東的女真人。在建州、海西女真南遷後,東海女真也趁機南移,進入他們過去的居地。
    明代分布在鬆花江下遊及黑龍江以北的生女直、乞列迷、女直野人、北山野人、苦兀、吉列迷都為東海女真。穆棱路、綏芬路、那木都魯路(綏芬河下遊、尼馬察路(今雙城子、瑚葉路(今俄羅斯達烏河、烏爾古宸路(今興凱湖東北岸的庫爾布新河/比金河、雅蘭路(今俄羅斯塔烏黑河、錫林路(今俄羅斯海參崴以東的錫林河/蘇祖河,也為東海女真。居住黑龍江以南地區的氏族部落,被努爾哈齊和皇太極征服後,南遷到渾河流域,後來成了滿族的一部分;但分布在烏蘇裏江流域和黑龍江以北等地的諸部落,大多未納入滿族共同體,於清初形成了今天居住我國和俄羅斯境內的赫哲(那乃、鄂溫克(埃文基、鄂倫春(鄂羅奇、費雅克(尼夫赫等族。
     十滿族時期
    1562年蒙古大汗土蠻勾結建州右衛都指揮使王杲掠撫順,擊殺明副總兵黑春。1575年海西左都督、哈達部貝勒王台,斬殺王杲獻給明朝,從此,王台勢強,葉赫、輝發、烏拉、建州皆歸其管轄,領地近千裏。1583年,明軍征討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子阿台,建州左衛都督猛哥帖木兒後裔覺昌安和兒子塔克世在明軍征討女真叛亂中擔任向導,不幸被明軍誤殺。明廷任命塔克世兒子努爾哈赤繼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使,表示撫慰。努爾哈赤以為父祖複仇為名,以遺甲13副起兵攻打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尼堪外蘭逃至齊齊哈爾。努爾哈赤逐漸將分散的建州女真各部統一。
    此時,遼東西部的蒙古騎兵連年大犯遼沈地區,明廷將蒙古部落視為防範的主要對象,而對羽翼未豐的女真部落放鬆了警惕。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明廷急調遼東明軍援朝,這也牽製了明廷的精力。1599年1619年努爾哈赤統一人多勢眾、地域廣闊、經濟發達的海西女真。
    努爾哈赤開始對東海女真用兵。1598年出征安褚拉庫路(鬆花江上遊二道河,盡招徠其居民。1607年瓦爾喀部(在今圖們江下遊及沿海地方歸附努爾哈赤。又占有了赫席黑(今敦化一帶、俄謨惠蘇魯(今張廣才嶺東北鄂木索、佛訥赫托克索(今寧古塔西南3路地方,俘掠2000人而還。1609年努爾哈赤攻克滹野路(即瑚葉,以瑚葉河而得名,在興凱湖東側,注入烏蘇裏江,今俄羅斯境內的刀畢河,取2000戶而還。1610年努爾哈招撫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今海林縣舊街古城村、尼馬察4路,回師途中,攻取雅蘭路,俘其萬餘人而還。1611年努爾哈赤子阿巴泰奪取烏爾古宸、木倫(又作木冷,以穆棱河而得名兩路。虎爾哈部歸附後金,努爾哈赤派兵盡數收撫其遺民。
    1614年征錫林路,俘人畜1000而還。1615年攻額黑庫倫(即格裏庫路,今俄羅斯納赫塔赫河,攻占顧納喀庫倫城,俘獲萬人,編戶口500班師。1616年努爾哈赤侍衛扈爾漢征薩哈連部(在黑龍江中遊,行至兀爾簡河(今鶴崗市伏爾基河,招降其各處首領,取河南、河北共36寨;然後扈爾漢在黑龍江、鬆花江合流處渡黑龍江,薩哈連部歸附後金。扈爾漢等又招服使犬路(即音達揮塔庫喇喇,位於黑龍江與烏蘇裏江合流處,所居費雅喀、赫哲兩部來往行獵均用犬,故名使犬路、諾洛路(撓力河、石拉忻路(今七星河3路。不久,黑龍江中遊北部的薩哈爾察部也歸附後金。1617年努爾哈赤攻取東部沿海地區散居的諸部落,渡過韃靼海峽攻取庫頁島上負險不服的部落。
    科爾沁蒙古是成吉思汗弟哈布圖哈薩爾後裔,明朝中葉,科爾沁部析產分牧為四部。1624年蒙古族科爾沁台吉奧巴、杜爾伯特酋長阿都齊(奧巴之叔、紮賚特酋長蒙袞(奧巴之叔、郭爾羅斯部長布木巴(奧巴從弟歸屬後金。
    皇太極實行招撫政策,使黑龍江上遊兩岸的鄂溫克、鄂倫春紛紛歸附。居住在精奇裏江畔多科屯的達斡爾首領巴爾達奇率眾歸附。清軍到達貝加爾湖以東地區,招服了當地的使鹿部。1640年清軍至忽麻裏河(呼瑪爾河,攻占雅克薩(今阿爾巴金諾、兀庫爾(今烏庫爾河與黑龍江合流處2城,攻占掛刺爾屯,收複果博爾等7屯,博穆博果爾遁去。1641年博穆博果爾在齊洛台(今赤塔被清兵捉獲。至此,今黑龍江上遊兩岸到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地已歸屬清朝管轄。
    1640年,鄂溫克族共分三支:一支是居住在貝加爾湖東北勒拿河支流威呂河和維提姆河沿岸的使鹿(馴鹿鄂溫克人,共12個大氏族,被稱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倫別部”。他們於18世紀初遷入額爾古納河畔,後被稱為“雅庫特”;第二支是居住在貝加爾湖以東赤塔河、石勒喀河一帶的使用馬的鄂溫克人,被稱為“納米雅兒”部落或稱“那妹他”,共有15個氏族,後被稱為“通古斯”人;第三支人數最多,居住在石喀河至精奇裏江(結雅河的黑龍江中下遊流域,後被稱為“索倫”人。1958年“雅庫特”居住在根河市敖魯古雅;“通古斯”居住在陳巴爾虎旗和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流域;“索倫”居住在鄂溫克族旗、阿榮旗、紮蘭屯市、莫力達瓦旗、訥河市。
    女真人行圍狩獵以10人編為1組。參加者各出箭一枝,公推一人為首領,稱“牛錄額真”(箭主,這個小組就被稱為“牛錄”(女真語稱箭為牛錄。1601年努爾哈赤將每300男丁編為一牛錄,置一牛錄額真,下置代子2人、章京4人;4名章京分領300男丁,編為塔坦。5個牛錄編為“五牛錄”(後改稱“甲喇”,5個“五牛錄”編為一固山。迄1615年共設8個固山,分別以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為標幟,故8固山又習稱“八旗”。每旗設固山額真(後改稱“都統”、甲喇額真(參領、牛錄額真(佐領。
    1644年清朝在黑龍江流域設黑龍江省和吉林省,代替寧古塔。
     十一沙俄入侵時期
    1632年沙俄占據了葉尼塞河流域後,從北方的曼加結亞沿下通古斯卡河,從南方的葉尼塞斯克沿上通古斯卡河,又走古代埃文基人所經常使用的古道,來到勒拿河流域,建立了上中下維柳伊斯克。1638年,沙俄成立雅庫茨克督軍府,雅庫茨克成了沙俄進一步向東北亞地區遠征的指揮中心。1638年在雅納河建立了維爾霍揚斯克,1642年建立了尼日涅揚斯克;在印迪吉爾卡河上建立了彼德什維爾斯克等。1645年,米哈伊爾·斯塔杜欣抵達科雷馬河,建立了上中下科雷馬斯克。1647年鄂霍次克堡建立。1711年,沙俄征服整個堪察加半島,然後又向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挺進。
    1638年俄國以葉尼塞斯克和雅庫茨克為中心,分別從西部和北部兩個方向入侵貝加爾湖地區。哥薩克在安加拉河流域建立了巴拉幹斯克(1654年和伊爾庫茨克(1652年,在勒拿河上遊建立了維爾霍連斯克(1642年。在貝加爾湖東北角由哥薩克建立了上安加爾斯克(1647年和巴爾古津堡(1648年,於1652年又建立了巴翁托夫斯克堡。這樣,俄國軍隊大體上從北部用據點包圍了貝加爾湖。然後從貝加爾湖南岸出發,東進抵達石勒喀河——黑龍江。1658年建立了涅爾琴斯克(尼布楚,1658年建立了捷連賓斯克,1665年建立了色楞格斯克(烏蘭烏德,1666年建立了烏丁斯克等。
    1643年哥薩克波雅爾科無走阿爾丹河——烏楚爾河——紐約姆卡河,翻越外興安嶺,進入鄂倫春族居住的精奇裏江(結雅河。哈巴羅夫從奧廖克馬河起,沿其支流圖吉爾河到達黑龍江。1656年俄政府在奧廖克馬河口設立了奧廖克明斯克堡。1689年,沙俄兩度被中國擊敗,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暫時中止,不過沙俄由此獲得了貝加爾湖以東的中國領土(布裏亞特蒙古人和鄂溫克族居住。
    俄國隨即建立了行政軍事機構對西伯利亞實施殖民統治。整個西伯利亞由中央的西伯利亞衙門管理,各地區分設督軍轄區和縣。督軍轄區共有4個,即托搏爾斯克、托木斯克、雅庫茨克和葉尼塞斯克,每個轄區下隸屬幾個縣。17世紀西伯利亞共有圖林斯克、秋明、塔拉等19個縣。
     十二近代時期
    1850年以後,趁中國清朝衰微,俄羅斯武力侵略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一帶,俄寇甚至拿索倫人當食物,真是吃人的惡魔;尼古拉耶夫攻占廟街,殘酷殺害當地的赫哲族和鄂溫克族居民,製造廟街慘案,並改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同時強迫清王朝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搶占了黑龍江流域的100萬平方公裏中國領土,包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裏江以東至庫頁島的大片領土。這片領土內居住的赫哲族被屠戮殆盡,結雅河的鄂倫春族被迫遷入大興安嶺,女真族被迫遷入黑龍江以南烏蘇裏江以西,最後俄羅斯移民成了當地的主體民族,不知道貝加爾湖以東的布裏亞特蒙古族被同化沒有?
    江東六十四屯位於海蘭泡南,3000平方公裏,居民初全是世代居住的滿族、鄂倫春族村民,清末有一些漢人移民遷入,在《璦琿條約》中特別聲明保留為中國領土,成為中國在黑龍江北唯一的領土。清末時俄人違約將該地中國居民趕進黑龍江淹死或殺死,此乃海蘭泡慘案!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沙俄趁火打劫,占領東北全境,實行殖民統治。1905年日本擊敗沙俄,奪取庫頁島南段、千島群島南部和海參崴並控製吉林和遼寧。再後來黑龍江以南進入張作霖時期,黑龍江以北1917年遠東共和國成立,日本控製整個千島群島。
    1919年北京政府派遣艦隊遠赴黑龍江警戒,1920年到達駐地。不久,爆發了“江亨”艦借炮給蘇聯紅軍炮轟日本軍民的廟街事件(日人稱尼港事件,造成艦隊被日本扣留長達半年多,後經長期談判方才解決。在各艦被扣同時的月間,吉黑江防籌備處已向戊通公司購買了江輪叁艘改裝為軍艦,擴充兵力成立吉黑江防艦隊。
    到了1922年,中國內地軍閥割據混戰,北京當局無暇顧及這支遠離中央的小艦隊,逐漸成為張作霖的私人海軍。1927年,東北海軍吞並了渤海艦隊,成為全中國實力最強大的海軍。此時的東北海軍分為以原東北艦艇為主的第一海防艦隊,原渤海艦隊艦艇為主的第二海防艦隊,與淺水炮艦為主的江防艦隊。1929年張學良欲收回中東鐵路路權,於是蘇聯入侵中國,使得在廟街事件中有借炮之誼的中蘇海軍反目成仇,方爆發了三江口(即黑龍江、鬆花江匯流處的同江之役,這是中國與蘇俄曆史上唯一的一次“海戰”(其實是河戰。10月30日,中蘇又在富錦爆發海戰,稱為中蘇富錦之役。戰後蘇聯侵占中國領土黑瞎子島。
    1931年日本占領東北,成立偽“滿洲國”,與蘇聯在黑龍江相對峙。蘇聯將遠東的漢族趕走或殺死,將遠東的朝鮮族強行遷到中亞。1945年,蘇聯從日本手中重新奪取庫頁島南部和海參崴,並占領整個千島群島(包括日本北方四島。1969年中蘇在虎林地區爆發珍寶島戰役。1999年中國江澤民政府趁俄羅斯衰落之際,在波謝特搞了個出海口,不知道是租50年,還是永久換土。
    目前中俄東部邊界爭議較大的有三處,一處位於滿洲裏以北,2001年已有部分領土歸還中國;一處就是江東64屯,中國已經放棄;最大的一處位於黑龍江和烏蘇裏江的交匯處,叫黑瞎子島,也稱撫遠三角洲,麵積400公裏2,目前為俄國占領,島上駐紮有俄國邊防軍,目前該島的歸屬雙方仍在談判。
    目前,在中俄4300多公裏的國境線上,俄羅斯邊防軍共設有3個地區管理局(原來的邊防軍區。從中蒙俄三國交界處到石勒喀河口,主要是草原和山地,由外貝加爾地區管理局(司令部設在赤塔守衛;從石勒喀河口到比金,由遠東地區管理局(司令部設在伯力所屬部隊守衛;從比金到中俄朝三國交界處,主要是河流和山地,由太平洋地區管理局(司令部設在海參崴所屬部隊守衛。中俄西段國界位於阿爾泰山脈,隻有54公裏。以前由蘇聯東方邊防軍區負責守衛,蘇聯解體後俄邊防軍在這裏組建了一個邊防總隊,負責守衛任務,這個總隊由外貝加爾地區管理局指揮。
    薩彥嶺貝加爾湖外興安嶺庫頁島,是俄羅斯遠東的生命與靈魂所在,是俄羅斯在亞洲的人口中心、資源中心、經濟中心,也是太平洋艦隊的大陸依靠。沒有了這些領土,俄羅斯就會與勘察加、阿留申失去便捷的交通聯係,東北亞的安全就根本失去保障。沒有了這些中國領土,俄羅斯在亞洲就沒有了真正的立足之地。
     十三當代時期
    這裏簡單介紹以下前中國領土的俄羅斯遠東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統治東方:80多萬人,始建於1860年,遠東捕鯨業、捕魚業和冷凍船基地,屬季風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為15c,8月份平均氣溫在20c左右,年降雨量約690毫米。中國名字是海參崴,盛產海參的崴子(山、水彎曲的地方。
    哈巴羅夫斯克:70萬人,始建於1858年,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內河航運通過阿穆爾河可以直接出海,也可直達同江、富錦、佳木斯和哈爾濱。該市是遠東地區最大的綠化城市之一,市效有占地數萬公頃的自然保護區,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大草原森林。主要工業部門有飛機製造業、燃料工業、木材加工業、建築和建材工業。中國名字是伯力,黑水靺鞨的首都,明朝時居住著女真族瓦爾喀部。
    雅庫茨克:20萬人,是雅庫特自治共和國的首府,也是遠東地區最古老的城市。這裏曆來以毛皮皮革、家畜、象牙和木材的集散地而弛名。與外區聯係靠空運,有大型機場。不是中國領土,但是元朝遼陽省勢力一度到達。烏斯季維柳伊的天然氣田向該市供應燃料。
    馬加丹:位於鄂霍次克海北岸,建於1933年,15萬人,是新興的港口城市,納加耶夫港是它的海上門戶。不是中國領土,渤海國與流鬼的陸路貿易經過這裏。
    南薩哈林斯克:薩哈林州的首府,位於庫頁島蘇蘇亞河畔,18萬人,1946年建市。從這裏可以通過鐵路至島西岸的霍爾姆斯克,那裏有鐵路輪渡到瓦尼諾港與貝阿鐵路幹線相接。工業主要是木材加工、紙漿造紙和海產捕撈加工。中國赫哲族使鹿部居住地,韓國客機曾被擊落於此。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州首府,建於1740年,25萬多人,是捕魚船隊的冷藏基地。該港是符拉迪沃斯托克、納霍德卡的貨運中轉站,運入的是汽車、拖拉機、地質勘探設備、水泥、機床、日用品等,運出的主要是木材和魚等。不是中國領土,曆史上流鬼的中心。
    烏蘇裏斯克:位於濱海邊疆區南部的烏蘇裏--興凱湖平原南端,是三條河(綏芬河、木科夫力河、蘇普提加河的交匯處,20萬人,始建於1866年。農業比較發達,市區附近有科馬羅夫自然保護區。該市有三個通道可到達中國:一個是綏芬河通道,有鐵路公路各一條;一個是東寧通道,有公路一條;一個是密山通道,有公路一條。中國名字雙城子,明朝的雙城衛。
    納霍德卡:俄遠東地區最大的港口和漁業中心,20萬人,建於1935年。該市港灣內水深浪靜,可全年通航。在納霍德卡以東18公裏處的亞美利加灣有由日本協助建成的大型港口--東方港。到目前為止這裏是全俄比較成功的一個自由經濟區。中國女真族東海窩集部(庫爾喀部傳統居住地。
    共青城: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誕生城市,為在這裏建造船廠和飛機製造廠,一批莫斯科、聖彼得堡、烏克蘭的共青團誌願者來到這裏,1932年設市。
    布拉戈維申斯克(報喜城:20萬人,1858年俄國強占該地並建城。在阿穆爾河與結雅河交匯外建有阿穆爾州最大的港口,河運事業發達。中國名字海蘭泡,鄂倫春族世居之地。
    比羅比詹:猶太自治州首府,1937年設市。位於比拉河畔,9萬人。女真族薩哈連部傳統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