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淵源簡述
字數:6452 加入書籤
林子清一、幾個基本概念在談太極拳淵源之前,為便於說明問題,先提出以下幾個基本概念,並借此簡單地介紹一下太極拳(包括聯屬部分)的輪廓。
(一)拳套和打手拳套和打手是太極拳的兩個組成部分。拳套是個人單練的整套架式——如懶紮衣、單鞭等。打手亦名推手,是兩人對練的攻守法——如掤、履、擠、按等十三勢。
拳套有多種形式,但路線和架式的名稱,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在架子的大小和手步各式的不一致。打手大體上有兩種程式:1、定步打手,亦名站步打手,兩人站定練習攻守。2、動步打手,亦名活步打手,兩人走動練習攻守。有程式的攻守練到精熟後,脫掉程式,自由對角,這是散手。
(二)太極拳的屬性太極拳是柔和型拳術,是技擊術的基礎上吸取了導引術、靜攝術的精華融合而成的。所以兼有精妙的手搏作用與很好的健身、醫療、精神修養作用。練太極拳套,要動作柔和圓滿,呼吸深細,著重在內髒安舒的訓練,特別是大腦寧形的訓練。它和藝術型拳術,精悍之氣,見於眉宇,動作奮專家剽銳,著重肌肉強韌、關節靈活的鍛煉,有顯著的區別。柔和型拳並不止太極拳一門,但太極拳確是典型的柔和型拳,有人稱太極拳為內家拳,這是不合適的。但是說太極拳是內功拳,這是對的。內家拳的拳套架式、歌訣與太極拳各不相關,不是一個拳門。內家拳也不是內功拳的同義詞。內功拳可以包括共同屬性的許多拳派,如形意、八卦等等。內家拳隻是一門拳術的名詞,其範圍遠比內功拳狹小。這是必須辨別清楚,不宜混淆的。
(三)聯屬於太極拳的器械太極拳家除練拳套打手外,還練器械的單套和對打,以太極拳為基本功的器械練法,現在把它作為太極拳的附屬部分。太極拳家使用的器械,一般是單刀、槍、劍,其套子(包括單練與對打的)不盡出於太極拳門的舊傳,有的是采取別門中的。
(四)太極拳的派別太極拳從形成一個拳派到今有兩百幾十年或三百年左右。在流傳過程中,又衍生若幹派別。其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有一脈相承的陳、楊、武(郝)、吳、孫五派。五派的拳套打手,器械的單套與對打,有同有異。從它們的相同處,可以看出其一脈相承的傳統關係。從它們的不同處,又可以看出其分派的標誌及發展的趨向和規律。
二、太極拳形成的時代及其主流我國的技擊、導引、靜攝術,在遠古早就有了。在戰國秦漢時,已成為專門技術。這是太極拳的遠源。但太極拳的形成,不過隻有二百幾十年或三百年的曆史。有三點可以證明:其一,明朝人有關武術的著作中,沒有提到太極拳,可見它的形成,不會早於明末清初。其二,王宗嶽至早不過是清朝康熙年間人(人麵有論證),太極拳一名詞,在他寫的《太極拳論》上才出現,可見太極拳即使創造在王宗嶽以前,也不會早得很久。其三,明天清初人山本姬隆風創造一門內功拳——形意拳。其理論與太極拳基本上一致。正可從旁證明,明末清初,是產生內功拳的條件成熟時期。所以太極拳也在此時出現。
太極拳是誰創造的?這不難於考明。曾經有一時期盛傳是元末明初張三豐所創造。這是把內家拳門傳說中的祖師拉了過來,是不合曆史事實的。又一說,在張三豐外,還有六朝時韓拱月,唐朝許宣平、李道子等創造的各派。這是出於捏造。這都是袁世凱的門客(給袁家看風水的)宋書銘所做的事。我在二十多年前已經揭發。現在已有不少人知道太極拳並非由張三豐等所創造了。太極拳不出於張三豐,是唐豪首先考明的。但他又把太極拳的創始者定為明末清初人陳王廷,此說也難於成立,因為反證頗多(另有專篇論證)。據可靠的材料看來,王宗嶽傳蔣發,蔣發傳到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再從陳氏開出了楊、武兩派,楊家開出了吳派,繼承武派的郝家出了孫派,這裏淵源明確的。太極拳可能創造在王宗嶽之前,也可能就是王宗嶽所創造。王宗嶽在傳授蔣發外,也會傳授別人。因此五派之外,還會有其他派別。但是流傳之廣,影響之大,隻有此五派,這一事實,肯定了五派是太極拳的主流。
三、主流五派(一)主流五派的導源大師王宗嶽、蔣發是主流的導源人,有以下的證據:1、王宗嶽傳蔣發,蔣發傳陳長興,這是楊露禪的遺說。2、王宗嶽後傳至陳家溝陳姓,這是武禹襄的親災弟子李亦畬寫下來的。3、乾隆年間有個蔣把拾在陳家溝傳拳,這是陳家溝陳品三寫下來的。三說匯合起來,正可互相補充,互相證明。陳王廷是明末清初的人,陳家溝有武術從他開始,這是事實。但是乾隆十九年所修的陳氏家譜上,還沒有提起太極拳一名詞,可見陳家溝舊有的拳術,不是太極拳。到乾隆十九年後才有太極拳傳入。王、蔣兩位大師的身份,王宗嶽是知識分子,有他寫的《太極拳論》可以證明。蔣發是職業拳師,從陳品三文中稱他為蔣把勢(陳文原作把拾,是音近之訛)可見。因為在古代不是職業拳師不會得到把勢的稱號。
(二)陳派太極拳傳到陳家溝,其拳套就有了兩個不盡相同的架式,一是老架,另一是新架。陳長興是最著名的老架拳師,他生於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曾親身受學於蔣發。他的兒子耕雲,耕雲的兒子延年、延熙,延熙的兒子發科,世承家學。1956年在北京舉行全國十二單位武術表演大會時,發科曾參加評判工作,此後不久就去世。我所知道在那時從他受學的人有北京李經梧。與長興同時同輩的另一名是陳有本,他改太極老架為新架。他的兩侄仲生、季生與陳清薄能傳其業。仲生的兒子呂三(名鑫)著有《太極拳圖說》四卷(1932年在開封出版)。受學於品三的有其族侄子明,著有《陳氏世傳太極拳術》(1932年12月出版,上海中國武術學會發行)及《陳氏世傳拳械匯編》(有1935年1月油印本)。這幾部書對太極拳理法皆有所闡發,也提供了一部分史料。
(三)楊派這派開始於楊祿禪。祿禪名福魁,河北永年縣人。幼而孤苦,十歲左右,到陳家溝謀生,經過三十多年,才回永年。後來由武汝清介紹到北京教拳,聲名漸大。清朝的端王請他到家當教師,教拳就成為他終身的職業。他的兒子班侯(名鈺)、健侯(名鑒)都居北京,亦以教拳為業。健侯繼承家學,班侯曾從學於武禹襄,故楊家有種短架太極拳,與武派太極拳形式極相近。健侯的兒子少侯(名兆熊)、澄甫(名兆清)都以教拳為業。少侯兼傳班侯的短架。澄甫晚年的拳套極為舒展,這就形成了楊派的大架。有些直接從學於健侯的人,還保持著分健侯的原樣,比較收斂,這種架子,被稱為中架。楊派在五派中流傳最廣。楊家累世教拳,以澄甫的學生為最多。他於1936年逝世,年54歲。所著有《太極拳體用全書》(1957年經人民體育出版社刪訂出版),是一本比較精簡的著作。他的學生我確知其所在地者,上海有褚桂亭、傅鍾文,成都有李雅軒。他的兒子振鐸,亦能繼承家學。健侯的學生許禹生(名壟厚)著《太極拳勢圖解》(1921年北京體育研究社出版),對太極拳的理論和推廣太極拳都起著有益的作用。但也散布了迷信的以偽亂真的有害東西。太極拳出於張三豐、韓拱月、許宣平、李道子等說,是由這部書傳播開來的。
(四)武(郝)派這派開始於武禹襄。禹襄名河清,永年縣人,清朝的貢生。他和兩個兄長——澄清、汝清都愛好武術。楊祿禪回永年後,禹襄和他結交,從他學拳,祿禪亦盡告以所知。他還不滿足,又到趙堡鎮(離陳家溝三五裏地的一個小鎮)向陳清萍請教。澄清做舞陽縣知縣,在該縣鹽店中得到了王宗嶽的《太極拳譜》。禹襄就按譜揣摩,並利用其社會地位,選力大身強通武的支的人作為打(推)手的實驗對象。這就練出了輕靈精確的技巧。他傳技於外甥李亦畬(名經綸)、李啟軒(名經綸)。他的遺著有《十三勢行工心解》(或作《打手要言》)、《四字密訣》等。他第一次改編了王宗嶽的拳譜,插進自己的著作。這一拳譜也被楊祿禪所采用。至今楊、吳兩派還在沿用(有些變動增改,非盡原樣)。亦畬著有《太極拳小序》、《五字訣》、《撒放密訣》、《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太極拳譜跋》等文。他又一次改編了拳譜,又在王、武的舊文外附入自己的著作。武、李的作品確能闡明太極拳的規律,提供新知,把練法說得更具體,是一分珍貴的遺產。但《太極拳小序》中說楊祿禪不肯授技於武禹襄,這是對事實的歪曲,不免迷誤後學。這是門第之見在作崇。亦畬傳近鄰郝為真(名和)。為真先為米商,晚年任永年中學武術教員。禹襄、亦畬都以教書為業,傳授限於至親好友,至為真傳授始廣。為真兒子月如(名文桂)、孫子少如世傳家學。因此武派又稱郝派。月如中年任小職員,到五十歲以後才以教拳為專業。1935年11月逝於南京,年59歲。遺著有《太極拳圖解》(稿在郝少如處),從學最久的有張士一、馮超如,俱在南京。我於武術略知門徑,主要是受到月如師的教益。少如現在上海。
(五)吳派這派開始於全佑,全佑是滿族,他的兒子艾紳,另一姓名為吳鑒泉,所以人稱為吳派。全佑本受學於楊祿禪,後又師事楊班侯。他善於柔化。他教的學生不多。鑒泉繼承家學,後又受教於宋書銘,所以吳派有“小九天”等拳法(宋書銘為偽造曆史,必須揭穿,他的技術上的成就,仍可吸取)。他以教拳為業,學生甚多。吳派流傳之廣,僅次於楊。鑒泉於1942年8月在上海逝世,年73歲。他的學生徐致一著《吳式太極拳》(1958年7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是有助於研究吳派太極拳的參考書。鑒泉的學生在上海授拳甚久者,有趙壽村。
(六)孫派這派開始於孫祿堂。祿堂名福全,河北完縣人。先習形意、八卦,辛亥革命後四五年,郝為真到北京,他才從學太極拳。因已精通形意、八卦,所以學太極拳隻一個多月,就得其要領。所著《太極拳學》(1924年出版於北京)於練拳時的姿勢動作說得很詳細,書中強調養生治病之功,實為有益之言;發揮中和空靈之旨,亦皆出於心得。惟蔓引河圖洛書,附會神仙,是其疵病。較論得失,瑕瑜互見,此有其時代關係,應當批判吸收。現在此書已不易得。他的女兒劍雲編成一本《太極拳》(1957年9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約略可見孫派太極拳的概況。祿堂於1933年在完縣逝世,年72歲。他的傳人有兒子存周,女兒劍雲。他的學生也很多,一般是兼傳三門——太極,形意,八卦。幫助他著書的,有靳水陳微明(名曾則),東台吳心瑴。其他知名者有李玉林等。
四、五派的異同(一)五派異同,先從拳套談起。五派的套路與架式名目大體相同,在各個式子的動作和拳套的整個形式上就有不同。詳細較論,過於繁冗,運動量大,又有“二起腳”、“擺腳跌岔”等難度運輸和,於青壯年為宜。(老架拳架就其共同點說,不再區分。)
楊派和平舒展,穩定空鬆(就大架說),但在運用上仍發強烈之勁。這就是楊澄甫說的“柔中寓剛,綿裏藏針”。這派學之不難,探之頗深,適應泛寬,所以流傳最廣。現在最通行的簡化太極拳、八十八式太極拳套,都是以楊家大架為基礎的。
武(郝)派拳式緊斂,極重輕圓,要逐步從輕化圓化中練出精確的脆勁。練法細致嚴密,須耐性研習,湛思默會,方能有得。
吳派保持了楊家中架遺式,趨重靈敏活潑,宛轉多變,仍承楊派傳統,入手不難,所以流傳亦廣。
孫派短架,體勢未離武式,卻於輕鬆之中,含有精剛之致。祿堂於形意、八卦,功力極深,融合太極,遂能自成風格。
至於有益強身,各派所同;用於療病,可以按具體情況,選擇應用。
(二)其次略談打手。陳家稱打手為擠手。據《陳氏世傳拳械匯編》載,擠手練法如下:
(甲)定步擠法:(1)順步,(2)拗步。
(乙)換步擠法:(1)單步,(2)雙步。
(丙)活步擠法:(1)顛步,(2)大履。
基本上是站定與走動兩個程式,換步可歸納於活步。楊派一般是三個程式:(1)定步,(2)進退步,(3)四正四隅(即大履)。吳派與楊派同。孫派“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靜步——即站步也。有動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對步也。又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順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引《太極拳學》,惟破折號原書為括弧。)陳武(郝)派,各派都先練站步打手,然後練活步,熟練後便可解脫程式,進入散手。郝月如先生教打手,卻隻用進退三步半,換邊兩步半的一個活步程式。此後就是自由攻守。這是武禹襄以來的傳統。散手是以有程式的打手為基礎的。要熟於程式,敏於感應,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不拘程式而仍合乎力學的規律,並不是蠻打亂來。蠻打亂來,碰到懂勁的人(即敏於感應的人),隻能挫敗,不會占先。
(三)再次,略談器械。陳家有槍、大刀、單刀、雙刀、雙劍、雙鐧、棍、棒、樸鐮等多種器械。槍法有三套,還有兩套對紮槍法,但不盡聯屬於太極拳。其中可肯定聯屬於太極拳的四槍對紮。這種“四槍對紮”,其步法與活步打手的進退三步半完全相同。武(郝)派的槍法(亦名“四杆法”)即是這一種。楊派的太極槍共有十三勢,其實就是以四槍對紮法為基礎,加上一些變化而成。武(郝)派還有一套“八槍對紮”,這是陳家溝就有的,但亦畬不曾寫上拳譜,可能因為它來自別門,不聯屬於太極拳,所以譜中不載(這套槍法直到郝月如還會)。另外見於李亦畬所編拳譜中的“十三槍”、“十三刀”(單刀)各式名目與陳家舊拳譜中的“十三槍”、“十三刀”大體相同,可見這也出於陳家溝所傳。楊、吳兩派無“十三槍”,有單刀,俱稱為“太極刀”,但與陳、武兩派的套路架式全不相同。吳、楊兩家的單刀套路、架式亦複互異。看來別有來源,不是太極拳門的舊傳。李亦畬改編的拳譜中,還有一套“四刀法”(或簡稱“刀法”),是對單刀的套子,未見於陳家舊拳譜,可能由陳清萍所創編。單劍套子陳家溝就沒有。楊、吳兩家各有一套,也不相同。楊家太極劍的前身是一套八十一式的“純陽劍”,這套劍被楊家改造成為太極劍,不過在1915年前幾年間。吳家的劍套,顯然也來自別的門派。據我友李劍華先生說,是就玄化劍的套子改編的。李係吳鑒泉的舊友,此語可信。孫派有武當劍及其對打套子,是孫祿堂、李景林合編的。現在武派也有了單劍的套子,是我編的。
五、後記本文是拙著《太極拳史考》中的一篇。為便於簡略地介紹太極拳史及指出探究各派的線索,借此引起學者研習的興趣,繼續求進,不斷鍛煉。治病於未病,保健於平時。獲得精神充沛、腦子活潑、提高思想、做好工作的效果。所以先把這篇單獨發表。文中還有許多問題須要提出材料,分別論證,另作專篇,列於史考中。附帶說明於此。限於水平,或多謬誤,請閱者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