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弩苗刀,西南利器

字數:1696   加入書籤

A+A-


    在宋代,弩是當時最高級的遠射武器,南宋以後開始有火槍火炮使用於戰爭。在元代,蒙古軍從西亞獲得更先進的火器,但是並未擴散到其它軍隊(如漢軍,大多掌握在蒙古軍手中,因此,內地漢軍仍然主要使用宋代遺留下來的冷兵器。明代,火器得到發展,其中有些是仿製國外。
    宋代文獻中開始記載到苗族使用武器情況,洪邁《容齋筆記》卷16《渠陽蠻俗》說:“偏架弩侔中土神臂弓。”關於偏架弩,在明清誌書中仍然作為一種高級的武器加以記述,如《貴州通誌·土民誌》:“強弓名曰偏架,長六七尺,三人共張,矢無不貫。”明代貴州巡撫郭子璋《黔記》中記述苗族男子“負lan抱弩”,“出入執槍”,這個“槍”當然隻是梭鏢之類,因為當時稱火器為“銃”。《輿地記勝》卷12:“蠻皆盤瓠之餘種……其兵器有甲胄,標、牌、刀及偏架弩,其利與中國神臂等。”清代付鼐《複總督百齡書》說:“苗槍較營槍長至尺餘,最能擊遠。”陸次雲《峒溪纖誌》:“苗人火器有過山鳥者,能打越重山。”《貴州通誌·土民誌》:“牛尾槍幾與內地子母炮(捋。”乾隆《貴州通誌》:“九股苗性尤驃悍,頭戴鐵盔,……身披鐵鎧,……尚能左執木牌,右持標槍,口銜利刃,捷走如飛……前明播州之亂,為楊應龍羽翼,雖調兵十數萬誅楊應龍而九股苗未剿滅。”關於鎧盔,同書說“頭頂鐵盔,後無遮肩,前有護麵兩塊,即鑄於盔,極重。身披鐵鎧,上如背塔,止及乳,下用鐵鏈固身,形如圈,籠綴於上。坐則縮,約重三十斤。以下鐵片纏身。”關於“利刃”,同書還說“九股苗所用之利刃,名曰雙環刀……造刃之法,子初生時,各親家送鐵一塊,匠人造成粗樣,埋入泥溝,每年取出冶煉一次,至十六歲方成刃口……磨而不滅,宰牛殺過而不滯。”成書於清嘉慶的《續黔書·苗刀》中再一次提及之中刀,對試刀刃之法說“苗人製刀必經數十煆,故銑銳無比,其試刀嚐於路旁,伺水牛過,一揮牛首落地,其牛尚行十許步才仆,蓋犀利之極,牛猝未覺也。”道光《清平縣誌》說:“清平黑苗……火搶環刀二械,各寨苗人俱有,自雍正十三年叛逆,動七省官兵征剿,軍械無許私藏。”陸次雲《峒溪纖誌》:“苗人年十六無不帶刀,其鐵自始生時煉至成童,故最為銑利,以黑漆皮為鞘,貌雖不利,鋒不可當,能者擲刀空中,接之以手,曰"跳雞摸"。”清人梁履繩曾寫有《苗刀歌》對苗刀作過描述,其中還提到“刀首鏤錯裝金環,生漆塗柄纏麻管”,“苗人愛刀不去身,腰間展躍如有神”。
    附:鹹同年間苗族義軍使用的武器鳥槍:說這些鳥槍是買來鐵塊自己打製的。提到有時邊走邊吹或,邊放槍;提到雨天火繩點不燃,提到將子彈在血裏滾過再填裝;提到鐵彈、鉛彈,看來這些鳥槍不僅僅是放射鐵沙。
    梭鏢:又稱“杆子”,有時稱“長矛”。傳說中鐵彈放槍來不及就“殺杆子”,提到梭鏢有的有一兩丈長。(《鹹同貴州軍事史》苗族兵器“杆長二丈”,《苗蠻圖冊》中所見到的梭鏢常常有兩個人高。
    砍刀:有時稱謂“大刀”。其中一則傳說提到包大肚有一柄扁擔形的佩刀,重八斤,閃閃發光,砍銅剁鐵,刃口不卷。
    釵:傳說中常常說是“貓叉”。
    弩:有的傳說提到隔裏把路能射死人。同時提及箭頭用毒藥煮過,一射中就醫不好。
    鐺:傳說中用“擋耙”一詞。貴州漢語“耙”讀pa,“鐺耙”就是兵書中的“鐺鈀”。鐺鈀是一種多刃兵器,兼作矛盾兩用,寫作“擋耙”一方麵可能是輯錄者不知道這種兵器形狀,二是理解為用來“擋”敵的“耙”也未嚐不可。
    木炮:傳說中說這種木炮四人使用一門,其中兩人抬炮,兩人抬彈藥。一般對這種用棕樹扣製的炮又稱為“九斤炮”,是因為能裝九斤火藥和鐵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