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史
字數:1494 加入書籤
中國古代對鐵的認識和利用發端較早,人們利用隕鐵來製作兵器的刃部。在河北槁城台西和北京平穀劉家河的商代中期墓中都曾發現銅鐵合製的鉞,鉞體以青銅鑄成,前端鑲嵌鐵刃。經檢測,鐵刃是以天然的隕鐵鍛打麵民。隕鐵非常稀少,遠比青銅堅硬,且難於鍛製,商代人用它製作兵器的鋒刃,說明他們對鐵及其性能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也說明古人很早就開始探尋較之青蛙性能更佳的兵器材料。
虢國大墓的發現至遲到西周晚期,中原地區就出現了人工冶鐵製品。
中國古代對鐵的認識和利用與製作兵器密切關聯,不僅最初的隕鐵器是兵刃,而且當掌握了人工冶煉鋼鐵的技術之後,首先也是運用於製作兵器,而最為主要的又是用於製劍。
1990年在河南三門同仁市上村嶺西周晚期的虢國大墓(m2001)中出土一件銅柄鐵短劍,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鑒定,劍身係以人工冶煉的塊煉鐵鍛製而成。這是中原地區迄今所發現時代最早的鐵劍,也是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鐵製品。該劍裝飾華美,莖部套有玉管,柄末端裝有玉質劍首,劍身與劍柄的結合處鑲嵌綠鬆石。
1978年在甘肅靈台景家莊春秋早期的秦國墓中出土一件銅柄鐵短劍,已經殘斷,殘長37厘米,銅劍柄飾有方格紋,劍格飾獸麵紋,甚精美。
1976年在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晚期的楚國墓中出土一件銅短劍,長38.4厘米,裝銅質劍格。經檢測係以含碳量約百分之零點五的低碳鋼經反複折疊鍛打製成。這是列國地區迄今所發現時代最早的銅製品。
1978年在淅川下寺春秋晚期的楚國墓中出土一件玉莖鐵短劍,長22厘米,劍莖為白玉所製,長10.5,通體琢有蟠虺紋,極其精美。
1957年在河南陝縣後川戰國早期的韓國墓中出土一件鐵短劍,劍首和劍格以黃製成。
以上五劍,都是目前所知列國地區最早或較早的鐵器實物。人工冶鐵是技術史上的巨大進步,開辟了鋼鐵這種新金屬材料的豐富來源,從而導致了鐵器時代的來臨。以鐵製劍則是古劍上的一個革命性因素,由於鋼鐵是比青銅更為優良的兵器材料,所以必將引起巨大的變化。
但在西周和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冶鐵技術尚處於萌生期,以鐵製器還很不普及,因此目前發現這一時期的鐵器實物寥寥無幾,且都是小件器物,如短劍之類。由於冶鐵術尚不發達,鐵料難得,屬珍稀之物,故都被用於製作心愛之器,劍正是這樣一種東西。
上述五件早期鐵劍,多以金玉為飾,極其豪華,顯然是貴族的佩劍。突出者如虢國大墓出土的銅柄鐵劍,劍身外先以一層絲織物包裹,然後裝入用牛皮精製的劍鞘,可見時人對它們的珍惜。這座墓中還出土大量其他隨葬品,計3000餘件,既有成組的青銅禮器,也有華美的玉器、金器,據認為墓主是虢國之君,銅柄鐵劍就是他的佩物。
鐵料珍稀,而時人重劍,這大概就是中原早期鐵器多為劍的緣由。另一方麵,在春秋以前,以鐵製劍主要限於貴族的佩劍,也是中原鐵劍初起時的基本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