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廚

字數:1045   加入書籤

A+A-


    中國自母係氏族社會進入父係氏族社會後,炊事成為婦女的一項主要勞動。
    進入封建社會,婦女以烹飪為本家庭成員服務,主婦的勞動稱為“主中饋”
    。
    處於奴婢地位的女性,心靈手巧者,則以烹飪侍候主人,稱為“廚婢”
    ,她們往往少年入府,暮年出門。
    出土於北京的遼代趙德鈞墓壁畫中,有一幅“廚婢揉麵圖”
    ;又,出土於河南偃師的一宋代畫像磚上,也刻有一位當廚婢女“斫膾”
    的圖像。
    畫上的年輕女子挽起衣袖,其麵前方桌上置墩、刀、魚,爐中火勢正旺,釜水沸騰。
    桌旁地麵有一圓盆,盆內水紋未逝,想來是作洗魚之用。
    從女子衣著、發型、風韻及炊具等看,當是宋代貴家廚婢烹調的典型圖象。
    北宋初陶穀《清異錄》中記載,唐代丞相段文昌家有一位烹調技藝高超的女廚師,主持府中膳食四十年,共用過一百名女婢,隻傳其藝給其中的九名,被府中人尊稱為“膳祖”
    。
    又記載,五代時有一女尼,法名梵正,精於肴饌,擅長以魚肉菜蔬拚製景物冷盤,曾以二十個盤子拚成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輞川別墅圖景,號稱“輞川圖小樣”
    ,將菜肴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她是我國大型風景花式拚盤的首創者。
    此外,北魏時崔浩的母親盧氏夫人,南宋杭州善作魚羮的宋五嫂,能作五色魚絲的餘媚娘,撰作《中饋錄》的浦江吳氏,明末精於肴饌糕點的董白(小宛),清乾隆間儀征的女點心師蕭美人等,皆是中國烹飪史上卓有貢獻的女廚師,她們的智慧與勞動豐富了祖國燦爛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