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漆器展

字數:14875   加入書籤

A+A-


    前言
    中國曆來以“絲國”。“瓷國”著稱於世,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中國也是“漆器之國”。她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也是出土古代漆器最多的國家。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用漆樹的汁液塗在木器和陶器的表麵使它們美觀耐用。天然漆持有的防潮防腐性能,使這些塗層保存至今還光彩奪目。中華各民族在漫長的文明史中,幾千年來從不間斷地在發展漆工藝。
    無論是在黃河、長江、珠江三條“母親河”流域,還是在東北、西北和嶺南,都有古代漆器出土。其數量之多、係譜之全,連考古學家都驚歎不已。它們造型各異、紋飾華美,使人目不暇接。
    彩繪漆虎座立馬(戰國〕
    連座高103厘米。湖北江陵李家台四號楚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
    虎座立風是楚墓特有的隨葬品,木質雕刻為胎,各部分可以拆裝。底座為蹲踞狀虎形,風以虛為底座昂首立於虎_上,背上插有表示龍角的鹿角。全器需黑漆為地,並以朱紅。黃。金。銀等色繪出風的羽毛、虎的斑紋以及風和虎的眼、喙、鼻等細部。這些花紋很有裝飾性,有明顯的程式化傾向。鹿角也髹黑漆並在技尖加彩。鳳頸誇張如振翅鳴叫,鹿角動勢很大。如雙翼展開。但尾短,稱“短尾鳳”。底座臥虎抬頭翹尾與風的動態相呼應。全器造型動靜結合,鳳欲飛不飛。虎欲動不動,其藝術價值早已超出一般的陪葬品,更像是一座紀念碑。
    彩繪龍鳳紋內棺(戰國晚期)
    長184厘米,寬46厘米,高46厘米。湖北省荊門市包山二號楚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此棺木胎,形狀為規則的長方體,內髹紅漆,外熏黑漆,棺外用紅、黃守三色彩繪龍鳳紋。蓋麵及兩側相板繪寫實龍鳳紋,以四龍四風為一單位作四方連續,結構對稱嚴謹。其小鳳的形態尤為生動,昂首振翅、長尾舒展,使用鮮豔的黃色,並壓在龍身之上,是地位顯要的主紋樣。龍一首雙身,以黑色描繪,並以金色繪羽鱗紋於龍身,色彩深重以襯托鳳紋。整個蓋麵和棺板紋樣用線流暢,色彩對比強烈,裝飾性強,是楚墓彩繪漆棺中難得的珍品。頭檔和足檔的紋樣為簡化變形龍鳳紋,除保留龍鳳的一些主要特征外,均已幾何化,與長台關楚墓出土的彩繪漆棺板畫法相似。以龍鳳和變形龍鳳紋樣裝飾棺木可能是楚國的一種習俗,漆棺彩繪的風氣在西漢得到繼承和發展。
    彩繪透雕漆座屏(戰國中期)
    長51.8厘米,上3厘米,下寬12厘米,通高匕厘米。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楚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此座屏為木質,周身髹黑漆,用朱紅、灰綠、金、銀等色漆彩繪。外框長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隻動物,包括大蟒二十條,小蛇十七條,蛙二隻,鹿、鳳、雀各四隻。透雕部分由兩約對稱的圖形組成,兩組圖形完全相同,構圖十分穩定。每組圖形都以雙鳳。雙鹿圍繞著一個中心――鷙鳥搏蛇。底部浮雕以糾結的蛇、蟒和蛇吞蛙為主要內容。除邊框為直線外,鹿。鳳和蛇的輪廓均為曲線,形成有動感的韻律。各種鳥。獸、蛇、蛙都以寫實方法表現,但它們的動態和身上的羽毛、斑紋畢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規律,也更美。如左右兩隻鷙鳥各銜蛇兩條,我們可以想像在烏嘴下掙紮的蛇是如何醜陋,但這兩條蛇都盤成對稱的花結,委婉自由、玲瓏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這件座屏在藝術上極為成功,曆來被藝術史家看成是楚國漆工藝品的代表作。
    彩繪漆鎮墓獸(戰國)
    通高170厘米。湖北省江陵縣天星觀一號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
    此鎮墓獸有實心方木底座,底座四麵裝銅鋪首。獸身呈相背的雙弓形,以神卯插入底座。獸首分向左右,獸臉開在兩側麵,瞪目。闊鼻,口吐長舌直抵胸部。頭插兩對成年雄鹿的角,也可卸下。此角向兩翼張開,蒼勁有力、氣勢雄偉,增加了鎮墓獸的神秘感。全器髹黑漆,用紅、金二色開臉,並在獸身和底座上繪行龍紋、雷紋和幾何紋,色彩十分富麗。這種雙頭鎮墓獸多形體高大,人殮時拆開放入棺倍的頭箱中,是楚國大型墓的隨葬重器,其他地區的墓中均不見。
    彩繪漆鎮墓獸(戰國早期)
    高128厘米。河南省信陽長台關一號楚墓出土。現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此獸木雕彩繪,作蹲坐狀,頭插兩支彩繪鹿角,但已殘,僅存15厘米。兩耳尖而上翹;雙目圓而大,如獸目;口大,吐長舌,直垂到腹部;胸部繪出雙乳、背部雕有四個對稱的卷雲紋;前股上舉,持蛇作吞食狀。兩前肢由樣卯與獸身相接。此獸的眼、舌髹紅漆,耳、爪髹黃漆,其餘各部分皆髹褐漆,然後繪紅、黃相間的鱗。雙尾外卷。全獸各部分雕刻精巧,色彩也很豔麗。它與天星觀、雨台山出土的單頭和雙頭鎮墓獸皆不相同,以較寫實的方法表現。除歧爪齊全外,耳、目。眼、舌和鱗片均作具體描寫,由於眼大舌長,又操蛇噬吞,所以氣勢很不一般。它不但反映了戰國楚墓具有獨特的葬儀,也反映當時有很高的木雕水平。
    彩繪獸首鳳形漆勺(秦代)
    高13.3厘米。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九號秦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此勺木胎,造型新穎。它以獸首、鳥頸為把、鳥身為勺,後有平麵展開的三叉鳥尾。內髹朱漆、外髹黑漆,然後用朱色。褐色漆彩繪鳥的羽毛和獸首的細部。獸首烏身可能是一種龍首鳳身的神物。龍首鳳和鳳首龍在中國古代裝飾中並不鮮見。龍和鳳抽象化為幾何形再組合為一種紋樣的現象在楚漆器中尤為多見。這是使龍、鳳神性合一的現象。秦人有把奉雉神的習俗,雲夢睡虎地漆器中雉的形象經常出現,勺中的鳥身也有可能是雉。
    彩繪雙耳長漆盒(秦代)
    長27.8厘米,寬13.3厘米,通高11.8厘米。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九號秦墓出土。現藏湖北省雲夢縣博物館。
    雙耳長盒是在秦代漆器中首次發現的。它由形狀相同的器身和器蓋扣合而成,橢圓形,兩頭有雙耳,蓋上與器底均有假足。如果打開器盒翻過來,就會成為兩件相同的盛器。此盒內髹朱漆。外熏黑漆,並用朱漆在黑漆地上彩繪紋樣。在器蓋和器身的假足內,以x形結構畫有逆對稱的變形鳥紋,紅黑關係正負互襯十分巧妙,直線與曲線的對比處理得也很和諧,從中可以看出秦楚文化交流之一斑。有人根據鳥頭的形狀認為是鸚鵡紋。在盒的肩部給有成雙的獸眼,雙耳則像鼻子,聯係起來看像一隻雙頭臥獸,不但造型別致,而且生動有趣。
    彩繪黑地漆棺(西漢早期)
    長256厘米,寬118厘米,通高114厘米。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此棺是四層套棺的第二層,長方形,木胎。內髹朱漆,外髹黑漆。蓋板及四側邊緣飾帶狀卷雲紋。蓋板、兩側棺板和頭檔、足檔都繪有氣勢宏大的雲氣神獸紋。雲氣紋用瀝粉勾邊,施以朱、白、黃、綠、赭等色色漆,即所謂“五色雲”。它既不像秦代的雲龍紋有龍的局部隱約可見,也不似後代的團雲,而流動的長線條以“氣”為主,周圍還有流動而奔放的線條表小“風”,助長了雲氣的動勢。這些雲氣回旋繚繞像“回”字形,時而水平流動,忽而
    直線上升,凝重而莊嚴。雲氣之間用堆漆法畫有神獸、仙人、鳥、鶴、豹、牛、羊、鹿、馬、兔、蛇等,其中還有騎馬、樂舞、格鬥、操琴、覓蛇等情節,主角是有角蹄足的怪獸,有人認為它與楚墓出土的鎮墓獸同類。所畫雲氣、神獸都在一個平麵中展開,無前後重疊,與漢代畫像五處理方法相同。但黑漆地色顯得深遠和神秘,彌補了層次不多的缺陷。全棺像宇宙天體包裹著墓主,似乎在迎接她的靈魂有朝一日走出棺停升向天際。
    彩繪神八怪獸紋龜甲形漆盾(西漢早期)
    長32厘米,寬20.1厘米。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八號漢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
    此漆盾角甲形,稱為“龜盾”。背麵曾去有木柄。兩麵髹黑漆,用朱漆彩繪。背麵在桐的兩測繪相向站立的人物各一。右側一人持杖,應為主人;左側一人戴豹尾冠,似為待從。這是墓主人生前的寫照。後上向下部繪一悍獸,前後各有一雲團、可能是龍作騰雲狀。龍之上有一神人,上身為人、雙腿像鳥。根據《中國美術全集?漆器》中彭浩的解釋,“神人應是墓主人的化身,正騎龍升天。”從盾的尺寸看,並非實用品,可能是陪葬用的明器,其中的漆畫表現墓主人死後升天的願望是很自然的。此畫用筆簡潔,是一種寫意的漆畫,十分難得。
    彩繪七豹紋扁漆壺(西漢早期)
    高48.5厘米,寬65厘米。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一六八號
    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
    此壺木胎。分兩半銑斫製後膠合,為貯酒器,扁平腹,矮圈足,兩肩有一對銅質鋪首街環。壺身近似委角矩形,邊
    線方中有圓,造型洗練古樸。壺內髹朱漆,外髹黑漆並加彩繪。側邊用朱漆繪變形鳥紋,其形式與楚漆器變形鳥紋基本相同。可見西漢時楚地漆器仍受戰國楚文化的影響。頂蓋四邊為雲紋,中間有一立豹昂首長嘯。腹部正麵用朱漆繪三隻豹作正三角形排列;背麵用朱漆繪三隻豹作倒三角排列。豹身斑紋用藍灰漆繪,其中三隻豹長有上翹的羽翼。七隻豹均用線勾,線條準確有力,富有頓挫變化。七豹形態皆不相同,個個形神兼備。動感很強。其中正麵右下角的捕獵神豹是最優秀者。兩麵的雲氣紋都作對稱結構,中間一菱形,空隙中穿插s形流雲。雲氣紋皆用藍灰漆繪,與黑地者較接近,使朱色豹紋十分突出醒目。這些雲氣紋用平塗畫法,形式已與戰國和秦代五龍紋有所區別,更加抽象化。七豹中有三隻長翼,又都活動於雲氣之中,應為天上神物。根據《楚辭》可以確定是守天帝九重關(即天門)的虎豹之屬。
    彩繪鴨嘴形柄漆盒(西漢晚期)
    盒口徑17.5厘米,高11.5厘米,通長30厘米。安徽省天長縣安樂鄉漢墓出土。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此盒木胎,平口留底矮圈足,分蓋和底兩部分。鴨嘴形柄的上下橡分別聯結在盒蓋和盒底上,然後用軸聯結起來。用手壓上喙盒蓋自然開啟,手鬆蓋即閉合,設計十分巧妙。盒內髹朱漆,外髹黑漆後用朱漆繪雲氣神獸紋,有龍、鳳、神仙等。鴨嘴形柄內髹朱漆,外髹黑漆,並用紅漆畫出頭、眼、嘴等細部,使之傳神。全器則像變形的鴨或鴨嘴的獸。它是集實用。便利和趣味性為一體的設計,是漢代“趣味性設計”作品之一。
    貼金銀箔嵌瑪瑙珠漆七子奩(西漢晚期)
    高14.5厘米,口直徑22.5厘米。江蘇省邢江縣甘泉鄉姚莊一○一號墓出土。現藏揚州博物館。
    此奩木胎,有蓋,內裝七個子奩。奩內髹朱漆,外髹黑漆加彩繪、貼金銀箔花紋。查項正中貼銀箔六出柿蒂紋,柿蒂中心嵌一顆直徑約1.8厘米的紅瑪瑙。周圍每瓣各嵌一顆雞心形紅瑪瑙(多已脫落)。瑪瑙之間飾雞心形朱繪旋狀紋。外圈為貼金銀箔裝飾帶,紋樣已模糊,隻有幾組貼金箔的畫麵清晰,內容是羽人操琴、羽人騎狼等。奩蓋外壁三道銀扣形成兩條飾帶,內容為雲氣繚繞的山峰,以及雲、山之間的羽人祝壽、車馬出行、狩獵、鬥牛、六博、聽琴等。外底有一圈雲氣紋,中間是五個圓環相套,中間環內繪飛燕一隻,其餘四環內各繪一龍紋。以上裝飾是漢
    代常用的雲氣神獸、神人紋樣,表現仙山上的仙人生活,與人世間的貴族生活相仿。羽人的體形、麵相均如常人,頭後流高髻,肩背部長羽翼。
    奩內七個子奩均極小巧,造型也很別致,有長方形二件、圓形二件、馬蹄形一件、方形一件、橢圓形一件,都是薄木胎。奩頂均貼銀箔柿蒂紋、嵌黃色瑪瑙。各奩裝飾風格與母奩相似,主紋樣是金銀箔貼雲氣神獸、神人紋。
    這套漆備用料高貴。製作精美,並把貼金銀箔、嵌寶石、銀扣工藝和彩繪結合起來,是一件華麗貴重的漆器。當時的揚州(廣陵郡)使用漆器比較普遍,應是漢代漆器主要產地之一。
    彩繪三魚紋漆耳杯(西漢早期)
    長21.3厘米,高5.9厘米。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
    此杯木胎,器口橢圓形,雙耳新月形,平底。內外均髹黑漆。內底用黃、朱二色繪蓮花一朵,花形已圖案化。蓮花周圍有三條遊魚,充滿內底。魚身以黃色大筆寫畫,頭尾填紅色塊,十分熟練。花與魚多用紅、黃色,與黑地對比強烈。所顯風貌有別於用紅。黑二色的漆器,與民間藝術善於用原色作畫的特點相似。以上的魚紋對元代以後民間青花瓷魚盤的畫法可能有一定影響。此杯外間緣和雙耳內外測繪波折紋,內口緣繪變形鳥紋,這都是楚漆器中常見的紋樣。
    嵌銀箔漆砂硯(西漢晚期)
    長19厘米,前寬9.8厘米,後寬8.2厘米,高6.6厘米。江蘇省邢江縣甘泉鄉姚莊一○一號漢墓出土。現藏揚州博物館。
    此硯木胎,平麵呈鳳尾形,共有硯池和硯盒兩部分。硯盒半橢圓頂形,硯盒和硯池間有孔相通,並配有木雕羊首形栓,可將餘墨存入硯盒,用羊首形木栓封閉。用時取出木柱,餘墨即可流出。硯池表麵用手觸摸有砂粒感,此即漆砂硯的主要特征,它使出墨流暢,被認為與澄泥硯特點相似。此硯外部髹黑漆,外表裝飾華麗。以雲氣神獸紋為主,並貼有銀箔動物。硯盒頂上飾四出銀箔柿蒂紋,正麵盒壁有飛雁,左側飾虎,右側飾豹,後部飾一小鹿。硯池外側正麵飾一跪坐高髻羽人,對麵有一展翅的孔雀;左側飾猛虎和牛羊;右側飾武士鬥猛獸。硯底髹朱漆,用黑漆繪騰龍雲氣紋,龍脊突起有立體感。另外,硯底垂直立麵空隙上用黑漆繪一隻舞風。有人認為這裏的龍鳳紋樣表示“龍飛鳳舞”。
    彩繪童子對棍圖漆盤(三國?吳)
    直徑14厘米,安徽省馬鞍山市三國(吳)朱然墓出土。現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盤旋製水艙,淺腹。內地由同心圓分為三層。中心朱漆地,繪兩童子在山前空地上相對舞棒,為“近鏡頭”特寫畫法,注重人物的神態描寫。除麵、目、手等重要處勾黑線外,其餘用“沒骨”畫法。遠山近地幹線處漸虛,使畫麵有深遠的空間感。童子圖外線一圈黑地彩繪遊魚。水草、蓮蓬紋樣,魚背魚勝暈染深淺,畫法寫實,甚至不難辨認魚的種類,遠遠超出西漢耳杯魚紋圖案化、概念化的手法,極為生動自然。外線是朱地彩繪雲龍紋,顯然是秦漢以來的傳統紋樣。盤背麵髹黑漆,邊飾一周雲龍紋,中央朱書“蜀郡作牢”四字。
    彩繪宮鬧宴樂圖漆案(三國?吳)
    長82厘米,寬56.6厘米。安徽省馬鞍山市三國(吳)朱然墓出土。現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案是有足的盤;用以盛舉食物。此案為木胎,案麵長方
    形,四線略高於案麵,緣上鑲嵌鎏金銅皮,背麵安裝四個矮蹄足。案內髹紅漆,四緣有數層裝飾紋樣,內容為雲氣紋、禽獸紋。背麵髹黑漆,正中朱書一“官”字。案麵中間是裝飾主體,即“宮闈宴樂圖”。宮闈指後妃所居之內宮,此圖應寫內宮室外庭院內的宴樂場麵。上列一排建築,窗內有人。左上角設帳,為帝王席。右列一平列為官吏、貴婦席。前景主要是百戲藝人的表演場麵,中間所演是“舞輪”。此圖以眾多的人物組成熱鬧而不紊亂的場麵,以三橫列為主要結構,百戲藝人的活動又很自然地突破橫列的刻板。所有人物皆不重疊,僅以高低區別遠近。此畫的題材內容和構圖方法都與東漢畫像石相同。
    彩繪季紮掛劍圖漆盤(三國?吳)
    直徑248厘米。安徽省馬鞍山市三國(吳)朱然墓出土。現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盤為木胎,淺腹,原口沿有鎏金銅扣。髹漆工藝為木胎上貼麻布,再塗漆膩,然後髹紅、黑色漆。盤內底共有彩繪三層,包括兩圈裝飾紋樣和盤中心的季紮掛劍圖。季紮掛劍圖為黑地彩繪,表現春秋時吳國的季紮贈劍給死後的徐君的故事。此畫主要用油彩繪製,人物用“沒骨法”,僅在頭客、臉麵、手等部分用黑線勾畫,寥寥數筆表情已很生動。遠山畫出虛實變化。人物和景物雖仍用平列構圖,但遠景的山和近景的兔使畫麵有了三層景,突出了縱深的空間感。外圈的魚、蓮蓬、童子、白鷺擺脫了平
    塗勾線畫法的約束,以生動的筆觸畫出明暗變化。說明三國對漆畫的水平在漢代基礎卜有了很大提高。盤背麵髹黑漆,有朱漆篆書“蜀郡造作牢”款。
    彩繪鳥獸魚紋漆鬲(三國?吳)
    長25.4厘米,寬16.3厘米,高4.8厘米。安徽省馬鞍山市三國(吳〕朱然墓出土。現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鬲底為木胎,長方形。壁為竹胎,用竹針聯結並用麻布加固。有壺門足。鬲內分七格,朱漆地,每格繪一種吉祥靈物,有天鹿、鳳鳥、神魚、麒麟、飛廉、雙魚。白虎等。彩繪用油彩,並用黑線勾出輪廓和細部。線條奔放自然,又很準確。用獨立分散的多種紋樣裝飾一件器物而不加雲氣和蔓草,是漢代所不見的裝飾方法。福的側麵繪蔓草紋和放鷹圖。彩繪漆鬲的出土至今僅見一件,所以更為珍貴。
    錐刻戧金黑漆盒蓋(三國?吳)
    邊長22.5厘米,高11.5厘米。安徽省馬鞍山市三國(吳)朱然墓出土。現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盒蓋為薄木胎,胎上貼麻布,然後塗漆膩再髹漆。內髹紅漆外髹黑漆。盒蓋平麵呈正方形,蓋頂突起,四麵轉角圓緩。器外黑漆地上滿布錐刻戧金的花紋,隻有各立麵交界處的邊緣留有一段黑地,使花紋形成與器形適合的正方麵或矩形麵。花紋為細密的雲紋地,雲紋中有神獸六十五個,包括龍、虎、鳥、麒麟、天祿等,實為一種“瑞應圖”。另有三個人物:佩劍者、擁旗者和持節者。此器在黑漆地上鋪排大量金線,金色的光澤十分突出,效果極為華麗,是迄今出土年代較早、工藝精湛的戧金漆器珍品。
    犀皮鎏金銅扣皮胎漆耳杯(三國?吳)
    每件長9.6厘米,寬5.6厘米,高2.4厘米。安徽省馬鞍山市三國(吳)朱然墓出土。現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共兩件,均為皮胎,橢圓口,平底。耳邊及口沿鑲銅扣,銅扣鑾金。器身犀皮漆的花紋由黑、紅、黃三色漆組成,黑麵、紅中、黃地,如行雲流水十分自然。這兩件犀皮漆器的發現在中國漆器史上有重要意義。過去根據文獻,有關犀皮漆的記載出現於晚唐,因此認為這種漆工藝的出現不會早於唐代。朱然墓發現的這對耳杯,使犀皮漆器出現的時間提早了近六百年。
    彩繪人物故事畫漆屏風(部分)(北魏)
    每塊長約8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2.5厘米。
    漆屏風用木板製成,出土時較完整的有五塊,遍讀朱漆然後作畫,有黃色墨書榜題和題記。屏風兩麵原皆有畫,向下一麵因潮濕剝落嚴重,向上一麵保存較完好。圖中所示為尚能拚合的第一、第二塊向上的一麵。
    第一、二塊屏風畫用欄界分為四層。第一層六個人物,為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第二層三個人物為周太王妃太薑、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第三層兩個人物,為魯師春薑及春薑女像;第四層六個人物,為班捷仔辭成帝同乘輦故事。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漢劉向所著《列女傳》,帝舜事跡見《史記?五帝本紀》。所畫內容與漢代以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傳統相承襲所畫人物用黑線作鐵線描,臉、手塗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渲染,畫風與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麵相則已見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而以漆或油彩作畫比在紙、帛上作畫更為不易,可見漆工技藝高超。這件屏風不但在當時屬於上品,在現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難得的精品。與屏風同出的還有四個石雕屏趺,當初是插立屏風用的,每件邊長約32厘米,高6.5厘米。屏趺雕刻極精,但內容與屏風畫沒有聯係,均與佛教有關,說明當時北魏佛教十分興盛。
    人物花鳥紋嵌螺鈿漆背銅鏡(唐代)
    直徑25厘米。河南省洛陽市十六工區六七號唐墓出土。
    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
    此鏡圓形、圓鈕,鏡背紋樣完全由螺鈿在褐漆地上鑲嵌而成。主要人物為一左一右席地而坐的留項男子,均衣袍寬大,頭戴巾。左一人彈阮鹹,在一人持杯盞飲酒。右側後部有一唐裝低髻侍女、人物之前有鶴舞、鳧遊。後部中央有一棵花樹,樹下一時鸚鵡和一隻似犬的獸,樹上一對飛鳥。一對立烏。空隙處有山石和花葉。全圖布局對稱,結構嚴謹。人物、景物動靜結合,頗有詩意。構圖明確分前景。中景和背景三部分,已突破漢代常見的平列式,因此有顯著的景深和空間感。螺鈿上所刻線條精細準確,人物的衣褶和麵目皆如白描,比較寫實,花樹和鳥紋則有較強的裝飾性,兩者的結合比較自然。地部殘留部分螺鈿碎片鑲嵌的痕跡,可見原鏡背地部應全部用碎螺鈿嵌出有“肌理”效果的地紋,與正倉院所藏府螺鋼銅鏡相同。此鏡是唐代嵌螺鈿漆器人物中水平最高的一件,。所出墓墓主卒於唐代至德二年(757年),此鏡當是盛唐所製。
    “九霄環佩”紫漆琴(唐代)
    通長124厘米,最寬21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琴為伏羲式,桐木為麵,杉木為底。灰胎為焙燒鹿角調製,稱“鹿角胎”。髹深栗亮色漆,用朱漆補過。通身發小蛇腹斷紋。十三微用蚌片鑲嵌。琴麵半圓形隆起。據考證,其特征與記載的唐代開元款雷氏琴相符。琴背龍池上方有“九霄環佩”四字方篆,他下方有“包含”細邊大印,都是製琴時刻就。其餘腹款、題識等,均係後刻。紫檀木填漆護軫(琴下轉弦的鈕)為清代重修時所裝。此琴形製古樸,肩弧而腰曲,典雅優美。而琴音純粹溫勁,為傳世後琴所罕見。鄭氓中在《中國美術全集?漆器》中
    說:“清代末年此琴即享有盛名,被譽為‘鼎鼎唐物’和‘仙品’。《琴學叢書》《今虞琴刊》均有記述。已故音樂史家楊蔭瀏把這張琴作為唐代雷琴的典型器附於所著《中國音樂史稿》之中。”
    花鳥紋嵌螺鈿黑漆經箱(五代)
    長35厘米,寬12厘米,高12.5厘米。江蘇省蘇州市瑞光塔出土。現藏蘇州博物館。
    此箱為木胎,長方形,下有須彌座,四麵平列壺門,內施金平脫花紋。通體髹黑漆,鑲嵌螺鈿花紋。蓋麵有三組並列的團花,周圍散花,中嵌半圓形水晶和彩色寶石。盒身壁麵是石榴、牡丹等花卉和飛鳥峽蝶。花葉相接排列,枝幹多被掩蓋,纏枝的特征已不明顯。其中的石榴紋樣,是唐代新興的紋樣,初用時多作花芯,現已比較寫實。以上兩點表現出此箱紋樣沿襲了唐風,但已有變化,稍失唐代的氣韻和生動。這是晚唐至五代時期紋樣所共有的特點。
    花瓣形圈足黑漆碗(北宋早期)
    口直徑22.5厘米,底直徑11厘米,通高7.7厘米。湖北省監利縣福田寺宋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
    此碗木胎,口沿是花瓣形,敞口外侈,矮圈足。胎體用圈疊法製成,胎上婊一層麻布,再上灰髹漆,所以輕薄而堅實。器外髹黑褐色漆,器內髹朱漆,與傳統漆器相同,但全器不加紋飾,以造型和一色漆的色澤和光澤取勝。一色漆器在三國(吳)未然墓中已有黑漆憑幾出土,但木多見。宋代一色漆器則有大量出土,百多為實用器皿,可見當時這種漆器十分流行,其造型深受宋瓷的影響,具有古樸典雅的獨特風格。
    紫褐色漆盒(南宋早期))
    高25.3厘米、江蘇省宜興縣和橋宋墓出土,現藏南京博物院。
    此盒為本胎,有蓋,子母口扣合。盒外髹紫褐色漆,內內髹黑漆,造型為圓柱體的變體,無紋飾,古雅質樸。盒體較大,但胎薄體輕。出土時,盒內裝有小件漆器三十餘件。
    紫褐色漆渣鬥(南宋早期)
    高6.2厘米,口直徑10.5厘米。江蘇省宜興縣和橋宋墓出土。現藏南京博物院。
    此渣鬥為木胎,外需紫褐色漆,內擦黑漆,口沿有一道黑漆邊,而且胎薄體輕。渣鬥是一種藥具,唐代金銀器中也有渣鬥,但造型頗不相同。這件漆渣鬥不但造型別致,而且比例和諧優美。它的高和口徑的比例與“黃金比”(1:1618)極其相近。我們不能說宋代匠人已經掌握了黃金比,這僅是一種巧合。但黃金比本來就是從大量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宋代匠人的成熟設計與黃金比相合,又是必然的。
    嬰戲圖剔黑漆盤(南宋晚期)
    高4.5厘米,直徑31.2厘米。現藏日本文化廳。
    此盤外圈刻茂密的折枝桂花紋。內圈刻三重樓閣,樓閣前廣闊的庭院裏有十個兒童在嬉戲,庭院有曲欄,欄外水中有雙魚、庭院地向刻錦地。樓門後桂花樹影婆娑,樹影中一輪圓月,中有桂花、玉兔。應是中秋夜景,其中兒童形態最為生動,十人動態皆不相同,而且神態生動。全圖構圖完整、嚴謹、有遠、中、近三層景,有明顯的空間感、反映了宋代繪畫的水平,此盤雕刻技法尚屬早期風格。即在一個平麵上減地平刻,鏤刻較淺。因此,所表現物體的主體感不強,全靠塊麵大小、線條虛實來區別主次、強弱,與單色木刻或雕版印刷的刻法相近,而與元代淺浮雕式的雕漆技法差異較大。
    園林佳女圖使金蓮瓣形朱漆奩(南宋中期)
    直徑19.2厘米,通高21.3厘米。江蘇武進縣村的鄉南宋五號墓出土。現藏常州市博物館。
    此奩木胎,斷麵如六出變形蓮花,分蓋、盤、中、底四層,口沿均有銀扣,通體髹朱漆,戧刻金紋裝飾。蓋自斜刹有戧金折枝花卉十二枝、中間平麵部分戧刻園林仕女圖,此圖描寫二貴婦在園林的石板小徑上挽臂而行、切切私語,右側一侍女持長頸瓶,周圍有假山、花樹,後方不遠處有一藤墩。宋代造園藝術發展迅速、南方園林尤善疊石造山,並置太湖石以供賞玩。圖中有假山和藤器,應為南方私家園林景色,這與產地溫州地處南人相符。其中仕女和婢女的服飾裝束是典型的南宋樣式,而人物形象已與唐代仕女大異其趣,她們雙肩低削、身材柔弱、裙裾下收。裙下隱約可見弓鞋的翹頭。此奩全身側舉均刻寫生折枝花卉,結構準確。線條挺拔秀麗。充滿了生機。以寫實花齊為主的裝飾風格,與唐代以變形花卉為主的裝飾風格也有很大區別。奩蓋內側有朱書“溫州新河金念二郎上牢”款。
    “張成造”梔子紋剔紅盤(元代)
    口直徑17.8厘米,高2.8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盤圓形,圈足。黃漆地上髹朱漆約百道,漆層十分肥厚。全盤以雕漆為飾。盤內正麵雕刻梔子花一簇,以寫實的自由形態適合於盤形。位於盤心的梔子花是這簇花的主體,麵積約有全盤的一半。這朵花正在盛開,花瓣已經怒放。三層花瓣由內向外逐圈加大,又逐層重疊,成功地表現了正麵朵花的深度感體積感,花瓣卷曲目如,極為生動。主花旁的花蕾和枝葉向四周蔓延,擠滿了盤麵的空間,幾不露地,顯得生機盎然十分茂盛。盤背雕陰文蔓革紋,並有針刻“張成造”行款。張成是元代嘉興西塘楊匯著名的漆工,以剔紅著稱。
    “張成造”雲紋副犀盒(元代)
    直徑14.8厘米,高6.2厘米。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此盒圓形,木胎,用來黑色漆相間髹約百道,漆層十分肥厚,蓋麵和盒身均雕如意雲紋。紋樣依圓心三分,各有一組雲紋,三級相同,極富韻律,構圖也很嚴謹,此盒刀法深峻,磨工圓潤,漆色光亮溫瑩,紋樣曲線流暢,有流動感、不同色漆層的紋理又加強了這一感覺。這是張成傳世剔犀作品中最優秀的一件,也整個元代剔犀作品中最優秀的一件,
    “楊茂造”花卉紋剔紅尊(元代)
    “楊茂造”花卉紋剔紅尊(元代)口直徑12.8厘米,高9.4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尊木胎,短頸圓腹,造型穩健,頗有宋代鈞瓷的特點。尊外及頸內在黃漆地上髹紅漆多道形成厚漆層。足內髹褐色漆。肩部刻弦紋一周,將頸和腹劃分為兩個裝飾區。口內、頸部和腹部雕滿花卉紋。品種有秋葵、山茶、桃花、梅花、振子、菊花。百合花等,花間露出黃漆硬地。此尊紋樣與刀法和“張成造”梔子紋剔紅盤十分相似,係同一時期同一地區的作品。從足內外劃“楊茂造”行款可知,作者是與張成齊名的浙江嘉興西塘楊匯人楊茂。所不同的是此尊采用了百花齊放式的組合構圖,花紋密布,各花之間銜接自然成為一個整體。如果將紋樣展開即成為三條首尾相聯的帶狀紋樣。自宋代大量采用寫實花卉作為裝飾主題以來,以盛開的各種花卉反映自然之美、表示吉祥之意已成為程式,至今還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紋樣設計,可以說是一種中國民族傳統裝飾紋樣的重要樣式。
    林擒雙鵬圖剔彩捧盒(明代宣德)
    口直徑44厘米,高19.8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盒圓形,色漆有紅、黃、黑、綠四種,自上而下為紅、黃、綠、紅、黑、黃。綠、黑、黃、紅、黃、綠、紅逐層髹成,共有十三層之多。紋樣困雕刻的深淺而形成不同的色彩,豐富華麗。這需要周密的設計和高超的雕刻技巧,所以同類同水平的作品並不多見。畫麵以一株枝葉舒展、果實累累的沙果(即林搞)為主要結構,均勻分布在圓形蓋麵上。沙果枝頭有兩隻相顧而啼的黃鵬,葉間有一蝶、一蜻蜓。此圖的風格介於裝飾紋樣和花鳥畫之間,既有元末花鳥雕漆作品的遺韻,又有工筆花鳥畫的影響。所以,沙果枝葉分布像裝飾紋樣一樣均勻,但雙鳥已改變在花叢上對飛的程式,而立於枝頭對唱,使鳥和花木的關係更加協調。此盒蓋麵四周及足上部雕纏枝花果一周,有桃、石榴、櫻桃、葡萄等。上下口邊刻花卉兩周,有牡丹、茶花、桅子、菊花等。其作風與張成、楊茂相似。
    孔雀牡丹紋皮胎剔紅盤(明代中期至晚期)
    口徑35厘米,高52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盤圓形,皮胎灰漆地,髹紅漆。盤心中間是以牡丹、孔雀為題的主紋樣。五大一小六朵牡丹花均勻分布在圓形內,兩枝主幹則從假山石後穿出。一隻孔雀在山石後,一隻孔雀飛於空中。這種構圖與元末張成的作品尚有相類之處,但刀法已有較大變化。它已不用有透視關係的體塊來表現花鳥,較多地借助白描式的線來勾勒,而且雕工粗獷,不藏鋒,這是明代中晚期出現的一種雕漆風格。盤心周圍錦地開光,開光中刻瓜果紋樣,也用線條表現,與盤心相呼應。
    龍鳳紋方勝形雕填漆盒(明代嘉靖)
    長28.5原來,寬15.3厘米、高11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盒造型別致.為同心方勝形,取其“同心”的吉祥之意。六角的圓珠做成圓戟形,有方勝形足。通體髹紫色漆地,以紅、綠、黃、黑四色漆雕填,十分絢麗。所謂雕填,即是雕刻出花紋的輪廓和紋理,再填金或彩漆的工藝,在明清時期盛行。此盒蓋麵一邊雕填雲鳳紋,一邊雕填雲龍紋。盒壁飾花卉、靈芝、雜寶、雲鶴、水紋等,均按器形呈帶狀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