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優良傳統

字數:11724   加入書籤

A+A-


    北京農業大學楊直民
    農業生產是在一定的社會、自然和科學技術條件綜合作用下的生產活動,各國農業有不同的背景和發展道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人民回溯、總結我國有悠久曆史的農業技術經驗時,創用了“精耕細作”這一詞匯。毛澤東也曾經指出:“我看中國就是靠精耕細作吃飯。”1“精耕細作”,對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特點來說,是一個精辟的概括和總結,它也給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我國農事活動最早見於文字已經有三千多年。但是農業科學作為一門學問發展起來,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事。在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未年寫成的《呂氏春秋》裏麵,有《任地》、《辯土》、《審時》等篇。這幾篇著作強調因時、因地製宜,特別重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發掘土地增產潛力,稱得上是我國精耕細作農業科學技術的發端。
    這一發端在漫長的年代裏不斷豐富、發展,形成了我國獨特的精耕細作優良傳統。
    積極利用和改造土壤
    古代農民很早就注意到“土宜”,對土壤逐步加深了認識。大約寫成於戰國時期的《禹貢》裏麵,列舉了當時九州的各種類型的土壤和主要農作物。書中把雍州(今陝西、甘肅一帶)的土壤叫做“黃壤”,就是黃土層;把揚州(今長江下遊)、荊州(今長江中遊)的土壤叫做“塗泥”,因為那一帶當時天然沼澤很多,開墾出來是低濕田地;把青州(今山東東部)的土壤叫做“海濱廣斥”,所指大概是海濱地區的鹽漬土。這都同實際情況相符合。書中為種種不同的土壤定下“壤”、“壚”、“塗泥”、“斥”等名稱,並且把“壤”又分成白壤和黃壤等等。不少土壤名稱到現在仍然為廣大群眾所沿用。
    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一書裏麵,有一篇《地員》,可說是講土壤的一部專著。它把土壤分類同地下水位高低以及宜於何種作物和植物都聯係了起來。它把九州的土壤,就它們的肥沃程度,區分為上、中、下三級,每級都包括六種,一共是十八種。這種分辨土壤、因土種植的傳統經驗,一直為後世所繼承。
    元仁宗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成書的《王禎農書·地利篇》中說:“天下地土,南北高下相半。且以江推南北論之:江淮以北,高田平曠,所種宜黍稷等稼;江椎以南,下土塗泥,所種宜稻秫。又南北漸遠,寒暖殊別,故所種早晚不同;惟東西寒暖稍平,所種雜錯,然亦有南北高下之殊。”這講明南北不同緯度、日照、氣溫以及不同土質、東西不同海拔高度、幹濕寒暖,備有所宜種植的作物。
    我國古代就有強土和弱土、輕土和重土、緊上和緩土、肥土和瘠土、燥土和濕土、生土和熟土、寒土和暖土等分法。種種性質不同的土壤,如果不合用的話,人們都可以設法加以改良,使它適於作物的生長。《呂氏春秋·任地篇》就講,要使堅硬的土變得鬆軟些,要使鬆散的土變得堅實些,要使貧瘠的土壤肥沃些,但是又不讓土壤過肥。公元前一世紀西漢後期的《氾勝之書》裏麵還記載了“強土弱之”、“弱土強之”的辦法:過於堅硬的土壤(強土),可以在開春的時候犁過,然後再耙,等上麵草長起來,再翻一遍,下過小雨之後,又再犁過使土裏不見硬塊為止,這樣使強土弱化。過於鬆散的土壤(弱土),要在杏樹一開花的時候就犁,杏花落的時候再犁一遍,每犁一次就壓一次,等上麵草長起來,再犁,再壓:更鬆散的就叫牛羊在上麵踐踏,這樣使土壤變得堅實一些。這種適時精細耕作的改上效果很明顯,古農書上曾有“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的稱譽。十二世紀南宋《陳身農書》中曾指出,過肥的黑壤土也不利於作物的生長發育,須用“生土以解之”,用摻生土的辦法,克服“苗茂而實不堅”的弊病。
    戰國時期,黃河下遊有大片鹽堿地(古稱“斥鹵”)不能利用,當時有一個名叫史起的人,領導人們挖灌排水渠,利用漳水灌溉洗鹽,使鄴郡種上水稻,鹽堿地長出好莊稼。當時民歌就有“鄴有聖令,時為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之稻粱“的稱頌(貝《呂氏春秋,先識覽·樂成篇》)。明神宗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袁黃撰寫的《寶坻勸農書》裏麵也提到:“瀕海之地,潮水往來,淤泥常積,有鹹草叢生,……其地初種水稗,斥鹵即可,漸可種稻。”把大片鹽堿不毛之地,通過種植耐鹽植物和水利土壤改良等措施,轉化成為豐產田。無疑,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改土造田方麵的光輝成就之一。
    在開田造地的艱巨事業中,還必須提到梯田。從什麽時候起有了梯田,現在說法不一。四川彭山崖墓中發現過漢代陶水田模型一方,陶水田田麵呈魚鱗狀,可能就是梯田的雛型。文字上最早提到梯田名稱,見於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範成大(1126—1193)所寫《驂鸞錄》,提到袁州“嶺販上皆禾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在不同條件的地區,梯田的修築形式和效果差別很大。例如西北黃土地帶,主要是為著攔截水土,當地農民現在還有“水不下塬、士不下坡、泥不出溝”的說法。而南方丘陵地區的梯田,結合豐富的水源條件,產生了對水土高度利用的效果。宋代朱行中有詩句:“水無涓滴不為用,山到崔鬼猶力耕”(據方勺:“泊宅編》),很恰當地道出了水的充分利用和山地造田的情景。古代勞動人民和山爭地,和水爭地,丘陵山地辟梯田,窪地設“圍田”、“櫃田”,水邊作“塗田”、“沙田”,水麵弄“架田”,耕地麵積不斷增多。這廣大肥田沃地的開辟,凝聚著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
    用地養地,使地力“常新壯”
    用地養地,使地力常新壯,是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的傑出成就。我們知道,最早恢複地力的辦法是所謂棄耕製。後來發展為短期棄閑。到春秋時期,仍有不易之地(連種)、一易之地(休閑一年)、再易之地(休閑二年)的區別。
    據史書記載,戰國初期(公元前四世紀)魏國政治家李俚(kui)(約前455—前395)曾經提倡“盡地力”。“盡地力”的主張有倡導墾荒的含義,也有發揮土地潛力、增加單位麵積產量的內容。“地力”這個農業技術常用的詞匯,出現已經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曆史,人們對它的認識不斷加深,並且發展了多種技術措施,維持地力久不衰竭。
    公元前一世紀初西漢時期的趙過曾提倡過“代田法”。代田法就是種植行(壟溝)和行間(壟背)每年互換位置的種植辦法。它可以使全部土地每年都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取得地力恢複的一定效果。具體辦法是招穀種播在壟溝,出來的幼苗得到壟的保護。
    等到苗長起來,就逐漸把壟背的上堆到溝裏,壅培作物的根部,這樣作物根部人士比較深,能抗風旱。代田法配合使用便巧的農具,實行精細的田間管理,增產效果明顯,每畝要比中等田塊增產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漢書·食貨誌》評價“代田法”是:“用力少而得穀多”。
    為適應北方旱塬各種複雜地形,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時期還有“區田”的創造。開出小區,集中使用水、肥,種植作物。《氾勝之書》裏麵講:“區田,不耕旁地,庶盡地力。”“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為區田。”這是充分發揮人的作用、精耕細作、用地養地、爭取高產的辦法。我國傳統農學的特點是因地因時製宜,充分發揮人力作用,在地力維持方麵尤其明顯。公元一世紀的東漢王充在《論衡·率性篇》中曾經提出:“深耕細鋤,厚加糞壤拋致人功,以助地力。”在《效力篇》中還說:“地力盛者,草木暢茂,一畝之收,當中田五畝之分。”地力好壞,影響收成顯著。而地力人助,確是積極改造自然的進取態度。
    還應該提到十七世紀明代耿蔭樓的《國脈民天》一書中所提倡的“親田”。“親田”的特點是限地精耕,著眼於提高地力。辦法是把全部耕地分做五個區,每年對其中一個區加以特別的處理,耕、耙耱、上糞都多加幾次,天旱用水澆,對這塊田偏愛偏重,分五年把全部耕地輪親一遍。在古代肥料種類少、耕具比較簡單的條件下,“親田”比一般田收獲“定多數倍”。
    采取耕、耙、耱、壓等耕作措施,精細整地,對改善土壤的水分、空氣、溫度、養分等狀況有決定性的作用。它可以使植物無法吸收的養分轉化為可以吸收的養分。公元六世紀北魏的《齊民要術》對土壤耕作技術作了科學的論述。特別對旱地耕地各項作業的密切配合,許多措施到現在仍有實際意義。書中說:“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須燥濕得所為佳。若水旱不調、寧燥不濕。”並引農諺說:“濕耕澤鋤,不如歸去”,講要趁土壤水分適宜的時候及時耕,由人們根據“燥濕得所”的情況具體掌握,強調關鍵是抓住土壤中的適量水分。《齊民要術》主張秋耕要深,深耕利於容納水分和熟化土壤;春耕要淺,防止跑墒。耕作要求精細,一般不擾亂土層,最好把秋深耕和壓綠爬結合起來,就是所謂“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犁欲廉,勞欲再,秋耕掩青者為上”,強調耕後必須耙耱。提出春耕隨即耙耱,秋耕後地皮發幹再耮,使地表成為鬆土層,保墒容易。並且引農諺警告說:“耕而不耮,不如作暴。”意思是講,如果耕田以後不把土壤耙細,那就是糟踏土壤。
    水田耕作技術創造也是很豐富的。公元九世紀唐代陸龜蒙(?一約881)《來耜經》所記當時江東水田犁和近世水田犁的部件已經很接近。《陳募農書》對南方水田耕作,就有早稻收割後耕翻曬垡、施肥、複播豆、麥、蔬菜的記載。山區高地比較冷,冬深耕,放水於田,利用凍融作用,促使土壤酥碎。水田耙在我國應用很早。廣東連縣曾經發掘了西晉懷帝永嘉年間(公元307年到313年)的一座古墓,出土黑色陶質犁田耙田模型一方,模型中間有一條田埂耙耕地分成兩塊,一塊上有一人使牛犁田,另一塊上有一人使牛耙田。出土犁、耙、耪圖案和模型,說明在公元三四世紀,我國從北方到南方,不論是旱地還是水田,耕作農具都有了相當的進步。
    除了使用肥料,我國很早就采用換茬、輪作、複種的辦法來培育地力,把用地養地結合起來。《齊民要術》裏麵對換茬、輪作、複種技術有精辟的論述。前茬,《齊民要術》中稱作“底”,是我國傳統農學中的重要求語;到現在仍在廣泛使用。《齊民要術》把不同作物的前茬分為上、中、下三類。對綠肥作物的種植方法、翻壓時間、肥效評定、增產效果,都詳細作了說明,說“為春穀田,畝收十石,其美與蠶矢熟糞同。”穀子換茬為防雜草。麥接黍茬或小豆接麥茬看來是為了使生長期前後銜接。種穀用瓜茬,是因為一般瓜地施肥比較多,有餘力可以利用。水稻由於需水量大,地塊不能倒換需要連作的時候,采用移栽的辦法。稻“即非歲易,草稗俱生,艾亦不死,故須栽而菇之”。這是用移栽辦法解決除稗問題。
    僅從《齊民要術》書中列舉的幾種作物的最適宜的茬口關係,就可以安排出十幾種複種輪作方式,如穀子和綠豆、小豆,大豆和麥,等等。把豆科作物和禾穀類作物、深根作物和淺根作物搭配起來,形成合理的複種、輪作製,保證主茬作物,調協不同作物的養分供應,有利於用地養地。
    古代農書上曾經有“地久耕則耗”的諾,耕作管理不當,會招致“作物產量下降和地力衰竭的惡果。但是地力衰竭是否是必然的勢呢?不是。南宋的《陳旉農書》中說:“若能時加新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情熟肥美,其力常新壯矣,抑何蔽何衰之有!”這部書中還進一步闡發耕種莊稼是“盜天地之時利”的道理,主張充分利用天時地利,這樣,“則相繼以生成,相資以利用,種無虛月,收無虛月,一歲所資,綿綿相繼。”這說明了合理使用可以防止地力衰竭。
    抗旱保墒和合理用水
    我國北方春旱多鳳,每到播種季節,常常缺少雨水,土壤水分蒸發卻很快。就在這種很不利的幹旱條件下,我國從古代起,就形成和發展了一套抗旱保墒、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
    古代杭旱保墒主要通過耕、耙、耱、鋤等作業實現。戰國時期《呂氏春秋·辯士篇》中說:“凡耕之道,必始於壚,為其寡澤而後枯。”意思是說耕地要緊的必須注意護上,因為它失去水分變幹硬就難侍弄了。《氾勝之書》裏麵的“凡耕之本,在於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這一因時耕作、因土耕作、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要領,一直為後世所遵循。
    采取正確耕作措施,保蓄水分,對北方旱塬說來,不隻是關係到收成多少而是決定有無收成的大問題。抓緊時令,耕作技術配合得好,可以收到“一而當五”的功效;錯過農時,耕耙不適,也可以遭到“五不當一”的失敗。日本學者西山武一著文說,中國北方到公元六世紀《齊民要術》問世,表明旱地農作法已經定型化,後世中外學者對這部書中旱地保墒技術十分推重,是因為它觸及到亞洲農業的精髓。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中,雨季收墒,秋季蓄墒,春季防止跑墒,播種期缺雨套犁深耕借墒,作物生長前期鋤地淺中耕保墒,遇雨水多時深中耕放墒。許多作物播種要趁墒,像穀子等耐旱作物可以“黃墒”下種。圍繞著墒情創造了各種經驗,稱得上靈活運用,豐富多彩。
    利用各種水源條件,發展農田灌溉,在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很早人們就利用流泉河溪,開鑿水井,澆灌作物。西晉傅玄(217—278)說:“水田製之由人,人力苟修,則地利可盡。”《魏書·刁雍傳》載有“一旬之間,則水一遍,水凡四溉,穀得成實”的灌水次數和每次間隔的經驗。
    洪水有極大的破壞力,危害嚴重,但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它的規律,化害為利,引導它灌溉農田。《漢書·溝皿誌》中的“白渠歌”:“徑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這說的就是引洪灌溉。
    秦漢時期黃河中下遊鑿水井灌田已經比較普遍。考古學證明在現在的北京和河南泌陽等地,都曾經有灌溉農田的古代水井群發現。《齊民要術·種葵篇》還有田間井群怎樣布置的方案。說三十畝園田,可穿井十口,地形狹長的作一行,方形的作兩三行,斜角布井妨礙耕作不好。書中還說:“若竟冬無雪,臘月中汲井水普澆,悉令徹澤。”“徹澤”是澆透的意思。這一記載是我國農書上最早見到的冬灌記錄,在世界上恐怕也是冬灌的最早記錄了。《種葵篇》中說,葵生三個葉再澆,澆水要利用早晚,中午不要澆。把一種作物的開始澆水時間,一天之內又怎樣掌握,講得詳細有理。種稻就要:“薅訖,決去水,曝根令堅,量時水旱而溉之。”(《齊民要術·水稻篇》)這說明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灌溉技術要求,千篇一律不行。
    古時稻田用水非常講究,正如《農政全書》所講:“稻田用水,隨地隨時,不拘一法,括之以兩言日,蓄與泄而已。”具體運用起來,的確是千差萬別。《陳募農書》認為南方高田,為解決用水問題,修鑿水塘,“約十畝田,即損二三畝以儲蓄水”,這種水塘,旱時灌水,澇時蓄水,為的是保證豐收。
    《王禎農書》把元代以前的引水、提水工具和設施作了總的敘述,並且繪有圖冊,包括水豐、筒車、虹吸、渡槽等種種工具和設施。書中還說,由於這些東西創造出來,“大可下潤於千頃,高可飛流於百尺,架之則遠達,穴之則潛通,世問無不救之田,地上有可興之雨。”短短幾句話,概括他說明了我國古代在農田灌溉方麵所取得的重大科學成就。
    合理施肥,“用糞猶用藥”
    我國古代很早就十分重視施肥技術,公元前一世紀西漢後期已經把施基肥、補追肥的經驗分開來敘述。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陳募農書》記下了宋代勞動群眾創造的“糞藥”經驗:“俚諺謂之糞藥,以言用糞猶用藥也。”把用糞比作醫生看病對症下藥,很簡樸深刻。
    我國古代利用的肥料種類多樣。《詩經》裏麵就有鋤草漚肥、使黍稷繁茂生長的記載,如《周頌·良相》:“其縛期趙,以薅茶蓼,茶蓼朽止,黍稷茂止。”戰國時期《荀子·富國篇》裏提到:“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說明那時往田裏施糞肥已經是農民群眾普遍做的事。稍晚些時候,《韓非子·解誌》中講到:“積力於田疇,必且糞灌。”把施肥和灌水兩項技術緊密地聯在一起。《氾勝之書》裏談到肥料的種類已經有蠶矢、骨汁、糞便。它明確地提出,麻高一尺的時候,可以蠶糞作追肥,沒有蠶糞,用坑中腐熟過的人糞尿也好。書中還針對遇到天旱雨水少的情況,提出可用酢漿和蠶矢拌麥種,說這樣能使小麥“耐旱”、“忍寒”,提高抗寒性和耐旱能力。公元三世紀魏晉時期我國有最早種植、翻壓豆科植物茗草作綠肥。的記載。到公元六世紀南北朝時期,又增加了舊牆土、草木灰、廄肥等等。其後,像石灰、骨灰、食鹽、硫黃、石膏、鹵水等,在不同地區曾經有當作肥料施用的。十七世紀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裏麵,僅餅肥就列舉了芝麻餅、棉子餅等七種。在這部書的《稻宜》一節中,載有“土性帶冷漿者,宜骨灰蘸秧根,石灰淹苗足。”這是因地製宜、因土施肥的事例。“土性帶冷漿者”,就是冷浸田或冷漿田,一般都是山區窪地,水土溫度比較低,屬酸性土壤。骨灰蘸秧根,是施磷肥,符合酸性土的需要。石灰淹苗足,是利用石灰中和土壤的酸性以改良土壤。這些都是符合科學道理的。
    《知本提綱》中提到,耕作施肥處理得好,可以收到“一載之間,即可數收,而地力新壯,究不少減”的功效。書中再三強調糞壤的好處,認為合理施用肥料,“田得膏潤而生息,變臭為奇,化惡為美,絲穀倍收,蔬果倍茂。”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這種“變臭為奇、化惡為美”的積極改造自然的光輝思想,在南方水田區的耕種技術中也早有論述。明代《沈氏農書》中就有這樣一段:“種田地力最薄,然能化無用為有用;不種田地力最省,然必至化有用為無用。何以言之?人畜之糞與灶灰腳泥,無用也:一人田地,便將化為布帛菽粟。”
    《陳旉農書》所載“用糞猶用藥”這種寶貴經驗,後來更有發展。十八世紀清代《知本提綱》講施吧“實有時宜、土宜、物宜之分”,“寒熱不同,各應其候”,“物性不齊,當隨其情”,並著重指出:“皆貴在因物試驗,各適其性,而收自倍矣。”對肥料,元代《王偵農書·糞壤篇》裏記有大糞、踏糞(廄肥)、苗糞、草糞(後兩種都是綠肥)、火糞(草木灰、石灰)、泥糞(用溝、港裏的青泥同大糞合用)等多種。書中還指出“一切禽獸毛羽親肌之物”,也都是很好的肥料。《知本提綱》講:“釀造糞壤,大法有十。”把肥料更擴大為十大種類。對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不同時間使用不同肥料,都作了具體敘述。例如,骨蚌蹄角糞和毛皮糞可施用於稻田,種麥、粟要用黑豆糞和苗糞,種瓜菜宜用人糞之類。到現在也還流傳有冷性肥、熱性肥的說法。有的書中把施基肥稱作墊底,說“墊底尤為緊要”。把追肥稱作接力,說“蓋田上生活,百凡容易,隻有接力一壅,須相其時候,察其顏色,為農家最要緊機關。”(《沈氏農書》)凡此種種,反映我國古代施肥技術是多種多樣的。
    適時播種和種子處理
    戰國時期已經很重視適時播種,《呂氏春秋·審時篇》詳細談論了穀、黍、稻、麻、豆、麥主要作物適時耕作播種的好處,失時(過早或過晚)的害處。說“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這裏“興”指長得好,收成多;“約”指長得差,減產。它還說小麥過早播種,麥苗容易得病遭蟲或冬前拔節;過晚播種會使植株弱小、貪青。這些部對收成不利。《氾勝之書》也講了麥“早種則蟲而有節,晚種則穗小而少實”。
    《齊民要術》不僅重視適時趁墒播種,還進而規定了播種不同作物的“上時”、“中時”、“下時”,並且用物候作為指標。根據播種期的適時與否,土質好壞,不同的墒情,規定不同的播種量,采用相應的播種方法。從各方麵把握適時下種,爭取全苗、壯苗,以發揮其他技術措施的作用。《齊民要術·種穀篇》中就講到:“凡春種欲深,宜曳重撻;夏種欲淺,直置白生。”對於穀子春播為什麽要深和播後要鎮壓,書中有精要的注解,說:“春,氣冷,生遲,不曳撻,則根虛,雖生輒死。”把播種前後的氣溫高低、種子萌發、作物動苗生長情況都作了周密考慮。夏播要淺,像撒在地皮上那樣就可以,是因為“夏,氣熱而生速”。書中引農諺說:“以時及澤,為上策也。”這就是說,要把握住播種最適時期和注意墒情。
    《齊民要術》講到撒種的有漫擲、耬耩漫擲、逐犁漫擲;條播有耬種、壟種、耬頭中下之;點播有摘種、逐犁種,等等。播種後,有的要鎮壓,有的不要鎮壓。特別指出了耬種的優點:“凡耬種者,匪直土淺易生,然於鋒鋤亦便。”(《大小麥篇》)講耬種的好處不隻是覆土淺而均勻,容易出苗,也便於中耕鋤草和培土。在《種大豆篇》中說:“必須耬下,種欲深,故豆性強,苗深則及澤。”用耬下種,播的深,墒情好,能適應大豆生長發育的要求。可見,同樣是用耬,完全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控製播種的深淺。
    我國古代農業技術中有精致的種子處理辦法。利用水淘、泥水選、風揚等措施去秕去雜,給種子拌精質肥料。《氾勝之書》裏麵還提到用中藥附子浸汁拌種防蟲。明清兩代的農書比較多地出現用信石等劇毒藥物拌種的記載。種皮厚的,如首蓿種子,播前要碾壓搓摩;種子幹濕不勻的,“臨種必曬曝種子”。這些都是為了能使種子提早發芽,發芽整齊一致,減輕病害,培育成壯苗。
    浸種催芽是農作物生產中廣泛采用的措施。《齊民要術》談到種胡荽時說:“凡種菜,子難生者,皆水沃令芽生,無不即生矣。”現今種瓜種菜,播稻植棉,仍然普遍實行浸種催芽技術。《齊民要術》中提到浸種的有大麥、小麥、水稻、麻、胡荽,還有槐等。《水稻篇》中說,稻種浸三天,撈出放在草編器具中,再經過三天,等到芽長二分,再播種。《齊民要術·旱稻篇》講到對旱稻播種的要求是隻要種子開口,不待生芽就要下種。天時不好,為搶時間,也可以不浸種。高田種旱稻,“至春,黃墒納種”,並且囑咐“不宜濕下”。可以看出,浸種、催芽、下種各項技術,完全根據作物生長發育特點和氣候土壤等具體條件而定。
    精細的田間管理
    播種出苗到收獲的田間管理作業,包括很多內容。我們僅從下列幾項措施,也可以看到我國古代農業的成就。
    鋤地,在世界農業科學技術史上是很有特點的一項創造。脅草的作用不但在於去草鋤苗,而且在於蓄水防旱。《齊民要術·種穀篇》講:“春鋤起地,夏為除草。”春鋤主要是鬆土、發根、防旱保墒,適應春旱多風、氣溫回升快的情況。在“春苗既淺,陰朱覆地”,就是說苗小、遮蔭不良,不利於保蓄土壤水分的時候,鋤地鬆土,可以切斷毛細管水上升的通路,創造比較好的水肥條件,使作物生長發育良好。正如書中央注寫的,“鋤者非止除草,乃地熟而實多、糠薄、米息。”所以要“鋤不厭數”,“勿以無草而暫停”。夏鋤主要是除草,因為“夏苗蔭厚,地不見日”。莊稼長起來了遮蔭層大,又到了雨季,這時鋤地是為防止草荒。《齊民要術》在《雜說》中講到鋤穀,“第一遍鋤未可全深,第二遍唯深是求,第三遍較淺幹第二遍,第四遍又淺於第三遍。”這種“淺、深、淺、淺”的安排,正適合穀子生長發育的要求,到現在仍有實際意義。
    關於稻田水層管理的科學方法,《氾勝之書》說:水稻生長初期,水溫需要提高些,“令水道相直,”就是把田埂的進水口和出水口開對直,使田塊大片水層稍穩定,水溫容易上升;到了夏天,水溫太高不利於稻的生長發育,“今水道錯,”就是把田埂進水口和出水口錯開,灌進的水迂回流過全田,不致使水層積溫過高。這在當時應該是很了不起的技術成就。在旱地灌溉中,人們也很注意水溫的細致變化。《氾勝之書》關於種麻子還說到:碰到天旱,用流水澆,如果沒有流水,用井水要曬一曬,殺一下“寒氣”再澆。
    古時種水稻還有“烤田”的技術創造。明代《沈氏農書》載有“六月不幹田,無米莫怨天”的農諺。這種做法最旱見於公元六世紀北魏的《齊民要術》,說水稻薅過後,撤去水,“曝根令堅”。通過太陽曝曬,使稻根向縱深發展。《沈氏農書》說得更具體些,規定烤田的時間,在栽插後,經過兩次耘躺,靠近立秋節氣,放水曬田。還說,必要田幹縫裂方好。經此一幹,可以收到“根脈深遠,苗於蒼老,結秀成實,水旱不能為患”的功效。立秋前多曬幾天可以,到了立秋之後,地見裂縫就要車水灌田。這是因為到處暑節氣,水稻正在孕穗,決不可缺水。
    栽插農作物,最早見幹漢代的《四民月令》,書裏把移栽水稻叫“別稻”。《齊民要術·種穀篇》提到,缺苗斷攏稀豁的地方,就把苗補上,把補苗移栽看成很普通的事。還值得提一下,《齊民要術·旱稻篇》中說,栽插要淺,讓根須四散,生長發育才好;如果栽插過深,根窩在一團,稻就長不好。還說秧苗如果過大,可以把老秧苗從上部去掉幾寸葉,保護心葉,減少蒸騰,容易栽活。到了七月,就不能再栽插了。這種觀察、處置,不能不說細致精巧。說到小麥移栽,近年國外曾經有人當作新創造加以報道。其實這項技術在我國古代農書中早有記載。十七世紀《沈氏農書》中說:“若八月初先下麥種,候冬墾田移種,每科十五六根,照式澆兩次,又撒牛壅,鍬溝蓋之,則幹壯麥粗,倍獲厚收。”清代《知本提綱》雖然主要講旱地農業,但是對栽插仍很注意,說物性各有所宜,有的適合燥栽,如麥苗、小藍、離瑩、韭菜、瓜苗之類,適宜先栽後澆,如果放在水中栽,就不發旺,長不好;而有些適合水中栽,像稻秧、粟苗、前苗之類,隨水栽,栽後第二天再澆,隔一天又澆,三天才能生根,要是先栽後澆,也長不好。這些經驗之談,值得分析研究,精心提煉。
    作物田間管理技術中,像棉花整枝打權這種措施,也很引起人們注意。公元十三世紀元代《農桑輯要》講種棉,“苗長高二尺之上,打去衝天心,旁條長尺半,亦打去心,葉葉不空,開花結實。”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編繪的《棉花圖》,有專門描述棉花摘尖的詩賦和圖畫。公元十八世紀的清代,我國一些農書中關於作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根、主根、須根)之間的關係,作物和光、溫、水、氣、養分之間的關係,有不少可貴的論述。《知本提綱》說:作物有根有梢,生長固定,長得好壞受地力影響極大。根向下,吸收“地陰”(指水、肥),枝梢向上,接受“天陽”(指陽光雨露)。上部下部配合得好,作物長勢才旺。提到有些作物主根能深紮,但是要去掉些表層浮根,否則主根紮不下,影響吸水吸肥,產量不高。
    我國古代優異的農業科學技術創造,貫串著因時因地因物製宜的原則,豐富多采,巧妙靈活,蘊藏著深刻的科學道理,在人民群眾中流傳、發展著,它有無限的生命力,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