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唐宗晉的元代書法
字數:1745 加入書籤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全國,至元順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曆九十餘年,是為元代。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複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文宗天曆初建奎章閣,專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閣欣賞法書名畫,書法一度出現興盛局麵。趙孟俯,鮮於樞等名家,是這一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但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的時代風格,稍後於趙孟俯的康裏夔夔還有些變化,奇崛獨出於元代書壇。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麵。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麽出色。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主要代表書家
1、趙孟俯(1254-1322字子昂,號雪鬆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入元,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諡文敏。著有《鬆雪齋集》。趙孟俯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其代表作品有:仇鍔墓碑銘、汲黯傳、福神觀記、膽巴碑、蘭亭帖十三跋、雪晴雲散帖、洛神賦、妙嚴寺記等。
2、康裏夔夔(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恕叟,蒙古族人。《元史》本傳稱他:\"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他的正書師法虞世南,行草書由懷素上追鍾繇,王羲之,並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當時趨趙孟俯嫵媚書風的情況下,能創自己的藝術道路。明代解縉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康裏夔夔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傑出書法家特立於書壇,留下的墨跡不多,有行草書《唐元縝行宮詩》,轉折圓勁。其《漁夫辭冊》,《草書述筆法》確有唐晉風度。所寫的李白《古風第十九首》詩,字體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筆法。
3、鮮於樞(1254-1322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官太常博士,趙孟俯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餘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餘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二人書法當時並稱\"二妙\"。他的功力很紮實,懸腕作字,筆力遒健,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鑒》而書法家陳繹曾也說:\"今代惟鮮於郎中善懸腕書,餘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可見他敢於創新的精神。他的楷書有《李願歸盤穀序》,現藏上海博物館,筆法古樸,結體謹嚴,氣魄恢宏。行草有所寫自作詩《大字詩讚》和《唐詩草書卷》,筆法縱肆,欹態橫發。其代表作品有:唐詩草書卷、臨神仙起居帖。
4、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契丹族,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元史》本傳記載他三歲而孤,母親楊氏撫養教育他,\"及長,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曆、數術及釋老、醫卜之術,下筆為文,若宿構者。\"卒後追封廣寧王,諡號文正。他的書法繼承了唐宋顏真卿,黃庭堅書風,以端嚴剛勁著稱。明人宋濂說:\"耶律文正晚年所作字畫尤勁健,如鑄鐵所成,剛毅之氣,至老不衰。\"(《宋學士集》起代表作品是:自書詩翰:耶律楚材作,行楷書。筆力遒勁,氣宇軒昂,不拘於一點一畫的繁縟,呈現漠北潑辣雄勁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