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的流派

字數:1395   加入書籤

A+A-


    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並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鬱地方風格的流派。有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內蒙箏六個派係,其箏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河南箏:由秦箏傳入河南和當地民間音樂鄭衛之音融合發展成為後世有名的中州古調。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
    山東箏:多和山東琴書、民間音樂有直接聯係。曲子多為宮調式,以八大板編組而成。其演奏風格純樸古雅。
    潮州箏:流傳於廣東潮州一帶,音樂結構特殊,旋法別具一格。它以其右手的流暢華麗、左手按滑音的獨有加花奏法,變化細膩、微妙而獨具一格。主要曲調有《重六》《輕六》《活五》《反線》等。其中《重六》調樂曲比較委婉;《輕六》調樂曲清新明快;《活五》調樂曲纏綿悲切,律調很有特點。
    客家箏:即廣東漢樂箏曲,是廣東優秀傳統音樂之一。廣東漢樂的曆史源遠流長。相傳它是在晉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後一段漫長的曆史時期中,隨著中原一帶人民多次南遷而流行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如廣東東部地區包括梅縣、惠陽、韶關地區部分縣,以及江西、福建、台灣部分地區和國外華僑居住的地方。廣東漢樂的古箏演奏有久遠的曆史,它是以《漢皋舊譜》(即漢調音樂)為主要依據,受當地風格及方言影響而形了文靜含蓄的風格。
    江浙箏:即武林箏,流行在杭州一帶。與江南絲竹有著密切的聯係,其樂曲以移植琵琶曲為多。
    內蒙箏:隻有10弦,多半用來為民歌和牧歌伴奏。
    山東派
    風格粗獷古樸,非常具有濃鬱的山東地方特色。其代表人物有黎連俊,高子成等。這個箏派的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四段錦》《天下同》《美女思鄉》等。
    河南派
    明朗流暢,風格活潑。代表人物有:魏子猷,曹東扶等。代表曲目有:《落院》《和番》《打雁》等。
    潮州派
    柔美婉轉,意韻深遠。代表人物有:郭鷹,蘇文賢等。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秋思曲》等。
    客家箏
    典雅文靜,秀麗委婉。代表人物有:何寶泉,等羅九香等。代表曲目有:《出水蓮》《蕉窗夜雨》等。
    浙江派
    抒情性,戲劇性很強。代表人物有王撰之等。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將軍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