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 中華民族的象征

字數:1628   加入書籤

A+A-


    早在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就開始沿邊界修築烽火台。敵人來時,在台上舉煙,通報敵情。春秋戰國時,各國沿國界也修建了互相防禦的烽火台。公元前七世紀中,為了把與秦國接壤的各個孤立烽火台聯結起來,楚國首先建造城牆,就是最早的長城。以後各國相繼建造。秦始皇統一中國,拆除各國間的長城,隻留下北方燕、趙、秦三國的並把它們聯結起來,以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裏。”
    漢代將長城向西延伸到河西直到新疆,在甘肅敦煌設玉門關和陽關,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漢以後各皇朝大都維修過長城,以明代規模最大,完成了東達遼東,西止甘肅嘉峪關,橫貫中國北部長達11300餘華裏的人類最偉大的工程。長城有時有內外多重,甚至多達二十餘重,將所有城牆相加,有14600餘裏。若統計2000年間曆代所築長城,估計總長可以達到10萬裏,足可圍繞地球一圈而有餘。長城在曆史上起過很大作用,防範了北方遊牧人的侵襲,保證中原的安寧,使得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得以暢通,也促進了邊關各民族的和平貿易與交流。
    時至今天,長城作為軍事工事的實用功能已經不存在了,它的美卻長存了下來,成為人的美的觀照的對象,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
    長城城牆多沿著蜿蜒起伏的山脊線延伸,常利用山脊外側為陡崖的地形,山、牆相依,更加險固。那雄偉的關城,流轉若動的城牆,挺然峭拔的城樓、角樓和敵台,孤絕獨出的烽火台,它們所構成的點、線、麵結合的神奇構圖,都轉化成了美的韻律,美的節奏。長城逶迤上下,又把自然原本存在的美的節奏明顯地點示出來,原來完全自在無情的自然被賦予了人的判斷,也就成了和人的感情息息相關的了。所以,美學家評論說:長城“宛如神奇的巨筆在北國大地上一筆揮就的氣勢磅礴的草書。城上的敵樓就是這草書中的頓挫,雄關就是這草書的轉折,而亭障、墩、堠則是這草書中錯落的散點,形成一幅結構完整的藝術巨作。是真正的“大地藝術”。長城的美屬於壯美,是一種崇高的美,一種體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美,以雄偉、剛強、宏大、粗獷為特征,是中國人追求和平並勇於開拓進取精神的體現,傳達出一種深沉的民族感情。
    所以,長城不僅是美的,也是中華民族民族性格的象征。由此可見,建築藝術的本質,不僅是顯現出某種美的形式,更要求創造出某種超脫於與物質性的目的性規律性,而與其精神性的目的性規律性相統一的富於意味的形式,以渲染出某種相當強度的情感、情趣,富於表情和感染力,最後喻示出與某種思想觀念如自然觀、倫理觀、宗教觀和審美趣味等相關的傾向性,以陶冶和震憾人的心靈。它的精神文化的意義更強也更深刻。如果說重在“悅目”的美觀之美隻是一種淺層的愉悅,而重在“賞心”的藝術之美,則更加追求一種意境,重在心的震動的更豐富更深刻的那些真愫。所以羅丹才說:“整個我們法國就包涵在我們的大教堂中,如同整個的希臘包涵在一個巴特農神廟中一樣。”西方當代藝術史家簡森也說:“當我們想起過去偉大的文明時,我們有一種習慣就是應用看得見,有紀念性的建築作為每個文明獨特的象征。”雨果定義建築是人類思想的紀念碑:“人民的思想就象宗教的一切法則一樣,也有它們自己的紀念碑。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他還說建築是“石頭的史書”。如果我們把“思想”二字,改成為既包含精神文明又包含物質文明的“文化”,即“建築是人類文化的紀念碑”,或許會表述得更加完整。那麽,也可以說長城就是中華民族的紀念碑了。
    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為依托,中國建築取得過獨特的偉大成就,深刻體現了中國的文化,是中國人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