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道的聖地 崆峒山

字數:7429   加入書籤

A+A-


    茹堅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傳曾與炎帝戰於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與蚩尤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打敗炎帝,擒殺蚩尤,被各部落尊為天子,即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首領。相傳蠶桑、舟、車、文字、音律、算術都創造於黃帝時代。那麽這樣一個大人物為何要到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崆峒山何以成為軒轅黃帝問道的聖地?本文想就此問題作一些探討。
    一、崆峒山是中華原始文化的聚合體
    1978年,在古成紀的治地——秦安大地灣挖掘出了距今7800年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從已經發掘出土的上萬件遺物和遺址的規模來看,顯然是大部落聯盟的所在地。大地灣遺址上下跨越了3000年左右,在我國新石器考古中,無論規模、遺跡遺物豐富程度,還是研究價值,均超過著名的半坡遺址。因此,它被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學者們經過幾十年的深入研究,普遍認為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時代基本吻合。大地灣遺址的發現,掀開了中華古代文化新紀元,也為研究距今5000年的黃帝問道於崆峒山的傳說提供了一條線索。
    據《爾雅》記載:\"北戴鬥極為空桐。\"意思是說,崆峒山應當是北鬥星下麵的一大片地方,是一個區域,這就難怪曆史上北方的好多山都冠以崆峒之名了。值得注意的是,六盤山在曆史上也被稱為崆峒。崆峒山為六盤山之餘脈,而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伏羲,是漁獵社會時代的領導者。而漁獵社會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黃河上遊流域漸次發展的。
    大量的考古資料表明,距今7000多年前的前仰韶文化至仰韶文化早期,中華大地上生存著三大氏族部落集團,與此相應地存在著三大文化係統。一是以渭水上遊、陝甘交界為中心的西部氏族集團,最早可追溯到前仰韶時期的大地灣一期與仰韶早期文化(距今78006000年,是華夏文化或秦晉文化的前身;二是以泰山為中心的東部氏族部落集團,最早大約追溯到青蓮崗文化(距今74006000年,是齊魯文化的前身,亦即所謂東夷各部;三是以江漢平原為中心的皂市文化和以太湖平原為中心的河姆渡早期文化的南方氏族部落集團,也就是所謂的南方苗族諸部(距今70005300年,是楚漢和吳越文化的前身。這三大氏族部落集團和三大文化係統與仰韶文化早期在中原地區發生了接觸,開始了最初的氏族與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原大地三大文化的互補,三大氏族部落集團的交融,是以西部文化和氏族部落集團為主導地位的。這是伏羲為中華人文始祖的根本意義所在,也是黃帝問道於崆峒的根源所在。南懷瑾先生也說\"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先由西北高原開始,逐漸向黃河下遊發展,到了三代以下,便形成中原文化,這一係統文化的老祖宗,大致都上推自伏羲畫卦開始,以黃帝軒轅為中心,終以文王演繹的《易經》哲學,奠定自伏羲,經黃帝,至於文王一係列的學術思想,發源於西北高原,展開於黃河流域中心地區的文化\"。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黃帝所學習、繼承的實在是上古聖人伏羲所創立的易學文化係統。而學習的對象——廣成子,是道家供奉的上古神仙。究竟有無此人,姑且不談,然道家人物的名號,也和佛家菩薩名號一樣,往往是代表一種內容的,那麽廣成子,便是\"集其文化大成的意思\"(南懷瑾《禪宗與道教》)。進一步說,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實質也就是中國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學思想、科學思想與科學技術的總匯,籠絡貫穿中國文化上下古今的大成。而至於崆峒山,實質上也可看成是中國原始文化的聚合體。
    二、伏羲、黃帝本是一家
    伏羲是八卦的最早發明者。《易係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於天象,伏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而八卦無疑是《易經》的雛形。加之伏羲又教民結繩,以作網罟,捕魚獵獸,嫁娶以儷皮為禮,又創製琴瑟(《世本.作篇》。可見伏羲當時所處的地域和他的部落所創造的文化經濟,是當時最發達的。而崆峒山作為這一區域內的一座名山,吸引胸有大誌的黃帝前來問道學習,自然是情理中事了。
    著名上古史專家劉起釬先生指出:\"西北本有創造了早期文化的原住民族,顯然就是氐羌族的祖先。夏鼐先生《考古學論文集》\"中把一些甘青境內的文化遺存定為氐羌族所遺,這是對的。\"先秦古籍《淮南子,覽冥訓》稱伏羲為\"慮戲\",《禮記·王製》說\"西方曰戎,\"《風俗通義·四夷》說:\"西戎有六……五曰鼻息\",\"鼻息\"即\"慮戲\",\"慮\"字從虎,此乃羌族的圖騰。這說明\"慮戲\"當是諸羌中的某一支,伏羲其實原屬羌族,是當時居於先進文化的羌族首領。再者,伏羲?“羲\"從羊字,也可推斷為羌之一支。由伏羲所創造的以八卦為核心的先進文化,是漢文化的最初淵源。而黃帝族在尚未向中原發展以前居住活動的地區,就是東起渭水北境,即陝西中部,西迄甘肅之境的地域,而這正是氐羌的地域。在距今78007300年第一期大地灣文化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彩陶,同時發現了種植生產的糧食——黍。至少我們可以說,黃帝族受過居於當時先進文明的陶冶,是可以認定的。
    據古籍記載,黃帝為姬姓,炎帝為薑姓,黃帝和炎帝是兄弟倆。據考:姬水在今日甘肅夏河,薑水為今日陝西寶雞以北的渭河支流。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曾根據黃帝姬姓,指出黃帝原屬戎人和狄人。《山海經.大荒北經》:\"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姬字從得聲。讀作dia,讀音與狄很近。而在古文中,薑通羌。以此看來,炎黃二帝均出自狄羌之地或部落。進一步說,黃帝軒轅氏與太皋伏羲氏在族源上並無二致。向先人以及先人所創造的先進文化學習,難怪黃帝要排除萬難,一而再地來崆峒山向作為伏羲文化化身的廣成子求教問道了。
    三、崆峒含義的探索
    關於崆峒山名的由來,現在有四種說法。一是認為崆峒山峭壁絕立,多有洞穴,取其空空洞洞之意;二是認為與道教清靜無為思想有關;三是認為得名?“崆峒氏\"部落;四是認為崆峒原指一大的地域,《爾雅》\"北戴鬥極為空桐\"(北到了正當北鬥星、北極星下麵的地方,叫作\"崆峒\"。四種說法當然各有道理,但筆者認為把三、四兩種說法結合起來考察,並作進一步完善,似更切史實。
    從現有資料看,崆峒在商代就被分封為方國,而此時漢語的優勢地位並未確立。周人推廣\"雅言\",是在滅掉商朝之後。我們知道,古漢語基本上為單音節詞,\"崆峒\"二字為雙聲疊韻聯綿,絕不能拆開理解,故第一說不能成立。第二說附會在第一說的基礎上,除上麵談到的理由不能成立外,缺乏曆史考證和史料依據,臆測的成分太大,不能令人信服。
    筆者以為,《爾雅》:\"北戴鬥極為空桐\"的記載極有道理,它起碼從地域的角度確定了\"崆峒\"的範圍。盡管此書是漢代人建立在星宿分野觀念上的定位,但畢竟是\"綴緝周漢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有相當的可信性。如果把《爾雅》的這段記載和《逸周書》關於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貌胡、其尤、東胡、戎翟、匈奴、樓煩、月氏、胡、北狄等十二部族,悉歸於崆峒族的記載結合起來分析,就可以看出,前者確定了\"崆峒\"的地域範圍,後者則確定了\"崆峒\"的內容。
    關於崆峒族,《史記·殷本記》、《史記·趙世家》以及戰國時編纂的專記自黃帝訖春秋時諸侯大夫的氏姓、世係等的《世本》明確記述?“崆峒氏,子姓,蓋因崆峒山也\"。另外,前些年集國內權威學者編纂的《中國曆史地圖集》,將春秋時的崆峒氏標在包括今平涼在內的這一區域之內,自有其一定的道理。
    崆峒族在商代時,為其分封國。《史記·殷本紀》說:\"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崆峒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崆峒族所在的方國即為崆峒國,曾為商契的後代所統治,臣服朝貢於商,這一點《詩經·商頌·殷武》為我們提供了證據。\"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日商是常。\"商人是東來的民族,為夷族的一係。商族先世與戎為婚姻,所以稱為\"殷戎\"、\"戎殷\"、\"戎商\"。商族進入中原後,與他周圍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風方等方國打交道,所以商族是在夷、戎基礎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的商族。很明顯,崆峒族參與了這種民族的融合。
    《史記·周本紀》載:\"不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當時的\"戎狄之間\"即隴東一帶,到不的孫子公劉時,和渭水流域的羌人通婚,學習其農業生產技術。從而發展成為一個發達的農業國。所以周人稱其始祖母為\"薑愛\"。薑是羌族的姓氏。《說文》解釋\"羌\",謂\"西戎羊種也\",大概這是一個以羊為圖騰的民族。有學者認為,馬家窯文化皆疊壓在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之上,所以馬家窯文化是從仰韶文化發展而來的。馬家窯文化被公認為羌族文化。齊家文化上承馬家窯文化,常見以羊頭、羊下齶骨隨葬,即基於對羊圖騰的信仰,所以齊家文化也是羌族文化。從實質上看,仰韶文化係統實為原始氐羌民族係統的民族文化。從考古文化上來看,崆峒族活動的區域,正好處在羌人文化的中心地帶,如馬蓮河流域的慶陽、鎮原是甘肅最早發現舊石器遺址的地方;葫蘆河流域的秦安縣五營鄉的前仰韶文化——大地灣遺址;渭河源頭的臨洮一帶有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遺址;以及平涼現轄區內近500處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而商周時期出現在涇河上遊的平涼安國寺窪文化,與洮河流域、漳河流域到漕河上遊的葫蘆河流域整個寺窪文化分布區連為一片,這應該是崆峒族作為戎羌部落聯盟長的證明。所以《逸周書》說,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貌胡、其尤、東胡、戎翟、匈奴、樓煩、月氏、胡等北狄十二部族悉歸於崆峒,可見崆峒族在周代是一個強大的民族部落。這其中的緣由,一是崆峒族作為羌人,世代與周通婚;二是周人戰勝殷商,依靠的主要力量是羌人。劉啟益在金文中尋找周王的配偶姓氏,發現從文王開始,西周十二王,十一代,每隔一代即有一位羌族(薑姓王後。
    據司馬遷《史記·趙世家》記載,戰國末年,大約到了趙悼襄王時期\"其後娶空同氏,生五子\"。這說明到了公元前200多年,即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時候,崆峒族還是作為附屬的方國存在的。由於崆峒族所處的地域為秦前期的中心地帶,故崆峒族是很可能附屬於秦,而後融入秦之大統了。
    由於崆峒族在商為封國姓氏,在周與王室通婚,為十二部落聯盟長,是周戰勝殷商的同盟軍。盡管隨著秦國統一,方國部族已淡化直至消亡,但族以地為名,地以族為名,以致造成稱為崆峒的眾說紛紜。如(1今河南虞城縣東;(2今寧夏固原縣西,今六盤山;(3今甘肅岷縣西;(4今甘肅酒泉市東南;(5今甘肅西和縣北;(6今天津薊縣東北;(7甘肅平涼市。盡管如此,我們從中仍可以判斷出一個軌跡,凡被稱為崆峒的地方,即為崆峒十二部族聯盟及各個部落聯合起來東征西討所占領過的地方。
    崆峒作為山名出現,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戰國時代《莊子·在宥》。其次,有戰國時的《世本·姓氏篇》。司馬遷在《太史公自敘》中,也是把崆峒作為山名的。可見,在古人心目中的崆峒,既指北方大地,也指曾生活、馳騁於北方的崆峒部族,還?“蓋因崆峒山\"的山。另外,有一種觀點,認為崆峒是\"葫蘆\"、\"苦\"、\"窟窿\"的音轉,和崆峒山處於同一區域六盤山西麵的葫蘆河流域的大地灣遺址,就是\"葫蘆\"的化身——伏羲、女媧的生息之地。遺址中出現的陶器,\"人首葫蘆瓶\"很是典型。當地民間有兩種說法,一是說人出自葫蘆;二是說人出自葫蘆河。苦龍即蛤蟆、蟾蜍、蛙,同女媧的\"媧\"。這些與母係氏族社會的生殖崇拜有關。\"窟窿\"即\"孔\",即\"洞\"。如果此說成立,那麽崆峒山在遠古就有\"母親山\"的含義了。
    綜上所述,關於\"崆峒\"一詞,筆者疑為當時生活在這一帶的羌族部族(崆峒部族對這塊山巒起伏地方的一種稱呼。我國民族眾多,語言複雜,但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語係,即北方的阿爾泰語係和南方的漢藏語係。阿爾泰語係分為突厥語族、(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烏孜別克語、塔塔爾語、撒拉語、西部裕固語,蒙古語族(蒙古語、達斡爾語、土語、東鄉語、保安語、東部裕固語,滿——通古斯語族(滿語、錫伯語、赫哲語、鄂倫春語、鄂溫克語等,它們都來源於原始阿爾泰語。
    漢藏語係包括漢語族(漢語,藏緬語族(藏語、門巴語、彝語、哈尼語、僳僳語、納西語、拉祜語、景頗語、獨龍語、怒語、土家語、羌語、普米語,壯侗語族(壯語、布依語、傣語、侗語、仫佬語、水語、毛難語、黎語、京語,苗瑤語族(苗語、瑤語、佘語、仡佬語等。我們研究\"崆峒\"一詞的發音和含義,絕不能在傳統的漢語中轉圈子。\"崆峒\"一詞究竟為哪個部族命名,其含義是什麽?有待於我們作更加深入的探討。
    四、問道聖地崆峒山.
    崆峒山在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裏處,屬於隴山(關山、六盤山山脈的一部分,海拔在1485至2123米之間,麵積83.6平方公裏。山勢既有北國之雄渾,又兼南方之秀美,曆史上曾有\"西鎮奇現\"、\"山川雄秀甲於關塞\"的美譽。
    由於崆峒山和伏羲文化遺存(包括大地灣遺址處於同一地域範圍,加之雄秀的景色以及獨特的丹霞地貌,為其成為黃帝問道的聖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帝問道於崆峒山,最早的記載是戰國時代《莊子·在宥》:\"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見之。\"廣成子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黃帝聞而造訪,說:\"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要?\"廣成子說:\"爾治天下,雲不待簇而雨,木不待黃而落,奚足以語至道哉!\"黃帝退,築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複往見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從下風膝行而前,再拜請問治身奈何而可長久?廣成子蹙然起身曰:\"善哉問乎!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吾形未嚐衰\"。莊子講述這個故事,顯然是\"道\"化了的。主要是論證\"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其中也反映出一條認識,勞心傷形。其給予人的積極啟示在於,不要斤斤計較名利得失,要心胸豁達,寬容大度,善於忘卻煩惱,保持身心的虛靜愉悅。
    《抱樸子·登涉》記載:\"黃帝欲登圓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雄黃,其蛇皆去。\"這一仙話異聞被美國人w·愛伯哈德拿了去,在他編撰的《中國文化象征詞典》中說,黃帝部族發生了大瘟疫,聽說廣成子醫道高明,前去討教治療瘟疫的辦法,結果給治好了。這一說法倒也符合唯物思想。在遠古時代,廣成子其人既是巫師也是醫生。也不能排除廣成子是當時部落聯盟巫師的可能性。遠古時代,人們征服自然與社會的能力有限,尋求既通人事、又能和鬼神打交道的巫師作法祛魔,是可能的事。
    周秦時期,黃帝登臨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的事廣為流傳。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西至於崆峒\"。《太史公自敘》說:\"黃帝至崆峒,登雞頭山\"。
    秦漢時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雞頭道的必經之地,東連關中,西接隴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許多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經過雞頭道,登臨崆峒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雞頭山、千頭山、笄頭山為崆峒山之別稱。《封禪書》說:漢武帝\"至隴西,西登崆峒\"。司馬遷也說:\"餘嚐西至崆峒\"。據考,司馬遷於元鼎五年(前112年登臨了崆峒山,這一年他24歲。漢武帝西巡,他跟隨到了雍地(慶陽、平涼一帶,武帝在祭五畤之後,接著登上了崆峒山。這為他後來寫作《五帝本紀》奠定了基礎。
    貞觀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來隴山視察馬政。《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丙戎,隴山頭,次瓦亭,觀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禦賜明慧禪院田宅,這是崆峒山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現在崆峒山可以確定的唐代建築有問道宮、軒轅宮等四處。
    需要強調的是,崆峒山東至西安不過300多公裏。作為13個朝代王都的古長安,前後一千多年,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帶無疑是一塊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宋人鄭文寶在《蕭關議》中指出\"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扼五原。\"這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人頻頻光臨崆峒山的另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