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宗教曆史概述

字數:5797   加入書籤

A+A-


    趙繼成
    崆峒山座落在平涼市西郊11公裏處。它位於北緯35°33’,東徑106°30’之間,海拔1450米――2123米,屬於六盤山東南小關山的一條支脈。地質構造屬中生代之侏羅紀礫岩。南隔涇水與仰駕山相對峙,北涉胭脂河與馬屯山遙相望,西依笄頭為屏障,東臨涇河川而一覽無餘。以其山勢峭拔特立,千峰競秀,萬壑藏幽,奇花異草遍布,珍禽異獸出沒而聞名遐邇。明代平涼著名文人,被譽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趙時春曾以\"山川雄秀甲於關隴\"來讚美它,實在不算過譽之詞。
    中國名山,南北有別。北方以雄壯峭拔勝,如岱宗、華嶽。南方以奇麗秀媚勝,如匡廬、武夷。遍覽崆峒,實兼而有之。這也許是崆峒山數千年來為人們共所垂青的真正原因吧!
    七十年代,平涼人民在前峽涇河穀口建起了一座攔河大壩。滔滔涇流至此戛然而止,象一條馴順的遊龍默默地潛入了碧綠的深淵中。高峽上出現了明鏡般的平湖,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把古老的崆峒山裝扮得更加秀美和年輕。崆峒山――一顆熠熠生輝的綠寶石穩穩地鑲嵌在雄渾而蒼茫的黃土高原上。
    \"天下名山僧占多。\"崆峒既屬名山,自然不能例外。其實崆峒山開發的曆史就是一部宗教發展史。在中國影響最大的兩種宗教――佛教和道教都在崆峒山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悠久的曆史淵源,孕育出燦爛的文化,產生過傑出的宗教人物。宗教為崆峒山塗上了一層更為莊嚴、神秘、靈異的色彩。在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它成了遠近四方,千百萬人心目中最神往的地方。道家稱其為\"洞天福地\",佛門尊其為\"極樂淨土\",總之,崆峒山是道佛兩家在人間的天堂。
    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崆峒山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1984年崆峒山管理局在崾峴至中台修建所址時,曾挖掘出屬於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的墓葬,並出土了幾件當時人們使用的陶器。這足以證明,遠在五六千年之前,崆峒山和平涼其他地方一樣,生活著具有同樣文化水準的人群。考之典籍,《莊子?在宥》篇中寫道:\"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崆峒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主道之精\"\"雲雲。可見遠在黃帝時代,崆峒山上已有人隱居了。如果說《莊子》一書語多怪誕,實為寓言而不足信,那麽,司馬遷的《史記》卻記載了黃帝西至崆峒,登笄頭山的史實。司馬遷本人也曾到過崆峒。他在《五帝本記》中寫道:\"餘嚐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我們知道,司馬遷對待曆史的態度是十分嚴謹的,況且他又親自到過崆峒,可見黃帝登崆峒是比較可信的。正是籍於這一記載,後來的道教徒便把崆峒奉為道教第一名山。因為道教奉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為其教主,而秦漢時期又有黃老之學。黃者,黃帝也;老者,老子也。黃帝遠在老子之前數千年,黃帝又曾問道於廣成子,可知廣成子應為道教鼻祖了。廣成子居崆峒石室之中,因此,奉崆峒山為道教第一名山似乎也說得過去。
    秦漢兩代,中國為東方最強盛之帝國。其間有兩位最傑出的曆史人物秦始皇和漢武帝都篤信長生不老的神仙方術,曾到處尋仙覓神。在其巡視西北的過程中,慕黃帝事,登臨崆峒山。這兩件盛事,司馬遷和班固都作過記載。
    佛教傳入中華,大約在東漢明帝之時,沿著著名的絲綢之路由西東漸。平涼地處絲路東端,正是佛教東漸必經之地,四周佛跡遍布。例如西北有固原須密山石窟,東有涇川王母宮石窟、羅漢洞石窟以及慶陽的北石窟,南有華亭的石拱寺石窟,西南有莊浪的雲崖寺石窟,唯獨崆峒山沒有石窟。餘以為崆峒山為極粗糙之礫岩,不易雕成造像,否則一定會有佛門弟子造像其中。
    真正照亮崆峒山宗教的曙光是在初唐之時。據鑄於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一口鐵鍾的銘文上記載:\"唐初,崆峒開山祖師諱仁智提磨,居明慧禪院(今大寺遺址,創建叢林,曆代六朝\"雲雲。並且記載有唐太宗禦賜田畝之說。同時,由五台經崾峴登主峰馬鬃山的這一段被稱為天梯的登山石階就是這位仁智禪師開鑿的。據此可知,遠在隋唐之前,這裏已有不少僧侶居住修行,隻是在仁智禪師時規模更為廣大,製度更為嚴密,影響更為巨大罷了。在此之前,人們的活動範圍主要局限在五台附近,因為主峰及絕頂陡峭險峻,無路可通。而仁智不為艱險所阻,不為工程浩大而懼,以頑強的意誌在絕壁之上鑿開了一條五台直達主峰的通途,使其後千載遊人能夠直達絕頂,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唐太宗禦賜田畝之說則反映了崆峒山明慧禪院在隴東的巨大影響。
    據元代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問道宮碑記》雲,\"問道宮建於唐代\",餘以為是比較可信的。唐代的統治階級不僅祟佛,更為祟道。因老子姓李,皇室和老子攀上了親。唐高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曾下令在全國各地建立玄皇帝廟,並設立祟玄觀,總領天下道教。崆峒山離長安不遠,建立宮觀作為道教徒的活動場所是十分可信的。
    進入宋代,平涼地處北宋與西夏交界之處,迭起的戰禍,使人民的正常生活頗受影響,但是崆峒山宗教活動仍在繼續發展,唐時的明慧禪院在宋代易名為滹沱寺,仍為西北佛教叢林之。其間又在中台建有法輪寺,現存有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所刻石經幢一個為證。
    金代雖然不長,但宗教並未衰落,特別是鑄於大定二年(公元1161年重達一萬一千斤的大鐵鍾,五千斤大鐵鍋就足以證明在金代崆峒山的佛教是十分繁榮的。
    進入元代以後,崆峒山上的宗教有了更大的發展。首先是佛教,據《創修崆峒山寶慶寺記》雲,安西王據西安,其勢力範圍包括今陝甘、西夏(原西夏舊地以及四川等地。安西王相商挺篤信佛教,曾受戒於西域番僧槊梁裏吉.察思揭兀。商挺對佛教的祟信影響了安西王全家,連王妃、世子、公主亦受戒於挺。其時商挺看中了崆峒為\"極樂勝地\",遂請安西王在崆峒建道場,是為東台寶慶寺所建之由。寶慶寺落成於至元十五年秋八月(公元1278年。當時,安西王與其妃曾親臨崆峒?“周視規製,嘉其精敏,特授陝西四川西夏等路釋教統攝,乃刻銀比三品印畀之。\"這就是說,凡安西王統轄範圍內的佛教事務,均由居住在崆峒山寶慶寺的商挺來統攝。由此可知崆峒山於元時在西北、西南佛教界之祟高地位。
    元代的道教也不示弱,全真派的邱處機被元太祖忽必烈封為長春真人,居住在北京的白雲觀,總領天下道教。這說明元代統治階級是佛道並重的。崆峒山的道教中心問道宮於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敕建為十方長住。所謂\"十方長住\",又稱\"十方叢林\",即一方道教活動的中心,\"命京兆天寧萬台觀趙法師住持\"。
    到了明代,崆峒山的宗教活動達到鼎盛時期。這時平涼成了韓王的封邑,韓王在平涼大起宮室、苑囿,象崆峒山這樣的宗教勝地,韓王能不染指嗎?有明一代,幾世韓王在山上重修、創修了許多寺廟宮觀,亭台閣樓,凡山上能修的地方幾盡殆遍。明代的統治階級似乎偏重於道教,特別是明成祖朱棣對道教的北方尊神真武大帝極為尊祟。朱棣在湖北均州的武當山上,傾數十萬民力,費幾十年時間,大興土木,以祟真武。韓王也不甘寂寞,在崆峒山上響應了起來。可以看出,崆峒山上的道教宮觀基本上是摹仿武當山而建的。
    道教除了山下的問道宮仍為十方叢林之外,主峰上宋代的祟佛閣被改為真武祠,專祀真武大帝。真武祠包括山門又稱靈官洞,上建太白殿,太白殿後即真武殿,其後為玉皇樓。以上這三座建築和前麵的牌坊均在一條中軸線上,其左右還建有藥王殿、老君殿等。其右下角不遠處建有一處獨立的天仙宮,俗稱子孫宮。其上建有獨立的靜樂宮,在天梯上下又建有遇真宮、南崖宮、藥王洞、三教洞、磨針觀等。特別是在奇險的雷神峰上修建了三官祠、雷神祠、龍君殿等,在崾峴西南側建有紫霄宮。總之從朝天門至絕頂這段主峰區幾乎全是道教的勢力範圍。
    佛教將宋代的滹沱寺易名為真乘寺,又在原法輪寺右創建了舒華寺。萬曆三十年重建了十方院,又在東台重修了寶慶寺,在南台修建了舍利寺,在北台修建蓮花寺,在西台修建了棲雲寺,在絕頂修建了香山寺等。明代佛教在崆峒山最輝煌的成就是在位於中台高阜的法輪寺後建起了一座高達三十餘米的淩空寶塔,為其一此。其二在萬曆年間崆峒山僧錄司員左黨義、張達堅會同僧人慧舟、湛興入京,請求賜予佛教經典。萬曆皇太後遂賜\"經律論\"三藏佛經二萬餘冊。經書運抵平涼之前,韓王主持在真乘寺修建了藏經樓,用來存放這二萬餘冊的禦賜藏經。除了大修寺院宮觀和刻印經書之外,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都增添了不少金屬佛像和法器,如鍾,磬、鏡之類。目前幸存的銅佛像和法器多為明代所鑄造。總之,明代是崆峒宗教發展的一個極為輝煌的時代。
    進入清代以後,山上宗教活動雖然已不再有昔日的盛況,但也沒有很快地衰敗下去,並且有所發展。一類是重修,一類是創修,例如康熙五十七年補修了法輪寺,雍正戊辰年補修了真乘寺。創修的有建於康熙五十四年的招鶴堂,康熙元年創建之靈龜台,在中台又修建了飛升宮、五龍宮、三皇樓,在山下月石峽口修建了王母宮,在鳳凰嶺上修建了彌陀庵等。清代雖然在山上再沒有修建高大的佛塔,卻為幾位高僧修建了小型墓塔。例如在北台西側的丘阜上有為亮旭和尚建的靈秘塔,有為補崖和尚所建的普同塔,有為石剖禪師所建的隱相塔,還有些位於居士林附近的大徹禪師園寂塔等。這墓塔的建立,為研究清代崆峒山的宗教活動情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清代同治年間的西北回民起義使平涼城遭受了一次毀滅性的破壞。崆峒山亦難幸免,現存於皇城太白殿後的一通碑記上寫到:當時山上彈丸之地竟湧入了數萬難民,山下義軍圍攻不上,山上難民拚死固守,相持達月餘,其殺傷之慘烈,破壞之巨大,前所未有。自此以後,崆峒山的宗教活動遂一蹶不振。直到光緒十五年,才有和尚胡鶴遷一人回山落足西台棲雲寺。在此其間,崆峒山幾乎成了一座荒無人煙的空山。
    從清末到民國期間是崆峒山宗教的恢複階段。恢複不外乎重修和創修,重修的有王母宮、招鶴堂、蓮花寺、飛升宮、靜樂宮等。創建的有七真觀、太清宮、八仙庵、茶庵寺以及天台山上的寺院。修建的墓塔有懷睿和尚墓塔,道成大師墓塔和映雪山人塔。象這樣的補補修修一直持續到了解放後的1958年。
    崆峒山宗教活動沿續到了1958年終於被取締了。解放初期,政府對群眾中的宗教活動持寬容態度。到了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時,所有的宗教活動都被視為封建迷信,和尚、道士被認為是寄生階級,統統屬於打倒之列。緊接著,有關部門查封了山上的寺廟,和尚和道士被編進附近的生產隊當了社員。銅佛像、鍾、磬、鍋以及鐵鏈和鐵樁被砸毀煉了鋼鐵。在這場浩劫中,文物的損失是極為嚴重的。後來將全山劃歸了太統林場,山上隻有少數護林工人常住其上。1958年的不幸隻是取締了宗教活動,趕走了宗教職業者,砸毀了佛像和法器,但寺廟宮觀還在,泥塑的神像還在,牆上的壁畫還在。可是在第二次浩劫中,這一切都不存在了。1966年夏,當時的平涼市財政局雇傭民工數十人上山拆毀寺廟。據說,這樣做一可破除\"四舊\",二可得到一批廉價建築材料。傾刻之間,數千年經營的文化,千萬人積累的心血,毀於一旦。
    如果說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由繁榮走向衰亡的曆史,那麽崆峒山的近代宗教史也是一部由繁榮走向衰微的曆史。如果我們把《中英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看作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三次重大浩劫,那麽,也可以把同治動亂、1958年公社化和66年的破\"四舊\"看作是崆峒山的三次重大浩劫。
    從1966年到70年代末這十幾年期間,崆峒山一直處於沉寂狀態。1979年春,當時的中央委員、蘭州軍區政委肖華將軍登臨崆峒,感懷賦詩。崆峒山的價值才被平涼人所認識。198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崆峒山為國內開放的寺廟堂觀之一。隨後即有幾位曾在山上住過的道士和尚回到了山上,道佛兩教的組織也在逐漸恢複。從一九八二年到目前這十年期間,山上的宗教活動已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是重建寺廟,二是恢複組織,發展信徒。這幾年內,道教會修複了子孫宮、三教洞、藥王洞、三宮殿、三皇樓、太清宮、王母宮和問道宮。佛教會修複了蓮花寺、棲雲寺、茶庵寺、香山寺和靈龜台等。山上的道佛兩家洞開山門,廣收門徒,以求綿延永繼,香火不絕。目前山上常住的僧道多達數十人。
    每年農曆的四月初八是崆峒山的廟會日。屆時,遠近四方百姓,絡繹不絕,最多時高達數萬人,成為隴東地區最盛大的廟會之一。據《崆峒山誌》按?“初明成祖祟祀真武,寺宇改建真武,依照武當山三月三日為朝山日期。而遠近鄉民,相沿舊習,猶以四月八日為釋迦佛會,供奉香燭、淨水至今不改。\"由此可知四月八日的廟會已有十分悠久的曆史。近年來,除了朝山進香的人數有了極大的發展之外,前來遊覽觀光的遊人更是成倍地在激增。這說明,除了它的宗教屬性之外,秀麗、奇絕的自然風光才是它最本質的屬性,這才是崆峒山永遠不會被人們冷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