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
字數:1058 加入書籤
在洛陽市東12公裏,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曆史,是我國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譽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刹”之稱。傳東漢明帝劉莊夜夢金神,以傅毅之對,遣蔡(忄+音、秦景等十幾人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天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得見佛經佛像。
永平十年,漢使梵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洛,翌年建寺,遂以白馬為名。唐代時規模宏偉,香火隆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曾予以重修,大體上奠定今白馬寺的規模和布局。現有麵積約4萬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和毗盧閣等;殿內造像以大雄殿內所存之元代夾(糸+寧幹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最珍貴。此外還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經幢碑刻以及齊雲塔、天竺高僧墓、焚經台等古跡。白馬寺北依邙山,南望洛河,綠樹紅牆,梵殿寶塔,顯得莊嚴肅穆,是中外禪俗各界瞻仰遊覽的勝地。寺內原出土之彌勒菩薩玉石像,高2.16米已被盜往美國。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齊雲塔
本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在洛陽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據白馬寺現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載,東漢永平已已(公元69年,漢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嶽峙,號曰齊雲”。今存之磚塔,實重建於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塔為四方形密簷式,十三層,通高約25米。第一層塔簷之下飾砌以仿木構式鬥拱,頂覆寶瓶式塔刹,外輪廊略作拋物線形,玲瓏挺撥,古雅秀麗。齊雲塔是洛陽一帶地麵現存最早的古建築,也是中原地我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築遺存之一。
白馬寺祖庭記碑
在白馬寺山門內東側,有碑亭。高3.50米,寬1.15米。立於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碑額為篆書,碑文楷書。文中記述了白馬寺的創建和曆史沿革。撰文者沙門文才,為我國元代著名華嚴大師,曾被元世祖忽必烈敕命為白馬寺住持,號“釋源宗主”。碑文字體瀟灑工麗,豐神秀骨,堪稱書法藝術優秀之作。清代畢沅定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兆+頁所書。據考實非趙氏親筆,而當出自另一位摩寫“趙體”成就甚高的書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