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

字數:1404   加入書籤

A+A-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境,地處中原,故稱中嶽。主峰海拔1492米,雄偉挺拔,稱為峻極峰。全山有七十二峰,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寺”之說。嵩山自古就是一座名山,古跡甚多,其中最著名,也是最雄偉的,是一座中嶽廟,位於高山南麓,始建於秦,以後曆代都有修建,逐漸發展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廟宇。
    中嶽廟的建築製式和布局,是清高宗弘曆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設計重建的,現存的殿、閣、宮、樓、亭、台等建築四百餘間,石刻碑碣百餘座,占地達37萬平方米,前後長達600餘米。建築雄偉,布局嚴,是我國著名的古代建築群之一。像這樣大的廟宇,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在這座廟的前方約300米處,有一座太室闕,是中嶽廟的象征性大門。這是我國現在僅存的幾座漢代建築之一。闕是一種裝飾建築,表示尊嚴,一般立於城、宮、廟門前的甬道兩旁。這座太室闕是用整齊的青石塊壘砌的,分為東、西兩半闕,間距約8米,高約4米,厚約70厘米。是研究我國漢代社會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
    中嶽廟的大門是中華門。沿廟宇中軸線依次麵上,有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崇高峻極坊、峻極殿、寢殿、禦書樓等建築,共11進院落。在這些建築中,最宏偉的是峻極殿,亦稱中嶽大殿。紅牆黃瓦、金碧輝煌,是中嶽廟的正殿,和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相仿,高達20餘米,麵闊9間,進深5間,麵積為920平方米。在崇聖門東麵的一座“古神庫”。據說,宋代重修中嶽廟時,把舊有的神像埋於此地。庫旁立有四尊鐵鑄的“鎮庫將軍”,高約4米,重約3000斤,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威風凜凜,造型生動。這樣的鑄像,在別的寺廟是沒有的。廟內有自漢氨宋種植的古柏300多件,其中有的形象頗為奇特。嵩山下還有一些著名的古跡,有少林寺、觀星台、嵩陽書院、嵩嶽寺塔。觀星台是元代建築的天文台,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天文台,在世界天文史上也有很高的價值。
    嵩陽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司馬光、範仲淹、程頤、程顥等著名學者都曾來此講過學,生徒多達數百人。現在書院的建築多已破殘,而院內兩析參天古柏卻成了珍貴的文物,分別命名的“大將軍”、“二將軍”。據說,當年漢武領群臣前來祭祀中嶽,在這裏看到一析柏樹極為高大,便封為“大將軍”。隨後見到更大的一株,但因“大將軍”已封過,隻好封之為“二將軍。”“大將軍”樹身歪斜,說是因被封為“大將軍。”,高興得前仰後合,結果笑歪了身子。“二將軍”樹幹開裂,說是受封後,非常生氣,把肚子氣破了。嵩嶽寺塔建於北魏(52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多角形塔,15層,高40多米,塔形獨特,呈十二角形,建築極為精巧。嵩山的主峰峻極峰,海拔1492米,是遊覽嵩山的主景之一。峰上有清代乾隆皇帝題寫的石碑:“一登絕頂眾妙探”。宋代範仲淹有詩說:“不來峻極遊,何能小天下。”現在登山的路已經修好,從嵩陽觀出發,沿著登山路,經過老君口、獨木橋、南天門、十八隈、大約四個小時可以登至絕頂峻極峰。在這條路上可以欣賞千姿百態的地形,特別在峰頂,鳥瞰諸峰,峰峰奇姿怪態,各臻其妙。中嶽嵩山,曆代帝王常到這裏巡遊、封禪,文人墨客足跡也遍及嵩山的各處名勝,於是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