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字數:4840 加入書籤
山西省的第二大城市大同,位於山西的最北部,內、外長城之間,北和內蒙古自治區相接壤。自古以來,大同一帶就是漢、蒙兩個兄弟民族分布地區的過渡地帶。直到現在,大同六十多萬市民中,還有一個部分蒙古族人。大同以北的內拳古自治區,氣候幹旱少雨,但草類卻生長得很茂盛,“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地區。由大同向南,年降水量逐漸增多,人們的生產事業也由畜牧業逐漸轉變為半農半牧和以農業為主。據說,遠在公元前的春秋時代,這裏就形成了一個漢、蒙兩族人民進行交換的聚落。到了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取得了勝利之後,建置雲中、雁門、代郡的同時,便為這個聚落建立了城邑。它的位置就在今禦河左岸的古城村。這種傳說雖無古籍記載,卻有一定道理,可作為大同市興起的開端。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正式建置平城縣,屬雁門郡統轄。平城縣的治所就設在那個具有貿易性的城邑裏。漢朝初期,沿襲秦朝的郡縣製,仍為平城縣。平城的東北、西北和西南,三麵被山地包圍。發源於內蒙古高原上的如渾河(今禦河)幹支流穿越山地,形成了一些便於南北來往的天然穀道和山隘。因此,平城便成了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匈奴奴隸主單於常常驅使匈奴人從這些隘口、穀道南下,直接威脅著平城及其以南地區的安全。例如,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冒頓單於率領一部分匈奴人大舉南侵,劉邦親率三十萬大軍迎戰,被圍困在平城東北麵的白登山(今大同市東北麵的馬鋪山)達七天之久。從這一曆史事實可以看出,劉邦先後封他兄長劉喜、兒子劉盈、劉如意等為代王,鎮守平城一帶和雁門郡的東部都尉駐紮在平城,是大有軍事防禦意義的。從此,平城便成了我國曆史上的北方軍事重鎮,受到了曆代統治者的重視。這對於平城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也正因為是軍事重鎮,使它常受到戰爭的破壞。
魏、晉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從東北大興安嶺一帶興起,向西南方的匈奴族擴張。東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建國,史稱北魏。到了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他把國都從盛樂遷到平城。同年,又遷“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河(鮮卑族慕容部)、高麗、雜夷三十萬,百工伎巧十餘萬以充(實)京師”平城及畿內地區。從這一年起,一直到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的九十五年之間,北魏由於實施“計口授田”,發展了農業生產;也由於大量引用、重視、信任漢族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文化水平和生產技術都有了顯著提高。因此,國都平城的各項建設也蒸蒸日上。這時期的平城,除作為國都外,又是司州、代郡的治所,城內大興土木,營造宮殿,修建鹿苑,廣修寺院,還引出一部分如渾河的水,縈回於平城內外,橋梁、水榭、魚池隨處可見,頗有些江南城鎮風光。技工精巧的雲岡石窟也是這時興建的。平城內外,手工作坊很多,其中以“鑄石為五色琉璃”最著名。有些宮殿的窗、瓦都是琉璃的,既美觀又敞亮,是我國營建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貿易方麵,除集、會式的市場外,沿街定居的商店也很多。總之,當時的平城,既是北魏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又是兄弟民族和漢族商業往來、文化交流的城市。北魏遷都洛陽後,平城的政治地位下降,日趨衰落。到了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受到戰爭的破壞,更加每況愈下了。它的名稱也跟著朝代更替屢有變易,北齊時稱恒安鎮,隋時名雲內縣,唐、五代又名三中縣等等。
大同這一名稱,是從遼代重熙十七年(1048年)分雲中縣一部分建置大同縣開始的。從此以後,直到現在,將近一千年沒有改換名稱。現在殘存的大同城牆,據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大同縣誌》的記載,是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為了防禦元朝的殘餘勢力卷士重來,在舊土城基礎上加以補修擴大建成的。後來,明朝定大同為九邊重鎮,再次加以修建。周長不過“十四五裏”,牆高也僅僅為“四丈二尺”,算不了大城。如果從全城的防禦結構看,它確實是一座軍事城堡。城牆的基礎是石頭砌成的,厚厚的夯土外麵鑲以大磚。城牆上修建了角樓四座,望樓五十四座,窩鋪九十六個,女牆(城垛子)五百八十個,四麵各留一門。門上有箭樓。門前有甕城。甕城的外麵是吊橋。吊橋下麵是寬約十米,深約五米的護城河,圍繞在全城的外麵。這是主城。主城的外麵,又在城北、城東、城南各修了一個周長三公裏左右的附城,以加強主城的防禦力量。因此,在明朝的九邊中,大同獲得了“金城湯池”的美喻。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來到了大同城下。城內軍民打開了西城大門,放下吊橋,請農民大軍進城。
事隔五年,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精兵圍困了大同。由於城內軍民合作得好,加上城池堅固,使清軍久攻不下。當時,山西境內已基本上歸順了清朝,大同成為外無援助的孤城。在全城絕糧的情況下,守將薑的部下楊震威開了城門,向清軍投降,清軍乘機入城。多爾袞下令將大同城內的軍民全部處死,並拆除部分城牆。於是這座“盆城湯池”出現了“城內空無人,城牆斷了頭”的悲慘景象。三年以後,城內野草叢生,居民依然很少。清政府為了充實大同人口,強迫從外地向這裏移民。這一次屠城的悲劇,使大同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大同從此走上了欣欣向榮的大道。建國三十多年來,大同的麵貌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由一個落後的、兵燹之餘的、窮困的消費城市,發展成了一個工業城市。大同的煤炭資源非常豐富。據勘探,它的煤田麵積達一千七百多平方公裏,煤層厚約十米到十七米,儲藏量起碼在七百億噸以上,一向有華北“煤海”之稱,是我國的大煤礦之一。大同煤不僅儲藏量豐富,而且質量高,品種多,除作為一般動力燃料使用外,它還可以煉焦和作為化工原料。解放前夕,這裏隻有幾個小煤窯。建國後,先後建成了雲岡煤礦、煤峪溝煤礦等十幾個現代化的大煤礦,據1979年統計,年產原煤兩幹一百萬噸,近四五年來更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巨量的煤炭,不僅支援了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而且一部分輸出國外。
大同地區還蘊藏著鐵、銅、鋁、錳、高嶺土、石英砂、石英石、石灰石、雲母等多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物資源。這就為發展冶金、機械、化工、建築材料等工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建國以來,大同機車廠、大同水泥廠、大同煤機廠、大同齒輪廠、煤峪口陶瓷廠、同力橡膠廠等大型工廠,以及食品、地毯等輕工業工廠,都雨後春筍般的興建起來。據1980年統計,全市共有五百多個企業,職工已近三十萬人。1978年工業總產值比建國初期增長了二百四十倍。
大同的文物名勝,經過整修,吸引著國內外的遊人,其中最吸引人入勝的是雲岡石窟,其次是華嚴寺、善化寺和九龍壁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岡石窟在大同市西郊十六公裏的武周山南麓,禦河支流十裏河左岸。它是北魏和平初年到正光年間(公元460524年年),帝王拓跋浚等信佛,強迫勞動人民和一批能工巧匠,“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用了六十多年的時間營造的。它東西延長一公裏左右,現存大小窟龕一千二百多個,其中較大的編為五十三窟,有石雕造像五萬一千多座,是國內,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造像不僅眾多,而且體態優美,尤其是第二十窟的主佛像,高十三米七,兩肩寬厚,麵貌豐盈圓潤,衣飾絢麗,為雲岡石窟中的代表作。主像周圍的石壁上,弟子像雲集。從姿勢上看,有立、有坐、有呼、有應;從表情神態上看,有默、有悲、有喜……各具特點,宛如真人聚會。再如第十二窟,頂部雕有伎樂天,手持排蕭、笛、鼓、琵琶等樂器,淩空飄舞,線條優美,栩栩如生。各窟力士,身體雖然矮小,但都非常健壯,惟妙惟肖地表現了用力負重的形態。雲岡石窟藝術是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但在舊中國,尤其近二百年以來,它被文物販子和國外的文化侵略者肆意掠奪,受到嚴重的摧殘。據不完全統計,被盜竊和破壞了的佛頭竟達一千四百多個。其中第五窟的三尊精美雕像被盜出國,現仍淪落海外的某一藝術博物館裏。那時,石窟破敗,古跡凋零,到處野草叢生,滿目一片荒涼。如今,它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維修和綠化工作,佛像的臉上似乎也閃耀出光彩。溯昔撫今,真是不勝欣慰。
華嚴寺在大同城內西街,原建於遼代重熙七年(1038年),到了保大二年(1122年),大部毀於兵火,僅存薄伽教藏殿。金代天眷三年(1140年),又在舊址上重建大雄寶殿。寺中有條小巷把華嚴寺分為兩部分,巷西稱上寺,巷東稱下寺。大雄寶殿和薄伽教藏殿,都是坐西朝東的木構建築。其所以坐西朝東,可能和契丹族崇拜太陽的特殊風俗有關。大雄寶殿是上寺的主要建築。殿身麵寬九間,進深五間,總麵積約一千五百六十平方米。簷高九米,鴟吻高約四米,為我國現存最大的兩座木構建築之一(另一座為遼寧義縣奉國寺大殿)。簿伽教藏殿小一些,是下寺的主殿。殿內寬大的佛壇上,完整地保存著三十一尊遼代塑像。塑造藝術水平很高,其中以合掌露齒菩薩最出色,是現存遼塑中的精品。殿內四周,依壁設有兩層樓閣式的藏經櫃三十八間。後壁的懸空拱橋尤引人注目,橋上設天宮樓閣五間。這組木雕中的鬥拱、屋簷、欄杆等,都是按照建築物結構的比例製成,玲瓏精巧,既是精確的建築模型,又是出色的工藝品。它為研究遼、金時代的建築,提供了實物例證。
善化寺在南門內西側,俗稱南寺。它原名開元寺,是唐朝開元年間修建的國寺。遼代毀於兵火。金代在開元寺舊址上重建,曆時十五年,到了皇統二年(1142年)竣工。明朝正統十年(1445年)又加修整,改名善化寺。現在寺內的重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三聖殿、普賢閣、山門(天王殿)四處。整個寺院,布局大方,建築對稱。是漢民族風格。三聖殿和大雄寶殿的結構,又體現了金代建築的特點。最突出的三聖殿在建築手法上采用了減柱法。整個大殿隻有四根主柱和四根鋪柱。大雄寶殿內,正麵高大的蓮台上,塑有神情端莊凝重的五方佛像。它的兩側塑有各具神態的二十四尊護法諸天像,是金代雕塑藝術的傑作。
九龍壁坐落在東大街中段,是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修建的。壁高八米,長四十五米半,厚二米有餘,通體用五彩琉璃砌成,是現存全國最大的琉璃照壁。九龍壁上部為仿木建築,中部為壁身,下部為須彌座。兩端脊獸製作生動,加以黃、藍、赭、紫、白各種顏色,使整個照壁色彩鮮明,富麗堂皇。特別是壁身用特製琉璃磚組成的九條龍,神采奕奕,雄健活潑,飛騰於波濤雲氣之中,真是神斧天工。它體現了明代琉璃燒造的水平和絕沙的建築藝術。壁前有一池清水,壁影倒映水中,隨微波蕩漾,真是活龍活現,為靜靜的照壁,又增添了生氣。
除上述古跡名勝外,觀音堂、鼓樓、鐵牛、雁塔等都吸引了不少遊客,由於旅遊事業的發展,工商業的興起,市內外的交通也跟著興盛起來。建國前,全市的大街小巷基本上是土路,無雨風塵滾滾,有雨滿街泥濘,鋪設路麵的大街隻有兩公裏長。建國後,建成了瀝青馬路和整潔平坦的大街一百五十多公裏,初步形成了環繞市區的公路交通網。京包鐵路和同蒲鐵路在這裏相交,客運和貨運,尤其煤運,都感到應接不暇。大同到太原的航空線也已通航。古城大同充滿了朝氣,正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大道上飛奔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