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
字數:5411 加入書籤
鄒逸麟山東省省會濟南市,是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它地處魯中丘陵和魯北衝積平原的文接帶上。山麓丘陵居市區南部,有著名的幹佛山、青龍山、橛子山等。其中橛子山最高,海拔四百六十米,其餘都在三百米以下。著名的千佛山也僅海拔二百八十四米。平原低地居市區北部,分布著少數孤立的殘丘。例如華山、臥牛山、鳳凰山、匡山等,一般隻有幾十米到百餘米。華山最高,也不過海拔一百九十六米。整個地區南高北低,1855年黃河改由山東入海後,滔滔黃河在市區北麵奔騰而過。清澈的小清何自城內濼水源出,東流至壽光羊角溝入海。縱貫南北的京滬鐵路和橫接東西的膠濟鐵路在城內交會,使濟南市成了山東全省的水陸交通樞紐。
濟南市區氣候溫和,多年平均氣溫為十四點七攝氏度,平均年降水量為六百四十毫米,年分配很不均勻,大多集中在6月至8月。春季氣候比較幹燥,秋季晴爽宜人。因地處平原,上質肥沃,農業比較發達。
由於地質構造、地形和氣候等原因,濟南擁有的泉水之多,流量之大,在我國城市中是罕見的,故素有泉城之稱。這些晶瑩的泉水不僅為當地人民提供了優質的生活用水,也為這座古城增添了無限的光彩。
優越的自然環境為我們祖先創造了定居和繁衍的條件。三十年代在濟南市東北三十五公裏處的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發現了著名的龍山文化遺址。這說明早在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裏的居民已經有了較高的文化,陶器已開始用輪製。建國以後,在濟南東郊大莘莊商代墓葬中,出土有精美的青銅器和其他器物,說明了約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這裏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
傳說舜耕曆山,就是今濟南市南的千佛山。這當然是不足信據的。不過濟南地區見於記載的地名確實很早。春秋時代這裏是齊國的領土,據《春秋》和《左傳》記載,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於濼”。濼就是指今濟南市的濼水。後人認為,當時既然能在此會盟,當已有聚落。這是濟南最早見於記載的地名。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宋師與齊師戰於,齊師敗績。”據清人考證,即在今濟南附近。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魯、晉、衛、曹聯軍戰敗齊師於(今濟南市西北);晉師從齊師至靡笄山(今千佛山);晉師逐齊侯於華不注山(今濟南市東北華不注山)。以上這些軍事行動都發生在濟南附近。可見在春秋時代濟南是齊國西部邊境上的一個軍事要地。
春秋末年,濟南市又名靡下。《史記》載:公元前557年,晉平公與齊靈公戰於靡下(集解引徐廣曰:靡,一作曆),結果齊師敗退,晉軍追圍齊國的都城臨淄,燒屠城郭而還。進入戰國,濟南名稱正式被寫作曆下。今天的千佛山,古時稱靡笄山、曆山。因此不論寫作靡下或曆下,都是因在千佛山北麓而得名。公元前225年秦滅魏,曾進軍曆下,兵鋒指向齊國臨淄。公元前221年攻下臨淄,滅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曆下地屬濟北郡。楚漢之際,盤踞在臨淄的齊王田廣於曆下駐兵戍守,以備漢兵。後中了酈食其計,罷守撤兵。最終被韓信所破,攻入臨淄。綜觀濟南早期的曆史,它無疑是齊國政治中心臨淄的西方門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明末顧祖禹說:“春秋時,諸侯爭齊,多在曆下。自戰國以迄秦楚之際,曆下多事,則齊境必危。秦兵攻曆下,而王建由以亡。田廣罷曆下戰守備,而韓信得以收齊……此皆齊之西界……蓋其地水陸四通,為三齊都要也。”這是很有見地的。
現在,濟南北臨黃河,這一段黃河在古代是濟水,濟南即由此而得名。濟水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一條大河,在今河南滎陽縣分黃河水,東流經今河南,進入山東後,匯入今巨野縣北的巨野澤。出澤後大致走今黃河河道流入大海。濟與古代的(黃)河、淮(河)、(長)江合稱四瀆,是中原地區貫通東西的水運航路。《營子》說:“修河、濟之流,南輸梁、趙、宋、衛、濮陽。”此外,濟南南麵的泰山是齊魯兩國的天然分界線。它的北麓平原正是齊國東西陸路交通大道。濟南聚邑的發展,正是由於處在這樣優越的地理環境,才具有軍事上、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西漢開始在今濟南市置曆城縣,屬濟南郡,置有鐵官,是冶鐵工業基地。從東漢曆三國至西晉,曆城縣始終是濟南郡(治東平陵,今膠濟鐵路上的平陵站)西境的一個屬縣,地位並不顯要。西晉末年,中原發生戰亂,統治者因曆城地理位置在軍事、交通上的意義,於是將濟南郡治從東平陵遷此。曆城開始成為二級政區的治所。這是濟南名稱的起源。
司馬氏南渡,濟南地區先後為後趙、前燕、後燕、南燕所占有。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劉裕北伐,次年滅了南燕,據有其地。劉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在青州西部置僑冀州,治所設在曆城。北魏皇興二年(公元468年)改僑冀州為齊州。曆城一躍為一級政區的治所,與青州治所益都並列為魯北平原上的東西兩個政治中心。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濟南郡,以州領縣。此後至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的五百多年間,除了隋大業年間曾改齊州為齊郡,唐天寶年間又先後改為臨淄郡、濟南郡外,一直是齊州的治所。
南北朝時代,濟南地位漸顯重要的主要原因是水運條件較前有所改善。東晉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溫北伐,溯泗水而上,舟次金鄉(今山東金鄉),原計劃走傳統的水運路線,向西由濟入河。適時正逢天旱,濟水淤淺不通。於是臨時開鑿了一條由菏水(約今萬福河)通往巨野澤的運河,稱桓公溝。循巨野澤以下的濟水(又稱清河)而下,再折西進入黃河,直趨中州。以後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劉裕北伐也走這條水路。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到彥之北伐,八年檀道濟北救滑台(今河南滑縣東舊滑城),都是轉戰經曆城而還。總之,由於河南省境內的濟水淤塞不通,南北水運借助於巨野澤以下的濟水,無怪乎緊瀕其南岸的曆城在北魏時代成為一級政區的治所了。
隋唐時代全國統一局麵維持了三百多年之久,社會經濟相對穩定,商業手工業都獲得發展。唐代武則天時代和五代後周時代,又先後在開封城北引汴水開鑿了湛渠、五丈河,大致恢複了《水經注》所記濟水故道,東接泗水,北連清河,以通齊、魯地區舟楫。濟南城裏顯宦達官、富商大賈往來增多。傳統的手工業品,例如絲、葛、絹、錦成為當地主要貢賦。秀麗的山光湖色逐漸吸引了許多詩人墨客。濟南已開始從一個軍事、交通性城市向消費性商業都會轉化。
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在北宋熙寧年間知齊州軍事。他在任職期間,為濟南的城市建設做了兩件事:一,為了解決日益頻繁的使臣客商往來住宿的需要,在濼水旁,修建了兩座館舍,稱為南北二堂。北堂南近曆山,敵名曆山之堂。南堂西南近濼水所出,故名濼源之堂。這兩座館舍的修建,有助於濟南城市的繁榮。二,濟南地下多泉,釃而為渠,布及全城,無論道路、民廬、官寺,無所不至。泉水最後匯於城北部的大明湖,由北水門流入大清河。這些泉流是濟南城內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過去為了防止大清河暴漲時倒灌入城,在北水門臨時用荊葦加土為籬,以障水。但需要經常更換,既不牢固又費功時。曾鞏用庫錢采辦石料,將水門兩旁用石砌成,中間用石料分建兩門,以木為扃,視水大小啟閉。既保護了水源免受汙染,又使漲水有所宣泄,大大改善了濟南城內的環境。
政和六年(1116年)日英宗趙曙曾為齊州防禦使,升齊州為濟南府。這個名稱以後沿用到明清時代。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攻入濟南,知府劉豫降金。金人扶持劉豫建立了偽齊政權。紹興七年(1137年)金人廢劉豫政權,濟南地區直接在金朝統治之下。自劉豫時代起,人民不斷反抗外來統治。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即投身抗金鬥爭。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和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亦因濟南的淪陷,渡淮而南。他們兩位都是濟南曆史上的著名人物。辛棄疾字幼安,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故世稱“濟南二安”。
宋金之際對濟南城市發展有一定影響的是小清河的開鑿。史載劉豫時導濼水東行為小清河,經章丘、鄒平、新城、高苑、博興,合時水下遊,東北至馬車瀆入海。將原來發源於泰山北流入濟水的小河全截入小清河。於是濟南又多了一條水運航路。不過那時小清河隻是一條運鹽河,上遊河床迂曲淺澀。沿海來的運鹽船往往在博興引渠至蒲台與大清河(即濟水)溝通。不管怎樣,小清河的開鑿對濟南城市的交通發展總是有利的。
元代改濟南府為濟南路,屬中書省。當時中書省地域廣大,為了統治方便,分置了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益都;另置一個直屬中央禦史台的山東東西肅政廉訪司於濟南,是山東地區的最高監察機構。
朱元璋於1367年改濟南路為府。次年,即洪武元年,沿襲元代製度,置山東等處行中書省,治濟南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省。這是濟南作為山東省會的開始,一直沿襲到今天。
濟南在宋代以後,除了在政治、經濟上的地位逐漸上升外,還以優美的自然景色聞包於世,成了著名的遊覽勝地。這在北方城市中是少有的。金元之際,濟南也難免遭受戰爭的破壞,城內宮宇“惟有荊榛瓦礫而已。”但天然的山水並未因此而黯然失色。其“風物之美,遊觀之富”,仍然吸引了許多遠道而來的遊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
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是濟南三大名勝。趵突泉名稱始見於曾鞏《齊州二堂記》。曾鞏說:“齊多甘泉,甲於天下。”因為趵突泉是眾多泉流中單泉湧水量最大的一個,所以也最著名。《水經注》稱之為娥薑水,說它“泉源上奮,水湧若輪”。大名湖名稱始見於《水經?濟水注》,唐宋以來,即為濟南勝境。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都曾到此遊曆。杜甫還留下了題詠大明湖中曆下亭的“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佳句。千佛山原名曆山,隋開皇年間在山壁上雕鑿了許多佛像後,漸有千佛山之名。這些奇異景色為濟南城增添了無限光彩。宋代詩人黃庭堅說:“濟南瀟灑似江南。”金代詩人元好問的《濟南行記》描述大明湖“占城府三之一,秋荷方盛,紅綠如繡。令人渺然有吳見州渚之想。大概承平時,濟南樓觀天下莫與為比。”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說濟南是“一個宏偉的都市,四周都是花園,圍繞著美麗的叢林扣豐茂的瓜果園,真是居住的勝地。這裏絲的產量,多得出奇。”優美的山光湖色,實可與江南的水鄉相比。《老殘遊記》第二回說:“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
清末興辦洋務。同治九年(1870年)在濟南北郊趙家莊辦起了洛口機器廠。這是濟南最早出現的近代工業。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帝國主義強占膠州灣,18991904年修築了膠濟鐵路。漬政府又同意將濟南城西門外辟為商埠,濟南市區逐漸擴大。官僚資本在此期間又興辦了工藝局、濟南發電廠、濼源造紙廠等。濟南開始向近代工業城市轉化。1912年英德帝國主義聯合修築的津浦鐵路告成。從此,輪軌交馳,商賈輻輳,濟南的工商業更為發展,同時也進一步半殖民地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資本乘機得到發展,興辦了一些以輕工業為主的近代企業,例如火柴廠、麵粉廠、紡織廠等。1928年日軍侵入濟南,屠殺中國軍民五千餘人,造成了駭人聽聞的“濟南慘案”。抗戰時期,濟南淪陷,民族工業遭到嚴重破壞。
辛亥革命後撤廢了濟南府,留曆城縣。1929年置濟南市。舊中國濟南雖然是山東省省會,但城市建設、工商業、環境衛生都十分落後。名園傾圮,山水失色。1948年9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了濟南城,這個長期在黑暗統治下的古城,終於獲得了新生。經過多年的建設,城區也有很大擴展。今天的山東省會濟南市區範圍北起金牛山,南至千佛山,東至馬家莊,西至裏旱河,南北八公裏,東西十公裏。麵積約五十平方公裏。城市可分為新舊兩部分。舊市區內又可分為城關和商埠兩部分。城關區即自春秋以來濼邑、曆下、曆城等所在,據舊區之東。晉末移郡治至此,建有士城呈方形。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建石砌。商埠部分即1904年所辟。新區為建國後新建。三十餘年來已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鋼鐵、機械、電力、石油化工、紡織、麵粉、造紙等為主體的新型綜合性工業基地,成為我國北方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近年來不但修複了許多名勝古跡,同時還新建了辛棄疾紀念祠、李清照紀念堂和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濟南重新以其獨有的風姿,吸引著無數中外旅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