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
字數:5172 加入書籤
鄒逸麟曲阜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生息的地方。它以豐富的地下文物和雄偉的地麵古建築而蜚聲中外。從建城開始,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了。
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平原的東北邊緣,泰沂山脈的西南麓。坐落在洙河和沂河之間,洙河繞於城的西、北兩麵,小沂河流經城的南麵。城東南麵是丘陵地帶,西北和西南則是一片幹敞的原野。土地肥沃,雨量適中,是一個宣於衣桑的地區。近年來,在泗河和沂何兩岸,陸續發現西夏侯、東魏莊等二三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四五千年前人們就勞動生息在這塊土地上。據文獻記載,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自陳徙都曲阜。黃帝自窮桑徙都曲阜,少昊登帝位後亦遷都曲阜。古稱曲阜為“少吳之墟”,今存少昊陵。曲阜魯城東門北有壽丘,為黃帝的出生地。這些誠然都是無可稽考的傳說,不過從中也反映了曲阜在所謂三皇五帝時代,是華夏和東夷頻繁交往的地方。
曲阜在商代是奄國的所在地,這是有吏可證的。奄是商王朝在東方的盟國。商代第十八王南庚曾遷都於此。至第二十個王盤庚才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縣小屯村)。周武王滅商,封周公旦於曲阜,建為魯國。周公旦留佐武王未就。後來奄國隨同商朝的殘餘勢力和東夷族反抗周朝,被周朝消滅。成王即位,周公派其子伯禽就封於魯,成為魯國的始祖。
曲阜作為魯國的都城自伯禽開始,至戰國末年(公元前256年)為楚所滅,曆三十四君,延續八百餘年。這一時期是曲阜曆史上的鼎盛時代。
伯禽就封魯國時,帶去了大量周朝的禮樂典箱。周公死後,被許在曲阜立廟,從天子禮樂進行祭祀。魯國因為是周公之後,與周王室關係密切,為周文化向東傳播的據點,所以曲阜成了周王朝鎬京以外另一個禮樂文化發達的城市。春秋時代,孔子出生於此。孔子死後的第二年,魯哀公將其生前的故所居堂立為廟,“歲時奉祀”,即今孔廟的前身。孔子聚徒講學於洙泗之間,後世即以洙泗來代稱魯國的文化和孔子的學說。魯國為當時的禮義之邦,而曲阜則是春秋戰國時代教育、文化的中心。
“曲阜”二字始見於《禮記?明堂位》。《史記?周本紀》集解引應劭曰:“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裏。”蓋指令曲阜故城東部隆起的地方,是城東防山向西延續的餘脈。在19771978年間對曲阜魯國故城進行了試掘。故城大致呈長方形,東西約四公裏,南北約三公裏,城牆周長約十二公裏,總麵積約為一萬五千畝,合二十平方公裏。有城門十一座,東、西、北牆各三座,南牆兩座,並有幹道與城門相連。城區中部為宮殿區,地下夯土基址的範圍東西綿延約一公裏。宮殿區前麵有幹道通向南門,構成了魯城的一條中軸線。宮殿區的東、西、北三麵分布著煉銅、冶鐵、製陶、製骨等手工業作坊,西北麵是幾片大麵積的墓葬區。整個城市布局井然有序,說明當時是經過巧匠精心設計的。今天的曲阜縣城,位於魯國故城內西南角,約占魯國故城的七分之一。
曲阜魯國故城是我國已發掘的第一座西周城遺址。始築於伯禽就封魯國時代,經過春秋戰國多次整修,規製基本不變,而且一直沒有遷都。這在周王朝和主要諸侯國中是絕無僅有的。今天還有不少段古城垣仍聳立在地麵上,是先秦故城保存較好的一座。
戰國末年,楚滅魯,改魯國都城曲阜為魯縣。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一作二十四年)置為薛郡治所。秦末,楚懷王封項羽為魯公。楚漢相爭,楚地盡歸漢,隻有魯縣最後投降劉邦。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封子劉餘為魯王,史稱恭王,都魯縣。魯恭王好宮室,在曲阜城中建築規模宏大的宮殿,今周公廟附近有當時所建靈光殿遺址。兩漢四百多年,魯縣均為諸侯王魯國的首府。漢代魯城,現也經考古發現,位於春秋魯城的南部和西南部,呈長方形,東西約二點五公裏,南北約,一點五公裏,周長約八點五公裏。其西、南兩牆分別利用了魯城的西、南垣,東、北兩牆新築。後者寬約十米,已全部埋沒於地下,地麵上毫無蹤跡,但地下牆基保存基本完好。從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兩漢時代的魯城規模遠不如春秋戰國時代。
西周至兩漢時代的曲阜,還是冶煉、紡織手工業中心。春秋以前以鑄銅業為主。今天在魯國故城的北部和西北部都發現煉銅遺址。戰國以後冶鐵業興起。西漢時置有鐵官。當地人曹邴氏以冶銑起家,“富至巨萬”。今天在魯國故城內發現了兩處冶鐵遺址。其中一處較大的在曲阜縣城北關一帶,東西約四百五十米,南北約一百二十米。其他還有製陶、製骨工場遺址的發現。古代曲阜還生產一種白色輕薄的紡織品,稱為“魯縞”,名冠全國。《漢書?韓安國傳》載:“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正是形容它的細薄。顏師古注曰:“縞,素也。曲阜之地,俗善作之,尤為輕細。”唐代詩人李白說:“魯縞如白煙,五縑不成束,臨行贈貧交,一尺重山嶽。”可見直至唐代,一種潔白細輕的魯縞,仍是曲阜的名產。
魏晉時代魯縣仍為魯郡治所。劉宋時魯縣曾一度遷治鄒山縣。北魏複還舊治。北齊時為任城郡治。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一級政區,以州領縣。魯縣隻是兗州轄下的一個屬縣,四年改名汶陽,十六年改名曲阜。這是曲阜作為縣名的開始。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曲阜縣,八年複置。唐時曲阜縣治在今周公廟附近,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曲阜為仙源,並遷縣治於今曲阜東的舊縣。金天會七年(1129年)複名曲阜,一直沿襲至今。明正德六年(1511年)劉六、劉七起義軍攻占曲阜縣城,焚毀縣衙,同時進駐孔廟,“秣馬於庭,汙書於池”。明朝統治者驚恐萬狀,決定移縣誠衛廟,以孔廟為中心改築新城。嘉靖元年(1522年)竣工,即今曲阜縣城,距今己有四百六十餘年的曆史了。
魏晉以後,曲阜作為一方的政治中心的地位顯著下降。南北朝時雖然先後仍作過魯郡、任城郡的治所,但遠不能與春秋戰國時的曲阜甚至兩漢的魯縣相比了。隋代廢郡,曲阜改屬兗州。自唐以後,至於明清,始終隻是兗州或兗州府屬丁的一個普通的縣,再也沒有恢複到二級政區治所的地位。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交通路線的變遷。
春秋戰國時代,曲阜處在中原諸國通向魯南、蘇北的泗上諸國和淮夷地區的交通大道上。無論從發展商業貿易而言,或是中原華夏族控製東夷的據點而言,都具備優越的地理條件。當時曲阜周圍平原狹小,人口眾多,“又無林澤之饒”,使農業發展受到一定的限製。因此當地人“好賈趨利,甚於周人”。孔子的學生子贛即從事商業,“鬻財於曹、魯之間”。這種情況大致維持到兩漢時代。至東晉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荀羨開鑿了引汶會洙的水,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溫開鑿了溝通濟、泗等水的桓公溝,先後發展了汶、洙、泗諸水的水運交通,從而使曲阜西麵瀕臨洙水的瑕丘(今兗州)的地位漸顯重要。劉宋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將一級政區兗州的治所遷到了瑕丘,替代了曲阜,成為洙泗流域的政治中心。到了元朝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又興起為洙泗流域一個重要商業城市。近代鐵路興起,兗州是津浦線上大站。廉價的水運和便捷的鐵路,都替代了原來通過曲阜的陸路幹道。因此曲阜沒有條件繼續保持商業都會的地位了。
曲阜雖然在魏晉以後經濟地位逐漸衰落,在地方行政區劃上也隻是一個普通的縣,但在政治上、文化上都保持了一種特殊的、舉世矚目的地位,絕非其他的縣所能比擬的。這是因為曲阜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生息的地方,至今還保存不少有關的文物和古跡。秦末陳涉起義,曲阜諸儒抱持儒家的禮器投奔陳涉,反抗秦朝。孔子的八世孫孔甲還做過陳涉的博士。這時的曲阜無疑也代表一種政治勢力。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路過曲阜,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開創了帝王祭祀孔子的風氣。此後曆代封建統治者競相效仿。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五年(公元29年)過闕裏,命大司空宋弘祭祀孔子;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明帝劉莊、元和二年(公元85年)章帝劉、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安帝劉祜,都曾到曲阜祭祀孔子和他的七十二弟子。以後的北魏孝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都曾親臨曲阜拜祭孔廟和孔子墓。清康熙帝在孔廟祭祀時竟行三跪九叩禮。乾隆帝八次過曲阜,都在孔廟、孔林祭孔。至於帝王派官致祭孔子的就更多了。從東漢光武帝開始,曆代相沿,初步統計有一百九十餘次之多。這些活動無形中大大抬高了曲阜的政治地位。
今天曲阜城內外有孔廟、孔林和孔府三大建築群,是在漫長曆史時期形成的,名馳中外,對研究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建築、書法演變等有很高的價值,素有東方文化寶庫之稱。
孔廟是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在孔子生前故宅闕裏基礎上改建的。初期建築比較簡陋。後經曆代王朝不斷擴建和整修。唐宋以後規模越來越大。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一次增建殿堂廊廡三百十六間。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一次重修,耗銀十五萬二千兩,曆時五年。清代修建的次數和規模遠遠超過前代。據統計先後共大修十五次,中修三十一次,小修數百次。雍正二年(1724年)因孔廟遭受雷電失火而重修,竟花了六年的時間。現在的孔廟就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占地三百多畝,氣勢雄偉,蔚為壯觀,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傑作。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孔子死後,其弟子將他葬在城北泗水之上。起初還是“墓而不墳”。秦漢時代雖將墳土壘起,但墳地狹小,亦無重要建築。東漢以後,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林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明永樂時擴展孔林為十八頃。清康熙年間將孔林擴展為三千畝,因曆代帝王都至此謁陵,修建了駐驊亭等建築。相傳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從四方帶奇木異樹來此種植,兩千年來不斷增植,至今孔林內有樹十萬多株,是我國最大的人工園林。
孔府即“衍聖公府”,是孔子嫡係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追諡孔子為宣尼公,封孔子後裔孔均為褒成侯。魏晉、南北朝、隋到初唐,先後賜予孔子後裔的有宗聖侯、慕聖侯、鄒國公、紹聖侯等封號。唐開元年間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將其後裔封為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世襲衍聖公。曆代相沿,直至近代。近千年來,不論國內政治局勢如何動蕩,王朝如何更迭,衍聖公後嗣均受到曆代封建王朝的保護,是享有政治上、經濟上各種特權的大貴族。從整個的曆史長河來看,孔府的地位可以說超過一朝一姓的皇族,被稱為“天下第一家”。今天的孔府是經過曆代不斷擴建而成,規模宏大,占地二百四十畝。前為官衙,後為內宅,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官衙和內宅合一的建築。
以上種種,均使曲阜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成為曆代帝王和士大夫階級朝拜的聖地,傳統封建禮教文化的淵藪和象征。據清代方誌記載,每年春秋二季,各地不遠千裏來朝拜、瞻仰的達萬數人,自縣城至孔林,車轂擊,人肩摩,城關客店皆滿,曲阜在行政區劃上雖然是一個普通的縣,而實際卻是封建禮教思想文化的中心。
建國以前,曲阜縣城內文物古跡遭到嚴重破壞,殘垣斷壁,滿目荒涼,社會經濟十分落後,城內隻有一些分散的手工業。建國後,人民政府不僅連年拔款,修複文物古跡,進行市政建設,還大力發展近郊農業。工業從無到有,陸續興辦了電力、農機、水泥、麵粉、釀造、榨油、化肥、紡織等工業。傳統的手工藝術楷雕、碑拓也得到恢複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也有很多建樹。1956年建立了本縣第一所高校――曲阜師範學院。近年來又將孔府檔案整理出版,成為中外學術界矚目的曆史文獻。
今天的曲阜,完全以一個社會主義新城市的麵貌出現在封建的廢墟上。每年來參觀旅遊的中外旅客絡繹不絕。曲阜在世界上不僅是一個旅遊勝地,也是一部了解和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小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