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
字數:5002 加入書籤
何業恒孫雲仙長沙是湖南省的省會,市區麵積(包括市郊)三百五十二平方公裏。1982年,市區人口一百零七萬,其中城區八十五萬。
長沙位於湘中偏北,湘工下遊河穀兩岸,湘江從南往北穿過市區,接納了左岸的靳江和右岸的瀏陽河、撈刀河等支流,北距洞庭湖的濠河口不到五十公裏,水運經洞庭湖與長江流域各省相聯。粵漢(今京廣線南段)、浙贛、湘黔等鐵路相繼通車後,加強了長沙與全省和全國的聯係。
長沙的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在四十到一百米之間。西邊是蔥籠的嶽麓山,海拔約三百米,屬低山地貌。低於嶽麓山的鳳凰山、天馬山等,為丘陵地貌;東邊的阿彌嶺、楊家嶺等一係列低崗,是湘江與瀏陽河間的分水嶺;南麵透迤著大片紅色崗地,有金盆嶺、黃土嶺、東瓜山、妙高峰、回龍山作為市區的屏障;北麵瀏陽河、撈刀河與相江匯合處形成開闊的平原,與洞庭湖平原連成一氣。據地質工作者研究,億萬年來,長沙經過多次的滄桑巨變。到十萬年前的晚更新世,長沙發生了一次由南而北的掀斜運動,由於不等量的抬升和河流的下切,形成長沙的四級階地地貌。市區主要布局在這四級階地中的第二級和第四級上。
長沙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嚴寒期短、暑熱期長的特點。年平均氣溫十七點二攝氏度,1月平均氣溫四點六攝氏度,7月平均氣溫二十九點四攝氏度。降水豐沛,年平均雨量一千四百二十二毫米,主要集中在4月到6月,而且年際變率較大。湘江屬雨水補給型河流,水位的年內變化較大,高水位一般在4月到7月。長沙的氣候,水熱基本同期,有利於郊區農業的發展,但水位的漲落和汛枯,又對城市的建設有很大的影響。湘江長沙段河床寬闊,水流平緩,加上瀏陽河等支流的匯入和洞庭湖水的頂托,河流泥沙容易在此堆積,使江心的洲、灘生長頗盛,河床也逐年增高。桔子洲是典型的江心洲,全長約五公裏,將湘江分為東西兩股。
長沙的植被類型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除人工栽培的桔林、樟木林等外,嶽麓山從愛晚亭到雲麓宮一帶,保存較好的次生林中,有苦櫧、青岡棟、栲等常綠闊葉樹種。愛晚亭附近由於破壞較早,先鋒陽性的楓香林生長甚好,深秋季節層林盡染,景色更加誘人。
長沙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曆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
據考古工作者在灣鎮等地的發掘,大約在公元前四千至三千年前,長沙已有原始人群的火坑和原始村落。
《逸周書?王會解》記述周初時的貢物中有“長沙鱉”。《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讎、龐、長沙,楚之粟也。”說明長沙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以盛產大米和魚類著名,已成為楚國南方的重鎮。在長沙近郊所發掘的戰國楚墓中,出土天平、毛筆、書畫、竹簡、兵器等非常精美的文物,就是明證。例如1924年在彈子庫出土的戰國“繒書”,縱長二十八厘米,橫寬四十六厘米,墨書九百一十九字,實為世界罕見的珍品,可惜在建國前被盜往美國。這些文物又說明長沙在戰國時期,經濟、文化、軍事已發展到相當水平。按聚居與生產的情況來說,當時已逐漸具有一個城邑的雛形。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長沙及其周圍地區共九縣設為長沙郡,治所定名湘縣,即後來的長沙縣。這是長沙正式列入地方行政係統的開始。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史祿修靈渠,溝通湘、桂兩水的上源,使湘江成為中原與嶺南之間的交通渠道,促進了湘江流域的開發。由於長沙縣有重要的戰略位置,自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漢高祖以番陽令吳芮平秦有功,封為長沙王,將湘縣改為臨湘縣,於是長沙成為一個諸侯王國的都城。文帝時,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賈誼銳意改革,被一班舊臣排擠,出為長沙王太傅,那時他的年紀還隻有二十多歲。後人景仰這位高賢,一直把他的故宅保存下來。這個故宅,在今福勝街三條巷十四號。
景帝封子劉發為長沙定王。他到長沙後,悶悶不樂,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專門築了一座高台,每天登台遙望留在長安的母親。後人把這座台稱為思母台,也叫定王台,有時甚至正將長沙稱為定王城。
1972年,長沙馬王堆發掘出一座漢墓,棺槨中有一具麵目如生的女屍。據研究,她是漢惠帝時長沙丞侯利蒼的妻子。這一發現,曾使中外轟動,女屍現陳放在湖南省博物館裏,參觀者絡繹不絕。
東漢時的張機,字仲景,曾做過長沙太守。當時傷寒等疾病流行,他關心人民的苦痛,以其精湛的醫術,救治了很多人。他寫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等著作,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國際上獲得極高的評價。
三國時,吳蜀沿湘江對峙,後來吳統一兩岸,將長沙郡分為湘東、湘西兩郡。湘東郡治於臨湘縣,湘西郡治於湘西縣(在今靳江河口)。晉統一後,恢複長沙郡,並於郡上置湘州,同治於臨湘縣。
東晉至南北朝末,州、郡、縣三級設置雖有變動,但以仍襲晉製為主。隋文帝撤銷湘州,取古“昭潭無底”之意,改長沙郡為潭州。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將臨湘縣改名長沙縣,從此,長沙縣名就一直固定下來。唐代長沙手工業有很大的發展,銅官窯青瓷器,釉下彩工藝,就是極其可貴的成就。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佛教盛行。西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在嶽麓山創建麓山寺,是佛教入湘後所建最早的一所寺廟。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天台山智覬大禪師來寺講經說法,創立天台宗派,佛教更為興盛。
五代時,馬殷在長沙建立小王朝,號稱楚國,並將潭州改名長沙府。
宋代長沙成為荊湖南路的首府。嶽麓書院為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首,始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它的影響很大。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將長沙縣南與湘潭縣北合並為善比縣,相傳就是取意講學的教化而來。南宋時,理學大師朱熹和張在書院主持講學期間,學生達千人。張還在長沙創建“城南書院”,一時講學之風頗盛,真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後來,愛國伺人辛棄疾曾一度任湖南安撫史,在長沙創建一支飛虎軍,抗禦外敵。宋末元軍南下,宋將李芾率全城軍民堅決阻擊,城破自戕,同時殉難者不可勝計。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攻下潭州。次年,改名潭州路,設湖廣行中書省於長沙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潭州路為長沙府。明代先後有好幾個皇帝都封自己的兒子為長沙王,城內曾建有潭王、穀王、襄王和吉王府。其中,吉王府存在的時間最長,占地也最多。
清兵入關後,湖南總督何騰蛟堅持抗清達數年之久,長沙成為抗敵的堅強陣地。二百多年後,1852年,太平軍直逼長沙,在城垣一帶與清兵激戰。南王蕭朝貴身先士卒,不幸中彈犧牲。這一仗對太平軍此後的戰略行動,影響很大,促成了順江東下,奠都南京的大業。
清末,外侮日亟,一些接受西方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要求變法圖強。梁啟超、譚嗣同等先進人物,以長沙為中心,積極倡導維新運動,設立時務學堂,創辦《湘報》等。結果雖然失敗,但對人民進行了民主主義的啟蒙教育。
辛亥革命爆發後,長沙成為最先響應武昌起義的城市。同盟會一些傑出的領導人物,例如黃興、蔡鍔等,去世後都國葬於長沙嶽麓山。今天市內兩條主要街道,就是用他們的名字命名的。
長沙是毛澤東同誌等早期學習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1920年秋,毛譯東、何叔衡、郭亮等在長沙成立共產主義小組,進而組織俄羅斯研究會,創辦文化書社,建立和發展黨團組織。1921年秋,毛澤東、何叔衡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回湘後,在長沙船山學社創辦湖南自修大學,又在清水塘建立中國共產黨湘區委員會,領導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長沙人民前仆後繼,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許多動人的篇章。
長沙是湖南省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城市。自1903年長沙被辟為商埠後,泰古、怡和等外輪以及一些洋行相繼進入,長沙成了帝國主義掠奪資源和傾銷產品的據點之一。1918年,粵漢鐵路北段通車後,城市發展很快。當時人口不滿二十萬,到1934年增加到三十四萬左右。湖南大部分地區甚至貴州、江西一部分外銷農產品和礦產品,都在長沙集散。其中僅稻米一項,抗日戰爭前每年即達四百餘萬擔,被稱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但舊時代的長沙,隻是一個畸形發展的商業性消費城市,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結構也極不合理。1949年,全市工業職工隻有一萬八千人,百人以上的廠僅七家,其餘多為規模很小的手工業作坊。碾米、紡織、卷煙三個輕工業部門占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八十。重工業極端落後。
經過建國後三十多年的建設,長沙由商業性的消費城市,轉變為生產性的工業城市。全市大小企業發展到兩千三百多個,職工五十六萬餘人,比1949年增長三十一倍,工業產值比1949年增長五十六倍。它的主要工業部門有輕紡、機械、電子、建材等。它還是湖南最大的手工業中心,以湘繡、鴨絨被最為有名。
長沙又是全省最大的文化中心,全市現有大專院校十多所,例如湖南大學、中南礦冶學院、湖南醫學院、湖南師範學院等。科研單位一百多個,有科研人員近四萬人。
舊時的長沙市區,麵積僅六七平方公裏,局限在鐵路以西、湘江以東的狹窄範圍內。南門口稍南、興漢門箱北、小吳門以東、都是郊外。1938年日軍攻陷嶽陽時,國民黨政府於11月12日深夜在全城縱火。這場大火使兩萬多市民葬身火海,全城房屋付之一炬,直到建國前夕仍未完全恢複。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領導人民清理廢墟,重繪新圖,開始大規模地改造與建設。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如今城市區麵積已擴大到五十多平方公裏,比建國前增長八倍。東到五裏牌,西抵望城坡,北起瀏陽河,南至洞井鋪,都屬於市區的範圍。從五十年代起,重點擴大工業建設,將原來的南、北、東郊和河西都建成工業生產區。新建的長沙火車站,擁有四萬多平方米的建築麵積,安裝了一係列先進的技術裝備。車站高達六十三米的鍾樓,雄踞主樓中央。站前麵是寬闊的廣場。走出廣場,就是六十米寬的五一路。它從火車站跨過湘江大橋直到河西。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十七孔雙曲公路拱橋橫跨在湘江之上,長達一點五公裏,可以並行四輛卡車。它便利了河東與河西的交通,促進了城市建設的發展。
為了改善人民居住條件,近年來又興建了許多居民住宅,例如朝陽新村、文藝新村、望月新村、解放新村等等,使成千上萬的群眾搬進了新宿舍。
長沙有四個公園和一個動物園,每天接待著絡繹不絕的遊人。省、市體育館,遊泳館及勞動人民體育場,都是六十年代以來的新建築。在這裏常常舉行全國或省的大規模體育競賽。
撫今追昔,展望長沙的未來,充滿生機,專人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