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
字數:5138 加入書籤
陳永孝貴陽是貴州省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貴陽城市的興起,和貴州行省的形成有密切關係。它是曆代王朝對貴州統治的產物,是貴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從省內出土的許多新石器時代文物證明,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生活。大約從殷武丁至周成王時,貴州屬於“鬼方”的範圍,春秋戰國時,除省的東部屬“黔中”地外,其餘地區為一些民族部落自封為國的獨立割據政權。烏江以北有國、國;再北為巴、蜀國的南境;烏江以南為大柯國衰裂的若幹小國。今貴陽至東邊黔中地為且蘭國;貴陽以西為夜郎國;苗嶺以南為毋斂國;西南部為漏臥國等,其中以夜郎為最大。貴陽地區正處在這些國家之間,既成為周圍各國來往的交通要衝,也成為各國相互爭奪之地。戰國末年,楚頃襄王派莊西征,溯沅江而上,取道貴陽,破且蘭,降夜郎,直至昆明。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唐蒙第二次出使夜郎,要且蘭、夜郎派兵隨攻南越。且蘭不從,並殺使者。漢朝廷以且蘭常阻隔入滇交通要道為理由,興兵滅了且蘭,奪取夜郎國地,置柯郡。蜀漢時,諸葛亮南征,馬忠任柯太守,曾在貴陽地區屯兵駐守。今貴陽城南一山名觀象台,又名觀風台,相傳諸葛亮曾駐此山觀天象、測風雲。建國後在清鎮、平壩一帶,發掘許多漢墓,出土文物中有漆器多種,上麵刻有製造年代等字樣。
從西晉末年起,直到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貴陽地區成為地方大姓豪族和曆代王朝反複爭奪之地。貴陽城在曆代反複爭奪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一個政治、軍事重鎮。貴陽以西地區的居民,是諸葛亮征“南中”時扶植起來的一支彝族先民,被封為羅甸王,俗稱羅氏。後來安順、普定地區的夜郎“革僚”(今仡佬族)部族反抗蜀漢統治,被羅氏平定後,力量突然強盛起來,成為爭奪貴陽地區的一股地方豪族勢力。西晉建興元年(公元313年),貴陽地區置晉樂縣,隸屬柯大姓謝氏部族統治。西晉末年,八王混戰,大姓豪族乘機發展地方勢力,擴大地盤,奪取部曲,出現了對貴陽地區的反複爭奪。梁元帝承聖元年(公元552年)以後,晉樂縣謝氏被西邊羅甸王後裔羅氏驅逐。唐初(公元618年)。原柯大姓謝氏便向唐王朝納貢臣服,唐析柯郡為州(今安順)和矩州(今貴陽),仍歸謝氏部族統治,逼迫羅氏退居水西(烏江上遊段鴨池河以西)地。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水東(鴨池河以東)蠻州(今開陽)刺史宋鼎請入朝廷。宋氏部族從此在貴陽北部強盛起來,成為爭奪貴陽地區的另一般地方豪族勢力。五代中,矩州又被水西羅氏主色攻占,毀其城,改名黑羊菁。主色讓其子若藏駐守黑羊菁,自己退居水西地。可見唐在貴陽置矩州後便逐漸形成為城市,並修築了城垣。相傳貴陽城內大十字附近的黑羊井為黑羊菁的遺址,該井於1939年湮廢。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若藏之子普貴朝貢於宋,宋太祖趙匡胤賜羅甸王為普貴封號,並敕書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文句。古書要荒解釋為遠方之國的意思。宋太祖在敕書中突出貴州,可見貴陽這個地方之重要。這是貴州名稱之由來。但是貴州作為正式州郡名稱,是從公元1119年才開始的。有人認為貴州名稱是從“鬼方”、“矩州”演變而來的,貴、鬼、矩三字讀音相似,這在地區名稱轉化上可能有一定關係。在普貴朝貢的第二年,蠻州刺史宋氏部族憑借武力把普貴驅逐出黑羊菁,並在貴陽附近設置寧遠、新添軍等軍事據點。宋王朝任宋永高為貴州經略安撫使,進駐貴州城。這時黑羊菁已更名貴州城。宋永高死後,嗣子幼弱,水西羅甸王後裔羅氏又複占貴州城。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兵攻入貴州,羅氏、宋氏先後迎降。元兵初到貴州的情況,在《八番順元宣慰司題命碑記》中是這樣敘述的:“我軍到其地,諸部悉歸順,始置宣慰司都元帥府,改貴州為順元,屯住城中。”可見貴州城改為順元城是顯示元朝的威力,貴州部族的臣服。置宣慰司都元帥府於順元城,是元兵向西南拓展勢力範圍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元兵初到就有城可屯駐,說明貴州城垣的存在。而後來的順元城垣可能就在原貴州城垣的基礎上擴大發展起來的;順元城北門在今省府路與中華路的相交處。順元城的地方政權仍由羅氏、宋氏共同世襲統治。
明洪武四年(1371年)廢順元名稱,設置貴州宣慰司和貴州工,軍政合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貴州都指揮使司,是這一區域的軍事最高機關。同時,把順元城土城垣改為石城,北門擴展到今噴水池一帶。這裏依水麓為址,西臨市西河,南臨南明河,建城門五座。此城一般稱為老城或內城。當時由於頻繁戰爭的需要,五座城門之間有縱橫主幹道相逼。城內設置五大軍事機構,形成五營並立的軍事網。貴陽城仍為重要的軍事據點。直到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年)才設置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貴州行省從此開始。這時貴陽才成為全省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遷程番府入省城,次年改為貴陽府。因府位於城北的貴山之南而得名。貴陽名稱從此開始。
貴陽成為貴州行省的政治軍事中心以後,又多次出現對貴陽城的破壞和重建。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水西彝族首領安氏(羅甸王後裔羅氏,元朝賜姓安)圍攻貴陽城被打退。天啟六年(1626年)增築貴陽北門外土城,與老城相接,另開四座城門。貴陽城又向北擴展了很多。這土城稱為新城或外城。清順治四年(1647年)義軍孫可望攻入貴陽,破壞了外城。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兵占領貴陽後,重修內城。由於清王朝對貴州實行“改土歸流”,對各族人民實行殘酷壓迫和剝削,人民不堪忍受,紛紛起義,多次攻城,迫使清統治者多次對城牆進行修葺和加固。康熙十一年(1672年)修複外城。乾隆六年(1741年)改築外城為石城。
貴陽城為什麽成為曆代王朝軍事用兵和地方豪族反複爭奪辦對象呢?為什麽貴陽城飽經曆代戰亂而不衰,反而不斷得到發展呢?這除了社會政治因素以外,和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
貴陽居於我國西南的中心部位。從全國來看,正是“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夔”,成為東西南北之間往來必經之地。在貴州行省未形成以前,貴州分別隸屬於四川、湖廣和雲南三省級單位所轄。貴陽正處於中間地帶,勢必成為爭奪的焦點。
從全省來看,貴陽位於貴州高原的中央脊部,為長江流域的烏江、沅江和珠江流域紅水河的分水嶺。北有烏江天險阻隔;南有苗嶺橫亙;西北邊隔著烏江上遊鴨池河及其支流貓跳河,與黔西北的崇山峻嶺相遙望;東部是烏江支流清水江與沅江水係陽河、清水江的分水嶺,山環水繞,居高臨下。唯西部為貴州高原的脊部,是烏江水係與北盤江、紅水河水係的分水嶺地帶。地勢往西雖逐步“抬升,但處於高原麵上,低山、丘陵和河穀盆地相間分布,地勢平坦,是通往雲南的一條重要通道,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這種中心位置,使貴陽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
從貴陽的小區域位置來看,它座落在黔中的一個河穀盆地中,通稱貴陽盆地,貴陽盆地麵積約三十四平方公裏;南又與中曹司盆地相接。南明河從西南流貫其中,並有小車河、市西河和貫城河支流匯入,向東北流入清水江,注入烏江。河流彎曲回繞,流量較豐,灌溉方便。盆地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是黔中重要的糧倉。貴陽城就座落在市西河和貫城河與南明河的匯合處,城市建築沿貫城河向北逐漸延伸加寬,使貴陽成為一個東西窄,南北長的橢圓形城市。盆地從內到外群山重疊有序,形成許多關隘。例如北邊有大關、小關,南邊有牛郎關、孟關,西有金關、陽關、蔡家關,東有圖雲關等。古代在關外還修了一些哨所。例如石板哨、大山哨、太平哨等,因而形成關外有哨,關內有關,關哨相接的層層防禦形勢。在古代,憑借富饒的盆地和環抱的群山關隘,可攻可守,進退自如。
貴陽處於分水嶺地帶,河流分別由此向北、東、南三麵分流。在古代,河流穀地是重要的水陸交通要道。人們無論從東部溯沅江及其支流進入貴州,還是從北部烏江河穀、赤水河穀進入貴州,貴陽都成為各路的交匯點。這裏土地肥沃,水源較好,逐漸成為農墾開發的一個落腳點。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貴陽又逐漸成為貴州西部與北、東、南各省的商品交換中心和我國西南的一個交通貿易中心。
民國以後的一段時期,貴州軍閥為了擁兵割據,曾對全省開展過幾年稱為“新建設”的經濟開發,為貴陽成為全省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東部沿海省區相繼淪陷。隨著國民黨政治、經濟、軍事重心的轉移,貴陽成為最具有吸引力的交通要衝,也成為淪陷區的機關、學校、工廠、企業、銀行以及部分文教、科技工作者和愛國人士的落腳點。貴陽出現了一批內遷新商店,商業一時繁榮異常。許多文化教育機構也遷到這裏。當時的貴陽,信息流通、思想活躍,閉塞的狀況大為改觀。與此同時,各種工廠,例如,火柴、卷煙、水泥、印刷、油脂、煤礦、發電等廠礦也相繼興辦。這樣,貴陽便成為抗日後方一個熏要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城市人口由十八萬劇增到二十八萬,城市建設也在原舊城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但是好景不常,抗日戰爭勝利後,隨著大批工廠、企業、機關、學校的東遷,資金外流,人口大量外移,貴陽城市的“繁榮”頓時敗落。直到1949年11月14日解放,整個城市人口僅二十一萬,隻有二十多家小工廠和手工作坊,生產設備極為陳舊落後,生產水平很低。市內房屋破舊,街道狹窄,市場冷落,商業蕭條。
建國以後,貴陽得到了新生。從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起,國家開展了鐵路勘測選線和礦產、水力資源勘測工作,為貴州大規模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1959年以來,黔桂、川黔、貴昆、湘黔四條鐵路幹線在貴陽交匯,使貴陽成為我國鐵路溝通西南、中南、華東的“南橫線”和西北、西南、華南的“西縱線”的重要樞紐,對外經濟聯係日趨方便。為了滿足省內煤、磷等大宗物資外運和雲南物資過境的需要,今後將陸續對這些幹線進行電氣化改造。貴陽現有五條對外公路幹線和三條輔助出口公路,支線公路更多。
貴陽地區發展工業的條件非常優越。已控明的礦產有鋁土、煤、磷、硫、鐵、矽石、石灰石、白雲石、重晶石、大理石、高嶺土等十多種。其中鋁、鎂、磷、硫鐵礦資源儲量大,煤、水能資源充足,農產資源多樣,為貴陽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工業企業已發展到八百多家,工業職工達二十餘萬人,工業產值比1949年增長百餘倍。主要工業部門有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化學、電子、建材、食品、紡織、皮革、造紙等。全市輕重工業產值各半。
隨著工業的發展,貴陽城鎮建成區總麵積七十七點五平方公裏,為建國初期的十二倍。中心區建成麵積為三十四平方公裏。中心區以外,出現了十四個工業區。今天,貴陽已成為我國西南區的一個新興工業城市,昔日的破舊麵貌已被高樓大廈所代替。
貴陽的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很快。現有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學院等九所高等學校。省市科研單位共四十餘所。貴陽已成為全省的科學文化和情報信息中心。
由於曆代軍事爭奪不休、兵燹為患,災難連綿,因而貴陽的名勝古跡幸存不多。較著名的名勝古跡,元代的有忠烈宮,明代的有甲秀樓、文昌閣、陽明祠、君子亭、黔明寺等,清代的有弘福寺、三元宮、華家閣樓、烏當來仙閣等。它們都以高原的湖山風光、天然美景誘人。貴陽南麵南明河畔的花溪,風物綺麗,丘壑清幽,山水天然,有“園林之花”的美名,是黔中遊覽勝地。貴陽周圍還有許多地下溶洞,其中以南郊地下公園最負盛名。地下溶洞長五百七十米,岩溶景觀千姿百態,奇秀玲瓏,猶如洞府仙境。這些名勝古跡、奇峰異洞、天然風景,加上貴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高原氣候,應貴陽成為很有吸引力的旅遊避暑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