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
字數:4855 加入書籤
於希賢昆明是雲南的省會,坐落在滇池之濱,自然風光美麗,氣候四季如春。現在人口已超過二百萬,成為雲貴高原上的第一大城市。
遠在舊石器時代,滇池地區已有人類活動的蹤跡。距昆明市區二十公裏左右的呈貢龍潭山,發現了古人類顱骨化石。從伴生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可以推斷其時代應為更新世中期。當時人們驅趕著野獸,擇洞穴而群居。
到新石器時代,滇池周圍人類的活動就更頻繁了。現已發現的遺址有二十一處。晉寧石寨山附近,分布最為密集,其次是昆明近郊西北的高台地一帶。石寨山遺址中發現了粳稻穀殼的炭化物,還發現了當年耕作過的熟土以及古井遺存。這證明那時人們已能鑿井取水,用來飲用和灌溉,開始了“耕田有邑聚”的農業定居生活。這是昆明地區聚落最早起源的見證。隨著社會的發展,這裏也最有可能首先由聚落演變為城市。
公元前四至三世紀,楚國莊率眾數萬溯沅水而上,掠巴蜀,經黔中,沿今滇黔鐵路一線到達滇池地區。他們“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於是就“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從此,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活動開始載入史乘。莊及數萬武裝移民的活動中心區,主要是在原先自然成長起來的聚落密集區,在晉寧石寨山附近又滇池東岸。他們從內地帶來了國家政治觀念,結合本地情況“稱王立國、封侯支黨”,也帶來了先進的建築技術而“修池立國”。因此,滇池地區城市的起源應自莊入滇後開始。數百年後,莊後人被西漢政府封為“滇王”,授滇王之印。這枚金質、蛇紐的印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出土於普寧石寨山。戰國西漢時期,城和王陵墓地是靠得很近的,因此有理由推測莊所築的王城就在石寨山附近。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叟反,遣將軍郭昌討平之,因開為郡,治滇他上,號曰益州。”從此,雲南高原成為祖國大家庭中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下的一郡。益州郡治滇池縣即故滇國,在今晉寧石寨山一帶。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改益州郡為晉寧郡”,“首府仍治滇池縣”。宋、齊因之,直到南詔建都大理為止。其間僅不長的一段時間改為建寧郡,郡治一度遷往石城(今曲靖)。自莊入滇到南詔建都大理,千餘年來,晉寧都是雲南高原上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區。
昆明城市出現狡早的另一地點,是在今市區西北的高台地上。唐代樊綽《蠻書》說:“拓東城,西有漢城,相傳是莊故城。”又說:“昆川,故謂昆池……土俗相傳雲是莊故城。”《華陽國誌?南中誌》說:“穀昌縣,漢武帝將軍郭昌付平之,因名郭昌以威夷,孝章時改為穀昌也。”穀昌城址,明初時尚有遺跡,天啟《滇誌》記為:“在府城北十餘裏,亦名苴蘭城,楚莊築。”馮蘇《滇考》明確地說:“使部將小卜取滇西諸蠻……始築且蘭城居之。”總之,在今昆明市西北的高台地上,有可能是黃土坡一帶,城市起源很早,但城市的地位遠不如晉寧古城,其職能主要是軍事據點。
南詔國和大理國都是臣屬於唐宋中央政府而又具有地方割據性質的政權,其政治中心都設在滇西的大理。南詔從當時迅猛發展的政治、軍事形勢出發,積極向外擴張。南詔讚普鍾十二年(公元763年)冬,派人“次昆川、審形勢。言山河可以作藩屏,川陸可以養人民。十四年(公元765年)春,命長男鳳伽異於昆川置拓東城,居‘二詔’,佐鎮撫。於是威懾步頭(今雲南蒙自一帶),恩收曲靖,頒誥所及,翕然俯從。”考證這精心選擇的拓東城址,唐代樊綽記載說:“碧雞山在昆池西岸上,與拓東城隔水相對。”昆池就是滇池。其北端明代稱之為西湖的那一部分,現已幹涸為陸。在幹涸之前,它曾經粑碧雞山和拓東城分隔在東西兩岸。現經實地考察,南詔的拓東城,就是大理國的鄯闡城,也就是元代的中慶路治城,俗名鴨池城。拓東城的範圍,東至兀兒朵(五裏多),西至得勝橋盤龍江岸,南至南天台、石虎關一帶,北至五華山、大德山麓(南麓為今華山路)一帶。拓東城的地理位置是北枕山崗作為“藩屏”,東以盤龍江及支流為環護,西麵及南麵都濱臨滇池,借助便利的水上運輸,發展經濟活動。
拓東城築好之後,居民空疏。為了充實人口與發展經濟,又用武力遷來大批穀移民。“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詔破西戎。遷施、順、磨些諸種數萬戶以實其地。”“又從永昌以望苴子、望外喻等千餘戶分隸城旁,以靜道路。”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南詔攻進四川,“入成都……將還,乃掠子女工伎數萬引而南。南詔……是以工文織與中國埒”。工伎、藝人會有相當一部分安置於新築的拓東城的。昆明市的早期居民是來自西方的各族人民。移民們在南詔軍事奴求製下,為城市建設作出了貢獻。
拓東城修好之後,於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又建了高“一百五十尺”的東寺塔和高“八十尺”的西寺塔。東西對峙的雙塔坐落在西城區的滇池岸邊,金雞飛躍,塔影飄落在滇池上,很是壯觀。它不僅是南詔精神信仰和地方經濟實力的體現,而且也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象征。
“拓東”,就是開拓東境的意思。城的修築和命名,體現了南詔統治者向東邊開拓領土的政策和方略。果然,聲詔憑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拓東城,增強了實力地位,很快將滇東、滇南一帶歸入版圖。南詔對這個城積極經營,它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公元781年改拓東為鄯闡,公元809年定鄯闡為東京;公元860年升東京為上都,成為雲南高原上的第二政治中心。
從公元937年至1253年,是大理國的統治時期。現在昆明市的前身,那時叫鄯闡城。它的規模基本上穩定在南詔東都的水平上。它是大理國和內地進行貿易的商業城市,輸出以當時有名的良種馬滇馬為大宗,輸出量常常一次可達千匹以上。頻繁的商業貿易,對鄯闡城市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昆明城市迅速發展的另一個曆史時期是元朝。1254年秋,蒙古大將兀良哈台“複分兵取附都鄯闡”。元潮結束了自南詔至大理國五百年來雲南封閉、割據的政治局麵,使之成為中央集權政府直接管轄下的一個行省。鴨池城(元昆明)就作為本省的省會,上升為第一政治中心,農業、工商業和城市建設都得到較快的發展。特別是賽典赤在雲南采取“輕差減賦”,“墾荒浚河”,“用賢汰冗,恤孤赦罪”,“興市井以通交易,輕抽收以廣商賈,照用貝以順人情”的靈活經濟政策,使雲南很快就繁榮了起來,昆明城市也不斷壯大。
元時鴨池城的麵貌是怎樣的呢?中慶路儒學提學孫大亨記錄說:“中慶,古鄯闡也。山川明秀,民物阜昌,冬不祁寒,夏不劇暑。奇花異卉,四序不歇,風景熙熙實坤維之勝區也。”世界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記錄說:“到達省會,名雅岐(鴨池),係一壯麗的大城。城中有商人和工匠,為雜居之地,有偶像崇拜者、聶斯托利派基督教徒、薩拉森人或回教徒,但偶像崇拜者人數最多。本地米麥生產甚豐……這裏有許多鹽井,居民的鹽取給於此。鹽稅為皇帝大宗收入。”元代文人王升在《滇池賦》中也歌詠鴨池城說:“五華鍾造化之秀,三市當閭閻之衝。雙塔挺擎天之勢,一橋橫貫日之虹。千艘蟻聚於雲津,萬舶蜂屯於城垠;致川陸之百物,富昆明之眾民……”從這些記錄中可看出當時鴨池城的繁華,以及城市的民族、宗教等麵貌。
鴨池城區南北長而東西窄,範圍北至五華山、大德山,南至土橋,東約至盤龍江西岸,西至福照街、雞鳴橋一線。城內外寺坊林立,市井繁榮。主要建築物有:雲南行省署(今威遠街口),肅政廉訪司署(崇政門中),梁王宮(崇政門東)、元文廟(今魚課司街)、五華寺(五華山上)、奇靈寺(東門內)、大靈廟(今五一電影院)、清真寺(一在崇政門內,呼為禮拜寺,一在南門魚市街)、圓通寺(今存)、地藏寺(古幢公園內)、安國寺(報國街內)。有名的建築還有通濟橋、大德橋、至正橋等。這樣,一個初具規模的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成區內主要的街道橋梁,在七百多年前就形成雛形了。
明代的昆明城,又稱雲南府城,是城市的又一大發展時期。它的發展是和從內地遷來大量移民相聯係的。那時有記錄的從中原成批進入雲南的漢族人口,總數不下三四百萬人。僅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入滇的就是二百五十多萬;另一次沐英帶來的南京移民三十多萬。南京移民多安置於雲南府城,這對改變城市的民族結構、社會麵貌,促進地區開發,都起了很大作用。在明代以前,陸續有漢族從中原移入雲南,為數也不少,但其主要的風俗習慣都“變服從俗”,被本地民族融合、同化了。自明代集團性的大批漢民移入,在語言、服裝和生活習俗上,都保持內地漢族原有的風格,並成為本地原住民族效仿、學習的榜樣。
明代建築區較元代有所擴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雲南府,改築磚城。廣十裏三百三十四步,共一千九百六十四丈。其門東鹹化、西廣遠、南崇政、北保順、東北永清(小東門)、西南洪潤(小西門)。”“拓基九裏三分,高二丈九尺二寸,向南。城共六門,上各有樓:南門曰麗正,樓曰近日(原名向明,清康熙年間改);大東門曰鹹和,樓曰殷春;小東門曰敷澤,樓曰壁光;北門曰拱辰,樓曰眺京;大西門曰寶成,樓日拓邊;小西門日威遠,樓曰康埠。居南門西偏者為鍾樓,環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關,跨隘衢市。”明城是經過周密規劃而建的,城址擴大並北移了。元城北門外的翠湖、螺峰山、圓通山一帶圈入明城之內。五花山以南的舊城區,基本上是居民區,以今正義路為中軸線,直達麗正門。五華山以北,翠湖柳營一帶,基本上是軍政區。明築磚城,固定了城址,這就奠定了明、清兩代以及今天城市發展的基礎。
清代的雲南府治仍設在昆明縣,城址沿明代未變。這時期資本主義經濟在昆明已有萌芽,是城市發展史上的劃時代轉變。四麵八方的商人到昆明經營,滇省商人也紛紛外出經商立號。金融機構次第建立。今市區塘子區、狀元樓、南較場一帶,都是清朝中葉商業繁盛的地區。金碧路舊名廣馬路,是兩廣商人集中地。鹹豐、同治年間,鎮壓起義的戰禍對城外鬧市區破壞很大,此後昆明市繁華的商業區才轉入市內的三市街一帶。
清代市區內外的商業街道和商業建築,已占據主要地位。衙門、官署的建築雖大,已退居次要地位。
清朝繁盛時期,昆明城區共有三坊、二十四鋪,大小街道一百五十餘條,大小巷道四百幾十條。城內外熱鬧的繁華中心有:忠愛坊、金馬坊、碧雞坊;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門;得勝橋、鹽行街、太和街等多處。城內外大小建築林立,衙門、祠寺、會館遍布。光緒年間統計,城鄉人口已達十七萬多人。昆明城的麵貌也接近於建國初期的樣子了。
現在,昆明是雲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新興的有色冶金工業、機器製造工業、鋼鐵工業,擴大了的紡織工業、食品工業,在西南三省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今後,將逐步發揮滇池這一美好湖山勝地的優勢,使這四季如春的城市及其西山風景區、大觀樓風景區、圓通山風景區、金殿黑龍潭風景區、溫泉等名勝,發揮更大的效益,昆明將越來越展現出青春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