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

字數:4509   加入書籤

A+A-


    朱國金拉薩地處西藏自治區中部、拉薩河中遊河畔。1960年設市,向為西藏地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我國所有的曆史名城中,它是一個獨具風格的高原城市。
    拉薩,位於念青唐古拉山以南拉薩河穀內,海拔三千六百多米,是世界屋脊上的名城。
    這裏,由於地勢較高,陽光透過稀薄的大氣照射到地麵上所產生的熱量,要比平原地區多好幾倍。據計算,拉薩每平方厘米的年輻射熱達一百九十多大卡,這是全國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由於高原上白天很少陰雨,即使在雨季裏,也多為夜雨,白天常是晴空日朗,因此日照時間特長。拉薩每年平均日照時數可達三千一百小時左右,素有“日光城”之稱。
    照射著拉薩城的熾熱陽光,全年均可利用,真是得天獨厚的、豐富而清潔的能源。高原上,曆來燃料缺乏,如果把太陽能充分利用起來,不僅可以解決高原上能源的不足,而且還可以促進生態平衡。目前,拉薩已有不少的單位裝置了太陽能熱水器,能把水加熱到七十攝氏度,開始讓太陽能為當地人民造福。
    拉薩城附近是一片平原,屬拉薩河衝積平原。它自東北向西南呈條帶狀延綿,長達數十公裏,最寬處十公裏以上,與年楚河穀地同是西藏高原上發展種植業條件較好的地方。這裏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加上豐富的日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高原氣溫較低的不足,適宜麥類、塊根等農作物生長。在拉薩河灘上種植的冬小麥,畝產可達千餘斤,蘿卜株重也有十斤左右。曆年來,這裏年糧食產量約占西藏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享有“西藏的穀倉”稱號。
    繞拉薩城區南側流過的拉薩河,不僅給附近的平原以灌溉之利,且給城市供水帶來方便,使之成為高原上較早和最大的城市聚落。
    西藏是我國藏族聚居地區之一,藏族又叫“圖伯特”,藏族人民自稱“博巴”(唐代稱“吐蕃”,元稱“西蕃”,明稱“烏斯藏”)。遠在公元七世紀初期,藏族已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當時的拉薩名曰臥馬壙,是一片雜草叢生、河灘荒蕪的沼澤地,屬古代蘇毗部落的領地。在距此一百多公裏地的雅隆河穀,有一個強盛的部落吐蕃。他們渡過雅魯藏布江,攻克蘇毗部落,占領了臥馬壙。後鬆讚幹布東征西討,統一了西藏各部落,做了“讚普”,並選定臥馬壙這個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地方作為首府。
    政治上的統一,促進了各部落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社會生產力也有了發展,封建的農奴製度由此產生。在它的鼎盛時期,領土超出了今日的西藏高原,連孟加拉、阿薩密,緬甸的北部和克什米爾,均在圖伯特帝國範圍之內。拉薩,就是這個帝國的政治中心。
    為了加強對內地的通商聯係和交通,公元634年,藏王鬆讚幹布派祿東讚跟隨唐朝派去西藏的使臣馮德遐到了長安(今西安),獻給唐太宗黃金五千兩、珍寶數百件,請求聯婚。公元641年,富有遠見的唐太宗答應藏王使者的請求,決定將文成公主嫁給鬆讚幹布。文成公主的進藏,對臥馬壙的建設起有重要作用。
    鬆讚幹布把文成公主迎接到臥馬壙後,表示一定為公主築一城池,以誇示後代。他們婚後,夫妻恩愛,同心協力治理西藏,興建了城池,取名“邏娑城”。同時,還興建小昭寺,吸引了西藏內外大批善男信女前來拜佛。到了九世紀,這裏日益繁盛,出現了拉薩的名稱。拉薩一詞來源於藏語,指的是聖地、神地的意思。
    從內地到拉薩,沿拉薩河走去,遠在四十裏外就可望見布達拉宮的金頂。市中區,大昭寺香煙繚繞,還有羅布林卡濃蔭的樹林等,使人猶如來到了佛國中的“洞天福地”。拉薩的宗教色彩極其濃厚,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聖地。這裏眾多的寺院,為高原古城增添了秀色。
    藏族人民信奉喇嘛教(黃教),在過去,政教合一為其一大特色。早在鬆讚幹布王時代,印度佛教已傳入西藏,演化成為獨特的喇嘛教。九世紀末,寺院和喇嘛勢力與日增長,王室力量衰微。十一世紀以後,藏族的統治權實際上已由寺院操縱。到十三世紀,元代忽必烈封藏人八思巴喇嘛為“大寶法王”,尊他為氣“國師”,統管政治和宗教,是西藏政教合一的開始。至1479年,西藏宗教改革者宗喀巴創立黃教,信教範圍除西藏外,正包括青海、甘肅乃至內蒙古等地,政教合一製度得到了鞏固。1652年,在清政府支持下,這一製度又得到進一步發展。直到1956年西藏地方政府成立以前,政權與教權幾乎分不開,這是拉薩寺院多的重要原因。
    拉薩的主要寺院有布達位宮和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在市西北角依瑪市日山(紅山)建造,高達一百七十八米、東西長四百餘米的布達拉宮,是拉薩規模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聞名的建築物,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建築係紅白相間的條石壘砌,牆厚三至五米,正樓高達十三層,群樓重迭,巍峨聳峙,氣勢雄偉。由宮室、廟宇、堡壘等部分組成,有廳、堂、殿室兩千多間。宮內長廊交錯,雕花梁柱林立,體現了漢藏文化融合的建築風格。有五座覆蓋金瓦、各具風格的宮殿。宮內藏有大量的雕塑、壁畫及明清兩代敕書、印鑒、禮品等文物,大小佛像多達二十餘萬尊,有銅鑄、銀造,也有金製的。壁畫眾多,僅司西平錯二樓畫廊一處即達六百九十八幅,內容有佛經故事、西藏地方風貌、曆史典故,高的可達五六米、長數十米,往往幾百幅畫連續不斷,氣勢磅礴,景象萬千。金製物品至今保存極多,例如金碗、金壺、金線衣等。這些文物,都是我國極珍貴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市中區的大昭寺,寺殿高四層,上覆金頂,具有唐代建築風格。寺內存有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鍍金銅像,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拜木莎公主等塑像。寺外有傳為文成公主手值的唐柳,又叫公主柳,以及標誌藏漢兩族親密友好的唐蕃會盟碑。市西五公裏北山坡的哲蚌寺,市東北郊三公裏處山麓的色拉寺,以及甘丹寺等,都是拉薩較大的寺院。
    拉薩還有羅布、加拉等林卡(園林)。其中以藏語意為寶貝園的西郊的羅布林卡最著名。該園為達賴七世所建,是曆代達賴及少數貴族避暑的夏宮,今已辟為人民公園。內設宮殿佛堂,亭台小榭,湖池小徑,是拉薩著名的園林風景區。沿拉薩河畔,栽有成排西藏特有的柳樹,景色也很幽美,是勞動人民休憩的地方。每逢藏曆五月十五日,拉薩藏民到此河畔進行“耍柳林子”的郊遊活動。
    這些寺院,也是藏族文化薈萃之地。藏族文化的發展,與佛教的傳入關係甚為密切。當印度佛教傳人西藏時,為了翻譯佛經,藏王鬆讚幹布曾派出一批青年到印度留學。其中一位名叫吞彌桑保劄的,據印度梵文結合西藏語言具體情況,於公元617年創造了以三十個字母(聲母)、四個韻母為基礎的藏文及其文法。至七世紀末,整個青藏高原都通用藏文了。寺院喇嘛研誦經典,必須學習文字,多數喇嘛能精通文法、詞藻,而農收藏民識字受教育的機會很少。因此,寺院的經堂不僅是念經的場所,而且是學校。一些較大的喇嘛寺,除了學文字以備念經外,還學習曆法、算法和醫術。佛教傳人,還為壁畫、雕塑、建築、編織等手工藝品奠定了良好基礎。拉薩寺院規模宏大,金碧輝煌,雕刻精致,為藏族人民建築藝術的集中表現。
    拉薩自建城郭以來,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曆史。但昔日的拉薩,在野蠻的奴隸製度統治下,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城市。那時,反動的封建上層人物和奴隸主,在這裏為非作歹,藏族人民過著牛馬不如的奴隸生活。在拉薩解放前夕的三萬多居民中,竟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是乞丐。全城沒有一寸柏油馬路,土屋、帳篷雜亂無章。在崎嶇狹窄的街道裏,隻有藏族商人帶著騾子往來,農牧民趕著小毛驢進出,現代交通工具幾乎沒有。除了少數的鐵匠、木匠店和裁縫鋪等手工業外,幾乎沒有現代工業可言。
    195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後,拉薩從此獲得新生。如今,拉薩是一個擁有十五萬人口的城市,如果包括郊縣在內,達三十多萬人。八角街是該市的舊城區,也是市中心區。八角街係藏語“八郭”的音譯,意即“轉經的中道”,是隨著大昭寺的建立而發展起來的街區。據載,到七世紀末,因各地藏民前來朝拜而在寺院周圍興建的旅館達十八處,從而出現了八角街的雛形。這條圍繞大昭寺的環形道不過一公裏多,但道上卻有十一條小巷通向四麵八方,居住著萬餘名藏族居民。其間的大昭寺,由於文物薈萃,每天吸引著眾多的遊人。這裏商店雲集,個體攤販、農貿市場集中,各類價廉物美的國貨,琳琅滿目,有人把它比作“西藏的窗口”。
    自建市以來,拉薩的市政建設有了很大發展。目前,在古老建築物旁邊不斷矗立起嶄新的樓房,新建房屋麵積約相當於過去一千三百多年來建築總和的十倍以上。曆史上,從未有過的醫院、學校不斷出現。新鋪設的二十一公裏長的柏油馬路,寬闊而整齊,路旁新樓排列,綠樹成蔭。從大昭寺至布達拉宮長達五公裏多的範圍裏,尤其在宮前過去荒蕪的土地上,相繼出現一幢幢諸如拉薩中學、拉薩大禮堂等新建築。布達拉宮正前麵是西藏自治區政府辦公大樓,這是一座頂部蓋有金頂,具有西藏建築風格的建築,和布達拉宮的金頂遙相輝映。這一帶已形成一個新市區,城區較三十多年前擴展了十幾倍。
    拉薩的經濟有了迅猛的發展。現在,現代化的機械、農機、煤炭、化工、鋼鐵、汽車修造、皮革、建築材料、製糖、玻璃、地毯等工業部門相繼建成。城關區還建立了建築、鐵木、縫紉、羊毛、麵粉加工等行業的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空前興旺。在北郊,建成了長二十多公裏的引水渠道,灌溉麵積達兩萬餘宙,大大促進了郊區衣牧業的發展。公路運輸也有了很大發展,有青藏、川藏兩大公路幹線交匯於此,並修建了通往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中尼公路,以及鋼筋水泥結構的拉薩大橋。同時,開辟了通首都北京和成都、西安、蘭州等地的航線。從拉薩至北京三千多公裏的航線上,隻需要兩個多小時便可抵達,進一步加強了拉薩與祖國各地的聯係。
    拉薩過去沒有一所中學。現在,建有拉薩農業科學研究所、西藏民族學院、西藏大學等科研、教育機構,已成為全藏的文化中心。
    今天,拉薩人民正在繼承民族文化傳統,把這個古風淳厚的高原城市,建築得更加繁榮、美好。